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纤维发育不良一例报告

特殊纤维发育不良一例报告

一、特殊纤维异样增生症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孙祥水[1](2018)在《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说明骨盆的功能是传导躯体的重量和参与构成髋关节。骨盆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变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缺失,常为肿瘤、炎症等直接或间接引起破骨活动增强的结果,皮质骨或松质骨均可受累。由于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复杂,血供丰富,侧支循环多,因而此处肿瘤常具有病理组织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例临床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多数见于个案报道。由于骨盆部位复杂的解剖关系,盆腔内脏器重叠等原因,故临床上往往很难早期发现骨质破坏改变。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相结合是诊断骨质破坏的基础。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表现各异,多数病例术前难以依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得到正确诊断,漏诊及误诊时常发生。儿童骨盆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坐骨、耻骨及骶骨也有累及。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骨盆解剖结构复杂,与多个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相毗邻,骨盆肿瘤的切除与重建一直是骨肿瘤外科领域的难点。3D(three-dimensional)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类型,将计算机生成的3D图像转换为物理模型,采用不同材料打印的骨肿瘤实体模型、个性化手术导板和个体化仿真金属植入体能够实现完全的个性化定制,对骨肿瘤治疗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借助3D打印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骨盆肿瘤的位置和边界,骨科医师能够在术前直观地观察到骨盆肿瘤侵袭的范围,从而确定肿瘤的界限,把握病变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并事先规划手术过程,进行复杂手术的术前规划、手术模拟及手术设计,尽可能避免手术失误的发生。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于儿童骨盆肿瘤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甚少。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借助3D打印的解剖模型,探索其应用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价值。第一部分 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2例儿童髂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32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14例,下肢跛行8例,髋部疼痛伴低热6例,外伤后摄X线片无意中发现4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为5.2±2.2岁;病变累及部位:左侧髂骨11例,右侧髂骨19例,双侧体骨2例。病程为2天~1个月,平均为12.6±4.3天。32例患儿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28例行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18例患儿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髂骨不同形态的骨质破坏,发生在髂骨翼29例,髋臼3例。溶骨性骨质破坏(2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8例),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病灶边界清楚(19例),边界模糊(13例)。10例患儿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4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骨嗜酸性肉芽肿14例,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9例,骨髓炎4例,尤文氏肉瘤2例,骨囊肿1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非霍金氏淋巴瘤1例。结论: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翼,以单发为主。骨嗜酸性肉芽肿和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各异,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8例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8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伴低热为首发症状3例,髋部疼痛2例,下肢跛行2例,臀部包块1例。男6例,女2例;年龄3岁~13岁,平均为9.4±3.2岁;病变累及部位:坐骨4例(左侧坐骨3例,右侧坐骨1例),耻骨2例(左侧耻骨1例,右侧耻骨1例),右骶骨1例,累及左髂骨及左骶骨1例。病程为7天~1个月,平均为16.2±6.2天。8例患儿均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及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骨质不同形态的破坏,发生在坐骨4例,耻骨2例,骶骨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混合性骨质破坏(2例),病灶边界清楚(2例),边界模糊(6例)。2例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3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共有5个病种: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结核2例,慢性骨髓炎1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尤文氏肉瘤1例。结论:儿童耻骨、坐骨及骮骨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伴低热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高,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6例骨盆肿瘤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6.8±3.8岁,右侧4例,左侧2例。按照Enneking和Dunham骨盆肿瘤部位分型,累及骨盆范围:Ⅰ型3例,Ⅱ型1例,Ⅳ型2例。术前经活检或病灶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骨盆尤文肉瘤1例,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髂骨软骨瘤1例,髂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术前进行32排CT连续扫描骨盆,根据CT数据使用Mimics和Geomagic Design Direct软件。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的STL格式文件数据导入3D打印机,采用树脂及石膏材料打印出1:1骨盆物理模型,分析骨盆解剖、术前评估并进行术前模拟,结合三维重建数据,在3D打印骨盆模型指导下行精准病灶切除。结果:6例患儿均成功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及骨盆3D打印,3D打印骨盆模型能清晰显示骨盆及病灶组织解剖形态、肿瘤与骨盆血管结构毗邻关系,准确计算病灶体积等。6例患儿均精准切除病灶,实际手术过程与术前手术规划完全符合(6/6),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3D打印技术可清晰显示儿童骨盆肿瘤复杂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术前规划出合理的手术方式,能精准切除病灶及骨盆重建。

薛娇[2](2018)在《核糖体蛋白L29在牙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附20例临床病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核糖体蛋白L29(RPL29)在人牙龈鳞状细胞癌(G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牙龈癌50例,收集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牙龈组织,以及21例舌癌肿瘤组织,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RPL29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RPL29在牙龈癌的不同临床T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之间表达的差异,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RPL29在牙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9.05%,且在正常牙龈组织中不表达(阳性率0%),其表达有显着差异(P<0.05)。RPL29的阳性表达分别与牙龈癌的不同临床T分期及病理分级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RPL29在T1、T2、T3+T4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82%(9/11)、86.67%(26/30)、66.67%(6/9),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高分化牙龈癌(36例)与较低分化牙龈癌(14例)中的RPL29阳性率分别为77.78%(28/36)、92.86%(13/14),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RPL29阳性率100%(15/15),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74.29%(26/35),RPL29的表达在牙龈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L29表达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有无吸烟、饮酒史等独立分组中无显着差异(P>0.05)。RPL29在舌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1.11%,且RPL29的表达在舌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表达情况与牙龈癌基本相似。结论:(1)RPL29在牙龈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在正常牙龈组织中不表达,提示RPL29可能是牙龈鳞状细胞癌的促进因子,可以作为检测牙龈鳞状细胞癌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2)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牙龈鳞状细胞癌中RPL29均阳性表达,RPL29表达阴性的牙龈鳞状细胞癌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提示RPL29与牙龈鳞状细胞癌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相关。(3)RPL29的表达与牙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发生部位、临床T分期及病理分级等均无关。(4)RPL29在舌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相关,与牙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相似,提示RPL29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张哲,崔凤珍,石静[3](2013)在《良恶性病理性骨折的影像鉴别诊断(附87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良恶性病理性骨折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良恶性病理性骨折影像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1月—2012年6月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的87例病理性骨折的X线片、CT、MRI等影像学资料,比较良恶性病理性骨折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X线片、CT、MRI检查方法的征象比较,MRI显示骨膜反应、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肿块较X线片及CT有优势(P<0.05),CT显示骨质硬化较X线片、MRI有优势(P<0.05)。在鉴别病理性骨折性质方面,软组织肿胀/肿块、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对鉴别良恶性病理性骨折有重要意义,而骨质硬化则无鉴别意义。结论对于病理性骨折,应将CT和MRI影像结合分析,以提高良恶性病理性骨折的鉴别诊断水平。

简志宏[4](2011)在《颅底内外沟通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文中认为颅底可视为一板两面,颅内面承载着脑底结构如额叶、下丘脑-垂体、海绵窦、颞叶、脑干、小脑与颅神经等等,颅底板的裂隙有进出颅的神经血管经过,其间也藏有固有结构如内耳、迷路、颈静脉球等等,颅底外面是面颅与颈颅结构如鼻腔、鼻旁窦、颞下窝、翼腭窝、咽旁间隙等等。颅底肿瘤可向颅内外沟通,累及上述三者结构,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本研究从显微外科解剖角度来理解颅内外沟通区的解剖关系,寻找定位手术标志,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基础。第一章颅鼻蝶沟通区的显微解剖目的研究前颅窝与鼻腔、鼻旁窦沟通,鞍区与蝶窦、鼻腔沟通区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确认经额径路的手术标志。方法观察和测量前颅底骨性构成,额鼻缝、盲孔、筛板、蝶骨平台、鞍结节、垂体窝、蝶窦、鼻腔、筛窦、前鼻棘等间的关系。观察经额三种入路和经蝶入路相关的颅内结构、颅底与颅外结构的显露。结果筛板位于前颅底中央前部,介入额骨、蝶骨平台与筛骨迷路之间,上接额叶,下为鼻腔顶。蝶骨平台为蝶窦上壁,其后有视交叉沟、鞍结节和垂体窝,外侧有视神经。额鼻缝至盲孔的距离为12.70±1.28mm,额鼻缝至筛板后界的距离为35.67±1.12mm,额鼻缝至蝶棱的距离为51.40±2.98mm,额鼻缝至鞍结节的距离为54.32±1.89mm,额鼻缝至鞍背的距离为65.78±1.56mm。盲孔至筛前孔的距离为10.98±1.12mm,盲孔至筛后孔的距离为25.11±1.25mm。前鼻棘至蝶窦开口的距离为42.34±2.23mm,前鼻棘至鼻腔顶筛板前界的距离为41.88±0.24mm,前鼻棘至鼻腔顶筛板后界的距离为52.05±.45mm。结论颅鼻蝶沟通区是以筛板和蝶窦为媒介,前颅窝与鼻腔,鞍区与蝶窦、鼻腔得以沟通。经额入路的手术标志分为三级:一级手术标志是额鼻缝,二级手术标志是盲孔,三级手术标志有筛板、蝶骨平台、蝶棱、鞍结节和蝶窦等。经鼻蝶的手术标志分为三级:一级手术标志是前鼻棘,二级标志是蝶窦开口,三级标志是蝶窦。经额底下入路可广泛暴露此沟通区域。第二章颅眶沟通区的显微解剖目的研究前颅窝与眼眶的解剖关系,眶上裂与视神经管内结构,确认经眶外侧入路的手术标志。方法观察和测量眶顶、视神经管和眶上裂的骨性构成,测量眶上孔与筛前孔、筛后孔、视神经管的距离,眶上裂与视柱、颈动脉沟、圆孔等的关系。结果颅眶沟通主要是经过位于眶尖的视神经管与眶上裂,视神经管内走行的结构有视神经与眼动脉,眼眶经视神经管连向鞍区。眶上裂是进出眼眶神经的主要通道,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眼神经等,眼眶借眶上裂与中颅窝海绵窦相接。眶上孔至眶内筛前孔的距离为30.12±2.35mm,至眶内筛后孔的距离为39.75±1.25mm,至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43.35±1.67mm。结论颅眶沟通可以是眶顶板直接破坏,但主要是经视神经管与眶上裂连向中颅窝的鞍区和海绵窦。经眶外侧入路的一级解剖标志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迹、眶额动脉管;二级标志有眶上裂、前床突和视柱。经眶外侧入路可显露眶内结构,特别是较好暴露鞍区、海绵窦与中颅底外侧部分。第三章中颅窝与颞下窝-翼腭窝沟通区的显微解剖目的研究中颅窝与颞下窝、翼腭窝的解剖关系,海绵窦外侧壁和中颅底的解剖三角。确认额颞眶颧入路的手术标志。方法观察和测量海绵窦外侧壁、圆孔、卵圆孔、棘孔、颞下窝、翼腭窝的结构组成与关系。结果中颅窝底前界是眶上裂与眼眶,外侧是颞窝,后借颞骨岩部与后颅窝相隔,海绵窦位于蝶鞍的两侧,中颅底的内侧份,中颅窝借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与其下的颞下窝、翼腭窝和咽旁间隙沟通。一级手术标志有额颧缝、眶额动脉管与棘孔。二级手术标志有眶上裂、前床突、圆孔、卵圆孔与面神经门。三级手术标志有上颌神经、下颌神经、脑膜中动脉、翼突与颞骨嵴。结论中颅底骨板的下方即是颞下窝与翼腭窝,中颅窝-颞下窝-翼腭窝沟通区经眶上裂、眶下裂与视神经管连通眼眶,经蝶腭孔通向鼻腔,内侧借蝶窦外侧壁与蝶窦相隔,后是后颅窝的前界颞骨岩部和茎突前间隙。该沟通区的病变多累及海绵窦,故对海绵窦的处理是手术关键之一。额颞眶颧入路可以多视角进入中颅窝-颞下窝-翼腭窝沟通区,暴露广泛,手术路径短。第四章颈静脉孔颅内外沟通区的显微解剖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内神经血管关系,颈静脉孔颅内外区域的结构和手术标志。方法观察和测量桥小脑角区、颈静脉孔、颅颈交界和咽旁间隙的解剖关系。经颈静脉突入路的手术标志。结果颈静脉孔位于枕骨大孔的外侧壁上,介于颞骨岩部与枕骨外侧部之间,上有内耳门,下借颈静脉结节与舌下神经管相隔,前是岩斜裂,后是乙状窦沟,颅内连向桥小脑角区和颅颈交界区,外接咽旁间隙。颈静脉孔内走行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颈静脉球。经颈静脉突入路以乳突、茎突、髁窝、二腹肌、寰椎横突和颈静脉突为手术标志,可进入颈静脉孔后部,并同时显露颅内外区域。结论颈静脉孔是后颅窝与颅外咽旁间隙沟通的主要通道,其内走行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颈静脉球,位置深在。由颅内外联合入路可以显露此交通区的病变。手术径路的中心点是颈静脉突,颈静脉突为颈静脉孔后界,其外侧是乳突,前外有茎乳孔,内侧是枕髁,后方是枕骨鳞部。颞下窝A型入路可广泛显露乳突腔、中耳、内耳、颈静脉孔、咽旁间隙。经颈静脉突入路的一级手术标志是星点、乳突和寰椎横突,二级手术标志为窝、颈静脉突、Henry脂肪间隙与二腹肌沟,三级手术标志为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颈动脉管、茎突与茎乳孔。经颈静脉突径路不仅要熟悉颈静脉突周围的解剖关系,还要熟悉其浅面和侧方的解剖如乳突、枕下肌肉、椎动脉、咽旁间隙等等。

潘明沃[5](2009)在《扶正抑瘤法对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树突状细胞数量及活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其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之首,在我国其发病率已跃居泌尿系肿瘤的第3位。前列腺癌患者确诊时多数已属晚期,并且几乎所有患者经内分泌治疗一段时期后都转变为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因此成为现代医学的治疗难点。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多年来潜心研究前列腺癌,通过中医证候调查,发现D0期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多属脾虚证、肾气虚证。D1期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多属血瘀证,下焦湿热证。D2期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多属脾虚证、血瘀证、下焦湿热证、肾气虚证、阴虚痰热证和肾阴虚热证。D3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多属气血两虚证,肾阳虚证。根据证候调查结果,结合现代医学进展,制定了以扶正抑瘤为主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本院住院及门诊前列腺癌病例142例,统计分析总生存率、总体中位生存期、总体无进展生存率、骨转移灶数目、PSA、血细胞分析、QLQ-C30量表、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扶正抑瘤法对前列腺癌的实际临床疗效,随访时间1~50月,观察期间死亡16例,总生存率90.14%,总体中位生存期27.7月,总体无进展中位时间25.2个月。PSA复发时间23.9±19.2个月,PSA倍增时间24.1±20.4个月。QLQ-C30量表标准分统计,症状改善有效率81.0%。潮热症状发生率22.4%,骨质疏松发生率13.8%;乳房肿痛发生率11.7%。其中T3~4NxMlb期110例患者总体无进展生存期24.3个月。去势后PSA最低值0,PSA复发时间20.1±15.2个月,PSA倍增时间22.3±17.4个月。骨转移灶消失4例,缩小、变淡79例,无扩散、无增多18例,出现新的转移灶9例,在提高生存质量、延缓肿瘤转移及进展等方面,显示了中医药良好的前景。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下,大部分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在应用扶正抑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有一定变化,并呈现提高的趋势,这些结果正是越来越受重视的肿瘤免疫治疗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而抗肿瘤免疫中特异性细胞免疫中占主导地位。树突状细胞是人体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启动者。既然扶正抑瘤法已经初步体现其在细胞免疫调节中的前景,因此,有必要对其在前列腺癌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目的在既往前列腺癌的病因病机、证候规律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生存质量及PSA、骨转移灶临床疗效研究以及中西医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分别反映树突状细胞的总体数量和活化能力的分子CD1a和CD83在前列腺癌原发灶病理切片中标记树突状细胞,探讨扶正抑瘤法对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活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实验设计,病例来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确诊前列腺癌的住院病人57例,根据病理资料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分两个亚组。其中第一组18例患者均取得2次病理标本,其中亚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0例,亚组内分泌治疗组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采用“扶正抑瘤”中西结合治疗方案(扶正抑瘤中药+常规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组采用常规内分泌治疗方案,治疗时间根据两次取病理时间间隔7天到105天不等;第二组39例患者仅获得1次病理标本,按照病理活检前作为疑似前列腺癌病例时有否接受扶正抑瘤中药早期干预治疗分为亚组中药治疗组和亚组空白对照组,两组未病理确诊前均未接受内分泌治疗;其中中药治疗组19例,在获得病理诊断前作为疑似病例已经使用扶正抑瘤中药,治疗时间7到25天不等,平均8.7天;空白对照组20例,病理诊断前未使用任何治疗措施。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两步法染色标记所有前列腺癌患者(包括两个组所有亚组的患者)原发灶病理切片的CD1a阳性细胞及CD83阳性细胞。光镜下观察记录这些被标记的树突状细胞数量,阴性病理切片计数为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内分泌治疗组、中药组与空白组、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中药组与内分泌治疗组的CD1a和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的均数。成组均数若符合正态分布时比较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比较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Tes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配对均数符合正态分布时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比较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统计运用SPSS13.0软件包。结果1、第一组18例患者,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0例,内分泌治疗对照组8例,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1例CD1a阴性、1例CD83阴性。内分泌治疗对照组治疗后1例CD1a阴性、1例CD83阴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分泌治疗组治疗后的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分泌治疗组治疗后的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比治疗前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内分泌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内分泌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组患者39例,其中中药治疗组19例,空白对照组20例,中药治疗组1例CD1a阴性;空白对照组3例CD1a阴性、2例CD83阴性。中药治疗组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比空白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比空白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CD83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比中药治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CD1a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比中药治疗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CD1a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比内分泌治疗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CD83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比内分泌治疗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种扶正抑瘤中药方案中,中药针剂+中药汤剂组比单纯中药汤剂组的CD1a、CD83均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镜下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前列腺癌患者的原发灶CD1a、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细胞呈胞浆及细胞核染色,形态欠成熟,伸出伪足不明显,染色较前列腺增生组织浅,数目减少以CD83阳性细胞明显。树突状细胞在癌周间质分布较多,在癌组织中分布较少,一般在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处分布较多。扶正抑瘤中药治疗组治疗后前列腺癌患者的原发灶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在癌及癌周均有分布,染色较深,树突状细胞亦多分布在癌周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处,淋巴细胞浸润较空白组密集,CD83阳性细胞形态较空白对照组成熟,伸出伪足明显,数个叠连,染色较深。结论1、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树突状细胞的总体数量较良性前列腺组织减少、活化受抑制。扶正抑瘤中西医治疗方案的应用能在一定治疗时段提高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的树突状细胞的总体数量及活化能力。2、中西医结合、中药针剂与汤剂联用等治疗方案在一定治疗时段显示出在提高前列腺患者树突状细胞的总体数量与活化方面的联合效应优势。3、使用扶正抑瘤中药后,前列腺癌原发灶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增多和活化能力提高的同时能观察到局部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其可能机制是树突状细胞活化后有效提呈肿瘤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引起淋巴细胞增值,从而启动特异性细胞免疫。

孟纯阳,刘洪美,魏君臣,夏冰,张玉[6](2001)在《特殊纤维异样增生症1例报告》文中认为

沈慧勇,刘尚礼,林道贤,梁碧玲[7](1998)在《骨脉管瘤病(附三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骨脉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进行性、多发性骨质溶解和畸形。文献上常见的命名还有:消失性骨病;自发性骨质吸收;大量骨质溶解症[1];鬼怪式骨病等。Boston于1838年首先报告本病,之后世界各地陆续有少量病例报告。目前有关本病的发病...

刘秀惠,牟文清,朱延玲[8](1995)在《小儿组织细胞增生症X病在耳鼻喉科的表现(附三例报告)》文中认为

卞昭汉,李瑞宗[9](1994)在《骨纤维粘液瘤三例报告与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骨纤维粘液瘤三例报告与文献复习卞昭汉,李瑞宗在骨骼系统肿瘤中,纤维粘液瘤最早发现以颌骨为特发部位,后不断有颌骨外其它各骨的纤维粘液瘤的报道,特称之为“颌骨外”纤维粘液瘤(extragnathicfibromyxoma),对此病的组织来源尚有不同意见 ̄...

陈优优[10](2021)在《黄金微针与皮下大汗腺剪除术治疗腋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两种术式治疗腋臭的疗效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两种术式分别为黄金微针与皮下大汗腺剪除术。方法:在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共17个月期间,共有20例患者纳入黄金微针治疗组,22例患者纳入皮下大汗腺剪除术(微创手术组)。术后随访3-6个月,收集两组患者的数据,如术前腋臭严重程度、术后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有效率比较:黄金微针组90%,微创手术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黄金微针组术前腋臭分级与术后疗效之间呈负相关,微创手术组由于P>0.05,其相关系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比较:黄金微针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微创手术组45.5%。满意度比较:黄金微针组90%,微创手术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金微针治疗的疗效低于微创手术,腋臭程度越高,疗效越差。黄金微针治疗腋臭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微创手术,患者满意度更高。

二、特殊纤维异样增生症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殊纤维异样增生症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骼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简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2)核糖体蛋白L29在牙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附20例临床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设备及耗材
        2.1 主要器材和仪器设备
        2.2 主要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组织的收集和分组
        3.2 标本的处理
        3.3 HE染色及免疫组化
    4 染色结果判定
    5 统计学方法处理
结果
    1 RPL29在牙龈癌、癌旁及正常牙龈组织中的表达
    2 RPL29与牙龈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2.1 RPL29表达水平与牙龈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2.2 RPL29表达水平与牙龈癌发生部位的关系
        2.3 RPL29表达水平与牙龈癌临床T分期的关系
        2.4 RPL29表达水平与牙龈癌病理分级的关系
        2.5 RPL29表达水平与牙龈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 RPL29在舌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讨论
    1 牙龈癌与基因治疗
    2 核糖体蛋白L
    3 RPL29与牙龈癌
        3.1 RPL29在牙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2 RPL29表达与牙龈癌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
        3.3 RPL29表达与牙龈癌发生部位
        3.4 RPL29表达与牙龈癌患者肿瘤T分期及病理分级
        3.5 RPL29表达与牙龈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
    4 RPL29与舌癌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良恶性病理性骨折的影像鉴别诊断(附8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
    2.2 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阳性率
3 讨论
    3.1 易引起病理性骨折的病变
        3.1.1 良性病变:
        3.1.2 恶性病变:
    3.2 病理性骨折好发部位
    3.3 良恶性病理性骨折的影像鉴别
    3.4 不同影像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

(4)颅底内外沟通区的显微外科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颅鼻蝶沟通区的显微解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筛骨
        2 鼻腔
        3 蝶骨平台与蝶窦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颅眶沟通区的显微解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骨性结构
        2 眶的神经
        3 眶部眼外肌肉
        4 眶部的血管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中颅窝与颞下窝、翼腭窝沟通区的显微解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中颅窝底的显微解剖
        2 颞下窝的显微解剖
        3 翼腭窝的显微解剖
        4 腮腺咬肌区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颈静脉孔颅内外沟通区的显微解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颈静脉孔的颅内观及其毗邻结构
        2 颈静脉孔内部结构
        3 颈静脉孔外口及茎突后间隙(见图4-18和图4-19)
        4 枕下后外方及侧方肌肉
        5 颅外段相关血管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简介与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扶正抑瘤法对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树突状细胞数量及活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前列腺癌与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1 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研究
        1.1 有关细胞免疫的研究
        1.2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3 肿瘤来源的可溶性免疫抑制因子的研究
        1.4 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的改变的研究
        1.5 肿瘤致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机理的研究
    2 打破免疫耐受的途径及意义的研究
    3 关于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4 DC与肿瘤免疫逃逸关系的研究
        4.1 肿瘤抑制DC的成熟
        4.2 肿瘤浸润性DC
        4.3 DC亚群漂移
        4.4 调节性DC
        4.5 前列腺癌患者DC的变化的研究
    5 前列腺癌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及其它免疫基因疗法
        5.1 以树突状细胞(DC)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的研究
        5.2 细胞因子基因修饰的肿瘤瘤苗
        5.3 免疫效应细胞的基因修饰
        5.4 以肿瘤抗原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6 前列腺癌的基础研究
        6.1 前列腺癌的生长因子
        6.2 血管生成及其抑制剂与前列腺癌
    7 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预后的研究进展
        7.1 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
        7.2 PSA值对评价PCa患者疗效、预后、骨转移的意义
        7.3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
        7.4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 PSCA)
        7.5 p53
        7.6 P504S
        7.7 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
        7.8 CT和MRI
        7.9 核素检查
        7.10 前列腺穿刺活检
        7.11 病理诊断Gleason评分
        7.12 Gleason评分与PCa患者预后
        7.13 分期诊断
        7.14 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诊断与预后
        7.15 前列腺癌危险度分级
        7.16 前列腺癌的生化复发概念
    8 D期前列腺癌的其他治疗研究进展
        8.1 等待观察治疗
        8.2 内分泌治疗
        8.3 去势治疗(Castration)
        8.4 雄激素拮抗剂治疗
        8.5 最大雄激素阻断治疗(Maximal Androgen Blockade,MAB)
        8.6 间歇内分泌治疗(Intermittent Hormonal Therapy,IHT)
        8.7 二线内分泌治疗
        8.8 外放射治疗(EBRT)
        8.9 放射性核素治疗
        8.10 化学治疗
        8.11 前列腺癌局部治疗
        8.12 HRPC骨转移的治疗
        8.13 基因治疗
第二部分 前列腺癌的中医药研究
    1 病因病机研究
    2 D期前列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分析研究
        2.1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是前列腺癌病因病机总的特点
        2.2 病邪深在、病入膏肓是前列腺癌的病位特点
        2.3 阴阳失调、脾肾两虚是前列腺癌的虚证特点
        2.4 湿、痰、瘀、毒是前列腺癌患者标实的特点
    3 辨证论治研究
    4 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循证医学研究
    5 广东省中医院D期前列腺癌住院病例中医辨证分型的回顾性研究
    6 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和扶正抑瘤口服中药方药物组成的理论分析
        6.1 扶正抑瘤治法的确立
        6.2 扶正抑瘤口服中药方药物组成的确定
    7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
        7.1 具有前列腺癌抑制作用的药物成分
        7.2 单味药研究
        7.3 单体研究
        7.4 复方研究
    8 中药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8.1 扶正抑瘤中药免疫调节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第三部分 临床病理实验研究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观察指标
        2.1 病理指标
        2.2 其他重要指标
        2.3 病理实验具体材料与方法
    3 预实验
        3.1 预实验取材与分组
        3.2 预实验结果
        3.3 预实验结论
    4 正式临床病理实验
        4.1 研究步骤
        4.2 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DC的抗原提呈功能和特异性免疫激活作用以及研究指标CD1a、CD83意义的讨论
        5.2 关于DC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讨论
        5.3 关于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DC的变化的讨论
        5.4 关于中医学整体辨证中的"正气"、局部辨证中的"前列腺癌"以及微观辨证中的"树突状细胞"三者关系的讨论
        5.5 扶正抑瘤法的确立与运用以及各治疗方案免疫调节效应讨论
        5.6 扶正抑瘤中药的免疫调节及对DC影响的药理研究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黄金微针与皮下大汗腺剪除术治疗腋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数据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治疗仪器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腋臭的微创治疗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特殊纤维异样增生症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D]. 孙祥水. 苏州大学, 2018(04)
  • [2]核糖体蛋白L29在牙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附20例临床病例[D]. 薛娇. 青岛大学, 2018(01)
  • [3]良恶性病理性骨折的影像鉴别诊断(附87例报告)[J]. 张哲,崔凤珍,石静. 临床误诊误治, 2013(01)
  • [4]颅底内外沟通区的显微外科解剖[D]. 简志宏. 中南大学, 2011(12)
  • [5]扶正抑瘤法对前列腺癌患者原发灶树突状细胞数量及活化的影响[D]. 潘明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6]特殊纤维异样增生症1例报告[J]. 孟纯阳,刘洪美,魏君臣,夏冰,张玉.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1(04)
  • [7]骨脉管瘤病(附三例报告)[J]. 沈慧勇,刘尚礼,林道贤,梁碧玲. 实用肿瘤杂志, 1998(02)
  • [8]小儿组织细胞增生症X病在耳鼻喉科的表现(附三例报告)[J]. 刘秀惠,牟文清,朱延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5(03)
  • [9]骨纤维粘液瘤三例报告与文献复习[J]. 卞昭汉,李瑞宗. 中华骨科杂志, 1994(02)
  • [10]黄金微针与皮下大汗腺剪除术治疗腋臭的对比研究[D]. 陈优优.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特殊纤维发育不良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