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郁李作桃树砧木试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王玉柱,李锋,孙浩元,张艳波,张俊环,姜凤超,张美玲[1](2021)在《远缘杂交培育李杏砧木研究初探》文中提出为培育抗寒性强、适用性广泛、矮化的李杏砧木,以173、‘巴黄李’‘小黄李’和‘北国红’为母本,山杏、辽杏和‘串枝红’为父本,配置12个杂交组合,在母本大蕾期进行人工授粉。分别统计授粉后10、20、40 d和采果期4个节点的坐果率,以4个节点的加权坐果率为指标进行排序,评价不同杂交组合效果和各亲本材料杂交效果。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坐果率随果实发育时期延长呈现下降趋势,且越接近果实成熟,坐果率越低;‘小黄李’×辽杏杂交组合效果评价最好;亲本材料效果评价中,以‘小黄李’为母本的杂交组合效果明显好于以其他3份材料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以山杏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效果好于以其他2份材料为父本的杂交组合,但与以辽杏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效果差异不大。
姜全[2](2021)在《《群芳谱》选注——桃栽培加工及药用篇》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落叶果树》第2期刊载了《群芳谱》选注——桃品种篇,本期对《群芳谱》中有关桃栽培、加工及药用进行诠释,为现代桃产业栽培及医药品开发提供参考及借鉴。1种桃——桃栽培【原文】择向阳腝地(1),宽深为坑。先纳湿牛粪,将熟桃连肉全埋其中(2),尖头朝上(3),覆熟粪土尺余。春深,芽长。带土移栽别地。离本土,多不活。若仍置粪中则实少而味苦。或云,种时将桃核刷净,令女子艳妆种之,他日花艳子离核(4)。《种树》书云:柿接桃则为金桃,李接桃则为李桃,梅接桃则为脆桃(5)。谚云:白头种桃。又曰:桃三李四梅子十二(6)。言桃生三岁便放花,果早于梅李,耐久。故首虽已白,其花、子之利可待矣。
杨丽娟[3](2021)在《病毒/类病毒侵染的桃树miRNA分析及其侵染性克隆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是我国重要的栽培果树,桃树主要以嫁接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极易造成病毒的积累与传播。随着近年来桃树种植面积的增加,病毒/类病毒的侵染和蔓延逐渐成为影响桃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受病毒/类病毒侵染的桃miRNA及其靶基因进行了全面分析,扩增了油桃茎痘相关病毒(nectarine stem-pitting-associated virus,NSPaV)及桃潜隐花叶类病毒(peach latent mosaic viroid,PLMVd)的基因组全长序列,构建了NSPaV的全长c DNA侵染性克隆和PLMVd的二倍体侵染性克隆并进行了侵染活性测定,为探究桃中miRNA响应病毒/类病毒侵染的调节机制,以及研究桃上不同病毒、类病毒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参考。1.本研究构建了4个包含NSPaV和PLMVd复合侵染的高质量的桃s RNA文库,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RT-q PCR方法对桃叶片及果实组织中的miRNA及其靶标进行了全面分析。(1)共鉴定出49个miRNA家族的116个已知桃miRNA,其中包括一些高度保守的miRNA,例如miR156、miR166、miR167、miR390、miR395、miR482。预测了303个新miRNA,大多数新miRNA长度为24 nt,且多数新miRNA来自MIR5271和MIR7717家族。对组间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显示,这些miRNAs共靶向2785个基因,涉及转录调控、形态发生、信号转导、病原体应答等多个方面。(2)叶片和果实组织miRNA比较分析表明,尽管受到不同病毒/类病毒复合侵染,来自27个已知miRNA家族的45个miRNA在叶片和果实组织间表现出显着的差异表达,例如,与叶片相比,miR167a、miR172a-3p、miR319a、miR395a-5p、miR398a-3p在果实组织中表达下调,而miR1511-5p、miR156a、miR159、miR162、miR164a、miR171d-5p在果实组织中表达上调。这些miRNAs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3)不同病毒/类病毒复合侵染下,在叶片组织间差异表达的miRNA比在果实中数量更多,并鉴定出少数在响应病毒/类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miRNA(miR482d-5p、miR6271、pp06-33439等),其预测的靶基因编码钙调蛋白、泛素蛋白连接酶、锌指蛋白、RPM1互作蛋白等抗病相关基因。2.以感染NSPaV及PLMVd的田间桃样品作为材料,利用RT-PCR,RACE方法,扩增了NSPaV及PLMVd全长基因组,分别以表达载体p CB301和p GEM-T为骨架,构建了NSPaV的全长c DNA侵染性克隆和PLMVd二倍体侵染性克隆,利用农杆菌注射法和摩擦接种法分别将NSPaV和PLMVd接种至常见草本指示植物叶片进行草本寄主的筛选,并在番茄、黄瓜上早期检测到阳性植株,有待后续确认。同时,构建的侵染性克隆接种到桃实生苗,但是可能受木本植物病毒接种的困难性、病毒/类病毒侵染具有潜伏性以及发病条件不适宜等因素的影响,接种1个月后斑点杂交(Dot blot)检测时出现疑似阳性斑点,但在后续2-4个月的检测中均未检测到阳性植株,有待后续对其进行持续的监测。
王培琳[4](2021)在《几种欧李品系生物学特征与营养成分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以园艺科技学院园艺实验站种植的欧李品系(太行山欧李品系和燕山欧李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5个欧李品系的生物学特征和营养成分。调查、测定、分析了欧李品系的叶片性状、枝条性状、果实性状、果实中营养物质成分等指标,明确了欧李品系之间的差异,进行综合评分排序。结果如下:(1)不同欧李品系中,叶片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都是叶柄长,太行山欧李品系叶片的叶柄长度变异系数16%~35%之间,太行山欧李品系的叶柄长差异性显着;燕山欧李品系叶片的叶柄长度变异系数≥35%,燕山欧李品系的叶柄长差异性极显着。说明不同欧李品系的叶柄长差异性显着或者极显着,说明该性状稳定性不高,表现型容易产生变化。(2)不同欧李品系中,枝条性状变异系数≤15%的有枝条长度、枝条最大承载力,说明不同欧李品系枝条的枝条长度、枝条最大承载力个体差异性不显着;变异系数在16%~35%之间的有枝条粗度,说明不同欧李品系枝条的粗度个体差异性显着,该性状稳定性不高,表现型容易产生变化。(3)不同欧李品系中,果实性状变异系数≤15%有果形指数、果面着色度、果柄长度、果柄粗度、pH,说明不同欧李品系的果形指数、果面着色度、果柄长度、果柄粗度、pH差异性不显着,性状稳定性高,表现型不容易产生变化;变异系数在16%~35%之间的有单果重,说明不同欧李品系的单果重差异性显着,该性状稳定性不高,表现型容易产生变化。(4)不同欧李品系中,果实营养物质变异系数在≤15%的有Vc含量,说明两种欧李品系的Vc含量差异性不显着。不同欧李品系果实营养物质变异系数≥35%的有柠檬酸含量,说明不同欧李品系的柠檬酸含量差异性显着,性状稳定性不高,表现型容易产生变化。(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15个品系果实的优劣,由优劣排序为,TL6>TL7>TL9>TL15>TL3>TL1>TL8>TL4>TL5>TL2>TL12>TL10>TL13>TL11由此可以得出TL6果实品质最好,而TL11果实品质较差。
陈倩[5](2021)在《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苹果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在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现状下,施入土壤的氮肥极易通过多种途径损失,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因此,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对于苹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苹果矮化砧木M9T337幼苗、4年生和8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Malus pumila Mill.)、15年生嘎啦苹果/平邑甜茶(Malus pumila Mill.)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腐植酸对苹果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探讨了氮肥、腐植酸分次施用对苹果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以及腐植酸在苹果生产中的减氮增效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幼苗的根尖数、总根长和根表面积,根系活力也显着升高,且均随着腐植酸用量增加呈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均为H3处理。对侧根发育特异转录因子基因ANR1表达的测定结果显示,腐植酸促进了M9T337幼苗ANR1基因的表达。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M9T337幼苗各器官的全氮量以及叶片和根系氮同化关键酶(NR、NiR、GS和GOGAT)的活性,促进了氮素在体内的转化。对M9T337幼苗根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显示,施用腐植酸后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NRT1.1、NRT1.2、NRT2.1、NRT2.2和NRT2.4的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转运。2、腐植酸处理M9T337盆栽幼苗根系生物量、形态指标(总根长、总表面积根尖数)以及根系活力显着升高,且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HA3处理(6 g·kg-1)最高。M9T337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均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M9T337盆栽幼苗各器官对肥料氮的吸收征调能力,促进了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利用。15N利用率表现为HA3>HA4>HA2>HA1>CK,与CK相比,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99、6.26、5.11和2.08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随着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腐植酸处理的15N残留率分别较CK提高了4.37、10.69、14.95和19.34个百分点;15N损失率随着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3、M9T337幼苗的生长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不同。M9T337幼苗地上部生长发育及净光合速率均以酰胺态氮处理最高,而根系的形态发育和活力均以硝态氮处理最高,无论是地上部还是根系各项指标均以铵态氮处理最低。与单施氮肥相比,配施腐植酸后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的Pn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33.75%、33.88%和36.92%和22.31%、20.94%、27.08%,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腐植酸显着促进了M9T337幼苗各器官对三种形态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无论是否施用腐植酸,M9T337幼苗地上部的Ndff均表现为酰胺态氮>硝态氮>铵态氮,而根的Ndff为硝态氮>酰胺态氮>铵态氮。配施腐植酸后各处理植株全氮量显着升高,且M9T337幼苗对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22、4.89和7.77个百分点,损失率分别降低了23.44、23.22和18.25个百分点。4、氮肥分次施用显着提高了果实成熟期富士苹果叶片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叶片保护酶的活性、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氮肥分次施用富士苹果各器官的Ndff值显着高于氮肥一次性施用和氮肥分两次施用,有利于树体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氮肥分次施用富士苹果的15N利用率为33.6%,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氮肥分次施用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单果重,改善了果实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均显着升高。5、与不施腐植酸相比,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的富士苹果单果重分别提高了4.1%,8.8%和13.6%,单株产量提高了5.4%,11.9%和17.8%,果实品质也明显改善,腐植酸分三次施用(HA-3)效果优于腐植酸分两次施用(HA-2)及腐植酸一次性施用(HA-1)。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值),各器官的Ndff值均表现为HA-3>HA-2>HA-1>CK。与CK处理相比,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08~13.34个百分点,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0.27~20.17个百分点,均以HA-3处理效果最佳。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0~60 cm土层15N残留量显着高于CK,而在60~120 cm土层显着低于CK,显着减少了肥料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并且本试验条件下腐植酸分3次施用效果最佳。6、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促进了嘎啦苹果的生长,且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的效果要优于有机无机肥一次性配施。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各器官对氮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值),有利于树体对肥料氮的吸收,植株总氮量和15N肥料利用率均显着高于有机无机肥一次性配施处理和不施有机肥处理。7、与氮肥推荐用量(N100)相比,氮肥减量25%(N75)减缓了M9T337幼苗的生长,氮肥减量25%配施腐植酸(N75+HA)显着促进了M9T337幼苗的生长,但与N100处理的差异性未达显着水平。N75+HA显着提高了M9T337幼苗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Pn,氮同化关键酶(NR,NiR,GS和GOGAT)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N75+HA处理M9T337幼苗各器官Ndff与N75处理相比显着升高,但仍低于N100处理。N75+HA处理植株的全氮量、15N吸收量及15N利用率与N75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68.46%,102.53%和102.62%,且差异显着;与N100处理相比有所提高,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与N75、N100处理相比,N75+HA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15N残留率,降低了15N损失率,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8、氮肥减量25%配施腐植酸(N225+HA)显着提高了成熟期富士苹果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PAD)、叶片氮含量及Pn,富士苹果单果重和单株产量也显着升高,与氮肥推荐用量处理(N300)、氮肥减量25%处理(N225)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N225+HA显着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果实的风味明显改善。N225+HA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15N利用率分别比N225、N300处理提高了7.18和3.41个百分点。N225+HA显着提高了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尤其是在0~60 cm土层的残留,降低了肥料氮的损失。
王久照,姜继元,兖攀[6](2020)在《新疆西梅栽培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西梅的果实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储藏器官。新疆是西梅主要产区之一,为使西梅的果实具有较高的品质和产量,在适宜砧木选择、优良品种搭配、建园模式、高效栽培树形、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文章在综述目前西梅栽培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生产现状,总结了提高西梅果实品质和产量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郭华军[7](2020)在《嫁接植物砧木与接穗互作机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嫁接技术作为广泛应用的无性繁殖方式,成为良种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领域的扩繁、新品种选育、品种改良等方面,开展砧木与接穗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科学选择砧穗组合具有重要意义。从水分和矿质离子、有机物和抗氧化酶、激素作用、基因调控和表观遗传学角度综述砧穗互作的研究现状,阐述主流观点;从激素、基因调控和表观遗传学三者间相互作用方面,初步探索砧穗互作的普适规律。
雷巾茗[8](2020)在《樱花组培快繁与扦插繁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樱花是着名的木本观赏植物,是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樱亚属(Prunus Subgenus Cerasus)植物的泛称。国内外樱花品种资源非常丰富,樱亚属植物以其较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观赏类樱花在园林中广泛应用,传统的嫁接和播种繁殖,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御殿场’樱是具有良好观赏性状的红花品种,是研究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的优良木本材料,对‘御殿场’樱的组培和扦插繁育方法的探究,对其他品种樱花快速繁殖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利于工工厂化快速生产,对于樱亚属植物的繁殖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带芽茎段进行组培扩繁:(1)适宜消毒灭菌的方法为75%酒精冲洗30s,2%的Na Cl O处理2min,污染率为46.7%,成活率达43%。(2)最佳诱导侧芽的培养基类型为:MS+6-BA 3.0mg/L+NAA 0.2mg/L,此时侧芽诱导率达85%,平均诱导侧芽的个数为1.3个。(3)最适合侧芽增殖的培养基类型为:MS+6-BA3.0mg/L+2,4-D0.6mg/L+GA1.0mg/L,促进培养苗增高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2,4-D0.4mg/L+GA0.5mg/L。可与添加活性炭1.0g/L的抗褐化培养基交替使用,交替周期为一周,能够有效降低褐化率。(4)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ABT8g/L+蔗糖60g/L,此时生根率为100%,平均生根数达17条,诱导出的根系粗壮。(5)最佳炼苗天数为5d,移栽到蛭石:草炭的体积比为1:1的基质中,可以使移栽成活率达到90%,移栽苗长势良好。2.愈伤组织再生试验探究:(1)消毒灭菌的最优方案为:先用浓度为75%的酒精浸泡30s,再用1%的NaCl O处理30s,能将污染率控制在15%左右,成活率为58%。(2)诱导愈伤组织时选用一年生枝条上部完全展开的叶片做外植体,最佳培养方式为接种于1/2MS+6-BA2.0mg/L+NAA0.3mg/L+2,4-D1.5mg/L的培养基中,暗培养5d后转入光照条件下培养,诱导率最高,愈伤组织形态呈致密颗粒状,颜色为绿色,边缘为红色。(3)适合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0.5mg/L NAA0.05mg/L+AC0.5g/L,21d后愈伤组织增殖倍数达3.5左右。抗褐化剂能显着降低愈伤组织的褐化率,增殖后的愈伤组织颜色为绿色,边缘为红色,质地为致密颗粒状。(4)诱导分化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类型为:1/2MS+6-BA1.0mg/L+IBA0.03mg/L+GA1.5mg/L+蔗糖60g/L,不定芽的分化率6.67%。3.用带芽茎段进行扦插扩繁:结果表明对‘御殿场’樱扦插生根的影响能力的大小依次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扦插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最佳扦插方案为将插穗用400mg/L的ABT溶液浸泡30min之后扦插在蛭石中,扦插生根率最高,可达到75%以上,生根数量多且长度较长,根系分布均匀。
任宇[9](2020)在《梨自根树与嫁接树若干特性比较》文中指出本实验以梨品种‘丰水’、‘台中二号’、‘砀山酥梨’为试材,观察了供试品种梨自根树与嫁接树在生长结果习性、果实萼片宿存、果实糖酸组分及含量、叶芽需冷量及肥料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品种自根树的初花期较嫁接树早1-2d,而盛花期无差异;自根树的新梢生长量、果实重量和枝条总数显着低于嫁接树,但自根树的短枝数显着多于嫁接树;2.‘丰水’梨自根树脱萼果率显着高于嫁接树;‘丰水’短果枝脱萼果率显着高于腋花芽脱萼果率;低、中节位果的脱萼果率显着高于高节位果脱萼果率;在花芽萌动期喷施Mn、B元素,以及盛花期喷施Ca元素可显着提高脱萼果率;3.供试品种自根树与嫁接树果实糖酸组分上无显着差异,但自根树果实中山梨糖醇、苹果酸、奎宁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嫁接树果实;而蔗糖、棉子糖、柠檬酸含量显着低于嫁接树果实。4.供试品种自根树叶芽需冷量均显着低于砧木嫁接树,相同品种嫁接树的叶芽需冷量变化与砧木有密切关联,表现为杜梨嫁接树>豆梨嫁接树>川梨嫁接树。5.冲施追肥对叶片全钾含量提升显着快于传统撒施;单株树体冲施水量以100L为最佳;单次冲施足量肥料对叶片全钾含量提升效果优于少量多次冲施;冲施肥处理前期,叶片全钾含量提升效果嫁接树优于自根树,而冲施肥处理后期,自根树叶片全钾含量提升效果优于嫁接树。
喻博文[10](2020)在《《花镜》内容探究》文中认为明末清初时期陈淏子所着《花镜》作为我国观赏园艺植物学诞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书中不仅包含了对天干地支的研究、明清时期观赏植物的品种及其栽培方法、部分动物的介绍及饲养方法,还包括了对于庭院设计、花卉配置和盆花插花运用以及的理解。研究《花镜》,不仅可以了解明清时期花木的品种与传统庭院的设计趋势,而且明清时期植物的栽培技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陈淏子在写作中以实践为核心,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与栽培,并且虚心学习在前人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经验,经过时间的考验从而编纂出这部园艺大作。在书中,陈淏子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根据花历进行占验及授时,确定天气情况以及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第二,阐明观赏植物的培育和利用方法,共十八种,堪称全书精华;第三,介绍庭院陈设与搭配;第四,对各种植物、动物个体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花镜》一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介绍书中核心——课花十八法。第四部分对《花镜》一书中关于观赏植物的园林设计的内容进行解读。第五部分阐述了《花镜》一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对近当代的意义。
二、郁李作桃树砧木试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郁李作桃树砧木试探(论文提纲范文)
(1)远缘杂交培育李杏砧木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亲本选择与杂交组合配置 |
1.2 花粉采集与人工杂交 |
1.3 各杂交组合不同果实发育时期的坐果率变化 |
1.4 不同杂交组合效果评价 |
1.5 不同亲本杂交效果评价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发育时间与坐果率变化 |
2.2 不同杂交组合效果评价 |
2.3 不同亲本杂交效果评价 |
3 讨论与结论 |
3.1 亲本选择与杂交组合配置 |
3.2 果实发育期与坐果率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下一步设想 |
(2)《群芳谱》选注——桃栽培加工及药用篇(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桃——桃栽培 |
2 卫桃——病虫害防治 |
3 制用——桃加工 |
4 疗治——桃的药用 |
5 桃忌——桃的食用禁忌 |
6 小结 |
(3)病毒/类病毒侵染的桃树miRNA分析及其侵染性克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桃及桃病毒病的发生情况 |
1.1.1 桃介绍 |
1.1.2 桃病毒病发生概况 |
1.2 植物miRNA研究进展 |
1.2.1 miRNA的发现 |
1.2.2 miRNA生物合成及作用机制 |
1.2.3 miRNA与植物病原侵染 |
1.2.4 重要果树病原反应相关miRNA |
1.2.5 植物miRNA的鉴定与检测 |
1.2.6 植物miRNA靶基因的验证 |
1.2.7 植物miRNA功能研究方法 |
1.3 植物病毒及类病毒侵染性克隆及其应用 |
1.3.1 侵染性克隆及其构建策略 |
1.3.2 侵染性克隆技术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病毒/类病毒侵染的桃树miRNA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样品 |
2.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总RNA提取 |
2.2.2 文库构建和测序 |
2.2.3 已知miRNA比对 |
2.2.4 新miRNA预测 |
2.2.5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2.2.6 miRNA靶基因预测 |
2.2.7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GO和 KEGG分析 |
2.2.8 miRNA及靶标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高通量测序及测序数据特征 |
2.3.2 已知miRNA鉴定和表达 |
2.3.3 新miRNA鉴定和表达 |
2.3.4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2.3.5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 |
2.3.6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富集分析 |
2.3.7 部分miRNA及靶标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
2.4 讨论 |
第三章 NSPaV及 PLMVd侵染性克隆构建及致病性鉴定 |
3.1 实验样品 |
3.2 仪器与试剂 |
3.3 载体与菌株 |
3.4 NSPaV侵染性克隆构建 |
3.4.1 植物总RNA提取 |
3.4.2 总RNA加 poly(A) |
3.4.3 NSPaV的3'、5'端序列扩增 |
3.4.4 NSPaV基因组全长扩增 |
3.4.5 NSPaV重组质粒构建及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
3.4.6 接种物制备及农杆菌注射接种 |
3.4.7 侵染活性RT-PCR检测 |
3.5 PLMVd侵染性克隆构建 |
3.5.1 植物总RNA提取 |
3.5.2 PLMVd全长扩增 |
3.5.3 PLMVd二倍体侵染性克隆制备 |
3.5.4 PLMVd体外转录 |
3.5.5 体外转录产物接种 |
3.5.6 PLMVd探针制备 |
3.5.7 Dot blot 检测侵染活性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NSPaV序列扩增 |
3.6.2 NSPaV重组质粒构建 |
3.6.3 NSPaV侵染性克隆在草本寄主上侵染活性检测 |
3.6.4 NSPaV侵染性克隆在桃寄主上侵染活性检测 |
3.6.5 PLMVd全长扩增及二倍体侵染性克隆制备 |
3.6.6 PLMVd侵染性克隆在草本寄主上侵染活性检测 |
3.6.7 PLMVd侵染性克隆在桃寄主上侵染活性检测 |
3.7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全文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几种欧李品系生物学特征与营养成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欧李简介 |
1.1.2 欧李发展历史 |
1.1.3 欧李的应用价值 |
1.1.4 欧李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区与引种 |
1.1.5 欧李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欧李研究现状 |
1.2.2 欧李发展前景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1 欧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2.3.2 欧李果实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
2.4 技术路线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欧李品系的叶片性状比较 |
3.1.1 不同欧李品系叶片性状的差异 |
3.1.2 不同欧李品系叶片性状主要变异参数 |
3.1.3 不同欧李品系叶片数量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 |
3.2 不同欧李品系的枝条性状比较 |
3.2.1 不同欧李品系枝条性状差异结果与分析 |
3.2.2 不同欧李品系枝条性状主要变异参数 |
3.2.3 不同欧李品系枝条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比较 |
3.3 不同欧李品系的果实性状比较 |
3.3.1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性状的差异 |
3.3.2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性状主要变异参数 |
3.3.3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数量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 |
3.4 不同欧李品系的果实营养物质含量的比较 |
3.4.1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营养物质的含量情况 |
3.4.2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营养物质含量分析 |
3.5 不同欧李品系的果实微量元素含量差异 |
3.5.1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 |
3.5.2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微量元素的分析 |
3.6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中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
3.6.1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中氨基酸含量 |
3.6.2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中氨基酸含量分析 |
3.7 不同欧李品系果实的综合评价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关于欧李果实品质 |
4.1.2 关于果实营养中的微量元素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苹果生产现状 |
1.1.1 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及分布 |
1.1.2 我国苹果园氮肥投入及利用现状 |
1.1.3 我国苹果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造成的环境问题 |
1.2 氮素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氮素对果树生理生化的影响 |
1.2.2 氮素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3 苹果的需氮特性 |
1.3 植物对NO_3~--N的吸收、利用特性 |
1.3.1 植物对NO_3~--N的吸收 |
1.3.2 植物对NO_3~--N的同化 |
1.4 腐植酸 |
1.4.1 腐植酸的定义及特性 |
1.4.2 腐植酸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材与处理 |
2.1.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
2.1.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盆栽幼苗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
2.1.3 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
2.1.4 氮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
2.1.5 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
2.1.6 有机无机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
2.1.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2.1.8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2.2 测定方法 |
2.2.1 叶片生理特性及光合参数的测定 |
2.2.2 根系形态及活力的测定 |
2.2.3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2.2.4 相关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
2.2.5 植株解析样品及土壤样品的测定 |
2.2.6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2.2.7 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测定 |
2.3 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和氮吸收、同化的影响 |
3.1.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
3.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盆栽幼苗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
3.2.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3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
3.3 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特性的影响 |
3.3.1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2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根系形态指标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3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叶片生理特性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4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各器官Ndff的影响 |
3.3.5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各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
3.3.6 腐植酸对不同形态氮素去向的影响 |
3.4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
3.4.1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4.2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叶片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4.3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值的影响 |
3.4.4 氮肥分次施用对不同土层~(15)N残留量的影响 |
3.4.5 氮肥分次施用对氮素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
3.4.6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果实品质的影响 |
3.5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产量品质、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
3.5.1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5.2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的影响 |
3.5.3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不同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
3.5.4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土壤~(15)N残留及分布的影响 |
3.5.5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氮素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
3.6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生长、~(15)N-尿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
3.6.1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和单果质量的影响 |
3.6.2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各器官Ndff值的影响 |
3.6.3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3.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
3.7.1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7.2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7.3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
3.8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生长、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3.8.1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叶片生理特性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8.2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8.3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的影响 |
3.8.4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总氮量、~(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的影响 |
3.8.5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不同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
3.8.6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不同土层~(15)N残留量的影响 |
3.8.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土壤~(15)N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 |
4.1.1 腐植酸与苹果的生长发育 |
4.1.2 腐植酸与苹果氮素的吸收利用 |
4.2 腐植酸影响苹果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 |
4.3 氮肥、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
4.3.1 氮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
4.3.2 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
4.3.3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
4.4 腐植酸在苹果上的减氮增效效果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新疆西梅栽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砧木选择 |
1.1 西梅的几种砧木介绍 |
1.1.1 毛樱桃。 |
1.1.2 山杏。 |
1.1.3山桃。 |
1.1.4 毛桃。 |
1.1.5 榆叶梅。 |
1.1.6 欧李。 |
1.1.7 四元砧、五元砧。 |
1.2 砧木在西梅上的表现 |
2 西梅品种 |
2.1 女神 |
2.2 法兰西 |
2.3 斯坦勒 |
2.4 苏格 |
2.5 大玫瑰 |
2.6 红西梅 |
3 栽培模式 |
3.1 建园工作 |
3.1.1 砧木种子处理。 |
3.1.2 整地及播种。 |
3.2 嫁接管理 |
4 整形修剪 |
4.1 树形结构 |
4.1.1自然开心形。 |
4.1.2 疏散分层形。 |
4.1.3 细长纺锤形。 |
4.1.4 自然圆头形。 |
4.2 修剪技术 |
4.2.1 幼树期修剪。 |
4.2.2 盛果期修剪。 |
4.2.3 衰老树修剪。 |
5 土肥水管理 |
5.1 土壤管理 |
5.2 肥料管理 |
5.3 水分管理 |
6 病虫害防治 |
(7)嫁接植物砧木与接穗互作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砧木对接穗水分和矿质离子营养利用的影响 |
2 砧木对接穗有机物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3 砧木对接穗激素类物质合成的影响 |
4 砧木对接穗的基因调控及表观遗传学范畴的影响 |
5 展望 |
(8)樱花组培快繁与扦插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引言 |
1.1 樱花概况 |
1.1.1 樱花的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1.2 樱花及其园林应用价值 |
1.2 樱亚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樱亚属植物种子繁殖研究进展 |
1.2.2 樱亚属植物嫁接繁殖研究进展 |
1.2.3 樱亚属植物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1.2.4 樱亚属植物组织培养繁殖研究进展 |
1.2.5 樱花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
1.2.6 樱花组织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
1.3 樱亚属植物的应用价值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1 应用价值 |
1.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御殿场’樱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价值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利用带芽茎段扩繁试验研究 |
1.6.2 愈伤组织再生试验研究 |
1.6.3 ‘御殿场’樱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带芽茎段扩繁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选择 |
2.2 试验方法 |
2.2.1 无菌试材的准备及灭菌方案的探究 |
2.2.2 带芽茎段侧芽诱导试验 |
2.2.3 带芽茎段继代培养试验 |
2.2.4 组培苗生根培养试验 |
2.2.5 组培苗炼苗移栽试验 |
2.2.6 培养条件及统计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灭菌方法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
2.3.2 带芽茎段侧芽诱导试验 |
2.3.3 带芽茎段继代培养试验 |
2.3.4 组培苗生根培养试验 |
2.3.5 组培苗炼苗移栽试验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影响侧芽诱导的因素 |
2.4.2 培养过程中试管苗出现褐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
2.4.3 影响试管苗生根和移栽情况的因素 |
2.4.4 小结 |
3 愈伤组织再生试验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无菌试材的准备及灭菌方案的探究 |
3.2.2 愈伤组织诱导试验 |
3.2.3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 |
3.2.4 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不定芽试验 |
3.2.5 培养条件及统计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灭菌方法对外植体污染率的影响 |
3.3.2 愈伤组织诱导试验 |
3.3.3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 |
3.3.4 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不定芽试验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培养过程中叶片出现玻璃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
3.4.2 不同培养条件下‘御殿场’樱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态 |
3.4.3 ‘御殿场’樱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 |
3.4.4 小结 |
4 ‘御殿场’樱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插穗的采集与制作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扦插与管理 |
4.2.4 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同扦插基质诱导生根 |
4.3.2 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诱导生根 |
4.3.3 生长调节剂浓度诱导生根 |
4.3.4 生根效果综合分析 |
4.3.5 樱花嫩枝扦插生根最佳组合的筛选 |
4.4 讨论与小结 |
5.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梨自根树与嫁接树若干特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梨砧木研究进展 |
1.2.1 砧木对接穗光合能力影响研究 |
1.2.2 砧木对接穗矿质营养影响研究 |
1.2.3 砧木对接穗病害抗性能力影响研究 |
1.2.4 梨树矮化砧研究进展 |
1.2.5 砧木对接穗生长发育的阻碍作用研究 |
1.2.6 砧穗遗传物质交换研究 |
1.2.7 砧木应用导致的问题研究 |
1.3 自根树研究进展 |
1.3.1 自根树生长发育研究 |
1.3.2 自根树果实品质研究 |
1.4 萼片宿存研究进展 |
1.4.1 萼片脱落与宿存 |
1.4.2 影响萼片宿存的因素 |
1.4.3 花萼脱落的调控研究与技术 |
1.5 梨果糖酸研究进展 |
1.5.1 梨果可溶性糖组分和积累机制研究 |
1.5.2 梨果有机酸组分和积累机制研究 |
1.6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章 梨自根树与嫁接树生长结果习性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自根树与嫁接树花期比较 |
2.2.2 自根树与嫁接树新梢生长量比较 |
2.2.3 ‘丰水’及‘台中二号’自根树与嫁接树果实生长比较 |
2.2.4 自根树与嫁接树不同类型枝条数量比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梨自根树与嫁接树果实萼片宿存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丰水’自根树与嫁接树果实脱萼果率变化观察 |
3.2.2 矿质元素叶面喷施对‘丰水’自根树脱萼果率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丰水’自根树与嫁接树果实脱萼果率显着差异原因 |
3.3.2 矿质元素叶面喷施导致‘丰水’自根树脱萼果率显着差异原因 |
3.4 小结 |
第4章 梨自根树与嫁接树果实糖酸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处理设置 |
4.1.3 采样方法 |
4.1.4 样品前处理 |
4.1.5 果实品质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自根树与嫁接树果实糖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
4.2.2 自根树与嫁接树果实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
4.3 讨论 |
4.3.1 自根树与嫁接树果实糖组分及含量变化特点 |
4.3.2 自根树与嫁接树果实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特点 |
4.4 小结 |
第5章 梨自根树与嫁接树叶芽需冷量比较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温度观测 |
5.1.4 萌芽率及需冷量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自根树及嫁接树叶芽累积萌芽率变化 |
5.2.2 自根树与嫁接树叶芽需冷量比较 |
5.3 讨论 |
5.3.1 自根树与嫁接树叶芽累积萌芽率变化特点 |
5.3.2 自根树与嫁接树叶芽需冷量显着差异原因 |
5.4 小结 |
第6章 肥料冲施对梨叶片全钾含量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叶片全钾含量测定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水量冲施对‘丰水’叶片全钾含量升幅影响 |
6.2.2 不同冲施肥料用量及分次冲施对‘丰水’叶片全钾含量升幅影响 |
6.2.3 冲施肥对自根树与嫁接树叶片全钾含量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花镜》内容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
(一)明清时期花卉栽培技术的背景文献 |
(二)对《花镜》作者陈淏子研究的相关文献 |
(三)对《花镜》内容进行分析的文献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特色 |
(二)创新之处 |
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花镜》一书的作者及内容简介 |
一、《花镜》作者陈淏子生平 |
二、《花镜》一书的内容简介 |
(一)养花与农历月令之间的关系 |
(二)对花木栽培技术的介绍 |
(三)对园林搭配的介绍 |
(四)对各种植物、动物的介绍 |
注释 |
第三章 《花镜》中花木栽培技术内容的整理与释读 |
一、花木栽培前的准备阶段 |
(一)辨花性情法 |
(二)下种及期法 |
二、花木栽培的生长阶段 |
(一)浇灌得宜法 |
(二)培壅可否法 |
(三)治诸虫蠹法 |
(四)枯树活树法 |
三、花木栽培的优选阶段 |
(一)接换神奇法 |
(二)分栽有时法 |
(三)扦插易生法 |
(四)移花转垛法 |
(五)整顿删科法 |
(六)过贴巧合法 |
(七)变花催花法 |
四、花木收储阶段 |
(一)收种贮子法 |
(二)花香耐久法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花镜》观赏植物的造景手法与个体详解 |
一、《花镜》中造景手法的整理与释读 |
(一)种植位置法 |
(二)养花插瓶法 |
(三)种盆取景法 |
(四)《花镜》中的园林设计思路 |
二、《花镜》中观赏花木个体详解 |
(一)花木类 |
(二)藤蔓类 |
(三)花草类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花镜》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
一、《花镜》一书在农业学及植物学的历史地位 |
二、《花镜》中体现的学术价值 |
(一)生态学价值 |
(二)博物学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郁李作桃树砧木试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缘杂交培育李杏砧木研究初探[J]. 杨丽,王玉柱,李锋,孙浩元,张艳波,张俊环,姜凤超,张美玲. 中国果树, 2021(09)
- [2]《群芳谱》选注——桃栽培加工及药用篇[J]. 姜全. 落叶果树, 2021(04)
- [3]病毒/类病毒侵染的桃树miRNA分析及其侵染性克隆构建[D]. 杨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几种欧李品系生物学特征与营养成分比较[D]. 王培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D]. 陈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6]新疆西梅栽培研究进展[J]. 王久照,姜继元,兖攀.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9)
- [7]嫁接植物砧木与接穗互作机理研究进展[J]. 郭华军.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6)
- [8]樱花组培快繁与扦插繁殖研究[D]. 雷巾茗.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梨自根树与嫁接树若干特性比较[D]. 任宇. 扬州大学, 2020(04)
- [10]《花镜》内容探究[D]. 喻博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