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评价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评价

一、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易惺钱[1](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朱城[2](2021)在《结直肠腺瘤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镜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多种胃内及胃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直肠腺瘤作为一种有可能向腺癌转化的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与结直肠腺瘤有关,其又可能是通过何种机制促进结直肠腺瘤的发生也尚不明确,但机制假说之一是肠道内的幽门螺杆菌引起局部肠黏膜慢性炎症反应,逐步导致结直肠腺瘤的产生。于是本研究继续探讨了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腺瘤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与其他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相比,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是否更容易罹患结直肠腺瘤;(2)胃内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腺瘤的关系;(3)粪便标本中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腺瘤的关系;(4)粪便标本中幽门螺杆菌与胃内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在 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数据库中搜寻并回顾自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发表的相关研究,按照纳排标准收集文献,使用Newcastle-Ottawa Scale评分评估每一篇纳入文献的研究质量,然后使用STATA 13.0对符合要求的纳入文献进行进行荟萃分析:使用I2统计量评估纳入文献间的异质性,并根据其选择相应的分析模型;使用Begg’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评价;使用敏感性分析评估荟萃分析的稳健性和可靠性;然后计算合并后的OR值,95%CI及P值。(2)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29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研究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有无与结直肠息肉数目及腺瘤多项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依据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有无将纳入的129例患者分为胃内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和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组,按照待分析变量的类型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并分析2组患者结直肠息肉个数、平均腺瘤大小、腺瘤大小、腺瘤级别、上皮内瘤变级别、腺瘤是否多发、腺瘤位置、腺瘤是否有绒毛结构、是否有进展期腺瘤的差异。(3)使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进一步对纳入的129例患者进行粪便幽门螺杆菌检测,按照粪便幽门螺杆菌实时定量荧光PCR值的中位数将纳入的患者分为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按照待分析变量的类型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并分析2组患者结直肠息肉个数、平均腺瘤大小、腺瘤大小、腺瘤级别、上皮内瘤变级别、腺瘤是否多发、腺瘤位置、腺瘤是否有绒毛结构、是否有进展期腺瘤的差异。(4)按照粪便幽门螺杆菌实时定量荧光PCR值的中位数将以上纳入的129例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分别描述2组中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的患者人数,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2组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的人数构成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所有患者按粪便幽门螺杆菌实时定量荧光PCR值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使用R×C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患结直肠腺瘤个体与患其他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个体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34,95%CI=(1.11,1.63),P=0.003)。(2)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患者结直肠息肉个数、平均腺瘤大小、腺瘤大小、腺瘤级别、上皮内瘤变级别、腺瘤多发、腺瘤位置、腺瘤是否有绒毛结构、是否有进展期腺瘤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幽门螺杆菌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结直肠息肉个数(P=0.001)、平均腺瘤大小(P=0.025)、腺瘤大小(P=0.004)、腺瘤级别(P=0.007)、是否有进展期腺瘤(P=0.002)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于腺瘤级别,经组间比较发现,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患者罹患1级腺瘤和2级腺瘤(P=0.030),1级腺瘤和3级腺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罹患2级腺瘤和3级腺瘤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上皮内瘤变级别、是否为多发腺瘤、腺瘤位置、腺瘤是否有绒毛结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粪便幽门螺杆菌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按粪便幽门螺杆菌实时定量荧光PCR值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后,4组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经过组间比较发现,组1和组3(P=0.004)、组1和组4(P<0.001)、组2和组4(P=0.011)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表明,粪便幽门螺杆菌表达和胃内幽门螺杆菌的Spearman 相关系数为 0.361(P<0.001)。结论:(1)与其他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相比,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罹患结直肠腺瘤的风险更高。(2)结直肠腺瘤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有无与结直肠息肉个数、平均腺瘤大小、腺瘤大小、腺瘤级别、上皮内瘤变级别、腺瘤多发、腺瘤位置、腺瘤是否有绒毛结构、是否有进展期腺瘤均无明显相关性。(3)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幽门螺杆菌高表达与结直肠多发息肉、大体积腺瘤、进展期腺瘤有相关性;与罹患1级腺瘤相比,粪便幽门螺杆菌高表达者更易罹患2级、3级腺瘤。(4)粪便幽门螺杆菌的表达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吴茜[3](2021)在《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疗程为14天的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1种PPI+1种铋剂)是目前国内外推荐的主要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该方案治疗根除Hp虽根除成功率较高,但仍面临肠道菌群紊乱、Hp耐药率高等问题。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发布,提倡中医药个体化辨证论治,从寒热辨证方面,将Hp感染相关疾病常见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四联疗法根除Hp的基础上,针对寒热证型的Hp根除率或症状改善差异,可应用必要的中药或中成药,这可能为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提高Hp根除率及缓解患者症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收集Hp感染人群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感染人群的寒热证型分布特点,进一步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的Hp根除情况,包括各证型组间Hp根除率有无差异、各证型组内经Hp根除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各证型组内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比较等。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8月1日-2020年12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13C呼气检测室的患者,根据Hp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经患者知情同意,采集Hp感染临床病例200例。包括Hp感染患者一般资料、Hp根除前病史采集表、Hp根除前证候评价量表、Hp根除后症状评价量表、Hp根除后疗效评价量表等。将数据双份录入EXCEL及SPSS25.0软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200例Hp感染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108例;年龄以青年人群居多,占比60.5%;患者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比44.5%;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占比28.5%;多数(54.0%)患者为第1次检测幽门螺杆菌。2.患者证候情况Hp感染的寒热相关证候主要分为三类,其中寒热错杂证71例,占比36.5%;脾胃湿热证患者68例,占比34.0%;脾胃虚寒证患者59例占比29.5%。症状方面以上腹胀、口苦、身体困重、上腹痛、口干等最为常见。3.证候与根除率的相关性(1)回收124份根除信息,110例患者Hp根除成功,占比88.7%,14例患者Hp根除失败,占比11.3%。(2)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寒组、寒热错杂组根除率分别为90.0%、89.3%、87.0%,三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证型与疗效评价(1)Hp根除成功组总有效率为67.2%,Hp根除失败组总有效率为28.6%,Hp根除成功组症状改善率较Hp根除失败组高,P=0.004(<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根除Hp前后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2)证型方面,脾胃湿热组改善率(79.6%)>寒热错杂组改善率(64.1%)>脾胃虚弱(寒)组改善率(50%),P=0.040具有统计学差异。5.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疗效评价中成药或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根除Hp后,患者症状改善率达到71.4%,而单纯西药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率为63.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寒热辨证,Hp感染患者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为寒热错杂证,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相对较少。2.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症状改善方面,脾胃湿热患者根除Hp的获益将大于脾胃虚寒证患者。

金秀妍[4](2021)在《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7年10月确认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一类致癌物。目前临床上最广泛且有效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抗生素是克拉霉素。随着人们对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深入,发现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增加是采用该种抗生素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鉴定临床样本中幽门螺杆菌耐药性,能够帮助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用药方案,从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本文通过人工合成质粒,模拟野生型幽门螺杆菌基因组;采用单点突变技术,对野生型人工合成质粒进行克拉霉素耐药的定点突变,模拟耐药突变型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利用野生型和耐药突变型质粒作为模板,建立幽门螺杆菌耐克拉霉素的基因检测方法。分别为探针法和染料法,其原理基于突变扩增凝滞和实时荧光PCR技术。研究表明,染料法特异性及重复性良好(CV=2.25%),灵敏度达到101 copies(ΔCt>6);探针法使用了Taq Man-MGB探针及Blocker引物提高反应特异性,重复性良好(CV=1.21%),灵敏度达到101 copies的同时,特异性(ΔCt>7)优于染料法。因此,成功建立了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突变基因检测方法。同时,成功分离培育了临床样本幽门螺杆菌203株,利用尿素酶试纸,过氧化氢酶试验,尿素酶基因片段ure A扩增和16S r RNA测序常规鉴定方法,与实时荧光PCR菌种鉴定方法进行对比,对203株分离菌体的鉴定结果表明,实时荧光PCR菌种鉴定技术的特异性更好。最后,应用本文建立的耐药突变检测方法与商品化E-test检测试剂盒对获得的203株幽门螺杆菌进行克拉霉素耐药鉴定,E-test结果显示克拉霉素耐药阳性菌株18株,与本文建立的检测方法结果一致;E-test检测阴性菌株1株,经本文方法检测结果呈阳性,经测序鉴定,存在耐药突变位点A2115G。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本文建立的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突变检测方法,能够对19种克拉霉素耐药位点进行检测,方法学评价良好。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先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样本分离的幽门螺杆菌进行鉴定,然后采用克拉霉素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精确幽门螺杆菌菌株的耐药情况。将传统方法10-15天的分离培养检测周期,缩短到数小时。

杨露[5](2020)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儿童Hp感染率高,且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急剧增长。Hp感染除了会引起胃部疾病外,还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多数医学领域学者主张儿童Hp感染需进行治疗。目前抗Hp治疗主要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结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治疗2周,然而大量长期广谱抗生素的治疗会产生胃肠道菌群失调等副反应,反复根除治疗还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药问题;同时,由于儿童对药物依从性差等原因,儿童Hp感染根除率偏低。儿童Hp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大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出现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不良后果。目前对于哪个年龄段对儿童进行Hp根除治疗仍无定论。欧洲流行病学数据也表明,Hp感染可使肥胖、胃食管反流病及儿童过敏性疾病患者获益,且与炎症性肠病呈负相关。因此,在临床中急需寻找更有利于儿童Hp治疗的方案。目前关于Hp感染与肠道菌群方面研究越来越多,国外有动物试验研究已经证实发现Hp感染可引起未发炎的胃肠道远端肠道菌群明显变化。而Hp感染与人粪便肠道菌群研究也发现与Hp阴性相比,Hp感染样本中α-多样性显着增高、梭状芽孢杆菌及厌氧菌丰度下降、乳杆菌的丰度增加等。成人Hp感染与肠道菌群关系或动物科研试验比较多,而儿童研究尚少,本研究分析儿童抗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Hp感染家庭肠道菌群特征,以期发现儿童Hp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特征菌,指导抗Hp益生菌治疗方案,协助提高儿童Hp根除率,改善患儿消化不良症状,减少根除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研究目的:1.探讨儿童Hp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特征菌标志物;2.进一步在肠道菌群层面上了解儿童Hp家族易感性及与其关联的特征菌群;3.解析Hp根除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其特征,以期指导益生菌治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4至14岁消化不良儿童及其父母粪便标本,纳入消化不良儿童进行13C呼气试验、腹部彩超、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胃镜及组织病理等检查,初次以病理结果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阳性确诊Hp相关性胃炎的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胃炎组(HPG),而病理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均提示Hp阴性,且胃镜下确诊胃炎的儿童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炎组(HNG),患儿父母依据13C或14C呼气试验判断Hp情况,同时采集患儿基本信息、病史、家庭信息等。患儿及其父母Hp检测均阳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阳性家系(HP-P家系),反之Hp检测均阴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家系(HP-N家系)。并对Hp胃炎儿童进行一线三联疗法根除治疗,治疗药物及剂量为奥美拉唑(0.6-1.0mg/(kg.d),2次/d)、克拉霉素(15-20 mg/(kg·d),2次/d)、阿莫西林(50 mg/(kg·d),2次/d)或甲硝唑(20 mg/(kg·d),2次/d),对青霉素过敏的儿童需换用甲硝唑,总疗程为2周。随访Hp胃炎患儿治疗后2周、6周粪便标本,并评估根除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同期留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G)儿童粪便标本,健康对照儿童应用13C呼气试验判断Hp检测情况。该研究已由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QLCH-ET-2017-06,并且参加项目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纳入儿童及其父母大便标本收集并保存在-80℃冰箱并提取DNA,后期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做以下对比分析:1)将HPG、HNG与HCG肠道菌群两两比较;2)对Hp阳性儿童与Hp阴性儿童、Hp阳性父母与Hp阴性父母、Hp家系与Hp阴性家系肠道菌群进行对比。3)将根除治疗前(W0)、治疗后2周(W2)、治疗后6周(W6)粪便及健康对照(HC)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第一部分研究的患儿病例数154例,包括50例HPG患儿、42例HNG患儿及62例HCG儿童,结果显示(1)这三组,尤其是HPG,HNG和HCG中的β多样性分析存在显着差异;(2)与HCG对比,HPG和HNG中的F/B(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均显着降低,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丰度相对较高,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相对较低;(3)与HNG相比,HPG中β变形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的丰度较高,而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的丰度较低。(4)通过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发现,HPG和HNG中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β-内酰胺药物耐药性等代谢途径增加。2.第二部分研究纳入78例家系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例HP-P家系,38例HP-N家系。(1)HP-P与HP-N家系组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着,HP-P家系父母、儿童均可见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增高、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巨单胞菌属(Megamonas)或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减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父母标志菌主要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奈瑟氏菌属(Neisseria)及巨单胞菌属(Megamonas),而在儿童肠道菌群变化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差异为主;(2)本研究同样进行两组家系间对比,发现HP-P组家系中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 parainfluenzae)丰度增高,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降低。3.第三部分研究Hp儿童根除治疗后随访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该研究留取W0 25例粪便标本,治疗2周后W2 23例粪便标本,治疗后6周W6标本留取16例粪便标本。发现根除治疗后2周肠道菌群变化显着,以拟杆菌门、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变形菌门升高为主,且在停药4周发现,F/B值较前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持续下降,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变形菌门中的奈瑟菌属(Neiss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假单孢杆菌目(Pseudomonadales)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结论:1.儿童Hp感染及胃炎可引起显着肠道菌群变化,儿童胃炎主要引起肠杆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改变,而Hp感染引起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和巨球形菌属丰度差异。Hp感染可加重胃炎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而这些肠道菌群改变与机体抗生素耐药、药物及营养物质代谢有关,有可能影响Hp感染和胃炎临床治疗效果,这提示了抗Hp感染中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的重要性,且为开展更大范围的临床验证和开发益生菌治疗策略打下了基础。2.Hp感染导致家系内肠道菌群显着变化,且HP-P家系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各有特点。该研究表明Hp不仅引起家族各成员感染也同样引起各成员肠道菌群紊乱,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抗Hp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提倡全家一起根除治疗策略,降低Hp感染率。3.儿童Hp根除治疗可短期显着改变肠道菌群构成,主要以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及变形菌升高为主,且在短时间未恢复至治疗前。对于临床益生菌种类及治疗疗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曾妙[6](2020)在《固体闪烁瓶法与呼气卡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一种新型的14C尿素呼气试验固体闪烁瓶对于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289人及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我院内镜中心的初诊患者共123人,共412人。对所有患者均先后采用14C固体闪烁瓶及14C呼气卡两种尿素呼气试验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其中将体检组分为A、B两组,A组先行固体闪烁瓶法后行呼气卡法;B组则与之相反,分析采样间隔时间对其结果的影响。内镜组123例患者进行组织活检后同样行两种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其中41例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因部分组织标本过小,对82例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作为检测Hp感染的两种对比标准,分析固体闪烁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灵敏性、准确性及稳定性并与呼气卡法进行对比。结果:(1)在体检组中,A组的固体闪烁瓶法UBT阳性率为13.89%(20/144),呼气卡法UBT阳性率为15.17%(43/144);B组的固体闪烁瓶法检测阳性率为7.64%(20/145),呼气卡法检测阳性率为4.14%(22/145),二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免疫组化组中,免疫组化阳性率39.02%(16/41),此组中固体闪烁瓶法UBT阳性率29.27%(12/41),呼气卡法阳性率31.71%(13/41),两种UB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免疫组化作为金标准,固体闪烁瓶法的灵敏性为91.67%,特异性为96.00%;呼气卡法的灵敏性:92.31%,特异性:96.00%;(3)在PCR组中,PCR阳性率为35.37%(29、82),固体闪烁瓶法UBT检测法阳性率为29.27%(24/82),呼气卡法UBT阳性率为37.80%(31/82)。利用PCR作为金标准,固体闪烁瓶法UBT的灵敏性为82.76%,特异度性为100.00%;呼气卡法UBT的灵敏性为86.21%,特异性为88.46%;(4)固体闪烁瓶法UBT的准确性为93.90%(77/82),假阳性率为0,漏诊率为17.24%(5/29);呼气卡法UBT的准确性为81.81%(72/82),假阳性率为11.32%(6/53),漏诊率为13.80%(4/29),两种UBT的敏感性、及漏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二者特异性、准确性及假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固体闪烁瓶法诊断Hp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呼气卡法检测法诊断Hp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二者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采样间隔时间范围内,两种UBT检测阳性率不受采样间隔时间影响;(2)固体闪烁瓶法满足临床检测Hp感染的要求,可投入临床中使用;(3)两种UBT灵敏性相近,但特异性、准确性及误诊率方面固体闪烁瓶法优于呼气卡法;(4)固体闪烁瓶法与呼气卡法具有相同的稳定性,广泛推广于临床检测工作中较为可靠;(5)固闪式UBT感染较卡式UBT更迅速。

王雪迪[7](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在1980年代初期由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的两名学者发现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活检标本中。Hp与人体多种疾病息息相关,更是胃癌的独立致病因素。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Hp的根除方案也在逐渐完善与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耐药性等原因,导致根除率有所下降,而老年群体在此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由于Hp的感染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老年人群不仅感染率高,而且老年人由于抗生素使用较多、机体各项功能衰退等原因产生的抗生素耐药、不良反应的机率更高,以致于老年群体的根除率偏低。所以如何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老年群体的根除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导师结合前期多项临床观察,创造性的将荆花胃康胶丸替代一种抗生素,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种类,还能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根除率。因此,开展将此方案应用于老年群体的临床疗效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目的:通过调查老年Hp感染群体的人口学资料、饮食习惯、个性特征以及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深入了解老年人Hp感染的特征,为情志、饮食调理及中医辨证论治等方面防治Hp感染提供依据。通过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简称“单一抗生素方案”)与标准四联方案对比,探讨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老年Hp感染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设计。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60岁以上的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荆花胃康胶丸+胶体果胶铋胶囊的单一抗生素方案;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克拉霉素分散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的标准四联方案,疗程均为2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治疗前的中医证型、治疗前及疗程后4-8周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并记录症状积分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60例老年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不和证最多,占36.7%,其次为脾胃湿热证,占33.3%,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各占15.0%、8.3%、6.7%;两组Hp感染根除率在不同证型的先后顺序均为:胃络瘀阻证和胃阴不足证最高,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的根除率均为最低,且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2)60例老年Hp感染患者经过2周的根除治疗后,观察组Hp根除率为84.85%,对照组的根除率为81.48%。(3)两组方案对于老年Hp感染患者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的Hp根除率与年龄、性别、婚姻、身高、体重、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分餐具、外出就餐、中医证型等均无明显关联(P>0.05)。(5)两组于治疗期间共发生4例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1例,显示观察组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不仅能够提高老年Hp感染患者的根除率,还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较标准四联疗法更加安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杨闪闪[8](2020)在《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目前西医治疗HP感染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是HP耐药性的增加导致根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是HP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中药治疗HP是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实施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改变HP的生存环境,影响其黏附和定植,同时还能调整人体的内环境,提高自身抵抗力,并且可以发挥不宜耐药和调整菌群的优势,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和HP复发率。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角度探讨了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联系密切,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有较好疗效。本团队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清热化湿方可明显改善HP感染小鼠的胃黏膜炎症,对HP标准菌株和耐药株均有体外抑菌的作用。研究目的以铋剂四联疗法为对照,观察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评价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及中西医结合科就诊的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采用平行随机对照方法,纳入患者随机进入清热化湿观察组(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清热化湿方)和铋剂四联对照组(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用药均为14天。以HP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疗效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安全性指标,评价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HP根除率:观察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意向性治疗分析(ITT)分别为83.64%(46/55)和 83.64%(46/55),符合方案集分析(PP)分别为 86.54%(45/52)和 87.23%(41/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评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第6周)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单项症状方面,观察组口苦口干、大便不畅、大便干燥、乏力、气短、尿黄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更好。在症状改善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总症状改善率(75.09%)高于对照组总症状改善率(64.90%),在单个症状方面,观察组胃脘胀满、喛气反酸、口苦口干、恶心呕吐、干呕、大便不畅、大便干燥、气短、尿黄的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3/55)、17.36%(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对脾胃湿热证患者而言,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与铋剂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相当,在整体症状和部分症状的改善效果上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更有优势,不良反应也较铋剂四联少。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对HP的治疗切实有效,用药较为安全,对于铋剂不耐受或有铋剂禁忌证者尤为适宜。

周诗立[9](2020)在《金芪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分析Hp感染的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四联疗法加金芪胶囊的治疗方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明确金芪胶囊在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能提高Hp的清除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方法:受试病例均采集于就诊恩施州民族医院脾胃科的门诊病人。通过电子胃镜检查及14C呼气试验检测,明确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属肝胃郁热型的100例患者,随机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胃铋镁颗粒、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金芪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停药一月后复查Hp值,通过Hp的值判断是否根除成功,通过中医症状评分量表评价中医症状及疗效指数,3月后复查电子胃镜,比较治疗前后内镜下胃黏膜的情况。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症状)的差异不显着(P>0.05),具有可比性。经药物治疗2周后,两组的Hp值、中医症状、疗效指数及胃黏膜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呼吸、心率、体温、血压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试验用药安全。结论:金芪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肝胃郁热型Hp胃炎在中医症状评分(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评分)、中医症候疗效、Hp的根除率、内镜下胃黏膜的改善情况各方面均有疗效,服药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

夏白云[10](2020)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中国人群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性评价和总结我国人群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质子泵抑制剂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主题词加自由词的方式检索PubMed、Embase、CBM、Cochr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期刊等数据库,查找并收集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质子泵抑制剂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研究文献,并通过谷歌学术等网站补充相关文献,检索文献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19年9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评价,最终纳入的文献均采用RevMan5.3和stata15.1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入选31篇,其中19篇是与三联疗法相关、8篇与含铋剂四联疗法有关、3篇混合疗法和2篇序贯疗法,共54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考虑质子泵抑制剂类型,从不同根除方案进行分析。(1)三联疗法中CYP2C19快代谢型(EM)、中间代谢型(IM)与弱代谢型(PM)之间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有统计学差异[EMvsIM:OR=0.65,95%CI(0.53,0.80),P<0.0001;EMvsPM:OR=0.39,95%CI(0.29,0.53)P<0.00001;IMvsPM:OR=0.55,95%CI(0.40,0.75),P=0.0002](2)含铋剂四联疗法中EM型与PM型间存在差异,[EMvsPM:OR=0.57,95%CI(0.33,0.98),P=0.04],但EM型与IM型、IM型与PM型都无差异。(3)混合疗法和序贯疗法中各基因型未见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三联疗法亚组分析中,含奥美拉唑拉唑的方案中三个基因型都具有统计学意义,[EMvsIM:OR=0.32,95%CI(0.21,0.48),P<0.00001;EMvsPMl:OR=0.16,95%CI(0.08,0.30),P<0.00001;IMvsPM:OR=0.45,95%CI(0.23,0.89),P=0.02];埃索美拉唑在EM型和PM型中也有不同,[EMvsPM:OR=0.30,95%CI(0.12,0.73),P=0.009];这种差异也存在其他质子泵抑制剂中[EMvsPM:OR=0.48,95%CI(0.27,0.85),P=0.01]。(5)含铋剂四联方案中,雷贝拉唑和泮托拉唑在EM型和IM型,EM和PM型中有区别,[EMvsIM:OR=0.44,95%CI(0.24,0.81),P=0.008;EMvsPM:OR=0.33,95%CI(0.12,0.89),P=0.03]。按质子泵抑制剂类型进行分析,(6)雷贝拉唑在各基因组型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MvsIM:OR=0.91,95%CI(0.64,1.29),P=0.59;EMv sPM:OR=0.73,95%CI(0.44,1.19),P=0.20;IMvsPM:OR=0.70,95%CI(0.43,1.13),P=0.14]。(7)埃索美拉唑在各基因组型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MvsIM:OR=0.74,95%CI(0.55,1.01),P=0.06;EMvsPM:OR=0.74,95%CI(0.48,1.15),P=0.18;IMvsP M:OR=1.07,95%CI(0.69,1.68),P=0.75],(8)但在亚组分析中,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EM型的根除率显着低于IM型和PM型[EMvsIM:OR=0.50,95%CI(0.28,0.91),P=0.02;E MvsPM:OR=0.26,95%CI(0.10,0.70),P=0.008];含埃索美拉唑的序贯疗法或混合疗法在IM型中的根除率显着低于PM型组[IMvs PM:OR3.38,95%(1.35,8.460,P=0.009]。(9)泮托拉唑在不同根除方案中各基因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基因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E MvsIM:OR=0.80,95%CI(0.50,1.29),P=0.37;EMvsPM:OR=0.51,95%CI(0.26,1.02),P=0.06;IMvsPM:OR=0.63,95%CI(0.32,1.26),P=0.19]。结论: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PP Is作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主药,CYP2C19基因多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有效率,临床用药时依据患者基因型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

二、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排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3.讨论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3.3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2 Hp的治疗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3.讨论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3.讨论
临床验证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1.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数据录入
        2.2 数据规范
        2.3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4.讨论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排标准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1.4 分组方法
        1.5 结局评价
        2.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病例基本情况
        3.2 治疗结局
        4.讨论
结语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3.本研究的不足
    4.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2)结直肠腺瘤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镜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荟萃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胃内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腺瘤内镜表现及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粪便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腺瘤内镜表现及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粪便幽门螺杆菌与胃内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1.病例来源
        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诊断标准
        4.症状分级量化及评分标准
        5.研究方法
        6.疗效判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Hp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
        2.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Hp根除结果及其根除方案的分布情况
        4.Hp根除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第三节 讨论
        1.Hp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
        2.Hp感染的中医寒热证候学探讨
        3.寒热不同证候的Hp根除率情况分析
        4.不同证候的Hp感染的根除前后疗效评价
    第四节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1.2 国内外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2.1 克拉霉素药理作用
        1.2.2 幽门螺杆菌耐克拉霉素的突变位点
        1.2.3 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检测方法
    1.3 实时荧光PCR技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幽门螺杆菌耐药突变质粒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试剂配制
        2.1.4 样本及菌株来源
    2.2 实验内容
        2.2.1 合成野生型耐药阴性质粒及鉴定
        2.2.2 构建耐药阳性质粒的引物设计及合成
        2.2.3 重叠延伸PCR法构建耐药阳性质粒
        2.2.4 Quick Change法构建耐药阳性质粒
        2.2.5 两种方法成功突变阳性率对比
        2.2.6 Quick Change法对剩余18 个突变位点进行诱导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质粒及鉴定
        2.3.2 重叠延伸PCR法构建耐药阳性质粒结果
        2.3.3 Quick Change法构建耐药阳性质粒结果
        2.3.4 两种方法成功突变阳性率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耐药突变检测体系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内容
        3.2.1 耐药突变检测体系模板制备
        3.2.2 TaqMan-MGB探针设计
        3.2.3 ARMS引物设计及优化筛选
        3.2.4 Blocker引物设计
        3.2.5 检测方法灵敏度实验
        3.2.6 检测方法重复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模板制备结果
        3.3.2 实时荧光PCR反应酶的优化
        3.3.3 ARMS引物的设计筛选及特异性实验
        3.3.4 加入Blocker引物对ARMS引物进行筛选
        3.3.5 检测体系灵敏度与重复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临床样本幽门螺杆菌的分离纯化及耐药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样本来源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1.4 试剂配制
    4.2 实验内容
        4.2.1 临床样本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4.2.2 E-test法幽门螺杆菌耐药性鉴定
        4.2.3 实时荧光PCR法幽门螺杆菌耐药性鉴定
        4.2.4 实时荧光PCR与 E-test检测结果对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临床样本分离幽门螺杆菌
        4.3.2 E-test法鉴定幽门螺杆菌耐药性
        4.3.3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幽门螺杆菌耐药性
        4.3.4 检测结果对比及测序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及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18 种耐药突变诱导过程
附录B 19 种耐药突变测序结果对比
致谢

(5)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1 前言
        1.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本情况
        1.1.2 肠道菌群及检测方法
        1.1.3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菌群关系
        1.1.4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关系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方法
    1.3 结果
        1.3.1 样本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1.3.2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1.3.3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
        1.3.4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差异菌分析
        1.3.5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2.1 前言
        2.1.1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2.1.2 儿童肠道菌群与家庭关系
        2.1.3 家系肠道菌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2.3.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影响
        2.3.3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差异
        2.3.4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2.3.5 家系内儿童与父母肠道菌群相似度分析
        2.3.6 家系内父母与儿童肠道菌群差异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前言
        3.1.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3.1.2 根除治疗中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3 根除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3.3.2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
        3.3.3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
        3.3.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肠道菌群差异
        3.3.5 动态观察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3.4 讨论
    3.5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英文论文一
附英文论文二

(6)固体闪烁瓶法与呼气卡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3.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机制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5.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6.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适应症
        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8.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病因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病机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辨证分型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3.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进展
        4.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西医诊断标准
        4. 中医诊断标准
        5. 纳入与排除标准
        6. 终止及脱落标准
        7. 调查方法
        8. 治疗方案
        9. 观察指标
        10. 疗效评价标准
        11. 统计方法
        12.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情况
        4. 中医症状量化积分
        5.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根除率影响因素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疗效评价
        4.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5.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根除率影响因素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语
    结论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国内外研究进展
        1 HP感染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
        2 HP感染的诊断方法
        3 HP感染的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治疗困境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 HP治疗面临的困境
        2 西医面对HP治疗困境的对策及问题
        3 中医药治疗HP的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性
        1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证候研究
        2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实验研究
        3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4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性探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干预措施
        4 观察指标
        5 样本量的确定依据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HP根除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3 症状评分及改善率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5 脱落病例情况
    讨论
        1 药物方案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3 研究的不足及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金芪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第2章 临床研究
第3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10)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中国人群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标准
        2.2.1 研究类型
        2.2.2 研究对象
        2.2.3 干预措施
        2.2.4 暴露因素
        2.2.5 结局指标
    2.3 排除标准
    2.4 文献筛选
    2.5 数据提取
    2.6 质量评价
    2.7 统计学方法
        2.7.1 异质性分析
        2.7.2 亚组分析
        2.7.3 敏感性分析
        2.7.4 发表性偏倚
第三节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分析结果
        3.4.1 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析结果
        3.4.1.1 Meta分析统计结果
        3.4.1.2 敏感性分析
        3.4.1.3 发表性偏倚检验
        3.4.2 四联疗法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析结果
        3.4.2.1 Meta分析统计结果
        3.4.2.2 发表性偏倚检验结果
        3.4.3 混合疗法幽门螺杆菌根除率Meta分析结果
        3.4.4 序贯疗法幽门螺杆菌根除率Meta分析结果
        3.4.5 雷贝拉唑拉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析结果
        3.4.5.1 Meta分析统计结果
        3.4.5.2 发表性偏倚结果
        3.4.6 埃索美拉唑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
        3.4.6.1 Meta分析统计结果
        3.4.6.2 发表性偏倚检验结果
        3.4.7 泮托拉唑幽门螺杆菌根除率Meta分析结果
第四节 讨论
    4.1 讨论
    4.2 论文缺陷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结直肠腺瘤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镜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D]. 朱城. 山东大学, 2021(12)
  • [3]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D]. 吴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D]. 金秀妍.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5]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D]. 杨露. 山东大学, 2020
  • [6]固体闪烁瓶法与呼气卡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研究[D]. 曾妙.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7]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D]. 王雪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杨闪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金芪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 周诗立.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10]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中国人群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D]. 夏白云. 宜春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