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拿和红花注射液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论文文献综述)
王依依[1](2021)在《基于热敏灸联合针刺评价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气血虚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以气血虚型肩周炎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艾灸热敏态足三里对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气血虚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优选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气血虚型肩周炎诊断标准的60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热敏灸选取在肩井穴、阿是穴、膏肓俞三个穴区探查出的热敏态腧穴进行操作,针刺选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曲池、阳陵泉进行操作,而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艾灸热敏态足三里穴。两组热敏灸时长皆为45分钟,针刺均采用平补平泻行针手法,留针30分钟。两组治疗皆是治疗6天后休息1天,此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各组受试者复发情况。选择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表来对相关指标进行评分,并将评分纳入疗效评判标准,试验结束后进行数据录入,以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各指标评分对比分析(1)VAS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在改善疼痛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皆有疗效。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皆能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的关节疼痛症状,而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疼痛症状改善更明显。(2)ROM评分两组治疗后RO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皆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受限情况。两组治疗前后ROM评分差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式皆能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关节活动障碍情况,而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改善更明显。(3)CMS评分两组治疗后CM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对于肩周炎的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三角肌肌力等的综合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皆可改善。两组治疗前后CMS评分差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式皆能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的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三角肌肌力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等综合情况,而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改善更明显。2.疗效对比分析四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显示,痊愈1例,显效13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愈显率4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示:痊愈1例,显效6例,好转16例,无效7例,愈显率23.33%,总有效率76.67%。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气血虚型肩周炎,相比于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在其基础之上对足三里进行热敏灸干预更能有效提高愈显率及疗效。3.2个月后随访复发率对比分析治疗结束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各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3.33%,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10.00%,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结束2个月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别。结论:1.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气血虚型肩周炎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其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改善明显,适合临床推广。2.相比于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在其基础之上对足三里进行热敏灸干预,更能有效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患者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提高愈显率及疗效。
杨圆坚[2](2021)在《活血舒筋手法结合肩关节脉冲射频治疗冻结肩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我院中医骨伤科冻结肩患者的临床特点,从客观指标分析肩关节脉冲射频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的有效性;为冻结肩患者的早期预防,患病后合理治疗提供可以参考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方法:选取中医一附院骨伤科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冻结肩患者,参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骨科疾病诊断标准》,查找病程记录,筛选辅助检查中有肩关节MRI,接受过肩关节脉冲射频治疗冻结肩的患者,根据脉冲射频治疗术中记录,分为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治疗的试验组和未进行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的对照组;通过医院住院系统,收集符合录入条件患者的临床资料:基本信息(年龄、性别、BMI、病程、患肩分布等)、病程记录(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专科查体、医嘱)、肩关节MRI、红外热成像及中医诊断(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记录;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即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及总体疗效评价来分析肩关节脉冲射频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的有效性。结果:1.基本信息本研究共纳入了冻结肩患者91例(对照组:42,试验组:49),对91名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病程、患肩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女性/男性为3.33:1,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其中对照组男性10例(23.81%),女性32例(76.19%);试验组男性11例(22.45%),女性38例(77.55%)。(2)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60.62±9.55岁,年龄最小为44岁,最大为84岁;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61.41±9.14岁,年龄最小为47岁,最大为85岁。(3)对照组左肩,右肩,双肩发病人数分别为17、20、5;试验组分别为27、21、1。左肩发病占发病总数48.35%,右肩发病占发病总数45.05%,两组患者左肩发病率略高于右肩。(4)对照组BMI平均水平为24.60(22.01,27.27);试验组为24.42(22.52,27.12),BMI在两组患者中无差异(P>0.05),但平均水平均偏高(>24kg/m2)。(5)对照组患者平均病程为6.00(1.00,12.00)个月;试验组患者平均病程为3.00(2.00,6.50)个月,病程在两组患者中也无差别(P>0.05)。2.入院时间在节气的分布冻结肩患者入院时间在夏季居多,共31例,其次为秋季24例,冬季19例,春季17例。其中节气中以立夏为最多,共10例。风寒湿阻型患者入院节气分布不明显,总体以冬、春、秋季节气居多,占总数90%;夏季节气最少,占总数10%。瘀滞型患者,入院节气以立秋、立夏、谷雨、大暑、小满、立冬为主,季节上以春季最多,占总数30.15%,而后为夏季(25.40%),秋季(22.22%),冬季(22.22%);气血亏虚型患者入院节气以立夏、霜降、处暑为主,季节上以夏季为主(44.44%)、而后为秋季(38.89%)、春季(16.67%)、冬季为0。3.住院天数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为11.00(9.75,13.00)天,最短住院时长为6天,最长住院时间为17天;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为11.00(9.50,14.00)天,最短住院时长为8天,最长为18天。两组住院天数无差别(P>0.05)。4.中医证型分布对照组中,瘀滞型最多(31,73.81%),而后是气血亏虚型(9,21.43%),风寒湿阻型最少(2,4.76%);试验组中,瘀滞型同样最多(32,65.31%),而后是气血亏虚型(9,18.37%),最后为风寒湿阻型(8,16.33%)。5.红外热成像检查本研究对91名患者红外热成像治疗前后肩关节前侧、外侧、后侧的温差进行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肩前、外、后侧温差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肩关节前侧治疗前两组温度差无差异(Z=-1.061,P>0.05),治疗后,肩前侧肩周温度差有统计学差异(Z=-2.135,P<0.05),试验组肩周温度差下降更明显;肩关节外侧治疗前两组肩周温度差无明显差别(Z=-1.551,P>0.05),治疗后也无明显差别(Z=-1.402,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肩外侧肩周温度差下降程度不明显;肩关节后侧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Z=-0.557,P>0.05),治疗后也无发现差别(Z=-0.530,P>0.05),表明治疗后肩后侧肩周温度差下降程度不明显。6.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平均水平都为7.00(6.00,8.00),经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差别(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对照组3.00(2.00,3.63),试验组2.00(2.00,3.00),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显示出差异(P<0.05),试验组VA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7.Constant-Murley(CM)肩关节评分治疗前CM肩关节评分分别为:对照组45.00(40.75,49.00),试验组42.00(36.00,46.50),两组患者CM肩关节评分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M肩关节评分分别为:对照组57.50(51.25,66.00),试验组67.00(63.50,70.00),P<0.05,两组患者CM肩关节评分有差别,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优。8.总体疗效评价比较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0例、5例、33例、4例,总有效率是90.48%;试验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0例、15例、31例、3例,总有效率是93.8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结论1.中医一附院骨伤科冻结肩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年龄在60岁居多,体型偏肥胖,患肩以左侧为主,最小发病年龄44岁,最大85岁。2.冻结肩患者入院时间在夏季居多,立夏入院者最多,中医证型以瘀滞型为主,总占比达69.23%。3.术中未结合活血舒筋手法和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均可以降低肩前侧、外侧、后侧温度差;尤其是对肩前侧冻结肩患者,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能使温差下降程度更明显。4.VAS评分、CM肩关节评分、总体疗效评价,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改善程度更优。5.综上说明,肩关节脉冲射频治疗冻结肩术中运用活血舒筋手法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冯柳[3](2020)在《红外引导选穴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医用红外热像引导选穴与常规腧穴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探讨选穴规律及疼痛程度与温差大小的相关性,为肩周炎针刺治疗的可视化与选穴规律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盛京医院中医科门诊与骨科门诊自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前来就诊的肩周炎患者72例,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的分配至常规腧穴组(常规组)和红外引导选穴组(红外组),每组各36例。常规组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九版《针灸学》上治疗漏肩风的主穴进行针刺治疗,分别是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曲池穴、阳陵泉穴;红外组在进行治疗前均拍摄红外热像图,并在红外热像图中选取肩周部常用治疗肩周炎的穴位(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臂臑穴、臑会穴、肩井穴、臑俞穴、曲池穴及天宗穴)进行健患侧的温差对比,选取温差最大的六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天针刺治疗一次,一周五次,两周后通过对比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DASH上肢功能调查表得分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红外组选穴规律及疼痛程度与温差大小的相关性。计量资料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测水平a=0.05。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在治疗前的VAS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下降,且红外组效果均优于常规组,(P<0.05)。3.两组治疗前的肩关节活动度及DASH上肢功能调查分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且红外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及DASH上肢功能调查分数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治疗后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红外组有效率优于常规组(P<0.05)。5.在红外引导下选穴频率最高的六个腧穴分别为肩髃穴、肩髎穴、曲池穴、臑会穴、臂臑穴和臑俞穴。6.穴位健患侧平均温差大小与VAS评分呈正相关,且温差越大疼痛程度越大。Spearman相关系数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为r值显着性均为P<0.01。结论:1.红外引导选穴针刺在治疗肩周炎上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度。2.红外引导选穴针刺治疗效果要优于于常规腧穴针刺治疗。3.红外热像引导选穴可作为针刺治疗肩周炎的新思路。
罗板鑫(Law Banxin)[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对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药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分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药用药规律,为临床上中药组方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研究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所发表的临床文献中治疗冻结肩的内用中药处方、外用中药处方。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对中药性味、归经、种类进行分析。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研究结果:①外用中药处方纳入文献135篇,共计处方139首,涉及药物184种,性味以辛、苦、温为主,归经主要以肝脾两经为主。对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可形成3个聚类方。关联度较高的药对为川乌-草乌,伸筋草-红花,乳香-没药。核心处方多为海桐皮方、蠲痹汤类方。②内服中药处方纳入文献245篇,共计处方256首,涉及药物168味,药性以辛、甘、温为主,归经主要以肝脾两经为主。对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可形成5个聚类方。处方中常用药对有当归-桂枝、当归-甘草、当归-黄芪等,核心处方多为黄芪桂枝五物汤、葛根汤类方。研究结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药以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但内用药物主要是偏于补益类的药物,外用药物主要是偏于祛邪类的药物。根据用药情况,可知临床上肩关节周围炎的常见证型为风寒湿阻型、瘀滞型、气血亏虚型。
李雪菲[5](2020)在《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进行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的治疗观察是否可以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首先收取自治区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01月在骨科病房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72例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并将所有收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采取的治疗是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治疗,5天是1疗程,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之间可休息1天。治疗前后均采用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VAS评分中,两组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中,两组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整体疗效对比,治疗组的愈显率64.71%、有效率是85.29%,对照组的愈显率41.18%、有效率是76.47%,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疗法能够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在缓解患肩疼痛的同时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与单纯针刺疗法相比,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疗法的治疗效果更佳。
王梦琦[6](2019)在《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肩凝症的疗效。方法:60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经过两个疗程后,通过VAS视觉模拟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总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除肌力外均有差异(P<0.05),其中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显着(P<0.01)。2.治疗组总有效率86.7%,愈显率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愈显率33.3%,P<0.05,两组有显着差异。结论: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确切,在缓解疼痛,增加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尤为显着。
江文勇[7](2019)在《祛风散寒利湿方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祛风散寒利湿方配合功能锻炼来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患者,来观察其临床效果,进而为临床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提供一种副作用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8年03月至2019年0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葛院区和仙葫院区门诊、住院治疗符合风寒湿型肩周炎的60名患者,按简单随机对照法分为试验组:予以祛风散寒利湿方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辩证为风寒湿型肩周炎的患者(3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功能锻炼治疗辩证为风寒湿型肩周炎的患者(30例)。疗程为4周。治疗前对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CMS评分)进行综合评估,治疗2周后、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参照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CMS评分)变化情况及中医疗效评估来进行综合评估。利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等级资料采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组内对比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对比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显着。结果:1.本次研究一共纳入60例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过程中无排除及剔除病例,总计完成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发病部位、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前CMS评分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2.试验组治疗前VAS评分为6.60±1.27,治疗2周后为3.96±0.92,治疗4周后为1.26±1.50,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为6.40±1.16,治疗2周后为4.16±1.64,治疗4周后为2.56±2.17。试验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VAS评分分别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VAS评分分别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治疗前CMS评分为46.76±8.72,治疗2周后为66.60±7.35,治疗4周后为86.43±7.89,对照组治疗前CMS评分为48.60±6.24,治疗2周后为62.90±10.62,治疗4周后为75.8±14.98。试验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VAS评分分别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VAS评分分别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CM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CMS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痊愈16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在治疗2周后观察得出结论:祛风散寒利湿方配合功能锻炼在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方面与单纯功能锻炼疗效对比两者无明显差异,从总体疗效看,两种治疗方案均有一定疗效。2.在治疗4周后观察得出结论:祛风散寒利湿方配合功能锻炼与单纯功能锻炼对比可明显有效缓解局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是一种效果良好、安全、副作用低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单纯功能锻炼在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方面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李莹莹[8](2019)在《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项目旨在探讨滞动针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观察滞动针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一种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完全随机法进行,将临床研究中的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技术,比较两组治疗肩周炎的效果。监测试验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并随时记录。试验结束后,评估疗效并随访30天。结果:1.症状、体征比疾病总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6.67%。2.两组的主要症状与体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无异常,血,尿,肝,肾功能无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4.复发率比较:治疗组30例(复发3例),复发率10.00,对照组30例(复发9例),复发率为30.00(P<0.05)。结论:1.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可明显改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体征和肩关节活动度。2.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3.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复发率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黄灏[9](2019)在《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文观察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病人来源为本院及附属院区骨四肢科病例中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粘连期肩周炎的患者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向患者说明用药及手术方案,征得病人签字同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治疗组麻醉下手法松解后肩部注射鸡尾酒药液,对照组仅仅在麻醉下行手法松解术,两组麻醉方式均选择臂丛麻醉。鸡尾酒药液为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曲安奈德50mg(1ml:40mg)、罗哌卡因10ml(10ml:100mg)及肾上腺素0.1ml(1mg:1ml)构成。两组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术后均予镇痛泵镇痛两天,两组术后均指导功能锻炼,分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肩关节主观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并根据以上评分,判定治疗的综合疗效情况,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给予分析。结果:入选的40例患者均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无一例脱落,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位、病程等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术后1月、3月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月、3月的C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症状缓解快的优点。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手法松解术,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痛苦少,手术时间短,值得被临床推广。
杜正山(To Ching Shan)[10](2019)在《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以常规针刺组和巨刺中封穴组为对照,通过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观察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和探讨其治疗机理,为治疗肩周炎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将9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常规针刺组(A组),中封穴平衡针组(B组)和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疗组(C组),每组30例。西医诊断标准可参考《临床疼痛治疗学》中的肩周炎诊断标准,中医辩证分型参考《风湿病的中西医诊治》中的“肩痹”的辨证分型,三组针刺疗法在相同的基础治疗的情况下,A组主穴:患侧的肩髃、肩贞、肩髎、肩前、阿是穴;瘀血阻络型加合谷、血海;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合谷;寒湿凝滞型加阴陵泉、足三里;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气海。B组主穴:健侧下肢中封穴。C组主穴:取穴与A组相同,并结合健侧下肢中封穴为主穴。三组针刺疗法均有针灸专业医师负责实施,在临床试验开始之前进行统一操作规范。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共计4个疗程。4疗程后统计疗效。对三组患者的一般性临床资料进行可比性分析。通过统计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定表”、“McGill疼痛问卷”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表、生活质量表和焦虑自测表,来观察中封穴平衡针结合常规针刺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一)不同组别的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比较在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前屈、外旋、内旋活动度和疼痛度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三种针刺疗法都能够提高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P<0.05)。表明三种针刺疗法均能有效地改善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在治疗后,三组组间进行比较,在这三组治疗方法中,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或许存在叠加效应,其中在前屈、外旋、内旋活动度和疼痛度改善中治疗优势更加明显,所以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疗法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针刺和巨刺中封穴针刺(P<0.05),常规针刺和巨刺中封穴疗法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虽然巨刺中封穴疗法方法步骤便利,但是需要结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才能发挥更佳疗效,因此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是值得肯定和推广。(二)不同组别的McGill问卷评分在疼痛评级指数(PRI)方面,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肩关节疼痛评级指数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感觉项疼痛得分和情感项疼痛得分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治疗方法的PRI评分均有降低(P<O.05),说明三种针刺疗法均有缓解患者肩周炎疼痛的作用。经过治疗后,三组组间进行比较,在改善PRI方面,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或许存在叠加效应,其中在感觉项疼痛得分和情感项疼痛得分中治疗优势更加明显,所以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组患者的PRI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和巨刺中封穴组(P<0.05),但是常规针刺组和巨刺中封穴组患者的PRI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虽然巨刺中封穴疗法方法步骤便利,但是需要结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才能更好降低PRI。在视觉模拟评分(VAS)方面,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变化得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之,三种治疗方法的VAS评分均降低(P<0.05),说明三种针刺方法均有缓解肩周炎疼痛的作用,在治疗后,三组组间进行比较,在改善VAS方面,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或许存在叠加效应,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由剧痛逐渐缓解为轻度疼痛,在改善疼痛方面治疗优势明显,所以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和巨刺中封穴组(P<0.05),而常规针刺组和巨刺中封穴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在疼痛强度(PPI)方面,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PPI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治疗方法的PPI评分均降低(P<0.05),说明三种针刺方法均有缓解肩周炎疼痛的作用。经过治疗后,三组组间进行比较,在改善PPI方面,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或许存在叠加效应,患者疼痛程度由极为痛苦逐渐缓解为不适等情况,在PPI中治疗优势更加明显,所以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组患者的PPI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和平衡针组(P<0.05),但是常规针刺组和巨刺中封穴组患者的PPI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在McGill疼痛问卷总得分方面,治疗结束后,三种治疗方法的McGill疼痛问卷总得分评分均降低(P<0.05),三组针刺疗法治疗后McGill疼痛问卷总得分均降低(P<0.05),说明三种方法均有缓解肩周炎疼痛的作用,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组患者的McGill疼痛问卷总得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和巨刺中封穴组(P<0.05),但是常规针刺组和巨刺中封穴组患者的McGill疼痛问卷总得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不同组别的生存质量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总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经过治疗后,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P<0.05)。结果显示,常规针刺组能够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和健康状况主观感觉(P<0.05),其中生理领域的改善幅度最高(P<0.05),但是环境领域和社会关系变化不明显。巨刺中封穴则同样在环境领域和社会关系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其他4个领域在治疗后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组能够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和社会关系(P<0.05),但是环境领域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不同组别的生活质量的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三种针灸疗法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健康变化自评的得分(P<0.05),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组在该9个方面中的得分高于常规针刺和中封穴平衡针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不同组别的焦虑水平的比较在治疗前,三组患者的SAS评分均值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组患者的焦虑水平相近,因此三组患者的焦虑水平具有可比性。经过不同针法治疗后,三组SAS评分均下降,下降程度较治疗前显着(P<0.05),表明三种针刺疗法能明显缓解肩周炎患者的焦虑心理状况。虽然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组SA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和中封穴平衡针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不同组别的整体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结束后,常规针刺组的临床疗效显示治愈共2例(6.67%),显效共7例(23.3%),有效共12例(40%),无效共9例(30%),总有效率共21例(70%);巨刺中封穴组的临床疗效显示治愈共3例(10%),显效共8例(26.7%),有效共11例(36.7%),无效共8例(26.7%),总有效率共22例(73.3%);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组的临床疗效显示治愈总共有9例患者(30%),显效共有13例患者(43.3%),有效共有5例患者(16.7%),无效共有3例患者(10%),总有效率共有27例患者(90%)。三组均能有效治疗肩周炎,但是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和巨刺中封穴疗法,但是常规针刺和巨刺中封穴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没有差别,因此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疗法可体现疗效叠加、强化治疗的效果。结论:1.常规针刺、巨刺中封穴和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疗法均能有效治疗肩周炎,三种针刺疗法法不但可以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而且还能恢复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肩周炎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缓解患者焦虑状况。2.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以巨刺中封穴可以增强治疗效果,中封穴对肩周炎有一定疗效作用,并且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可产生疗效叠加的作用。3.中封穴及常规针刺均可以治疗肩周炎,且疗效明显,其中,巨刺中封穴和常规针刺在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和疼痛程度的效果相当。4.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疗法对肩周炎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为治疗肩周炎疾病提供临床依据。
二、推拿和红花注射液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拿和红花注射液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热敏灸联合针刺评价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气血虚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
1.1 中医病名认识 |
1.2 中医证型研究 |
1.3 中医疗法研究 |
2.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
2.1 对肩周炎概念的认识 |
2.2 发病机制研究 |
2.3 肩周炎的西医治疗方式研究 |
3.小结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受试对象来源 |
1.2 受试对象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2.实验方案 |
2.1 热敏腧穴探查 |
2.2 治疗方式 |
2.3 疗效评定 |
2.4 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
2.5 质量控制与保证 |
2.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3.3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及疗效比较 |
4.讨论 |
4.1 对肩周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阳明经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4.3 选穴依据 |
4.4 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6 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
4.7 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活血舒筋手法结合肩关节脉冲射频治疗冻结肩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1.1 年龄 |
1.2 性别 |
1.3 BMI |
1.4 病程 |
1.5 患肩分布 |
2 临床特点 |
2.1 入院时间在节气的分布 |
2.2 住院天数 |
3 中医证型分布 |
4 VAS评分 |
5 CM肩关节评分 |
6 肩周温度差 |
6.1 肩前侧 |
6.2 肩后侧 |
6.3 肩外侧 |
7 两组总体疗效评价比较(根据CM量表评分)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DH-2010-A型短焦距非制冷远红外热成像仪 |
附录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 |
综述 冻结肩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红外引导选穴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一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肩周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患者知情同意书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对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药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外治肩周炎的组方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数据清洗 |
2.5 数据提取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用药类别 |
3.2 中药频数分析 |
3.3 中药归经、四气、五味频数、频率分析 |
3.4 药物关联度分析 |
3.5 高频中药的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中药的频次分析 |
4.2 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4.3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
4.4 药物间关联性 |
第二部分 中医内服药治肩周炎的组方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数据清洗 |
2.5 数据提取与分析 |
3 结果 |
3.1 用药类别 |
3.2 中药频数分析 |
3.3 中药归经、四气、五味频数、频率分析 |
3.4 药物关联度分析 |
3.5 高频中药的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中药基本属性分析 |
4.2 中药聚类分析 |
4.3 中药间关联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2 中医肩周炎的病因病机 |
1.3 中医肩周炎的分型 |
1.4 中医学治疗肩周炎 |
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 |
2.1 冻结肩与肩关节周围炎 |
2.2 肩关节的解剖结构 |
2.3 冻结肩/肩关节周围炎的发病机制 |
2.4 冻结肩/肩关节周围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
2.5 冻结肩/肩关节周围炎的分型 |
2.6 冻结肩/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指标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4.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
5.统计方法 |
6.质量控制 |
7.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对肩凝症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经络分型 |
2 现代医学对肩凝症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病程分期 |
2.3 常见压痛点解剖学特点 |
3 影响肩凝症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因素 |
4 针刺取穴及治疗方法选择依据 |
4.1 穴位的选择 |
4.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5 机制探讨 |
5.1 傍针刺法治疗肩凝症的探讨 |
5.2 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的探讨 |
6 安全性分析 |
7 结果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几年治疗肩凝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祛风散寒利湿方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1.1 中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1.3 西医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分组方法 |
2.6 治疗方案 |
2.7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2.7.1 一般性指标 |
2.7.2 疗效性指标 |
2.7.3 疗效评定标准 |
2.8 安全性指标 |
2.9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2.1 两组患者性别、发病部位、年龄、病程一般基本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及CMS评分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比较 |
3.1 两组患者治疗2 周后、4 周后VAS评分及CMS评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统计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
1 肩周炎的定义 |
2 肩周炎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2.1 中医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肩周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2.3 肩周炎的中医治疗 |
2.3.1 中药治疗 |
2.3.2 针灸治疗 |
2.3.3 推拿治疗 |
2.3.4 小针刀治疗 |
2.3.5 功能锻炼治疗 |
3 肩周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3.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1.1 年龄因素 |
3.1.2 环境因素 |
3.1.3 肩外因素 |
3.1.4 损伤因素 |
3.1.5 炎症因素 |
3.1.6 免疫因素 |
3.2 现代医学辅助检查对肩周炎认识的发展 |
3.3 肩周炎的临床分期 |
3.4 肩周炎的西医治疗 |
3.4.1 药物治疗 |
3.4.2 物理治疗 |
3.4.3 手术治疗 |
第四部分 祛风散寒利湿方的组方依据及药理分析 |
1 |
1.1 祛风散寒利湿方组方依据 |
1.2 祛风散寒利湿方药理分析 |
2 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相关依据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受试者的选择和排除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及脱落和中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人口学资料 |
4.2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综合评价 |
5.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5.2 安全性评估指标 |
6 统计方法 |
6.1 统计软件 |
6.2 统计描述 |
6.3 分析方法 |
7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受试人群分析 |
2 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4 两组患者随访复发比较 |
5 依从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技术路线图 |
附录2 肩关节功能活动度Melle评分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一般资料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试验药物 |
1.3 诊断标准 |
1.3.1 中医诊断标准 |
1.3.2 西医诊断标准 |
1.3.3 临床肩关节周围炎分期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术前工作 |
2.3 麻醉方法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 |
2.6 功能锻炼 |
2.7 不良事件处理 |
2.8 评分标准 |
2.9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的比较 |
3.2 两组CMS评分的比较 |
3.3 两组ROM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对粘连期肩周炎的认识 |
4.1.1 祖国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的认识 |
4.1.2 现代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的认识 |
4.2 粘连期肩周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
4.2.1 功能锻炼 |
4.2.2 中药内治法 |
4.2.3 中药外用法 |
4.2.4 针灸疗法 |
4.2.5 推拿手法治疗 |
4.2.6 中医综合治疗 |
4.3 现代医学治疗粘连期肩周炎 |
4.3.1 药物治疗 |
4.3.2 物理治疗 |
4.3.3 手术治疗 |
4.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4 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机理 |
4.5 鸡尾酒疗法 |
4.5.1 鸡尾酒疗法的由来 |
4.5.2 鸡尾酒镇痛的理论基础 |
4.5.3 鸡尾酒疗法的药物组成 |
4.6 “鸡尾酒”在本研究中的疗效分析 |
4.7 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词缩略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1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资料 |
1.1.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
1.1.3 肩周炎的临床分期 |
1.1.4 肩周炎的病理变化 |
1.1.5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法研究 |
1.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2.1 肩周炎的病名 |
1.2.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
1.2.3 肩周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1.2.4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法研究 |
1.3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现代概况 |
1.3.1 针灸方法的选用 |
1.3.2 选穴概况 |
1.3.3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机理研究 |
1.4 肩周炎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
1.5 肩周炎疗效评价方法 |
1.6 巨刺法的起源及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一般资料 |
2.1.3 盲法 |
2.1.4 诊断标准 |
2.1.5 纳入标准 |
2.1.6 排除标准 |
2.1.7 剔除标准 |
2.1.8 脱落标准及脱落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判定标准 |
2.2.5 不良事件处理(随时记录)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临床资料 |
2.3.2 治疗结果 |
2.4 讨论与分析 |
2.4.1 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机理分析 |
2.4.2 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推拿和红花注射液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热敏灸联合针刺评价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气血虚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依依.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活血舒筋手法结合肩关节脉冲射频治疗冻结肩的临床观察[D]. 杨圆坚.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红外引导选穴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冯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数据挖掘对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药用药规律研究[D]. 罗板鑫(Law Banxi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雪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观察[D]. 王梦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祛风散寒利湿方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江文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李莹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黄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巨刺中封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杜正山(To Ching Sh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