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应激所致海马损害及其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谢梅[1](2021)在《法舒地尔改善OSAS大鼠认知功能及其对海马区Drebrin、PSD95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慢性间歇性缺氧建造OSAS大鼠模型,给予盐酸法舒地尔(Fasudil)进行干预,观察大鼠认知功能变化、海马CA1区Drebrin、PSD95蛋白的表达及海马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改变,观察Fasudil对OSAS大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随机将44只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CON组)、OSAS组、生理盐水组(NS组)、法舒地尔组(Fasudil组)。根据OSAS病理生理特点,采用CIH方法建立OSAS模型,腹腔注射法舒地尔进行干预,模型构建成功后,各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等行为学的变化通过水迷宫实验进行观察;采用尼氏染色(Nissl stain,NS)的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尼氏小体及病理改变;免疫荧光观察Drebrin、PSD95蛋白在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定位特点;高尔基染色观察四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对大鼠海马组织中Drebrin、PSD95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对造模箱内缺氧及自然环境下复氧的大鼠鼠尾动脉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二者相比有差异(P<0.05),造模缺氧期为(64.27±2.60)%,复氧时为(94.64±2.41)%,缺氧时下降大于4%。经间歇性缺氧后的大鼠均有嗜睡、精神不佳、仰头呼吸、呼吸幅度加深、呼吸频率加快等症状,达到OSAS模型建立标准,建模成功。2、水迷宫行为学测试结果:OSAS组大鼠在水迷宫中寻找逃生平台所需的时间较长,与CON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OSAS组大鼠空间探索时穿过虚拟平台次数较少,与CON组相比有差异(P<0.05),经Fasudil干预后,大鼠寻找逃生平台与OSAS组相比时间缩短(P<0.05),穿越虚拟平台次数增多(P<0.05)。3、海马CA1区尼氏染色镜下观察:CON组海马神经元细胞排列密集而整齐,胞体结构完整,尼氏小体最多,而OSAS组细胞排列较混乱,各细胞间间距增大,胞体结构破坏严重,尼氏小体减少甚至消失,Fasudil组较OSAS组细胞胞体稍完好,排列较整齐,尼氏小体稍多,细胞结构破坏减轻。4、Drebrin、PSD9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海马CA1区均有Drebrin和PSD95的表达,Drebrin主要表达于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上,PSD95主要表达于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膜和细胞质。5、高尔基染色结果:低倍镜下大鼠海马各区层次分明,背景干净,海马CA1区神经元各级树突染色清晰,分支明显。1000倍显微镜下树突棘的形态及数量明显可见,各型树突棘能清晰分辨,CON组树突棘密度最高,OSAS组树突棘密度更低,CON组与OSAS组相比有差异(P<0.05),Fasudil组树突棘密度较OSAS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6、蛋白免疫印迹结果:Drebrin和PSD95在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均有表达。与CON组相比,OSAS组Drebrin和PSD95蛋白含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udil组的Drebrin、PSD95的蛋白含量较OSAS组增加(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以改善OSAS大鼠学习记忆相关的认知功能,减少慢性间歇性缺氧对树突棘的损伤,增加树突棘可塑性,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神经元Drebrin、PSD95蛋白的表达有关。
蔡伟武[2](2021)在《交泰丸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临床症状主要以认知功能减退和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病理特征主要以神经元胞体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胞体外的淀粉样斑块聚集形成的老年斑及神经元丢失为主。随着全球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国内外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投入,然而至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未得到完全阐明,治疗上仍未研究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在西方医学研究痴呆未实现突破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医学充分发挥整体观的特点与优势,从中药复方的多靶点作用入手,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从而增加AD研究突破的契机。传统医家对记忆力减退的描述多集中在健忘上,其中清代医家认为健忘的发病主要是心肾亏虚及心肾不交引起。而交泰丸是治疗心肾不交的经典方剂,在古代主要用于治疗失眠,而现代研究发现其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亦有一定作用。古方今用,拓展古方的适应症范畴。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复方交泰丸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影响,探讨交泰丸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为中药复方交泰丸改善认知障碍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立足于疾病本身的多个方面,通过多角度探讨和研究中药复方交泰丸在AD治疗中的多靶点作用机制。方法:我们采用经典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即APP/PS1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中药复方交泰丸的作用,其中7月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36只,同年龄的雄性APP/PS1阴性小鼠12只。12只APP/PS1阴性小鼠作为对照组,将36只雄性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交泰丸低剂量(2.1g/kg)组、交泰丸高剂量(4.2g/kg)组。动物饲养至7月龄时开始每天灌胃给药,其中给药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持续4周给药后开始进行行为学检测,观察小鼠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的变化情况。机制研究:(1)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IRT1、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及其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情况;(2)用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的细胞结构,通过对尼氏小体的观察来了解神经元的损伤情况;(3)用硫磺素T染色检测各组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情况;(4)用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SIRT1、p-IRE1及NLRP3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Morris水迷宫、新物体识别及旷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灌胃给药交泰丸(2.1g/kg和4.2g/kg)后,APP/PS1小鼠改善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交泰丸可增加SIRT1蛋白水平,缓解IRE1通路的内质网应激水平,减少NLRP3炎性小体表达,从而减少炎症风暴的发生。同时交泰丸也有助于Aβ的清除(ADAM10、BACE1、RAGE、LRP1、NEP、IDE、硫磺素T染色),减少氧化应激(SOD、MDA、CAT、GSH-Px)水平。结论:交泰丸可能通过SIRT1/IRE1/NLRP3炎性小体通路减少炎症风暴的发生,同时有助于Aβ的清除,减少氧化应激水平的多靶点作用,从而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
傅文[3](2021)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多时点心理评估,探索“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的起效时间。2.以注意网络测试(ANT)和精神运动警觉任务(PVT)、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dCA)技术分别从行为学和效应学方面评估针刺对轻度抑郁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1.试验一:青年首发轻度抑郁人群认知神经功能的特点招募18~35岁的青年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并匹配健康青年组。通过两个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即ANT和PVT采集注意网络中的警觉效率、指向效率、执行控制效率和警觉反应时间;采集事件相关电位MMN、N1、P2、P3的潜伏时及P3振幅;通过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采集极低频(0.02-0.07Hz)、低频(0.07-0.20Hz)两个频段下的参数:增益(Gain)、相位差(Phase)、相关函数(Coherence)。探究青年首发轻度抑郁者的认知神经功能改变的特征。2.试验二:针刺治疗首发轻度抑郁起效时间的研究招募18~44岁的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设置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计算机简单随机方法分为“疏肝调神”针法组(下称为“疏肝调神组”)和非经非穴组。实施单盲,仅盲受试者;在量表评估、事件相关电位检测、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等疗效评价时采用盲法评价。(1)干预分组“疏肝调神”针法组(“疏肝调神组”)取穴:百会、印堂、合谷、太冲。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25mm毫针进针后予均匀捻转手法,得气即止。留针30分钟,配合导气法,嘱患者行鼻深呼吸。每10min行针 1min。非经非穴组取穴与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25mm毫针刺入对应非经非穴点1-2mm至针可直立即可,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做手法;疗程同疏肝调神组。(2)观察周期:每日1次,共治疗2周。完成80%即为有效病例。2周后进入抑郁相关病症专科门诊随诊。(3)评价指标主要结局指标:治疗第3天早期起效率(early improvement rate):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较基线减少25%及以上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次要结局指标:①第3天、第1周末、第10天、第2周末应答率(Response rate:以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较基线减少25%及以上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②HAMD-17③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13)④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⑤90项症状清单(SCL-90)⑥安全性结局:干预期间不良事件/不良反应。(4)评价时点:两组均在基线、治疗第3天、治疗1周、治疗第10天、治疗第2周评估HAMD-17;治疗期间每 日自评 BDI-13;在治疗前、治疗 2 周后评估 PSSS、SCL-90。3.试验三:针刺对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试验分组及受试者来源同试验二,在基线、治疗2周后两个时点采集事件相关电位、ANT、PVT、dCA数据。评估2周针刺治疗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4.数据统计本研究心理评测量表类数据采用末次观察值结转法(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填补缺失数据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to-Treat Population,ITT)。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条件时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不符合条件时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多时间点重复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构成比采用2XC表或3XC表卡方检验。正态资料采用双变量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非正态资料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对于客观指标数据,为了更好地量化实际的变化,缺失值未被输入,所有的显着性检验均采用缺失值的两两缺失进行。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显着性水平为α=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一:共纳入青年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45人(女性34人,男性11人),平均年龄(25.71±5.20)。健康青年组43人(女性33人,男性10人),平均年龄(25.25±0.95)。两组之间有可比性(P>0.05)。健康青年组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采集完整,共43人;事件相关电位因检查排队时长与之时间冲突,而脱失5人,共38人。完成ANT、PVT测试者32人。(1)青年轻度抑郁者与健康青年相比,注意网络测试中的警觉效应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青年轻度抑郁受试者警觉高于健康青年者;两组在MMN潜伏时、N1潜伏时、P2潜伏时与P3潜伏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P3波幅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9),青年轻度抑郁受试者P3波幅值要低于健康青年;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低频状态(LF)的左脑、右脑相位值(Phase)比健康青年低(P<0.05),(2)极低频(VLF)、低频状态(LF)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相位(Phase)与HAMD-17 呈负相关,极低频(r=-0.261,P<0.05),低频(r=-0.255,P<0.05)。试验二:(1)基线结果共纳入患者54例,其中疏肝调神组28例,非经非穴组26例。完成80%治疗者46例,脱落8例。其中疏肝调神组脱落2例;非经非穴组脱落6例。对两组受试者基线期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一般资料进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HAMD-17、BDI-13量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第三天早期起效率在治疗第三天早期起效率疏肝调神组96.42%,非经非穴组61.53%,疏肝调神组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第3天、第1周末、第10天、第2周末各时点应答率在第3天疏肝调神组应答率42.9%,非经非穴组30.8%,在第1周末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2.14%,非经非穴组69.23%,在第10天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5.7%,非经非穴组73.1%。第2周末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9.28%,非经非穴组69.23%。各个时点疏肝调神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HAMD-17①疏肝调神组与非经非穴组间各时点HAMD-17总评分无明显差异,均在治疗期第三天开始与基线比较有差异。②各因子组间比较焦虑躯体化症状因子:两组间基线以后各时点评分疏肝调神组小于非经非穴组,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睡眠障碍因子:随着治疗疗程的进展测量值逐渐降低,第3天、第10天、第14天的评分疏肝调神组较非经非穴组低,但未显示统计学的差异(P>0.05);阻滞因子:各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认知障碍因子:在治疗期第14天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2)。③各因子重复测量整体分析: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基线相比,第10天、第14天焦虑躯体化症状的评分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刺治疗从第10天开始对焦虑躯体化因子的改善较为明显,差值为 3.143(95%CI:1.276-5.010);睡眠障碍因子:基线相比,睡眠因子第3天开始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值为1.357(95%CI:0.581-2.133)并持续到 14 天。阻滞因子:与基线相比,在治疗期第7天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值为1.286(95%CI:0.052-2.519),且与基线相对在第10天、第14天差异持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知障碍因子:与基线相比治疗至第7天的变化显示出了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差值为1.429(95%CI:0.145-2.712)。且随着治疗的进展第10天、第14天与基线相比持续改善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BDI-13①组间比较:在基线时期以及治疗后七天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重复测量的整体分析结果:提示与基线相比在治疗至5天时的开始出现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3,差值为5.071(95%CI:2.141-8.002),随着治疗的进展在第6、7天持续改善且与基线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疏肝调神组的PSSS中的家庭支持、家庭外支持、支持总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三者评分虽治疗后稍高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7)90项症状清单(SCL-90)疏肝调神组的各因子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评分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在精神病性、其他、阳性项目均分、阳性因子数评分较治疗前评分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因子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1)疏肝调神组ANT中警觉、执行控制与治疗前相比数值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ANT中的执行控制与治疗前相比数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VT反应时(RT)两组组间及组内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事件相关电位MMN、N1、P2、P3的潜伏时及P3振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低频下的左脑(Red)、右脑(Green)的相位(LPhase)值,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青年首发轻度抑郁者存在认知功能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表现为高警觉,P3波幅下降,相位值下降。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2)“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可在第3天达到早期起效,且以睡眠障碍最早改善为特点,并在1周内出现较高应答。治疗2周后PSSS、SCL-90评分,及认知功能的高警觉、执行控制效率得到改善,事件相关电位和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未产生明显变化。
孙成成[4](2021)在《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包括一系列因血管因素引起或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的综合征,涵盖了与血管疾病相关的所有类型的认知障碍,范围从轻度认知障碍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目前,由于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和当前诊断标准的局限性,VCI的流行病学较难开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VC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不断上升。VCI病因及病理机制复杂,与机体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胆碱能受损、细胞凋亡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但VCI仍被认为是可以防治的。目前,VCI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治疗脑血管疾病和其他VCI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来预防,目前尚无可改善疾病的有效药物治疗方法。本课题组拟定了防治VCI的中药复方—参麻益智方,已批准为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备案号:Z20200005000)。该方由人参、天麻、鬼箭羽、川芎组成,具有益气增智、活血化瘀的功效。前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参麻益智方可以改善VCI大鼠及患者认知和神经功能。由此,本研究以参麻益智方作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VCI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对脑组织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AMPK/PPARα/PGC-1α/UCP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组织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为其防治VCI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确定参麻益智方的提取工艺及主要有效成分;观察参麻益智方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脑能量代谢和线粒体障碍相关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的病理机制及参麻益智方的干预效应机制及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析参麻益智方的主要化学成分。SPF级SD大鼠70只,雌雄各半,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手术成功后筛选认知障碍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4组:模型对照组(Model)、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0.45 mg/kg体质量)、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11.88 g生药/kg体质量)和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SMYZ-L)(2.97g生药/kg体质量)。另设假手术组(Sham),每组各10只大鼠。灌胃给药,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纯净水灌胃,连续灌胃8周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含量;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含量;非酶促免疫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还原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形态改变;脑组织中提取线粒体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mRNA表达的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 AMPK、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 蛋白的表达。结果1参麻益智方成分稳定明确课题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分析了参麻益智方的主要化学成分,并结合文献报道,确定了参麻益智方中人参皂苷、天麻素、阿魏酸、原儿茶酸、β-谷甾醇等多种主要化学成分。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2.1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定位航行实验:与第1天相比,所有大鼠在训练第2天的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均明显缩短(P<0.05,P<0.01),提示所有大鼠均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三天开始EL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EL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参麻益智方和盐酸多奈哌齐均可提高VCI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空间探索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目标象限活动路程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均显着增加,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目标象限活动路程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2.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的影响光学显微镜下海马组织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整齐,连接紧密,胞内结构完整,胞膜清晰,胞质丰富,核膜、核仁较明显,未见神经元变性或坏死。模型组大鼠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稀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层次减少,部分出现核固缩现象,可见细胞空泡变性,甚至坏死现象。盐酸多奈哌齐组、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较模型组有一定的改善,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有明显增加,细胞结构较完整,细胞膜较为清晰,偶见细胞空泡变性,少有细胞坏死现象。2.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Ach、AchE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Ach含量显着减少,AchE含量显着增多,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Ach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AchE含量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4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1β、TNF-α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IL-1β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TNF-α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2.5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GSH、MDA、SOD、GSH-PX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GSH、GSH-PX含量均显着减少,MDA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GSH、GSH-PX含量均显着增加,MDA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OD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的影响3.1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数量的影响参麻益智方干预后荧光显示线粒体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参麻益智方能增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VCI大鼠的线粒体数量。3.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排列整齐,膜形态基本完整,线粒体嵴致密,无明显肿胀和空泡形成。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明显改变,线粒体膜模糊,部分膜出现破裂,线粒体嵴断裂,疏松溶解,并伴有基质颗粒减少或消失。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低剂量组线粒体结构明显改善,线粒体膜总体清晰,线粒体嵴基本完整,说明参麻益智方可以改善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3.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AMPK、PPARα、PGC-1α和ATP5A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参麻益智方干预后,AMPK、PPARα、PGC-1α和ATP5A mRNA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P<0.01)。模型组UCP2mRN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和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SMYZ-L)UCP2mRNA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4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AMPK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AMPK可能通过磷酸化参与此途径。结论1确定了参麻益智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主要化学成分,为探讨其防治VCI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提供了化学物质基础。2脑组织线粒体结构改变和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VCI的重要病理基础。3参麻益智方具有提高慢性脑低灌注致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并改善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保护神经元,增强胆碱能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其作用机制和提高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的表达,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相关。
纪可[5](2021)在《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知识图谱的方式直观展现国内中医治疗失眠相关研究的历史路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科研力量的合作分布关系,为研究者了解中医治疗失眠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对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为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奠定基础。观察中药安神方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学习记忆、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由此探讨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文献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领域的文献,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医治疗失眠相关文献中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共现分析。通过时间线视图展示不同聚类的相互影响及时间跨度。2.临床研究:收集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神志病科门诊接诊的慢性失眠患者,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睡眠卫生教育,试验组给予中药安神方,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收集相关病情资料,治疗前后予以疲劳量表-14(FS-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安全性指标检测,对该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3.实验研究:将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常规饲养外,其他4组通过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每天连续睡眠剥夺12小时,持续剥夺21天。睡眠剥夺2周后开始灌胃给药,1天1次,连续灌胃2周。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容0.9%Na Cl灌胃。西药组给予艾司唑仑0.09mg/kg/d灌胃。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给予中药安神方颗粒2.97g/kg/d。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给予中药安神方颗粒1.49g/kg/d。末次灌胃后,次日开始采用自主活动分析仪记录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固定时间段内的运动路程、运动时间等数据,观察各组动物自主活动度的变化情况。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各组大鼠进行获得性训练,记录90秒内大鼠找到圆形平台的游泳时间、游泳路程和游泳轨迹,每天训练4次,连续5天,第6天休息,第7天上午进行定位航行实验,检测动物的学习能力。第7天下午撤掉圆形平台,进行空间探索实验,计算机记录90秒内大鼠穿越原平台的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游泳路程及游泳轨迹,检测动物的记忆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皮质GABA、Glu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海马NDRG2、GFAP阳性细胞表达量及共定位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质、海马NDRG2、GLT-1、GAD65、GAD67、Glu NR2A、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皮质、海马中NDRG2、GLT-1、GAD65、GAD67、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文献研究:(1)中医治疗失眠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发文量趋于稳定,并维持较高水平。(2)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是研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主要力量。研究团队内部合作较为紧密,但团队之间尚未形成广泛合作,仅有少数学术机构存在跨区域合作。(3)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围绕辨病、辨证、治疗方式、数据挖掘及临床疗效评价等五个方面展开。2.临床研究:(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基本一致,无显着差异。(2)试验组(中药安神方)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安慰剂)总有效率为38.7%。(3)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治疗后PSQI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4)试验组治疗后FS-14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FS-14评分与治疗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治疗后HAMA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3.23,P<0.01)。(6)试验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的安全性指标无显着差异,无不良事件发生。3.实验研究:(1)自主活动分析:在光照/黑暗环境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路程较空白组均明显增加(P<0.05)。在活动时间方面,除0点外,模型组大鼠活动时间较空白组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活动路程及活动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2)定位航行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上平台的潜伏期、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上平台的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均明显缩短(P<0.01)。空间探索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总路程、越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总路程、越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内GABA浓度显着下降,Glu浓度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Glu浓度降低(P<0.05),西药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GABA浓度升高(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内NDRG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GLT-1、GAD65、GAD67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NDRG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GLT-1、GAD65、GAD67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NDRG2、GFAP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NDRG2、GFAP阳性细胞数降低(P<0.01),NDRG2与GFAP存在较好的共定位。(6)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内NDRG2、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NDRG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GLT-1、Glu NR2Am RNA相对表达量、GLT-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海马内NDRG2、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NDRG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GLT-1、Glu NR2A m RNA相对表达量及GLT-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7)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内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内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中医药干预失眠具有独特优势,是失眠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知识图谱直观展现了该领域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方向。2.中药安神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提高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减轻日间疲劳,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亦有改善作用,疗效显着优于安慰剂。3.中药安神方能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的昼夜节律和学习记忆,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并对其脑内的神经递质产生影响有关。
曹智怡[6](2021)在《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探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抗抑郁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探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抗抑郁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健康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文拉法辛组(0.008g/kg)和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16g/kg)、中(8g/kg)、低剂量(4g/kg)组,共6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它5组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的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正常组和模型组按10ml/kg体重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其余各组灌胃等体积的相应药物悬浊液,持续21天。在造模前1天和造模第21天进行旷场实验和糖水偏爱度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在造模第21天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解剖取材,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用TUNEL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PERK、CHOP、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旷场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和直立次数得分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及盐酸文拉法辛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直立次数得分升高(P<0.01)。对药酸枣仁-合欢花中剂量组水平运动和直立次数得分高于其他剂量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组(P<0.01)。糖水偏爱度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爱度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文拉法辛组大鼠糖水偏爱度均升高(P<0.01)。对药酸枣仁-合欢花中剂量组糖水偏爱度高于其他剂量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组(P<0.01)。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受损明显,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及盐酸文拉法辛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较轻。TUNEL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增加(P<0.01),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及盐酸文拉法辛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减少(P<0.01)。对药酸枣仁-合欢花中剂量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低于其他剂量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组(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ERK、CHOP、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文拉法辛组大鼠海马PERK、CHOP、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对药酸枣仁-合欢花中剂量组大鼠海马PERK、CHOP、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其他剂量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组(P<0.01)。结论:1.采用CUMS结合孤养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抑郁大鼠模型,表现为旷场实验得分降低、糖水偏爱度下降。抑郁模型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且稳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抑郁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可能与大鼠海马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对药酸枣仁-合欢花可以改善抑郁大鼠的抑郁样行为。3.对药酸枣仁-合欢花可以改善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受损情况,并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凋亡。4.对药酸枣仁-合欢花可能通过调节PERK-ATF4-CHOP信号通路中的相关因子表达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以中剂量为佳。5.具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的对药酸枣仁-合欢花能够通过心、肝二脏发挥抗抑郁作用。
胡卓瑶[7](2021)在《基于HIF1-VEGF-Notch通路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改良后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备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模型,观察中药夏天无(Rhizoma Corydalis Decumbentis,RCD)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和皮质区形态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从HIF1-VEGF-Notch信号通路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夏天无治疗VD的可能作用机制,旨在为活血化瘀药治疗V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分组、造模及给药:购入10-12周龄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为研究对象。造模前适应性饲养一周,随机选出14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Sham),剩余大鼠均使用改良2-VO法建立VD模型。造模完成后,按照数字表法将V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尼莫地平组(Nim)、低剂量夏天无组(RCD-L)、中剂量夏天无组(RCD-M)和高剂量夏天无组(RCD-H)。将夏天无及尼莫地平片配置成相应浓度的混悬液,各夏天无组依大鼠体重分别给予0.2 g/kg、0.4 g/kg、0.8 g/kg夏天无混悬液灌胃,尼莫地平组给予0.01 g/kg尼莫地平混悬液灌胃,假手术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40天。2.神经行为学检测:Morris水迷宫记录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目的象限停留时间、首次抵原平台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及运行轨迹图,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差异。3.形态学观测: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及皮质区神经元病理学改变,尼氏(Nissl)染色观测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数量变化、尼氏体分布情况及其突起的变化。4.细胞凋亡检测:TUNEL法原位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的凋亡情况,Motic计数分析软件计数阳性细胞数量并评价凋亡水平。5.微血管密度(MVD)测定: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CD34蛋白表达情况,选取3个视野运用Motic计数分析软件进行微血管计数,取平均值以评定缺血区血管新生情况。6.VEGF/VEGFR-2蛋白表达检测:采用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VEGF、VEGFR-2平均光密度值(AOD),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分析。7.HIF-1α/VEGF/Notch通路蛋白表达检测: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中HIF-1α、VEGF及Notch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Image J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条带灰度值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8.数据统计与分析:记录并统计所有数据,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定位航行实验采用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他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Graph Pad Prism 9绘制统计图表。结果:1.夏天无对VD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定位航行实验开展次日,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逃避潜伏时间显着延长(P<0.05),后3日其潜伏时间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状态(P<0.01),且运行轨迹冗长、杂乱。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于目的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首次抵原平台时间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逃避潜伏时间、首次抵原平台时间均相对缩短(P<0.05,P<0.01),其中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差异显着(P<0.01),且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显着增多(P<0.01),于目的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多(P<0.01),运行轨迹明显简单。2.夏天无对VD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的形态学影响: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次清晰,排列紧密,核仁明显;模型组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锥体细胞发生固缩坏死,皮质区神经元深染,坏死明显;各治疗组较模型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病理学改变呈不同程度减轻,其细胞层次较清晰,排列较紧密,其中以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较为明显。3.夏天无对VD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数量的影响: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锥体细胞突起明显,Nissl小体丰富,形态完整。与其比较,模型组CA1区及皮质区锥体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1),Nissl小体明显减少。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较模型组CA1区及皮质x区锥体细胞数量显着增多(P<0.01),Nissl小体数量增多,突起较为明显。TUNEL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夏天无低剂量组可减少神经元凋亡(P<0.05),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阳性凋亡细胞呈极显着减少(P<0.01)。4.夏天无对VD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MVD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MVD显着增加(P<0.05,P<0.01)。各治疗组较模型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MVD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P<0.01),其中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MVD呈极显着增加(P<0.01),而夏天无高剂量组较尼莫地平组皮质区MVD明显增加(P<0.05)。5.夏天无对VD大鼠VEGF/VEGFR-2蛋白AOD值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中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夏天无低剂量组可提高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天无中、高组及尼莫地平组可显着提高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P<0.01),而夏天无高剂量组较尼莫地平组皮质区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6.夏天无对VD大鼠HIF-1α/VEGF/Notch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中HIF-1α、VEGF及Notch蛋白含量均增高(P<0.05);低剂量夏天无组较模型组,HIF-1α、VEGF及Notch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HIF-1α、VEGF及Notch蛋白含量显着提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结论:1.夏天无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一定改善作用。2.夏天无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性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3.夏天无可通过增加VD大鼠脑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改善其血液供应。4.夏天无对V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干预HIF1-VEGF-Notch信号通路,从而诱导血管新生有关。
吴磊[8](2021)在《应激与光遗传刺激海马齿状回后脑心失调及理气抗躯体化治疗氧化炎性机制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及意义抑郁症的形成被躯体化症状所驱动,除了情绪低落、快感缺失核心表现,患者常常伴有多种躯体化症状甚至以此为主诉。在躯体化症状中,抑郁伴随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口最主要的死因,两者共病率达到20%-50%,共病后彼此加重约3倍。抑郁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其发生、发展和预后。传统中药枳壳治疗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已早有报道,然而其治疗抑郁症伴随心血管共病的研究相当缺乏,其机理更是不清楚。本文首次研究了枳壳及其吸收成分水合橙皮内酯心脏保护快速抗抑郁作用,为后续研制靶向性防治抑郁症伴随心血管共病的中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和结果1.采用LC-MS/MS法测定枳壳提取物中柚皮苷、芸香柚皮苷、水合橙皮内酯、橙皮苷、新橙皮苷、川陈皮素的含量,绘制各成分的标准曲线,并对其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等指标进行了考察。方法学结果均符合要求,三批枳壳有效吸收成分及提取方法均相对稳定。6种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橙皮苷10.74 mg/g,新橙皮苷86.03 mg/g,柚皮苷165.98 mg/g,芸香柚皮苷29.64 mg/g,川陈皮素 10.67 mg/g,MH 3.73 mg/g。2.选择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模型小鼠,采用蔗糖偏好试验检测小鼠蔗糖偏好率,进行强迫游泳和悬尾试验检测小鼠自发活动和不动时间,通过新奇环境抑制摄食测试检测小鼠进食延迟时间和食物消耗量。用ELISA试剂盒测量血清中IL-6、iNOS、TNF-α的表达,取各组小鼠海马或心脏组织样本,用Western-blot检测小鼠心脏中CK-MB、eNOS、IL-6、IL-10、INF-γ、iNOS、TNF-α、pPI3K、pAKT、pNF-κB 的表达,检测小鼠海马中PKA、PSD95、pCREB、BDNF、Synapsin1的表达。结果表明,CUMS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的抑郁样行为。而枳壳和MH处理后均可以治疗,同时降低血清中的IL-6、iNOS、TNF-α表达。在心脏方面,枳壳和MH处理后下调了 CK-MB、IL-6、INF-γ、iNOS、TNF-α、pPI3K、pAKT、pNF-KB 的表达,上调了 eNOS 和 IL-10 的表达。在海马部位,上调了 PKA、PSD95、pCREB、BDNF、Synapsin1 的表达。3.选择GluR-CRE小鼠,双侧海马微注射AAV-Ef1α-DIO-eNpHR3.0-mCherry病毒,光遗传技术瞬时抑制海马中GluR神经元的活性后给予枳壳和MH,采用蔗糖偏好试验检测小鼠蔗糖偏好率,进行强迫游泳和悬尾试验检测小鼠自发活动和不动时间。取各组小鼠海马或心脏组织样本,用Western-blot检测小鼠心脏中炎症指标NF-KB和氧化应激指标eNOS的表达,检测海马中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PKA、PSD95、GluR1、Synapsin1的表达。结果表明,瞬时抑制海马中GluR神经元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出现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学改变。而给药枳壳和MH后,抑郁样行为被改善,心脏部位eNOS、pNF-KB的表达下降,海马部位PKA、PSD95、GluR1、Synapsin1的表达上调。4.选择习得性无助(LH)和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模型来揭示枳壳的快速抗抑郁作用,通过检测小鼠海马中 pCREB、CREB、PKA、BDNF、PSD95、synapsin1、GluR1、GAD67和NR1的表达,测试其海马区突触蛋白分子的水平及潜在的抗抑郁分子机制。结果显示,枳壳就像氯胺酮一样,给药1天后可以逆转LPS和LH模型小鼠的抑郁行为。此外,枳壳还能增加海马中PKA/CREB/BDNF信号的表达,上调LPS和LH模型小鼠海马GABA受体GAD67和谷氨酸能GluR1的表达,单剂量给药枳壳还可以上调突触蛋白如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和synapsin1。美他多辛(CREB的拮抗剂)在LPS诱导模型小鼠的悬尾和强迫游泳试验中抑制枳壳的抗抑郁作用,同时阻断CREB磷酸化和神经递质、突触蛋白的表达。5.MH是枳壳的重要入血吸收成分,已被证实具有抗抑郁作用。我们选择LPS诱导的小鼠模型来揭示MH的抗抑郁作用,结果发现单次给药MH 1天后可逆转LPS诱导小鼠的抑郁行为。此外,MH可逆转LPS诱导小鼠模型海马中nNOS的表达,使用NO信号传导激动剂L-精氨酸会减弱MH的抗抑郁作用,相反,NO信号拮抗剂7-硝基吲唑的治疗增强了次有效剂量MH的抗抑郁作用。这些结果表明NO在MH的抗抑郁类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随后,我们测量了 NO下游ERK/NF-κB和ERK/CREB/BDNF信号,结果显示,MH只逆转了 LPS诱导小鼠海马中ERK和NF-κB的表达,而CREB和BDNF的表达没有改变。NF-κB激动剂(Asatone)能够抑制MH的抗抑郁类作用,而PKA/CREB拮抗剂H89却对其没有影响。同时,MH对海马齿状回中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及血清中IL-1β、IL-10、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均有改善作用。6.神经可塑性和神经新生已被证实有助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枳壳可以快速缓解小鼠的抑郁症状。然而,枳壳抗抑郁作用的潜在机制研究仍不深入,特别是与脑区神经元和突触的关系。本章我们评估了 CUMS模型中枳壳的抗抑郁效果。证实了枳壳对于CUMS小鼠的抗抑郁作用与神经新生和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枳壳在长期治疗中具有抗抑郁作用,枳壳逆转了 CUMS小鼠海马PKA信号、突触蛋白、神经新生和突触可塑性的下调表达。我们通过药物干预来测试PKA在枳壳抗抑郁作用中的作用,我们发现,使用PKA拮抗剂(H89)预处理后,枳壳的抗抑郁作用减弱,突触蛋白和新的神经元标志物Brdu的表达被抑制。区别于艾司西酞普兰,枳壳对成熟的神经元标记物Ki67并没有改变。以上结果表明,枳壳通过激活PKA信号,随后增加新生神经元和突触可塑性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本研究采用LC-MS/MS技术建立了枳壳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3批枳壳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及提取方法相对稳定,质量可控。在确定枳壳的质量后我们阐明了枳壳及其吸收成分MH抗心肌凋亡和改善抑郁行为的作用,炎症、氧化应激和突触可塑性参与了整个过程。基于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基础,我们综合运用光遗传,药理学技术等新研究手段,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枳壳治疗心脑共病的分子机制,发现枳壳及其吸收成分MH能够改善光遗传刺激小鼠模型的抑郁表型,同时能够改善下游的PKA/NF-κB炎症通路以及突触蛋白(PSD95、Synapsin1)的表达产生抗心肌凋亡作用。在快速抗抑郁研究中,枳壳依赖于PKA/CREB/BDNF通路,随后调控下游突触传递,促进海马神经元新生。而其吸收成分MH则依赖于抑制一氧化氮介导的下游ERK/NF-κB通路,与PKA/CREB/BDNF通路无关。
张海玲[9](2020)在《慢性应激致情绪认知损伤的生物学标记物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应激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经历,是机体对外部及内部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但是长期持续性的应激,或短暂而强烈的应激会对个体的情绪和认知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如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认知功能。应激引起情绪及认知障碍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可能的机制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过度激活导致的皮质类固醇释放增多、神经发生及神经可塑性改变、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引起炎症反应等。近年来,炎症因子作为应激导致情绪及认知损伤的生物学标记物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应激可引起中枢及外周炎症因子表达异常。但文献报道及本课题组前期工作显示,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的变化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需要对应激致情绪及认知障碍的炎症通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寻找更为稳定的炎症标记物,以及相关的脑损伤机制。前期我们在抑郁症人群中发现晚期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升高,且不受病程影响;哮喘合并抑郁患者中IL-8升高明显,且髓鞘损伤相关指标改变。因此,本研究拟从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两方面,寻找慢性应激致情绪及认知障碍的潜在炎症标记物,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源于本校心理系前期招募的应激与情绪障碍研究数据库,随机选取焦虑个体及非焦虑对照各34名,收集一般资料,通过应激、焦虑、抑郁等量表评估,并采集外周血清检测,研究应激程度与焦虑及焦虑社会关注、认知关注等方面的相关性;对比两组人群的血清白介素、HMGB1等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髓鞘损伤标记物、以及激素改变的情况,初步探索慢性应激的神经心理特征及潜在的血清生物学标记物。动物实验将雄性ICR小鼠通过慢性束缚建立慢性应激模型。通过悬尾实验(TST)、强迫游泳实验(FST)来评估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的情绪变化,使用Y迷宫实验评估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研究小鼠脑损伤的病理改变及HMGB1在炎症激活及相关通路蛋白的变化。结果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应激程度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r=0.681,p<0.001),且应激程度与焦虑的躯体关注(r=0.417,p<0.001)、社会关注(r=0.504,p<0.001)及认知关注(r=0.427,p<0.001)三个维度得分均存在相关性。将焦虑组与非焦虑组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焦虑组血清 HMGB1(3.53±1.02 vs 3.01±0.48,p=0.010)及 IL8(116.60±25.86 vs 105.04±21.27,p=0.048)水平显着升高,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显着下降(22.63±5.60 vs 25.26±4.44,p=0.036)。动物实验(1)慢性应激模型中观察到模型动物出现明显的情绪及认知改变,表现为抑郁行为(TST 静止时间 110.88±7.45s vs 74.46±11.93s,P=0.012;FST 静止时间 85.93±12.54s vs45.21±10.64s,P=0.02)及学习记忆行为(自主交替次数 42.14%±9.925%vs 54.55%±4.20%,P=0.036)的异常,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2)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应激小鼠脑内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增多,Iba-1阳性细胞显着增加;(3)慢性应激模型小鼠海马中HMGB1显着升高,HMGB1相关的炎症通路蛋白p-Src、NF-κB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4)慢性应激模型小鼠脑内海马区出现明显少突胶质细胞损伤与髓鞘脱失;(5)慢性应激模型小鼠出现海马区神经元损伤,且BDNF表达显着下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炎症在应激致情绪及认知障碍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慢性应激可能通过HMGB1、Src、NF-κB相关信号通路来激活小胶质细胞发生炎症反应,从而造成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及髓鞘的脱失,最终导致了情绪及认知障碍。同时,神经营养受损同样参与了上述病理过程,但是炎症与神经营养受损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应激程度与焦虑及潜在的认知损伤相关,HMGB1具有炎性标记物的潜力。
王一赫[10](2020)在《淫羊藿苷对心理应激致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及病理改变加重的治疗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主管记忆和情绪的脑区存在神经炎性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神经炎性斑以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为核心,而神经原纤维缠结由过度磷酸化的微管tau蛋白于神经元内高度螺旋化形成。大量研究证实,神经炎症在AD的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是介导大脑炎症过程的主要细胞,参与Aβ的清除过程。但当Aβ水平升高时,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可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从而损伤神经元。心理应激是A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抑郁症患者会出现痴呆症状甚至是临床典型的AD,其原因被认为是AD患者体内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所致,而糖皮质激素是经典的应激激素,提示AD患者存在心理应激。动物实验表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AD病理改变有关,慢性不可预期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可显着增加动物模型血清皮质酮水平和脑内淀粉样前体蛋白表达。此外,慢性应激包括束缚/孤立应激可增加小鼠大脑中Aβ40和Aβ42表达,加速淀粉样斑块的形成,损害小鼠的学习和记忆。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存在与细胞毒性相关的经典M1激活模式和吞噬/保护转换激活模式(M2激活模式)。M1型激活时,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IRF)家族成员IRF5激活炎性细胞因子编码基因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2。M2型激活由IRF4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控制,使小胶质细胞活化分泌IL-4、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后者促进体液免疫反应并调节M1型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反应,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心理应激导致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伴随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如TNF-α,IL-1β、IL-6、IL-12和IL-18,这种激活通常与吞噬能力下降有关,并伴有iNOS的高表达。而M2型激活时抑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3和TGF-β的分泌增多与吞噬能力增加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应激,如CUS、束缚应激等,均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向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而吞噬能力下降的M1型活化。但社会心理应激导致的小胶质细胞激活是否对其清除Aβ的能力产生影响尚不十分清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一组调控基因表达的配体诱导核受体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各器官,在不同的物种中已经发现其具有3种亚型,分别为PPARα、PPARβ及PPARγ。在三种亚型中,PPARγ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量最高,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PPARγ与应激调节和小胶质细胞表型的转化有关,其可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M2表型以减轻Aβ蛋白的神经炎症毒性作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慢性温和应激所致的抑郁样行为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吡格列酮激活PPARγ从而诱导小胶质细胞M2型激活相关。中药淫羊藿提取物淫羊藿苷被证实具有广泛的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以往有研究提示,淫羊藿苷可明显减轻AD模型的认知功能障碍、减轻缺血所致的神经元损伤。另有研究证实,淫羊藿苷可通过激活PPARγ减轻大鼠的炎症反应。但是,淫羊藿苷能否通过上调PPARy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和减轻病理改变尚需研究证实。2.研究目的2.1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对小鼠海马、前额叶小胶质细胞M1激活表型标志物 IL-1β、IL-6、TNF-α 和 TLR4-NF-κB 通路的影响。2.2束缚/孤立应激对APP/PS1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和海马、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表型、Aβ沉积的影响及淫羊藿苷能否通过上调PPARγ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及病理改变。2.3脂多糖刺激和淫羊蕾苷处理对BV2小胶质细胞表型和PPARy表达的影响。3.材料与方法3.1实验动物和细胞系的分组与处理3.1.1实验一:30只7-8周龄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control,Ctr)、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组(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TAK-242 组(CUMS+TAK),每组10只小鼠。对小鼠采用为期21天的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以建立小鼠心理应激模型,干预手段为腹腔注射TLR4抑制剂TAK-242。在造模和干预结束后,依次进行行为学测试、取材及后续的分子生物学实验。3.1.2实验二:30只3月龄的健康雄性APP/PS1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Ctr)、束缚/孤立应激组(restraint/isolation stress,RIS)、束缚/孤立应激+淫羊藿苷(icariin,ICA)组(RIS+ICA),每组10只小鼠。束缚/孤立应激组和束缚/孤立应激+淫羊藿苷组小鼠采用28天束缚/孤立应激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心理应激模型,束缚/孤立应激+淫羊藿苷组小鼠应激结束后再接受淫羊藿苷灌胃给药6个月。束缚/孤立应激结束后,所有动物进行行为学测试。淫羊藿苷灌胃给药结束后,所有动物进行水迷宫测试、动物取材和分子生物学实验。3.1.3实验三:BV2细胞系培养于由90%高糖型DMEM+10%FBS+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100 ug/ml组成的培养基中,设置对照组(Ctr)、脂多糖组(lipopolysaccharide,LPS)、脂多糖+淫羊藿苷低浓度组(LPS+ICA5)及脂多糖+淫羊藿苷高浓度组(LPS+ICA10)4组,采用脂多糖刺激作为BV2细胞M1型激活模型,同时给予低浓度(5 μM)和高浓度(10 μM)淫羊藿苷处理。造模结束后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3.2慢性不可预期性应激应激刺激包括:45°倾斜鼠笼12 h,噪音刺激1 h(1500Hz,92 dB),24h昼夜颠倒,禁食8 h,禁饮8 h,不可回避的足部电击(电压为50 mV,每次电击10 s,每分钟电击一次,持续15 min),水平震荡20 min。应激期间每天随机给予一种刺激且与前一天不同,每种刺激给予3次。3.3束缚/孤立应激每只小鼠单独束缚于束缚筒中(束缚筒口径3.0 cm,长度10.0 cm),每天应激刺激6 h,应激期间禁食、禁饮。3.4药物的使用3.4.1实验一: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TAK-242组小鼠在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期间给予TAK-242 3 mg/kg预处理,于应激刺激开始前30 min通过腹腔注射给药。药物注射时间均为21天。为平衡误差,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组小鼠以相同方式给予相同体积的80%聚乙烯二醇400。3.4.2实验二:束缚/孤立应激+淫羊藿苷组小鼠在4-10月龄每天给予淫羊藿苷60 mg/kg灌胃给药,共给药6个月。为平衡误差,对照组、束缚/孤立应激组小鼠以相同方式给予相同体积的双蒸水。3.4.3实验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BV2细胞,实验前1h换为无血清DMEM/F12培养基。1 h后,脂多糖组和两药物治疗组换为含LPS(1 ug/m1)的无血清培养基分别孵育0.5 h,然后,分别于淫羊藿苷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中加入淫羊藿苷使其终浓度分别为5μM及10 μM,培养6h。3.5行为学测试分别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快感缺失程度,自主活动和探索行为及焦虑样行为。采用Y迷宫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3.6 放射免疫法检测每组随机选取6只C57BL/6小鼠麻醉后心脏穿刺取血,离心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酮水平,具体操作严格按照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7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法检测3.7.1实验一:C57BL/6小鼠于行为学实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4只麻醉进行脑组织样本制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及前额叶NF-κB的分布与表达。3.7.2实验二:APP/PS1小鼠于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各组随机选取4只动物麻醉进行脑组织样本制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和前额叶Aβ1-42、Iba-1和iNOS的分布与表达。3.7.3实验三:BV2小胶质细胞在造模结束后用1%多聚甲醛固定,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iNOS的分布与表达。3.8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提取实验动物脑组织或细胞总蛋白,测定总蛋白浓度,按试剂盒要求进行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使得每标准品孔中含蛋白标准品50μl,设置空白孔,于空白孔中加入40 μl样品稀释液,其他待测样品孔中加入40μl样品稀释液及10 μl待测样品。置于37℃恒温箱孵育,以稀释好的洗涤液洗涤。拍干后加入酶标试剂50 μl,置于37℃恒温箱孵育,以稀释好的洗涤液洗涤。除空白孔外,每孔依次加入显色剂A、显色剂B各50 μl,37℃避光孵育。孵育后将终止液50 μl加入各孔,在酶标仪450 nm波长下测定各孔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各待测样品的所测蛋白表达浓度。3.9免疫印迹法检测NF-κB或PPARy表达提取实验动物脑组织或细胞总蛋白,测定总蛋白浓度。蛋白样品加热变性后,经电泳、转膜、封闭后,分别孵育不同目的蛋白或内参蛋白一抗4℃过夜,洗涤后加二抗于室温孵育1 h。再次洗涤后以化学发光法显影,使用Image J 14.0软件分析各条带的灰度值。4.结果4.1实验一结果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对C57BL/6小鼠行为学测试结果及海马、前额叶小胶质细胞M1激活表型标志物IL-1β、IL-6、TNF-α和TLR4-NF-κB通路的影响4.1.1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可导致C57BL/6小鼠在行为学测试中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和学习记忆功能损害。4.1.2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可导致C57BL/6小鼠海马及前额叶M1激活表型标志物IL-1β、IL-6、TNF-α和NF-κB表达升高。4.1.3 TLR4抑制剂TAK-242可显着改善C57BL/6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和学习记忆功能损害,并可使IL-1β、IL-6、TNF-α和NF-κB的表达趋于正常。4.2实验二结果束缚/孤立应激对APP/PS1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和海马、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表型、Aβ沉积、PPARγ表达的影响及淫羊藿苷的治疗作用4.2.1束缚/孤立应激可导致4月龄APP/PS1小鼠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及10月龄APP/PS1小鼠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损害。4.2.2束缚/孤立应激可导致10月龄APP/PS1小鼠海马、前额叶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增加、Aβ沉积增加、PPARy表达减少。4.2.3中药提取物淫羊藿苷可显着改善10月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损害,并可逆转10月龄APP/PS1小鼠海马、前额叶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增加、Aβ沉积增加、PPARy表达减少。4.3实验三结果 脂多糖刺激和淫羊藿苷处理对BV2小胶质细胞表型和PPARy表达的影响4.3.1 1 ug/ml脂多糖刺激可导致BV2小胶质细胞IL-6、TNF-α表达水平及iNOS阳性细胞比例显着升高及TGF-β1的表达降低。4.3.2与对照组和LPS组相比,高浓度淫羊藿苷处理显着上调BV2小胶质细胞PPARγ表达;与LPS组相比,高浓度淫羊藿苷处理显着降低BV2小胶质细胞IL-6、TNF-α表达水平及iNOS阳性细胞比例,升高TGF-β1的表达水平;与LPS组相比,低浓度淫羊藿苷处理显着降低IL-6、TNF-α表达水平及iNOS阳性细胞比例,升高TGF-β1的表达水平。5.结论5.1心理应激激活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导致C57BL/6小鼠抑郁样行为、空间记忆能力损害,海马及前额叶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升高。5.2心理应激可通过抑制PPARγ的表达,导致APP/PS1小鼠抑郁样行为、更为严重空间记忆能力损害,海马及前额叶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升高及Aβ病理改变加重。5.3淫羊蕾苷可通过上调PPARγ诱导小胶质细胞的表型转化,改善心理应激所致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及病理改变加重,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5.4高浓度淫羊藿苷处理可上调BV2小胶质细胞PPARy的表达并减轻脂多糖刺激所致的BV2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
二、慢性应激所致海马损害及其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应激所致海马损害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法舒地尔改善OSAS大鼠认知功能及其对海马区Drebrin、PSD95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交泰丸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
一、阿尔茨海默病历史 |
二、阿尔茨海默病流行性病学、临床症状及影响 |
三、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学说 |
四、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 |
第二节 Sirtuin家族 |
一、Sirtuin家族概述 |
二、SIRT1与AD |
第三节 内质网应激 |
一、内质网应激的概述 |
二、内质网应激与AD |
三、内质网应激与SIRT1 |
第四节 NLRP3炎性小体 |
一、NLRP3炎性小体概述 |
二、NLRP3炎性小体与AD |
三、NLRP3炎性小体与SIRT1 |
四、NLRP3炎性小体与内质网应激 |
第五节 中医药与AD |
一、中医对AD的认识 |
二、交泰丸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Aβ代谢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SIRT1/IRE1/XBP1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TXNIP/NLRP3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抑郁症研究概况 |
1.1.1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
1.1.2 不同抑郁程度的临床特征 |
1.1.3 发病机制 |
1.1.4 治疗难题 |
1.2 中医对郁病研究概况 |
1.2.1 郁病的源流 |
1.2.2 郁病的病因病机 |
1.2.3 中医领域快速抗抑郁的研究 |
1.2.4 针刺抗抑郁的机制研究 |
1.2.5 本团队相关研究 |
1.3 抑郁症神经认知学领域研究 |
1.3.1 认知症状的中医认识 |
1.3.2 认知症状的治疗现状与新倡导 |
1.3.3 认知症状的评估 |
1.3.4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认知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试验一: 青年首发轻度抑郁人群认知神经功能的特点 |
2.1.1 受试对象 |
2.1.2 入组时评估指标 |
2.1.3 样本采集 |
2.1.4 结果 |
2.1.5 小结 |
2.2 试验二: 针刺治疗首发轻度抑郁起效时间的临床研究 |
2.2.1 病例选择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结果 |
2.2.4 小结 |
2.3 试验三: 针刺对首发轻度抑郁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 |
2.3.1 病例选择 |
2.3.2 研究方法 |
2.3.3 结果 |
2.3.4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试验设计依据 |
3.1.1 选题依据 |
3.1.2 选穴依据 |
3.1.3 疗程选择依据 |
3.1.4 评估指标选择依据 |
3.2 本研究受试者构成 |
3.3 疗效讨论 |
3.3.1 快速起效的特点 |
3.3.2 总体疗效的讨论 |
3.3.3 主观报告结局的讨论 |
3.3.4 对认知神经功能影响的讨论 |
3.4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与启发 |
3.5 依从性分析 |
3.6 安全性分析 |
3.7 本研究创新点 |
3.8 不足和展望 |
3.8.1 不足点 |
3.8.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线粒体能量代谢关键蛋白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
1 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
2 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蛋白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中医“虚、瘀、毒”病机探讨能量代谢异常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互关系 |
1 中医“虚、瘀、毒”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2 中医“虚、瘀、毒”与能量代谢障碍的关系 |
3 脑的能量代谢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4 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药复方研究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参麻益智方的提取方法和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参麻益智方对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参麻益智方对慢性脑缺血致认知障碍模型大鼠脑组织线粒体障碍相关蛋白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参麻益智方的组方特点和前期研究成果 |
2 慢性脑低灌注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 |
3 参麻益智方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
4 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线粒体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
5 参麻益智方对线粒体关键蛋白能量代谢的影响 |
6 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中医认识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5)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与收集 |
2.2 数据转换 |
2.3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文献发表趋势 |
3.2 作者共现分析 |
3.3 机构共现分析 |
3.4 关键词共现分析及聚类 |
4.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3.临床试验基线情况 |
3.1 病情资料 |
3.2 实验室检测指标 |
4.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4.1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
4.2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5.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中药安神方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的机制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实验二 中药安神方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综述 神经元网络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6)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探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抗抑郁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
1.1 古代文献对抑郁症的认识 |
1.1.1 秦汉时期 |
1.1.2 隋唐宋时期 |
1.1.3 金元时期 |
1.1.4 明清时期 |
1.2 现代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2 内质网应激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 |
2.1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概述 |
2.1.1 PERK信号通路 |
2.1.2 ATF6信号通路 |
2.1.3 IRE1 信号通路 |
2.2 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 |
2.2.1 CHOP信号途径 |
2.2.2 JNK信号途径 |
2.2.3 Caspase-12 信号途径 |
2.3 内质网应激与抑郁症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相关材料的制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制备 |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1 主要仪器 |
1.3.2 主要试剂 |
2 动物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取材 |
3 检测方法 |
3.1 旷场实验(Open filed test) |
3.2 糖水偏爱度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 |
3.3 透射电镜法(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
3.4 TUNEL法凋亡细胞原位检测 |
3.5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
3.6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旷场实验结果 |
4.2 糖水偏爱度实验结果 |
4.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4.4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
4.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5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调节内质网应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HIF1-VEGF-Notch通路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2.2 药物干预 |
2.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4 脑组织取材 |
2.5 脑组织包埋 |
2.6 脑组织切片制备 |
2.7 HE染色 |
2.8 尼氏染色 |
2.9 一步法TUNEL细胞凋亡检测 |
2.10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改善作用 |
3.2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 |
4.小结 |
第二章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免疫组织化学 |
2.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
3.2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VEGFR-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HIF1-VEGF-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及器材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组织蛋白的提取 |
2.2 蛋白浓度测定(96 孔板法) |
2.3 蛋白变性 |
2.4 Western bloting |
2.5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HIF1/VEGF/Notch蛋白表达的影响 |
4.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制备 |
2 实验药物的选择 |
3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
4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 |
5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微血管及HIF1-VEGF-Notch通路的影响 |
5.1 HIF1与VEGF/VEGFR2 信号通路 |
5.2 VEGF—Notch途径与血管生成的关联 |
5.3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现代医学临床分型及中医证型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应激与光遗传刺激海马齿状回后脑心失调及理气抗躯体化治疗氧化炎性机制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躯体化症状研究进展 |
1.1 躯体化症状的概念 |
1.2 躯体化症状的假说 |
1.3 躯体化常表现出的系统核心症状 |
1.4 抑郁伴随的躯体化症状的临床治疗 |
2 抑郁症伴随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2.1 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生物学联系 |
2.2 光遗传在抑郁和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
3 中医药对抑郁伴随心血管共病的治疗的优势 |
3.1 中医对抑郁伴随心血管共病的认识 |
3.2 枳壳治疗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4 快速抗抑郁研究进展 |
4.1 抑郁症治疗现状 |
4.2 快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第二章 中药枳壳的质量控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枳壳提取物冻干粉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与质谱条件 |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3 内标溶液的配制 |
2.4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学考察 |
3.2 样品含量测定 |
4 讨论 |
第三章 枳壳及其吸收成分水合橙皮内酯治疗抑郁伴随心血管共病的作用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枳壳提取物冻干粉制备 |
2.2 动物分组与模型 |
2.3 行为学测试 |
2.4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或心脏相关蛋白表达 |
2.5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NOS、TNF-α水平 |
2.6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枳壳对CUMS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3.2 枳壳及其吸收成分MH对CUMS小鼠血清中IL-6、iNOS、TNF-α水平的影响 |
3.3 枳壳及其吸收成分MH对CUMS小鼠心脏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枳壳及其吸收成分MH对CUMS小鼠海马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光遗传技术研究枳壳及其吸收成分水合橙皮内酯治疗抑郁伴随心血管共病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2 实验方法 |
2.1 光遗传学技术 |
2.2 行为学测试 |
2.3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或心脏相关蛋白表达 |
2.4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光遗传瞬时抑制海马GluR神经元和枳壳、MH治疗后对小鼠行为学试验的影响 |
3.2 光遗传瞬时抑制海马GluR神经元和枳壳、MH治疗后对小鼠海马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光遗传瞬时抑制海马GluR神经元和枳壳、MH治疗后对小鼠心脏中心肌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章 枳壳快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枳壳提取物冻干粉的制备 |
2.2 动物模型 |
2.3 行为学实验 |
2.4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相关蛋白表达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枳壳单次给药1天后小鼠发挥快速抗抑郁潜力的有效剂量筛选 |
3.2 枳壳单次给药1天后LH模型小鼠的行为学测试 |
3.3 CREB信号通路及神经递质在LH模型小鼠海马中的表达 |
3.4 枳壳对LPS诱导小鼠模型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
3.5 CREB拮抗剂对枳壳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六章 水合橙皮内酯快速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 |
2.2 行为学试验 |
2.3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相关蛋白表达 |
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2.5 小鼠大脑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
2.6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MH单次给药1天后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有效剂量筛选 |
3.2 MH抗抑郁行为学测试 |
3.3 MH对LPS诱导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 NO信号通路对MH抗抑郁活性的影响 |
3.5 NO信号的上下游通路对MH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
3.6 CREB拮抗剂和NF-κB激动剂对MH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
3.7 MH对小鼠海马齿状回GFAP和IB-1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七章 枳壳通过PKA改善神经可塑性和新生神经元发挥抗抑郁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 |
2.2 行为学实验 |
2.3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相关蛋白表达 |
2.4 免疫组织化学 |
2.5 高尔基染色 |
2.6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枳壳治疗后CUMS小鼠的行为学测试 |
3.2 枳壳治疗后对CUMS小鼠海马CREB相关通路和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枳壳治疗后对CUMS小鼠海马神经发生和突触生长的影响 |
3.4 PKA阻断剂对枳壳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
3.5 PKA相关通路阻断后给药枳壳对神经元的影响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慢性应激致情绪认知损伤的生物学标记物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应激的神经心理特征及生物学标记物研究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HMGB1在应激动物模型情绪认知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综述 应激引起情绪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10)淫羊藿苷对心理应激致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及病理改变加重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不可预期性温和应激对小鼠海马和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表型和神经炎症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表 |
第二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上调PPARγ减轻束缚/孤立应激所致APP/PS1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及病理改变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表 |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对脂多糖刺激所致BV2小胶质细胞激活表型的影响及其机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表 |
结论 |
论文创新之处 |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四、慢性应激所致海马损害及其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法舒地尔改善OSAS大鼠认知功能及其对海马区Drebrin、PSD95表达的影响[D]. 谢梅.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交泰丸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研究[D]. 蔡伟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D]. 傅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D]. 孙成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纪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探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抗抑郁作用机制[D]. 曹智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HIF1-VEGF-Notch通路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胡卓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应激与光遗传刺激海马齿状回后脑心失调及理气抗躯体化治疗氧化炎性机制的变化[D]. 吴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9]慢性应激致情绪认知损伤的生物学标记物及其机制研究[D]. 张海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10]淫羊藿苷对心理应激致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及病理改变加重的治疗作用[D]. 王一赫. 山东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