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子包衣技术与烯效唑处理对油菜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杜超,李军,王刚,张润生,温埃清,任志远,张俊峰,邬雪瑞[1](2021)在《烯效唑对食用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文中提出【目的】明确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食用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解决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连年种植籽粒商品性和品质下降等问题。【方法】设烯效唑浸种和叶面喷施两种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浓度不同施用方式烯效唑对食用向日葵产量、籽粒表观性状、籽仁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烯效唑浸种和叶面喷施均可提高食用向日葵百粒重、籽仁率及产量。浸种处理浓度为A4(330 mg/L)、叶面喷施浓度为B4(400 mg/L)产量表现最好,分别比对照增产15.62%、16.20%。浸种处理浓度为A2(230 mg/L)、叶面喷施处理浓度为B4(400 mg/L)籽粒宽分别比对照增加10.42%、12.50%,差异达极显着水平(P<0.01)。浸种处理浓度为A4(330 mg/L)籽仁粗蛋白含量增幅最大,比对照增加9.49%,差异达极显着水平(P<0.01);叶面喷施处理浓度为B4(400 mg/L)籽仁粗脂肪含量增幅最大,比对照增加16.18%,差异达极显着水平(P<0.01)。必需氨基酸含量在浸种处理浓度为A2(230 mg/L)、A3(280 mg/L)、A4(330 mg/L)时均增加,缬氨酸含量在叶面喷施处理浓度为B3(350 mg/L)、B4(400 mg/L)时增加,甲硫氨酸含量在浸种处理和叶面喷施处理各浓度下均增加,赖氨酸含量在叶面喷施处理浓度为B2(300 mg/L)、B3(350 mg/L)、B4(400 mg/L)时均增加。【结论】烯效唑浸种和叶面喷施均可提高食用向日葵产量和籽粒商品性,能够改善籽粒品质。综合食用向日葵籽粒表观、产量、营养品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表现,浸种处理A4(330 mg/L)、叶面喷施处理B4(400 mg/L)为最佳浓度。
葛欣[2](2021)在《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黑龙江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和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大豆幼苗生长,限制了大豆品种产量潜力发挥。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可以调控正常供水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还可显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减少干旱胁迫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DA-6和褪黑素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高、环境友好,在作物生产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因此,本研究通过盆栽培养大豆至V2开始控制土壤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50%模拟干旱,在达到土壤目标含水量时叶面喷施100μmol·L-1褪黑素和DA-6种子包衣处理,同时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80%)也进行了同样浓度褪黑素喷施和DA-6种子包衣处理,研究了DA-6和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1.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幼苗生长,这种促进作用在干旱胁迫下更显着。干旱胁迫导致大豆幼苗生长相关形态指标和干物质积累显着下降,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DA-6包衣处理株高、根长和叶面积分别提高了9.67%、11.22%和34.54%,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株高、根长和叶面积分别提高了15.55%、6.37%和32.10%。2.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可有效提高大豆幼苗抗旱能力。干旱胁迫下抗氧化关键酶活性(SOD、POD、CAT)提高,ASA和GSH循环能力增强,H2O2和O2-含量下降,膜质过氧化程度显着降低。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对大豆幼苗抗氧化关键酶活性、活性氧含量和膜质过氧化无显着影响。3.干旱和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幼苗光合作用能力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在干旱胁迫下更显着。干旱胁迫导致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荧光参数显着下降,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DA-6包衣处理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4.干旱和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收获期大豆单株粒重的提高。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分别提高了3.19%和4.78%、1.65%和11.52%、4.18%和8.37%。干旱胁迫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上述指标分别提高了7.69%和15.38%、9.24%和16.59%、6.91%和14.14%。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人为,DA-6包衣处理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和效益提高幅度更大,且成本极低,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蒲军[3](2021)在《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文中认为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是我国水资源和生态安全的屏障。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整体上植被活动趋于向好,但大部分草地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局部有恶化的态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高寒草原和草甸的优势种,同时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广泛使用的优质豆科牧草。利用种源补播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草地退化,但裸种补播存在种子出苗率低、易被动物采食以及箭筈豌豆成熟后果荚易开裂不利于种子收获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不同的种子包衣剂对2种牧草出苗的影响以及抗裂荚剂和不同收获时间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包衣方案6为最佳的种子包衣剂配方。该配方同时含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同时对比不同药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垂穗披碱草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有所差异。2.筛选出抗裂荚剂方案7为最佳的抗裂荚剂配方。结果表明,不同方案的抗裂荚剂对箭筈豌豆种子的萌发情况无显着差异,方案7对箭筈豌豆果荚的裂荚率和裂荚力分别有显着的降低和提高的作用。3.盛花25 d后箭筈豌豆种子质量趋于稳定。随着盛花后时间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呈现出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而种子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盛花后25~30 d之间。
谷思成[4](2020)在《叶面喷施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木醋液是植物及器官(多为农林废弃物)燃烧生成的烟气经过进一步冷却和回流而产生的酸性黄棕色液体,由于其原料广泛易得、绿色环保且具有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相类似的作用,在农业生产当中被广泛应用。木醋液可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及其在逆境条件下的抗逆性,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产的效果。但其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大小及原理尚缺乏系统研究,在油菜上也少见报道,因此开展木醋液在油菜上的应用及其理论基础研究,对于促进油菜的绿色高效栽培,以及探讨木醋液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华油杂9号为研究材料,采用杨木木醋液进行苗期与全生育期栽培的叶面喷施试验。苗期试验主要以盆栽方式进行,分别在三叶期、八叶期进行叶面喷施,主要在稀释10-600倍范围内进行木醋液不同浓度比较试验。全生育期栽培试验以盆栽和大田种植两种方式进行,对所筛选出的适宜浓度木醋液(M)分别与赤霉素(T1)、D-葡萄糖酸钠(T2)、褪黑激素(T3)、2,4-D(T4)、6-BA(T5)、乙烯利(T6)进行混配,并在苗期和越冬期进行两次叶面喷施。在进一步确定木醋液应用效应的基础上,筛选出木醋液与其它调节物质复配的最佳组合,为木醋液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形成油菜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综合措施提供技术支撑。苗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于油菜三叶、八叶期叶面喷施稀释300-500倍的木醋液可提高油菜的根干重3.04-41.98%,茎干重35.74-68.27%,叶干重19.80-55.90%,植株总干重27.14-57.02%;同时显着提高了油菜的株高和根颈粗,以及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面积、比叶重,其中以喷施稀释400倍木醋液的促进作用最强,其单株叶面积可比对照增加50.97-85.53%。稀释10-50倍的高浓度木醋液则对油菜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喷施时期相比较,以三叶期喷施处理对根系、茎秆和叶片增长效应更明显,八叶期施用对根的促进作用相对减弱。比较植株根冠比的变化发现,木醋液对油菜生长产生促进作用时,会降低根冠比值,即地上部茎叶的反应更为强烈。全生育期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M处理的单株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生物量、株高、根颈粗、总叶数、绿叶数、叶片光合作用均有所增加,油菜单株叶面积最大增幅达44.11%,群体叶面积指数最大增幅达30.74%;在蕾薹期低温2-6℃条件下,使用木醋液可显着提高脯氨酸含量167.42%,过氧化物酶(SOD)含量20.98%;在花期提高净光合速率16.19%。最终油菜的单株经济产量较对照显着提高14.77%,田间产量达到2172.4 kg/hm2,较对照显着提高10.41%。在木醋液复配剂中T1、T2和T3处理均好于单独施用木醋液处理,其中以T1效果最为明显,其单株经济产量较M提高了9.74%,田间产量高达2375.10 kg/hm2,较M显着提高了9.33%。综上所述,三叶期和八叶期幼苗喷施稀释300-500倍的木醋液可显着提高油菜的株高、根颈粗、叶面积、比叶重,显着增加油菜的生物量。一般以稀释400倍浓度的木醋液在三叶期施用效应更好。苗期、越冬期叶面喷施稀释400倍木醋液可以提高油菜的叶面积和光合性能,提高油菜的抗低温能力,延缓了叶片在花期的衰老速度,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结实器官的转运。木醋液增加了油菜的有效分枝数和角果数,通过增源扩库进而有效提高油菜的产量。在木醋液的复配剂中,木醋液与赤霉素复配条件下的各项指标均好于单独木醋液处理,其增产效果在不同复配组合中最为明显。
张琛[5](2019)在《种子引发与丸粒化对油菜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作物轻简化栽培技术迅速发展,油菜直播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油菜籽粒小,大田直播常出现播种质量差、下种量过多、出苗难、苗弱等问题。因此开发油菜壮苗、齐苗种子播前处理技术尤为必要。本试验以华油杂9号、华油杂62、圣光128三个油菜品种为研究材料,使用种子引发、种子丸粒化两种播前处理技术,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木醋液、生物质炭等新型生物质材料,研制形成炭基丸粒化油菜种子,扩大油菜种子体积1倍以上,为实现直播油菜壮苗奠定了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6-BA、烯效唑引发处理及互作效应1.5-5mg/L的细胞分裂素(6-BA)引发处理可有效加快油菜种子萌发出苗进程,平均出苗时间为3.97-4.63天,比对照缩短了9.6%-22.5%。2.5-5mg/L的6-BA引发处理可显着提高油菜的最终出苗率及苗干重,但有抑制幼苗根系的伸长作用,根长降幅为15.8%-30.3%。0.125-0.25mg/L烯效唑显着降低油菜苗高,较对照降低29.4-33.3个百分点;随烯效唑浓度提高,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越大。2.5mg/L6-BA和烯效唑组合可有效解除较高浓度烯效唑对萌发的抑制作用;但加强6-BA对根系伸长的抑制作用。2.6-BA+烯效唑+Y15引发处理可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培育壮苗、抑制根系伸长6-BA(2.5mg/L)+烯效唑+Y15(自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处理加快了油菜种子萌发出苗进程,平均发芽时间、平均出苗时间较对照缩短了6.5%、13.4%;有效降低了油菜苗高,比对照缩短49.2%,同时提高了幼苗的苗干重及总干重,总干重可增加25%,达到了壮苗效果。3.稀释300-500倍木醋液引发处理效果最佳,可促进油菜根系伸长适宜稀释倍数的木醋液引发处理可加快油菜出苗进程,促进幼苗根系的伸长,提高根冠比,稀释300-500倍木醋液引发处理12h效果最佳,根长可增加4.2%-6.2%。4.生物质炭丸粒化有利于提高幼苗素质,但抑制种子萌发不同比例生物炭丸粒化包衣处理有利于幼苗生长,可显着提高油菜幼苗的根干重、苗干重及总干重,其中以含生物质炭40%(C40)处理的总干重最大,比对照高41.2%。但生物质炭包衣会延缓油菜种子的萌发出苗,发芽率和出苗率均有明显降低,平均发芽、出苗时间明显延长,其中C40的出苗率仅为58%,显着低于对照32.7个百分点。5.种子引发与丸粒化的互作效应在采用6-BA(2.5mg/L)+烯效唑+Y15(自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进行引发处理的基础上,再用木醋液、生物质炭等为原料进行丸粒化包衣,有效综合了不同方法的优点,获得了良好的互作效应:炭基丸粒化处理(引发+丸粒化)显着加快了油菜种子萌发出苗进程,缩短了平均发芽时间、平均出苗时间,最终出苗率可达到92.7%-94.7%;且提高了油菜的幼苗素质,单株子叶面积增加47.2-56.6个百分点,总鲜重增加44.1-45.3个百分点。6.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可显着促进油菜生长、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大田产量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炭基丸粒化处理(引发+丸粒化)的油菜种子成苗率均可达到80%以上,与对照相当。同时,炭基丸粒化处理(引发+丸粒化)最高可缩短苗期28d,延长蕾薹期25d;显着促进营养器官生长,植株的株高、根颈粗、叶片数、叶面积和干物重均高于对照;在生育后期可有效延缓叶片衰老、维持花后叶片的光合活性;单株有效角果数增加22.5%-46.2%,最终显着提高籽粒产量,不同品种可比对照增产9.8%-28.7%。
蔡光容[6](2019)在《1,2,4—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化控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项新型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用量少、见效快、操作简单和便于推广等优点,在缓和作物遗传、缓解限制,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恶化造成胁迫事件频发的条件下,化控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备受人们的关注。以烯效唑、多效唑为代表的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增产、抗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烯效唑、多效唑在生产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包括药效敏感容易产生药害、缓解胁迫伤害的同时延缓了作物的生长进程,部分三唑类调节剂存在土壤残留,对动物存在一定的慢性毒害。绿豆是一种杂豆类作物,其种子颗粒较小、萌发活力较高,是研究豆类作物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理想试材。为了寻求活性广、低毒、绿色、环保的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2,4-三唑类衍生物,并以绿豆“绿丰5号”为试材,将所有目标化合物设计为不同浓度(0μM、1μM、10μM、100μM、1000μM)浸种处理,22±2℃下黑暗培养,培养5 d后考察绿豆主根根长和侧根数量,筛选出1个具有促进主根伸长生长效应较好的化合物---CGR3。进一步开展CGR3对绿豆根部内源激素平衡、根生长动力学以及经皮、经口毒性评价研究。为了拓展CGR3在绿豆上的应用范围,分别考察其对绿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增加绿豆逆境抗性的调控效应,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10个含1,2,4-三氮唑官能团的衍生物,其中9个是新化合物并被第一次所报道。采用NMR,HRMS技术对所有新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红外(IR),X-单晶衍射手段对部分化合物做进一步的结构佐证。鉴定结果能合理解释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选择的合成条件以及结构表征手段合理且有效。化合物AP2对绿豆根据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调控生理效应与烯效唑不同。AP2与CGR3是同系物,结构特征相似。100μM CGR3处理促进绿豆主根的伸长生长,其根长较对照处理增加43.4%,高于AP2和其余所合成化合物。CGR3同浓度下促进根伸长效应与市场化调节剂DTA-6处理效果接近。这些结果拓宽了三氮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活性,且CGR3属于植物生长促进剂。绿豆发芽48 h后经100μM CGR3处理可显着提高绿豆根部生长素含量,处理后第4d达到最大值,较对照增加3.15倍;与对照处理相比,CGR3处理96 h内持续增强ABA的积累,而赤霉素对CGR3的响应呈前期抑制后期促进的趋势;对照与CGR3处理根中ZR含量变化无显着差异。说明CGR3不是单独影响其中某一个内源激素平衡,而是多个激素共同作用,从而调控绿豆根系的生长发育。CGR3处理72 h后绿豆根伸长量达最大值,较对照增加21.6%.根据小鼠经口和大鼠经皮急性毒理试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CGR3属于经口和经皮急性低毒类物质。小鼠急性经口试验:雄性LD50为4250 mg/kg,雌性为2890 mg/kg;大鼠(雄性,雌性)急性经皮试验:LD50>2000 mg/kg。250μM CGR3浸种显着提高了绿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50 mg/200 g CGR3拌种处理,显着提高绿豆苗期株高,植株的生物量,根冠比。说明CGR3可有效调控绿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50 mg/200 g CGR3增强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电子传递能力、潜在光化学能、PS II反应中心原初电子转化能力以及光化学能的分配额度,说明CGR3处理有利于绿豆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利用。此外,该浓度下CGR3处理还增加了绿豆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孔导度,这些研究结果说明CGR3可有效地调控绿豆叶片气孔的开度,保持较好的通透性,有利于气体交换,同时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利用率,最终增加了碳同化能力和净光合速率。150mM氯化钠胁迫条件下,250μM CGR3处理能有效地缓解盐胁迫对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以及生物量的抑制;减少根部丙二醛、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含量,分别较对照处理降低33.1%、29.2%和41.6%;提高绿豆根部GSSG、AsA的含量和AsA/DHA值,分别较单独盐胁迫处理增加16.3%、4.9%和25.8%,同时显着降低绿豆根中GSH、DHA的含量和GSH/GSSG值,分别较对照处理降低43.9%、8.7%和35.1%。与对照相比,250μM CGR3处理提高了CAT、GR、GST、POD、SOD抗氧化酶的活性,其中GST酶活提高4.26倍,GR、POD、SOD、CAT酶活则分别提高1.11倍、1.45倍、1.16倍和1.29倍。此外,中度盐胁迫下,250μM CGR3处理诱导了7个绿豆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候选胁迫应答基因的上调表达,分别是LOC106755414 p-GST、LOC106775403 p-GST-pA、LOC106761010GST 3 like、LOC106754873 p-GST、LOC106755029 p-GST、LOC106761043 GST 3 like和LOC106755411 GST。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中度盐胁迫条件下适宜浓度的CGR3可减少绿豆根活性氧的含量从而降低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通过增强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谷胱光甘肽巯基转移酶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最终提高绿豆抵抗中度盐胁迫伤害的能力。始花期(R1)叶面喷施100 mg/L的CGR3,与对照相比,CGR3处理有效地调控了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SPAD值。100 mg/L处理在盛花期(R2)达最大蒸腾速率和SPAD值,R4期获取最大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测产结果表明,100 mg/L CGR3可提高绿豆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分别较对照处理增加38.9%和22.1%。该研究结果表明始花期(R1)喷施100 mg/L的CGR3可增强绿豆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和产量,增产23.4%。
李海龙[7](2019)在《绿豆种衣剂研究及其作用效果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绿豆的种植地块多为贫瘠区域,苗期逆境及营养缺乏现象频发。同时由于种子粒径与表面蜡质的特殊性,在生产中很难利用大豆种衣剂直接代替。为此本研究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将植物生长调节剂、营养元素、中草药浸出液以及助剂进行有效组配,形成绿豆种衣剂;然后以“绿丰2号”为试验品种,以大豆常规种衣剂及生物种衣剂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绿豆种衣剂对绿豆幼苗形态建成、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Z3处理浓度绿豆种衣剂活性成分浓度,主要为烯效唑100.00 mg/L、生根剂50.00 mg/L、尿素8.00 g/L、磷酸二氢钾8.00 g/L、硼酸0.50 g/L、硫酸锌0.40 g/L、硫酸镁0.40 g/L、硫酸铜0.40 g/L、钼酸钠0.15 g/L、壳聚糖4.00 g/L、中草药浸出液100.00 g/L以及助剂羟乙基纤维素30.00 g/L和乙二醇2.00%。2、不同浓度的绿豆种衣剂均能降低绿豆幼苗株高,浓度升高效果增强;处理Z3的茎粗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29.61%,根长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40.62%,侧根条数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153.16%,地下部干重高于除Z4外的全部处理和对照5.56%-58.33%。3、绿豆种衣剂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与空白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30.35%;可溶性糖含量总体表现为绿豆种衣剂>常规种衣剂>微生物种衣剂;整体来看,绿豆种衣剂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的效果更为显着;游离脯氨酸含量方面绿豆种衣剂与微生物种衣剂均有较好的促进效果;三种种衣剂在绿豆苗期阶段均有提高保护性酶活性的作用,其中绿豆种衣剂的效果更佳。4、在根腐病的病情指数方面,绿豆种衣剂与常规种衣剂处理均低于其他处理和对照。同时绿豆种衣剂五个处理中,防治效果最大的处理Z3高于除CK1外的全部处理和对照,并与CK1未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在防虫效果方面,不同种衣剂处理均能减少绿豆叶片的虫孔与缺刻数量,同时降低受害株率。其中绿豆种衣剂处理Z3与常规种衣剂处理的虫孔与缺刻数量和受害株率均显着低于处理Z1、Z5和空白对照。
韩毅强,石英,高亚梅,郑殿峰,杜吉到,张玉先,冯乃杰[8](2018)在《赤霉素及烯效唑对大豆形态、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赤霉素GA3和烯效唑的壮苗效果,采用GA3和烯效唑浸种处理大豆种子,调查大豆茎秆、节长、叶柄、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两年结果显示,GA3和烯效唑对大豆株高有调控作用,但具有时效性。苗期,GA3处理增加株高,烯效唑抑制株高;盛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处理与对照之间株高无显着差异;收获期GA3处理降低了第1、3、10、12、13、14节节长,从而显着降低大豆株高,烯效唑降低第1节节长,不影响株高。GA3和烯效唑浸种处理均增加大豆茎粗,增强大豆抗倒伏性。GA3处理降低了8~10节叶柄长度、增加了14~18节叶柄长度;烯效唑增加7~12节叶柄长度。两种调节剂从节长和叶柄两个方面改变了大豆冠层结构,叶柄长度的变化量与同节位的产量贡献率的变化量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 622和0. 585,P <0. 05。烯效唑浸种处理能够增加7d、14d叶绿素含量,14d光合速率,显着提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产量,两年平均增产15. 14%。说明烯效唑处理可能通过改变大豆冠层结构和光合性质影响大豆产量。
葛继涛,甘德芳,孟淑春[9](2016)在《种子包衣的研究现状及实施良好农业规范的必要性》文中认为综述了种子包衣的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总结了种子包衣对种子的影响,指出了包衣种子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良好农业规范(GAP)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对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应用到种子包衣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进一步说明,建立既适应我国国情又能够得到国际互认的GAP认证的包衣种子商品质量关键技术势在必行。
冯梁杰[10](2015)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油菜萌发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应用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配方以及不同种衣剂,对油菜种子及幼苗进行处理,在智能温光培养箱、露地等不同环境条件下,利用发芽盒、塑料杯和桶及大田,以滤纸、砂土为介质,进行油菜萌发出苗及生长发育试验,同时观察不同干燥方式和贮藏方式对处理后种子的萌发出苗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有利于种子萌发与壮苗的配方及种衣剂通过筛选试验,筛选出具有促进油菜种子萌发出苗、缩短平均发芽时间、增加发芽指数等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适宜浓度,以SA、抗坏血酸、5-氨基乙酰丙酸、褪黑素4种物质效果明显。赤霉素、SA、Me Ja、多胺、Ca Cl2、脯氨酸、抗坏血酸、5-氨基乙酰丙酸、褪黑素能增加最终发芽率;BR、Me Ja、抗坏血酸、褪黑素增加最终出苗率;抗坏血酸、5-氨基乙酰丙酸、褪黑素缩短平均发芽时间;抗坏血酸、5-氨基乙酰丙酸、褪黑素增加发芽指数较多。多数种衣剂延缓种子萌发,不同种衣剂在不同药种比时表现的效果不同,但以药种比1:40的千斤顶具有明显促进出苗的作用。1:60的单挑极显着降低茎长,降幅为14.2%26.2%,并且根茎鲜重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因此有利于培养矮壮苗。筛选出6种可同时促进萌发并实现壮苗的调节物质配方。有H2、H3、H6、H7、H9、H10、H11、D1、D4、D5、D6等11种配方在低温和常温下均能促进油菜种子的萌发出苗,增大最终发芽率和出苗率;其中H1、H3、H7、H9、D6、D8等6种配方可增加油菜幼苗根冠比和总干重,有利于形成壮苗。2提出了优选调节物质配方及种衣剂的应用技术所筛选的优良配方加种衣剂组合可以加快油菜种子出苗速度,提高油菜种子出苗率。不同配方对不同油菜品种影响有差异,H9对华油杂62和华双5号萌发出苗作用更好,千斤顶在华油杂9号、圣光127和华双5号的出苗作用更明显。H7、H9可缩短多数品种的出苗时间,并显着提高出苗指数;种衣剂拌种具有提高出苗指数的作用。比较两个品种不同温度下发芽出苗情况,配方H7、QH9对增加最终出苗率、平均出苗时间、幼苗活力指数有较好的作用。不同温度下种衣剂拌种处理有降低出苗率趋势,单挑降低幅度大于千斤顶,在高温条件下更严重,千斤顶在三种温度下均适合,单挑适合在常温下使用。不同干燥及贮藏方式对浸种包衣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不同。华油杂9号的稳定性高于中双11号;不同干燥方式的出苗率以室内晾干>35℃烘干>晒干;不同贮藏方式的出苗率以干藏>冷藏>室内常温保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浸种包衣宜采取室内晾干再贮藏在干燥箱中可保持其处理效果。3优选配方与种衣剂结合处理种子实现了油菜快速萌发及增产QH7、WH7、H9、TH9、H12等5种优选组配方,在低温条件下盆栽,表现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增加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经济产量。QH7、H9、TH9、H12处理促进出苗率,华油杂9号出苗速度和最终出苗率都高于华油杂62,WH7、H12和TH9在两个品种中均可增加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经济产量。优选配方与种衣剂组合TH7处理不同品种的种子,在低温条件下均加快了种子萌发出苗速度,提高最终出苗率、增加单株角果数、提高经济系数并增加产量。但不同品种的促进效果不同。出苗速度以华油杂9号>圣光127>华早291>华油杂62>中双11号;低温下的最终出苗率华油杂9号>圣光127>华早291>中双11号>华油杂62。4苗期喷施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可提高油菜产量苗期喷施P2、P7、M2、M1B2、M3B2对株高有显着降低作用;P1P3、P4、P6、P7对根颈粗有增粗作用,以P2、P7增粗效果最明显;P1、P2、P6、P7能延缓油菜叶片衰老,增加绿叶数;P2、P5、P7、M1、M2、M1B1在两个品种中都能增加SPAD值;P2、P7、M3B2降低分枝部位幅度最大,矮化效果明显;M3B2明显增加单株角果数,增加每角粒数。综合评价筛选出P2、P7、M3B2三个配方,苗期喷施能降低株高、增大茎粗、降低分枝部位、增加绿叶数、提高SPAD值,在油菜营养生长时期有利于形成合理株型、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和经济产量。
二、种子包衣技术与烯效唑处理对油菜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子包衣技术与烯效唑处理对油菜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烯效唑对食用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4 试验测定指标 |
1.4.1 经济性状与产量指标 |
1.4.2 籽粒表观性状指标 |
1.4.3籽仁营养品质指标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向日葵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2.1.1 烯效唑浸种对向日葵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2.1.2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向日葵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2.2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向日葵籽粒表观性状的影响 |
2.2.1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向日葵籽粒长的影响 |
2.2.2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向日葵籽粒宽的影响 |
2.3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向日葵品质的影响 |
2.3.1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向日葵营养品质的影响 |
2.3.2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向日葵必需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2)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形态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1.2.3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4 干旱胁迫对激素含量的影响 |
1.2.5 干旱胁迫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2.6 褪黑素的植物生理功能及其干旱胁迫下的调节作用 |
1.2.7 DA-6的植物生理功能及其干旱胁迫下的调节作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设计 |
2.4 取样时间及方法 |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5.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5.2 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关键指标测定 |
2.5.3 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 |
2.5.4 干旱胁迫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干重的影响 |
3.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抗旱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3.2.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和大豆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3.3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3.4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主要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3.4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的影响 |
3.5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及干旱胁迫下大豆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2 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叶片光合的影响 |
4.3 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种子包衣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1 种子包衣的发展历史 |
2.1.2 影响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三个主要因素 |
2.2种子包衣剂的组成 |
2.2.1 保护剂 |
2.2.2 营养物质 |
2.2.3 土壤佐剂 |
2.2.4 植物活性促进剂 |
2.2.5 着色剂和警戒物质 |
2.3 植物裂荚研究进展 |
2.3.1 裂荚的危害 |
2.3.2 裂荚的研究进展 |
2.3.3 减小裂荚损失的方式 |
2.4 不同收获时期对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
2.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6.1 研究内容 |
2.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技术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包衣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2 不同鸟类趋避剂对鸟类的趋避效果 |
3.3.3 不同杀菌剂对箭筈豌豆发芽的影响 |
3.3.4 不同包衣方案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
3.4 讨论 |
3.4.1 ABT生根粉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2 赤霉素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3 矮壮素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4 芸苔素内酯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5 腐殖酸钾对2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6 鸟类趋避剂和杀菌剂对2种种子的影响 |
第四章 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野外易裂荚种子收集装置的设计 |
4.3.2 不同抗裂荚剂对各品种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4.3.3 不同收获时期对各品种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野外易裂荚种子收集装置的设计 |
4.4.2 不同抗裂荚剂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4.4.3 不同收获时间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叶面喷施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1.2 木醋液的研究进展 |
1.2.1 木醋液的成分、来源及安全性 |
1.2.2 木醋液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1.2.3 木醋液对土壤微生物及养分的作用 |
1.2.4 木醋液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
1.2.5 木醋液与其他物质复合的促进作用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置 |
2.2.1 杨木木醋液的成分分析 |
2.2.2 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木醋液对油菜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3 叶面喷施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形态指标测定 |
2.3.2 生理指标测定 |
2.3.3 考种测产 |
2.3.4 品质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杨木木醋液的成分分析 |
3.2 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木醋液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1 不同浓度木醋液对幼苗株高、根颈粗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木醋液对幼苗叶片生长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木醋液对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木醋液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木醋液对幼苗根冠比、茎叶比的影响 |
3.3 叶面喷施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施用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个体发育的影响 |
3.3.2 施用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3.3 施用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4 施用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5 施用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6 施用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低温下油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3.4 叶面喷施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产量及品质影响 |
3.4.1 施用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成熟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2 施用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3.4.3 施用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与小结 |
4.1 讨论 |
4.1.1 木醋液的组成成分及其对油菜生长的影响机理 |
4.1.2 施用不同浓度的木醋液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3 木醋液与调节物质的复合作用对油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
4.1.4 木醋液对低温下油菜抗逆性的影响 |
4.1.5 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4.2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种子引发与丸粒化对油菜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1.2 种子引发技术 |
1.2.1 种子引发技术的概念 |
1.2.2 种子引发技术的作用 |
1.2.3 种子引发技术在油菜上的应用 |
1.3 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 |
1.3.1 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的概念 |
1.3.2 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的作用 |
1.3.3 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在油菜上的应用 |
1.4 生物质炭与木醋液的概念及作用 |
1.4.1 生物质炭及其作用 |
1.4.2 木醋液及其作用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置 |
2.2.1 不同处理的种子发芽试验 |
2.2.2 盆栽试验 |
2.2.3 大田试验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室内萌发出苗试验方法及调查项目 |
2.3.2 盆栽及大田调查及测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引发对油菜幼苗萌发出苗及生长的影响 |
3.1.1 6-BA与烯效唑对油菜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配方对油菜萌发出苗的影响 |
3.2 生物质材料对油菜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1 不同稀释倍数的木醋液对油菜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生物质炭含量丸粒化对油菜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3 炭基丸粒化处理(引发+丸粒化)对油菜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
3.3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3.3.1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
3.3.2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大田成苗率的影响 |
3.3.3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个体发育的影响 |
3.3.4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5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光合的影响 |
3.3.6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4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3.4.1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
3.4.2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3.4.3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与小结 |
4.1 讨论 |
4.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引发处理对油菜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2 木醋液和生物质炭对油菜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3 木醋液-生物质炭丸粒化种子对油菜光合的影响 |
4.1.4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2 小结 |
4.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引发处理对油菜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2 木醋液和生物质炭对油菜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3 种子引发和丸粒化的互作效应 |
4.2.4 炭基丸粒化种子(引发+丸粒化)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1,2,4—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1 植物内源激素发展历程及应用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历程及应用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分类及生产效应 |
1.3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现状 |
1.3.1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历程及应用 |
1.3.2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 |
1.3.3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效应 |
1.4 1,2,4-三氮唑衍生物合成研究概况 |
1.4.1 以卤代烃为亲电试制备 1,2,4-三氮唑衍生物 |
1.4.2 以酯为亲电试剂制备 1,2,4-三氮唑衍生物 |
1.4.3 以其它亲电试剂制备 1,2,4-三氮唑衍生物 |
1.5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
1.5.1 论文选题 |
1.5.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1,2,4-三唑类衍生物制备 |
2.1.1 试验设备与试剂 |
2.1.2 合成路线设计 |
2.1.3 化合物的制备过程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研究及毒理试验 |
2.2.1 供试材料 |
2.2.2 化合物AP_2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初步筛选 |
2.2.3 CGRs系列化合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筛选 |
2.2.4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
2.2.5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种子根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6 优选化合物初步毒理评估 |
2.2.7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种子萌发的调控 |
2.2.8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苗生长发育的调控 |
2.2.9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调控 |
2.3 优选化合物抗逆性试验 |
2.3.1 供试材料 |
2.3.2 盐胁迫浓度筛选 |
2.3.3 CGR_3缓解绿豆中度盐胁迫最适浓度筛选 |
2.3.4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5 生理生化指标 |
2.3.6 绿豆种子根GSTs相关抗氧化应答基因筛选及候选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1,2,4-三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3.1.1 波谱结构解析结果 |
3.1.2 1-(3-氨基-1,2,4-三氮唑)-基- 3,3-二甲基2丁酮(AP_2)晶体结构鉴定 |
3.2 1,2,4-三氮唑调节活性筛选及优选化合物CGR_3对绿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化合物AP2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2 CGRs系列化合物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3 CGR_3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动力学影响 |
3.2.4 化合物CGR_3对绿豆种子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5 化合物CGR_3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6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7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8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影响 |
3.2.9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的影响 |
3.2.10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叶绿素荧光猝灭系数的影响 |
3.2.11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阻力(Rs)、胞间CO_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2.12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2.13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14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15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16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2.17 化合物CGR_3对绿豆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CGR_3缓解绿豆盐胁迫效应研究 |
3.3.1 不同浓度氯化钠对绿豆幼苗根系发育的影响 |
3.3.2 CGR_3缓解绿豆中度盐胁迫最适浓度筛选 |
3.3.3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部表型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3.3.4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氧化胁迫的缓解效应 |
3.3.5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部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的影响 |
3.3.6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7 绿豆根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抗性基因筛选 |
3.3.8 盐胁迫下绿豆根部总RNA提取及检验结果 |
3.3.9 盐胁迫下绿豆根部氧化胁迫应答相关GSTs基因的表达 |
4 讨论 |
4.1 CGR_3对作物根系发育的调控效应 |
4.2 适宜浓度CGR_3浸种促进绿豆种子萌发与植物内源激素平衡的关系 |
4.3 适宜浓度CGR_3处理促进绿豆生长发育与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关系 |
4.4 CGR_3缓解盐胁迫对绿豆根系形态及生物量的不利影响 |
4.5 盐胁迫下CGR_3降低绿豆根部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 |
4.6 谷胱甘肽代谢及相关酶在CGR_3增加绿豆根抗中度盐胁迫中的作用 |
4.7 CGR_3缓解绿豆盐胁迫伤害程度与绿豆根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 |
4.8 盐胁迫下CGR_3诱导绿豆根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保护性酶的活性与绿豆抗逆性 |
4.9 CGR_3对绿豆根部盐胁迫伤害缓解效应及作用机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CGR_3毒理试验 |
附件二 部分化合物结构波谱图 |
附件三 绿豆GSTs与拟南芥中具有氧化胁迫应答GSTs蛋白序列对比图 |
附件四 化合物CGR_3对绿豆不同处理方式的最适浓度及作用效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绿豆种衣剂研究及其作用效果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种衣剂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种衣剂研究现状 |
1.3 种衣剂的分类 |
1.3.1 按适用作物的特性分类 |
1.3.2 按功能及针对性分类 |
1.3.3 按剂型分类 |
1.3.4 按核心成分组成分类 |
1.4 种衣剂的常规构成 |
1.4.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4.2 杀菌剂 |
1.4.3 杀虫剂 |
1.4.4 有益微生物 |
1.4.5 常量与微量元素 |
1.4.6 其他助剂 |
1.5 种衣剂的作用机制 |
1.5.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
1.5.2 杀菌剂与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
1.5.3 壳聚糖的作用机制 |
1.5.4 常量与微量元素的作用机制 |
1.6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1.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2 今后的发展方向 |
1.7 拟研究问题的引出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
2.1.3 供试肥料 |
2.1.4 供试助剂 |
2.2 试验设计 |
2.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单剂筛选研究 |
2.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复配研究 |
2.2.3 适宜营养元素的组配研究 |
2.2.4 助剂的筛选研究 |
2.2.5 组配产品效果评定研究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方法 |
2.3.2 光合指标的测定方法 |
2.3.3 助剂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2.3.4 保护性酶活性及其他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3.5 种衣剂防控病虫害指标的调查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单剂筛选研究 |
3.1.1 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处理对苗期绿豆形态指标及SPAD值的影响 |
3.1.2 不同浓度的生根剂处理对苗期绿豆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的胺鲜酯处理对苗期绿豆形态指标及SPAD值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研究 |
3.2.1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株高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茎粗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SPAD值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根长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侧根条数的影响 |
3.2.6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绿豆苗期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3.2.7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
3.3 营养元素复配对苗期绿豆形态指标及SPAD值的影响 |
3.3.1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株高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茎粗的影响 |
3.3.3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SPAD值的影响 |
3.3.4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根长的影响 |
3.3.5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侧根条数的影响 |
3.3.6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3.3.7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
3.4 种衣剂助剂的筛选研究 |
3.4.1 成膜剂的筛选研究 |
3.4.2 防冻剂的筛选研究 |
3.4.3 种衣剂理化性质的测定 |
3.5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绿豆出苗动态及苗期形态建成的的影响 |
3.5.1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绿豆出苗动态的影响 |
3.5.2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形态建成的影响 |
3.6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光合指标的影响 |
3.6.1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6.2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6.3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3.6.4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气孔导度的影响 |
3.7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7.1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7.2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7.3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8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
3.8.1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3.8.2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3.8.3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
3.9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根腐病及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 |
3.9.1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根腐病防控效果的影响 |
3.9.2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绿豆种衣剂对苗期绿豆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 绿豆种衣剂对苗期绿豆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 绿豆种衣剂对苗期绿豆其他生理代谢调控的影响 |
4.4 绿豆种衣剂防病防虫效果研究 |
5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赤霉素及烯效唑对大豆形态、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
1.1 材料和试验地情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光合作用的测定 |
1.3.2 农艺性状和主要产量性状的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GA3和烯效唑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
2.2 GA3和烯效唑对大豆叶柄的影响 |
2.3 GA3和烯效唑对大豆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2.4 GA3和烯效唑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烯效唑和GA3浸种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
3.2 烯效唑和GA3浸种对大豆各节叶柄长度的影响和各节产量贡献率的调控 |
3.3 烯效唑和GA3浸种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
4 结论 |
(9)种子包衣的研究现状及实施良好农业规范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包衣的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 |
1.1 种子包衣对种子发芽特性及幼苗素质的影响 |
1.2 种子包衣对作物苗期病害及抗逆性的影响 |
1.3 种子包衣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2 GAP的发展与应用 |
2.1 GAP在畜牧养殖业上的应用 |
2.2 GAP在作物种植业上的应用 |
3 在种子包衣处理中推行GAP的意义和必要性 |
(10)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油菜萌发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需求 |
1.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种类及性质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2 其他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
1.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
1.3.1 调节物质浸种对作物萌发出苗及生长发育的作用 |
1.3.2 喷施调节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
1.4 种衣剂在油菜生产中的应用 |
1.4.1 种衣剂的种类 |
1.4.2 种衣剂对油菜萌发出苗及生长发育的作用 |
1.4.3 种衣剂对油菜病虫害防治的作用 |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用油菜品种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用品 |
2.2 试验设计 |
2.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种衣剂筛选、组配及应用技术试验 |
2.2.2 优选配方种子处理的生长发育试验 |
2.2.3 苗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 试验方法及调查项目 |
2.3.1 室内萌发出苗试验方法及调查项目 |
2.3.2 盆栽大田调查项目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种衣剂组配对油菜萌发出苗的影响 |
3.1.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油菜萌发出苗的影响 |
3.1.2 不同种衣剂对油菜萌发出苗的影响 |
3.1.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配方对油菜萌发出苗的影响 |
3.2 优选调节物质配方及种衣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
3.2.1 优选调节物质配方及种衣剂对不同油菜品种萌发出苗的影响 |
3.2.2 不同温度下优选调节物质配方及种衣剂对油菜萌发出苗的影响 |
3.2.3 不同干燥、贮藏方式对浸种包衣油菜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 |
3.3 优选配方及种衣剂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不同优选调节物质及种衣剂组配方对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2 优选组配方对不同油菜品种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 苗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1 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2 喷施不同浓度MET、BR及其混剂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种衣剂组配对油菜萌发出苗的影响 |
4.1.2 优选调节物质配方及种衣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
4.1.3 优选配方及种衣剂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4 苗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讨论 |
4.2.1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种衣剂组配对油菜萌发出苗的影响 |
4.2.2 优选调节物质配方及种衣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
4.2.3 优选配方及种衣剂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4 苗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种子包衣技术与烯效唑处理对油菜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烯效唑对食用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J]. 杜超,李军,王刚,张润生,温埃清,任志远,张俊峰,邬雪瑞. 北方农业学报, 2021(05)
- [2]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D]. 葛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D]. 蒲军. 兰州大学, 2021
- [4]叶面喷施木醋液及其复配剂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谷思成.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种子引发与丸粒化对油菜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张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6]1,2,4—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蔡光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8)
- [7]绿豆种衣剂研究及其作用效果的初步分析[D]. 李海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8]赤霉素及烯效唑对大豆形态、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J]. 韩毅强,石英,高亚梅,郑殿峰,杜吉到,张玉先,冯乃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6)
- [9]种子包衣的研究现状及实施良好农业规范的必要性[J]. 葛继涛,甘德芳,孟淑春. 种子, 2016(02)
- [10]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油菜萌发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冯梁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