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事求是推进电子政务(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1](2021)在《新时代“电子形式主义”的行为逻辑、消极影响及其防治之策》文中指出"电子形式主义"的本质就是披着"智能马甲"的形式主义,是传统形式主义凭借政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之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异化衍生。通过分析新时代"电子形式主义"在行为动因、行为维度和行为机制上的基本逻辑,指出其存在电子政务科技趋异化、干部政绩观念畸形化、行政资源使用低效化和以人为本理念薄弱化等消极影响。同时,提出通过人机与人本同举,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观,强调显功与潜功并重,树立以实干为导向的政绩观,实现刚性与柔性共济,完善电子政务监管体制机制,坚持智能与效能齐抓,实现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有效防治"电子形式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李涛[2](2021)在《协同办公系统对地方政府行政流程的影响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系列新技术被应用至政府业务范畴,电子政务随之兴起,近些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协同办公系统是政府内部事务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佛山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对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提高政府效率起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工作方式相比,电子政务模式下,公职人员的自主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作用极大。目前,佛山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与北京、江浙、上海等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各部门建设水平不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政府流程,提升政府办公效率,目前还缺乏理论和方法支持。本文以佛山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应用为研究范畴,探究佛山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通过深入调研,系统掌握了佛山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应用的各方面情况。首先,基于流程再造的视角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具体意义,针对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整理与概述,同时对于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其次,论述政府协同办公的一般理论,分析相关的概念,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做了详细的介绍;再次,阐述佛山市及部分典型城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现状;然后,论述流程再造视角下政府协同办公系统应用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接着是笔者结合佛山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使用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对策、建议;最后是对本文做的结论。在对比深圳市、杭州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应用的基础上,笔者结合佛山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实际情况从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促进信息共享、重视运维推广五个方面提出完善政府机关日常协同办公系统使用的优化措施,基于当前现状查漏补缺,自我革新,更深层次推动协同办公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总结了政府协同办公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构建多部门政府协同办公系统,可再造政府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其它地区流程再造视角下政府协同办公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胡滨[3](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电子政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它创新了政府利民便民的工作模式,优化了行政资源配置,提升了行政工作效率,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电子政务,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推动以互联网为主的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和治理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下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略选择的共识。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山东省级电子政务服务建设的成果开始经受实践检验和考验,人民群众需要及时获取党和政府关于战胜疫情的决策部署和政策信息,且需要了解疫情期间生产生活诉求的解决通道,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因此,探究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现状研究及对策是当下政务服务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新冠疫情背景为电子政务服务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展开研究,分析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而总结出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顶层设计待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动力不足、电子政务市场化程度偏低、缺乏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进而从完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管理制度、统一规划整合电子信息资源、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搭建、构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运行机制、实施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人才战略五方面,提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优化的对策建议。
黄恒学,冯向阳[4](2020)在《新技术时代的“数字官僚主义”》文中提出在推进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表面上"门好进"了,"脸好看"了,而实际上依旧还是"事难办"。"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和"事难办",是以前在办理政务时会遇到的情况,今天则很可能出现"门难找""脸不见""话不说""事不成"等新情况。究其原因,是电子政务、数字政府在大大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诸如"电子衙门"、新型的电子官僚主义倾向等现象。
耿依[5](2020)在《区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优化问题研究 ——以K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首家政务服务中心的成立,全国上下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在国家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服务的主导思想下逐步建立,并不断积极完善。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各级政府力争转变其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办事效率,打造为公众高效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在优化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仍呈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区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政府的政务服务中心,其作为最接近普通百姓和基层企业的政务服务中心,其服务体系的优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广大基层的利益,对基层民众的服务效率和便捷程度也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影响着我国民众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评价。只有得到民众的认可,我们的政府服务改革才能算有效,我们的政府才能从根本上成为有效政府。本文以K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例、对区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优化区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体系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了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K区政务服务中心的研究,对照K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和服务体系现状,分析了其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从而总结出优化区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具体完善措施。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绪论,包括研究主题的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阐释,对政务服务中心及其服务体系进行了概述,阐释了本文运用的四个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以K区为例,介绍了K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发展过程和服务体系现状。第四部分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总结K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优化区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对策。
王张华[6](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来看,影响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众多因素当中,科学技术总会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历次的重大技术变革都或多或少会对各国国家治理的理念、价值、制度、方式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对国家治理的变革性作用逐渐开始受到全球性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大国,我国陆续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和顶层设计,突出了人工智能对提升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充分说明,加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同国家治理的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政府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采用和适应性改革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总结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社会试验场”。面对百年来未有之历史机遇,摆在中国公共管理者面前的是必须从现实的真实世界出发,进行理论提炼和话语创新,充分汲取中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营养,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政府形态的构建,并探索出与之相适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视角聚焦至政府治理中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试图对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展开分析,以求为加速人工智能同政府治理的融合进程提供助益,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全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指出探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迎合了时代变迁的整体境域,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所必然面临的焦点议题;进一步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论证命题的合理性,阐明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意义内嵌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意义和革命性潜质,从技术自身的生产力本质和赋能“政府—社会”关系的价值维度论证命题的可行性,人工智能将会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工具、机制、方式和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认识更新、技术治理、制度跟进和机制创新四个维度探讨了政府如何实现善用人工智能的行动策略。通过上述研究,研究概括了三个关键性的结论:一是人工智能将成为政府新一轮历史变革的关键力量。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精准算法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数据出现井喷式爆发,使人工智能逐渐获得了与人类相匹敌的“智识”,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和替代人类行为的能力,引发了政府治理新一轮的历史性变革。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更加深入广泛地嵌入政府治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不仅会引发政府治理技术层面的变革,同时还会给传统政府治理的技术体系、价值目标、伦理结构乃至思维理念带来重要影响。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这种影响,相关部门必须积极研判和主动应对,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审慎对之,正视其给政府治理所带来的影响。二是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内在的技术逻辑。从技术的种属来看,人工智能被视为是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虽然被贴上传统信息技术的标签,但是其对人类政府运行的冲击和影响仍然遵循着自身独特的技术逻辑,在探究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技术逻辑时必须兼顾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和治理结构影响两个层面。从技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层面看,决定人工智能独特属性的是三大核心要素:数据、计算资源和算法,可概括为数据和算法两种驱动逻辑;从技术治理的结构影响层面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结构化影响是区别于互联网、大数据所解决的信息“连接”和“数据”问题,汲取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精髓,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彼此交互、高度融合的整体生态,解决的是信息社会网络相互连接端对大数据内容主体的智能化处理问题。三是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以“善智”实现“善治”的逻辑进路。为回应人工智能技术“向善”与“为恶”的双重属性,全文所引入和进一步阐释的“善智”概念,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为发挥人工智能之于政府治理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上可能进路。从“善智”和“善治”的关系出发,阐发了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之间何以遵循着以“善智”实现“善治”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以“善智”实现“善治”的有效路径。当然,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嵌入政府治理的过程仍然处于一种“进行时”状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出现,几乎可以断定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其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势必会更为深刻和广泛,其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围绕研究的核心议题,全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由数据、算法和算力驱动的技术属性出发,将其从传统信息技术的种属中抽离出来,视其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形态(智能技术)加以考量,并以此为切入探讨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可能的颠覆性影响;与大多数研究将其置于传统信息技术框架下展开所不同的是这样做有利于聚焦人工智能独特的技术属性(由数据、算力和算法共同驱动),由此揭示出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数据驱动、算法支配和智能融合的技术逻辑。第二,针对人工智能“向善”与“为恶”双重面相所带来的争论,引入“善智”的概念,并从“价值—技术—应用”复合分析框架对其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以此超越人工智能技术乐观与悲观的对立之争,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描绘一种最佳状态,并以“善智”与“善治”的关系为切入点,尝试在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之间找到联结点,为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与谋求良政善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张佳瑞[7](2020)在《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沟通是政治管理的核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石。在网络化时代,政府积极推动电子政务,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积极转变角色,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表现。政务双微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政府借助微信和微博平台进行政务活动的新方式。政务微信和政务微博合称为“政务双微”。本文基于新疆政务双微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模式。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展开论述,具体每个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介绍选题“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上的应用”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梳理、评价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紧接着明确文章结构框架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奠基部分。此部分包含核心概念界定如“政务双微”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如“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等相关理论。第二章介绍政务双微在公共服务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政务双微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介绍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状况,并以政务微信“最后一公里”系列微信平台和政务微博“新疆发布”为例,从政务双微的应用范围、应用过程和应有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平台的信息服务、事务服务和参与服务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第四章分析新疆政务双微平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章提出从完善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提高用户意识与服务质量;建立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完善政务双微平台的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升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增强新疆政务双微平台的服务性。结语部分,该部分就文章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进行梳理归纳,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简要展望。
张乂化[8](2020)在《大连金普新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政务建设,顺应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互联网+”的重要体现,是形成“电子政府+”的必经之路。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政府管理能力的体现。大连金普新区作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要顺应时代发展,提升管理能力,满足社会需求,为招商引资、社会公共事业、信息技术发展等奠定基础。本文以大连金普新区电子政务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定性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运用无缝隙政府、服务型政府理论、新公用服务理论,总结大连金普新电子政务建设在基础网络建设、“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扩充、诉求办理渠道方面的措施,分析出目前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效,探究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情况、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数据开放利用程度不足、电子政务建设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互动的电子政务建设尚不到位的问题,分析原因。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经验,包括美国的电子政务明确规划、德国以及英国,分析相关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典型案例,如武汉东湖高新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出可以加以借鉴四条经验,分别是:具有明确的电子政务服务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网络集群”效应、大力开展政府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政民互动为中心进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综合上述内容,提出大连金普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四项建议:一是加快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统筹规划,在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管部门之上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功能,同时将电子政务建设成效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范畴;二是打造区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包括夯实以政民互动为中心的政府门户网站、搭建无沟通壁垒的信息资源交换网络平台;三是强化区政府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打造自有专业化队伍、引进专业化人才、建立电子政务实操培训体系的方式加以实现;四是建议加大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宣传力度,宣传方式为内部宣传提高政务服务意识以及推广宣传提升全民参与程度。金普新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要紧紧围绕从中央到大连市对“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方面建设的要求和方针政策,提高新区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随着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完善,将确保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运转的效率,为最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金普新区信息化的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了管理能力,平衡了市场经济发展,也将为人民谋福祉。
杨倩文[9](2019)在《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升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环境下,政务窗口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是群众最直观感受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检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重要部分,政务窗口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如何建设基层政府政务窗口和提升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成为了我国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目前政务窗口依然存在服务还不够合理的问题,诸如近几年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有:服务时间不合理、业务集中度低、办件时间长、办事多跑路、跑远路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都江堰市在提升政务窗口服务质量的实践中,夯实服务基础,创新服务模式,推行“分段延时服务”、“一窗式”服务以及构建均等化便民服务体系,切实化解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其实践经验尤其是探索、构建、推行新的服务模式方面能够为其他部门、地区提升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供良好的范本和科学参考。鉴于此,本文选择将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升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本文选取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梳理了都江堰市政务窗口的建设概况以及在提升政务窗口服务质量中推行“分段延时服务”、“一窗式”服务以及构建均等化便民服务体系的情况;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服务型政府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从“便民导向”、“效率导向”、“公平导向”三个角度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归纳了重要意义、主要做法以及成功经验,并由此得到了三点提升政务窗口服务质量的重要启示:以便民为前提构建政务窗口服务模式、以效率为关键保证政务窗口服务实效性、以公平为根本推进政务窗口均等化建设。此外,还在文中进行了拓展性思考,总结了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在进一步提升中所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希望本文能够真正为其他部门、地区提升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供思路和参考。
徐冬兰[10](2019)在《互联网时代苏州市政民互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大力推进,政府与公民二者的良性互动日益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反映了政府对于民众需求的响应及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可以提高公民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同时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当前,苏州市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导民众通过互动平台与政府进行沟通互动。互动渠道也逐渐多样化、内容也逐渐充实化。但与此同时,由于政民互动意识不强,政府服务水平偏弱、互动信息公开质量不高,公众参与度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协作机制不完善、舆情管理的应对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苏州市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政民互动版块的利用率不够、信息公开力度对政民互动的支撑不足、政民互动的资源开放数量和实用性不够、政民互动对舆情管理的回应和监督效果不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苏州市政府倾听民意和关注民生,也会对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若不能妥善加以解决将阻碍苏州市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基于互联网的背景分析了苏州市政民互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民互动的措施建议:一是畅通渠道,提升政民互动效果;二是加强信息公开力度,提升政民互动服务能力;.三是挖掘政民互动信息,提高数据共享开放度;最后要规范政民互动关系,提升舆情管理水平,目的是帮助苏州市政府改善施政,提高施政的能力,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帮助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交流,不断提高民众对社会治理的参与度,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实事求是推进电子政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事求是推进电子政务(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电子形式主义”的行为逻辑、消极影响及其防治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形式主义”的行为逻辑 |
(一)行为动因:“电子形式主义”如何产生 |
(二)行为维度:“电子形式主义”以何体现 |
(三)行为机制:“电子形式主义”为何盛行 |
二、“电子形式主义”的消极影响 |
(一)以“机”代“人”:电子政务科技趋异化 |
(二)以“迹”为“绩”:干部政绩观念畸形化 |
(三)以“量”充“质”:行政资源使用低效化 |
(四)以“形”掩“实”:以人为本理念薄弱化 |
三、“电子形式主义”的系统防治对策 |
(一)人机与人本同举: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观 |
(二)显功与潜功并重:树立以实干为导向的政绩观 |
(三)刚性与柔性共济:完善电子政务监管体制机制 |
(四)智能与效能齐抓:推进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 |
结语 |
(2)协同办公系统对地方政府行政流程的影响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1.3.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政务 |
2.1.2 流程再造 |
2.1.3 协同办公 |
2.2 研究方法 |
2.2.1 案例分析法 |
2.2.2 调查研究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3 .研究设计 |
2.3.1 资料来源 |
2.3.2 问卷设计 |
第三章 佛山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现状与应用成效 |
3.1 佛山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现状 |
3.2 佛山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建设的对比分析 |
3.2.1 深圳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与佛山市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对比 |
3.2.2 杭州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与佛山市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对比 |
3.3 佛山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成效 |
3.3.1 促政府工作人员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更新 |
3.3.2 推动政府内部跨部门协作应用加强 |
3.3.3 推动政府管理扁平化的形成 |
3.3.4 推动政府各部门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
第四章 佛山市协同办公系统应用的实证分析 |
4.1 对公务人员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4.1.1 受访者有效性分析 |
4.1.2 对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的总体评价 |
4.1.3 对未来协同办公系统建议加强的功能 |
4.1.4 对未来协同办公系统界面的要求 |
4.2 对政府各单位主要领导访谈分析 |
4.2.1 扎根分析 |
4.2.2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3 调查及访谈小结 |
第五章 佛山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政府协同办公系统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协同办公各自为政、管理碎片化 |
5.1.2 办公流程程序欠规范 |
5.1.3 功能单一且灵活性差 |
5.1.4 流程的数据孤岛、数据烟囱现象突出 |
5.1.5 人员素质参差,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
5.2 政府协同办公系统运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重复建设现状严重资源利用率低 |
5.2.2 标准不统一与规范欠科学 |
5.2.3 协同办公服务重建设轻应用 |
5.2.4 网络分割严重,数据无法共享 |
5.2.5 工作人员水平偏低,技术保障力量薄弱 |
第六章 优化政府协同办公系统运营的建议 |
6.1 加强流程再造顶层设计和统筹 |
6.2 制定流程再造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
6.3 统放结合,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
6.4 破除信息壁垒,促进信息数据共享 |
6.5 重视流程再造运维推广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2.3 研究综述 |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点 |
1 相关理论基础 |
1.1 概念界定 |
1.1.1 电子政务相关概念 |
1.1.2 电子政务服务相关概念 |
1.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
1.2 理论基础 |
1.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
2.1 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的发展成效 |
2.2 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的SWOT分析 |
2.2.1 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的优势分析 |
2.2.2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的劣势与问题分析 |
2.2.3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的机遇分析 |
2.2.4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的挑战分析 |
3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滞后的原因分析 |
3.1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滞后的特殊性原因分析 |
3.1.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顶层设计待健全 |
3.1.2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电子政务服务运行机制尚未构建 |
3.1.3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3.2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滞后的一般性原因分析 |
3.2.1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动力不足 |
3.2.2 公众和企业参与度偏低 |
3.2.3 缺乏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 |
4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优化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管理制度 |
4.1.1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电子政务全流程制度保障 |
4.1.2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 |
4.1.3 发挥政务服务部门统筹“放管服”改革的作用 |
4.1.4 建立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 |
4.2 统一规划整合电子信息资源 |
4.2.1 着力解决地区间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
4.2.2 应对电子政务的建设统一规划 |
4.2.3 加大推进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力度 |
4.3 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搭建 |
4.3.1 加强数字政府化建设工作 |
4.3.2 以大数据支撑驱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 |
4.4 构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运行机制 |
4.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子政务应急预警 |
4.4.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子政务应急处置 |
4.4.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子政务应急监测 |
4.4.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子政务善后恢复 |
4.5 实施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人才战略 |
4.5.1 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服务人才管理制度 |
4.5.2 形成电子政务人才培训常态化机制 |
4.5.3 强化电子政务服务人才的激励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电子政务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电子政务服务需求方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新技术时代的“数字官僚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升级版官僚主义 |
从“管卡压”到“推绕拖” |
破解之道 |
(5)区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优化问题研究 ——以K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研究区级政府政务服务机构名称的选定依据 |
2.1.2 政务服务中心 |
2.1.3 政务服务体系 |
2.2 理论基础阐述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2.3 协同政府理论 |
2.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K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现状与所取得的成效 |
3.1 以K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例的可研性分析 |
3.2 K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及服务体系现状 |
3.2.1 K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 |
3.2.2 K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现状 |
3.3 K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优化所取得的工作成效 |
3.3.1 公众办事成本下降 |
3.3.2 办事效率提高 |
3.3.3 服务环境提升 |
3.3.4 三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
第4章 K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K区政务服务中心实地调研情况描述 |
4.1.1 访谈情况描述 |
4.1.2 问卷调查情况描述 |
4.2 K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办事效率满意度一般 |
4.2.2 服务监督考核有待完善 |
4.2.3 政务公开有待加强 |
4.2.4 电子化设备及平台服务有待完善 |
4.3 K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服务职责权限不明确、信息共享不充分 |
4.3.2 服务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
4.3.3 政务公开渠道单一、内容不具体 |
4.3.4 数字化政务服务不智慧 |
第5章 优化区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对策 |
5.1 服务过程管理优化 |
5.1.1 完善差异化地区服务政策 |
5.1.2 健全协同改革服务机制 |
5.1.3 简化服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
5.1.4 推动服务信息共享 |
5.2 服务监督考核优化 |
5.2.1 构建多元化服务监督体系 |
5.2.2 鼓励公众参与服务监督 |
5.2.3 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 |
5.3 政务公开优化 |
5.4 智慧化服务优化 |
5.4.1 拓展政务服务移动应用 |
5.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4.3 建设用好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5.4.4 优化手机APP服务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时代境遇之必然: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初启 |
1.1.2 治理转型之诉求:面向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趋向 |
1.1.3 研究问题之提出:如何善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
1.1.4 研究意义之阐发:描绘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智治图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回顾 |
1.2.2 国内研究回顾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知识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认识人工智能:一项正在“挑战人”的新兴技术 |
2.1.2 政府治理模式:理念、结构和方式 |
2.2 典型范式 |
2.2.1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具体释义 |
2.2.2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关系辨析 |
2.3 理论源流 |
2.3.1 汲取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想养分 |
2.3.2 审视技术治理理论的合理面向 |
2.3.3 数字治理理论催生的智慧政府 |
2.3.4 现代系统管理理论的理论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理路 |
3.1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逻辑 |
3.1.1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关联 |
3.1.2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客观基础 |
3.2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技术逻辑 |
3.2.1 以“数据”促“善治”的数据驱动逻辑 |
3.2.2 以“算法”谋“善治”的算法主导逻辑 |
3.2.3 从“链接”到“互嵌”的智能融合逻辑 |
3.3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价值逻辑 |
3.3.1 公平与公正——应确保公平公正对待所有人 |
3.3.2 安全与隐私——应确保安全可靠、尊重隐私 |
3.3.3 开放与包容——应实现开放参与、人人赋能 |
3.3.4 透明与责任——应实现易于理解、透明负责 |
3.4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目标逻辑 |
3.4.1 由传统扩张型政府走向收缩型政府 |
3.4.2 由传统封闭型政府走向开放型政府 |
3.4.3 由传统粗放型政府走向精细化政府 |
3.4.4 由传统电子化政府走向智能化政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运作机理 |
4.1 技术与结构的互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结构 |
4.1.1 技术的原始吸纳:治理绩效需求催生人工智能技术引入 |
4.1.2 技术与组织互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政府组织形态变革 |
4.1.3 政府的自我重塑:政府组织形态变革引致治理模式转型 |
4.2 渗透·传导·扩散: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微观机制 |
4.2.1 渗透:人工智能引致政府治理理念转变 |
4.2.2 传导:人工智能带来政府治理结构调整 |
4.2.3 扩散: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方式创新 |
4.3 理念·结构·方式: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具体维度 |
4.3.1 思维理念的更新:智慧治理成为政府治理的核心理念 |
4.3.2 治理结构的重塑:多元协同成为政府治理的关系结构 |
4.3.3 治理方式的转换:智能治理成为政府治理的行动特征 |
4.4 以“善智”促善治: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实现进路 |
4.4.1 “善智”引入之必要:人工智能“向善”与“为恶”的双重面相 |
4.4.2 “善智”之多维解读:基于“价值—技术—应用”复合分析框架 |
4.4.3 以“善智”实现善治: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关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实践审视 |
5.1 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过程的客观挑战 |
5.1.1 人工智能场景下公共行政的责任困境 |
5.1.2 人工智能挑战公共管理者的传统角色 |
5.1.3 人工智能对传统公共行政文化的挑战 |
5.2 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过程的技术风险 |
5.2.1 安全失序 |
5.2.2 公平丧失 |
5.2.3 隐私泄露 |
5.3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 |
5.3.1 智能化治理的中国场景:浙江、广东和上海实践 |
5.3.2 智能化治理的世界经验:美国、“英国—欧盟”和韩国 |
5.3.3 国内外智能化治理实践的实践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行动策略 |
6.1 认识更新:提升对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理性认知 |
6.1.1 意识层面:重视人工智能对人类政府运行的影响 |
6.1.2 知识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的宣传讲解 |
6.1.3 行为层面:打造善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组织内文化 |
6.2 技术治理:构建确保人工智能向善的完备治理体系 |
6.2.1 技术治理行动者的协同:优化人工智能治理的主体生态 |
6.2.2 技术治理内容的全覆盖:聚焦人工智能治理的要素层次 |
6.2.3 技术适用情景的精准化:开发面向政府场景的人工智能 |
6.3 制度跟进:健全政府治理运用人工智能的制度规则 |
6.3.1 完善面向智能行政场景的制度法规 |
6.3.2 建立起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互通规则 |
6.3.3 建构智能场景下技术责任应对体系 |
6.4 机制创新:完善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实践机制 |
6.4.1 建立起人工智能的专业机构和领导体系 |
6.4.2 建立起专业的人才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 |
6.4.3 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应用科学评估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和展望 |
7.1 研究结语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7)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政府职能与政府服务 |
(二)政务双微 |
二、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三)政治沟通理论 |
第二章 政务双微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 |
一、政务双微在公共服务中应用的必要性 |
(一)信息化时代对政府治理方式提出的必然要求 |
(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
(三)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必然要求 |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
二、政务双微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中应用的发展历程 |
(一)政务公开 |
(二)政务沟通 |
(三)政务服务 |
(四)政府形象塑造 |
第三章 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 |
一、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
(一)政务微信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服务现状 |
(二)政务微博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服务现状 |
(三)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服务能力评价 |
二、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发展 |
(一)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范围 |
(二)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过程 |
(三)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效果 |
第四章 新疆政务双微平台应用中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二、新疆政务双微平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三、新疆政务双微平台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新疆政务双微平台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一、完善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 |
二、提高用户意识与服务质量 |
三、建立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 |
四、完善政务双微平台的管理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8)大连金普新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电子政务 |
2.1.2 电子政务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大连金普新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分析 |
3.1 大连金普新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
3.1.1 所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大连金普新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政府各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存在重复建设情况 |
3.2.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数据开放利用程度不足 |
3.2.3 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
3.2.4 政民互动的电了政务建设尚不到位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统筹规划不到位 |
3.3.2 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集成度不高 |
3.3.3 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滞后 |
3.3.4 政府电子政务推广宣传力度不足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概况 |
4.1.1 美国:政府主导对电子政务建设做出明确规划 |
4.1.2 德国:统一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实现资源共享 |
4.1.3 英国:推广以政民互动为宗旨的24小时在线“虚拟政府” |
4.2 国内其它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概况 |
4.2.1 武汉东湖高新区:通过政务服务局实现层级管理 |
4.2.2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指尖政府”实现在线实时服务 |
4.2.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探索发展电子政务建设人才新模式 |
4.3 经验借鉴 |
4.3.1 具有明确的电子政务建设主管部门 |
4.3.2 充分发挥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网络集群”效应 |
4.3.3 大力开展政府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4.3.4 以政民互动为中心进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
5 进一步加强大连金普新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
5.1 加快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统筹规划 |
5.1.1 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管部门 |
5.1.2 各职能部门发挥功能确保电子政务高效运行 |
5.1.3 电子政务建设成效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
5.2 打造区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平台 |
5.2.1 夯实以政民互动为中心的政府门户网站 |
5.2.2 搭建无沟通壁垒的信息资源交换网络平台 |
5.3 强化区政府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5.3.1 打造自有专业化队伍 |
5.3.2 引进专业化人才 |
5.3.3 建立电子政务实操培训体系 |
5.4 建议加大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宣传力度 |
5.4.1 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的内部宣传提高政务服务意识 |
5.4.2 通过电子政务服务的推广宣传提升公众参与程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升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之提出 |
1.2 论文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理论基础 |
1.4.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4.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1.5 论文分析框架 |
1.5.1 便民导向:构建公共服务模式的前提 |
1.5.2 效率导向:保证公共服务实效的关键 |
1.5.3 公平导向:推进公共服务均等的根本 |
1.6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升之案例描述 |
2.1 案例背景及其典型性 |
2.1.1 案例背景介绍 |
2.1.2 案例典型性分析 |
2.2 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升的基本情况 |
2.2.1 都江堰市政务窗口建设概况 |
2.2.2 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升的主要内容 |
2.3 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升取得的成效 |
2.3.1 民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
2.3.2 做法得到上级部门认可 |
2.3.3 相关经验被复制推广 |
第三章 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升之案例分析 |
3.1 以便民为导向提升政务窗口服务质量 |
3.1.1 重要意义 |
3.1.2 主要做法 |
3.1.3 成功经验 |
3.2 以效率为导向提升政务窗口服务质量 |
3.2.1 重要意义 |
3.2.2 主要做法 |
3.2.3 成功经验 |
3.3 以公平为导向提升政务窗口服务质量 |
3.3.1 重要意义 |
3.3.2 主要做法 |
3.3.3 成功经验 |
3.4 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升案例之启示 |
3.4.1 以便民为前提构建政务窗口服务模式 |
3.4.2 以效率为关键保证政务窗口服务实效性 |
3.4.3 以公平为根本推进政务窗口均等化建设 |
第四章 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思路 |
4.1 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面临的新挑战 |
4.1.1 服务模式构建依据还不够充分 |
4.1.2 社区窗口服务人员还不够稳定 |
4.1.3 服务渠道建立仍需进一步优化 |
4.2 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改革建议 |
4.2.1 强化政务服务顶层设计 |
4.2.2 加大对社区窗口的支持 |
4.2.3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互联网时代苏州市政民互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政民互动的研究 |
(二) 关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电子政务的定义 |
(二) 政民互动的定义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治理理论 |
(二) 公民参与理论 |
(三)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苏州市政民互动的现状 |
一、互联网时代苏州市实施政民互动的措施 |
(一) 加强政民互动的制度建设 |
(二) 积极加强政民互动信息平台的建设 |
(三) 积极开展政民互动信息平台绩效的测评 |
(四) 不断强化信息共享对政民互动的支撑 |
二、互联网时代苏州市政民互动措施的成效 |
(一) 政民互动的制度保障日臻完善 |
(二) 政民互动平台功能逐渐完善 |
(三) 政民互动平台绩效显着 |
(四) 政民互动信息支撑力日渐加强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苏州市政民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互联网时代苏州市政民互动存在的问题 |
(一) 政民互动版块利用率不够 |
(二) 信息公开力度对政民互动支撑不足 |
(三) 政民互动的资源开放数量和实用性不够 |
(四) 舆情管理的回应和监督效果不佳 |
二、互联网时代苏州市政民互动问题的产生原因 |
(一) 政民互动意识不强,服务水平偏弱 |
(二) 政民互动信息公开质量不高,公众参与度低 |
(三)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协作机制不完善 |
(四) 舆情管理的应对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完善苏州市政民互动的的措施 |
一、畅通渠道,提升政民互动效果 |
(一) 增强互动版块活跃度 |
(二) 强化互动版块实效性 |
(三) 完善政务服务的考评机制 |
二、加强信息公开力度,提升政民互动服务能力 |
(一) 顺应民意,满足互动信息需求 |
(二) 健全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 |
(三) 加强信息公开平台的融合和精准化 |
三、挖掘政民互动信息,提高数据共享开放度 |
(一) 树立共享增值理念 |
(二) 建立数据共享开放保障机制 |
(三) 加强数据开放平台的应用性 |
四、规范政民互动关系,提升舆情管理水平 |
(一) 关注公众诉求,树立正确的舆情观 |
(二) 完善舆情预警和回应机制 |
(三) 加强公民的监督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实事求是推进电子政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电子形式主义”的行为逻辑、消极影响及其防治之策[J]. 刘东. 大连干部学刊, 2021(09)
- [2]协同办公系统对地方政府行政流程的影响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D]. 李涛. 兰州大学, 2021(12)
- [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山东省电子政务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D]. 胡滨.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4]新技术时代的“数字官僚主义”[J]. 黄恒学,冯向阳. 决策, 2020(07)
- [5]区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优化问题研究 ——以K区为例[D]. 耿依.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7)
- [6]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D]. 王张华. 湘潭大学, 2020(10)
- [7]政务双微在新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 张佳瑞.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大连金普新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 张乂化.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9]都江堰市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提升案例研究[D]. 杨倩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10]互联网时代苏州市政民互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徐冬兰. 苏州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