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抓“精神解困”(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慧[1](2021)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下的企业舆论与职工感知 ——以1992-2002年的山西机床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勇,潘小英[2](2021)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大格局,持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创新党组织工作方法,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针对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持续强化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有效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物质基础。
邓超[3](2017)在《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担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面临的困难、挑战、风险前所未有。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四大大挑战”,即一些国家对我国围堵打压的挑战;国外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民族分裂主义的挑战;改革发展稳定遇到诸多难题的挑战。党执政面临“四大考验”,即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党的建设也面临着“四大冲击”,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怠惰之风、奢靡之风猖獗一时的冲击。党的发展面临“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要应对挑战、经受考验、逆袭冲击、化解危险,必须大力推进党的建设,致力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铁还需自身硬,实现党建理论的创新,探讨党的建设实践路径,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论文立足于这个基础上,展开对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研究。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肩负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重任,他凝聚集体的智慧于一身,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在实践中寻找实现党建新思想的途径,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论文从三条线索研究习近平的党建思想。一是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研究习近平党建思想提出的主体条件,依据的客观“时势”,研究党建新思想提出的必然性。二是从理论探讨的层面,研究习近平提出的党建思想的内容及其创新之处。三是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习近平党建新思想的实现路径,分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创新之所在。论文共分五章,力图全面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创新性内涵以及付诸于实践的成效。第1章为绪论,阐明选题的背景、意义;概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此作出评述;介绍研究方法;提出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同时指明论文研究的不足。第2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产生的基础。重点研究习近平创新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所依据的思想基础,即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党建理论的继承,奠定了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实践造成的“时势”,为习近平党建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习近平的人生经历和从政的历练,以及良好家风的熏陶,塑造了习近平理论研究和创新的主体条件。主客体条件的有机统一,使党建新理论的产生水到渠成。第3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逻辑构成及其特点。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有着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还有实践方法论,可以称作是治党认识论,即执政的忧患意识、执政的权力观、执政的政绩观、执政的官德观、执政的廉政观。以此为基础,分析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逻辑构成,它是由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大部分构成,各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习近平对党的建设思想的创新,形成了这一思想的基本特征。第4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创新内容。该章通过习近平在党的建设五大领域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概括出思想建设的新境界、作风建设的新谋划、组织建设的新思考、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决断、制度建设的新设计,并分析了创新之所在。第5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实现路径。党建思想内容的充实与创新,并不是停留在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的层面,习近平还致力于把理论探索中的创新付诸于实践。提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由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称赞。第6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阐明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实现了理论创新;指导党的建设实践取得显着效果;增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自信。这一理论所承载的丰厚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结论部分概括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指明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后续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王翠云[4](2017)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上海市郊区敬老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发生在中国特殊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从1958年开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浪潮。为顺应运动的发展,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年12月,上海市民政局根据中共中央"要办好敬老院,为那些无子女依靠的老人(五保户)提供一个较好的生活场所"的指示,开展了敬老院建设工作,敬老院应运而生。文章选择沪郊敬老院为研究对象,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五保老人的集体养老实践进行考察,深刻反思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宏大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重要性,期望对当下养老事业建设有所裨益。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上海市郊敬老院的兴起既受到形势的影响,也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共产主义理想实践的产物,还是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传统在这一时期的延续。透过敬老院的兴衰历程可以看出处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漩涡中的敬老院可谓命运多舛,开始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哄而起,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敬老院工作中问题的显露,部分敬老院无声解散。虽然在上海市民政局的一番整顿和调整后敬老院得以恢复、维持,但好景不长,大部分敬老院终归难逃解散的命运。笔者通过运用大量档案资料对敬老院的具体运行状况进行了考察,包括入院标准设定与服务人员选拔、宣传教育动员与物资经费筹备、生产文娱活动与精神生活关照、日常生活照料与院内事务管理等方面。在此研究基础上,结合敬老院的兴起及历程,发现并重点探讨其所呈现出的若干问题,主要有敬老院一哄而散的原因、一切为公的体制下敬老院的干部工作弊端、为何"敬老"的初衷最后成了一厢情愿、中央政府在敬老院运行中应尽的职责四个问题。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敬老院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得又有失,一方面,敬老院的出现使五保老人老有所养,妥善地安排了孤寡老人的生活和生产,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敬老院存在诸多弊端,不但未达到敬老效果反而对老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唐淑楠[5](2016)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依据的维度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紧密联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多向度依据,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从严治党理论中国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体由绪论和六个章节组成。在绪论部分,通过对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形成依据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介绍,论证了对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依据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第一章,通过对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的论述,厘清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阐明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精神内涵。在第二至五章,通过对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主观依据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在最后一章,通过对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依据的历史启示的分析,论证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在决策过程中应当坚持的科学思维方法。
王亚丽[6](2015)在《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生归因与解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学科重要的分支——自然地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分散式地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及当前所处的学科地位,在高中自然地理学习中不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学困生是中学里面的特殊人群,不仅影响其高考,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也会给其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新课程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转化措施,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模块都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但本文所探究的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生侧重于必修模块《地理1》学习困难的学生。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自然地理学困生探究的理论框架基础。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从地理学科特点以及自然地理学科特点出发,探讨自然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通过查阅前人对学困生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然地理特有的学科属性及研究对象所在地的发展情况,设计了高中自然地理学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与分析自然地理学习现象、地理学习困难原因、自然地理学习困难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同时,依据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以及调查学校地理教师的情况设计了教师访谈提纲,更全面地探究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然地理学困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困措施。从学生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中,发现,认为学习自然地理比较困难的学生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40%;通过教师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9名地理教师有6名认为学生学习自然地理是有困难的。可知,被调查学校普遍存在自然地理学习困难的学生。依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结合前人对学困生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分析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足、动机不强、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地理认知能力低下以及教师与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学生产生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根据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生归因结果,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学困生解困的策略:针对学科因素,需在教学中突显学科特点,展示学科魅力;针对个人因素,需引导学生完善基础认知,强化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认知能力;针对教师因素,需在教学实践中突出教学重、难点,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实施因材施教;学校、家庭、社会应扮演好各自角色,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摆脱学困生的阴影。
广东省城镇集体企业联社[7](2011)在《推进改革 积极创新 提升联社影响力》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以来,广东联社系统贯彻落实全国总社六代会精神,结合实际推进联社和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大力推进联社的改革,夯实引领联社事业发展的组织基础汲取前几年联社改革举步维艰的经验和教训,广东联社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始由省级社定位抓起,
曾悟声,陈敏,吴荣[8](2010)在《推进贵州化工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研究(二)》文中认为"推进贵州化工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研究"是从现代管理理论的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及微观经济学的视角,以贵州企业史话①为主要资料依据,以改革开放30年为主线,解析贵州省出类拔萃具有代表性化工企业在经济转轨的变化过程中陷入困境而复兴,在急剧变化的市场面前创新、嬗变(蜕变)、快速发展的原因,从"德鲁克式"困境入手,归集了陷入困境与复兴(创新)企业案例,归因出内在推理,抽象出创新规律,供类似经济组织适用援引。
吴又存,李雄心[9](2009)在《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漫步和思考——2008年全国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特点简析及2009年备考策略》文中研究指明
耿永生[10](2004)在《首先抓“精神解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中建二局机施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公司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稳定、促发展,使公司效益急剧滑坡的势头得到遏制,被评为平顶山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保持了河南省文明单位称号。
二、首先抓“精神解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先抓“精神解困”(论文提纲范文)
(2)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 |
(一)构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大格局 |
1. 明确各级党委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 |
2. 聚力共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
3. 持续做好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 |
(二)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体系 |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1. 积极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
2. 扎实推进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
3. 重点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 |
(四)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
1. 严把选任关。 |
2. 强化素质提升。 |
3.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
(五)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 |
1. 注重基层党员发展。 |
2. 加强基层教育培训。 |
3. 创新基层党员管理机制。 |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建实践的经验启示 |
(一)统一领导、协同发力是搞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前提 |
(二)健全制度、优化机制是搞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保障 |
(三)选好支部书记,配强领导班子是搞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 |
(四)锻造队伍、提升素质是搞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 |
三、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对策 |
(一)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 |
(二)持续优化村党支部书记队伍 |
(三)有效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
(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物质基础 |
(3)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研究思路 |
1.1.4 研究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出版论着现状 |
1.2.2 学术期刊研究研究现状 |
1.3 文献综述 |
1.3.1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基础研究 |
1.3.2 习近平党的建思想体系研究 |
1.3.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 |
1.3.4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 |
1.3.5 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研究 |
1.3.6 习近平党风建设的思想研究 |
1.4 已有研究的分析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1.5 研究的创新及其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产生的基础 |
2.1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 |
2.1.1 对国际局势变幻的回应 |
2.1.2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
2.1.3 党的建设实践基础 |
2.2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理论基础 |
2.2.1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理论渊源 |
2.2.2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直接理论来源 |
2.3 习近平党的建设理论产生的主体条件 |
2.3.1 革命传统家风的培育 |
2.3.2 知青岁月的锤炼 |
2.3.3 从政经历的磨砺 |
第3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逻辑构成及其特点 |
3.1 认识论基础 |
3.1.1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3.1.2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
3.1.3 治党认识论 |
3.2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逻辑框架 |
3.2.1“五项建设”的逻辑构成 |
3.2.2“五项建设”的关系 |
3.2.3 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与“五项建设”关系 |
3.3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基本特点 |
3.3.1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
3.3.2 战略性与务实性的结合 |
3.3.3 政治性话语与大众性话语的结合 |
第4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创新 |
4.1 思想建设的新境界 |
4.1.1 思想建党的新论断 |
4.1.2 理想信念教育的“补钙论” |
4.1.3 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 |
4.2 组织建设的新思考 |
4.2.1 对组织建设重要性的新认识 |
4.2.2 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保障的组织建设 |
4.2.3 党员质量的培养辩证考量 |
4.2.4 提出选任党员干部的标准和导向 |
4.2.5 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
4.3 作风建设的新谋划 |
4.3.1 作风建设的忧患意识 |
4.3.2“两个务必”的新解读 |
4.3.3 加强党员自身修养的新要求 |
4.4 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决断 |
4.4.1 对党内腐败的新警示 |
4.4.2 反腐决心的铿锵宣示 |
4.4.3“抓早抓小”的重拳出击 |
4.5 制度建设的新探索 |
4.5.1 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 |
4.5.2 监督权力制度的根本性设想 |
4.5.3 建章立制重在执行 |
第5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实现路径 |
5.1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 |
5.1.1 中国共产党对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 |
5.1.2 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升华 |
5.1.3 全面从严治党的大战略 |
5.2 找准反对“四风”的切入点 |
5.2.1 《八项规定》的提出 |
5.2.2 《八项规定》的基本内涵 |
5.2.3 《八项规定》的战略深意 |
5.2.4 贯彻执行《八项规定》的实践成效 |
5.3 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重大决策 |
5.3.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提出 |
5.3.2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 |
5.3.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党建价值 |
5.4 党员干部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5.4.1“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提出 |
5.4.2“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内容的创新性 |
5.4.3“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价值意义 |
第6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当代价值 |
6.1 实现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
6.1.1 拓展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视野 |
6.1.2 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
6.1.3 创新了党的建设理论话语表达方式 |
6.2 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收显效 |
6.2.1 推动了党风显着的好转 |
6.2.2 增强了全党的凝聚力和民众的向心力 |
6.2.3 提升了党员自我修养的境界 |
6.3 激发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信 |
6.3.1 增进了全党的政治自信 |
6.3.2 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自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上海市郊区敬老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相关概念阐释 |
(四) 研究方法、创新、不足 |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沪郊敬老院的兴起背景 |
(一) 历史环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浪潮兴起 |
(二) 思想渊源:毛泽东等领导人的经典社会主义理想 |
(三) 文化积淀:中华民族敬老孝老优良传统的延续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沪郊敬老院的兴衰历程 |
(一) 一哄而起,蔚然成风 |
(二) 问题显露,勉强维持 |
(三) 难以为继,被迫解散 |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沪郊敬老院的运作 |
(一) 设定入院标准与选拔服务人员 |
(二) 宣传教育动员与物资经费筹备 |
(三) 生产文娱活动与精神生活关照 |
(四) 日常生活照料与院内事务管理 |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沪郊敬老院的若干问题探析 |
(一) 敬老院缘何一哄而散 |
(二) 敬老院发展过程中干部工作的弊端 |
(三) "敬老"的初衷为何成了一厢情愿 |
(四) 敬老院建设过程中的中央政府职责 |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沪郊敬老院的评价 |
(一)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沪郊敬老院的特点 |
(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沪郊敬老院的成效 |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沪郊敬老院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依据的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0.1.1 选题目的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3.1 系统分析的方法 |
0.3.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0.3.3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方法 |
0.4 创新点 |
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 |
1.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过程 |
1.1.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初步形成 |
1.1.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正式提出 |
1.1.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最终形成 |
1.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
1.2.1 习近平关于党的思想建设思想 |
1.2.2 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 |
1.2.3 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 |
1.2.4 习近平关于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思想 |
1.2.5 习近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 |
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
2.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方法论依据 |
2.1.1 矛盾观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辩证法基础 |
2.1.2 实践观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认识论基础 |
2.1.3 群众观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历史观基础 |
2.2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
2.2.2 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
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
3.1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历史与经验 |
3.1.1 毛泽东对从严治党进行了初步探索 |
3.1.2 邓小平开辟了用制度建党的新道路 |
3.1.3 江泽民“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思想 |
3.1.4 胡锦涛对从严治党思想的发展 |
3.2 中国共产党对从严治党必要性的清醒认识 |
3.2.1 中国历史周期律的警钟 |
3.2.2 邓小平的政治交代 |
3.2.3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
4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4.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
4.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
4.1.2 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领导 |
4.2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
4.2.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所在 |
4.2.2 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
4.3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 |
4.3.1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
4.3.2 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 |
5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主观依据 |
5.1 习近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的理论素养 |
5.1.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运用 |
5.1.2 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 |
5.1.3 对国史、党史的重视 |
5.1.4 对父辈治国为官理念的认同 |
5.2 习近平长期从政经历的积淀 |
5.2.1 正定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起点 |
5.2.2 在福建工作期间从严管党治党的实践 |
5.2.3 主政浙江期间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 |
5.2.4 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期间对从严治党思想的深化 |
6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依据的历史启示 |
6.1 马克思主义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6.1.1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生动体现 |
6.1.2 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
6.1.3 科学理论是理论、历史、主观与实践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
6.2 马克思主义者要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 |
6.2.1 坚持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
6.2.2 坚持系统思维的科学方法 |
6.2.3 坚持战略思维的科学方法 |
6.2.4 坚持法治思维的科学方法 |
6.2.5 坚持底线思维的科学方法 |
6.2.6 坚持精准思维的科学方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生归因与解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重难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点 |
1.3.3 研究难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数理统计法 |
1.4.5 比较分析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界定 |
2.1.2 关于地理学困生的界定 |
2.1.3 本文对自然地理学困生的界定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学困生鉴别标准研究 |
2.2.2 国内外学困生特征研究 |
2.2.3 国内外关于学困生归因研究 |
2.2.4 国内外关于学困生解困研究 |
2.3 理论指导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 |
2.3.3 认知学习理论应用 |
2.3.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 |
2.3.5 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 |
第3章 高中自然地理学习困难调查研究 |
3.1 调查研究的准备工作 |
3.1.1 调查目标确定 |
3.1.2 调查样本选择 |
3.1.3 调查方法确定 |
3.1.4 调查问卷编制 |
3.1.5 访谈提纲拟定 |
3.2 调查研究的实施 |
3.2.1 问卷发放 |
3.2.2 访谈实施 |
第4章 高中自然地理学习困难调查结果分析 |
4.1 自然地理学困生现象分析 |
4.1.1 自然地理学习自我评价 |
4.1.2 自然地理学习评价标准 |
4.1.3 自然地理学习困难体现 |
4.1.4 自然地理学习困难原因 |
4.2 地理学困生归因分析 |
4.2.1 地理学习基础分析 |
4.2.2 地理学习兴趣与动机分析 |
4.2.3 地理学习态度分析 |
4.2.4 地理学习意志分析 |
4.2.5 教师、学校因素分析 |
4.2.6 家庭因素分析 |
4.3 自然地理学困生主观因素分析 |
4.3.1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建构分析 |
4.3.2 自然地理学习兴趣与动机分析 |
4.3.3 自然地理学习方法与方式分析 |
4.3.4 自然地理学习习惯分析 |
4.3.5 自然地理认知能力分析 |
4.4 自然地理学困生客观因素分析 |
4.4.1 教师、学校因素分析 |
4.4.2 家庭因素分析 |
4.5 教师访谈分析 |
4.5.1 教师专业知识 |
4.5.2 教师专业能力 |
4.5.3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
第5章 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生归因分析 |
5.1 学科因素分析 |
5.1.1 地理学科特点的影响 |
5.1.2 自然地理特点的影响 |
5.2 个人因素分析 |
5.2.1 自然地理基础薄弱,缺乏知识建构 |
5.2.2 学习兴趣不足、动机不强 |
5.2.3 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
5.2.4 缺乏良好的自然地理学习习惯 |
5.2.5 自然地理认知能力低下 |
5.3 教师因素分析 |
5.3.1 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 |
5.3.2 专业能力对学生的影响 |
5.3.3 专业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
5.4 其它因素分析 |
5.4.1 学校因素分析 |
5.4.2 家庭因素分析 |
5.4.3 社会因素分析 |
第6章 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生解困策略探讨 |
6.1 针对学科因素的解困探讨 |
6.1.1 学科特点的突显策略 |
6.1.2 学科魅力的展示策略 |
6.2 个人因素解困探讨 |
6.2.1 完善认知的引导策略 |
6.2.2 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 |
6.2.3 学习方法的优化策略 |
6.2.4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 |
6.2.5 认知能力的提高策略 |
6.3 教师因素解困探讨 |
6.3.1 教学重、难点的突出策略 |
6.3.2 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 |
6.3.3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
6.4 其它因素解困探讨 |
6.4.1 学校因素解困探讨 |
6.4.2 家庭因素解困探讨 |
6.4.3 社会因素解困探讨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自然地理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个案访谈问题编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推进改革 积极创新 提升联社影响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力推进联社的改革, 夯实引领联社事业发展的组织基础 |
二、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 力争将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和调整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 |
三、试点推进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 积极探索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现形式 |
四、积极倡导开拓和创新, 探索新时期发挥联社作用、提升联社影响力的有效形式 |
五、抓热点抓重点抓难点, 着力解决城镇集体企业突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补白 |
(8)推进贵州化工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研究(二)(论文提纲范文)
3.2贵州开磷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 |
3.2.1状态/原因 |
3.2.2发展原因:创新组合 |
3.2.2.1创新组合归集 |
3.2.2.2可持续原因 |
3.2.3评价 |
3.3赤天化 (国有) |
3.3.1状态/原因 |
3.3.2发展原因:创新组合 |
3.3.2.1创新组合归集 |
3.3.2.2可持续原因 |
3.3.3评价 |
四、首先抓“精神解困”(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下的企业舆论与职工感知 ——以1992-2002年的山西机床厂为例[D]. 赵晓慧.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J]. 李勇,潘小英.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1(03)
- [3]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研究[D]. 邓超. 吉林大学, 2017(09)
- [4]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上海市郊区敬老院研究[D]. 王翠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5]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依据的维度研究[D]. 唐淑楠. 辽宁大学, 2016(02)
- [6]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生归因与解困研究[D]. 王亚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7]推进改革 积极创新 提升联社影响力[J]. 广东省城镇集体企业联社. 中国集体经济, 2011(35)
- [8]推进贵州化工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研究(二)[J]. 曾悟声,陈敏,吴荣.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0(03)
- [9]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漫步和思考——2008年全国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特点简析及2009年备考策略[J]. 吴又存,李雄心.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9(04)
- [10]首先抓“精神解困”[J]. 耿永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