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欢[1](2021)在《花生响应青枯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和抗病相关基因挖掘》文中研究指明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重要的食用油和蛋白质来源,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我国是花生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花生青枯病是危害花生生产的最为严重的细菌性土传病害。目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防控措施。然而,花生对青枯病抗性的调控机理以及花生-青枯菌互作的分子机制还不明确。本团队前期以抗病品种远杂9102和感病品种徐州68-4杂交,构建了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发掘出了抗病主效QTL位点qBWRB02.1。为进一步解析远杂9102抗青枯病的分子基础,本研究以远杂9102和徐州68-4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从转录水平比较分析了抗、感病亲本对青枯菌的响应差异,从全基因组水平分析了花生抗病基因类型、染色体分布以及表达情况,重点分析了抗青枯病主效QTL区间的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远杂9102和徐州68-4接种青枯菌后的枯死率差异显着,分别为20%和100%。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844 Mb clean reads,比对率约71%,表达的基因数目约占所有注释基因的67%。比较抗病品种接种青枯菌和清水处理间基因表达量差异,在5个时间点共发现2192个受青枯菌诱导上调表达的基因,2043个基因下调表达;而感病品种受青枯菌诱导后,上调和下调表达的基因分别有2153个和2464个。抗、感病材料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GO和KEGG在类别和数量上均存在差异。421个基因在抗病材料接种青枯菌后特异差异表达;1893个基因在抗、感病材料间差异表达,为发掘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基因提供了转录水平的依据。2、根据植物抗病基因数据库,在花生全基因组上共鉴定到抗病候选基因4156个,按照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的组成划分为15个类别,其中RLK、RLP、NL、CNL、TNL这5类典型的抗病基因分别有536、490、232、182和149个。这些抗病基因分布于花生的20个染色体,其中B02染色体上抗病基因数目最多,为334个。依据上述转录组结果,抗病候选基因在远杂9102中特异表达的有111个、在徐州68-4中特异表达的有104个、均有表达的2216个、均不表达的有1725个。其中5个抗病候选基因在远杂9102中受青枯菌诱导上调表达。此外,65个抗病候选基因在远杂9102中的表达虽然未受青枯菌诱导,但是它们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感病材料徐州68-4。3、在主效QTL位点qBWRB02.1候选区间共有120个注释基因。其中,有10个基因在抗病材料接种青枯菌后特异差异表达,设计了未知蛋白的基因Arahy.2ZXA1E和Arahy.Z287JL的荧光定量引物,qRT-PCR表明它们在接种后12h和24h在远杂9102中特异上调表达。此外,还鉴定出12个基因在抗、感病材料间差异表达,设计了NBS类抗病候选基因Arahy.5D95TJ的引物,qRT-PCR表明它远杂9102中的表达量高于徐州68-4,而且它的保守结构域与已知花生抗青枯病基因Ah RRS5存在差异(ZHANG et al.,2017),因此,Arahy.5D95TJ极有可能是一个新的花生抗青枯病基因,其基因功能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将有助于在分子层面解析花生响应青枯菌侵染的基因功能,挖掘抗病反应相关候选基因,为花生病害防御和控制及抗病育种研究提供可用基因资源。
李振华,荆建国,聂红民,陈翠霞[2](2020)在《高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濮花36号的选育》文中认为濮花36号是濮阳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高抗青枯病品种,2016年通过国家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花生2016013。介绍了濮花36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为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张明红[3](2019)在《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文中研究指明花生青枯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山东、江苏等省发病重,河北、安徽偶有发生。近年来花生种植的耕作方式越来越简单粗放,轮作年限缩短,致使我国花生青枯病发生程度及危害不断加重,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本文作者根据花生青枯病的发生特点,总结出青枯病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农民进行花生生产提供帮助。
高素艳,贾守民,张立田,杜瑞焕,李爱军,项爱丽[4](2019)在《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控措施》文中提出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油脂及食品加工原料。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花生病害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成为了限制花生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制约了花生的生产和贸易。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影响花生产量的主要病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对减轻花生病害损失、推进农业改革、增加经济收益提供了一定帮助。
卢梦娴[5](2019)在《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重茬种植,花生抗病力,天气土壤环境,害虫侵害等原因,导致花生青枯病的患病率提高,花生青枯病的危害极大,一旦患病年亩损失率在10%-30%以上,给依靠种植花生为生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入手探寻其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依次进行花生青枯病防治对策的研究。
曹广英[6](2016)在《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种植、出口大国,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花生青枯病(Bacterial wilt,BW)是我国花生的主要细菌性病害,严重限制了我国及很多东南亚国家花生生产。目前通过轮作、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青枯病的发生,但是这些方法浪费土地资源,并且增加了种植成本。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进行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和利用花生青枯病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因此深入挖掘研究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改良和培育高抗青枯病的花生新品系是势在必行的。青枯病抗性育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对现有花生种质进行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抗病、高产的品种直接加以利用;二是将现有抗源与当前主栽品种杂交,转移其抗性,培育抗青枯病新品种。但是受抗源种质遗传基础和筛选方法的限制,传统的育种手段难以满足生产需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花生青枯病抗性育种也朝着分子水平迈进,分子标记和抗性基因分离等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加速花生青枯病抗性育种进程。本研究主要涉及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的挖掘以及对花生青枯病抗性品种(系)进行培育,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Genefishing技术分离得到的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以花生品种日花1号为材料,通过RACE方法成功得到响应基因的cDNA序列,并获得其DNA序列。本研究共得到3个基因的cDNA全长,其功能主要涉及到植物的信号转导、转录调控、蛋白质合成、抗病相关和基础代谢等方面。2、构建了3个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反义表达载体和原核表达载体,其中还把CXIP4-1基因转化到花生植株中,得到转基因T1代花生种子,并将其筛选鉴定以确定其功能。3、采用荧光定量技术(qRT-PCR)分析了3个基因在花生品种日花1号植株中的组织表达和青枯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变化规律,进一步验证这3个基因对花生青枯病抗性的作用。4、通过SSR分子标记及AhMITE转座子分子标记对花生杂交F1代进行真假杂种鉴定,加速花生青枯病抗性品种(系)的选育工作。
刘志国,厉广辉,付春,鲁成凯,姜言生[7](2016)在《我国花生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我国花生叶斑病、青枯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病、茎腐病等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展望了我国花生病害防治的发展趋势,认为今后应加强花生抗病育种与栽培、病害专家系统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
刘宝俭,陈香艳,唐洪杰,丁文静,张谦[8](2016)在《花生青枯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文中认为花生青枯病是世界范围内的花生细菌性病害,东南亚及一些非洲国家发生普遍而严重,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山东、江苏等地,河北、安徽等省偶尔发生。然而近年来,由于品种单一、耕作粗放、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花生青枯病发生程度及危害不断加重,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搞清花生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对花生的青枯病进行综合防治,对于花生的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根据花生青枯病的发生特点,总结出青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徐志军,任小平,黄莉,陈玉宁,周小静,廖伯寿,姜慧芳[9](2015)在《花生青枯病抗性相关SSR标记的筛选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72对多态性SSR引物对57份具有不同青枯病抗性的花生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利用Pearson’s相关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鉴定与花生青枯病抗性相关的SSR标记。SSR标记多态性分析表明,57份花生品种遗传相似系数为0.497 80.960 7,平均0.703 8。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9处,参试品种聚类为2个类群,与品种的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和品种的植物学类型基本一致,抗病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大于感病品种之间的差异。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共有10个标记位点与青枯病抗性显着相关,其中1B9-3、IPAHM288-1和ARS590-1与青枯病抗性极显着关联。用这3个标记检测RIL群体,标记位点1B9-3和ARS590-1的符合率分别为62.85%和40.00%,标记IPAHM288在群体中无差异。
刘平安,方先兰,谭启华,董芳菲,陈世华,陶国华[10](2015)在《5种药剂对花生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文中指出[目的]筛选花生青枯病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5种药剂对花生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20%青枯灵粉剂、72%农用链霉素粉剂、50%氯溴异氰尿酸粉剂、20%恶霉灵水剂、木霉菌剂5种药剂对花生青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差别不大,其中用木霉菌剂4.5 kg/hm2+水22.5 kg/hm2拌种后立即播种,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可达41.85%。[结论]试验结果为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二、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花生响应青枯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和抗病相关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青枯病研究进展 |
1.1.1 花生产业发展现状 |
1.1.2 花生青枯病及其防治概述 |
1.1.3 花生青枯病的抗性遗传 |
1.1.4 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研究现状 |
1.2 植物响应病原菌侵染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1.3 植物抗病研究进展 |
1.3.1 植物抗病机制 |
1.3.2 植物抗病基因类型 |
1.3.3 植物抗病与转录因子 |
1.3.4 植物抗病与激素信号途径 |
1.3.5 植物抗病与MAPK级联反应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花生抗感病品种响应青枯菌的转录组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花生青枯菌接种 |
2.1.3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2.1.4 测序数据分析 |
2.1.5 序列比对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1.6 功能注释 |
2.1.7 抗病相关KEGG富集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生抗、感病品种接种后表型变异 |
2.2.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价与基因组比对 |
2.2.3 花生抗、感病品种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
2.2.4 花生抗、感病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2.2.5 花生抗、感病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2.2.6 花生应答青枯病抗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花生全基因组抗病基因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花生抗病基因的筛选和分类 |
3.1.3 花生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3.1.4 花生青枯病抗病基因筛选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花生全基因组抗病基因筛选和分类 |
3.2.2 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3.2.3 抗病基因对青枯菌侵染的响应 |
3.3 讨论 |
第四章 QTL区间基因验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QTL区间基因表达情况分类 |
4.1.3 QTL区间基因qRT-PCR验证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QTL区间基因表达量分布范围 |
4.2.2 QTL区间基因分类结果 |
4.2.3 QTL区间差异表达基因表达趋势及qRT-PCR验证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高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濮花36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品种濮花36号选育经过 |
1.1 亲本选配 |
1.2 主要选育经过 |
2 花生品种濮花36号品种特征特性 |
2.1 农艺性状 |
2.2 品质特性 |
2.3 抗性鉴定 |
3 花生品种濮花36号产量表现 |
3.1 品比试验 |
3.2 区域试验 |
3.3 生产试验 |
3.4 生产示范 |
4 花生品种濮花36号栽培技术要点 |
4.1 适宜播期 |
4.2 播种密度 |
4.3 田间管理 |
(3)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症状 |
2 传播特点 |
3 发病规律 |
3.1 气候条件 |
3.2 土壤要求 |
3.3 耕作制度 |
3.4 植株生育期 |
3.5 品种抗病性 |
3.6 虫害草害 |
4 综合防治 |
4.1 农业防治 |
4.1.1 选用抗病品种 |
4.1.2 调整耕作制度 |
4.1.3 改良土壤 |
4.1.4 合理施肥 |
4.1.5 水分管理 |
4.1.6 拔除病株 |
4.2 化学防治 |
4.2.1 种子处理 |
4.2.2 药剂防治 |
(4)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叶斑类病害 |
1.1 病原及症状 |
1.2 防控措施 |
1.2.1 农业防治。 |
1.2.2 轮作换茬。 |
1.2.3 选择抗病品种。 |
1.2.4 药剂防治。 |
2 真菌土传病害 |
2.1 病原及症状 |
2.2 防治措施 |
2.2.1 防止种子霉变。 |
2.2.2 适时剥壳、播种。 |
2.2.3 合理轮作。 |
2.2.4 合理施肥。 |
2.2.5药剂防治。 |
3 细菌病害 |
3.1 病原及症状 |
3.2 防控措施 |
3.2.1 农业防治。 |
3.2.2 合理轮作。 |
3.2.3 合理施肥。 |
3.2.4 改良土壤。 |
3.2.5 花生地水分管理。 |
3.2.6 化学防治。 |
(5)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花生青枯病 |
2 花生青枯病的分布 |
3 如何分辨花生青枯病 |
4 花生青枯病的发病原因 |
4.1 重茬连作种植 |
4.2 花生本身抗病性弱 |
4.3 天气原因 |
4.4 土壤原因 |
5 花生青枯病的发病规律 |
6 花生青枯病的防治对策 |
7 结论 |
(6)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挖掘的研究概况 |
1.1 青枯菌研究概况 |
1.1.1 青枯菌的特征 |
1.1.2 青枯菌的基因组结构 |
1.1.3 青枯菌侵染方式 |
1.1.4 青枯菌的检测方法 |
1.2 花生青枯病的研究概况 |
1.2.1 花生青枯病的特征 |
1.2.2 花生青枯病的分布与流行 |
1.2.3 花生青枯病的传播 |
1.2.4 花生青枯病的防治 |
1.3 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的研究概况 |
1.3.1 花生青枯病抗性机制 |
1.3.2 花生青枯病的抗性鉴定方法 |
1.3.3 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的研究 |
第二章 花生青枯病抗性品种(系)培育的研究概况 |
2.1 花生品种的抗性鉴定 |
2.2 花生抗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 |
2.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花生核糖体蛋白L29-1(RPL29-1)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载体构建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1.2.1 cDNA序列的获得 |
1.1.2.2 RPL29-1 基因DNA序列的获得 |
1.1.2.3 序列分析 |
1.1.2.4 RPL29-1 基因组织表达和胁迫表达情况 |
1.1.2.5 RPL29-1 基因的过表达及反义表达载体构建 |
1.1.2.6 RPL29-1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RPL29-1 基因cDNA序列的表征 |
1.2.2 RPL29-1 基因的DNA序列 |
1.2.3 序列分析,多态性序列对比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1.2.4 在不同组织中RPL29-1 基因mRNA的表达 |
1.2.5 RPL29-1 基因过表达载体及反义表达载体构建 |
1.2.6 RPL29-1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花生 β-NADH脱氢酶亚基 10B(β-ND10B)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载体构建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β-ND10B基因cDNA序列的表征 |
2.2.2 β-ND10B基因的DNA序列 |
2.2.3 序列分析,多态性序列对比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2.2.4 在不同组织中 β-ND10B基因mRNA的表达 |
2.2.5 β-ND10B基因过表达载体及反义表达载体构建 |
2.2.6 β-ND10B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花生CAX相互作用蛋白4亚型 1(CXIP4-1)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载体构建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CXIP4-1 基因cDNA序列的表征 |
3.2.2 CXIP4-1 基因的DNA序列 |
3.2.3 序列分析,多态性序列对比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3.2.4 在不同组织中CXIP4-1 基因mRNA的表达 |
3.2.5 CXIP4-1 基因过表达载体及反义表达载体构建 |
3.2.6 CXIP4-1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利用SSR标记鉴定花生杂交F_1代真假杂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基因组DNA提取 |
4.1.2.2 SSR标记筛选 |
4.1.2.3 F_1代杂种鉴定 |
4.1.2.4 叶片形态鉴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亲本间SSR多态性标记筛选 |
4.2.2 F_1代真假杂种鉴定 |
4.2.3 叶片形态鉴定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利用AhMITE转座子分子标记鉴定花生F_1代真假杂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2.1 基因组DNA提取 |
5.1.2.2 AhMITE标记筛选 |
5.1.2.3 F_1代杂种鉴定 |
5.2 结果 |
5.2.1 基因组DNA提取 |
5.2.2 亲本间AhMITE多态性标记筛选 |
5.2.3 F_1代真假杂种鉴定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我国花生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主要病害发生现状 |
1.1 花生叶斑病 |
1.2 花生青枯病 |
1.3 花生病毒病 |
1.4 花生根结线虫病 |
1.5 花生茎腐病 |
2 花生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
2.1 叶斑病防治 |
2.2 青枯病防治 |
2.3病毒病防治 |
2.4 根结线虫病防治 |
2.5 茎腐病防治 |
3 花生主要病害防治展望 |
3.1 培育抗病花生品种,重视栽培调控 |
3.2 利用生物农药进行花生病害无公害防治 |
3.3 加强研发花生病害防治专家系统 |
3.4 利用基因工程防治花生病害 |
(8)花生青枯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青枯病的传播特点 |
2 花生青枯病的典型症状 |
3 病害发生规律 |
3.1 气候条件 |
3.2 品种抗病性 |
3.3 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 |
4 综合防治措施 |
4.1 农业防治 |
4.2 化学防治 |
(9)花生青枯病抗性相关SSR标记的筛选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花生品种 |
1. 2 DNA提取及SSR分析 |
1. 3 青枯病抗性鉴定 |
1.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SSR标记的多态性 |
2. 2 抗青枯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
2. 3 品种的青枯病抗性 |
2. 4 SSR标记位点与青枯病抗性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2. 5标记1B9、IPAHM288 和ARS590 在RIL群体中的鉴定 |
3 讨论 |
(10)5种药剂对花生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四、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花生响应青枯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和抗病相关基因挖掘[D]. 张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高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濮花36号的选育[J]. 李振华,荆建国,聂红民,陈翠霞. 种业导刊, 2020(06)
- [3]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 张明红.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6)
- [4]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控措施[J]. 高素艳,贾守民,张立田,杜瑞焕,李爱军,项爱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19(10)
- [5]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对策研究[J]. 卢梦娴. 农家参谋, 2019(07)
- [6]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D]. 曹广英.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7]我国花生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J]. 刘志国,厉广辉,付春,鲁成凯,姜言生.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4)
- [8]花生青枯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J]. 刘宝俭,陈香艳,唐洪杰,丁文静,张谦. 农业科技通讯, 2016(03)
- [9]花生青枯病抗性相关SSR标记的筛选鉴定[J]. 徐志军,任小平,黄莉,陈玉宁,周小静,廖伯寿,姜慧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06)
- [10]5种药剂对花生青枯病的防治效果[J]. 刘平安,方先兰,谭启华,董芳菲,陈世华,陶国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4)
标签:基因合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