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气东输沿线水土腐蚀勘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国[1](2020)在《临海-仙居天然气管道工程方案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设计主要依据规范进行设计,同时通过市场分析、技术经济比选确定管径、路由方案、材质、工艺站场布置。地区支线管道主要满足特定地区的用气需求,在满足长输管道设计要求的同时还应考虑地区特点,主要包括民生、环保和当地国民经济特点,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为重要依据。本文首先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前景分析,预测了临海-仙居天然气管道的输气量。然后采用SPS软件,对3个工艺设计方案逐项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比选及当地国民经济特点的综合比选确定最佳方案为:管径DN400,设计压力为6.3MPa。并根据管道线路情况优选了管线用管的管型和钢级,进行了强度及稳定性校核。另外,在确定供配气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供气平衡分析、用气不均匀性分析和调峰方案,同时对管道适应特性和意外情况适应能力分析。
樊武成[2](2019)在《A城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作为人类生存、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其利用问题一直受到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能源利用问题,其关键就在于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创新技术与管理方法等,开发新型能源,提高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小污染。而天然气作为一种典型的清洁能源,在众多新型能源当中脱颖而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日常生活与生产当中。天然气的有效利用,需要依托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有效建设,因此,本文就A城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可行性展开研究。随着“大-沈”线输气管道进入辽宁、A城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东北地区天然气项目的启动,A城城市燃气事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期,其城市燃气用户市场将飞速发展。通过研究A城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可行性,能够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安全进行提供保障,使其为天然气利用的环保、安全、经济价值等的实现提供支持。本文以A城天然气管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天然气市场的发展现实状况;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从已有研究成果与相关文献资料当中,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所需的研究问题,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回归分析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法,对A城天然气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当地居民的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进而提出相应的市场策略。本文从技术、节能、环保、安全、经济的角度分析A城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可行性,并分别提出有效措施。本文的研究,尽量全面的论述了 A城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建设可行性,也对工程当中存在的隐患风险进行了最大程度的预判,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或解决方案,最终认为A城天然气管道工程是完全可行的。相比于其他研究,本文分别从技术、节能、环保、安全、经济的角度对A城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可行性展开分析,研究内容更加全面,以期为同类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王喆[3](2019)在《陇东气田X区试采天然气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陇东地区天然气利用项目的建设能优化陇东的能源结构,提高当地及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环境,对于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工业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从气田引接天然气,既能减少原油消耗、提高原油商品量,又能提高天然气销量,促进油田发展。本论文坚持“经济实用,运行可靠,安全环保”的基本原则,降低地面建设投资,提高效益。本论文通过全面的市场调研,分析了陇东地区的资源状况和市场情况,预测了未来市场的用气需求量和资源风险。通过对管网的适应性分析以及未来市场的供需平衡分析,经过方案对比,选择线路走向,管道规格和输气压力。根据陇东地区的实际地形和当地情况进行局部方案对比,选择最佳线路走向方案,根据规范对管线进行了相关设计;其次采用PIPELINE STUDIO对新建管网运行工况,管道适应性和事故工况进行模拟计算;根据线路用管选型原则,在强度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了管型和钢级,并进行了强度和稳定性校核。按照规范进行管道防腐,并采用TGNET模拟有无内涂层的方案进行对比,外涂层辅以阴极保护联合保护措施。最后本工程严格遵守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对该工程进行完整的设计。本课题开展的技术方案研究对陇东地区天然气利用工程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倪健[4](2019)在《金丽温输气管道工程工艺分析及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气因其经济性、清洁性、高热值的特点,作为21世纪替代煤、石油的重要能源,并被广泛使用。为完成全省天然气省级管网组建,构建浙江省南部天然气能源供应通道,完善西二线下游配套市场,及时接纳西二线天然气,提高企业经济及社会效益,同时促进浙江省南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化当地能源结构,必须通过新建金华-丽水-温州的输气管道来满足需求。本文针对金丽温输气管道工程进行工艺分析及技术方案研究,首先概述了国内外天然气的发展现状和应用现状,对输气管道工程所在区域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了浙江省南部能源结构现状。到2020年,可供的浙江省天然气量约为172亿m3/a,成为金丽温管道建设的契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情况和天然气市场,提出南部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和用气结构,根据城市天然气用气量预测,对天然气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得到浙江省天然气资源特点和用气市场空间分布特征,确定本工程近、中期依托西二线上海支干线,远期以温州LNG为后备资源,(2)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情况和用气现状,得到南部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和用气结构,并提出相应供配气方案。(3)根据工程实际地形提出南线与北线两种线路走向方案,通过对工程量、投资和环境等多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选择金丽温南线方案为最佳路线方案,即丽水-温州段线路走向,并对沿线的管线行政区、管线地表植被长度、管线地貌区划长度、管线地区等级划分、管线困难段、沿线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震概况、社会依托条件进行了分析。(4)采用精确度高、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的气网仿真模拟软件TGNET对金丽温输气管道进行了详细的工艺计算,并通过方案比选,确定了最优的管道工艺参数;然后对输气管道进行了水力计算,得到沿线各分输站压力、温度及流量;并对整个管道系统进行储气调峰能力计算,得到管道的末段储气能力约为214.64万m3。为保证管网的可靠性,考虑不同故障情况下的管道适应性,模拟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输气工况并依次进行了分析。(5)根据供配气方案,确定各站场功能和工艺,然后根据管道建设自身特点,结合对工艺设备选型的具体要求,进行工艺计算和设备选型,确定了工艺设备型号与规格。金丽温输气管道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对于引进绿色能源、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加快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侨乡能源优化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钟山[5](2018)在《穿越石亭江段输气管道安全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管道作为油品最为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之一,其敷设量也大大增加。输气管道不可避免的会穿过水域,当在汛期时,会发生水流冲击悬空管道的情况,当水流冲击悬空管道时,管道容易发生拉压和扭曲变形,产生裂缝、屈曲、拉断等形式的破坏,给输气管道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论文根据石亭江段输气管道工程实况,开展了水流冲击悬空管道的力学响应分析,为确定水流冲击对管道的影响程度、找出管道易破坏位置区域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方面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水流冲击悬空管道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悬空管道在穿越水域段的形成机理,建立石亭江段输气管道悬空段的力学模型,利用解析法对此段悬空管道进行力学分析,并得到影响悬空管道受力的不同因素。(2)采用ANSYS-DYNA和LS-PREPOST软件建立SPH-FEM耦合数值模型,分析水流冲击作用下管道受力和变形特征,得出管道最容易破坏的区域;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解析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对比分析基于应力的失效准则和基于应变的失效准则的特点,利用应变失效判定准则对石亭江段输气管道悬空段进行失效判定。(3)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分别分析管道壁厚、流速、管输压力、悬空长度对石亭江段输气管道在水流冲击作用下的受力影响规律。并定量得到石亭江段输气管道在不同因素下的安全条件,为以后的管道安全监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4)根据数值模拟得到的管道应力集中区域,提出一定的针对水流冲击悬空段的防护措施,提出暂时性的防护措施,为穿越石亭江段输气管道安全防护提供理论支撑。
辜旋[6](2018)在《管道通过泥石流地区埋深设计和工程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油气管道事业的蓬勃发展,管道穿越泥石流地区的情况在所难免,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现成针对泥石流地区的管道设计规范可供参考,设计过程多凭经验。鉴于此,本文针对油气管道穿越泥石流地区的特殊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验的方法,得到了稀性泥石流地区管道临界埋深的计算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护及治理措施,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管道穿越稀性泥石流的埋深确定方法;泥石流沟岸侧蚀过程中输沙速率的计算模型的建立;管道穿越泥石流沟的防护工程措施。研究表明:(1)泥石流沟岸属于粘性土或二元结构沟岸,由于沟岸结构组成的特殊性,导致了泥石流沟岸的侧蚀过程主要包括岸脚掏刷、土体内部拉裂面形成、沟岸失稳和失稳土体输移四个过程;(2)沟岸土体内部拉裂面的形成及发育方式决定了沟岸失稳模式,若上裂缝充分发育,将导致沟岸倾倒式失稳;若下裂隙充分发育,将促使沟岸土体坠落式失稳;若上下裂隙充分贯通并形成滑动面,将引起沟岸土体滑塌式失稳。
陈豪[7](2017)在《砂卵石地质河流大开挖双管穿越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对于砂卵石地质的大型河流而言,由于河流冲刷线深,管沟开挖深度大,土质松软易塌方,管沟不易成型,河床渗透系数高,渗水量大等原因,给河流大开挖穿越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钢板桩这一高效、快捷、环保的方法在许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钢板桩围堰是其中的重要应用领域。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瑞丽江穿越,在国内油气管道建设中首次采用大开挖双管穿越砂卵石地质大型河流。现结合瑞丽江穿越设计与施工,对砂卵石地质河流大开挖双管穿越方式、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对于砂卵石地质河流的穿越技术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关于大开挖管道穿跨越方式的基础上,根据穿跨越位置选择原则确定穿越位置,并对其自然地理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震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2)针对瑞丽江的不利地质条件,综合瑞丽江双管穿越工程总体线路走向、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水文条件等,通过对穿跨越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到合理的穿跨越方式,对选定的穿越方式再进行经济比选最终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双管穿越方案。(3)针对瑞丽江现场相关数据进行穿越方案设计、用管校核、抗震设计校核,从而完成穿越工程的初步设计并对穿越施工等关键技术等进行指导和参考。(4)通过对穿越施工特点难点分析,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技术方案,采用“钢板桩半幅围堰+浮筒泵强排”的方式进行施工。结合土壤渗透率勘测及开挖试验,制定施工方案,根据施工工序对双管穿越施工技术要求进行详细描述,特别对施工准备及测量、抽排水、管沟开挖、安装组焊、试压、稳管等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5)结合瑞丽江穿越位置的情况,从基于风险的角度,设计提出相关风险减缓措施,以保证管道运行安全。通过瑞丽江穿越工程,研究砂卵石地质河流的穿越技术,其研究成果能够达到砂卵石地质河流穿越成功的可靠实施要求,为今后类似地层的穿越施工提供参考。
肖聪颖[8](2017)在《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类项目逐渐增多,随之带来输气管线沿线一系列水土流失问题。本研究以榆林-济南输气管线陕西佳县到山西离石段(黄土丘陵区)为例,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法、关键绩效指标分析法、实地调查、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解析黄土丘陵区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特征,诊断管线建成区目前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及原因,总结提出基于水土资源与高效利用的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以及管线建成区水土保持措施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榆济输气管线工程在水土保持专项验收时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全线为0.247,佳县-离石段为0.019)符合同类天然气管线工程标准,各项防治指标达到了防治标准的要求。但是随着工程的运行,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管线沿线现存水土流失的问题依然严重。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土壤侵蚀形式包括有水力侵蚀(70.17%)、重力侵蚀(24.86%)及泥石流侵蚀(4.97%)。其中,水力侵蚀占有主要部分,主要发生在管线向上爬坡或向下落坡段管线作业带及周边、管线穿跨越梯田台田地及管线沿河沟道铺设段。黄土丘陵区管线建成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包括黄土区土体松散、植被稀疏且降水集中等自然因素;管线工程在建设时剧烈地扰动地表;截(排)水、拦挡以及蓄水措施等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不完善或实施数量、质量不足;管线工程水土保持投资不足;管线运行期管理和维护不足等多个方面。根据黄土丘陵区管线建成区目前存在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存在问题,综合考虑提出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保持技术措施体系与管线建成区防治措施改进建议。并选取管线穿越黄土崾岘以及多向汇水冲蚀致使管线出露区域两处为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分析其现存的水土流失问题,布设防治措施体系并进行防治措施的典型设计。
张世涛[9](2014)在《油气田勘测一体化数字系统数据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勘测一体化数字系统在国内外油气田开发中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工程测绘和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现有的作业模式下,地形图测绘和岩土工程勘察分开实施,技术数据共享程度低,难以构建统一的数据空间,进而无法形成融合的数据输出和应用。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勘测数据如何整合,以实现数据接口的转换,将不同来源的数据信息,如测量仪器,勘察软件,实验数据等自动解析、转换成为本系统可处理的结构形式,完成输入数据的物理建模。本文以阿尔及利亚图瓦油田ADRAR SORALCHIN炼油厂长距离输油管线项目地形测绘和岩土工程勘察为例,对油气田勘察和测量数据资源的匹配、整合、自动识别和一体化处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总结了阿尔及利亚图瓦油田ADRAR SORALCHIN炼油厂工程测绘的技术流程,如GPS控制网分级布设、GPS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网平差,高程控制测量、高程数据处理,地形图测绘,详细展示了油气田工程测量数据体系的构建,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2.总结了阿尔及利亚图瓦油田ADRAR SORALCHIN炼油厂岩土工程详细勘察的技术流程,从现场勘探、原位测试、工程物探,到土工试验、内业数据分析整理、柱状图/剖面图编绘、地质构造分析、地基基础处理建议,全面呈现了油气田工程地质模型的构建,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3.从勘测一体化数据整合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基于关系数据库RDB的多源头数据集中分析处理,为构建基于GIS的勘测一体化数据模型打下基础。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通过合理的途径,整合勘测数据存录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勘测一体化数字系统的数据集成;2.关系数据库功能强,包含规范一致的工业标准,在存储、管理不同勘测信息资料及整合勘测信息系统的属性和图件数据方面,均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3.在勘测一体化数据存录和管理系统构建完成的条件下,建构立体的、能够全面描述整个地表形态和地下结构的数学模型是必然需求,今后的三维可视化开发引擎的开发,可进一步实现地表、地层的结构形态的动态图形表现,形象、直观、实时的展现勘测对象的各种属性,为各项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极大的助力。
贾鹏军[10](2011)在《西气东输管道西段土壤腐蚀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以西气东输管道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管道沿线的土壤开挖和埋片实验,采用按土壤电阻率数据、按腐蚀电流密度和按化验结果3种评价方法对西气东输管道西段土壤腐蚀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了该段土壤腐蚀性的综合评价结果。
二、西气东输沿线水土腐蚀勘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气东输沿线水土腐蚀勘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临海-仙居天然气管道工程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供配气方案 |
2.1 供配气原则 |
2.2 供需平衡分析 |
2.2.1 天然气资源分析 |
2.2.2 气源风险分析 |
2.2.3 目标市场选择及需求预测 |
2.2.4 消费市场敏感性分析 |
2.2.5 市场策略 |
2.2.6 供需平衡结论 |
2.3 用气不均匀性分析 |
2.3.1 居民和工业分析 |
2.3.2 不均匀系数 |
2.4 输气规模 |
2.5 调峰方案 |
第三章 管道线路方案 |
3.1 线路总体走向方案 |
3.2 线路比选 |
3.2.1 方案简要描述 |
3.2.2 工程量对比 |
3.3 线路用管钢管类型选择 |
3.4 线路用管钢材等级选择 |
3.4.1 设计条件及计算条件 |
3.4.2 管道计算 |
3.4.3 管道钢级选择 |
3.5 线路钢管和使用量 |
3.6 管道校核 |
3.6.1 强度校核 |
3.6.2 稳定性核算 |
3.6.3 抗震校核 |
3.7 穿越用管 |
3.8 线路防腐方案 |
3.8.1 线路管道外防腐层方案比选 |
3.8.2 管道外防腐层方案 |
3.8.3 热煨弯管防腐层方案 |
3.8.4 管道补口及补伤方案 |
3.8.5 定向钻穿越段管道防腐层方案 |
第四章 输气工艺方案 |
4.1 工艺参数 |
4.1.1 设计输量 |
4.1.2 基础数据 |
4.2 工艺计算软件和公式 |
4.2.1 计算公式 |
4.2.2 计算软件 |
4.3 输气工艺方案 |
4.3.1 管径方案选择 |
4.3.2 管径方案校核 |
4.3.3 管道适应能力分析 |
4.3.4 管道适应性分析 |
4.3.5 事故工况适应能力分析 |
4.4 站场设置 |
4.5 站场工艺 |
4.5.1 01#阀室(扩建) |
4.5.2 末站 |
4.5.3 线路截断阀室 |
4.6 主要设备选型 |
4.6.1 过滤分离器 |
4.6.2 清管设备 |
4.6.3 放空设备 |
4.6.4 阀门 |
4.6.5 排污罐 |
4.6.6 绝缘接头 |
4.6.7 管件及管道附件 |
4.7 站场工艺用管 |
4.7.1 站内管径的选择 |
4.7.2 管线材质及壁厚 |
4.8 HSE管理 |
4.8.1 职业卫生 |
4.8.2 安全 |
4.8.3 环境保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A城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总论 |
1.1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
1.1.1 项目建设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范围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范围 |
2 气源及市场分析 |
2.1 气源分析 |
2.1.1 资源概况 |
2.1.2 天然气性质 |
2.2 天然气目标市场的选择 |
2.3 天然气市场需求预测方法及范围 |
2.3.1 天然气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
2.3.2 预测范围 |
2.4 A城天然气市场需求预测 |
2.4.1 城镇居民用气需求预测 |
2.4.2 公共服务及商业用气需求预测 |
2.4.3 CNG汽车用气量 |
2.4.4 工业用户用气需求预测 |
2.4.5 市场总需求量预测 |
2.5 A城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预测分析 |
2.5.1 居民类用户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预测 |
2.5.2 公共服务及商业用户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预测 |
2.5.3 工业及采暖用户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预测 |
2.5.4 汽车用户天然气竞争力分析 |
2.6 市场敏感性分析及市场策略 |
2.6.1 市场敏感性分析 |
2.6.2 市场策略 |
3 管道线路及站场工程方案研究 |
3.1 管道线路工程 |
3.1.1 线路走向推荐方案 |
3.1.2 管道敷设原则 |
3.1.3 穿跨越工程的方案选择 |
3.2 站场工程 |
3.2.1 站场设置原则 |
3.2.2 场站功能 |
3.2.3 站场工艺流程方案 |
4 节能、环保及安全的可行性研究 |
4.1 节能研究 |
4.1.1 综合能耗分析 |
4.1.2 节能降耗措施 |
4.2 环境保护的研究 |
4.2.1 管道沿线环境现状 |
4.2.2 环境影响分析 |
4.2.3 环境保护措施 |
4.2.4 环境应急预案 |
4.2.5 环境影响结论 |
4.3 安全的研究 |
4.3.1 工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3.2 自然灾害、社会危害因素分析 |
4.3.3 危险、有害因素防范与治理措施 |
5 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 |
5.1 投资估算 |
5.1.1 建设投资估算 |
5.1.2 流动资金估算 |
5.1.3 总投资估算 |
5.2 财务分析 |
5.2.1 财务分析基础 |
5.2.2 成本费用估算及分析 |
5.2.3 投资盈利能力分析 |
5.2.4 盈亏平衡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陇东气田X区试采天然气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项目建设背景 |
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设计内容 |
第二章 气源分析 |
2.1 资源情况 |
2.1.1 资源 |
2.1.2 庆探-1#井区(国内资源) |
2.1.3 西气东输二线(国外资源) |
2.1.4 井口零散气 |
2.2 天然气性质 |
第三章 市场分析 |
3.1 目标市场的选择 |
3.1.1 行政区划分及经济情况 |
3.1.2 天然气利用现状 |
3.1.3 主要目标市场 |
3.2 天然气市场需求及需求预测 |
3.2.1 天然气需求 |
3.2.2 用气量预测 |
3.2.3 用气量分析 |
3.2.4 管道输气量的确定 |
3.3 价格承受能力分析 |
3.3.1 天然气价格 |
3.3.2 替代能力分析 |
3.3.3 市场承受能力 |
3.4 市场风险分析 |
3.4.1 市场风险 |
3.4.2 风险防范策略 |
第四章 供配气方案 |
4.1 供配气原则 |
4.2 供需平衡分析 |
4.3 气量分配方案 |
4.4 用气不均匀性分析 |
第五章 管道线路工程 |
5.1 线路走向 |
5.1.1 线路走向方案选择原则 |
5.1.2 线路走向方案 |
5.1.3 方案比选 |
5.2 线路走向推荐方案 |
5.2.1 推荐线路走向 |
5.2.2 沿线社会、自然环境和工程地质概况 |
5.3 管道敷设 |
5.3.1 管道敷设原则 |
5.3.2 一般地段管道敷设 |
5.3.3 特殊地段管道敷设 |
5.4 管道穿越 |
5.4.1 穿越工程概况 |
5.4.2 管道穿越 |
5.5 线路附属设施 |
5.5.1 线路截断阀室 |
5.5.2 固定推力支墩的设置 |
5.5.3 管道标志桩、警示牌及特殊安全保护设施 |
5.5.4 水工保护 |
5.5.5 道路工程 |
5.6 线路安全防护 |
5.7 主要工程量 |
第六章 输气工艺 |
6.1 工艺参数 |
6.1.1 设计输量及沿线分输量 |
6.1.2 基础数据 |
6.2 工艺系统计算 |
6.2.1 计算公式和计算内容 |
6.2.2 工艺分析 |
6.2.3 输气工艺方案 |
6.2.4 最优管道方案校核 |
6.3 管道适应性分析 |
6.3.1 管道储气能力 |
6.3.2 管道最大输气能力分析 |
6.4 事故工况分析 |
6.4.1 泄漏事故工况分析 |
6.4.2 管道带压堵漏方案 |
第七章 线路用管 |
7.1 管材等级选择 |
7.1.1 设计条件及计算参数 |
7.1.2 钢管管型选择 |
7.1.3 钢级选择 |
7.2 管道强度及稳定性校核 |
7.2.1 强度校核 |
7.2.2 稳定性校核 |
7.2.3 抗震校核 |
第八章 输气站场 |
8.1 站场设置 |
8.2 站场工艺 |
8.2.1 庆-1 集气站扩建 |
8.2.2 西峰门站扩建 |
8.2.3 蔡家庙门站/驿马门站 |
8.2.4 截断阀室 |
8.2.5 井口CNG |
8.3 主要工程量 |
第九章 管道防腐 |
9.1 基础资料 |
9.1.1 现场资料 |
9.1.2 工艺资料 |
9.2 防腐层的选择 |
9.2.1 管道外防腐层 |
9.2.2 补口材料的选用 |
9.2.3 站场内的管道防腐 |
9.2.4 站内管道及设备保温 |
9.3 阴极保护 |
9.3.1 阴极保护计算 |
9.3.2 线路阴极保护系统 |
9.3.3 线路阴极保护测试系统 |
9.3.4 阴极保护电绝缘与电连续 |
9.4 干扰防护 |
9.4.1 交流电流干扰防护方案比选 |
9.4.2 交流干扰保护方案 |
9.5 主要工作量 |
第十章 辅助工程 |
10.1 自控系统 |
10.1.1 控制水平 |
10.1.2 自动控制系统方案 |
10.1.3 仪表选型 |
10.1.4 流量计量系统 |
10.1.5 控制室 |
10.1.6 仪表供电及接地 |
10.1.7 自控仪表部分工程量 |
10.2 通信工程 |
10.2.1 概况 |
10.2.2 通信业务需求 |
10.2.3 通信方案 |
10.2.4 主要工程量 |
10.3 供配电工程 |
10.3.1 站场电力现状及附近电源情况 |
10.3.2 用电负荷分级及负荷统计 |
10.3.3 供配电系统 |
10.3.4 防雷、防静电 |
10.3.5 主要工程量 |
10.4 公用工程 |
10.4.1 总图 |
10.4.2 建筑与结构 |
10.4.3 维修与抢修 |
10.5 消防 |
10.5.1 消防概括及设计原则 |
10.5.2 概括 |
10.6 建设用地 |
10.7 节能 |
10.8 环境保护 |
10.8.1 管道沿线的环境状况 |
10.8.2 环境影响分析 |
10.8.3 环境保护措施 |
10.8.4 环境影响结论 |
10.9 安全 |
10.9.1 工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10.9.2 自然灾害、社会危害因素分析 |
10.9.3 危险、有害因素防范与治理措施 |
10.9.4 预期效果 |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和经济性评价 |
11.1 投资估算 |
11.1.1 编制范围 |
11.1.2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及编制方法 |
11.1.3 投资估算 |
11.2 经济性评价 |
11.2.1 财务分析 |
11.2.2 经济性评价基础数据 |
11.2.3 财务评价 |
第十二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12.1 主要研究结论 |
12.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4)金丽温输气管道工程工艺分析及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然气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外天然气管网发展现状 |
1.2.3 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天然气气源分析 |
2.1 气源情况 |
2.1.1 西气东输一线 |
2.1.2 西气东输二线 |
2.1.3 川气东送系统 |
2.1.4 东海天然气 |
2.1.5 宁波进口LNG |
2.1.6 丽水36-1天然气 |
2.1.7 气量预测 |
2.2 供本工程气源 |
2.2.1 近、中期气源 |
2.2.2 远期气源 |
2.2.3 远期补充气源 |
2.3 可供天然气气源的供应能力分析 |
2.3.1 西二线上海支干线供应能力分析 |
2.3.2 西一线供应能力分析 |
2.3.3 宁波LNG供应能力分析 |
2.3.4 温州进口LNG供应能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然气市场分析 |
3.1 浙江省天然气利用现状及规划 |
3.2 市场需求预测 |
3.2.1 市场预测的方法、依据及思路 |
3.2.2 金华市 |
3.2.3 丽水市 |
3.2.4 市场需求汇总分析 |
3.3 目标市场敏感性分析及市场策略 |
3.3.1 天然气价格敏感分析 |
3.3.2 市场风险分析 |
3.3.3 市场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配气方案总体设计 |
4.1 供需平衡分析 |
4.2 分配方案 |
4.2.1 供配气思路 |
4.2.2 市场分配方案 |
4.2.3 气源分配方案 |
4.3 用气不均匀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道线路选择 |
5.1 线路走向方案 |
5.1.1 线路走向方案 |
5.1.2 推荐方案线路走向 |
5.2 沿线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输气工艺 |
6.1 工艺参数 |
6.1.1 设计输量 |
6.1.2 气质组分和物性要求 |
6.1.3 气源供气压力、温度 |
6.1.4 管道高程和里程 |
6.1.5 管道沿线分输量 |
6.1.6 管线沿线地温 |
6.1.7 其它参数 |
6.2 工艺系统计算 |
6.2.1 水力计算基础理论 |
6.2.2 TGNET简介 |
6.2.3 计算公式 |
6.2.4 工艺输送方案 |
6.2.5 工艺计算模型 |
6.2.6 工艺计算结果 |
6.3 储气调峰分析 |
6.3.1 储气调峰 |
6.3.2 管道储气能力 |
6.3.3 储气调峰分析 |
6.4 管道适应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输气站场工艺分析 |
7.1 站场设置 |
7.2 站场工艺 |
7.2.1 设计输量 |
7.2.2 金华首站 |
7.2.3 温州末站 |
7.2.4 分输站 |
7.2.5 丽水支线末站 |
7.2.6 线路截断阀室 |
7.3 主要设备选型 |
7.3.1 过滤分离设备 |
7.3.2 组合式分离器 |
7.3.3 过滤分离器 |
7.3.4 清管器收球、发球筒 |
7.3.5 放空立管及放空火炬 |
7.4 站场工艺用管 |
7.4.1 站内管径确定 |
7.4.2 管线材质及壁厚选择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穿越石亭江段输气管道安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流冲击管道的力学研究现状 |
1.2.2 水流冲击管道的评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现状 |
2.1 工程河段河道概况 |
2.2 气象、水文、泥沙特征 |
2.3 地质条件 |
2.4 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 |
2.4.1 河道演变冲刷 |
2.4.2 一般冲刷计算 |
2.4.3 局部冲刷计算 |
2.4.4 冲刷成果 |
第3章 穿越水域悬空段力学分析 |
3.1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管段形成机理 |
3.1.1 河床地形影响 |
3.1.2 输气管道应力集中 |
3.1.3 水流冲击作用 |
3.1.4 其他 |
3.2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管段受力分析 |
3.2.1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静载荷 |
3.2.2 水流横向作用载荷 |
3.3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力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穿越水域悬空段数值模拟 |
4.1 有限元软件介绍 |
4.2 SPH和FEM耦合算法 |
4.2.1 SPH法的基本思想 |
4.2.2 SPH方法基本原理 |
4.2.3 SPH和FEM耦合 |
4.3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有限元模型 |
4.3.1 土体材料模型 |
4.3.2 管道材料模型 |
4.3.3 水的材料模型及参数 |
4.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 穿越水域悬空段动力学分析 |
4.4.1 数值模拟结果 |
4.4.2 计算结果的验证 |
4.5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失效判据 |
4.5.1 基于应力理论的失效判断依据 |
4.5.2 基于应变理论的失效判断依据 |
4.5.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因素对水流冲击管道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5.1 悬空长度变化对穿越水域悬空段应力的影响 |
5.2 不同水流速度对穿越水域悬空段应力的影响 |
5.3 不同内压对穿越水域悬空段应力的影响 |
5.4 不同管道壁厚对穿越水域悬空段应力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穿越水域悬空段防护措施及建议 |
6.1 管道状况的检测 |
6.2 水域河床演变规律的掌握 |
6.3 相关防护措施 |
6.3.1 河床最大冲刷深度的分析 |
6.3.2 直接型防护措施 |
6.3.3 间接型防护措施 |
6.4 石亭江段输气管道防护措施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管道通过泥石流地区埋深设计和工程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泥石流对管道作用的研究现状 |
1.2.1 泥石流对管道的冲击 |
1.2.2 山体落石对管道的撞击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泥石流地区管道现场调研分析 |
2.1 西南中—贵管道工程 |
2.1.1 中—贵管道工程概况 |
2.1.2 沿线地形地貌 |
2.2 宝鸡—汉中天然气管道工程 |
2.2.1 管道主要埋设方式 |
2.2.2 管道所受主要地质灾害 |
2.3 兰成渝油气管道康县段 |
2.3.1 区域整体自然环境 |
2.3.2 管道所经地段山地地质灾害 |
2.3.3 隧道出渣场选址与防护 |
2.3.4 顺沟越岭管道走线 |
2.3.5 通过河流的管道施工后续问题 |
2.4 西气东输二线韶—深段 |
2.4.1 管道工程概况及环境 |
2.4.2 堆渣场工程现状及运用效果分析 |
2.4.3 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泥石流对管道作用理论分析 |
3.1 对上覆土的冲刷 |
3.2 对沟道的侧向侵蚀 |
3.3 泥石流弯道超高设计 |
3.4 管道埋深设计的一般方法 |
3.4.1 抗冻因素 |
3.4.2 抗冲刷因素 |
3.4.3 抗浮因素 |
3.4.4 上部耕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野外沟道实验研究 |
4.1 稀性泥石流对沟床的冲刷 |
4.1.1 实验目的 |
4.1.2 方法原理 |
4.1.3 实验设计 |
4.1.4 实验数据分析 |
4.2 稀性泥石流对沟岸的侧蚀 |
4.2.1 沟岸失稳原位实验 |
4.2.2 临界凌空长度野外调查 |
4.2.3 失稳土体输移实验 |
4.2.4 沟岸侧蚀输沙速率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泥石流地区管道防治措施研究 |
5.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原则 |
5.1.1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
5.1.2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 |
5.2 工程措施 |
5.2.1 急流槽 |
5.2.2 明洞渡槽 |
5.2.3 渡槽 |
5.2.4 拦排护结合措施 |
5.2.5 避绕与改建过沟建筑物措施 |
5.3 生物措施 |
5.3.1 生物措施的基本原则 |
5.3.2 农业措施 |
5.3.3 林、牧业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7)砂卵石地质河流大开挖双管穿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管道穿越施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穿越地质和水文条件分析 |
2.1 工程背景概况 |
2.2 穿越位置选择 |
2.2.1 穿跨越位置选择原则 |
2.2.2 穿越位置确定 |
2.3 自然地理条件 |
2.3.1 地形地貌 |
2.3.2 气象 |
2.3.3 水文 |
2.4 工程地质条件 |
2.4.1 地质构造 |
2.4.2 地层岩性 |
2.4.3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2.4.4 河床及岸坡稳定性评价 |
2.4.5 场地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2.6 区域地质概况与地震 |
2.6.1 区域地质概况 |
2.6.2 场地地震效应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穿跨越方案比选与分析 |
3.1 穿跨越方案选择原则 |
3.2 穿跨越方案可行性分析 |
3.2.1 穿越方案可行性分析 |
3.2.2 跨越方案可行性分析 |
3.2.3 方案可行性分析结论 |
3.3 大开挖穿越方案 |
3.4 桁架跨越方案 |
3.5 方案经济技术比选 |
3.6 方案推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开挖双管穿越方案设计及计算 |
4.1 大开挖双管穿越设计方案 |
4.1.1 施工期洪水设计 |
4.1.2 穿越长度 |
4.1.3 穿越地层 |
4.1.4 水下管沟开挖尺寸 |
4.1.5 稳管 |
4.1.6 围堰导流设计 |
4.1.7 河堤复原设计 |
4.2 天然气管道穿越段用管计算与校核 |
4.2.1 钢管类型及材质 |
4.2.2 管道壁厚确定 |
4.2.3 钢管强度校核 |
4.2.4 管道刚度校核 |
4.2.5 径向稳定校核 |
4.2.6 抗震设计校核 |
4.3 原油管道穿越段用管计算与校核 |
4.3.1 钢管类型及材质 |
4.3.2 管道壁厚确定 |
4.3.3 钢管强度校核 |
4.3.4 管道刚度校核 |
4.3.5 径向稳定校核 |
4.3.6 抗震设计校核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穿越施工技术与风险分析 |
5.1 双管穿越施工特点与难点分析 |
5.1.1 双管穿越特殊性 |
5.1.2 穿越施工特点及难点 |
5.1.3 施工风险分析 |
5.2 施工技术方案 |
5.2.1 穿越现场情况 |
5.2.2 土壤渗透率勘测及开挖试验 |
5.2.3 施工方案的制订 |
5.2.4 穿越施工流程 |
5.2.5 施工准备及测量 |
5.2.6 半幅围堰 |
5.2.7 钢板桩施工 |
5.2.8 抽排水 |
5.2.9 管沟开挖 |
5.2.10 管道安装组焊、检测及防腐 |
5.2.11 管道试压 |
5.2.12 管道稳管、回填、连头 |
5.2.13 护岸 |
5.2.14 HSE措施 |
5.3 钢板桩围堰施工效果分析 |
5.4 穿越失效破坏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
5.4.1 第三方破坏 |
5.4.2 腐蚀 |
5.4.3 材料缺陷 |
5.4.4 自然灾害 |
5.4.5 失效概率的计算 |
5.5 主要工程量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8)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全球天然气管道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3 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问题研究 |
1.2.4 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
1.2.4.1 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工保护措施研究 |
1.2.4.2 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研究 |
2 工程概况与研究区概况 |
2.1 榆林-济南输气管线工程概况 |
2.2 研究区概况 |
2.2.1 自然条件 |
2.2.1.1 地形与地貌 |
2.2.1.2 气象 |
2.2.1.3 土壤 |
2.2.1.4 植被 |
2.2.1.5 河流水文 |
2.2.2 社会经济状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榆济输气管线(佳县-离石)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时水土流失治理效果评价 |
4.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实现情况 |
4.2 水土流失影响评价 |
4.2.1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概念及评价标准 |
4.2.2 指标选取与确定权重 |
4.2.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4 数学模型计算与评价 |
4.3 小结 |
5 榆济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问题研究 |
5.1 输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
5.1.1 管沟明挖作业带 |
5.1.1.1 施工准备期及施工期 |
5.1.1.2 自然恢复期 |
5.1.2 穿越工程(穿越河流、公路、铁路) |
5.1.2.1 施工准备及施工期 |
5.1.2.2 自然恢复期 |
5.1.3 站场阀室 |
5.1.4 施工道路和检修道路 |
5.1.4.1 施工准备及施工期 |
5.1.4.2 自然恢复期 |
5.1.5 施工生产生活区 |
5.1.6 弃土(渣)场区 |
5.1.6.1 施工准备及施工期 |
5.1.6.2 自然恢复期 |
5.2 管线建成区土壤侵蚀类型调查 |
5.2.1 水力侵蚀 |
5.2.1.1 管线向上爬坡或向下落坡段管线作业带及周边水力侵蚀 |
5.2.1.2 管线穿跨越梯田台田地时水力侵蚀 |
5.2.1.3 管线沿河(沟)道铺设段水力侵蚀 |
5.2.2 重力侵蚀 |
5.2.2.1 潜在崩塌 |
5.2.2.2 潜在滑坡 |
5.2.3 泥石流侵蚀 |
5.3 管线建成区水土流失原因诊断 |
5.3.1 自然因素 |
5.3.2 工程建设导致大量的地表扰动 |
5.3.3 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不完善或实施数量、质量不足 |
5.3.4 管线工程水土保持投资不足 |
5.3.5 管理和维护的不足 |
6 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与措施改进建议 |
6.1 不同防治分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布设 |
6.1.1 管线明挖区 |
6.1.2 河流、沟渠穿越区 |
6.1.3 隧道穿越区 |
6.1.4 铁路、公路穿越区 |
6.1.5 伴行与检修道路区 |
6.1.6 施工便道区 |
6.1.7 站场阀室 |
6.1.8 弃渣场 |
6.2 天然气管线建成区水土保持措施完善建议 |
7 黄土丘陵区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 |
7.1 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选取与防治措施布设 |
7.1.1 选取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 |
7.1.2 示范区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 |
7.2 示范区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 |
7.2.1 浆砌石截(排)水沟 |
7.2.2 沉沙池 |
7.2.3 圆柱形水窖 |
7.2.4 挡土墙 |
7.2.5 浆砌石拱形骨架护坡 |
7.2.6 排水涵管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9)油气田勘测一体化数字系统数据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油气田地形测绘数据分析 |
2.1 D级GPS数据获取和处理 |
2.2 E级GPS数据获取和处理 |
2.3 长输管线地形图测量数据情况 |
2.4 管线中线桩放样测量数据情况 |
2.5 油气田地形测绘数据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气田工程勘察数据分析 |
3.1 长输管线部分数据分析 |
3.2 炼厂关联部分数据分析 |
3.3 油气田岩土工程勘察数据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勘测一体化数字系统数据整合 |
4.1 概述 |
4.2 可行性研判 |
4.3 GIS基础上的勘测数据整合研究 |
4.4 基于三维GIS技术的勘测数据整合和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西气东输管道西段土壤腐蚀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按土壤电阻率数据评价 |
2 按腐蚀电流密度评价 |
3 按化验结果评价 |
4 结论 |
四、西气东输沿线水土腐蚀勘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海-仙居天然气管道工程方案研究[D]. 李志国.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A城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D]. 樊武成.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3]陇东气田X区试采天然气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D]. 王喆.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4]金丽温输气管道工程工艺分析及技术方案研究[D]. 倪健.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穿越石亭江段输气管道安全评估[D]. 钟山.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管道通过泥石流地区埋深设计和工程措施研究[D]. 辜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7]砂卵石地质河流大开挖双管穿越技术研究[D]. 陈豪.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8]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D]. 肖聪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9]油气田勘测一体化数字系统数据整合研究[D]. 张世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4)
- [10]西气东输管道西段土壤腐蚀性评价研究[J]. 贾鹏军. 辽宁化工,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