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刻也不能忘记职工群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在农十师边境团场视察前后(论文文献综述)
古丽奴尔·米吉提[1](2021)在《近十年兵团红色文学研究 ——以兵团出版社红色主题文学类图书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
武宜璟[2](2020)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建国后,我国面临着落后的农业经济满足不了人民需要,更适应不了工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央鼓励青年人踊跃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垦荒地,开发建设祖国的边疆。由此,我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1958年北戴河会议召开,中央正式提出要于1958~1963年间动员内地青年前往边疆地区参与开发建设。这次会议上,中央提出江苏动员60万人前往新疆参与支援建设。在中央的指导下,新疆及其他省市的支持与合作下,江苏于1959年~1960年动员了大批青年前往新疆,随后为了巩固已进疆江苏青年在新疆扎根建设的决心,又于1961年~1965年间相继动员已进疆青年在江苏的家属们入疆。江苏青年们来到新疆后,与新疆的各族人民一同奋斗,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疆农牧业的发展,加快了新疆工业体系逐步形成的进程、完善了新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建设、使新疆科教文卫等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是对1959~1965年间的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工作进行历史考察。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整理并分析与本文相关的国内研究与着作;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重难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并进行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背景。第三部分,梳理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工作的展开过程。第四部分,阐述江苏青年在新疆的巩固与安置工作。第五部分,总结归纳江苏青年对新疆所做出的贡献,并分析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江苏的援疆工作提供借鉴经验。
刘刚[3](2018)在《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民族地区,区域内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处交融关系是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重要表征,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和核心。针对新疆部分区域中存在极少数群体欲民族分裂而施以暴力恐怖活动的现象,打击暴恐,维护稳定,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成为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及理论研究工作也成为新疆乃至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鉴于我国及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论文首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民族思想中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观点,也增加了作为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者在此方面的理论观点。同时,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资源内容,对孙中山、费孝通的民族思想观点,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如涂尔干、帕森斯、哈贝马斯的相关民族思想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略阐述。鉴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形态,需要在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方面寻求并确定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施行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表述,界定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诸概念,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团结的本质为社会团结,提出本文核心概念——民族的社会团结,对其构成基础——民主民生及德治法治及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是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述论,并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及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是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从调查对象方面分为中小学师生、高校大学生、社区农牧区各民族群众三个群体。通过调查掌握了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城市社区农牧区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加强及改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及活动的实践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民族团结的本质是“民族的社会团结”为核心概念,也使其成为中国及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为圭臬,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策略思考。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从政治基础、经济保障、社会转型、文化引领等诸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较为宏观而概括的策略内容,对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实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论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对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历程及基本经验,以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观点,为新疆民族团结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供了资料。二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内容分析、历史考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实践策略及理论思考,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实践、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等方面能给予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以参考借鉴。三是在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现实、历史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成为本论文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提出的核心概念。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者相关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底蕴较浅,相关理论观点及研究成果还没能充分深入地结合进本研究。二是研究方案中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和分析资料中出现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有矛盾之处。论文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处理还显粗浅,远未达到详尽的程度。三是研究者的语言障碍、民族间思维的差异问题,使本研究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均需后续的研究、思考及资料的继续补充处理来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张莉[4](2013)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中的话语实践及变迁研究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文本分析》文中指出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实践牵涉到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这个过程与话语得以产生的特殊的经济、政治和制度背景相关联,因而是社会性的,不仅如此,因为文本生产和解释的认识过程建立在内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习俗的基础之上,所以,文本的生产和消费也具有社会认识性。与此同时,话语建构来自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根植并定向于真实的社会结构,因而话语实践在传统方式和创造性方式两方面都有建构性,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也有助于改变社会。在费尔克拉夫建立的这个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变迁的话语分析框架中,借助于对文本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分析,即特定的话语实践的分析,可以在文本与社会变迁中建立联系,有效的呈现与解释社会变迁。本文采纳了这样的分析框架,通过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库尔班·吐鲁木文本的生产过程、分配和消费方式,来呈现特定历史时期中民族与国家关系的特征与变迁,并尽可能的回答这种特征何以产生与呈现,以及主流国家话语如何塑造与想象民族与国家关系。具体而言,文章分析了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民族与国家关系领域,主流国家话语如何借用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将感恩主题确立下来,进入60年代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感恩主题又如何转变为神话表述继而抹消民族存在与差别,模糊民族与国家关系界限,以及到90年代,在民族分裂主义的刺激与地方应对策略的共同推动下,库尔班·吐鲁木如何退出神话抒写,在意义扩展后的民族团结话语的统摄之下,成为热爱国家反对分裂的符号与象征。自库尔班·吐鲁木登上历史舞台,在他的文本生产和意义的附加、重新解释以及挪用改造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库尔班·吐鲁木始终以一种符号手段参与到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建构中。建国后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历程与发展,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塑造所取得的认识、经验、教训、反思,都能在具体的文本生产与话语实践中体现出来,国家关于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塑造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自我建构与想象的持续性过程,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有关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具体反映、协商与调合。
胡菊[5](2012)在《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国土面积大,边界线长,与周边国家接壤多,各种资源丰富,但由于其民族的多样性、宗教的复杂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维护新疆稳定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新疆的和平解放到今天的跨越式发展,维护新疆稳定始终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新疆的实际出发,实现了新疆的和平解放,推进了新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疆实际,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推动新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策措施,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部署和推进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新疆各民族团结,推进新疆各项事业发展达到新水平。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新疆与内地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国内外“三股势力”的威胁不断升级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提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牢牢把握稳定和发展两大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进一步促进安定和谐,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论文从以下六个部分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与实践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先考察了中国古代新疆治理思想及政策,总结出历代王朝维护新疆稳定大都采取“恩威并施”、“因俗而治”的策略,实行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并用,提出发展生产和团结少数民族上层或宗教领袖相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提供了历史借鉴。论文又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宗教的理论进行梳理,他们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大民族主义,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民族的消亡和宗教的消亡是一个历史过程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进行梳理,对他们维护新疆稳定的实践进行考察,总结出三代领导集体在维护新疆稳定的经验是: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和发挥兵团屯垦戍边作用三者相结合。这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提供了实践基础。第三部分从新疆地域辽阔、民族成分多、宗教影响大、国内外分裂势力的渗透等特殊的区情入手,论述了新世纪新阶段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性,阐明维护新疆稳定关系到我国西部重要能源基地的建设、经济增长点的保持、向西对外开放门户的安全、西北边陲战略屏障的巩固。面对经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西部开发对民族关系的调整、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困难、暴力恐怖事件的威胁升级等问题,使维护新疆稳定更具有紧迫性。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疆具体区情,针对维护新疆稳定出现的新情况,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深刻阐述了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因素,明确提出了落实这一战略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重点工作。论文阐述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它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稳定理论,充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理论。第五部分主要论述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方面的实践。主要包括:教育支援和经济支援,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坚持不懈地反分裂斗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面对影响新疆稳定的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不断调整政策并贯彻实施。论文论述了新疆“7·5”事件后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新疆稳定所做出的政策调整。第六部分主要对中国共产党在维护新疆稳定方面的成绩进行了概括,并对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维护新疆稳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要积极做好民族工作、大力维护民族团结,要加强对宗教的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要对反分裂斗争常抓不懈,要发挥兵团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结束语对当前维护新疆稳定仍面临的问题、原因提出对策思考。
马春雷[6](2011)在《新疆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师分区发展为例》文中认为“十二五”时期,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疆在国家战略全局、核心利益中的特殊重要性,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做出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部署,突出强调了新疆发展和稳定的特殊重要地位、特殊重要意义和新疆肩负的特殊重要任务。新疆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是祖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推动新疆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增进新疆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在推进新时期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中作用十分重大。本文通过对新疆屯垦历史的回顾,特别是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沿革的总结,在新疆面临的新时期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格局中,分析新疆地方与兵团在发展融合经济方面的实践成果,在全面总结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新疆地方与兵团发展融合经济,必须建立区域统筹发展协调机制,按照产业、城市体系及流域统一规划、管理,避免因行政归属所带来的利益分配和各类纷争问题、重复建设与相互制约的矛盾。按照“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资本市场收购和兼并企业,以多元化产权的股份制企业形式参与新疆优势资源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出口基地建设、中转集散地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使地方与兵团的优势资本和人才融入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中去。同时结合对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十二师共建兵地合作区案例的深入分析,集中阐述了建设地方与兵团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基本思路。提出以合作区为突破口和关键布局,打破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加快推进合作范围与深度,重点探索区域融合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增强自主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区域产业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公共服务、区域土地资源管理、法制型效能型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在此基础上,统筹好各方面关系,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居则居;进一步发展壮大兵团,促进地方与兵团融合,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中的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市带团场、带乡村的新机制,全面提高这一特殊区域的综合承载能力,缩小与内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使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杨红霞[7](2009)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沿革及军垦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人文地理学的相关文化地理理论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原理为指导,运用史料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沿革和兵团特有的军垦文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一定独创性的观点。一方面,回顾兵团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军垦文化形成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剖析了该文化的文化结构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从探究兵团区域发展的文化动因这一角度入手,分析军垦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兵地融合和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所独有的。它的出现既是中国历朝历代守边固边重要国策的延续,同时又是新中国建设新疆道路探索的成功典范。从1954年成立至今,兵团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保证新疆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和守卫边防等方面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半个世纪的屯垦戍边实践也形成了兵团独特的区域文化—军垦文化。如今,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兵团将在新疆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做到正确理解军垦文化的丰厚内涵,进一步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充分发挥军垦文化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子的作用,这是实现兵团“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的重要影响因素。
王安润[8](2007)在《生态建设:兵团人的神圣使命》文中研究表明2005年5月15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聂卫国在农二师三十一团生态林工程现场考察时,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他神情庄重地说:“兵团不但是屯垦戍边、巩固边防的重要力量,也是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造福子孙,兵团人义无反顾地与大自然顽强抗争,勇敢地担起了生态建设的神圣使命……”
费名[9](2005)在《先进性教育在兵团》文中研究说明主持人语: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的历史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次深化,是抓好党内自我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探索建立党员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的一次崭新实践。兵团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扎扎实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学习动员任务已基本完成,第一批参加教育活动的单位已整体转入分析评议阶段。
杜元铎[10](2003)在《一刻也不能忘记职工群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在农十师边境团场视察前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2年6月15日至20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第一政委王乐泉同志率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在阿勒泰地区视察工作期间,专门抽出时间于6月15日、16日到位于边境第一线的农十师一八六团、一八五团调查走访,亲切看望了在边境线上屯垦的兵团职工。19日下午,王乐泉同志又驱车来到农十师师部北屯,查看了北屯的城市建设,并认真听取了北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情况的汇报。王乐
二、一刻也不能忘记职工群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在农十师边境团场视察前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刻也不能忘记职工群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在农十师边境团场视察前后(论文提纲范文)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难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章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背景 |
1.1 国家需要 |
1.2 地方需要 |
第2章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工作的展开 |
2.1 设立支边管理机构 |
2.2 开展支边动员宣传工作 |
2.3 审批并确定支边人员 |
2.4 完善支边人员的后勤保障 |
2.5 运送支边人员 |
第3章 江苏青年在新疆的安置与巩固工作 |
3.1 安置工作 |
3.2 巩固工作 |
第4章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评析 |
4.1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贡献 |
4.2 支援新疆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江苏省1959年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总结(节选) |
附录B 关于做好支边人员在集中期间和沿途粮食供应工作的通知 |
附录C 关于1960年支边运送工作的注意事项的通知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 论文研究背景 |
(二) 论文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主题及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问题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实地考察(田野作业) |
(四) 历史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思想资源与学科理据 |
一、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团结思想 |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
二、民族团结教育思想资源 |
(一) 中国着名人士的民族团结思想 |
(二) 当代西方学者相关民族团结的思想 |
三、民族团结教育中民族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理论依据 |
(一) 民族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向 |
(二) 教育学中德育理论的导行 |
(三) 社会学中公民文化理论的建基 |
第二章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
(一) 民族、团结与民族团结涵义 |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
二、民族团结是民族的社会团结理念阐释 |
(一) 民族团结概念的正名 |
(二) 关于民族的社会团结的基础 |
第三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
一、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
(一)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起始与进步阶段(1949-1964)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中断与延宕阶段(1965-1978) |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2008) |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骤起与强化阶段(2009-2016) |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先导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实行 |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群众路线 |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民生发展途径 |
(五)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了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教育模式 |
(六)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创造实施了双语教育举措 |
第四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三、新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
(一) 新疆中小学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
(二) 新疆高等院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
第五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 |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基础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实行“一区一策”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体制改革” |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共领域”创设 |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经济保障策略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民生基础保障”与“民生发展均衡”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达社会构建” |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转型策略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民社会转化”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社会形成” |
四、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发展策略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文化汲取”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代文化建设” |
五、以公民文化建设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
(一)以社区为公民文化建设基地——让现代公民社区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
(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社会化一一由政府组织实施之单线模式改进为由政府部门、民间社团、宗教团体和族群组织实施及个人自为多线模式 |
(三)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多元化——由教育主体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模式改进为各族群各阶层各类人均为教育主体,即既为教育者又为受教育者模式 |
(四)民族团结教育形式隐性化——由政策宣讲、理论说教、知识传授教育模式改进为社会交往、互助合作、活动开展模式 |
(五)民族团结教育对象针对化——由教育对象不区分笼统教育状态改进为区分对象运用适切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模式 |
(六)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化——由教育内容僵化资源贫乏状态改进为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模式 |
(七)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参与化与操作化一一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宣传教育领域模式改进为多领域活动参与模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査问卷 |
附录二: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与提纲 |
附录四: 新疆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出版着作目录 |
(4)民族与国家关系中的话语实践及变迁研究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库尔班引发的思考 |
二、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的学术视野 |
(一) 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内在冲突 |
(二) 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的现状 |
(三) 多元一体观下的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框架 |
三、理论资源及脉络 |
(一) 语言学的转向----福柯的话语 |
(二) 从话语到话语实践 |
(三) 作为话语分析的文本分析 |
四、本研究的意义、方法与要解决的问题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问题 |
注释 |
第一章 骑着毛驴上北京:库尔班的感恩主题呈现(1952-1966) |
第一节 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 |
第二节 《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的文本生产、分配与消费 |
一、《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的文本生产 |
二、文本的全国分配:步步紧跟毛主席的集体效应 |
三、学校:特殊的文本消费场所 |
第三节 《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的》的文本分析 |
一、《人民日报》塑造心怀感恩的库尔班·吐鲁木 |
二、照片与握手的表征 |
第四节 感恩主题的扩展与实践 |
一、文类:感恩报道模式 |
二、干群关系:感恩主题的话语实践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
注释 |
第二章 民族问题的实质就是阶级问题:无产阶级代表库尔班(1966-1976) |
第一节 文本分析: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主题呈现 |
一、库尔班的身份转变与对走资派的批判 |
二、民族问题的实质就是阶级问题 |
第二节 文本分析:人民日报塑造领袖崇拜神话 |
一、从个人崇拜到领袖神话塑造 |
二、崇拜神话库尔班 |
三、库尔班神话的多重表述 |
四、库尔班·吐鲁木的无产阶级代表身份表征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
注释 |
第三章 缺席与在场:作为民族团结代言人的库尔班(1993-2003) |
第一节 民族团结概念的再生产 |
第二节 地方策略与库尔班文本的再生产 |
一、小学生课本事件引发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风波 |
二、暴力活动刺激下的地方文本生产 |
第三节 空间文本分析 |
一、团结广场:仪式、国家的在场与空间共享关系的建构 |
二、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以社会记忆形塑爱国主义 |
三、雕像:隐喻中的历史与现在 |
第四节 电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文本生产与地方性消费 |
第五节 现代化与分裂:民族团结的内在冲突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相关结论 |
一、文本变迁何以呈现民族与国家关系 |
二、理论与实践:如何看待民族与国家关系 |
三、民族与国家关系如何建构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二) 选题的目的 |
(三) 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学者关于社会稳定的研究 |
(二) 国内学者关于新疆稳定的研究 |
(三) 西方学者关于社会稳定的研究 |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渊源 |
一、中国古代治理新疆的思想及政策 |
(一) 中国古代的新疆概念 |
(二) “恩威并施、因俗而治”思想及相应政策 |
(三) 中国古代治理新疆思想及政策的借鉴意义 |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宗教的理论 |
(一) 民族的定义与特征 |
(二) 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
(三) 私有制是民族剥削、民族压迫的根源 |
(四)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对民族特权 |
(五) 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
(六) 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
(七)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
(八) 宗教与国家政权相分离 |
第二章 十六大以前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与实践 |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与实践 |
(一) 坚持党与维吾尔族的紧密合作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
(二) 搞好民族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
(三) “慎重稳进”推行新疆社会改革 |
(四) 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五) 坚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六) 做好经济工作以保持新疆稳定 |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与实践 |
(一) 中央要坚定不移地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
(二) 选拔干部是新疆稳定大局中的关键 |
(三) 增强民族团结教育 |
(四) 全面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
(五) 要发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稳定新疆的核心作用 |
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与实践 |
(一) 维护新疆稳定对全国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
(二) 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 |
(三) 进一步明确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
(四) 加快新疆经济发展 |
(五) 加强新疆干部队伍建设 |
四、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维护新疆稳定的主要经验 |
(一) 民族团结是处理新疆问题的关键 |
(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 |
(三) 发展经济、共同繁荣,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前提 |
第三章 新世纪新阶段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性 |
(一) 维护新疆稳定关系到我国西部重要能源基地的建设 |
(二) 维护新疆稳定关系到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保持 |
(三) 维护新疆稳定关系到我国向西开放重要门户的安全 |
(四) 维护新疆稳定关系到我国西北边陲战略屏障的巩固 |
二、维护新疆稳定的紧迫性 |
(一) 经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削弱了维护新疆稳定的物质基础 |
(二)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的调整给维护新疆稳定带来新的问题 |
(三) 脆弱的生态环境给维护新疆稳定带来更大的困难 |
(四) 暴力恐怖事件升级对维护新疆稳定带来威胁 |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 |
一、“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思想的形成 |
(一) “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思想的萌芽 |
(二) “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思想初具雏形 |
(三) “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思想的正式提出 |
(四) “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二、“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深刻阐述了维护新疆稳定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
(二) 深入剖析了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因素 |
(三) 提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
(四) 明确了落实“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重点工作 |
三、“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稳定理论 |
(二) 充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 |
(三)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理论 |
第五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实践 |
一、对新疆的支援从教育拓展到经济 |
(一) 支援新疆汉语教师 |
(二) 内地省市、企业与新疆南疆四地州的对口支援 |
二、加强新疆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
(一) 充分认识加强新疆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二) 进一步明确新疆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
(三) 加强新疆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新疆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一) 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 |
(二) 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疆的重点工作 |
四、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 |
(一) 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二) 更好地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
(三) 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五、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分裂斗争 |
(一) “东突”势力对新疆的发展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
(二) 新疆反分裂斗争的措施 |
六、“7.5 ”事件后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政策调整 |
(一) “7.5 ”事件始末及引起的思考 |
(二) 19个省市支援新疆经济、社会建设 |
第六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成就及经验 |
一、十六大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成就 |
(一) 经济快速增长 |
(二) 改革不断深入 |
(三)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
(四)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五)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
二、十六大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经验 |
(一) 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执政新疆的能力 |
(二) 坚持发展经济,着力改善民生 |
(三) 积极做好民族工作,大力维护民族团结 |
(四) 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 |
(五) 反分裂斗争常抓不懈 |
(六) 继续发挥兵团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
结束语 |
(一)在民生方面 |
(二)在民族关系方面 |
(三)在资源开发方面 |
(四)在舆论安全方面 |
(五)在兵团的发展方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新疆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师分区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创新与预期成果 |
第一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新疆屯垦戍边的发展历史 |
一、两汉时期 |
二、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 |
三、元清时期 |
四、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
第二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设立及基本建制 |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设立 |
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本建制 |
第三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历程 |
一、设立至建制撤销时期(1954年10月—1981年底) |
二、恢复重建及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2000年以前) |
三、21世纪改革开放及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期(2000年以后) |
第二章 发展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是新疆发展稳定的现实需要 |
第一节 兵团对新疆发展稳定的重要作用 |
一、新疆在国家利益中的战略地位 |
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发展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的必要性 |
一、发展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的必要性 |
二、发展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的重要经济意义 |
第三节 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发展的回顾 |
一、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发展的历程 |
二、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三、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发展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的基本思路 |
第一节 发展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的理论依据及潜力分析 |
一、理论依据 |
二、潜力分析 |
第二节 发展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的基本思路 |
一、新疆地方与兵团发展融合经济的指导思想 |
二、新疆地方与兵团发展融合经济的目标任务 |
三、新疆地方与兵团发展融合经济的原则 |
第三节 新疆地方与兵团发展融合经济的重点领域及主要措施 |
一、新疆地方与兵团发展融合经济的重点领域 |
二、促进新疆地方与兵团融合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师分区发展研究 |
第一节 合作区发展情况 |
一、开发区概况 |
二、合作区建设发展概况 |
三、合作区给双方带来的收益 |
第二节 深入合作的障碍因素及解决路径 |
一、障碍因素 |
二、解决路径 |
第三节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想 |
一、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意义 |
二、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指导思想 |
三、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目标 |
四、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点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已录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沿革及军垦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文化与区域文化 |
2.2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2.3 兵团及军垦文化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 |
3 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的屯田 |
3.1 屯垦戍边是历代中央政权治边的重要内容 |
3.2 历代西域屯垦的特点 |
4 兵团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
4.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历程 |
4.2 兵团的发展现状分析 |
5 军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5.1 军垦文化的产生的条件 |
5.2 军垦文化的文化结构 |
5.3 不同历史阶段的军垦文化特征 |
5.4 军垦文化的提炼与总结 |
6 军垦文化作用研究 |
6.1 军垦文化在兵团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
6.2 军垦文化,在兵地融合发展中的研究 |
6.3 军垦文化在构建兵团区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一刻也不能忘记职工群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在农十师边境团场视察前后(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兵团红色文学研究 ——以兵团出版社红色主题文学类图书为视角[D]. 古丽奴尔·米吉提. 新疆大学, 2021
-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历史考察[D]. 武宜璟. 新疆大学, 2020(07)
- [3]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D]. 刘刚. 山东大学, 2018(12)
- [4]民族与国家关系中的话语实践及变迁研究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文本分析[D]. 张莉. 复旦大学, 2013(02)
- [5]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 胡菊. 武汉大学, 2012(06)
- [6]新疆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师分区发展为例[D]. 马春雷.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沿革及军垦文化研究[D]. 杨红霞. 新疆师范大学, 2009(07)
- [8]生态建设:兵团人的神圣使命[J]. 王安润. 兵团建设, 2007(06)
- [9]先进性教育在兵团[J]. 费名. 兵团建设, 2005(04)
- [10]一刻也不能忘记职工群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在农十师边境团场视察前后[J]. 杜元铎. 兵团工运,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