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发挥机降灭火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闫志刚,沈显成,高颖楠,邓晓宇,李永明[1](2020)在《关于科学统筹航空护林机源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认为航空护林以其机动、灵活、高效的优势,在及时发现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生态方面作用重大。分析了我国航空护林方面存在的总量不足、结构欠优、费用偏少、管理欠精等问题。以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近3年来的火灾预防和扑救实践为例,探讨了提高机源配置、使用效率的方法,同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相关建议。
梁文超[2](2017)在《川西高原森林航空消防探究》文中认为川西高原平均海拔3500m,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省地势最高的地方。承担该区域森林航空消防任务的是国家林业局南方航空护林总站成都站。川西高原森林航空消防护区内有海拔高于5500m的山峰70多座,落差达3000m,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等大川大河纵横交错,地势险峻、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变,但森林资源丰富,珍惜动植物品种繁多,旅游景点驰名海内外,历来是国家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开展森林航空消防作业最难的地区。本文对现阶段国内使用森林航空消防常用灭火直升机机型、直升机取水、洒水灭火方式等进行研究探索,并通过对川西高原森林航空消防灭火实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基础上,中小型直升机采用机腹水箱洒水更适合为川西高原林区实施森林航空消防直接灭火作业,同时对今后高海拔地区开展森林航空消防作业进行讨论与展望。
唐努尔·叶尔肯(Tangnur)[3](2017)在《我国森林航空消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森林火灾给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造成了极大破坏,是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之一。森林航空消防是森林火灾扑救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现代化林火扑救的标志。本研究以我国森林航空消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法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并分析,对比研究国内外、南北方森林航空消防的不足,走访调查并对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材料;采用SWOT方法分析我国森林航空消防优势及劣势、机遇及挑战,在进行了广泛调研论证基础上,针对我国森林航空消防现状及存在问题、森林航空消防新技术新装备、森林航空消防中合同作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发展对策。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森林航空消防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航空消防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人员配备不足、机源紧缺、航站建设不能满足森林航空消防的现实需求、航空扑救火灾手段及技术较落后及扑救火灾的空地配合力度不够,随着我国森林资覆盖率逐年上升,这些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研究对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减少差异化。二是发展机群灭火,提高航空直接灭火率。三是抓住机遇,刺激通航市场扩充机源。四是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实现标准化作业。五是增加野外起降场和机降点,扩大航空灭火覆盖范围。六是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动航空消防事业发展。
李文馨,刘世波[4](2016)在《创新“飞机加森警”扑火模式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森林航空消防和森林部队的发展历程和地位作用,总结了"飞机加森警"在伞降灭火、机降灭火、索降灭火方面扑救森林火灾的成功模式。提出创新拓展"飞机加森警"扑火模式,应在推动空中常态载人巡护、拓展一站一队力量布局、提升地空立体作战效能、发挥机群作战强大优势等五方面下功夫。
杨德坤,赵乔明,陈国昌[5](2009)在《如何发挥航空灭火技术优势》文中认为本文认真总结了普洱站在机降灭火、索降灭火、吊桶灭火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从机型选择、飞行技术、火情发现时间、地空配合、灭火飞行计划申报审批等方面阐述了目前制约航空灭火技术优势发挥因素。通过对以往数据统计分析,根据护区地形特点、火源管理、林火发生规律、不同林分林火行为,并结合支援百色、江西、昆明、丽江航护工作经验,对机降场地、机降距离、机降布兵次序、机降人数,索降场地标准、索降灭火在大小火场运用,吊桶灭火取水点条件、取水距离、洒水高度、火带分配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一些见解。
李长海[6](2009)在《森林航空消防综合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西南森林航空消防事业科学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简介了森林航空消防的机降灭火、索(滑)降灭火吊桶灭火手段优缺点,在森林航空消防实践中,把这些灭火手段综合应用,航护效益不断提高,扑救森林火灾能力大大增强,推动了西南森林航空消防事业科学发展
孙景宇[7](2008)在《浅淡机降灭火在现实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我国开展机降灭火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加之我国的具体国情,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白夜[8](2008)在《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森林火灾是世界上发生面广、破坏性大、救助极为困难的灾害之一,不仅会造成森林锐减、环境恶化、土地沙化,而且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何有效控制和消灭森林火灾,加强扑救森林火灾安全,保证部队官兵的生命安全,是一个重大课题。研究火场的紧急避险方法,能够对安全灭火起指导作用,可以提高扑火队员的防险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四川、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重点火险区1991年—2006年的火灾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三种类型从中选取影响力大、损失较严重的168例山火作为研究对象,对典型火烧迹地实地调查。通过不同种类林火行为研究,运用火场实地数据的计算机模拟系统运算,以传统的单一灭火技术为对照,对代表性重大森林火灾灭火技术及其灭火效率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经研究分析,并根据三种林火的行为特点。地表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是根据地表火蔓延速度,将地表火分为急进地表火和稳进地表火。急进地表火发展速度快,火强度大,人员无法接近火线,通常采用间接灭火方式拦截火头,直接灭火方式扑救火翼及火尾。拦截火头时,有自然依托条件(公路、铁路、河流等)时,采取沿依托以火攻火,无依托条件时,采取灭火索及人工开设隔离带拦截火头;扑救火翼时,根据火场实际情况采取森林消防车、水泵及轻型灭火机具配合灭火;扑救火尾时采取轻型灭火机具灭火。扑救急进地表火应采取飞机机降、森林消防车、水泵、森林灭火索、轻型灭火机具合成灭火技术。急进地表火紧急避险方法是应向侧风方向转移,选择有利地形先避火锋后转移;时间紧急时点顺风火避险;火势较弱的地段,冲越火线。灭火费用将比单一灭火手段减少1/2,伤亡人数可以降低90%。稳进地表火发展速度慢,火强度小,火势弱。在灭火作战中通常采取直接灭火方法。通常采用森林消防车、水泵、风力灭火机及手工具合成灭火技术。稳进地表火紧急避险方法应采取迅速避开危险火环境转移避险或选择火势弱的地段迎火突围。地下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由于地下火在地下腐殖层中燃烧,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破坏燃烧环。对于一个大的地下火场通常采用推土机、森林消防车、水泵、森林灭火索、手工具合成灭火技术。有推土机作业条件地段采用推土机开设隔离带;有水源时可使用水泵、森林消防车以水灭火;遇有难开地段(粘状可燃物)可采用森林灭火索开设隔离带灭火。紧急避险方法是就地开设一个闭合的隔离区,阻击火势蔓延。切忌进入火迹地造成烧伤、砸伤。树冠火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树冠火可分为连续型树冠火和间歇型树冠火。连续型树冠火由于可燃物是连续分布,遇强风易成飞火,火强度大,扑火人员无法靠近火线,特别是风向不定时危险性极大,灭火时应采取飞机机降和索降、森林灭火索、森林消防车、水泵、手工具合成灭火技术。利用飞机机降和索降在火线周围快速寻找自然依托,以火攻火;无依托条件有水源时采用森林消防车、水泵、飞机吊桶灭火;既无依托,又无水源条件时,采取手工具及灭火索炸倒树木开设50m宽的隔离带,并向隔离带洒化学灭火剂,采取以火攻火。连续型树冠火紧急避险方法应预设安全避险区,当火势突变或飞火四射时灭火人员进入避险区避险。连续型树冠火采用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可以实现灭火成本降低60%,伤亡人数减少80%。间歇型树冠火,由于可燃物不连续分布,地表火与树冠火交替进行。灭火作战时可采用点地表火灭火或当树冠火降到地表时,利用地表火的灭火技术灭火。间歇型树冠火紧急避险方法要利用可燃物不连续分布的特点,选择有利地形卧到避险或选择火势弱的地表火冲越火线避险。由于受客观因素所限,本文只研究了三种林火扑救的共性问题,没有针对不同地区的植被特点、可燃物载量及易燃性能采取对策,这也是今后灭火工作需重点研究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林火行为特点,采取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能够弥补单一灭火手段的不足,达到高效灭火的目的;运用计算机模拟火场的行为及发展,建立系统模型,能够提高灭火技术水平,获得更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种类林火扑救特点,提出的紧急避险措施,能够实现安全高效灭火。
孔繁胜,乌莉娅,王景仁[9](2005)在《呼伦贝尔盟航空森林消防工作探讨》文中指出介绍了海拉尔航空护林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海拉尔航空护林站的航空森林消防工作为例,阐述了呼伦贝尔盟航空森林消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投入,拓展航空护林业务等方面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
白夜[10](2002)在《森林灭火技战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在全面分析国内外森林防、灭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不同森林可燃物的灭火技战术进行了全面研究。从灭火的原理、方法、原则入手,首先对我国主要森林可燃物分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采伐迹地、塔头草甸等五个类型进行了分类。 其次对现有的风力灭火技术、化学灭火技术、以水灭火技术、爆炸灭火技术、火攻灭火技术、手工具推土机开设阻火线技术、森林消防车灭火技术及飞机机降、索降、化灭、吊桶灭火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 第三结合多年的灭火经验总结出了六种灭火基本战术:全线合围,封控周边战术,也称围歼战术;多点突破,分段扑灭战术,也称速决战术;两翼推进,追歼火头战术,也称追歼战术;打烧结合,以火攻火战术,也称火攻战术;打清守结合,稳步推进战术,也称稳控战术;打隔结合,隔离阻火战术,也称隔离战术。 第四将十种灭火技术、六种灭火基本战术应用于五种不同森林可燃物类型。在灭火技战术研究中,得出了五种不同森林可燃物类型灭火技战术及林火管理措施。 原始林火灭火技术应采用飞机索降灭火技术;以水灭火技术;手工具开设阻火线技术;风力灭火技术;有条件情况下可采用人工降雨和爆炸灭火技术。原始林火灭火战术可运用全线合围、封控周边战术;打、清、守结合,稳步推进战术。在林火管理上一是要严控火源,防期内,加大火源管理力度;二是采用低强度火在有利条件下进行计划烧除,减少地表可燃物的积累,同时也可促进天然更新。 次生林火灭火技术应采用飞机化学灭火和机降灭火技术;风力灭火技术;推土机开设阻火线技术;森林消防车灭火技术;有条件情况下可采用人工降雨和爆炸灭火技术。次生林火灭火战术可运用多点突破、分段扑灭战术;打烧结合、以火攻火战术。在林火管理上一是在火险低时可采取计划火烧,烧除杂草,清除灌木丛,促进天然更新,减少可燃物;二是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段营造防火树种,改变其可燃性,降低其燃烧性。 人工林火灭火技术应采用森林消防车灭火技术;火攻灭火技术;飞机机降、吊桶灭火技术;风力灭火技术;有条件情况下可采用人工降雨和爆炸灭火技术。人工林火灭火战术可运用全线合围、封控周边战术;打隔结合、隔离阻火战术。在林火管理上一是进行整枝、抚育伐、卫生伐,清除林内可燃物;二是在林内引进耐火性强的阔叶树种,间断易燃可燃物的连续分布,增强林分的抗火性和耐火性。 采伐迹地火灭火技术应采用风力灭火技术;推土机开设阻火线技术;森林消防车灭火技术;飞机机降、化学灭火技术;有条件情况下可采用人工降雨和爆炸灭火技术。采伐迹地火灭火战术可运用多点突破、分段扑灭战术;打、清、守结合,稳步推进战术。在扑火管理上一是对有价值的剩余物进行利用,对没有价值的剩余物在火险低时计划烧除,减少易燃物;二是在采伐迹地造林时,要选择燃烧性低、耐火、抗火性强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种、减少其可燃性。 塔头草甸火灭火技术应采用飞机机降灭火;森林消防车灭火;推土机开设阻火线技术;风力灭火技术;有条件情况下可采用人工降雨和爆炸灭火技术。塔头草甸火灭火战术可运用两翼推进,追歼火头战术;打烧结合,以火攻火战术。在林火管理上一是在春、秋两季能用火的时期,采取计划烧除方法,清除易燃物,建立战略防火线;二是在森林与草甸交界处,营造防火林带,建立永久防火性防火林带,防止草甸火烧入林内。
二、浅谈如何发挥机降灭火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发挥机降灭火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科学统筹航空护林机源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空护林机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1 机源现状 |
1.1.1 主要机型 |
1.1.2 飞机来源 |
1.1.3 管理方式 |
1.2 存在的问题 |
1.2.1 总量不足 |
1.2.2 结构欠优 |
1.2.3 费用偏少 |
1.2.4 管理欠精 |
2 航空护林局近3年的机源配置和火灾扑救效果 |
3 航空护林局主要工作经验 |
3.1 做到“三个了解” |
3.1.1 深入了解飞机性能和任务需求 |
3.1.2 深入了解林火发生发展规律 |
3.1.3 深入了解基础设施和林情社情 |
3.2 巡护讲科学 |
3.2.1 选择航线 |
3.2.2 选择时间 |
3.2.3 适时增加密度 |
3.2.4 选择方式 |
3.3 扑救讲效率 |
3.3.1 严控重、大型直升机的飞行进度 |
3.3.2 科学选择集结点、机降点、取水点、补给点 |
3.3.3 靠前驻防和移动航站靠前保障 |
3.3.4 高效安排飞行计划 |
3.4 发挥航空特勤突击队伍尖刀班作用 |
4 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
4.1 增加机源,优化飞机结构 |
4.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防 |
4.3 加大投入,增加飞行时间 |
4.4 大力推广“飞机+特勤”模式 |
4.5 积极开展夜航飞行灭火项目 |
5 小结 |
(2)川西高原森林航空消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森林航空消防概况 |
1.5.1 国外森林航空消防发展概况 |
1.5.2 国内森林航空消防发展概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森林资源特点 |
2.1.2 林业建设情况 |
2.1.3 林区重点工程情况 |
2.1.4 森林火灾情况 |
2.1.5 川西高原森林防火管理及设备建设情况 |
2.2 数据来源 |
第三章 森林航空消防常规灭火模式 |
3.1 吊桶灭火 |
3.2 机降灭火 |
3.3 索(滑)降灭火 |
3.4 化学灭火 |
第四章 川西高原森林航空消防实践 |
4.1 机场选址与航空效率的关系 |
4.2 机型与航空消防地域适宜性 |
4.2.1 飞机机型的使用 |
4.2.2 直升飞机机型的性能分析 |
4.3 航空消防取水方式对于灭火效率的影响 |
4.3.1 机腹取水研究 |
4.3.2 吊桶取水研究 |
4.4 川西高原森林航空消防直接灭火实践及可行性验证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5.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我国森林航空消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森林航空消防研究概况 |
1.3.1 国外森林航空消防研究概况 |
1.3.2 我国森林航空消防研究概况 |
2 研究区概况 |
2.1 我国森林资源概况 |
2.2 我国森林火灾概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森林航空消防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1 我国森林航空消防现状 |
4.1.1.1 机构设置 |
4.1.1.2 航站类型及分布 |
4.1.1.3 常用机型 |
4.1.1.4 航空消防灭火手段应用 |
4.1.2 我国森林航空消防存在问题 |
4.1.2.1 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 |
4.1.2.2 缺少专业化业务人员 |
4.1.2.3 机型单一数量不足 |
4.1.2.4 航空灭火作业效率不高 |
4.1.2.5 高海拔地区使用的机型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
4.1.2.6 欠缺行业标准 |
4.1.2.7 飞行监控调度手段落后 |
4.2 国内航空消防新技术新装备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及劣势分析 |
4.3.2 机遇与挑战分析 |
4.4 对策与建议 |
4.4.1 机群灭火是航空灭火的发展方向 |
4.4.2 更新现有技术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应用 |
4.4.3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
4.4.4 刺激通航市场扩充机源 |
4.4.5 增加起降场和野外机降点 |
4.4.6 制定行业标准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创新“飞机加森警”扑火模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航空消防的发展历程和地位作用 |
1.1 发展历程 |
1.2 地位作用 |
2 森林部队的发展历程和地位作用 |
2.1 发展历程 |
2.2 地位作用 |
3 原““飞机加森警”扑救森林火灾成功模式及案例 |
3.1 伞降灭火 |
3.2 机降灭火 |
3.3 索降灭火 |
4 创创新新拓拓展展“飞机加森警”扑救森林火灾模式 |
4.1 推动空中常态载人巡护 |
4.2 拓展一站一队力量布局 |
4.3 提升地空立体作战效能 |
4.4 发挥机群作战强大优势 |
4.5 健全完善协同互联机制 |
(7)浅淡机降灭火在现实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机降灭火的特点 |
1.1 直升机能飞越地面自然障碍物。 |
1.2 实施机降的火场可以合理部署兵力。 |
1.3 空中指挥员可居高临下, 全面地掌握整个火场情况和周围的自然情况, 为指挥扑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1.4 直升机快速沿火场边缘就近部署兵力。机降队员不必跋山涉水, 体力消耗少。保持了旺盛的精力投入扑火战斗。 |
1.5 以直升机做运载工具。 |
2 机降灭火的类型 |
2.1 机降灭火的方法: |
2.2 机降灭火的战斗形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单独执行扑火任务;二是配合地面部队进行空中喷洒执行任务。 |
3 机降灭火战略战术 |
3.1 机降灭火的战略原则 |
3.2 机降灭火的战术原则 |
4 机降灭火的兵力部署 |
4.1 空中指挥员接到火情报告和机降灭火命令后, 应随第 |
4.2 在了解火场的详细情况后, 将兵力进行合理的布点, |
4.2.1 着陆场距火线的距离要适当, 一般是在火线的上风 |
4.2.2 着陆场要尽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 以保证扑火队员的生活, 宿营地的方便。 |
4.2.3 平时要加强部队的安全教育, 特别是在上下飞机时要有指定的路线, 服从机组人员的指挥。 |
5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和设想 |
5.1 全面开展机降灭火工作。 |
5.2 空中喷洒 (化灭、洒水) 与机降灭火相结合。 |
(8)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森林火灾的危害及严重后果 |
1.2.1 森林火灾造成的严重后果 |
1.2.2 二十世纪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
1.2.3 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森林防、灭火发展及扑火安全现状 |
1.3.2 国内森林防、灭火发展现状 |
1.3.3 国内森林灭火技术研究现状 |
1.3.4 我国森林灭火安全研究情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四川省林区 |
2.1.2 西藏林区 |
2.1.3 小兴安岭林区 |
2.1.4 大兴安岭林区 |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内容 |
2.2.2.1 灭火技术筛选 |
2.2.2.2 火场紧急避险研究 |
2.2.2.3 森林火灾扑救系统研究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3 森林火灾灭火技术研究 |
3.1 影响林火行为的主导因素 |
3.1.1 风与林火行为 |
3.1.2 坡度与林火行为 |
3.1.3 可燃物与林火行为 |
3.1.4 火速与火场大小 |
3.2 灭火机械的灭火效率 |
3.2.1 飞机灭火效率 |
3.2.2 森林消防车灭火效率 |
3.2.3 水泵灭火效率 |
3.2.4 轻型灭火机具灭火效率 |
3.2.5 利用自然依托灭火效率 |
3.2.6 利用推土机灭火效率 |
3.2.7 灭火索灭火效率 |
3.2.8 手工具阻隔灭火效率 |
3.3 森林火灾灭火基本原理 |
3.3.1 灭火原则和程序 |
3.3.1.1 灭火原则 |
3.3.1.2 灭火程序 |
3.3.2 灭火原理 |
3.3.3 灭火方法 |
3.4 地表火的合成灭火技术研究 |
3.4.1 地表火行为特点 |
3.4.2 战例分析 |
3.4.2.1 急进地表火灭火战例 |
3.4.2.2 稳进地表火灭火战例 |
3.4.3 地表火合成灭火技术集成 |
3.4.3.1 轻型灭火机具灭火 |
3.4.3.2 森林消防车灭火 |
3.4.3.3 水泵灭火 |
3.4.3.4 利用自然依托间接灭火 |
3.4.3.5 利用森林灭火索灭火 |
3.5 地下火的合成灭火技术研究 |
3.5.1 地下火行为特点 |
3.5.2 战例分析 |
3.5.3 地下火合成灭火技术集成 |
3.5.3.1 森林消防车灭火技术 |
3.5.3.2 水泵灭火技术 |
3.5.3.3 推土机灭火技术 |
3.5.3.4 使用灭火索灭火技术 |
3.6 树冠火合成灭火技术研究 |
3.6.1 树冠火行为特点 |
3.6.2 应用战例分析 |
3.6.2.1 连续型树冠火灭火战例 |
3.6.2.2 间歇型树冠火灭火战例 |
3.6.3 树冠火合成灭火技术集成 |
3.6.3.1 利用自然依托灭火 |
3.6.3.2 手工具直接伐倒树木 |
3.6.3.3 用推土机灭火 |
3.6.3.4 点地表火灭火 |
3.6.3.5 选择疏林地灭火 |
3.6.3.6 利用灭火索灭火 |
3.6.3.7 树冠火灭火技术要求 |
4 火场紧急避险技术研究 |
4.1 扑救森林火灾中伤亡原因比例分析 |
4.2 火线危险因素、人员伤亡过程及主要原因 |
4.2.1 火线危险因素 |
4.2.2 人员伤亡过程 |
4.2.3 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
4.3 地形与险情处置关系 |
4.4 植被类型险情处置 |
4.5 其他险情的处置 |
4.6 紧急避险的基本方法集成 |
4.7 案例分析 |
5 森林火灾扑救系统 |
5.1 基本术语 |
5.2 各种参数设置 |
5.3 地理图层的初始化 |
5.4 图层改变对象操作 |
5.5 地理环境的加载 |
5.7 灭火技术的应用 |
5.8 小结 |
6 结论、建议及讨论 |
6.1 结论 |
6.1.1 地表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 |
6.1.2 地下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 |
6.1.3 树冠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 |
6.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呼伦贝尔盟航空森林消防工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航空森林消防的各项业务 |
1.1 根据天气实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巡护航线 |
1.2 不断提高机降灭火的快速反应能力 |
1.3 充分发挥移动航站在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的作用 |
1.4 提高航空森林消防灭火能力 |
2 强化科学管理,促进航空森林消防事业的蓬勃发展 |
2.1 深入学习,全面提高航空森林消防的整体素质 |
2.2 争取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2.3 挖掘飞机灭火潜力,充分发挥航空森林消防整体效能 |
(10)森林灭火技战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综述 |
1.1 国外森林防、灭火发展现状 |
1.1.1 世界森林火灾的特点 |
1.1.2 世界不同国家的防火策略 |
1.1.3 国外森林灭火技战术综述 |
1.2 国内森林防、灭火发展现状 |
1.2.1 森林防火组织体系 |
1.2.2 我国森林防火工作进展 |
1.2.3 我国森林火灾特点 |
1.2.4 我国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
1.2.5 我国森林灭火技战术综述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我国主要的森林可燃物类型燃烧性 |
2.1.2 灭火原则和程序 |
2.1.3 灭火技术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实地调研 |
2.2.3 研究论证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灭火作战的基本战术 |
3.2 不同可燃物类型灭火技战术 |
3.2.1 原始林火灭火技战术 |
3.2.2 次生林火灭火技战术 |
3.2.3 人工林火灭火技战术 |
3.2.4 采伐迹地火灭火技战术 |
3.2.5 塔头草甸火灭火技战术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四、浅谈如何发挥机降灭火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科学统筹航空护林机源的实践与思考[J]. 闫志刚,沈显成,高颖楠,邓晓宇,李永明. 森林防火, 2020(01)
- [2]川西高原森林航空消防探究[D]. 梁文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3]我国森林航空消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唐努尔·叶尔肯(Tangnur).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4]创新“飞机加森警”扑火模式的思考[J]. 李文馨,刘世波. 森林防火, 2016(03)
- [5]如何发挥航空灭火技术优势[A]. 杨德坤,赵乔明,陈国昌.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7 新形势下的森林防火问题探讨论文集, 2009
- [6]森林航空消防综合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西南森林航空消防事业科学发展[A]. 李长海.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7 新形势下的森林防火问题探讨论文集, 2009
- [7]浅淡机降灭火在现实中的应用[J]. 孙景宇.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4)
- [8]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研究[D]. 白夜.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9]呼伦贝尔盟航空森林消防工作探讨[J]. 孔繁胜,乌莉娅,王景仁. 森林防火, 2005(02)
- [10]森林灭火技战术的研究[D]. 白夜. 东北林业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