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化工报、中国建材报、中国纺织报加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论文文献综述)
薛红洋[1](2019)在《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新闻奖对编辑记者个人而言意味着获得了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则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关于中国新闻奖的研究纷繁杂多,理论和方法都比较纯熟,但从地域性的角度去探索该奖项及获奖作品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研究梳理出自1991年该奖设立以来共28届的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并对福建省的新闻报道重点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统计出全国性媒体与各地方媒体28年来的获奖情况,并针对十八大召开以来共五年的获奖作品进行内容分析,来探索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之间、福建媒体与其他地方媒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呈现出的特点;二是梳理出中国新闻奖福建省28年来的获奖作品,来分析福建省在全国性的评奖中,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更容易获奖;三是对福建省获奖作品进行更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探讨这些作品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取出其中的涉台新闻报道做进一步的分析;四是通过对获奖作品作者的访谈,为媒体及记者提供实践经验;五是将福建省与其他地区获奖作品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探索福建省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占据了高等级获奖作品的半数以上,全国性媒体偏重于视角宏大的叙事,而地方媒体则更加注重以小见大,更注重抓取细节,或从微观中体现宏观,或将宏观寓于微观。另一方面,地方媒体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媒体比西部地区的媒体荣誉机会更多,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地理、经济、历史和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特色。地方媒体可以从本地的地理地貌、历史文化、经济现实、人物事件等着手,结合宏观的政策背景来报道新闻,也可以利用创新,通过本地记者对重大新闻的敏锐察觉第一时间做出一些更深远主题的报道。福建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点是:等级上,获得一等奖的数量很少,三等奖最多,发展空间大;体裁上,广播类、报纸通讯类明显领先于电视类;题材上,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相对较多;在语气上多为肯定性报道,否定性报道中又以评论性文章居多。福建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一个浓厚的特色是,涉台新闻占比较大。通过文本分析,本文发现,获奖作品具有时效性极强、擅长以小见大、叙事故事化、负面语气的作品通常也深藏正面价值观、注重“短、实、新”的文风等特征。在涉台新闻报道中,获奖作品呈现出紧扣时代及政策环境、强调共同共通叙事、善借历史材料、善取他人之言、话题有针对性、内容有宣传导向性、情感积淀深厚等特征。通过与全国性媒体及其他地方媒体获奖作品的比较分析发现,福建媒体可以借鉴省外媒体获奖作品的经验,利用本省的地理位置优势、历史资源及经济特色来进行报道。作品获奖,还在于它在媒体之间,以及社会上、经济上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新闻写作过程中有必要考虑报道的传播效果。
周雅丽[2](2009)在《传统经济类报纸与新财经类报纸报道内容、方式和特色比较分析 ——以《经济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文中提出尽管目前关于经济类报纸的研究非常多,但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新财经媒体上,对传统经济类报纸的关注较少,将两类报纸进行比较研究的则更少。有些研究在梳理经济类报纸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及两种类型报纸的不同,但只是泛泛而论,鲜有细致研究。而实际情况是,传统经济类报纸面对新财经媒体的竞争积极进行改革,转变报道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多举措应对新财经类报纸的挑战。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改革后的传统经济类报纸和新财经类报纸的比较分析上。为使论述具有典型性,本文选择传统经济类报纸和新财经类报纸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日报》和《24世纪经济报道》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宏观内容分析和典型个案报道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两类报纸在报纸报道内容、方式的异同,进而体现两类报纸的特色。
李彬[3](2008)在《小众化传播视角下的行业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报纸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报纸内容在细化,读者群在分流。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介入,传统的传播模式开始了新的改变,由先前的大众化、信息集中化,向受众者角度的小众化去传播。而行业报恰因适应了这一形势获得重生的机遇。行业报曾因其浓厚的计划经济和行政化色彩一度成为报业市场的“弃儿”,在经历了多次的整顿和优胜劣汰之后,存活下来的行业报因其内容专业化、受众细分化而避开了与晚报、都市报的同质化竞争,获得了相对稳定和平静的一块空间。特别是在网络等新媒体快捷、海量信息的冲击下,行业报做深做专、受众忠诚度高的优势愈发明显,可以说,在报业经营整体下滑,面临重重危机的大背景下,行业报完全有可能逆势飞扬,找到独特的发展之路。笔者供职的现代交通报,是一家省级行业报,它的发展历程、市场化转型的模式和版面改革等,都具有行业报的典型特征,本文将其作为主要样本进行分析,同时,选取了国内其他几家发展较好的行业报、专业报做对比研究,以探寻行业报发展的最佳路径和最适宜的市场化模式。小众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而言的,是指特定兴趣人群的小范围组合。大众化的“大”与小众化的“小”,并非简单地指受众数量的多与少,而是指对受众需求的划分。因此,行业报的发展策略关键就在于真正细分受众,但这种细分,不能过分拘泥于某细分领域,否则路子则会越走越窄,应当寻找行业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本文立足对《现代交通报·行周刊》的分析,通过对出行人群构成、特点、需求的调查和统计,对出行人群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分,以此为依据来研究《行周刊》的定位与竞争策略,生动地体现行业报在小众化与大众化传播相结合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对行业媒体的发展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陈静[4](2005)在《试论泛经济类报纸的市场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选题是《试论泛经济类报纸的市场对策》,显然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处于传统体制之下的泛经济类报纸为核心。泛经济类报纸是顺应改革大潮而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经济领域的报道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推进,在媒介产业化的今天,伴随着新兴经济类报纸的不断涌入,处于体制内这类报纸的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本文针对这一类特殊的媒体现象,试图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了解泛经济类报纸的发展现状,找出它们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陷,切实解决长期存在的棘手问题,引导这类报纸走出发展的误区。结合当今经济类报纸发展的形势和走向,从横向把它们与新兴经济类报纸进行比较,找出泛经济类报纸在市场细分中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做好差异性特色定位,形成独有的品牌优势,并力图研究走出困境的对策。从纵向对它们在发展中的方向和策略进行分析,找出每个阶段的发展特色,并对他们在顺应市场变化中自身进行的某些局部的认知与改革举措进行甄别,找出积极的发展措施,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的弊端进行思考,同时展望它们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冷淑华[5](2004)在《论当前我国行业报的生存与发展》文中认为我国的行业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它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数量众多,重复建设,报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经营上对行政依赖性强等等。 2003年“两办”下发19号文件,把行业报又一次推向了生死关头。在文件中规定:省级及以下的行业报一律停办,国家部委主管主办的全国性行业报实行“管办分离”。目的是让党政权力退出行业报刊市场,要求行业报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面向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接受市场的考验。 实际上,行业报只有积极主动地按照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内容上挖掘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提供实用信息增强报纸的服务性;同时对报纸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进行改革,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如何按照市场的需求办好报纸,搞好报纸的经营与管理是各行业报目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冯并[6](2001)在《在宏观全局与行业领域两个层面形成多元立体交叉宣传体系》文中研究表明
曹鹏[7](2001)在《中国化工报、中国建材报、中国纺织报加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中国化工报、中国建材报、中国纺织报加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化工报、中国建材报、中国纺织报加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中国新闻奖概况 |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 |
二、中国新闻奖评奖过程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问题 |
第三节 文献探讨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中国新闻奖获奖情况分析 |
第一节 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荣誉机会比较 |
一、全国性媒体的获奖数量统计 |
二、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统计 |
三、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之比较 |
第二节 不同体裁之下的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比较 |
第三节 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的报道主题差异 |
一、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关键词提炼 |
二、2013年-2017年全国性媒体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分析 |
三、2013年-2017年地方媒体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分析 |
四、地方媒体与全国性媒体的报道主题差异分析 |
五、福建媒体与其他地方媒体报道主题的对比分析 |
第三章 中国新闻奖福建作品分析 |
第一节 获奖作品的内容分析 |
一、样本采集 |
二、类目建构 |
第二节 获奖作品的文本分析 |
一、把握时间主动性 |
二、负面报道中存在正面意义 |
三、新闻报道表达的故事化 |
四、擅长从小处着眼 |
五、注重短、时、新 |
第三节 获奖作品的涉台特色 |
一、涉台新闻的主要特质 |
二、涉台新闻主题分析 |
三、涉台新闻报道的生产 |
第四章 中国新闻奖福建省获奖作品与其他省份之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地理特征的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 |
一、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分析 |
二、涉台新闻视域下的分析 |
三、临海位置视域下的分析 |
第二节 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之历史挖掘 |
一、扶贫类作品的文本分析 |
二、重要节庆日报道的文本分析 |
三、总书记讲话报道的文本分析 |
第三节 经济报道分野下的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 |
第四节 本地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的福建与他省之报道差异 |
一、报道角度选取巧妙 |
二、时间跨度长,制作规模宏大 |
三、呈现方式多样化 |
四、福建媒体相关报送作品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名单 |
附录2: 全国性媒体中国新闻奖获奖数量统计表 |
附录3: 多家媒体联合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统计表 |
附录4: 纠错 |
附录5: 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分类表 |
致谢 |
(2)传统经济类报纸与新财经类报纸报道内容、方式和特色比较分析 ——以《经济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二、研究现状 |
三、选择《经济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
四、选2005—2006年作为研究阶段的原因 |
五、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
第二章 两报基本情况呈现 |
第三章 《经济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内容的异同 |
一、两报报道内容的相同之处 |
二、两报报道内容的不同之处 |
第四章 《经济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方式的异同 |
一、两报报道方式的相同之处 |
二、两报报道方式的不同之处 |
第五章 个案分析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小众化传播视角下的行业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我国行业报发展概述 |
第一节 行业报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
一、行业报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
二、行业报一度陷入重重危机 |
三、对行业报的三次整顿 |
第二节 以《现代交通报》为例解读行业报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
一、从《山东交通报》改为《现代交通报》,由机关报到行业报的转型 |
二、由行业报到专业报转型的探索 |
第三节 以受众为中心解析行业报的核心竞争力 |
一、报纸小众化的发展历程:精英化→行业化→专业化 |
二、小众化传播的关键在于受众细分 |
三、小众化传播视角下重新发现行业报的优势和价值 |
第二章 行业报市场化转型的模式和策略 |
第一节 行业报五种成功的发展模式 |
第二节 可供借鉴的报纸成功案例解析 |
一、《中国汽车报》从行业报转向产业报 |
二、《今日女报》的蓝海战略 |
第三节 有效传播,使行业报成为产业链条的一个焊点 |
第三章 《现代交通报·行周刊》的竞争策略 小众化与大众化的结合 |
第一节 细分与反细分 |
第二节 从出行人群细分找到行业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 |
第三节 《行周刊》的内容定位和编辑方针 |
第四节 做“伴随性的把关人 |
第五节 对《行周刊》实际运作中得失的总结和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试论泛经济类报纸的市场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章 泛经济类报纸概述 |
第一节 泛经济类报纸的含义和由来 |
第二节 泛经济类报纸的发展现状 |
第二章 比较当前的泛经济类报纸和新兴经济类报纸 |
第一节 具体比较泛经济类报纸与新兴经济类报纸 |
第二节 泛经济类报纸内部尝试的改革 |
第三章 泛经济类报纸的市场对策 |
第一节 泛经济类报纸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
第二节 如何重新打造泛经济类报纸的品牌 |
第三节 泛经济类报纸改革的具体措施 |
主要参考书目 |
(5)论当前我国行业报的生存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一、 行业报的内涵及其意义 |
(一) 行业报概念 |
1 、 什么是行业报 |
2 、 本文所论及行业报的内涵 |
(1) 面向全国发行 |
(2) 有行业依托 |
(3) 以报道本行业内信息为主要内容 |
(二) 、 新中国行业报的历史形成 |
(三) 、 行业报存在的历史意义 |
1 、 对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 |
2 、 全面交流着行业内的各种信息 |
3 、 全面地向社会宣传本行业的典型 |
二、 行业报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 |
(一) 、 行业报的市场环境发生改变 |
(二) 、 行业报的政策环境在改变 |
1 、 对行业报整顿的序幕 |
2 、 对行业报的第二次整顿 |
3 、 “管办分离”,行业报面临生死存亡 |
三、 行业报面临诸多问题 |
(一) 、 数量庞大,重复建设 |
1 、 数量激增 |
2 、 “散”、“滥”现象 |
(二) 、 脱离市场 实力不强 |
1 、 强调指导性,忽视服务性 |
2 、 行政摊派发行,自费订阅率低 |
3 、 报纸经营不佳,面临经济危机 |
4 、 部委机关化管理,缺乏运作新机制 |
(1) 、 冗员过多,面临人才危机 |
(2) 、 分配上平均,缺乏科学考核体系 |
(3) 、 部门结构不合理,忽视报纸经营 |
四、 对解决现存问题的相关对策及前景展望 |
(一) 、 行业报应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1 、 行业报要找准定位 |
(1) 、 定位对行业报的重要性 |
(2) 、 行业报要有明确的定位 |
2 、 行业报应奉行内容至上原则 |
(1) 、 内容也是行业报立身之本 |
(2) 、 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色 |
①、 利用版面优势,挖掘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
②、 充分发挥信息来源的权威性 |
③、 提供实用信息,增强报纸的服务性 |
(二) 、 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
1 、 改革现有人事制度 |
(1) 、 实现全员聘任制 |
(2) 、 把竞争机制引入人事管理 |
(3) 、 实行按贡献大小取酬的分配制度 |
2 、 提高广告和发行的效率 |
(1) 、 行业报的发行 |
① 行业报应注重“有效发行” |
② 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搞好发行 |
③ 报纸发行和编辑互相配合 |
(2) 、 关于行业报的广告 |
①、 行业报广告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
②、 保持采编、广告相对独立,防止有偿新闻 |
③、 注意广告的策略和策划,扩大报纸影响力 |
(三) 行业报的前景展望 |
1 、 内部改制,立足行业办出特色 |
2 、 集团化趋势 |
3 、 加入报业集团或联合办报,走合并之路 |
4 、 脱离行业报系统,实行转型 |
附录 |
致谢 |
四、中国化工报、中国建材报、中国纺织报加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D]. 薛红洋. 厦门大学, 2019(08)
- [2]传统经济类报纸与新财经类报纸报道内容、方式和特色比较分析 ——以《经济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D]. 周雅丽. 兰州大学, 2009(01)
- [3]小众化传播视角下的行业报研究[D]. 李彬. 山东大学, 2008(05)
- [4]试论泛经济类报纸的市场对策[D]. 陈静. 武汉大学, 2005(05)
- [5]论当前我国行业报的生存与发展[D]. 冷淑华. 广西大学, 2004(04)
- [6]在宏观全局与行业领域两个层面形成多元立体交叉宣传体系[J]. 冯并. 新闻战线, 2001(04)
- [7]中国化工报、中国建材报、中国纺织报加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J]. 曹鹏. 新闻战线,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