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凝近期小说的新开掘与新创造(论文文献综述)
晏阳光[1](2019)在《论刘庆邦小说的底层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庆邦是“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持久地关注底层群体的现实境遇,作品在展现底层生活状态的同时,用深情的目光透视人们的生存挣扎和焦灼内心,也看到他们坚守的尊严和抗争的努力。本文从“底层叙事”的角度出发,对刘庆邦小说进行文本细读,挖掘作者对“底层”的独特表述,阐释作家书写底层的意义。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底层叙事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作出相关梳理,同时整理刘庆邦的小说创作概况与研究现状。正文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底层世界的现实建构”,从煤矿、乡村、城市三个角度切入,透视底层群体复杂的生存环境,围绕着属于底层的区别性空间勾勒他们的生活面貌和现实情状。第二章“底层叙事的艺术呈现”,主要从叙事模式、叙事策略和叙事风格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以此探究小说在表现形式方面的独特性。第三章“底层叙事的文化表达”,从平民立场、理性批判意识和对道德伦理原则的坚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刘庆邦既不遗余力地站在平民立场,又能在审度不合理社会现状的同时,用理性精神关照“底层”,其作品追溯“底层”生存法则和道德原则,不断勘测深广的社会与人性内容。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肯定了刘庆邦小说创作的积极意义,并对底层叙事做出整体性审视和展望。论文围绕刘庆邦小说对底层的关注和表述,指出了其作品在精神内核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为当代文学的底层叙事提供了一定的文学经验,同时阐释其对“底层”问题的思考和追问,这也是研究刘庆邦底层叙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孙媛[2](2019)在《铁凝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凝是中国当代着名的作家,其小说有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她善于捕捉细节,能够通过细微之处表现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在阅读过后经常感同身受,引发共鸣。由于叙事策略应用得当,她创作出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含义,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重点以铁凝笔下的“关系”叙事、“延宕”叙事、“瞬间”叙事等叙事策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小说的文本内容和作家的小说观,探究三种叙事策略的特点,并归纳总结每种叙事策略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发掘铁凝小说的独有魅力。本文具体的论述框架如下:绪论部分,先对铁凝的小说创作进行总体介绍,梳理其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接下来阐述笔者选题的原因及意义,最后对铁凝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分析。第一大部分对“关系”叙事进行了论述。首先,阐释铁凝自身对小说中关系运用的看法,对“关系”叙事做整体介绍;其次探讨铁凝对“关系”的培育与塑造,主要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日常交往关系、情感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关系”背后的精神主题,主要从生命中的缺失、情感中的欲望、人性中的真善美等方面表达作家笔下关系的价值。本章通过上述内容展现了铁凝“关系”叙事的特点及对“关系”的独到见解,发现“关系”叙事背后暗涵的文学与精神意义。第二大部分对“延宕”叙事进行了论述。首先,解释“延宕”的文学概念,并根据小说篇幅的长短总结“延宕”叙事的特点和发挥出的作用;其次主要分析构成铁凝小说中“延宕”叙事的三种手法,分别是设置悬念、重复叙事和交叉叙述,由此充分展现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过程和事件发展的过程;最后剖析“延宕”后的真相,主要从关注人的心灵世界、人性本质、生存境遇三个方面探究真相背后隐藏的意义。铁凝的“延宕”叙事不仅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叙事能力,也传达了作家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具有探究价值。第三大部分对“瞬间”叙事进行了论述。首先阐释“瞬间”的定义,归纳铁凝小说中“瞬间”叙事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瞬间”叙事呈现的三种效果,分别是转折、暗示和对比,以突出作家对细节的把握;由此进一步发掘“瞬间”叙事的涵义,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分别是重视人的心理发展、关怀人的情感生活和聚焦社会问题。“瞬间”叙事既强化了小说的叙事效果,也丰富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小说的阅读价值。
李莎莎[3](2017)在《饱含怜悯与深思的理性言说 ——论铁凝创作中的母性书写》文中研究表明母性书写是铁凝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铁凝整体的文学创作而言意义重大。本文以铁凝创作中的母性书写作为研究的对象与焦点,通过采用文本细读法及叙事学相关理论,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铁凝创作中的母性书写进行全面分析。具体而言,本文将对铁凝母性书写的具体特征予以细致解读,对铁凝母性书写的内在缘由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探究,对铁凝母性书写的叙事策略与写作技巧展开深入解析,以挖掘出铁凝母性书写背后的母性意识,及其所包含的社会、历史、人性的深厚内涵。此外,本文还将对铁凝母性书写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进行揭示与分析;并从宏观的角度对铁凝的母性书写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关于铁凝母性主题的研究。本文总共分为绪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首先交代铁凝整体文学创作及其母性书写的研究现状,探讨出目前铁凝母性书写研究存在的缺憾与不足。其次对母性及母性书写的概念进行详细界定,区分母性与母亲、女性等概念的不同,进而明确本文的研究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论文的具体设计思路。结语则主要对铁凝母性书写中母性意识、生育意识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整体性关照,同时结合作家经历及其创作历程探讨其母性书写存在的局限性;并从作家个人创作以及文学史的角度,深入探讨铁凝母性书写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正文共三章,第一章深入挖掘铁凝母性书写的根源因素及相关影响因素。首先,从铁凝童年、少年时代创伤性经历,到青年时代的“知青”经历,再到其独特的家庭生活经验、家族历史性记忆,来探讨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及生活体验对其母性书写的影响所在。其次,从河北作家及俄国先辈作家的指引与影响,传统母性文化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等方面,挖掘外部众多相关因素对铁凝母性书写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主要探讨铁凝创作中其母性书写的具体呈现,将其创作中的母性人物具体分为母亲、女儿及边缘女性人物三大类型,详细探讨每类母性人物身上具体的母性特征,力求从全面、立体、细致的文本解读中挖掘铁凝母性书写的丰富面貌。其中“具母”身份下母性具有歧异特点,呈现为蒙昧无知、异化淡薄及自然健康三大特征;“女儿王国”中的母性本能源于童年时代的惨痛经历,呈现为姐妹间的母性同盟之爱;“围城之外”的母性凸显则表现在恋爱关系中的母性付出与生育观念上的多元复杂两方面。第三章则主要分析铁凝在进行母性书写时所采用策略技巧及其所产生的独特效果,即从叙事策略与表达技巧两个层面入手,具体从叙事结构、情节与结尾、母性人物设置、人称与复调、反讽与象征这五个方面展开深入的文本分析,力求发现铁凝母性书写独特的文体艺术魅力。
李国玉[4](2013)在《论铁凝小说审美品格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坛一道独特、持久而亮丽的风景线。她不随波逐流,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在不同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叙事风貌和美学品格。首先,铁凝早期创作侧重于赞美人性的淳朴,呈现出清新灵动的叙事特点。她塑造了一群以香雪、安然为代表的纯真柔美的少女形象,将饱满的诗情倾注于笔下所描写的小山村及纯真烂漫、对美好生活有无限憧憬的主人公,营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纯净、淡雅的艺术境界。这种清新灵动风格形成的原因,既有孙犁及其荷花淀派对她的文学启蒙和影响,使她汲取了深厚的中国古典美学的丰富营养;也有自由氛围浓厚的艺术之家的出身的因素,赋予了她真诚坦率的秉性和理想主义情怀;以及她本人自由浪漫的诗人气质。其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铁凝小说创作风格由清新、优美走向冷峻、深沉,侧重于对人性负面的认知和书写,构成了对其淳美叙事的超越。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家努力揭示自我意识缺失的传统女性的生存现状,深入剖析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对男权中心的社会传统进行了深刻批判。二是作家深入思考、探询复杂的人性问题,如司猗纹等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人性的扭曲,同时也揭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沉沦。三是塑造了唐菲与尹小跳两个具有不同人性内涵的女性形象,表达了铁凝期望女性能在精神上获得独立、走一条自我救赎道路的殷切之情。再次,近期铁凝小说表现出了一种回归倾向,即对丰富人性的再发现以及明朗温润叙事风格的回归。这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回归中国乡土小说叙事传统,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生活中展现特定的民俗风情、质朴而厚重的人情人性之美,挖掘主人公丰富而隐秘的内心世界。第二,以《风度》《春风夜》《内科诊室》《咳嗽天鹅》等中短篇小说为代表,其间体现的是作家对市场化时代思潮中的人性美及大爱情怀的热切关注。第三,以新近发表的《伊琳娜的礼帽》《海姆立克急救》等小说为代表,作家在欲望泛滥的都市氛围中,呈现出对传统道德坚守的主题,既直抵人性深处,揭示人物内在的隐秘情愫,又体现出作者对现实道德状况的关怀及对人性美的呼唤。
陈秀晓[5](2012)在《铁凝散文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铁凝是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以其扎实,厚重的创作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她的创作成就主要在小说领域,但同时在散文创作上也成就斐然。当今,学者和批评家们对于铁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本文试图对铁凝的散文创作从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做具体分析和整体把握。导论部分主要是对铁凝的经历和创作进行了整体的概括,同时对论文的整体构思进行讲解,从而引出下文的论述。人文关怀篇和艺术探寻篇是铁凝散文的两大创作类型。严格来说,作家作品的分类没有截然明了的界限和标准,作这样的分类是依据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人文社会和纯粹艺术的关注程度和追求而定。人文关怀指的是铁凝对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重视,她的散文便具有了人文关怀的浓重气息;艺术探寻指的是作家对文学本质的不懈追求,文学的本质在于其艺术美,可以说失却了艺术美的文学作品不是好的作品,而忽略的现实意义的艺术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铁凝的散文创作有一种温暖的情怀,这种情怀源于扬善抑恶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宽容理解的理想主义情怀的创作情感倾向。扬善抑恶的现实主义态度主要体现在铁凝对于美好人性的挖掘,这种创作情感对于人性的建构和社会良好精神面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宽容和理解作为一种理想,曾一度缺席于当代文坛中,在新时期揭露人性缺陷和世界荒凉作品比比皆是的情况下,作为刚刚崭露头角的铁凝并没有加入对生活的控诉之中,她总是用善良的眼睛去观察这个社会,始终用一颗理解和宽容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宽容作为一种情感,在铁凝的散文创作中这要体现为不控诉的情绪和温和的批判。铁凝的散文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平和之中有深意,无拘无束中又透露着真情。艺术魅力是共性与个性的相融合,所谓共性,是指铁凝写散文必然要遵循散文这一题材的写作规范,最重要的即真实的写作;而个性则是指在共性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味道,有着自己的特色。铁凝在创作中,很好地把握了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铁凝散文的美,美在真性情,美在情感和形式的自在随意;铁凝散文的重,重在饱含悟性的哲理化反思,重在人品和文品的统一。铁凝是唱着爱和美的赞歌一路走来的,在散文创作中,爱和美的主题从未停歇,秉承着对人类永远的体贴和爱的宗旨,她的散文透露出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她的散文自在随意,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虽朴素无华却有一番动人的力量。铁凝以其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富有灵性的散文创作实现了人品和文品的统一。她的散文不愧是心灵的一篇牧场,娓娓道来中饱满真情,我们从中参透的是美好的人生。
张月[6](2012)在《香雪到笨花的飞跃 ——从转型看铁凝的小说创作》文中认为铁凝是一个不断探索、勇于尝试的作家。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她的小说在人物、思想、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本文以铁凝创作转型为切入点,试图对铁凝的小说创作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男性形象及两性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分析与总结,进一步探讨铁凝小说创作转型的深层原因。论文共分为三章。其中第一章主要是对铁凝不同阶段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阶段性变化,进一步分析女性意识逐渐深化的过程。第二章从梳理铁凝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出发,通过男性形象在小说中的变化,探讨男女两性关系在铁凝小说中的建构。第三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铁凝小说创作风格成因及创作转型原因的一次探寻。本文旨在通过对铁凝小说创作转型的研究,挖掘创作转型带来的社会价值,并由此引发的女性生命意义的思考。
周梦焱[7](2010)在《残缺性文本——论铁凝作品“三垛”对女性生存际遇的呈现》文中认为铁凝创作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小说"三垛"(《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被人称之为是女性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品,也是铁凝在创作与风格转型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在"三垛"中,可
杨晓宇[8](2009)在《“和”视阈下的铁凝女性小说》文中研究指明铁凝是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其人生经历和政治身份都很特殊。家庭出身和童年经验影响着她的创作,农村生活的特殊经历赋予她洞察生活的独特视角,所以,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多姿,富含生命意蕴和哲理。同时,独特的政治身份也让铁凝对人性的思考更加透彻、深刻。铁凝25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7岁成为作协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理事,39岁担任作协副主席,49岁当选作协主席,这些经历都给了她洞悉世界的双重视角:城里的、乡下的;男人的、女人的。所以她能不断变换角度去思考历史与现状,对女性意识进行反思。铁凝是一位女性作家,却能跳出性别自赏的圈子去描述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正是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归类分析,探讨作家对女性关注角度的变化。在聚焦女性的同时铁凝瓦解了笔下的男性,所以文章也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铁凝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归类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利文艺的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变得更加宽容,中国当代文坛呼唤“性别诗学”的诞生。它与儒家“和”思想有某些相似点,追求“阴阳互补”、男女两性“和而不同”。铁凝意识到了解构并不是女性主义的出路,寻求双性和谐之途才是最切要的问题。于是她在两性不可或缺,互相依存的认知前提下,对两性关系进行反省。于是,在她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笨花》中,实现了她对男性形象的修复,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铁凝向男性社会的妥协,而是昭示了其对两性关系的重新思考,体现了一种更为温和宽厚的理解和关怀,大大地拓宽了女性文学的精神空间。前言部分概述铁凝及其创作。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和”的文化内涵及铁凝女性小说的题材来源。第二章深入文本,分析铁凝笔下四个主要类型的女性形象,四种类型的女性体现着铁凝人生阅历的丰富及其对女性思考层次的深入。早期,以香雪为代表的女性,体现的是少女时代的铁凝对理想纯真女性的赞美,这是远离世俗的一类女性;“司猗纹系列女性”和“尹小跳系列女性”体现了逐渐走向成熟的铁凝对女性的生存状态进入了历史性思考;“同艾系列女性”是铁凝对传统母性形象的描摹,这类女性性格隐忍而不甘,包容而无奈,在她们身上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第三章重点分析铁凝笔下的男性形象,通过探讨铁凝在塑造男女形象时的不同立场,发掘她对两性关系的思考。第四章阐述铁凝对女性意识的反思及其对性别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结论部分探讨铁凝在拓宽女性文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李璀[9](2009)在《铁凝小说的心理透视》文中指出铁凝是新时期重要的小说家,她的小说最显着的特征就在于她用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写出了形形色色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挣扎,为更确切地展示人物的心理轨迹,她也采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运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分析了铁凝小说中人物普遍的自卑感,铁凝小说有很浓厚的权力意识,当匍匐在权力下面的人抬头仰望时,自卑感油然而生,面对自卑他们的表现各异,大致有模仿,《谁能让我害羞》中少年的病态的暴力反抗和《马路动作》中杜一夫的彻底的走向自闭。模仿是一种弱者对强者的向往,既有像《谁能让我害羞》里的表面的换装,也有如《麦秸垛》等小说中的女性生存的模仿。第二部分分析了铁凝小说展示的人物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纠葛,铁凝小说的“本我”表现的就是人内心深处的隐秘欲望,“超我”是千百年通行的仁义,而“自我”在这两者中艰难选择,在《永远有多远》和《安德烈的晚上》两篇小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为了协调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矛盾,铁凝在小说中开始探寻理想的自我,这种探寻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铁凝笔下一开始描绘了一系列的无邪本我,展现了无罪本初的欢乐,但由最早的让人心疼的香雪,到欣赏与担忧并存的安然,最后杨必然的荒诞出场与尴尬退场,明显地看到铁凝对无邪本我的延续打上了忧郁的眼光,在《木樨地》和《对面》的启示中不得不承认:自我是与他人并存的,真实与虚假是相对而生的,她不再仅仅固守着香雪般的纯净、自为,也不再对世故怒目相向,在理想与现实的艰难调和中,走向了《笨花》中理性的自我生存:向喜、向文成父子是“中和之美”的代表,小说中的女性同艾、顺容也偏离了司绮纹似的偏执,都选择用母爱来治疗婚姻的隐痛。第三部分阐述铁凝透视人物心理的各种方法。她往往借助多声部的叙述和对话,使人物的心理通过互文性的文本展现出来,其中《大浴女》是运用多声部最为娴熟的代表作;丰富的极具暗示性、启发性的意象,则含蓄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情节突转破坏了读者一贯的期待视野,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运用客观描写和主观议论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不动声色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波澜,一方面又能做一下画龙点睛式的议论分析,使人物的性格更加深邃、明晰。
龚雪[10](2009)在《被忽略的温暖文学 ——论铁凝作品中的温暖品质》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女性作家群体中,铁凝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她的创作轨迹与新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学时代潮流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势。她很少有紧追社会主流的作品,总是与之保持着一种“距离”,默默地遵循着自己的思路,以自己特有的艺术方式笔耕不辍。她的作品善于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美,张扬真善美,用温暖为社会祝福。始终贯穿她作品的底色是对生活永远的善意、爱和体贴。铁凝的小说中有大部分是正面赞美人性的善良美好,纯真明净的女性形象,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体恤和理解。但是铁凝的作品中,特别是中期作品也有对恶的控诉、描写,一反温情的面纱,将笔墨投向悲剧故事和细节。这时候铁凝心中的暖意是用许多不愉快的表象,或是通过一些不愉快的故事来表达她内心的焦虑、渴望及对人性的关怀。
二、铁凝近期小说的新开掘与新创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凝近期小说的新开掘与新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1)论刘庆邦小说的底层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底层叙事及其概念界定 |
二、刘庆邦及其小说创作 |
三、刘庆邦小说研究现状 |
四、选题思路及研究价值 |
第一章 底层世界的现实建构 |
第一节 煤矿:黑暗的“地下世界” |
一、极限的生存环境 |
二、焦虑压抑的精神折磨 |
三、封闭的道德考验场 |
第二节 乡村:复杂的“黄泥地” |
一、物质匮乏的“伤痛” |
二、“明净”乡土与乡间陋习 |
三、乡村的失落与变迁 |
第三节 城市:困窘的“围城” |
一、“入城”的变革与危机 |
二、城市漂泊者的两难处境 |
三、现代都市文明的冷漠荒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底层叙事的艺术呈现 |
第一节 对抗困境的叙事模式 |
一、“复仇”模式:极端的生存体验 |
二、“抗争”模式:不屈的生命写照 |
第二节 多元的叙事策略 |
一、热情的“说书人”和沉默的“旁观者” |
二、概要叙述与戏剧化场景的设置 |
三、地域和民间色彩的语言 |
第三节 “酷烈”与“柔美”的叙事风格 |
一、“酷烈”风格的呈现 |
二、“柔美”风格的追求 |
三、“酷烈”与“柔美”的统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底层叙事的文化表达 |
第一节 立足“底层”的平民立场 |
一、自身的底层经验书写 |
二、塑造底层形象的边缘处境 |
三、强调和求取尊严的努力 |
第二节 “底层叙事”的理性批判意识 |
一、对金钱异化人性的揭示 |
二、对权力意识的警惕 |
三、对“看客”文化的反思 |
第三节 恪守“底层”生存法则与道德原则 |
一、张扬坚韧生命力与生存意志 |
二、遵循民间传统伦理观念 |
三、构筑以“善”为核心的精神家园 |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铁凝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铁凝及其小说创作概述 |
(二)选题原因及意义 |
(三)铁凝小说的研究现状 |
一、有价值的“关系” |
(一)铁凝小说中的“关系” |
(二)铁凝对“关系”的培育与塑造 |
1.人与社会的关系 |
2.日常交往关系 |
3.情感关系 |
(三)探究“关系”背后的主题 |
1.生命中的缺失 |
2.无尽的欲望 |
3.人性的真善美 |
二、有内涵的“延宕” |
(一)铁凝小说中的“延宕” |
(二)“延宕”叙事的主要手法 |
1.设置悬念 |
2.重复叙事 |
3.交叉叙述 |
(三)追寻“延宕”后的真相 |
1.关注心灵世界 |
2.探求人性本质 |
3.反思生存境遇 |
三、有意义的“瞬间” |
(一)铁凝小说中的“瞬间” |
(二)“瞬间”呈现的叙事效果 |
1.转折 |
2.暗示 |
3.对比 |
(三)品味“瞬间”,体会世间百态 |
1.重视人的心理发展 |
2.关怀人的情感生活 |
3.聚焦社会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3)饱含怜悯与深思的理性言说 ——论铁凝创作中的母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早行人”到“自觉者”:一往而深的“母性”缘起 |
第一节 童年及少年时代创伤性的经历 |
第二节 往返于城乡间独特的生活体验 |
第三节 家庭生活经验及家族历史记忆的影响 |
第四节 前辈作家的指引与影响 |
第五节 传统母性文化及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
第二章 “玫瑰”到“笨花”:百花竞放的“母性”世界 |
第一节 “具母”身份下的母性歧异 |
第二节 “女儿王国”中的母性本能 |
第三节 “围城之外”的母性呈现 |
第三章 “智慧”到“智性”:朴实无华的“母性”策略 |
第一节 因果链结的母性叙事结构 |
第二节 情节的突转与结尾的留白 |
第三节 对照性母性人物设置原则 |
第四节 叙事人称的交错与复调的产生 |
第五节 反讽与象征手法下的母性蕴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论铁凝小说审美品格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淳朴人性的赞美与叙事的清新灵动 |
第一节 纯朴的少女之歌与清新的叙事韵致 |
第二节 “有我之境”与人性美的诗情书写 |
第二章 人性负面的认知突破与叙事的冷峻深沉 |
第一节 女性自我意识缺失现象的深刻展示 |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柔美叙事的突破 |
第三节 淳情的超越与自我救赎的理性关怀 |
第三章 复杂人性的再发现与明朗温润的叙事回归 |
第一节 厚重的乡土文化意蕴与轻盈的叙事回归 |
第二节 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复归与爱的主题升华 |
第三节 回归传统道德的坚守与诗意的日常叙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铁凝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铁凝散文创作类型浅析 |
第一节 人文关怀篇 |
第二节 艺术探寻篇 |
第二章 铁凝散文创作的情感倾向 |
第一节 扬善抑恶的创作原则 |
第二节 宽容与理解的写作态度 |
第三章 铁凝散文的艺术魅力 |
第一节 追求真实和真性情 |
第二节 形式和情感的自在随意 |
第三节 饱含悟性的哲理化反思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香雪到笨花的飞跃 ——从转型看铁凝的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 |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转变历程 |
一、 纯真的少女群像 |
二、 复杂的成熟女性 |
三、 温润的理想女性 |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逐步深化 |
一、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
二、 鲜明女性意识的呈现 |
三、 女性意识的成熟与完善 |
第二章 铁凝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及两性关系 |
第一节 男性形象的演变过程 |
一、 从缺席到在场 |
二、 从瓦解到修复 |
三、 从批判到宽容 |
第二节 两性关系的建构 |
一、 道德规约下的平等 |
二、 两性对立间的博弈 |
三、 两性和谐关系的建构 |
第三章 铁凝小说创作转型的原因 |
第一节 早期文学风格成因 |
一、 “知青生活”的体验 |
二、 “荷花淀派”的影响 |
三、 家庭环境的熏陶 |
第二节 小说创作转型的原因 |
一、 “文化热”的冲击和推动 |
二、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性别观念的转变 |
三、 批评家带来的压力与写作的集大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残缺性文本——论铁凝作品“三垛”对女性生存际遇的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垛”文本的残缺 |
二、文本残缺的意义 |
1. 暗示了女性生命被遮蔽的事实 |
2. 在读者的想象中完成对各种女性际遇的关注 |
3. 破坏阅读习惯, 寻找新的审美可能 |
(8)“和”视阈下的铁凝女性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和"的文化内涵及铁凝女性小说的题材来源 |
第一节 "和"的原始意义及文化演进 |
第二节 知青生活与乡村视角 |
第三节 家族记忆、童年经验与城市关照 |
第二章 梦想·现实·理想——女性形象的逐层展开 |
第一节 诗意的女人——香雪系列女性 |
第二节 病态的女人——司猗纹系列女性 |
第三节 自救的女人——尹小跳系列女性 |
第四节 传统的女人——同艾系列女性 |
第三章 "和"视阈下的性别书写——和谐理想下男性形象的呈现 |
第一节 软弱的男性——缺席的在场者 |
第二节 暴虐的男性——压抑女性的他者 |
第三节 理想的男性——与女性相和的仁者 |
第四章 重建两性和谐的性别诗学 |
第一节 话语·女性主义反思 |
第二节 寻找女性主体意识的史学意义 |
第三节 性别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铁凝小说的心理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铁凝小说以往的研究成果 |
1.2 论文研究的路径及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自卑感如影随形 |
2.1 仰望权力,自卑顿生 |
2.2 面对自卑,表现各异 |
2.2.1 模仿背后 |
2.2.2 愤怒之舞:举起手中刀 |
2.2.3 尴尬地退守到“自己的园地” |
第3章 铁凝创作中的自我认识历程 |
3.1 个人欲望与仁义的挣扎 |
3.2 无邪的本我狂欢 |
3.2.1 无罪本初的欢歌 |
3.2.2 审美情感的变化 |
3.3 《木樨地》、《对面》的启示 |
3.3.1 自由向往──自我/他人 |
3.3.2 面具人生──真实/虚假 |
3.4 《笨花》中的理性自我 |
第4章 形式的探寻──剖析心理的多样方法 |
4.1 多声部的叙述和对话 |
4.2 意象叙事 |
4.3 情节突转 |
4.4 客观描述与主观议论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被忽略的温暖文学 ——论铁凝作品中的温暖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被忽略的温暖文学现象 |
第一节 《哦,香雪》与诗意纯净 |
第二节 《灶火的故事》与伤痕文学 |
第三节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与新启蒙文学 |
第四节 《孕妇和牛》与新写实小说 |
第五节 《笨花》与新历史小说 |
第二章 真善美铺就的温暖之路 |
第一节 自然之美的赞歌 |
第二节 纯真女性的颂歌 |
第三节 善良人性的讴歌 |
第四节 恬淡:诗意追求 |
第三章 观照人性的温暖情怀 |
第一节 探寻爱的能力 |
第二节 温情的悲剧意蕴 |
第三节 用温暖追求人性高贵和文化良知 |
参考文献 |
四、铁凝近期小说的新开掘与新创造(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刘庆邦小说的底层叙事[D]. 晏阳光. 江南大学, 2019(12)
- [2]铁凝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D]. 孙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3]饱含怜悯与深思的理性言说 ——论铁凝创作中的母性书写[D]. 李莎莎.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4]论铁凝小说审美品格的演变[D]. 李国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5]铁凝散文研究[D]. 陈秀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6]香雪到笨花的飞跃 ——从转型看铁凝的小说创作[D]. 张月. 黑龙江大学, 2012(10)
- [7]残缺性文本——论铁凝作品“三垛”对女性生存际遇的呈现[J]. 周梦焱. 山花, 2010(02)
- [8]“和”视阈下的铁凝女性小说[D]. 杨晓宇.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9]铁凝小说的心理透视[D]. 李璀.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7)
- [10]被忽略的温暖文学 ——论铁凝作品中的温暖品质[D]. 龚雪. 北京语言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