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科技攻关白菜抗病育种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吉晶晶[1](2021)在《哈尔滨地区大白菜褐斑病病原菌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成凤[2](2020)在《结球甘蓝抗TuMV基因的QTL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结球甘蓝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低,适应能力强,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作物,在中国和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芜菁花叶病毒的分布范围较广,在各个地区均存在芜菁花叶病毒病,主要危害芸薹属作物,对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也有影响,造成其产量严重下降。因此,培育抗病性强的优质品种是大多数植物育种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目前甘蓝育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关于芜菁花叶病毒的致病机理、结球甘蓝对芜菁花叶病毒的抗性机制以及培养相关抗性材料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进展。本研究采用结球甘蓝自交不亲和系抗病材料A21和感病材料P02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F1代自交形成的F2代,再通过自交至F3代和F4代,以F4代分离群体作为图谱构建群体。通过对F4代群体进行病原菌接种并进行病情调查,然后利用CAPS标记引物对群体进行扩增检测,构建了结球甘蓝抗TuMV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利用遗传图谱,对本试验中的结球甘蓝材料抗TuMV基因进行QTL定位,并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结球甘蓝F4代群体苗期进行人工病毒接种,接种株系为TuMV-C7株系,采用摩擦接种。对群体单株进行病情调查,552株结球甘蓝中抗病株系与感病株系之比为285:267,接近于1:1,将群体的病情级数分布情况做成二维分布图,对其进行分析,利用SPSS程序对病情级数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症状表现符合正态分布,偏度为0.955,峰度为-0.735,结球甘蓝抗TuMV性状呈现数量遗传学特征,适于进行QTL定位。(2)利用亲本和抗感基因池对128对CAPS标记引物进行筛选,最终得到50对差异性引物,分布在两条染色体上,利用这些引物对552株F4代群体进行PCR扩增检测,并统计数据。利用Joinmap 4.0软件进行分析,并构建遗传图谱,获得一张包含43个标记2个连锁群的连锁图谱,LG1连锁群上有24个标记,连锁群总长度为154.3 c M,标记间最大间距为38.5 c M,最小间距为0.01 c M,平均间距为6.4 c M;LG2连锁群上有19个标记,连锁群总长度143.8 c M,标记间最大间距为36.3 c M,最小间距为1.3 c M,平均间距为7.6 c M。连锁群上的平均分子标记数为21.5个,图距为298.1 c M,平均图距为6.9 c M。(3)因前期试验已发现控制TuMV的序列位于两条染色体上,所以本研究针对具体区间位置进行定位分析,利用Win QTLCart2.5软件和区间作图法进行分析,LOD值大于3作为QTL存在的阈值,检测到3个与抗TuMV-C7相关的QTL,暂时命名为R01、R02、R03,其中R01和R02被定位到LG1连锁群上,R03被定位到LG2连锁群上,R01的LOD值为3.34,加性效率为-0.2822,贡献率为28.94%;R02的LOD值为3.05,加性效率为-0.4554,贡献率为34.21%;R03的LOD值为3.19,加性效率为-0.3515,贡献率为38.80%。
刘泽慈[3](2019)在《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构建和黑腐病抗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叶菜类蔬菜。近年来,由于复种指数的提高、不合理栽培方式与大量引种,黑腐病在我国甘蓝产区普遍发生且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甘蓝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了解甘蓝黑腐病遗传机理、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黑腐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本研究以野生抗黑腐病甘蓝自交系R4-P1与感病骨干自交系R2-P2为杂交组合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绘制了甘蓝遗传图谱;通过连续多代回交与自交策略,结合遗传图谱上均匀分布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一套以R2-P2为背景、R4-P1为供体的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利用构建的染色体片段替换系与绘制图谱所用的重组自交系,进行了甘蓝黑腐病抗性QTL定位,对主效定位区段内的9个候选基因进行测序比对与接病后不同时间段表达量与瞬时表达分析;并对甘蓝全基因组NBS-LRR类型抗病基因进行了鉴定与基因分析,为甘蓝抗黑腐病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帮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野生甘蓝高代纯合自交系R4-P1和结球甘蓝骨干自交系R2-P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构建了一张包含303对SSR与In Del标记,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767.2 c 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分别为2.53 c M和2.07 Mb的结球甘蓝遗传连锁图谱。2.利用均匀分布在图谱9条染色体的181个标记,通过对不同世代的单株进行分子标记筛选,构建了一套包含160个株系,以结球甘蓝自交系R2-P2为遗传背景的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导入的供体R4-P1染色体片段对受体R2-P2基因组的覆盖率为100%,受体亲本基因型的回复率平均达到97.21%。3.通过苗期喷雾法接种黑腐病3号生理小种,在重组自交系与染色体片段替换系两个群体中共定位出分布在甘蓝1、2、7和8号染色体上的11个抗黑腐病QTL,其中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q BR-7-1与q BR-7-3与位于8号染色体的q BR-8-2的LOD值均大于3,为主效抗黑腐病位点。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q BR-1-2与q BR-1-4,7号染色体的q BR-7-1与q BR-7-3及8号染色体的q BR-8-1与q BR-8-2均存在部分定位区域重叠,说明这三个重叠区域可能为稳定抗黑腐病区间。其中位于7号染色体,最高可解释16.72%表型变异的q BR-7-3在两个群体中均被定位到且LOD最高,为稳定主效抗病区域。4.根据稳定主效抗病q BR-7-3区域内的基因注释,共鉴定出9个(5个NBS-LRR、3个STK及1个抗病相关)黑腐病抗病候选基因。候选基因测序结果表明NBS-LRR类型基因Bo7g111290在两亲本间存在多处SNP和In Del差异,导致两亲本间编码的部分氨基酸存在差异;9个候选基因在喷雾接种黑腐病3号生理小种后在0-48小时内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与其它8个候选基因不同,Bo7g111290在接病后各时间段内在抗病亲本R4-P1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感病亲本R2-P2;瞬时表达表明Bo7g111290可能参与了甘蓝黑腐病的抗性,R4-P1与R2-P2中Bo7g111290基因表达量的不同可能是导致两亲本对黑腐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5.在甘蓝基因组上共鉴定出包括Bo7g111290在内的广泛分布于甘蓝9条染色体上的176个NBS-LRR基因,其中88个NBS-LRR基因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约占全部基因NBS-LRR总数的51.5%,抗黑腐病候选基因Bo7g111290单独存在于甘蓝7号染色体,这些基因簇的分布可能与甘蓝NBS-LRR基因进化有关;甘蓝TNL类型基因的平均序列长度、CDS长度及编码的氨基酸均大于CNL与NL类型。同时,TNL基因的平均外显子数量也高于CNL与NL类型,表明甘蓝NBS-LRR基因的大小与结构域及基因类型密切相关。同时在这176个NBS-LRR蛋白中均检测到P-loop、RNBS和kinase-2基序,而且这三个基序在三种类型的NBS-LRR蛋白质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甘蓝NBS-LRR基因家族的蛋白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基因进化分析表明TNL亚家族的扩展程度更大,表明TNL亚家族比CNL和NL亚家族更古老。
龚振平[4](2016)在《大白菜抗病和晚抽薹性状的GWAS分析及其优异资源发掘》文中指出蔬菜品种抗逆性、抗病性和品质的优劣是其成败的要素。而相关性状优异基因资源发掘是实现分子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203份来源广泛、类型丰富的大白菜高代自交系为试材,进行了耐抽薹性和5种主要病害抗病性的人工控制环境下的鉴定,筛选出一批优良的大白菜育种材料;根据核心种质的重测序结果,开发了覆盖全基因组的SNP标记,并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挖掘控制这些性状的候选区段;对28份大白菜自交系或杂交组合进行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评价,并分析了两者的关系,为大白菜育种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6类不同形态类型的大白菜种质中,以合抱卵圆型材料的晚抽薹性最好;获得14份晚抽薹材料,其中以07-458和12-577开花最迟,从春化结束到开花分别需53天和41天。2.获得高抗霜霉病、病毒病、黑腐病、黄萎病和根肿病的材料分别有7、3、0、28和12个;兼抗24种病害的材料共计93个,并从中筛选到12-85、13-108和09-894等15个综合抗病性表现优异的自交系材料。3.基于10个核心种质的重测序数据,开发了覆盖全基因组的1040个SNP标记,并对203份材料进行基因分型和遗传结构分析;群体被划分为4个亚群,分别是合抱卵圆类亚群、叠抱平头类亚群、叠抱直筒类亚群和混合类型亚群;亲缘关系分析表明,自交系间两两亲缘关系系数在0.2以下的超过92%,表明群体亲缘关系较远。4.选用182份自交系材料组成的自然群体开展晚抽薹和5种病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别获得与耐抽薹性、开花天数、霜霉病、病毒病、黑腐病、黄萎病和根肿病抗性显着关联的5、2、2、5、2、5和8个共计29个位点或热点区,为进一步发掘候选基因提供了依据。5.以28个自交系或品种为试材,筛选出了7个感官品质较好的自交系材料,并分析得到感官品质回归方程:生食综合yr=0.3103+0.254x1(多汁度)+0.1762x2(甜度)+0.2216x3(脆度)+0.3199x4(鲜味),熟食综合yc=0.2044+0.2509x5(渣量)+0.2469x6(甜度)+0.1825x7(绵软度)+0.3231x8(鲜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多汁度和甜度对大白菜生食综合评价影响较大;甜度对熟食影响最大。获得营养品质预测的回归方程yr=-32.1920+0.3893x1(水分)+1.1698x2(可溶性糖),yc=7.4971+0.7326x2(可溶性糖)-5.6688x3(有机酸)-2.1763x5(粗纤维),可以水分和可溶性糖对生食,可溶性糖、有机酸和粗纤维对熟食品质进行预测。
张慧[5](2013)在《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材料创制、抗性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由于其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已成为世界性的蔬菜作物之一。随着不结球白菜栽培面积的增加,诸多不利因素(如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制约了不结球白菜产业的发展。其中十字花科根肿病(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在四川、云南等地成为不结球白菜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在不结球白菜的苗期即可受害,严重时全株枯死。对不结球白菜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鉴定和评价不结球白菜对根肿病的抗病性,是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根肿病的基础。本研究利用引进的大白菜根肿病抗源与不结球白菜进行杂交,以双亲、Fl及获得的F2和BC1等四世代联合群体为试材,采用苗期接种鉴定法,进行抗根肿病的不结球白菜材料创制及接种方法、分子标记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结球白菜根肿病抗性鉴定体系研究比较了菌土接种、蘸根接种以及不同接种浓度对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菌土接种的平均发病率达到90.6%,接种效果最显着。在接种浓度试验中,通过菌土置入法对抗感两个亲本进行3个不同病菌浓度(2×108孢子/克土;5×106孢子/克土;1×106孢子/克土)的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的病土均可以使感病品种感病,浓度越高,发病越重。因此不结球白菜抗性鉴定宜选用菌土接种法,接种浓度为2×108孢子/克土。并建立了一套新的田间单株病情分级标准。2根肿病不结球材料创制鉴于缺乏抗根肿病的不结球白菜品种,开展了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材料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育种研究。用高抗根肿病大白菜‘CR’作为母本,11种高感根肿病不结球白菜品种作为父本,采用杂交和回交方法,获得F2,BC1群体,创制出抗根肿病材料,以期改良优良不结球白菜自交系的根肿病抗性,为根肿病抗性机理研究和抗病育种提供材料基础。3不结球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不结球白菜的抗感两个亲本、F1、F2及BC1进行了抗根肿病鉴定,结果表明,在30株F1材料全部表现为高抗,在73株F2材料中抗感比为3:1,经卡方检验,实际分离比例与理论值相符,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推测供试亲本间根肿病抗性受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4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组的ISSR分析以不结球白菜感病品种T青和抗病大白菜品种‘CR’杂交的F2群体为材料,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BSA法,对不结球白菜进行抗根肿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表明,9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1个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且重复性良好的、适合于对不结球白菜材料进行ISSR分析的有效引物。其中有3个引物在抗、感DNA池间出现差异性条带。单株验证结果显示引物873与不结球白菜根肿病的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是9.72cM。为开展作物品种资源鉴定和遗传改良提供了一种快捷手段,提高育种的选择效率。在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育种的工作中应考虑如何对这些抗病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培育出抗根肿病优良品种,防止品种的抗性快速丧失。
王新华[6](2010)在《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分子标记与遗传定位》文中研究说明不结球白菜(Brassica rapa L. ssp. chinensis Makino)是亚洲非常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它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有着1500年的栽培历史,全国各地有非常丰富的种质资源。不结球白菜与结球白菜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它们是芸苔种中最重要的两个亚种,虽然它比结球白菜的种植历史要长近千年,但不结球白菜的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要远远落后于结球白菜,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芜菁花叶病毒(TuMV)是危害不结球白菜的最重要病原菌之一,病毒侵染后使叶片皱缩,形成花叶,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好的防治方法是利用不结球白菜的自然抗性。国内外虽然已开展了芸苔属作物抗TuMV的研究工作,并已标记了部分抗性基因或QTLs,但至今仍没有关于不结球白菜抗TuMV基因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筛选了两个对TuMV抗性差异非常明显的不结球白菜纯系,Q048为TuMV抗性品系,A168-5D为TuMV高感品系。它们的F2分离群体被用作抗TuMV基因标记和不结球白菜遗传作图的群体。通过对杂交亲本、F1和F2群体人工接种上海地区的TuMV主要株系沪1(属于TuMV的C5株系),获得各单株对TuMV的抗感数据,F2群体中抗病单株(145)和感病单株(35)数据符合3:1的分离率(Χ2= 2.96<Χ20.05)。利用BSA方法和AFLP标记对亲本、F1、抗感池和建池用的F2单株进行标记,由EaccMctt扩增的一条带符合与抗性基因连锁的要求,用此引物组合扩增180个F2单株的DNA,第三条EaccMctt的多态性条带中有带(132)和无带(48)的数据符合3:1分离率(Χ2= 0.27<Χ20.05),两组数据都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证明不结球白菜抗TuMV-C5株系基因为单显性基因。利用36对AFLP引物组合扩增亲本和F2群体,多态性标记的数据经分析作图,获得了抗TuMV基因的两端连锁标记EaccMctt3(间距为7.8cM)和EatcMcac1(间距为20.3 cM),并命名该抗性基因为TuRBCH01。利用57对AFLP引物组合和65个SSR引物扩增亲本和F2群体,共获得212个多态性AFLP标记和82个多态性SSR标记。依据结球白菜参照遗传图谱,用50个只有一条多态性条带的SSR标记构建了不结球白菜遗传连锁框架图谱,每个连锁群上至少有3个位点是与参照图谱一致的。把剩余的SSR标记和所有AFLP标记插入框架图谱中,共有133个AFLP标记位点和74个SSR标记位点被用在连锁图谱中。构建的10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123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43cM。把通过ELISA检测获得的180个F2单株抗感TuMV的数据与不结球白菜遗传连锁图谱中的207个位点的数据一起用作图软件分析,TuRBCH01位点被插入到连锁群R6上,位于EaccMctt 3(E36M62-3)和EatcMcac 1(E44M48-1)之间,间距分别为7.9cM和21 cM。我们初步判断TuRBCH01位于不结球白菜的第5条染色体上。
丁晓蕾[7](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陈晓峰[8](2008)在《不结球白菜抗真菌病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已知抗真菌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不结球白菜重要的抗真菌蛋白基因,为转基因研究、增强不结球白菜抗真菌病害奠定了基础。同时,利用cDNA-AFLP技术,从病原菌诱导处理的不结球白菜中筛选到一个重要的几丁质酶基因片段,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序列分析发现与已知的不结球白菜几丁质酶基因具有较低的同源性。1.不结球白菜几丁质酶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诱导表达分析利用已发表的油菜几丁质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自交系‘苏州青’为实验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不结球白菜几丁质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Bcchi,将该序列提交DDBJ,登录号为AB302323。序列分析发现,不结球白菜Bcchi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1068bp,编码268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含24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推导蛋白的分子量为28.7kD,等电点(pI)为8.28。Bcchi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油菜ChB4基因具有100%的同源性,与大白菜CHB4基因具有99%的同源性,与其它植物几丁质基因的同源性为59%-78%。Southern杂交显示该基因在不结球白菜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多于一个。实时定量PCR和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该基因有低水平的组成型表达,霜霉病菌诱导处理后,叶片中该基因表达量迅速增加。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霜霉病诱导24h后,该基因诱导表达最高的部位是叶片。数据表明该基因有可能参与植物对病原菌侵染的抗性反应。2.不结球白菜植物防卫素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诱导表达分析利用已发表的植物抗真菌蛋白和防卫素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不结球白菜抗病自交系‘苏州青’为实验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不结球白菜植物防卫素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BcAF,将该序列提交DDBJ,登录号为AB302324。序列分析发现,不结球白菜BcAF基因核苷酸序列长450bp,编码79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含29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推导蛋白的分子量为8.56kD,等电点(pI)为8.15。BcAF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油菜AFP3基因(GenBank登录号AAB03224)具有100%的同源性,与萝卜AFP3(EMBL登录号CAA65984)基因具有96%的同源性,与其它植物防卫素基因的同源性为82%-88%。Southern杂交显示该基因在不结球白菜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多于一个。实时定量PCR和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该基因有低水平的组成型表达,霜霉病菌诱导处理后叶片中表达量迅速增加。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霜霉病诱导12h后,该基因诱导表达最高的部位是叶片。数据分析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植物对病原菌侵染的抗性反应。3.不结球白菜BcPR4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诱导表达分析利用已发表的大白菜PR4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霜霉病病原菌诱导处理后的不结球白菜‘苏州青’为实验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不结球白菜PR4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BcPR4,将该序列提交DDBJ,登录号为AB325873。序列分析发现,不结球白菜BcPR4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637bp,编码14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含21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推导蛋白的分子量为15.5kD,等电点为8.13。不结球白菜PR4蛋白与大白菜PR4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100%,与其它植物PR4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3-75%。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不结球白菜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多于1个。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SA和霜霉病菌诱导处理后24h和48h,该基因的表达量达到高峰。数据分析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对病原菌侵染的抗性反应。4.不结球白菜新型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利用cDNA-AFLP技术,我们从不结球白菜中获得了一个受真菌诱导的几丁质酶基因。该基因是从霜霉病菌诱导的叶片mRNA中分离到的。在对侵染过程进行检测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未在对照植株叶片中转录表达,却在Peronospora parasitica诱导12h以后的叶片中转录表达的特异片段,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该基因全长序列。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为典型的几丁质酶基因。该基因核苷酸序列长1070bp,编码278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含30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推导蛋白的分子量为30kDa,等电点(pI)为8.92。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几丁质酶蛋白同源性较低,命名为Bcenchi,将该序列提交DDBJ,登录号为AB369105。Southern杂交显示该基因在不结球白菜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多于一个。实时定量PCR法对两种真菌(霜霉病菌和黑斑病菌)以及两种信号传导物质SA和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该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cenchi参与寄主对病原菌侵染的抗性反应。
石磊[9](2007)在《大白菜种质资源的病毒病(TuMV)抗性筛选鉴定及其SSR分子指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原产我国,又名结球白菜、白菜、黄芽菜。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蔬菜,我国拥有最丰富的大白菜种质资源。本论文对667份大白菜种质资源材料的抗病毒病进行评价并建立了大白菜核心种质SSR指纹库技术,旨在为大白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抗病毒病微核心种质DNA指纹库的建立以及抗病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抗病性评价结果:表现高抗的材料有26份,占鉴定总数的3.9%;抗病材料78份,占鉴定总数的11.7%;耐病材料205份,占鉴定总数的30.7%;感病材料222份,占鉴定总数的33.3%;高感材料份136份,占鉴定总数的20.3%。形态性状调查发现,叶片深绿色、叶脉粗的直筒型品种比较抗病。仅根据主要形态特征,并不能把抗、感品种分开,部分品种的形态相似,但抗性表现差异很大。此外,利用RT-PCR技术,通过获得包含芜菁花叶病毒(TuMV)CP基因的cDNA片段,大小约为980bp,可以对田间大白菜病样进行快速检测。建立一套适用于大白菜SSR分析标准体系:即在10μL反应体系中,1×buffer;2.50mmol/L MgCl2;0.10mmol/L dNTPs;0.35μmol/L SSR引物;1.00 ng/μL模板DNA和0.40U Taq酶。扩增程序为72℃热启动3min,94℃预变性2min后进行20个迫降循环:94℃变性60s,68℃退火60s,72℃延伸45s(-1℃/2 cycles);再进行20个循环:94℃变性60s,58℃退火60s,72℃延伸45s,于72℃延伸10min。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电泳检测。利用芸薹属SSR引物数据库和NCBI-EST数据库信息得到核心SSR引物52对。研究表明:EST-SSR标记是最高效、便捷、低廉的标记。并根据27对大白菜SSR引物扩增片段范围组成不同的组合进行多重PCR反应初步研究,在单一PCR相同的反应条件下,所有组合中能够正常扩增的有27个,其中18个两重PCR、8个三重PCR和1个四重PCR组合扩增稳定,表现稳定的多重组和可以作为复合标记应用于大白菜核心DNA指纹库构建研究中。用筛选到的部分引物在5份不同栽培地区的大白菜品种间的扩增结果,初步分析了SSR标记的多态性及用于大白菜品种指纹鉴定的潜力。其中引物Ra3-D04、Ra2-G09的鉴别能力最强,单独引物就可以鉴别出供试的5个品种;引物Ra3-H10、Bn-38A分别可以鉴别出2个和3个品种。依据形态标记和SSR分子标记对20份抗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和聚类树系图表明:整个试验成对品种的GS变幅分别在0.08~0.85和0.42~0.87范围内,大部份供试品种间的遗传基础比较远;有些在形态标记上距离很远的品种,在SSR分子标记上聚在一起;大多数抗性一致的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但是也有抗性差异大的品种间的GS很大,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不同抗性品种在基于形态性状和SSR标记建立的聚类树系图中分布情况不同,抗、感品种都呈现交叉分布;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与其抗性表现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SSR技术是分析大白菜品种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较理想方法。
苗立强,张耀伟,崔崇士[10](2006)在《我国白菜抗病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白菜病害的病理学、抗病性鉴定、生物技术三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白菜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白菜抗病育种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探讨。
二、国家科技攻关白菜抗病育种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科技攻关白菜抗病育种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结球甘蓝抗TuMV基因的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2 研究主要内容 |
1.2 文献综述 |
1.2.1 TuMV的研究进展 |
1.2.2 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2.3 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1.2.4 QTL定位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3 本试验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群体构建 |
2.1.1 试验材料组合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群体构建时间表 |
2.2 芜菁花叶病毒的分离培养 |
2.2.1 TuMV病原缓冲液的配制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病毒的人工接种 |
2.3.1 试验材料 |
2.3.2 主要仪器设备 |
2.3.3 试验方法 |
2.3.4 病原接种时间表 |
2.4 植株抗病性鉴定 |
2.4.1 试验材料 |
2.4.2 TuMV病情级数划分标准 |
2.5 结球甘蓝抗TuMV基因的CAPS标记 |
2.5.1 抗感基因池的建立 |
2.5.2 结球甘蓝抗TuMV基因的CAPS标记筛选 |
2.5.3 结球甘蓝抗TuMV基因的CAPS标记 |
2.5.4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群体的抗病性鉴定 |
3.2 结球甘蓝群体DNA的提取 |
3.3 CAPS标记引物的筛选 |
3.4 结球甘蓝抗TuMV基因的CAPS标记检测 |
3.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3.5.1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基本特征 |
3.6 结球甘蓝抗TuMV性状的QTL定位 |
3.6.1 结球甘蓝抗TuMV性状的表型特点 |
3.6.2 QTL定位及数据分析 |
4 讨论 |
4.1 关于结球甘蓝对TuMV的抗性遗传规律 |
4.2 关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4.3 关于抗TuMV基因的QTL定位分析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构建和黑腐病抗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甘蓝黑腐病研究进展 |
1.1.1 甘蓝黑腐病危害性与生理小种鉴定 |
1.1.2 甘蓝黑腐病菌致病因子研究 |
1.1.3 甘蓝黑腐病抗性鉴定及与防治 |
1.2 甘蓝黑腐病抗性研究现状 |
1.2.1 经典遗传学对数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
1.2.2 QTL定位的相关研究 |
1.2.3 甘蓝黑腐病的遗传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3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研究进展 |
1.3.1 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概念与构建 |
1.3.2 染色体片段替换系在QTL定位中的优点 |
1.3.3 染色体片段替换系在遗传和育种上的应用 |
1.4 植物抗病基因 |
1.4.1 植物抗病机理和进展 |
1.4.2 植物抗病基因的主要结构与类型 |
1.4.3 NBS-LRR基因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结球甘蓝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亲本与RIL群体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2.1.3 标记来源 |
2.1.4 SSR与 InDel分子标记的检测 |
2.1.5 标记双亲筛选与群体检测 |
2.1.6 遗传分析与图谱构建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分子标记筛选 |
2.2.2 甘蓝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2.2.3 连锁群的染色体定位与标记分布 |
2.2.4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
2.3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多态性标记的选择 |
3.2.2 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构建 |
3.2.3 不同世代R4-P1 染色体替换片段的比较分析 |
3.2.4 R4-P1 染色体片段在R2-P2 基因组中的分布 |
3.2.5 R4-P1 CSSLs遗传组成 |
3.2.6 R4-P1 单片段染色体替换系SSSLs基因组分析 |
3.3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甘蓝抗黑腐病QTL定位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群体 |
4.1.2 黑腐病病菌 |
4.1.3 甘蓝黑腐病抗性鉴定 |
4.1.4 群体调查及抗病性划分标准 |
4.1.5 甘蓝黑腐病抗性QTL定位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病原菌分离与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
4.2.2 甘蓝RILs与 CSSLs群体黑腐病抗性鉴定结果 |
4.2.3 主效稳定QTL qBR-7-3 抗性验证 |
4.3 讨论 |
小结 |
第五章 甘蓝黑腐病病抗性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抗黑腐病候选基因分析 |
5.2.2 候选基因的初步确定与测序验证 |
5.2.3 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
5.2.4 候选基因瞬时表达验证 |
5.3 讨论 |
小结 |
第六章 甘蓝NBS-LRR抗病基因全基因组鉴定及进化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甘蓝NBS-LRR抗病基因的鉴定 |
6.1.2 NBS-LRR抗病基因定位 |
6.1.3 基因特征与结构 |
6.1.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保守的基序分析 |
6.1.5 基因复制与Ka/Ks比值分析 |
6.2 结果 |
6.2.1 甘蓝NBS-LRR抗病基因的鉴定及其分类 |
6.2.2 甘蓝NBS-LRR基因的定位与分布 |
6.2.3 NBS-LRR抗病基因的基因大小 |
6.2.4 NBS-LRR抗病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 |
6.2.5 NBS-LRR抗病基因的基因结构分析 |
6.2.6 NBS-LRR抗病基因理化性质分析 |
6.2.7 NBS-LRR抗病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6.2.8 甘蓝 NBS-LRR 蛋白的序列特征与基序分布 |
6.2.9 NBS-LRR基因复制与进化分析 |
6.3 讨论 |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7.1 全文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大白菜抗病和晚抽薹性状的GWAS分析及其优异资源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大白菜产业现状和重要育种目标 |
1.2 大白菜的抗逆性研究 |
1.2.1 大白菜晚抽薹育种 |
1.2.2 大白菜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进展 |
1.3 大白菜感官品质与膳食纤维 |
1.3.1 大白菜品质形成 |
1.3.2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
1.3.3 大白菜品质遗传规律究 |
1.3.4 膳食纤维与品质 |
1.3.5 我国大白菜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4 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关联分析 |
1.4.1 DNA分子标记及用途 |
1.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立题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白菜抗病晚抽薹种质的评价和优异资源的挖掘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耐抽薹性的人工鉴定 |
2.1.3 5种病害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耐抽薹性 |
2.2.2 抗病性 |
2.3 讨论 |
第三章 大白菜抗病和晚抽薹性状的GWAS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表型数据 |
3.2.2 基因分型结果 |
3.2.3 群体遗传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
3.2.4 亚群的遗传分析 |
3.2.5 主成分分析 |
3.2.6 亲缘关系分析 |
3.2.7 连锁不平衡分析 |
3.2.8 重要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3.2 表型性状 |
3.3.3 SNP分子标记 |
3.3.4 群体结构与亲缘关系 |
第四章 大白菜感官品质的评定及与营养品质的关系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大白菜田间试验方法 |
4.1.3 大白菜样品处理和感官评价方法 |
4.1.4 大白菜营养成分含量检测方法 |
4.1.5 数据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大白菜营养品质与感官品质差异显着性分析及优良品质材料筛选 |
4.2.2 大白菜感官品质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 |
4.2.3 大白菜营养品质与感官品质关系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材料创制、抗性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不结球白菜的生物学特征 |
2 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概况 |
2.1 症状 |
2.2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分布与危害 |
2.3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 |
2.4 根肿病抗病性鉴定研究概况 |
2.5 根肿病的防治 |
2.6 十字花科根肿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
2.7 十字花科根肿病菌的研究进展 |
3 ISSR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
3.1 分子标记的概念和原理 |
3.2 ISSR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特点 |
3.3 遗传标记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根肿病接种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准备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结球白菜根肿病症状 |
2.2 根肿菌观察 |
2.3 不同接种方法对发病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病土处理比较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材料创制与遗传规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根肿病抗性转育 |
2.2 抗根肿病群体抗性鉴定 |
3 讨论 |
3.1 抗病材料转育方法 |
3.2 抗性遗传规律 |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的ISSR标记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接种鉴定筛选 |
2.2 DNA提取 |
2.3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分子标记与遗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不结球白菜的起源和演化 |
1.1 芸苔属作物的起源和种间关系 |
1.1.1 芸苔属作物的起源 |
1.1.2 芸苔属作物的种间关系 |
1.2 不结球白菜的起源、演化和分类 |
1.2.1 白菜类作物的起源和演化 |
1.2.2 不结球白菜的起源和演化 |
1.2.3 不结球白菜的分类 |
1.3 不结球白菜与结球白菜间的遗传关系 |
2 芸苔属作物抗芜菁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
2.1 芜菁花叶病毒生物学特性 |
2.2 芜菁花叶病毒株系鉴定和起源 |
2.3 上海不结球白菜病毒病种类鉴定 |
2.4 芜菁花叶病毒的检测方法 |
2.5 芸苔属作物抗芜菁花叶病毒遗传规律 |
2.6 芸苔属作物抗芜菁花叶病毒病育种 |
3 白菜类作物抗芜菁花叶病毒病育种 |
4 植物性状的分子标记 |
4.1 分子标记的发展和类别 |
4.1.1 分子标记的发展 |
4.1.2 分子标记的分类 |
4.2 常用的分子标记 |
4.2.1 RFLP |
4.2.2 RAPD |
4.2.3 SRAP |
4.2.4 SSR |
4.2.5 AFLP |
4.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优越性 |
5 遗传连锁图谱 |
5.1 遗传连锁图谱的的提出和发展 |
5.2 遗传图谱构建的关键因素 |
5.2.1 作图群体的建立 |
5.2.2 数据分析方法和常用作图软件 |
5.3 遗传连锁图谱的应用 |
5.3.1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
5.3.2 基因定位、QTL 分析与基因克隆 |
5.3.3 比较基因组的研究 |
5.3.4 分子辅助选择育种 |
6 芸苔属作物的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
6.1 芸苔属作物的质量性状定位 |
6.2 芸苔属作物的数量性状定位 |
6.3 芸苔属作物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
7 白菜类作物遗传图谱的应用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分子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DNA的提取与纯化 |
1.3 AFLP 分子标记体系优化 |
1.3.1 酶切-连接体系优化 |
1.3.2 预扩增体系优化 |
1.3.3 选择扩增体系优化 |
1.4 SSR 标记体系优化 |
1.5 SRAP 标记体系优化 |
1.6 数据统计和分析 |
1.7 电泳和银染显色 |
1.7.1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1.7.2 银染显色 |
1.8 反应体系稳定性的检测与应用实例 |
1.8.1 AFLP 反应体系检测 |
1.8.2 SSR 反应体系检测 |
1.8.3 SRAP 反应体系检测 |
1.8.4 SAMPL 标记 |
1.8.5 聚类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的质量 |
2.2 AFLP 酶切-连接体系优化 |
2.3 AFLP 预扩增体系优化 |
2.4 AFLP 选择扩增体系优化 |
2.5 SSR 扩增体系优化 |
2.6 SRAP 扩增体系优化 |
2.7 扩增反应优化体系检测 |
2.8 SAMPL 扩增反应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杂交亲本和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DNA的提取与纯化 |
1.3 AFLP 分子标记 |
1.4 SSR 分子标记 |
1.5 SRAP 分子标记 |
1.6 电泳和显色 |
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RAP 扩增 |
2.2 杂交亲本的筛选 |
2.3 杂交亲本多态性鉴定和引物筛选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分子标记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病毒接种和检测 |
1.3 DNA的提取和建池 |
1.4 AFLP分析方法 |
1.5 电泳和显色 |
1.6 数据记录和连锁分析 |
2 结果 |
2.1 抗病遗传分析 |
2.2 抗感病池分析 |
2.3 抗病基因连锁图谱 |
3 讨论 |
第五章 不结球白菜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种质材料和群体构建 |
1.2 DNA提取和纯化 |
1.3 AFLP标记 |
1.4 SSR 标记 |
1.5 电泳和显色 |
1.6 标记的记录和命名 |
1.7 连锁分析和图谱构建 |
2 结果分析 |
2.1 位点分析 |
2.2 连锁图谱构建 |
3 讨论 |
第六章 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的遗传定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病毒接种和检测 |
1.3 连锁分析和图谱构建 |
2 结果分析 |
2.1 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的定位 |
2.2 TuRBCH01 位点与标记间的连锁 |
3 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后续工作展望 |
1 研究的主要成果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8)不结球白菜抗真菌病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植物抗病性以及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 |
1.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
1.1 植物抗病性的反应 |
1.2 植物抗病性的鉴定 |
1.3 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
2.植物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 |
2.1 PR基因的类型 |
2.2 PR基因的表达 |
2.3 PR蛋白的功能 |
3.植物抗病基因克隆方法研究进展 |
3.1 图位克隆 |
3.2 转座子标签法 |
3.3 功能基因克隆 |
3.4 差异显示 |
3.4.1 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 |
3.4.2 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RDA) |
3.4.3 抑制性扣除杂交技术(SSH) |
3.4.4 cDNA-AFLP技术 |
3.4.5 RACE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几丁质酶基因Bcchi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植物材料的准备 |
1.2.2 接种液制备及接种方法 |
1.2.3 基因组DNA,总RNA的提取 |
1.2.4 单链cDNA的合成 |
1.2.5 引物的设计 |
1.2.6 PCR扩增 |
1.2.7 3'RACE |
1.2.8 5'RACE |
1.2.9 目的片段的回收及克隆 |
1.2.10 质粒的提取及重组质粒的鉴定 |
1.2.11 序列测定及分析 |
1.2.12 Southern杂交分析 |
1.2.13 Northern杂交分析 |
1.2.14 Bcchi基因杂交探针的制备 |
1.2.15 实时定量PCR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结球白菜总RNA的提取 |
2.2 不结球白菜Bcchi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
2.2.1 不结球白菜Bcchi基因cDNA中间片段RT-PCR的扩增 |
2.2.2 3'RACE |
2.2.3 5'RACE |
2.3 不结球白菜Bcchi基因cDNA全长的拼接及序列分析 |
2.4 不结球白菜Bcchi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2.5 Southern杂交检测Bcchi基因的拷贝数 |
2.6 霜霉病菌接种处理对不结球白菜Bcchi基因表达的影响 |
2.6.1 不结球白菜Bcchi基因表达的Northern杂交分析 |
2.6.2 不结球白菜Bcchi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植物防卫素基因BcAF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植物材料的准备 |
1.2.2 接种液制备及接种方法 |
1.2.3 基因组DNA,总RNA的提取 |
1.2.4 单链cDNA的合成 |
1.2.5 引物的设计 |
1.2.6 PCR扩增 |
1.2.7 3'RACE |
1.2.8 5'RACE |
1.2.9 目的片段的回收及克隆 |
1.2.10 序列测定及分析 |
1.2.11 Southern杂交分析 |
1.2.12 Northern杂交分析 |
1.2.13 BcAF基因杂交探针的制备 |
1.2.14 实时定量PCR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结球白菜总RNA的提取 |
2.2 不结球白菜BcAF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
2.2.1 不结球白菜BcAF基因cDNA中间片段RT-PCR的扩增 |
2.2.2 3'RACE |
2.2.3 5'RACE |
2.3 不结球白菜BcAF基因cDNA全长的拼接及序列分析 |
2.4 不结球白菜BcAF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2.5 Southern杂交检测BcAF基因的拷贝数 |
2.6 霜霉病菌接种处理对不结球白菜BcAF基因表达的影响 |
2.6.1 不结球白菜BcAF基因表达的Northern杂交分析 |
2.6.2 不结球白菜BcAF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PR4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植物材料的准备 |
1.2.2 接种液制备及接种方法 |
1.2.3 基因组DNA,总RNA的提取 |
1.2.4 单链cDNA的合成 |
1.2.5 引物的设计 |
1.2.6 PCR扩增 |
1.2.7 3'RACE |
1.2.8 5'RACE |
1.2.9 目的片段的回收及克隆 |
1.2.10 序列测定与分析 |
1.2.11 Southern 杂交 |
1.2.12 实时定量RT-PCR分析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结球白菜总RNA的提取 |
2.2 不结球白菜BcPR4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
2.2.1 不结球白菜BcPR4基因cDNA片段的RT-PCR扩增 |
2.2.2 3'RACE |
2.2.3 5'RACE |
2.3 不结球白菜BcPR4基因cDNA全长的拼接及序列分析 |
2.4 不结球白菜BcPR4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2.5 Southern杂交检测BcPR4基因的拷贝数 |
2.6 不结球白菜BcPR4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分析 |
2.6.1 实时定量标准曲线 |
2.6.2 SA和P.parasitica诱导不结球白菜BcPR4基因表达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不结球白菜新型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植物材料的准备 |
1.2.2 接种液和诱导液制备以及诱导程序 |
1.2.3 基因组DNA,总RNA的提取 |
1.2.4 去除总RNA中痕量DNA污染 |
1.2.5 双链cDNA的合成 |
1.2.6 cDNA-AFLP分析 |
1.2.7 不结球白菜Bcenchi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结球白菜总RNA的提取 |
2.2 链cDNA的合成与纯化 |
2.3 cDNA-AFLP显示差异结果分析 |
2.3.1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2.3.2 目的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2.4 不结球白菜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2.5 基因组Southern杂交分析 |
2.6 实时定量PCR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之处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大白菜种质资源的病毒病(TuMV)抗性筛选鉴定及其SSR分子指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大白菜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1.1.1 大白菜的起源进化与发展 |
1.1.2 大白菜种质资源的分布与现状 |
1.1.3 大白菜品种资源抗病毒病鉴定与评价 |
1.2 植物病毒病PCR 检测技术 |
1.3 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
1.3.1 主要遗传标记的类型与特点 |
1.3.2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 |
1.3.3 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微卫星标记 |
1.3.4 遗传标记在白菜类作物中的应用 |
2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大白菜种质资源病毒病的抗性筛选鉴定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自然病圃鉴定 |
3.1.3 形态性状调查 |
3.1.4 形态性状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
3.1.5 人工接种鉴定 |
3.1.6 病害调查方法、病情分级与抗性评价标准 |
3.2 大白菜SSR 指纹技术研究 |
3.2.1 供试材料 |
3.2.2 基因组DNA 提取 |
3.2.3 扩增体系的优化 |
3.2.4 扩增程序的优化 |
3.2.5 产物检测方法的优化 |
3.3 大白菜SSR 核心引物开发与筛选 |
3.3.1 基因组SSR 引物来源 |
3.3.2 表达序列标签SSR 引物来源与设计 |
3.3.3 SSR 引物筛选 |
3.4 大白菜多重SSR-PCR 反应研究 |
3.5 大白菜SSR 数据分析方法 |
3.6 主要仪器 |
3.7 主要溶液配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大白菜种质资源的病毒病(TUMV)的抗性筛选鉴定 |
4.1.1 667 份大白菜种质抗性鉴定结果 |
4.1.2 TuMV 的RT-PCR 检测 |
4.1.3 ELISA 检测和PT-PCR 检测结果比较 |
4.1.4 主要抗源品种的抗性表现 |
4.1.5 主要抗感品种的形态性状表现 |
4.1.6 基于形态性状的主要抗感品种的聚类分析 |
4.2 大白菜SSR 指纹技术的建立 |
4.2.1 大白菜基因组DNA 提取 |
4.2.2 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
4.2.3 PCR 扩增程序的优化 |
4.2.4 PCR 产物检测的优化 |
4.3 大白菜SSR 核心引物筛选与确立 |
4.3.1 基因组SSR 引物筛选结果 |
4.3.2 表达序列标签SSR 引物开发及筛选结果 |
4.4 大白菜复合SSR 标记确定 |
4.4.1 SSR 引物分组 |
4.4.2 复合SSR 引物扩增结果 |
4.5 大白菜SSR 分析 |
4.5.1 大白菜品种SSR 鉴定 |
4.5.2 20 份大白菜抗感品种SSR 遗传相似性分析 |
4.6.3 基于SSR 分子标记的主要抗感品种的聚类分析 |
4.6.4 形态标记与SSR 标记分析的大白菜抗感品种聚类结果比较 |
5 讨论 |
5.1 关于大白菜种质资源抗病毒病鉴定 |
5.2 关于TUMV 的RT-PCR 的快速检测 |
5.3 关于不同检测方法在检测TUMV 中的应用 |
5.4 关于大白菜SSR 指纹技术建立 |
5.5 关于大白菜核心SSR 标记的确定 |
5.6 关于大白菜复合SSR 标记的初步研究 |
5.7 关于大白菜品种SSR 指纹鉴定 |
5.8 关于大白菜品种SSR 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5.9 关于不同标记方法对不同抗感品种聚类结果的影响 |
6 结论 |
致谢 |
图版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10)我国白菜抗病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菜抗病育种的意义和研究的内容 |
2 白菜病害的病理学研究 |
3 白菜病害抗性鉴定研究 |
3.1 白菜病害单抗性鉴定研究 |
3.2 白菜病害多抗性鉴定研究 |
4 生物技术在白菜抗病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
5 白菜抗病育种发展趋势及展望 |
四、国家科技攻关白菜抗病育种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地区大白菜褐斑病病原菌鉴定[D]. 吉晶晶.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结球甘蓝抗TuMV基因的QTL分析[D]. 李成凤.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构建和黑腐病抗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D]. 刘泽慈.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4]大白菜抗病和晚抽薹性状的GWAS分析及其优异资源发掘[D]. 龚振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5]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材料创制、抗性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D]. 张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6]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分子标记与遗传定位[D]. 王新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8]不结球白菜抗真菌病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陈晓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08(11)
- [9]大白菜种质资源的病毒病(TuMV)抗性筛选鉴定及其SSR分子指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石磊.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1)
- [10]我国白菜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苗立强,张耀伟,崔崇士.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