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利用外资年均下降四成(论文文献综述)
陈灵慧[1](2020)在《税收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面世,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清晰梳理了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对每个地市进行了定位规划。然而,目前大湾区内部产业结构问题凸显,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城市群之间资源整合相对不足,且由于粤港澳三地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如果上述问题未能解决,大湾区产业结构难以得到有效优化,与《纲要》的规划脱节情况将越来越严重。规划发展需从经济效益开始梳理。一方面,税收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产业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税收收入的增加与否,体现了税收调节的有效性,继而体现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因此,在选择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上,税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业发展的状态、环境和发展趋势,从而使我们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基于此,本文将税收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和选择指标,结合经济宏观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产业调整进行定量、定性和实证分析,研判产业视角和税收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优势产业,以及其与《纲要》对其的定位是否相符,从而总结出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支持纲要落地和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税收方面的措施建议。
陈浩[2](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刘登攀[3](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方芳[4](2019)在《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初以来,国际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就是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货物贸易持续保持低水平增长,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贸易争端不断显现,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服务业逐步对外开放,服务贸易规模从小到大稳步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6575亿美元,排名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国际贸易中比重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形成和发挥服务贸易的国际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已成为我国研究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南京是长三角特大城市,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随着服务经济的不断壮大及城市开放脚步的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已成为南京开放型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尽管南京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服务贸易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和全新的开放环境下,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研究所面临的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方向,确保南京服务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结合目前南京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国内及区域环境及自身条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南京发展服务贸易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采用贸易产业基础、贸易依存度、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对南京、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区域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以确定南京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及行业,并就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提出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结论包括:宏观层面,需采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外包等措施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通过确立服务贸易战略地位,走特色贸易的发展路径;要夯实服务业基础,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微观层面,需按照“巩固优势领域、加快特色领域、挖掘潜力领域”的路径进一步调整南京服务贸易产业方向。此外,提出了促进南京服务贸易发展的六条保障措施,一是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贸易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二是推动服务贸易转型升级;三是加强引导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四是加快开拓国际市场;五是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引进;六是推动服务贸易体制机制建设。上述研究结论希望能对南京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贺正楚,张雪琳,潘红玉,吴艳[5](2019)在《产业链培育、产业链招商引资和产业链融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产业经济领域出现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地方政府特别注意产业链培育,以此为区域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和注入新能量。长沙近年来在发展制造业方面,也采取培育产业链的举措,选定了22个新兴制造业产业链和优势制造业产业链,并对它们重点发展。通过分析长沙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以及长沙制造业领域的主要产业链的构成,发现了创新链、外向经济、产业集群金融业、服务业等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它们对长沙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长沙制造业产业链的对策与措施,包括:产业链招商引资策略,产业链融资策略,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互动策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控制策略,产业链差异发展战略。
梁卫华[6](2018)在《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山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及部分指标和重大建设项目调整草案的报告——2018年12月28日在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文中研究表明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我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发布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为全面把握规划实施进展,客观评价实施成效,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对标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进一步明晰"十三五"中后期发展思路和实施举措,推动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奋力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为全省
贺正楚[7](2018)在《产业链培育与建设视角的制造业发展策略:长沙市例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产业经济领域出现了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特别重视产业链培育,并以此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新动能及新能量的新现象。湖南省长沙市近年来也采取培育产业链的举措,重点发展22个新兴制造业产业链和优势制造业产业链。长沙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均不足,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对外开放能力很低;产业聚集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偏低;金融业增加值较低,生产服务能力不强。要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资策略、产业链融资策略、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互动策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控制策略、产业链差异发展战略来解决。
聂平香,崔艳新,王拓[8](2017)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我国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2013—2016年,"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中国与沿线国家"五通"不断深化和加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统领,核心是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
戴其文[9](2017)在《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和塑造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深刻地改变着国内区域经济的框架构造。全球化与地方化过程是并存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产生作用。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家角色的转型,强化了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的内陆转移,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贫穷地区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增长背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的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发展的平衡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论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新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新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过程、空间演化规律与机理。以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广西作为沿海的西部落后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近年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扶持效应明显。中国—东盟博览会和自贸区的建设显着地推动了广西各地区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基础理论,建立分析框架。以广西各地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衡量全球化,从政策视角解读地方化,包含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具体选择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化的表征指标。在考察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广西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组织。以此为依据分别从全球化参与程度和地方化政策两个视角对广西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城市尺度上的剖解。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以县域尺度探讨广西水平层面上的空间差异。总结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特征。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研究证实了从全球化和地方化视角探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机制具有可信的解释力。全球化和地方化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垂直差异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方面的地方化因素也推动了城市间等级差距的扩大。全球化和地方化并不是单独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而是二者相互交织产生合力,借助于政府的角色,通过政策的落实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广西逐步形成"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和"西弱东强"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市之间层级逐渐拉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空间结构原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全球化和地方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政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空间结构的惯性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3)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贸易、外资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广西的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不仅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甚至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广西经济全球化的参与格局变化重塑了省内经济地理格局,改变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4)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综合表现,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国家力量和地方力量交互影响的产物。广西各地市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采矿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和普通劳动力依赖较强,分布较为分散,而高关联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技术、人力、集聚有着较高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分工和协作,集聚在不同的中心城市并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集群。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导致产业空间发生重组,促进了城市垂直差异的扩大。(5)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产业园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和重要增长极。园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拉大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推动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广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次级中心城区及相邻的县域,等级性特征明显,不仅反映了广西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还会进一步拉大城市间的垂直差距。(6)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化对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的水平差异影响不明显,而地方化产生显着作用,证实了多尺度和多机制框架对于分析欠发达地区省内不平衡现象的适用性。地理、环境和民族综合分析框架也证实了地理、环境和民族等地方化因素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论证了地理和环境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基础结构特征,其对发展的严重制约难以完全克服。广西存在显着的异质空间结构,一些地方化特征对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效应。
卿定文,蔺叶坤[10](2017)在《“十二五”湖南利用外资的结构、特点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十二五"湖南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来源结构、流向结构、方式结构四个方面的分析,归纳出湖南利用外资的特点。湖南利用外资在产业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重工重商轻农"格局,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是外商投资的密集行业;在来源上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或国家,而来自北美和欧洲的外资规模相对有限,呈现出区域集中的态势;在地区分布上与全国外资分布情况相似,呈现出"东重西轻"的地区倾斜格局;在方式上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最后,提出促进湖南利用外资结构科学发展的对策。
二、广州利用外资年均下降四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利用外资年均下降四成(论文提纲范文)
(1)税收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研究 |
1.2.2 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 |
1.2.3 区域合作和税收合作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2 基本理论 |
2.3 测算指标及数据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情况 |
3.1 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体系规划 |
3.2 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
3.2.1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
3.2.2 主要制造业行业 |
3.2.3 主要服务业行业 |
3.3 产业比较优势测算 |
3.3.1 指标运用 |
3.3.2 结果分析 |
3.3.3 主导产业选择 |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税收产出水平情况 |
4.1 粤港澳大湾区税收总量和结构 |
4.1.1 税收收入 |
4.1.2 税收结构 |
4.1.3 三次产业税收 |
4.2 产业税收产出水平测算 |
4.2.1 指标运用 |
4.2.2 结果分析 |
4.2.3 主导产业选择 |
第五章 基于税收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 |
5.1 主导产业选择的差异分析 |
5.1.1 结果比对 |
5.1.2 与规划的匹配度分析 |
5.1.3 小结 |
5.2 利用港澳资优化产业结构水平的实证分析 |
5.2.1 样本选取 |
5.2.2 港澳资企业分布 |
5.2.3 重点发展产业分布 |
第六章 存在问题 |
6.1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6.1.1 低端制造业产业仍是主要税收来源 |
6.1.2 城市间同质化竞争问题凸显 |
6.1.3 利用港澳资本优化产业结构效率低下 |
6.2 现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政策上的不足 |
6.2.1 财税政策 |
6.2.2 非财税政策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策建议 |
7.1 国际湾区的经验借鉴 |
7.2 税收对策建议 |
7.2.1 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出台引导产业协同发展的税收政策 |
7.2.2 强化粤港澳区域协调机制和税务合作机制 |
7.2.3 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鼓励新兴产业投资 |
7.2.4 发挥自贸区作用建立税收改革试验示范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
三、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
一、要素禀赋理论 |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四、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
四、政府规制理论 |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
第一节 主要特点 |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
二、共性特点 |
三、两者的区别 |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
一、保税区 |
二、出口加工区 |
三、保税物流园区 |
四、跨境工业园区 |
五、保税港区 |
六、综合保税区 |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
三、经验启示 |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
一、TPP |
二、CPTPP |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建设意义 |
二、建设特点 |
三、建设路径 |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3)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
二、“一带一路”倡议 |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六、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文章的结构与逻辑安排 |
第二章 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2.1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
2.2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 |
2.3 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经验启示 |
2.4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基本状况 |
2.4.1 南京服务业发展情况 |
2.4.2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分析 |
2.4.3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主要特点 |
2.4.4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南京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
3.1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SWOT分析 |
3.1.1 内部优势(Strength)分析 |
3.1.2 内部劣势(Weakness)分析 |
3.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3.1.4 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
3.2 南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
3.2.1 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比较 |
3.2.2 服务贸易依存度比较 |
3.2.3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
3.2.4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
3.2.5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第四章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 |
4.1 总体发展战略 |
4.1.1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 |
4.1.2 确立服务贸易战略地位,走特色贸易发展路线 |
4.1.3 不断夯实服务业基础,促进服务业双向开放 |
4.2 产业发展战略 |
4.2.1 巩固优势发展领域 |
4.2.2 加快发展特色领域 |
4.2.3 挖掘潜力发展领域 |
4.3 促进南京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保障措施 |
4.3.1 促进服务贸易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 |
4.3.2 推动服务贸易转型升级 |
4.3.3 加强引导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 |
4.3.4 加快开拓国际市场 |
4.3.5 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引进 |
4.3.6 推动服务贸易的体制机制建设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基本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产业链培育、产业链招商引资和产业链融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
二、长沙制造业及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状况 |
(一) 长沙制造业发展状况 |
1. 产业规模不断增大 |
2.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3. 支柱产业影响力扩大 |
4.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主体 |
5. 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
(二) 长沙制造业领域的主要产业链 |
三、创新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长沙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 |
(一) 科教资源 |
(二) 高等院校资源 |
(三) 科研投入 |
(四) 专利数量 |
四、外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长沙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 |
(一) 国际竞争能力 |
(二) 对外开放能力 |
五、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长沙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 |
(一) 产业集群 |
(二) 产品结构 |
(三) 产业结构 |
(四) 产业的区域分布 |
(五) 中国500强企业总部区域分布 |
六、金融业和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长沙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 |
(一) 金融业 |
(二) 城市服务能力 |
七、发展制造业产业链的对策与措施 |
(一) 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资策略 |
(二) 实施产业链融资策略 |
(三) 实施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互动策略 |
(四) 实施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控制策略 |
(五) 实施产业链差异发展战略 |
(6)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山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及部分指标和重大建设项目调整草案的报告——2018年12月28日在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
(一)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 |
(二) 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
(三)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绿色发展再创佳绩。 |
(四) 对外贸易总体平稳, 开放发展稳步推进。 |
(五)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共享发展成效明显。 |
二、主要任务进展顺利 |
(一)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
(二)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
(三) 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扎实推进。 |
(四) 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
(五) 和美幸福家园建设成效显着。 |
(六)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 |
(七) 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八) 文化强市建设成效明显。 |
(九) 依法治市稳步推进。 |
三、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
四、存在问题和积极因素 |
(一) 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
(二) 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三) 土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
(四) 民生保障仍面临不少挑战。 |
(五)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尚面临不少短板。 |
(六) 改革攻坚难度加大。 |
五、全力推进“十三五”规划中后期工作 |
(一) 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
(二) 优化城市发展布局,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
(三) 加强交通互联互通, 打造大湾区西翼重要交通枢纽。 |
(四)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
(五) 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
(六)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七)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
(八)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
(九) 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
六、部分指标调整草案 |
七、部分重大项目调整草案 |
附件1中山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调整说明 |
(7)产业链培育与建设视角的制造业发展策略:长沙市例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
二、长沙制造业及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状况 |
(一) 长沙制造业发展状况 |
1. 产业规模不断增大 |
2.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3. 支柱产业影响力扩大 |
4.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主体 |
5. 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
(二) 长沙制造业领域的主要产业链 |
1. 工程机械产业链。 |
2. 汽车产业链。 |
3. 电子信息产业链。 |
4. 新材料产业链。 |
5. 生物医药产业链。 |
6. 食品产业链。 |
7. 其他产业链。 |
三、长沙制造业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
(一) 创新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长沙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 |
1. 科教资源 |
2. 高等院校资源 |
3. 科研投入 |
4. 专利数量 |
(二) 外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长沙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 |
1. 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
2. 对外开放能力明显偏低 |
(三) 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长沙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 |
1. 产业集群 |
2. 产品结构 |
3. 产业结构 |
4. 产业的区域分布 |
5. 中国500强企业总部区域分布 |
6. 金融业和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长沙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 |
1) 金融业 |
2) 城市服务能力 |
四、发展制造业产业链的对策 |
(一) 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资策略 |
(二) 实施产业链融资策略 |
(三) 实施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互动策略 |
(四) 实施产业链各环节生产成本控制策略 |
(五) 实施产业链差异发展战略 |
(8)“一带一路”倡议下对我国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西部吸收外资现状及特点 |
(一) 中西部地区外资集中度有所下降 |
(二) 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吸收外资占据重要地位 |
(三) 欧洲国家和韩国对中西部地区投资表现抢眼 |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 外部制约条件 |
1中西部外资结构和方式与全球趋势不匹配 |
2外部引资竞争压力不断加剧 |
(二) 内部制约因素 |
1投资环境亟待完善 |
2区域引资政策优势呈现弱化 |
三、对策建议 |
(一) “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大对中西部的倾斜和支持 |
(二) 创新产业转移体制机制 |
(三) 完善区域引资优惠政策 |
(四) 支持重点园区载体建设 |
(9)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区域与案例选择 |
1.4.1 研究区域 |
1.4.2 案例选择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全球化与地方化 |
2.1.2 欠发达地区 |
2.1.3 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 |
2.1.4 区域、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 |
2.2 基础理论 |
2.2.1 区域发展理论 |
2.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
2.2.3 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理论 |
2.2.4 制度经济地理学理论 |
2.3 研究进展 |
2.3.1 区域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发展 |
2.3.2 全球化、地方化与区域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
3.1.1 城市中心性的测度 |
3.1.2 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评估 |
3.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
3.2.1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测度 |
3.2.2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
3.3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 |
3.3.1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
3.3.2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1.2 研究方法 |
4.2 贸易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
4.2.1 对外贸易与贸易依存度的城市差异 |
4.2.2 贸易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4.3 外商投资企业与广西城市发展 |
4.3.1 外资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 |
4.3.2 外资企业的城市数量和结构变化 |
4.3.3 外资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4.4 外商直接投资与广西城市发展 |
4.4.1 实际利用外资的城市差异 |
4.4.2 FDI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4.5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
4.6 东盟案例分析 |
4.6.1 经贸合作成果惠及广西各市而南宁受益最大 |
4.6.2 投资合作项目增多而大型企业更具潜力和优势 |
4.6.3 大型企业抓住博览会契机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结构视角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 产业结构与广西城市发展 |
5.2.1 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
5.2.2 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
5.2.3 产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5.3 产业集聚、专业化与城市发展差距 |
5.3.1 城市工业和制造业空间格局 |
5.3.2 城市工业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 |
5.3.3 城市工业产业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
5.3.4 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园区视角 |
6.1 广西产业园区、高新企业与城市发展 |
6.1.1 广西产业园区的时空变化 |
6.1.2 广西高新企业的时空格局 |
6.1.3 产业园区、高新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6.2 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
6.2.1 南宁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
6.2.2 北部湾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
6.3 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
6.3.1 以"铝产业"为主导,结构效益低 |
6.3.2 产业集聚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 |
6.3.3 产业间缺乏协作分工,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
6.3.4 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突出 |
6.4 产业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球化一地方化视角下的广西区域发展的水平差异 |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7.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7.1.2 区域不平衡的测度与时空分析方法 |
7.1.3 区域不平衡的多机制分析方法 |
7.2 多层级区域不平衡分析:尺度效应 |
7.2.1 Theil指数分析结果 |
7.2.2 Theil指数的分解结果 |
7.3 区域不平衡的分布演化趋势:时空转移 |
7.3.1 区域不平衡的总体分布动态 |
7.3.2 区域不平衡的趋同分析 |
7.4 区域不平衡的空间性:时空关联 |
7.5 区域不平衡演化的内在机理:空间与非线性视角 |
7.5.1 来自线性模型的证据 |
7.5.2 来自半参数模型的证据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基本结论 |
8.1.1 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 |
8.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
8.1.3 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
8.1.4 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 |
8.1.5 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 |
8.1.6 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 |
8.2 政策启示 |
8.2.1 加快桂西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平衡 |
8.2.2 发挥政府的关键角色,加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结 |
8.2.3 因地制宜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 |
后记 |
(10)“十二五”湖南利用外资的结构、特点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五”湖南利用外资的四大结构 |
(一) 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 |
(二) 利用外资的来源结构 |
(三) 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结构 |
(四) 利用外资的方式结构 |
二、“十二五”湖南利用外资的特点分析 |
三、湖南利用外资结构科学发展的对策 |
四、广州利用外资年均下降四成(论文参考文献)
- [1]税收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陈灵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D]. 方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产业链培育、产业链招商引资和产业链融资[J]. 贺正楚,张雪琳,潘红玉,吴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6]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山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及部分指标和重大建设项目调整草案的报告——2018年12月28日在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J]. 梁卫华. 中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18(06)
- [7]产业链培育与建设视角的制造业发展策略:长沙市例论[J]. 贺正楚. 城市学刊, 2018(06)
- [8]“一带一路”倡议下对我国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思考[J]. 聂平香,崔艳新,王拓. 国际贸易, 2017(10)
- [9]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D]. 戴其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10]“十二五”湖南利用外资的结构、特点与对策分析[J]. 卿定文,蔺叶坤.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