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和化解不良贷款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黎益嘉[1](2021)在《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在为期三年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际,笔者对所在的J市D县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和处置机制进行了进行系统剖析,旨在为正在进行的高风险化解工作提供启示和对策思考。D农村商业银行于2016年11月由D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来,2018年因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重要考核指标过度偏离监管要求被监管部门列入全省高风险法人金融机构予以重点监测和关注,并被要求在2020年底前“摘帽”。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不稳定假说对D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调查、面对面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式,从五个部分开展相关研究。第一部分概述了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概况,并在此背景下提出农商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同时,梳理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不良贷款成因和处置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简述了国内外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的定义和分类方法,重点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脆弱性理论,并就我国集中处置不良贷款的历史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梳理论述。第三部分研究发现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内、外部原因,并针对近年来D农商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的方法和对策进行了介绍分析。第四部分选取了2017-2020年D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其处置不良贷款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五部分针对D农村商业银行现状,从优化外部信贷环境、强化内部风险管控、加快资本金补充和不良资产处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文对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开展研究,为防范和化解现阶段不良贷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有利于促进农商行合规、稳健、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地方法人机构类型的机构提供经验参考,对于促进区域性金融稳定,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金婵[2](2020)在《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银行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而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双升,已成为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不仅制约了新时代银行业乃至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来自Wind数据库及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2-2019年末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2.41万亿元,不良率达1.86%,创近十年新高。如何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推动银行业稳健发展乃至金融市场稳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的贷款管理从业经验,结合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相关理论基础,以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为对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简要阐述不良贷款的含义、分类,侧重介绍了金融脆弱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贷款竞争理论等不良贷款形成理论,以及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等不良贷款管理理论,进一步夯实理论研究基础。其次,介绍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银行业发展情况,并以MC银行近几年的不良贷款金额、不良率、行业分布、不良贷款结构、处置方式等基本业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着重从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科技支撑不足、处置方式不合理、管理队伍薄弱等方面对不良贷款管理作深入分析。再次,从国外不良贷款管理实践中,总结凝练成功经验及启示。最后,针对前述问题,从银行自身方面和社会环境方面为该银行优化提升不良贷款管理提出针对性的策略,重点阐述了设立专职专岗不良贷款管理部门、严格落实不良贷款精准管理和分类施策制度要求、强化5G技术等金融高科技应用、依托“互联网+”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不良贷款管理工作队伍等策略。
张秀豪[3](2020)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文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我国企业债务问题和银行不良资产诱发的系统性风险引发持续关注。对适合银行未来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展开研究,对指引不良资产风险管控和科学处置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提出以清收、呆账核销和以资抵债等为代表的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存在金融风险积聚、资产加速贬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探寻以风险隔离理论、看涨期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解决思路,指出针对传统模式的不足应主要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其次,本文针对三种优化模式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发展概况进行研判,提出各优化模式发展存在的现实障碍,并基于此提出各模式如何解决问题的发展方向。同时,本文选取“19工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和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平安自建AMS平台等案例,分析各案例及对应模式的特点,为三种模式优化的对比研究提供现实证据和案例支撑。然后,本文着重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在应用分布、资产特征、效率效益和存在的风险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银行和AMC(以及AIC)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重组两个业务范畴分别具体突出优势,且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可以帮助前两种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由于三种模式应用的区域和行业存在差异,为分区域和分行业制定模式发展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平台化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不充分、各模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最为突出等结论。最后,针对三种模式的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提出关于法制建设和信息披露、资本市场体系、不良资产基金、律师角色转变以及各方式结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对不良资产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边际贡献。
周文泉[4](2019)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就会使得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内商行现今急需处理的难题就是不良贷款问题。所以,必须对商行中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处置不良贷款提供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并提出防范与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首先,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基础,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再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2013年到2018年15家商业银行所组成的平行面板数据为样本,选取GDP增速、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等3个宏观经济变量,以及存贷比、成本效率、拨备覆盖率、利润效率、资本充足率水平等5个银行特征变量,用其季度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防范与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DGDP)、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DM2)、通货膨胀率与各类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之间均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2)成本效率(CI)、银行存贷比(DLI)与各类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3)拨备覆盖率(NPC)与各类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4)资本充足率(CRAR)、利润效率(ROA)与各类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结合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以及化解对策。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强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加强经济周期性分析、建立动态拨备制度、加快实施不良贷款证券化;从微观角度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要从充分认识不良贷款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严格落实信贷管理制度、完善人员管理制度、主动创新经营发展模式等等角度去提升自身防范化解水平,减少不良贷款。
王蕾[5](2019)在《NY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及不良贷款率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科学高效的防止及化解不良贷款增加而引发的风险是中国银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作为高风险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防范风险摆在重要地位,切实采取有效风险防范举措,实现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考虑NY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在与其相似规模的银行中最为突出,所以选取NY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NY银行不良贷款现况进行案例分析,能够促进该行发现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议来提高不良贷款的风险管理水平。数据显示NY银行在2013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22%,而2017年末直接达到1.81%的水平。伴随不断增长的不良贷款规模,将会给NY银行的净利润带来负面的影响,并且由此会引发其他问题,例如资本充足率不足等。所以希望能够借此案例在加强不良贷款风险管理方向给银行业提供针对性意见。本文在研究了NY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案例后,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了对策建议。首先,本文研究了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定义,然后本文通过NY银行案例作为切入点来进行重点研究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在经营管理中避免不良贷款的风险。最后,本文从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关的多个不同方面的指标对NY银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完善NY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闵唐剑[6](2019)在《UB农商银行不良贷款防控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结构调整阵痛也在逐步显现,金融的稳定性影响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息息相关,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首当其冲的就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体系对国家经济稳步向前的作用日益突显,银行体系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也至关重要。农商银行作为一个联系当地群众与政府的经济纽带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和监督管理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都呈现出了“不降反升”的趋势,最让人担心的是,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可能远远超过了银行对外公布的账面数据。如何有效的处置不良资产已成为影响农商银行能否顺利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虽然近些年来学术界没有停止过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研究,但是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深入研判和分析引起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起因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大有可为的,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不良贷款研究现状,学习和参考其研究方法和思路,重点对UB农商银行(原型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贷款的现状进行了剖析,重点对不良资产中存量、增量和行业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研究,从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农商银行转型升级,借助外部环境等方面总结了有效化解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对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的进一步防控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戴潇[7](2019)在《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切肤之痛,不良贷款规模的上升,不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更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不良贷款的金融监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不仅仅涉及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更需要外部监管的力量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时,可以发现其成因中政策性因素强烈,故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时间集中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制度转轨时期。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金融领域开展了全面有力的清理整顿工作,同时各银行机构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上银监会的设立和银行业监管力度的强化,为我国银行业发展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时机。2011年以来,受欧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省的涉外经济受到了较大冲击,以钢贸、光伏、造船、鞋服等行业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救急措施相继退出,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政府多领域调控启动,新技术进入导致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新的经济环境对银行资产质量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描述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金融学理论,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不良贷款在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发展变化的原因,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探讨了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内部管理和晋江银行业外部监管的有效做法及不足之处,并指出,在当前经济复苏乏力的环境下,应当通过强化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内部管理控制、监管机构指导协调、政府主动参与配合的多元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公共资源,最终实现有效压降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规模、优化地区金融市场环境、持续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目的。
张超[8](2019)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案研究分析 ——以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受全国经济下行影响,内蒙古地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不能按期偿还银行到期债务,区域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不断增加,银行不良资产攀升,资产质量受到严重挑战。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在金融体系中,银行处于重中之重,其资产质量的良好,经营管理的稳健对整体金融市场,甚至经济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不良贷款的有效管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合理有效的化解处置不良贷款是稳定金融市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归纳分析,根据发展演变过程和特点,以及地区主要行业的发展规律,总结内蒙古地区的客户风险、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深入挖掘上述风险带来的影响,之后着重的对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找到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内外部原因,然后对当前商业银行普遍运用的不良贷款处置方法和国内外不良贷款处置案例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的处置方式,结合最新的创新处置方式和案例,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提出处置方式建议,进行处置方案设计,重点对“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和方法,找到一条有效解决存量不良贷款的道路和途径,进一步加快不良贷款处置进程,提高处置效果,另外,通过反思经营管理中的教训,增强风险预警、识别、应对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改善信贷资产质量,转变经营发展模式,走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苏菲娜[9](2019)在《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式影响,我国金融业发展步入较为艰难局面,企业逃废债、个体老板跑路等现象日益増多,信贷资产的有效质量处于不断下降。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必然造成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不断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作为一个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并且银行是一个服务社会的行业,是为绝大数居民、企业、机关团体服务的,社会性极强的金融机构。由此可见,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保证全体社会的金融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既能有效遏制不良贷款增长、合理高效的处置不良资产,成为银行亟待攻克的难题。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始终在压降不良贷款率的道路上探索解决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定成果,但自2017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又有了上升的趋势。所以研究不良贷款的成因与防范管理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文以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国内外经济学界不良贷款成因的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经过了大量的数据研究支撑,首先从国家经济角度对我国不良贷款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研究对象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以一个不良贷款发生到处置的完整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有哪些值得今后借鉴的点,最后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的措施建议。通过研究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其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再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对应的防范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新增不良贷款,为今后工商银行各分行的信贷资产风险防控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顺远[10](2019)在《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遭受了二零零八年经济重创之后,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位运行,我国的实体企业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传统制造业转型压力逐渐增大。银行业作为经济晴雨表,同样遭受了严重的影响,存量信贷资产风险劣变、不良贷款指标持续下降,对银行业信贷资产产生巨大的挑战。基于当前状况,不良资产的处置消化能力逐渐影响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良贷款的化解处置成为全球金融业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研究不良贷款的化解处置策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研究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希望也能够为全国其他商业银行管理不良资产提供经验借鉴。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有研究。论文在第二章中总结了不良资产相关概念以及“冰棍效应”理论、资产转让理论、资产证券化理论等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接着以城市商业银行A银行为例,全面总结了A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并通过报表数据分析,研究了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A银行现有的催收、重组、核销等处置手段存在催收效率低下、重组客户风险重生等方面问题,同时,从处置手段的丰富性来看,A银行目前的处置手段较为单一,相关不良贷款处置管理较不完善。最后,本文针对A银行现有的催收、重组化解、以物抵债、核销等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同时引入了两种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不良资产转让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对A银行不良资产防控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二、延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和化解不良贷款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和化解不良贷款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相关研究 |
1.3.2 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标准 |
2.1.1 不良贷款的概念 |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论 |
2.2.2 金融不稳定假说 |
2.3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梳理 |
2.3.1 我国开展国两次银行不良贷款集中处置 |
2.3.2 我国不良贷款处置的方式 |
3 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处置方式 |
3.1 D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3.2 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3.3 D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
3.3.1 不良贷款形成的外部因素 |
3.3.2 不良贷款形成的内部因素 |
3.4 D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做法 |
3.4.1 D农商银行通过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处置不良贷款 |
3.4.2 D农商银行寻求外部资源化解不良 |
3.5 小结 |
4 D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实际案例及问题分析 |
4.1 W农产品有限公司贷款案例分析 |
4.2 公职人员贷款清收案例分析 |
4.3 M材料有限公司处置案例 |
4.4 小结 |
5 D农商银行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的对策建议 |
5.1 优化外部信贷环境 |
5.2 强化内部信贷管控 |
5.3 加快资本金补充和资产处置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危害分析 |
1.2.2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
1.2.3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分析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含义与分类 |
2.1.1 不良贷款的含义 |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及其管理相关理论 |
2.2.1 不良贷款形成的相关理论 |
2.2.2 不良贷款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 相关理论述评 |
第三章 MC银行不良贷款及其管理现状分析 |
3.1 MC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3.1.1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
3.1.2 MC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3.2 M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3.2.1 MC银行不良贷款概况 |
3.2.2 MC银行不良贷款特点分析 |
3.3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 |
3.3.1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组织架构 |
3.3.2 MC银行防范不良贷款新增的主要措施 |
3.3.3 MC银行处置存量不良贷款的主要措施 |
3.4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不良贷款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 |
3.4.2 不良贷款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 |
3.4.3 不良贷款管理科技支撑不足 |
3.4.4 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不合理、效益低 |
3.4.5 不良贷款管理队伍薄弱 |
第四章 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
4.1.1 美国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
4.1.2 波兰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
4.1.3 韩国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
4.1.4 日本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
4.2 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启示 |
第五章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优化措施和建议 |
5.1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优化措施 |
5.1.1 构建合理完善的不良贷款管理组织架构 |
5.1.2 严格执行落实不良贷款管理相关制度 |
5.1.3 强化金融高科技在不良贷款管理中的应用 |
5.1.4 丰富拓展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
5.1.5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不良贷款管理工作队伍 |
5.2 改善不良贷款管理社会环境的建议 |
5.2.1 进一步完善不良贷款管理法律、政策体系 |
5.2.2 进一步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审慎监管 |
5.2.3 进一步健全规范统一的不良贷款市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3)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不良资产成因研究 |
1.2.2 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
1.2.3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逻辑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方向 |
2.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2.1.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发展趋势 |
2.2 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及其现实问题 |
2.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2.3.2 不良资产重组的概念 |
2.3.3 互联网平台化的概念 |
2.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方向 |
2.4.1 优化方向一:缓解金融风险积聚 |
2.4.2 优化方向二:克服资产加速贬值 |
2.4.3 优化方向三:降低信息不对称 |
2.4.4 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 |
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证券化 |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概况 |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障碍 |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
3.3.1 稳步提升投资者的认购信心 |
3.3.2 科学组合基础资产的贷款分布 |
3.3.3 强化证券化中银行的主导地位 |
3.4 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以“19工元”为例 |
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重组 |
4.1 不良资产重组概况 |
4.2 不良资产重组的现实障碍 |
4.3 不良资产重组的发展方向 |
4.3.1 丰富市场化参与主体 |
4.3.2 加强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协调 |
4.3.3 完善投资者现金回流和退出机制 |
4.4 不良资产重组的实践:以“华菱钢铁”为例 |
5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互联网平台化 |
5.1 互联网平台化概况 |
5.2 互联网平台化的现实障碍 |
5.3 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方向及实践 |
5.3.1 债权人处置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平安模式 |
5.3.2 不良资产服务商催收产业链创新:青苔模式 |
5.3.3 AMC和互联网平台战略合作创新:“AMC—阿里模式” |
6 三种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 |
6.1 三种优化模式的应用分布比较研究 |
6.1.1 发起主体的性质和优势 |
6.1.2 参与主体的数量和标准 |
6.1.3 实施的动因和政策支持 |
6.2 三种优化模式的资产特征比较研究 |
6.2.1 债权的类型和质量分布 |
6.2.2 债权的区域和行业分布 |
6.3 三种优化模式的效率效益比较研究 |
6.3.1 处置周期和信息披露 |
6.3.2 处置成本和社会效益 |
6.4 三种优化模式的风险比较研究 |
6.4.1 投资主体面临的风险 |
6.4.2 发起主体面临的风险 |
6.4.3 其他主体面临的风险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情况(截至2019/12/12) |
附录二 市场化债转股典型案例汇总(2016-2019年) |
附录三 文中简称与全称对应表 |
(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以及框架结构 |
四、本文特色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 |
二、银行行为理论 |
三、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成果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界定和分类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历程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状况分析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分析 |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机构状况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
一、宏观经济下行 |
二、行业发展不景气 |
三、借款人存在风险 |
四、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 |
第二节 宏观因素和银行自身特征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分析 |
一、我国经济的宏观因素分析 |
二、银行自身的经营因素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 |
第二节 变量的选取与研究假设 |
一、变量的选取 |
二、研究假设 |
第三节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研究过程 |
一、协整分析 |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单位根检验 |
三、多元回归模型的设计 |
第五节 结果分析 |
一、宏观结果分析 |
二、银行特征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理论分析结论 |
二、实证分析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对策的宏观建议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NY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概述 |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风险 |
2.1.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
2.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 |
2.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
2.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及其风险现状 |
2.3.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规模 |
2.3.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特点 |
3 NY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 |
3.1 NY银行的概况 |
3.1.1 NY银行发展概况 |
3.1.2 NY银行的结构 |
3.2 NY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现状 |
3.2.1 NY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3.2.2 NY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优势分析 |
3.3 NY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NY银行贷款结构不合理,投放集中化现象明显 |
3.3.2 NY银行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
3.3.3 NY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
3.3.4 NY银行风险监测手段缺乏,范围不全面 |
3.3.5 NY银行经营模式固化,资本长期充足压力大 |
4 完善NY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4.1 改善信贷业务结构,分散贷款集中度 |
4.2 提高基层员工素质,加强管控操作流程 |
4.3 调整收入结构,优化传统业务比重 |
4.4 引入大数据系统监控,降低关注类贷款迁徙 |
4.5 拓宽外部融资,缓解不良资产资本消耗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UB农商银行不良贷款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
2.1.1 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 |
2.1.2 我国不良贷款的分类 |
2.2 不良贷款产生的影响 |
2.2.1 对银行自身的不良影响 |
2.2.2 对国家金融安全的不良影响 |
2.2.3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 |
第3章 UB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UB农商银行的发展现状 |
3.2 UB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存量分析 |
3.3 UB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增量分析 |
3.4 UB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
3.4.1 外部原因 |
3.4.2 内部原因 |
第4章 相关银行经验与借鉴 |
4.1 相关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先进经验 |
4.1.1 民生银行借用证券化平台,化解信用卡类不良资产 |
4.1.2 农业银行巧用隔断处理,化解多头融资类不良资产 |
4.1.3 中国银行借力法院诉讼,清收不良资产取得成效 |
4.2 借鉴与启示 |
第5章 UB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的防控对策 |
5.1 加强制度建设 |
5.2 加大对失信违约人员和企业的打击力度 |
5.3 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
5.4 加快推进农商银行转型升级 |
5.5 创新不良贷款的化解途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不良贷款金融监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不良贷款金融监管的相关概念 |
一、不良贷款的定义和处置方式 |
二、不良贷款的内部控制 |
三、不良贷款的金融监管 |
第二节 不良贷款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不良贷款的成因 |
二、外部性理论——不良贷款的影响 |
三、博弈论的囚徒困境——不良贷款的金融监管难题 |
四、金融监管理论——不良贷款的金融监管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概况及其成因 |
第一节 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及其信贷业务概况 |
一、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简介 |
二、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信贷业务 |
第二节 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概况 |
一、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及特点 |
二、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的影响 |
第三节 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处置模式及金融监管现状 |
一、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处置模式 |
二、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处置情况 |
三、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的金融监管现状 |
第二节 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不良贷款存在较为隐蔽 |
二、不良贷款管理效率低下 |
三、政银企三方信息不对称 |
四、完善不良贷款金融监管难度大 |
第三节 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问题成因的博弈论分析 |
一、商业银行的内部博弈 |
二、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博弈 |
三、商业银行与政府的博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地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地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的实践 |
一、美国社区银行不良贷款的金融监管经验 |
二、日本地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金融监管经验 |
第二节 国外地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经验带来的启示 |
一、不良贷款处置与经营机制改革并举 |
二、政府监管介入时机宜早不宜迟 |
三、加强立法改革,促进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多样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的对策 |
第一节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第二节 监管机构提前预警提早介入 |
第三节 督促银行提升内控管理能力 |
一、优化考核问责机制 |
二、加强专业信贷业务团队建设 |
三、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退出机制 |
第四节 推进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 |
第五节 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有效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案研究分析 ——以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 |
1.3.2 国外文献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不良贷款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不良贷款概述 |
2.2 不良贷款处置 |
2.2.1 不良贷款处置的含义 |
2.2.2 不良贷款处置的目标 |
2.3 不良贷款基础理论 |
2.3.1 信用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银行行为理论 |
2.3.4 软约束理论 |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基本概况 |
3.1 不良贷款形成的宏观环境概况 |
3.2 内蒙古自治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3.2.1 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基本情况 |
3.2.2 国有大行不良贷款情况 |
3.3 不良贷款处置情况 |
第四章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现状及成因分析 |
4.1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基本情况 |
4.1.1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贷款情况 |
4.1.2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情况 |
4.2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
4.2.1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 |
4.2.2 地区市场方面 |
4.2.3 企业经营管理、内部财务方面 |
4.2.4 银行经营管理方面 |
4.3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与问题 |
4.3.1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情况 |
4.3.2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的问题 |
第五章 不良贷款处置及典型案例分析 |
5.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主要方式 |
5.2 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成功案例及经验 |
5.2.1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成功案例及经验 |
5.2.2 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成功案例及经验 |
第六章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案设计 |
6.1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基本原则 |
6.2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同类型不良贷款处置方案设计 |
6.2.1 针对对公煤炭行业企业不良贷款处置方案设计 |
6.2.2 针对个人类不良贷款处置方案设计 |
6.3 不良贷款处置的保障性措施 |
6.3.1 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
6.3.2 推动债权评估的国家标准出台 |
6.3.3 加强债转股的法律支持,保障债权人利益 |
6.3.4 设立专家队伍,保障参与人的积极性 |
6.3.5 加强风险预警,提高管理水平 |
6.3.6 统筹做好不良贷款的一体化经营处置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2.1 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和分类 |
2.1.1 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 |
2.1.2 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 |
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
2.2.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整体现状 |
2.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 |
2.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 |
2.3.1 经济周期波动的客观表现 |
2.3.2 行政干预市场的衍生现象 |
2.3.3 社会信用体制缺失的现实反映 |
2.3.4 商业银行内部预警防控缺失的必然结果 |
第三章 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现状 |
3.1.1 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概况 |
3.1.2 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贷款投放情况 |
3.1.3 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总体现状 |
3.1.4 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的机构分布 |
3.2 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外部因素 |
3.2.2 内部因素 |
第四章 以YX公司大额不良贷款为案例分析 |
4.1 YX公司不良贷款案例背景 |
4.2 YX公司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
4.2.1 公司盲目扩张,经营出现困难 |
4.2.2 化工市场不景气,企业经营效益下滑 |
4.2.3 银行贷款管理的松懈 |
4.3 YX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情况 |
4.4 YX公司不良贷款案例启示 |
4.4.1 银政合作,促使企业加速还贷 |
4.4.2 银银联手,实施联合制裁 |
4.4.3 银企合作,走向双赢 |
4.4.4 及时调整处置预案,确保不良贷款全额清收 |
第五章 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的管理及处置建议 |
5.1 改善N分行不良贷款管理外部环境的建议 |
5.1.1 完善金融业监管体系,加强风险预判能力 |
5.1.2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5.1.3 政府牵头营造优良的金融环境 |
5.1.4 银企共赢,加强借款人特殊时期“强心剂”帮扶 |
5.2 改善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管理内部因素的建议 |
5.2.1 提升信贷基础管理水平 |
5.2.2 加快信用风险监控体系建设 |
5.2.3 加强信贷风险文化建设 |
5.2.4 加强信贷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
5.3 完善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建议 |
5.3.1 完善不良贷款管理,拓展不良贷款处置渠道 |
5.3.2 强化常规清收处置,不断提升清收质效 |
5.3.3 提高批量组包效率,推动不良贷款快速处置 |
5.3.4 创新处置不良贷款模式,开阔清收处置的思路和方法 |
5.3.5 组建专业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团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 |
1.2.2 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理论 |
2.1 不良资产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冰棍效应”理论 |
2.2.2 资产转让理论 |
2.2.3 资产证券化理论 |
2.2.4 金融创新理论 |
第3章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A银行概况 |
3.2 A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3.2.1 A银行不良资产基本情况分析 |
3.2.2 A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
3.3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3.3.1 A银行不良资产认定 |
3.3.2 A银行不良资产主要处置方式 |
3.3.3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考评政策 |
3.3.4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果评价 |
3.4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
3.4.1 A银行不良资产催收存在的问题 |
3.4.2 A银行不良资产重组化解存在的问题 |
3.4.3 A银行不良资产以物抵债存在的问题 |
3.4.4 A银行不良资产核销存在的问题 |
3.4.5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改进建议 |
4.1 遵循恰当的处置原则 |
4.1.1 成本最低原则 |
4.1.2 时效性原则 |
4.1.3 市场化原则 |
4.2 改进现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
4.2.1 A银行不良资产催收改进策略 |
4.2.2 A银行不良资产重组化解改进策略 |
4.2.3 A银行不良资产以物抵债改进策略 |
4.2.4 A银行不良资产核销改进策略 |
4.3 引入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
4.3.1 不良债权打包转让 |
4.3.2 不良资产证券化 |
4.4 优化不良资产防控与管理 |
4.4.1 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控制 |
4.4.2 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不良资产管理体系 |
4.4.3 提高不良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
4.4.4 完善激励考核制度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果 |
5.2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延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和化解不良贷款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D]. 黎益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D]. 刘金婵. 广西大学, 2020(07)
- [3]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D]. 张秀豪. 浙江大学, 2020(02)
- [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研究[D]. 周文泉. 厦门大学, 2019(02)
- [5]NY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 王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6]UB农商银行不良贷款防控对策研究[D]. 闵唐剑.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戴潇.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案研究分析 ——以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为例[D]. 张超.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3)
- [9]中国工商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D]. 苏菲娜.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3)
- [10]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D]. 关顺远. 华侨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