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的桥梁──蓝牙(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超[1](2019)在《智能健康家居无线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老年人口数急剧增加,中国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据统计,到2050年我国平均每100个青壮年需要担负48.5个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此,智能家居对老年人的监护问题是当今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家居已经不存是理念化的问题,利用智能家居来协助解决养老问题已经被逐渐实例化、具体化。本文结合传统家居,利用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套智能健康家居无线监控系统。系统主要由中央控制系统、子控制系统、无线传输模块、智能家居客户端为基础进行设计,其中子控制系统包含温湿度传感器模块、易燃气体监测模块、照明控制节点、智能窗帘模块以及老人生理监测子系统。文中对比分析了如今被广泛使用的六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并最终选用了结合ZigBee技术、Bluetooth技术以及WIFI技术的无线传输架构,各取所长地完成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任务。系统中对各无线网络系统的程序进行了编写,同时在文中进行了简要介绍。此外,为了实时获取老年人的生理参数,系统中利用Cling智能手环对老人的心率、体温、睡眠状况、运动情况以及实时位置进行监测。为了方便监护人员对老人生理状态的观察,系统中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开发出了智能家居手机APP,其包含具有权限认证的用户登录界面,交互式主控界面以及包含环境监测、灯光控制、窗帘监测等界面的子控制界面。通过对系统的测试结果分析,系统中家居环境采集子系统对环境信息敏感可靠并能够实时地通过无线传输技术传输给智能家居APP;通过对比,老人生理监测子系统对老人的生理参数采集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实时性、可靠性;智能家居APP交互界面友好,软件运行稳定,整体系统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邹国军[2](2016)在《嵌入式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自重、静动荷载等作用,均会产生下挠。桥梁结构挠度变化是结构刚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参量,挠度的长期监控是保障结构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基于压力场连通管法法具有适应性强、精度高等其他测量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桥梁长期监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解决系统布设环境要求高、持续供电、造价成本高、数据有效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是监测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已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嵌入式技术引用至压力场连通管法法桥梁挠度监测系统,结合简支梁模型实验,设计并完成了功耗低、成本低、数据无线远程传输和有效使用率高的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集成系统构建与设计基于压力场连通管法法的集成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子系统、信号采集子系统、无线传输子系统三部分构成,其具体设计为:(1)传感器子系统。基于监测系统0.1mm和4Hz的精度要求,对比了主流压力变送器精度参数和响应时间,选择罗斯蒙特3051CD压力变送器作为传感器子系统;研究了量程、工作环境、零点迁移、安置位置等因素对系统误差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桥梁情况将系统量程设置为0.76Kpa;为减小动态响应时间,满足4Hz桥梁动态挠度监测,压力变送器阻尼时间应设置为0.21s。(2)信号采集子系统。通过对比了主要型号采集卡的分辨率、转换误差、采样率、抗干扰能力、精度等参数,选择研华公司旗下的ADAM-4117作为挠度监测系统的A/D转换器,并对其参数和使用做了详细介绍。(3)无线传输子系统。通过对比分析了主要无线通讯技术,选择具有简单、可扩展、网络节点数多、成本低等优势的ZigBee技术作为本地无线传输子系统,基于功耗、内存、灵敏度、价格因素,选择了芯片,并完成了CC2530终端节点和协调器节点传输的组网设计。(2)结合简支梁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集成系统的可行性与准确性。采用时域分析与频谱分析的数学方法对集成系统和位移传感器系统同步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数据比例系数与理论值误差低于3%、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8、检验P值均大于0.05、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无差异性;(3)基于传输速率、基站覆盖率、成本等因素,选择了3G通讯模块对数据进行远程传输。同时基于精度、稳定性的要求选择了北京振鸿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HD750W DTU的3G模块、并完成了该模块的组网设计;(4)为提高数据有效利用率和为预警系统提供实时数据,提出了使用Web Service网络平台,并以“LAMP”模式搭建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安装、编译、配置文件、Smooth函数预处理等操作完成平台后端设计,使用了HTML、CSS、JavaScript语言编写了平台前端程序,完成了系统的访问设计。
王博[3](2015)在《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专利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技术进步加速、技术渗透性不断加强,以科技为源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专利数据库的不断完善,专利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日益丰富,产业技术发展的研究正在逐步回归到技术本身,特别是在新兴技术领域,如通信产业,未来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附于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话语权。如何牢牢把握技术发展这条主线,并从专利分析这一视角对产业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及其动力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从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以专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专利技术内容和标准为载体的专利技术范式及其引导下的专利技术应用的分析框架。将文本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专利计量分析方法相结合,深入专利文本内部,以专利说明书中抽取出来的“技术词”为最基本分析单元,对体现技术范式的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分析,对技术范式下的通信产业技术应用及其主题分析,对领军企业在产业技术范式形成和范式作用下的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范式变革时期通信产业领军企业的特点和共性进行分析。揭示技术范式和技术应用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技术范式从萌芽到变革及其作用下技术应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发展过程。实现了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专利计量研究,为定量刻画产业技术发展过程提供了一套研究方法与思路。首先,分别通过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和标准发展及其周期性变化对体现了技术范式的两个方面进分析。通过技术词相似度将通信产业近24年专利技术内容发展划分为五个时间段,每一次技术内容周期性的变更都意味产业专利技术的原理、规则、途径和方法等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随后,分别采用各个标准制定时间和标准专利优先权时间,将标准专利技术内容与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进行比较,发现一定程度上标准实现了对技术内容多样性的收敛,并为后续专利技术开发等应用活动限定框架,同时发现前一个周期中的先导技术为标准形成提供技术基础,通过技术标准化先导技术转换为下一个阶段的主导技术,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体现了技术范式萌发、发展、积累和变革的全过程。其次,将LDA主题模型引入专利分析,实现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划分,对14个领域应用主题及其内容发展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更加明确的揭示了通信技术应用活动结构及内容。随后,通过对各个主题内专利分布概率进行层次聚类和每一个应用主题下高频技术词相似度聚类,从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将近24年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发展分为5个时间段,发现产业专利技术内容的周期与产业专利技术应用的周期基本相一致,技术范式的变革与发展导致相应的专利技术应用的间断性与连续性发展。一方面,专利技术应用是技术范式发展的结果,以主导技术和先导技术为范例,向各个技术领域扩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专利技术应用是范式变革的原因,专利技术应用检验和发展了专利技术范式。最后,构建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评价指标,选取通信产业领军专利企业16家,发现每一次产业技术范式变革,产业中领军企业的竞争格局就发生近乎颠覆式的变化。对领军企业专利技术内容、参与产业标准化工作情况和应用领域变更进行分析,并与产业专利技术内容、标准和技术应用相似度进行比较,发现领军企业技术内容领先于同时期产业主导技术,为新的技术范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同时,通信产业大部分领军企业大量参与标准化工作、拥有大量标准专利,一定程度上通过参与标准化工作实现自身先导技术向主导技术的转化。在技术范式作用下的应用过程中,领军企业率先在应用上取得突破,对其他企业技术实践活动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乔雷[4](2013)在《基于Android和蓝牙串口的WSN网关的设计和实现》文中指出由于Android操作系统具有开源的优势,从而降低了它在移动终端融合物联网应用的难度。为了实现对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管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ndroid蓝牙串口的星云测控WSN网关的设计和实现的方案,虽然目前在该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星云测控系统中,WSN网关扮演着桥梁的作用,它实现了WSN和互联网之间的透明数据传输,完成了对各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采集、收发、存储和控制,达到了对无线节点数据的远程和实时监测控制的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了星云测控的项目背景、选题背景、物联网网关设计现状和Android智能平台,并根据资料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本文的设计内容、方案以及论文组织结构。论文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WSN网关的设计过程,包括:WSN网关通过蓝牙串口和节点通信的设计、WSN网关数据上报的设计、WSN网关管理功能和界面的设计与实现。最后详细分析了测试结果并进行小结。本文提出的蓝牙串行通信技术连接物联网的方案不仅满足了WSN网关的设计要求,同时避免了在Android平台上的硬件开发,无需对现有的Android智能平台进行硬件改造及编写底层驱动即可实现WSN和互联网间的数据传输以及网关管理,大大降低了物联网网关的应用难度和成本。同时,WSN网关在设计时巧妙地把蓝牙串口通信和网络通信结合起来,不仅降低了网关成本,同时具有创新价值。在该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二次开发,进一步对WSN实行远程和实时控制,便捷地实现了在移动终端上融合物联网应用。
范君[5](2013)在《多移动机器人LTE系统下协作的信道估计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不同种类的机器人逐渐在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应用。多移动机器人系统作为多机器人技术的一个分支,其应用前景也日益广泛。然而,目前对于多移动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多集中在高层协作领域,较少涉及到底层通信技术问题。本论文以多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以LTE系统为研究背景,对多移动机器人系统的无线通信信道估计算法作了一定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机器人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包括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的特点、拓扑结构,基本通信机制、通信方式、通信模型,以及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然后对LTE系统下的无线通信技术-OFDM(正交频分复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用该技术进行了模块设计与仿真实现。接下来,根据移动机器人无线通信系统的特点,对其移动传播环境进行了研究,对移动机器人无线通信信道进行信道建模与仿真实现。最后,在经典信道估计算法方面,本文主要对OFDM系统中常用的信道估计算法-LS(最小二乘)算法、LMMSE(线性最小均方误差)算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鉴于移动机器人无线通信信道在时域和频域均具有稀疏性,本文采用了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算法,对压缩感知中的OMP(正交匹配追踪)重构算法、SAMP(自适应匹配追踪)重构算法进行理论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移动机器人无线通信信道估计由仿真结果可知,在相同信噪比的前提下,基于OMP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与基于SAMP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的性能均优于LS算法和LMMSE算法。后者由于不需要预知信道的稀疏度,更具准确性与实用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为多移动机器人LTE系统下的信道估计算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黎国[6](2012)在《Android健康服务终端无线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给健康医疗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契机,通过技术手段来关爱容易被人忽略的老年人群体,这不仅对个人、对家庭、甚至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就是针对中国社会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空巢老人得不到照顾的现象,设计了一款简单、方便的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健康移动终端的健康监护软件。通过该软件不仅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身体参数,而且可以更人性化的与老人亲人分享信息,进而让老人从心理上得到关爱。本课题介绍了现在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并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确定了利用蓝牙技术实现短距离传输来收集传感器采集到的健康参数,然后通过GPRS上传数据到服务器的系统设计方案;分析了Android操作系统的架构及应用程序开发;重点研究了在Android平台下从内核空间到上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对蓝牙和GSM模块以及网络通信的支持,并设计出一款基于Android健康服务终端的健康监护软件,完成了系统的初步要求。通过对设计的应用软件进行测试,可以达到系统设计初步目的。利用该软件,可以实现收集健康参数、上传数据和用户管理等功能,并且通过不断改进用户界面及操作方法,该软件拥有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基于本系统的可扩展性,未来的研究重点可以集中在丰富检测的健康参数内容和系统功能方面,并将家庭内的健康监护推广到小区、城乡,甚至更广阔的区域,这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社会意义。
李佳霖[7](2010)在《GPRS无线网络连接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移动和无线领域正在发生重大技术变革,当前几种主要的无线技术,其中包括、GPRS、CSD、无线LAN(WLAN)、Wi-Fi、BlueTooth,由于无线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无线网络正在加快步伐,为用户提供具备“无系留”(untethered)网络的移动终端则成为手机终端制造商的首要目的。GPRS无线网络连接管理模块融合多种无线网络技术于一身为上层提供透明的网络服务的智能手机成为本公司的一个重要项目需求,在智能手机行业中具备一定的技术前沿性。旨在满足不同用户对通话和多媒体业务的需要,使应用程序网页浏览、Email、多媒体信息传送、信息点播、可视电话、网络下载电影、视频都发挥到淋漓尽致。该技术实现会成为行业应用中最为广泛,研究最为热门的新技术之一。本论文是基于摩托罗拉ARM11和Linux操作系统平台进行的全新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该管理模块主要由无缝连接引擎模块、连接管理模块、设备控制器模块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无缝连接引擎模块包括了一个linux驱动程序模块来管理网络的资源。本文内容结合设计实例以系统架构为主线,包括Linux下套接口(Socket)通讯程序设计,字符驱动程序设计,GPRS无线网络连接管理模块模块设计四大中心内容。逐步讲解了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如何设计系统实现方案,如何合理划分功能模块,如何有效结合技术特点。
杨震[8](2010)在《物联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至此,物联网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将进入到物联网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物联网发展最核心的在于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但同时也相伴着政策调控、市场机会、产业战略、商业领域、社会变革等现实问题。早在2009年9月,南京邮电大学就利用雄厚的物联网技术研究优势,率先在全国高校成立了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南邮无锡物联网研究院、物联网科技园。在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的同时,还从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索物联网发展所引发的各种现实问题。在此,我们特别推出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教授的《物联网发展研究》一文,全面、系统地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发展及标准化进程、物联网的标识管理、商业应用、商业模式以及物联网产业联盟等。文章深刻地指出:真正使物联网技术推向广阔发展的,不是技术的完善程度,而是它所能带来的商业机会,以及这个机会能不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能不能引导出广大公众的最迫切的需求并且满足这些需求,而最有能力从整体上引领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可能是正在转型中的电信运营商。我们希望借助杨震教授的文章进一步引起学界、政界、业界对物联网发展的关注和探讨,今后还将不断推出有关物联网发展的理论文章,欢迎广大学者参与讨论。
刘绍波[9](2010)在《边坡数字无线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目前的边坡监测中,大多数都采用有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这种方式给监测带来了很多不便。虽然有些边坡采用了GPRS无线传输技术,但是这种监测方式只能针对少数节点或参数单一的边坡监测,存在很大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多测点、多参数的边坡监测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数据传输,主要研究了适合边坡监测的网络节点路由协议、网络内部数据融合算法以及网络远程数据传输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为基础的边坡监测无线传输方案,该技术方案具有功耗低、可扩展性好、自组网和可自我修复能力强、网络容量大、节点成本和运营成本比较低等优点,比蓝牙、WiFi、移动通信等无线技术更有优势,可以满足多测点、多变量的边坡监测无线传输要求。2.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APTEEN协议的边坡监测网络路由算法,该路由算法融合了GEAR协议的地理位置信息路由优点,同时具有APTEEN协议的响应型和主动策略型两种数据传输机制以及“非簇头节点——簇头节点——Sink节点”的多级节点管理策略的优点,适合边坡监测节点布设特点。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采用着名开源仿真软件OMNeT++模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扩展性。3.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集中式Kalman滤波的边坡监测网络数据融合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了边坡路由协议中监测数据在簇头节点和Sink节点集中的特点,在簇头节点和Sink节点实现集中式数据融合操作,大大提高了数据融合效率,减少监测数据误差。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采用MATLAB软件进行模拟,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误差修正功能。4.提出了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基于WiFi/Internet网络的两种边坡监测远程数据传输方案,详细描述了两种方案的数据发送流程以及数据帧封装。这两种方案都能有效弥补ZigBee远程数据传输的不足,可以实现从监测现场到远程监控中心的数据传输。
熊俊[10](2010)在《基于战术通信网络基层数据融合 ——蓝牙语音接入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通信手段越来越先进。与此同时,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了,人们开始希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能实现便利的通信。而目前的通信手段还无法做到这一点,大家开始提出了网络融合的概念,为今后通信技术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同时,在军事上,高科技不断融入武器装备当中,致使未来战场信息复杂度提高,以往的数据处理技术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数据融合技术在军队指挥自动化、武器精确制导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合这一实际,本文提出一种数据融合的总体方案,融合了蓝牙语音、CAN总线和数据采集等不同类型的数据。无线个域网是一种新兴的通信网络,它是在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城域网之后诞生的,便携式技术产品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迅速增长促进了无线个域网的产生,它使得无线接入产业链更加完善。蓝牙技术作为无线个域网的主流技术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各商家热捧的对象,相比其他无线个域网技术蓝牙技术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语音传输方面。本文就是研究和探讨了蓝牙语音接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文章介绍了课题的背景意义以及无线接入相关技术,然后给出了蓝牙语音接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再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对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所设计系统进行了测试和性能分析,并提出了系统的不足与展望。
二、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的桥梁──蓝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的桥梁──蓝牙(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健康家居无线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智能健康家居无线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智能健康家居无线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 |
2.2 技术方案的选择与可行性分析 |
2.2.1 无线通信方式的选择 |
2.2.2 控制终端系统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3 智能健康家居无线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ZigBee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
3.1.1 ZigBee芯片选型 |
3.1.2 CC2530核心电路设计 |
3.2 电源管理模块电路设计 |
3.3 中央控制器硬件介绍 |
3.4 子控制系统设计 |
3.4.1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设计 |
3.4.2 易燃气体监测模块设计 |
3.4.3 照明控制节点设计 |
3.4.4 智能窗帘模块设计 |
3.5 老人生理参数采集子系统硬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智能健康家居无线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ZigBee无线网络的软件设计 |
4.1.1 ZigBee无线协调器软件调试 |
4.1.2 ZigBee终端节点软件调试 |
4.2 老年人生理参数采集安卓APP软件开发 |
4.3 Wi-Fi无线网络的软件设计 |
4.3.1 Open Wrt操作系统 |
4.3.2 服务器搭建 |
4.3.3 Android应用程序编写 |
4.4 客户端软件实现 |
4.4.1 APP登录界面设计与实现 |
4.4.2 主控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4.4.3 其他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分析结果 |
5.1 ZigBee环境采集子系统测试 |
5.2 老人生理参数采集子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创新点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2)嵌入式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桥梁动挠度监测的必要性 |
1.2 连通管法桥梁挠度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 嵌入式桥梁挠度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嵌入式桥梁挠度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2.1 连通管式桥梁挠度监测方法选择 |
2.2.2 嵌入式连通管法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集成系统设计 |
3.1 传感器子系统 |
3.1.1 压力变送器选型 |
3.1.2 压力变送器参数设计 |
3.2 数据采集子系统 |
3.2.1 A/D转换器工作原理 |
3.2.2 A/D转换器选型 |
3.3 数据传输子系统 |
3.3.1 无线传技术选型 |
3.3.2 ZigBee技术特点 |
3.3.3 ZigBee技术芯片选型 |
3.3.4 ZigBee技术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集成系统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目的及任务 |
4.1.2 实验原理 |
4.1.3 实验模型有限元分析 |
4.2 静载试验及数据分析 |
4.2.1 原始数据记录 |
4.2.2 数据分析及结果 |
4.3 动载试验及数据分析 |
4.3.1 原始数据记录 |
4.3.2 数据分析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远程传输系统 |
5.1 远程传输技术 |
5.2 拨号网络数据传输的软件设计 |
5.2.1 PPP协议移植 |
5.2.2 模块拨号上网进行数据传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据管理系统 |
6.1 网络平台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
6.2 LAMP网络平台后端设计 |
6.2.1 Linux操作系统 |
6.2.2 Apache服务器 |
6.2.3 MySQL数据库 |
6.2.4 PHP技术 |
6.3 原始数据平滑预处理后端设计 |
6.4 数据管理系统前端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数据分析计算程序 |
致谢 |
(3)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专利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产业技术发展研究 |
1.2.2 产业专利技术发展研究 |
1.2.3 企业专利技术发展研究 |
1.2.4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研究 |
1.2.5 现有研究述评 |
1.3 数据来源与主要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4.2 技术路线 |
2 基于技术范式理论的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发展分析框架 |
2.1 技术范式基本理论 |
2.1.1 库恩科学范式理论的基本思想 |
2.1.2 多西技术范式理论 |
2.1.3 产业专利技术范式内涵 |
2.2 体现技术范式的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 |
2.2.1 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技术范式 |
2.2.2 产业专利技术标准与技术范式 |
2.2.3 产业专利技术内容、标准与产业技术范式 |
2.3 基于技术范式的产业专利技术应用问题 |
2.3.1 一般产业专利技术范式下的专利技术应用 |
2.3.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范式下的专利技术应用 |
2.4 基于技术范式理论的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分析实现条件与思路 |
2.4.1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标准与应用数据预处理 |
2.4.2 基于技术范式理论的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分析思路与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体现技术范式的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分析 |
3.1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发展分析 |
3.1.1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热点发展 |
3.1.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发展周期 |
3.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标准发展分析 |
3.2.1 从标准制定时间看标准专利技术内容发展 |
3.2.2 从标准专利形成时间看标准专利内容发展 |
3.2.3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标准发展周期分析 |
3.3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发展关系分析 |
3.3.1 专利技术标准实现专利技术内容的收敛与规范 |
3.3.2 专利技术标准实现产业先导技术向主导技术的转换 |
3.3.3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内容与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4 技术范式下的通信产业技术应用及其主题分析 |
4.1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分析 |
4.1.1 LDA主题模型方法 |
4.1.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划分 |
4.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发展分析 |
4.2.1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整体发展 |
4.2.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14个应用主题内容发展 |
4.3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发展周期 |
4.3.1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数量分布聚类 |
4.3.2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内容相似度聚类 |
4.3.3 通信产业专利技术应用主题发展周期划分 |
4.4 通信专利技术应用领域与专利技术内容发展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5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的技术发展分析 |
5.1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选择 |
5.1.1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选取指标与方法 |
5.1.2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选取结果 |
5.2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专利技术内容、标准与应用分析 |
5.2.1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专利技术内容分析 |
5.2.2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情况分析 |
5.2.3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专利技术应用及其主题分析 |
5.3 通信产业专利领军企业在范式发展和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
5.3.1 专利领军企业在技术范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5.3.2 领军企业在技术范式作用下的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通信产业每年技术内容词热点变化 |
附表2 通信产业14个应用主题与主要技术特征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Android和蓝牙串口的WSN网关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选题背景 |
1.3 物联网网关设备的研究现状 |
1.4 ANDROID智能平台简介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WSN网关总体结构设计 |
2.1 星云测控系统总体结构 |
2.2 WSN网关功能设计 |
2.3 WSN网关软件工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WSN网关和节点通信的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蓝牙 |
3.2.1 蓝牙的优势 |
3.2.2 Android蓝牙的基本构架 |
3.2.3 Android蓝牙的功能 |
3.2.4 WSN中心节点蓝牙模块 |
3.3 ANDROID蓝牙串口通信的实现 |
3.3.1 启动蓝牙 |
3.3.2 蓝牙设备可见 |
3.3.3 搜索蓝牙设备 |
3.3.4 连接管理设备 |
3.4 本章小结 |
4 WSN网关远程数据上报的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2 相关技术 |
4.2.1 Wifi |
4.2.2 蜂窝网络 |
4.3 数据上报的实现 |
4.3.1 网关网络通信 |
4.3.2 邮件发送 |
4.3.3 FTP上传 |
4.4 本章小结 |
5 WSN网关管理功能和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5.1 星云测控网关管理功能的工作流程 |
5.1.1 安全认证 |
5.1.2 状态管理 |
5.1.3 时间统一 |
5.1.4 监测数据采集 |
5.1.5 节点定位 |
5.1.6 文件保存 |
5.1.7 故障诊断 |
5.2 WSN网关管理界面设计与实现 |
5.2.1 用户界面简介 |
5.2.2 WSN网关界面设计方案 |
5.2.3 需求分析 |
5.2.4 WSN网关控件 |
5.2.5 WSN网关界面的布局 |
5.2.6 WSN网关界面的生成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ANDROID开发环境简介 |
6.1.1 Android SDK简介 |
6.1.2 Eclipse开发环境简介 |
6.2 搭建ANDROID开发环境 |
6.2.1 安装JDK并进行环境变量的配置 |
6.2.2 Eclipse的安装 |
6.2.3 SDK和ADT的安装和配置 |
6.3 搭建测试平台 |
6.4 测试结果 |
6.4.1 网关界面测试 |
6.4.2 网关互通测试 |
6.4.3 网关管理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主要工作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论文后期工作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多移动机器人LTE系统下协作的信道估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相关理论与系统设计 |
2.1 多移动机器人系统通信的特点 |
2.2 多移动机器人系统通信的性能指标 |
2.3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
2.4 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拓扑结构 |
2.5 多移动机器人通信机制 |
2.6 多移动机器人通信方式 |
2.7 多移动机器人的基本通信模型 |
2.8 多移动机器人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
第三章 移动传播环境与OFDM系统的组成与描述 |
3.1 移动传播环境 |
3.1.1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
3.1.2 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
3.1.3 无线电波的主要传播机制 |
3.1.4 多径衰落的特性分析 |
3.1.5 多普勒频移的发生原理 |
3.2 OFDM系统 |
3.2.1 OFDM系统的特点 |
3.2.2 OFDM系统的组成 |
3.2.3 OFDM系统的数学描述 |
第四章 信道模型与经典信道估计算法 |
4.1 信道模型 |
4.1.1 信道的概念 |
4.1.2 频率选择性信道建模 |
4.1.3 双选信道建模 |
4.2 基于频域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 |
4.2.1 LS信道估计算法原理分析 |
4.2.2 LS算法性能仿真 |
4.2.3 LMMSE信道估计算法原理分析 |
4.2.4 LMMSE算法性能仿真 |
第五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 |
5.1 压缩感知技术 |
5.1.1 概述 |
5.1.2 压缩感知原理分析 |
5.2 双选信道的稀疏性证明 |
5.3 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算法 |
5.3.1 基于压缩感知的双选信道估计算法 |
5.3.2 OMP算法原理分析 |
5.3.3 基于OMP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性能仿真 |
5.3.4 SAMP算法原理分析 |
5.3.5 基于SAMP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性能仿真 |
5.4 仿真功能模块设计 |
5.5 算法性能仿真与比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Android健康服务终端无线技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现状 |
1.1.2 物联网技术的兴起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平台发展现状 |
1.4 系统设计目标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ANDROID平台剖析与开发环境搭建 |
2.1 ANDROID操作系统概述 |
2.1.1 Android操作系统简介 |
2.1.2 Android操作系统特点 |
2.2 ANDROID操作系统架构 |
2.2.1 Linux内核(Linux Kernel) |
2.2.2 Android运行环境(Android Runtime) |
2.2.3 程序库(Libraries) |
2.2.4 应用程序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 |
2.2.5 应用层(Applications) |
2.3 ANDROID平台应用程序分析 |
2.3.1 活动(Activity) |
2.3.2 服务(Service) |
2.3.3 广播接收器(BroadcastReceiver) |
2.3.4 内容提供器(ContentProvider) |
2.3.5 意图(Intent) |
2.4 ANDROID平台应用程序开发环境搭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服务终端无线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
3.1 无线通信技术选择 |
3.1.1 主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3.1.2 主流移动通信网络 |
3.1.3 无线通信技术选择 |
3.2 无线传输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NDROID平台无线技术研究 |
4.1 ANDROID下蓝牙技术的研究 |
4.1.1 Android下蓝牙初始化 |
4.1.2 Android下蓝牙协议的支持 |
4.1.3 Android应用框架层对蓝牙的支持 |
4.2 ANDROID下网络通信的研究 |
4.2.1 TCP协议 |
4.2.2 UDP协议 |
4.2.3 Apache HTTP Server |
4.3 ANDROID下GSM模块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健康服务终端健康监护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健康服务终端健康监护软件设计 |
5.1.1 软件整体架构 |
5.1.2 软件用户交互界面设计 |
5.1.3 信息帧格式设计 |
5.1.4 总体工作流程设计 |
5.1.5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5.2 健康服务终端健康监护软件实现 |
5.2.1 用户交互界面实现 |
5.2.2 蓝牙模块实现 |
5.2.3 网络通信模块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7)GPRS无线网络连接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意义 |
1.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对比分析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GPRS 无线网络连接管理模块的相关协议 |
2.1 相关的无线网络协议 |
2.1.1 CSD 协议 |
2.1.2 GPRS 协议 |
2.1.3 WAP 协议 |
2.1.4 SIP 协议 |
2.1.5 GAN/UMA 协议 |
2.2 嵌入式LINUX 驱动程序的设计 |
2.2.1 嵌入式系统简介 |
2.2.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3 嵌入式Linux 简介 |
2.2.4 Linux 设备驱动程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设计方案 |
3.1 研究目标 |
3.2 需求规定 |
3.2.1 功能需求 |
3.2.2 兼容旧平台的网络应用 |
3.3 系统设计方案 |
3.3.1 移动通信协议软件体系分析 |
3.3.2 GPRS 无线网络管理模块总体设计概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PRS 无线网络连接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模块内部网络通信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4.1.1 TCP/UDP 简介 |
4.1.2 Socket 编程 |
4.1.3 数据流和数据报通信 |
4.1.4 模块内部的通讯工作流程 |
4.2 无缝迁移引擎模块 |
4.2.1 资源配置库RCL |
4.2.2 冲突服务配置模块 |
4.2.3 为资源模块编写Linux 下的字符驱动程序 |
4.3 GPRS 设备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
4.3.1 设备控制器守护进程的介绍 |
4.3.2 GPRS 设备控制器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PRS 无线网络连接管理模块应用测试 |
5.1 应用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应用实例举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物联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
二、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及标准化进程 |
1.物联网的相关技术 |
2.物联网标准化研究进展 |
三、物联网与标识管理 |
四、物联网的商业应用 |
五、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和产业联盟 |
(9)边坡数字无线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边坡监测研究分类 |
1.2.2 边坡监测数据传输方式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边坡监测的无线传输技术 |
2.1 引言 |
2.2 数字无线传输技术分类 |
2.2.1 蓝牙 |
2.2.2 WiFi |
2.2.3 移动通信 |
2.2.4 ZigBee |
2.2.5 无线传输技术对比 |
2.2.6 边坡无线监测技术 |
2.3 ZigBee技术及其体系结构 |
2.3.1 ZigBee与OSI网络模型比较 |
2.3.2 ZigBee模型各层功能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边坡监测的无线路由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ZigBee网络体系结构及其路由协议要求 |
3.2.1 ZigBee网络与其他网络的路由区别 |
3.2.2 ZigBee网络路由协议要求 |
3.3 ZigBee网络路由协议 |
3.3.1 ZigBee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
3.3.2 ZigBee网络常用路由协议介绍 |
3.4 边坡监测路由协议 |
3.4.1 边坡监测方法及其测点布置 |
3.4.2 边坡监测特点及路由要求 |
3.4.3 边坡监测节点网络路由设计 |
3.5 边坡监测路由协议仿真测试 |
3.5.1 仿真平台(软件)选择及简介 |
3.5.2 路由协议仿真实现 |
3.5.3 路由协议仿真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边坡监测网络的数据融合技术 |
4.1 引言 |
4.2 数据融合简介 |
4.2.1 数据融合作用 |
4.2.2 数据融合的分类 |
4.2.3 协议层的数据融合 |
4.3 数据融合算法 |
4.3.1 数据融合算法简介 |
4.3.2 边坡监测的数据融合 |
4.4 数据融合算法模拟 |
4.4.1 模拟结果一 |
4.4.2 模拟结果二 |
4.4.3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5 边坡监测网络远程传输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移动通信技术简介 |
5.2.1 GPRS |
5.2.2 EDGE |
5.2.3 GSM短消息 |
5.2.4 CDMA |
5.3 边坡监测ZigBee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融合 |
5.3.1 GPRS融合流程 |
5.3.2 GSM短消息 |
5.4 边坡监测ZigBee网络与WiFi/Internet网络融合 |
5.4.1 WiFi数据发送流程 |
5.4.2 Internet数据发送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以及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战术通信网络基层数据融合 ——蓝牙语音接入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主要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
2 蓝牙无线接入技术研究 |
2.1 异构网络融合技术 |
2.2 无线个域网技术 |
2.2.1 ZigBee技术 |
2.2.2 UWB技术 |
2.2.3 蓝牙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总体设计方案 |
3.1 总体方案 |
3.2 系统功能描述 |
3.3 系统框图描述 |
3.4 本章小结 |
4 蓝牙语音接入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嵌入式网关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
4.1.1 微处理器模块 |
4.1.2 存储器模块 |
4.1.3 调试接口模块 |
4.1.4 蓝牙收发模块 |
4.1.5 PSTN接口模块 |
4.1.6 以太网接口电路 |
4.2 蓝牙终端模块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蓝牙语音接入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5.2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 |
5.2.1 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和系统配置 |
5.2.2 应用程序开发模式选择 |
5.2.3 Linux系统的烧写过程 |
5.3 软件总体设计 |
5.4 蓝牙协议栈BlueZ的移植 |
5.4.1 蓝牙协议栈的体系结构 |
5.4.2 BlueZ在开发板上的移植 |
5.5 电话控制协议的开发 |
5.5.1 电话控制协议概述 |
5.5.2 TCS的开发与实现 |
5.6 接入系统各模块软件设计 |
5.6.1 蓝牙收发模块 |
5.6.2 网关控制模块 |
5.6.3 PSTN接口模块 |
5.7 蓝牙终端模块软件设计 |
5.8 小结 |
6 蓝牙语音接入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2 话音效果测试 |
6.3 系统性能分析 |
6.3.1 模型分析 |
6.3.2 语音通信网性能分析 |
6.4 本章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的桥梁──蓝牙(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健康家居无线监控系统的研究[D]. 陈建超.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2]嵌入式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研究[D]. 邹国军. 广州大学, 2016(04)
- [3]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专利计量研究[D]. 王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7)
- [4]基于Android和蓝牙串口的WSN网关的设计和实现[D]. 乔雷. 西安工业大学, 2013(04)
- [5]多移动机器人LTE系统下协作的信道估计与仿真研究[D]. 范君.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6]Android健康服务终端无线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 李黎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7]GPRS无线网络连接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李佳霖.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8]物联网发展研究[J]. 杨震.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9]边坡数字无线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刘绍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10(12)
- [10]基于战术通信网络基层数据融合 ——蓝牙语音接入的研究与实现[D]. 熊俊.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