一、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赏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凯莹[1](2021)在《筝曲《定风波》演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筝曲《定风波》是邓翊群以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素材于2015年创作而成的。该作品借古之情,写今之意,寓意深远。笔者结合相关音乐文献和个人演奏实践,从定弦、音乐结构、技巧难点与创新、情感定位等方面对该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笔者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定弦上由传统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进行合理设计,可实现不移动琴码以及换琴的多次转调;在技巧的选择方面应根据不同乐段的情感表达与音色要求进行抉择;在技巧难点方面可通过合理的指法编配得到有效解决;在筝曲与词作的结合中,应以筝曲情感进程来扣紧词意,从而使音乐表现更具有文学内涵;在音乐塑造上必须抓住音乐形象特征,准确把握情感定位以及舞台表演的贴合度,从而得到更好的舞台呈现。期望透过本研究,能为笔者自身以及其它演奏者更加深入的理解该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潘蓉[2](2021)在《谈《定风波》中的实与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写的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在沙湖道遇雨这件小事。以往的教学和赏析,很多教师对本词精神内涵的理解过于肤浅,或简单地贴上坚强乐观的标签;或空洞含糊,对词人的人生志向和选择语焉不详。笔者认为,词人构思巧妙,通过选用特定的意象,实现了艺术上实与虚的互融,言简义丰。
刘自歆[3](2020)在《苏轼《定风波》的曲笔场域与归隐胸臆》文中研究指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比较复杂,如"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必说学生理解很困难,其又是教学重难点;也不必说"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1)———具有回避教学矛盾之嫌。单是一线教学就很值得反思,习惯在文本直笔维度上滑行,浅尝辄止,教学视野单一狭窄;即使针对重点意象的理解、
赵球球[4](2020)在《《定风波》优秀课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苏轼成全了黄州。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四年间,政治理想破灭,生活清贫,然而其精神世界无比丰富.他带着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用一支妙笔写下了种种体悟,为后人留下了最为灿烂的文学遗产,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定风波》。《定风波》集中体现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为了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苏轼,学习其超然洒脱的人格,
张美婷[5](2020)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人教版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语文课程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内容。苏轼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在教学上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价值。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选入七篇,可见苏轼作品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苏轼作品因其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苏轼作品教学价值。在大量阅读语文核心素养相关文献后,对语文核心素养及构成要素进行概述,这是研究苏轼作品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对苏轼作品进行了研读,提炼出四方面的教学价值,具体包括: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形象辩证的思维特征、多姿多彩的审美境界以及深厚多元的文化底蕴。第二章为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现状及问题归因。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苏轼作品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苏轼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如下: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不当、轻视诵读;学生活动相对较少;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部分教师教学模式陈旧、学生文学素养积淀不够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欠缺,使苏轼作品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三章是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对比阅读,发展思维;平等对话,思维碰撞;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等。最后,笔者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对苏轼作品进行教学设计。
夏永明[6](2020)在《由《定风波》的版本差别思考语文教学》文中研究说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于被贬黄州期间,这首词是了解苏轼的黄州生活状态,理解其旷达豪放精神的重要依据,同时被选入人教版必修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笔者备课时发现,两个版本有较大的差别,有六处标点不同,一处词语("萧瑟""萧洒")不同。两个版本如下(省略了引文,同时为了下文表述的方便,在相异处标注了序号):定风波(人教版)莫听穿林打叶声,①何妨吟
张黎[7](2020)在《在静读中细品《定风波》》文中认为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宋词专题,其中选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这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品;《定风波》虽然名气没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但更能体现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有30个字的小序,62个字的正文,加起来也不超百字,文本极短。学生透过词中遇雨之事似乎可以较容
叶帮义[8](2019)在《苏轼《定风波》赏析》文中认为苏轼虽然以其旷达词风对词体做出了诸多革新,但也注意维护词体的本色之美,注意发挥词长于比兴、语言活泼、音乐性强等文体优势,使词在突破传统的同时能继承传统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地推动词的发展。《定风波》就是这样的作品,既以诗为词,又以词还词。
张黎[9](2019)在《心定,风波定——苏轼《定风波》教学思考》文中提出接到《定风波》同课异构的任务时,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先要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在文本的品读中与学生领略诗词之妙。教学前,我反复诵读《定风波》,还阅读了苏轼的一些其他诗词,看了有关苏轼诗文的赏析文章、书籍,听了有关苏轼诗文的讲座之后,我确确实实感
何永宏[10](2019)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育价值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的古诗文所占比例较大,笔者认为这类文章有几方面的价值:一是审美教育价值。这些文章是古诗文中的经典篇目,有鲜明的文体特色,文章的艺术手法独特,作者的情感深厚,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二是德育价值。这些文章的思想和精神值得中学生学习,笔者总结了有四类:爱国主义、奋勇拼搏、逆境成才、敬业济世,这些精神既与儒家优秀文化有关,又有利于学生的德育;三是挫折教育价值。这些文章的创作主体面对挫折的态度及做法值得中学生学习,是挫折教育极佳的案例,作者把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思考融入在文章中,透过文章的内容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到他们在人生面临挫折时内心的思考与最后的抉择。笔者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为例,探究这类文章的教育价值,并进行了初步尝试,以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增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二、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筝曲《定风波》演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筝曲《定风波》的音乐分析 |
第一节 《定风波》的调性分析 |
第二节 《定风波》的音乐结构分析 |
(一)作品曲式特征 |
(二)音乐结构与情绪表达 |
第三节 古筝与钢琴的对话 |
(一)调性转换的衔接 |
(二)主旋律的交接 |
(三)旋律的润色 |
第二章 筝曲《定风波》的演奏技巧 |
第一节 夹弹与贴弹的选择与运用 |
(一)夹弹技巧在筝曲中的运用 |
(二)贴弹技巧在筝曲中的运用 |
第二节 大篇幅摇指技巧在筝曲中的运用 |
(一)多指摇 |
(二)长摇 |
(三)扫摇 |
第三节 滑音技巧在筝曲中的运用 |
第四节 拟声性技巧在作品中的色彩呈现 |
(一)弦柱上泛音 |
(二)筝码左侧无序音区刮奏与扫弦 |
(三)擦弦技巧与击弦技巧 |
第五节 筝曲演奏中的技巧难点分析 |
(一)同音特点的快速指序技巧 |
(二)大跨度的左手双滑音 |
(三)大跨度的双手反向点奏 |
第三章 筝曲《定风波》的舞台实践 |
第一节 舞台实践中的二度创作与思考 |
(一)技巧的探究 |
(二)声韵的追求 |
(三)曲与文的交融 |
第二节 舞台实践后的分析与反思 |
(一)关于音乐形象的塑造 |
(二)关于音乐情感的定位 |
(三)关于音乐表演的贴合度 |
(四)关于古筝与钢琴的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苏轼《定风波》的曲笔场域与归隐胸臆(论文提纲范文)
一、直笔和曲笔相融合 |
二、特殊句式与附加隐喻 |
三、文本生成与互文 |
(4)《定风波》优秀课例(论文提纲范文)
教学设想 |
课例实录 |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 |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
教学反思 |
名师点评 |
(5)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人教版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苏轼作品的教学价值 |
第一节 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
一、语文核心素养 |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高中语文苏轼作品的教学价值 |
一、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 |
二、形象辩证的思维特征 |
三、多姿多彩的审美境界 |
四、深厚多元的文化底蕴 |
第二章 高中语文苏轼作品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归因 |
第一节 苏轼作品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研究 |
二、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二节 苏轼作品教学成因分析 |
一、部分教师教学模式陈旧 |
二、学生文学素养积淀不够 |
三、学生学习能力欠缺 |
第三章 高中语文苏轼作品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苏轼作品教学策略 |
一、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 |
二、深化思维发展与提升 |
三、聚焦审美鉴赏与创造 |
四、突显文化传承与理解 |
第二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苏轼作品教学设计 |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
二、《定风波》教学设计 |
三、《文与可画篑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
四、《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
五、《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
六、《游沙湖》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育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 |
二、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情况不容乐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 |
二、有利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文人困厄”主题研究综述 |
二、中学语文教学德育研究 |
三、古诗文与德育教育研究 |
四、中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与“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关系辩证 |
第一节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概念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篇目 |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发展演变 |
一、士阶层困厄的原因 |
二、士大夫阶层困厄的原因 |
第二章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中的儒家文化解读 |
第一节 “文人困厄”主题中彰显的理想人格——君子 |
一、君子的仁义观 |
二、君子的爱国热情 |
三、君子的理想信念 |
第二节 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下的当代中学生价值观 |
一、立志成才、德才兼备的理想信念 |
二、真诚善良、乐于助人的社会关爱 |
三、乐天知命、不忧不惧的处事态度 |
第三章 语文课堂与当代中学生的“困厄挫折”教育 |
第一节 中学生挫折教育问卷调查分析 |
一、中学生面对的挫折类型 |
二、挫折类型的形成原因 |
三、中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 |
第二节 语文课堂中重视中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
一、让学生与家人相亲 |
二、让学生与学校相融 |
三、让学生与社会和解 |
第三节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对当代中学生“困厄挫折”的激励意义 |
一、“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创作主体对中学生挫折的激励意义 |
二、“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在“阅读教学”中的正面意义 |
三、“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在写作教学中的现代意义 |
第四章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学研究 |
第一节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 |
一、“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阅读教学角度 |
二、“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阅读教学简案 |
第二节 中学生挫折教育写作教学研究 |
一、命题作文写作:我看挫折 |
二、学生作文中对挫折看法的精彩语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中学生挫折教育问卷调查 |
附录 B:中学生焦虑量表 |
附录 C:中学生抑郁量表 |
附录 D: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测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筝曲《定风波》演奏研究[D]. 林凯莹. 泉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谈《定风波》中的实与虚[J]. 潘蓉.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1(04)
- [3]苏轼《定风波》的曲笔场域与归隐胸臆[J]. 刘自歆. 中学语文, 2020(25)
- [4]《定风波》优秀课例[J]. 赵球球. 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20(Z1)
- [5]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人教版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研究[D]. 张美婷.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6]由《定风波》的版本差别思考语文教学[J]. 夏永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13)
- [7]在静读中细品《定风波》[J]. 张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07)
- [8]苏轼《定风波》赏析[J]. 叶帮义. 学语文, 2019(06)
- [9]心定,风波定——苏轼《定风波》教学思考[J]. 张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9(22)
- [10]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育价值初探[D]. 何永宏.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