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可塑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申威[1](2021)在《依托咪酯对在体小鼠小脑皮层分子层感觉信息传递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依托咪酯作为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具有麻醉作用强、持续时间短的良好特性,其在临床中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依托咪酯对在体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PC)活性的抑制作用是通过GABAA(γ-aminobutyric acid A)和甘氨酸受体来调节的,而目前为止依托咪酯在影响在体动物小脑皮质分子层感觉信息处理的发挥的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依托咪酯对乌拉坦麻醉下小鼠小脑分子层中感觉刺激产生反应的影响。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对小鼠小脑皮层分子层感觉信息传递功能的影响,为阐明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动物采用雄性或雌性成年(6-8周龄)HA/ICR小鼠30只,用乌拉坦(1.3g/kg体重i.p.)麻醉,钻取直径1~1.5mm圆孔的开颅手术,暴露出小脑表面Crus II区。使用蠕动泵以0.4 ml/min的速度持续向小脑表面注入含氧人工脑脊液(ACSF,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使用体温仪监测直肠温度并维持在37±0.2℃。用Axopatch 200B放大器对分子层进行了局部场电位记录。通过计算机上的Digidata 1440系列模拟-数字接口,使用Clampex10.3软件获得电生理数据。用厚壁硼硅酸盐玻璃拉拔器制作贴片移液管,通过移液管使记录的电极充满ACSF,使其电极的电阻为3–5 MΩ。依托咪酯和gabazine购置于Sigma上海公司,所用药物溶于ACSF并通过蠕动泵灌流在手术暴露区域。通过连接到特制的吹风装置进行吹气(30 ms,60psi)对同侧触须垫进行触觉刺激。吹风刺激由计算机控制,并与电生理记录同步,并通过Master 8控制器和Clampex10.3软件以0.05 Hz的频率传送。将所有化学物质溶解成溶液,并作为等分样品冷冻;最后在ACSF中以0.4ml/min的速度将它们输注在小脑表面。使用Clampfit 10.3软件分析电生理数据。结果:(1)依托咪酯(50μM/L)小脑表面灌注10min后,反应潜伏期无明显改变(P>0.05;n=10;未显示),但P1振幅显着降低(P<0.001;n=7)(图2A、B和C)。依托咪酯引起的P1振幅的降低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最低有效剂量为10μM,比基线降低2.19%(P<0.05;n=5),IC50为64.57μM。依托咪酯浓度为500μM时,P1振幅比基线降低98.68%(P<0.0001;n=5)。(2)在灌注依托咪酯(50μM/L)的情况下,P1半宽度的标准化值比基线(ACSF:100.2±5.6%)显着增加(P=0.032;n=7),增加了121.4±7.8%(图3A)。P1曲线下面积(AUC)的标准化值显着(P<0.001;n=7)低于基线(ACSF:100.1±6.8%),为基线的47.6±8.4%。另外,依托咪酯明显增加了P1的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P<0.05)。(3)小脑表面灌注GABAA受体阻断剂(gabazine,SR95531)20μM/L阻断了感觉刺激诱发的GABA能成分P1,并显示了刺激诱发的兴奋成分N2,它代表了感觉刺激诱发的PCs兴奋。在gabazine存在的情况下,依托咪酯对N2的振幅没有显着影响(gabazine:52.5±4.5%,gabazine+依托咪酯:54.12±5.4%;n=7)。N2的标准化AUC与单独使用gabazine时无显着差异(gabazine:50.82±6.8%,gabazine+依托咪酯:52.79±7.5%;n=7;P>0.05;)。在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士的宁(10μM)存在下,感觉刺激对P1振幅没有明显影响。P1的标准化振幅为基线的98.20±4.2%(100.06±3.5%;P>0.05;n=7)。在士的宁(10μM)存在下,依托咪酯(50μM)将P1振幅降低至基线的62.19±5.8%(100.06±3.5%;P<0.001;n=7),与单独使用依托咪酯(50μM;60.56±6.4%基线;P>0.05;n=7)相似。(4)对同侧触须垫进行吹气刺激可诱发小脑分子层中间神经元(Molecular layer interneuron,MLI)的峰值电位。给予依托咪酯(50μM)10min显着抑制自发性峰电位和感觉诱发峰电位,自发性峰电位的标准化数目比基线减少1.64±1.6%(100.0±1.35%;P<0.0001;n=6)。感觉诱发峰电位的标准化数目比基线减少了21.0±6.4%(102.0±10.07%;P<0.001;n=6)。结论:依托咪酯通过GABAA受体调节感觉刺激诱发小脑皮层分子层场电位反应。甘氨酸受体阻断剂无法阻断依托咪酯诱导的面部刺激诱发的抑制反应。小脑表面灌注依托咪酯会抑制小脑MLI中的自发性和感觉诱发的峰电位活动,导致分子层对感觉刺激诱发抑制效应的减弱。
周茜,王树磊,杨秋[2](2019)在《抑制性STDP不同学习窗口下的神经元放电特性》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深入研究不同抑制性突触可塑性机制的功能,在大脑皮层神经网络模型中对Hebbian、anti-Hebbian和Symmetric这3种不同学习窗口的抑制性脉冲时间依赖可塑性(spike 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STDP)突触机制作用下的皮层神经元放电特性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窗口下神经元集群的平均放电频率、同步性、突触权值和突触电流,发现抑制性STDP机制的学习窗口类型会影响该机制对网络神经元放电特性的调节,anti-Hebbian类型学习窗口能根据网络中神经元放电率的变化,自适应调节突触权值以维持神经元放电;Hebbian和Symmetric类型学习窗口对神经元放电的抑制作用较强,不利于皮层神经元的放电。
任衍允[3](2019)在《阻变存储器数学分析模型建立及其模式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阻变存储器(RRAM)作为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子元件,其阻值连续可调并能长期保持的特性与生物神经突触可塑性具有高度相似性,并且在结构、功耗、密度、转变速度等方面也和生物神经突触具有可比拟性,被认为是进行类脑突触仿生和模式识别的最佳候选者之一。然而其突触仿生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器件阻变机制不明确、突触功能模拟单一等都限制了其进行更高阶、更复杂神经突触功能仿生的研究。因此,多途径探究阻变机制、明确参数演变规律、丰富突触可塑性学习规则模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式识别的差异性分析、功能性拓展,是当下急需开展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将首先构建数学分析模型对阻变过程进行机制探究;然后在模型研究基础上,分别使用具有时序依赖特性和频率依赖特性的突触可塑性进行模式识别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具有不同介质层数的阻变存储器建立数学分析模型进行机制探究。在导电细丝机制的数学分析模拟中,导电细丝尺寸的不同会对焦耳热流动、缺陷迁移速率等模型关键参数带来影响,我们基于缺陷在电场、热场和浓度梯度下的迁移规律,设计了新的阻变模型,使模型参数选择符合导电细丝尺寸特点,并在钙钛矿器件中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以往的模型都建立在单层器件的基础上,然而对于双层器件来说,随着插入层的引入,导电细丝通断位置、通断顺序等和单层器件明显不同,我们采用对器件开启、关闭过程进行分步模拟的策略,设计了适用于双层阻变器件的模型,并在AIST/a-C器件中得到验证。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均与阻变现象相吻合,并得到了导电细丝在阻变过程中的局域温度、形貌变化等参数演变规律。2.在模型研究基础上,对基于时序依赖特性的神经突触可塑性进行模拟并探究它们在模式学习任务中的性能差异。我们在钙钛矿器件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2T1R结构的神经元,通过信号设计,实现了神经突触反时序依赖可塑性(anti-STDP)的模拟,并将其用于单模式和多模式学习任务中。我们在WOx器件中同时观测到了数字型和模拟型阻变行为,数字型器件具有阻值离散、波动性大的特点;而模拟型器件具有阻值连续、波动性小的特点。在随后的模式学习任务中,它们各自展现出学习速度快和学习精确度高的优势,为了同时发挥它们的学习优势,我们设计了数字型和模拟型共存的神经网络,并通过学习策略的优化,实现了模式学习在学习速度和学习精确度的连续可调。3.通过模拟具有频率依赖特性的BCM学习法则进行视觉皮层高阶突触功能模式识别探究。目前,对突触仿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序依赖可塑性(STDP)的模拟,然而,基于频率依赖可塑性的BCM学习法则更符合生物突触可塑性规律,我们在对WOx器件进行tri-STDP学习法则模拟的基础上,通过all-to-all框架建立tri-STDP学习法则和BCM学习法则的映射关系,成功对BCM学习法则进行模拟,并符合其高频增强、低频抑制、频率阈值滑动可调的特点。进一步,我们设计了81×1的神经网络结构,将BCM学习法则应用于频率选择性和方向选择性的模式识别任务中,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最终会选择某一频率模板或方向模板作为训练结果,被选择模板的后突触频率响应高于频率阈值,其突触权重得到持续增强;而其它模板的后突触频率响应低于频率阈值,其突触权重得到持续抑制。
邵金平,杨卓[4](2008)在《与自适应滤波相关的电感受编码的转换》文中研究指明中枢的感觉信息通常是通过有效的探测获得的。然而,人和动物自身的运动可导致感觉输入形式的改变,从而干扰与行为相关感觉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因此,神经中枢很可能
乔健天,韩中胜,祁金顺[5](2008)在《中枢神经元树突电活动和树突返传动作电位在突触可塑性调控中的作用——悼念树突功能研究的先驱张香桐院士》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回顾了张香桐院士在上世纪50年代完成的有关神经元树突电活动和功能特性的先驱性研究工作,简要介绍了此后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热点之一的树突在中枢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形成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概况,籍以说明张香桐院士不愧为神经科学研究历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之一。
吕江腾[6](2006)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兴奋性突触的长时程可塑性依赖于靶细胞类型》文中认为神经元的电活动能对皮层神经元环路中兴奋性突触传递效率进行长时程修饰。本文中我们报告这种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具有靶细胞类型依赖的特性。在大鼠体感皮层(somatosensory cortex)第二/三层(layer 2/3),锥体细胞(pyramidal cell,PC)可同时在快速放电(fast spiking,FS)和低阈值放电(low-threshold spiking,LTS)中间神经元上形成突触连接。突触前后神经元不同时序(timing)的相关性放电(correlated spiking)可以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或减弱(long-term depression,LTD)锥体细胞到LTS细胞的突触(PC-LTS)传递。然而,不同时序和频率的相关性放电只能在锥体细胞到FS细胞的突触(PC-FS)上产生LTD。同时我们发现:相比PC-LTS突触, PC-FS突触只具有极低水平的NMDA(N-methyl-D-aspartate)亚型谷氨酸受体。进一步研究表明:在PC-LTS突触上,LTP的产生依赖NMDA受体的激活;而在两种突触上产生LTD需要代谢型(metabotropic)谷氨酸受体的激活,与NMDA受体没有关系。这种靶细胞类型特异的突触可塑性为皮层局部环路信息的差异性处理和储存提供了基础。
李澄宇[7](2004)在《伴随活动时序依赖突触可塑性的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的双向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突触强度的可塑性被认为很可能是学习记忆和活动依赖性环路构建的重要机制。但突触效率以外的神经元特性也会被其电活动改变。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相关活动能够诱导长时程增强(LTP)现象,同时也可以持续的提高突触前神经元内在兴奋性。问题是与长时程增强互补的、长时程抑制(LTD)现象是否与突触前整体兴奋性相关。在大鼠海马培养细胞和体感皮层脑片中用双膜片钳记录的方法研究发现,因相关活动而产生LTD的同时,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性是下降的。兴奋性调节与LTD的偶联只出现在两个谷氨酸能神经元之间。兴奋性下降的机制在突触后依赖于钙离子的动态变化,包括L型钙通道和钙依赖的内钙释放所引起的钙变化;在突触前则依赖于PKA和PKC的活性、以及这两种激酶相关的慢激活钾通道的调控。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强度的双向调控都依赖于类似的相关冲动时序,但反映了神经环路中两种不同的活动依赖性调节机制。活动依赖的整体兴奋性的双向改变可能在神经环路的信息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韩中胜[8](2000)在《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可塑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韩中胜[9](1996)在《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的形态与电生理学特征》文中认为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的形态与电生理学特征韩中胜(HanZhongsheng)(LegacyGoodSamaritan,HospitalandMedicalCenter,RobertS.Dow,NeurologicalSciencesIns...
二、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可塑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可塑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依托咪酯对在体小鼠小脑皮层分子层感觉信息传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器材 |
2.1.3 试剂及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麻醉与手术 |
2.2.2 电生理记录、刺激和药物应用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依托咪酯对小鼠小脑分子层感觉刺激诱发的场电位的影响 |
3.2 依托咪酯对感觉刺激诱发的P1 动态特性的影响 |
3.3 依托咪酯对小脑MLI感觉刺激诱发反应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依托咪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
(2)抑制性STDP不同学习窗口下的神经元放电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皮层神经网络中的抑制性STDP突触机制 |
1.1 Hebbian类型学习窗口的抑制性STDP突触机制 |
1.2 anti-Hebbian类型学习窗口的抑制性STDP突触机制 |
1.3 Symmetric类型学习窗口的抑制性STDP突触机制 |
2 结果 |
2.1 神经元连接概率改变时,不同抑制性STDP学习窗口情况下神经元的平均放电率和放电同步性 |
2.2 神经元连接概率改变时,不同抑制性STDP学习窗口情况下神经元的突触电流 |
2.3 神经元连接概率改变时,不同学习窗口抑制性STDP对神经元突触强度的调节 |
3 结论 |
(3)阻变存储器数学分析模型建立及其模式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阻变存储器(RRAM)简介 |
1.1.1 RRAM阻变概念 |
1.1.2 RRAM阻变机制 |
1.1.3 RRAM阻变模型 |
1.2 阻变存储器(RRAM)对突触仿生研究的优势 |
1.2.1 神经突触仿生 |
1.2.2 RRAM对突触仿生、模式识别研究的优势 |
1.3 阻变存储器(RRAM)对突触仿生、模式识别研究的现状 |
1.4 论文选题内容与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阻变存储器数学分析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单层阻变存储器模型 |
2.2.1 单层器件阻变模型 |
2.2.2 Al/CH3NH3Pb I3/FTO器件制备及表征 |
2.2.3 单层器件模型验证及分析 |
2.3 双层阻变存储器模型 |
2.3.1 双层器件阻变模型 |
2.3.2 Ag/AIST/a-C/Pt器件制备及表征 |
2.3.3 双层器件模型验证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阻变存储器基于时序依赖的模式识别研究 |
3.1 引言 |
3.2 突触anti-STDP可塑性模拟 |
3.3 基于anti-STDP的模式学习 |
3.3.1 单模式学习 |
3.3.2 多模式学习 |
3.4 数字型、模拟型共存的突触STDP可塑性模拟 |
3.5 基于数字型、模拟型共存的STDP模式学习 |
3.5.1 单一器件类型的STDP模式学习特性研究 |
3.5.2 模拟型、数字型共存的STDP模式学习特性研究 |
3.5.3 不同神经元类型占比对模式学习精确度、速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阻变存储器基于频率依赖的模式识别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WOx器件的tri-STDP模拟 |
4.3 基于tri-STDP的 BCM学习法则 |
4.4 基于BCM学习法则的模式学习 |
4.4.1 BCM频率选择性 |
4.4.2 BCM方向选择性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5)中枢神经元树突电活动和树突返传动作电位在突触可塑性调控中的作用——悼念树突功能研究的先驱张香桐院士(论文提纲范文)
一、树突功能研究的历史沿革和张香桐院士有关树突功能的开创性研究 |
二、树突电活动的膜片钳研究和树突返传动作电位 (back-or backward-propagating action potential, b AP) 的确认 |
三、b AP的产生和中枢突触功能的可塑性 |
(6)抑制性神经元上兴奋性突触的长时程可塑性依赖于靶细胞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Abstract |
正文 |
1. 引言 |
1.1 突触长时程可塑性:STDP |
1.2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的兴奋性突触 |
1.3 小结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脑片标本的制备 |
2.2 电生理记录方法 |
2.3 信号采集与统计分析 |
2.4 细胞形态的重构 |
2.5 药品来源及作用 |
3. 实验结果 |
3.1 鉴别皮层2/3层快速放电细胞和低阈值放电细胞 |
3.1.1 中间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及形态特征 |
3.1.2. PC-FS 和PC-LTS 连接的基本性质 |
3.2. PC-中间神经元突触的STDP 依赖于靶细胞类型 |
3.2.1. PC-LTS 和PC-FS 突触的STDP |
3.2.2 靶细胞依赖的LTP 和LTD |
3.2.3. PC-FS 突触上缺失放电时序依赖的LTP |
3.3. PC-中间神经元突触STDP 的机制 |
3.3.1 放电时序依赖的LTP 和LTD 使用不同机制 |
3.3.2. PC-FS 突触上低水平的NMDA 受体 |
3.3.3. mGluR1a-IP3R 信号途径在PC-FS 突触LTD 中的作用 |
4. 讨论 |
4.1 与其它突触的STDP 比较 |
4.2 靶细胞依赖的突触特性 |
4.3 定位于中间神经元上的突触长时程可塑性 |
4.4 生理意义 |
5.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文献综述:神经元微环路中GABA 能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
1. 引言 |
2. 兴奋性神经元 |
3.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多样性 |
4. 锥体细胞上GABA 能突触的分布及功能 |
4.1 胞体及近端树突的GABA 能突触 |
4.2 树突的GABA 能突触 |
4.3 轴突的GABA 能突触 |
5. 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
6. 前馈和反馈抑制环路里的中间神经元的多样性 |
7. 中间神经元多样性在神经网络功能中的体现 |
7.1 海马节律性振荡里中间神经元 |
7.2 前额叶工作记忆中中间神经元多样性的可能作用 |
8. 小结 |
9.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伴随活动时序依赖突触可塑性的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的双向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正文 |
1 引言 |
1.1 突触可塑性:STDP |
1.2 突触外的可塑性:兴奋性变化 |
1.3 突触前兴奋性变化 |
1.4 小结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溶液的配置 |
2.2 细胞培养 |
2.3 培养细胞的电生理记录 |
2.4 培养细胞的药理学 |
2.5 急性脑片获取及其电生理记录 |
3 实验结果 |
3.1 突触前兴奋性的双向调控 |
3.2 发放时序的依赖性 |
3.3 脑片中与LTD相关的突触前兴奋性下降 |
3.4 突触后细胞类型依赖性 |
3.5 内在兴奋性的变化 |
3.6 突触后钙升高依赖性 |
3.7 突触前PKC与PKA的作用 |
3.8 钾通道激活特性的上调 |
4 讨论 |
4.1 突触后钙信号 |
4.2 逆行性信使 |
4.3 突触前特异的兴奋性调控 |
4.4 激酶:PKC&PKA |
4.5 通道的调节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 综述:电活动对神经环路发育的作用 |
6.1 前言 |
6.2 眼优势柱与其初期建立 |
6.3 优势柱和关键期的活动依赖性 |
6.4 皮层功能柱与感受野的活动依赖性 |
6.5 活动依赖性的轴突选择性分支 |
6.6 神经元可塑性与活动依赖性的环路发育 |
6.7 有关突触可塑性的进一步思考 |
6.8 小结 |
综述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8)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可塑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与结果 |
1.1 ELL神经元的电生理特征 |
1.2 ELL浦肯野样细胞的可塑性 |
1.3 ELL突触可塑性的特点 |
1.4 ELL突触传递可塑性的机制 |
2 讨论 |
四、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可塑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依托咪酯对在体小鼠小脑皮层分子层感觉信息传递的影响[D]. 申威. 延边大学, 2021(02)
- [2]抑制性STDP不同学习窗口下的神经元放电特性[J]. 周茜,王树磊,杨秋. 中国科技论文, 2019(07)
- [3]阻变存储器数学分析模型建立及其模式识别研究[D]. 任衍允.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4]与自适应滤波相关的电感受编码的转换[J]. 邵金平,杨卓. 天津医药, 2008(05)
- [5]中枢神经元树突电活动和树突返传动作电位在突触可塑性调控中的作用——悼念树突功能研究的先驱张香桐院士[J]. 乔健天,韩中胜,祁金顺. 生理学报, 2008(02)
- [6]抑制性神经元上兴奋性突触的长时程可塑性依赖于靶细胞类型[D]. 吕江腾.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6(03)
- [7]伴随活动时序依赖突触可塑性的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的双向调控[D]. 李澄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4(01)
- [8]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可塑性的研究[J]. 韩中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S1)
- [9]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的形态与电生理学特征[J]. 韩中胜. 神经解剖学杂志, 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