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嫂子的主题分析

英雄杀嫂子的主题分析

一、英雄杀嫂的主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骆名青[1](2021)在《元杂剧悲剧作品中悲剧制造者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杂剧是元代文学史上特有的戏剧文学样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元杂剧悲剧更是其中最为感人至深的精粹。元杂剧悲剧因主人公的悲剧使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而制造主人公悲剧的那类人就是悲剧制造者。本文将以《全元曲》作为底本,选取谢柏梁先生所界定的25部元杂剧悲剧,对文中涉及到的所有悲剧制造者进行研究。论文将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主要界定悲剧制造者的概念。第二部分主要对25部元杂剧悲剧作品中的所有悲剧制造者形象做一个分类研究,主要从阴险狠毒的悲剧制造者、无心之过的悲剧制造者和自食其果的悲剧制造者三个方面来讨论。第三部分重点论述《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这三部典型悲剧作品中的悲剧制造者人物。第四部分重点说明悲剧制造者所起的作用,主要从悲剧情节的推动者、喜剧效果的制造者、悲剧人物的连接者三个方面来讨论。第五部分主要分析悲剧制造者出现的原因,主要受元代四等人制、儒家传统观念衰落及剧作家创作三方面的影响。第六部分主要讨论元杂剧悲剧作品中的悲剧制造者类型化对后世戏剧产生的影响。不同于以往关于元杂剧悲剧的研究,局限于悲剧本身的特点以及悲剧结局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悲剧制造者与悲剧的关系上面,力求从“谁制造了悲剧”这一问题出发,对悲剧制造者进行探究。

余岱宗[2](2018)在《小说批评话语:“转译”与“转型”》文中认为小说批评话语概括小说文本的思想艺术特征,为文本确定其历时性或共时性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这似乎是批评的本分。认为小说批评可以"点拨"创作,评论家可充当小说家的"教练员",批评可能"改造"人物形象,甚至于文本的细部每每提出比作者"更高明"的见解,"指导"文本创作,提示同样的故事与人物完全可能存在更有意味的意义走向或内心活动,那么,如此"前卫"的批评,是否已经超出了批评的职责而有"越界"之嫌呢?然而,如此小说批评,明清之际已经存

王启伟[3](2016)在《《红高粱》母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学界对莫言作品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小说主题、民间立场和历史空间、艺术特色,以及从精神的、民族的视角挖掘作品中人物的象征意义等等,硕博论文中从语言学、叙事学、比较文学等方面切入的也大有人在。母题研究在神话传说、民俗故事领域硕果累累,在古代小说、戏曲方面也有不少研究者尝试,现当代小说则鲜有人问及。鉴于此,本文运用母题学阐释《红高粱》,希望通过该论文的启发,有更多的学者以母题的视角来研究现当代小说。本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莫言构建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以及海内外莫言研究概述及《红高粱》研究现状。母题蕴含重要的文化因子,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罗汉大爷死后尸体消失不见,“高密东北乡”里具有灵性的红高粱、墨水河,以及“颠轿”和“哭丧”的乡俗。本论文在第二章论述了《红高粱》中这些文学事象所体现的一般性母题:“尸解”、“灵幻”、“原乡”和“风俗”。第三章着眼于小说创作的三大典型母题:“英雄”、“义仆”和“反暴复仇”。以余占鳌、罗汉大爷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汉子,在“反暴复仇”的母题之下,展现了桀骜不屈的纯种好汉形象。本部分详细论述了母题事象在《红高粱》文本中的表现,以及母题的文学传承。论文最后一章旨在发掘《红高粱》母题事象的文学意义。通过英雄与义仆母题,作者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且唤醒了那段民间抗日的“集体意识”,“反暴复仇”母题是小说情节结构的主线,而“救美”、“杀叔”和“打鬼子”的母题事象则是搭建故事情节结构的三块基石。

郎文孝[4](2014)在《理想人物,悲剧英雄 ——萧峰形象分析》文中提出萧峰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主人公,是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最硕大无朋的身影”。论文主要从两个大的层面、分三章对这一形象进行解读。(一)作为理想人物的萧峰。论文从“武功高强、神勇无敌”、“酒中豪情”、“仁义”三个大的方面,对理想人物萧峰的理想品质进行论述,每一部分又细为几个小部分,结合作品进行阐述,指出萧峰是“金庸武侠小说世界中一个十分难得的理想人物”。(二)英雄无泪,萧峰的情感悲剧。通过萧峰与阿朱、康敏的情感纠葛,阐述阿朱的爱和康敏的恨给萧峰的人生带来的影响和身心造成的伤害,揭示了萧峰作为一位天下无敌的大英雄的情感之痛——为女人所累、为女人所伤、为女人所制。(三)挣不脱的文化之网——对萧峰悲剧命运的文化解读。从复仇文化和夷夏之辨所代表的大汉族主义和胡汉对立文化观念两个大的方面,阐述造成萧峰悲剧命运的文化因素,揭示其悲剧的内在根源。论文结语部分,通过对萧峰之死的探究,论述萧峰这一形象在金庸侠客形象系列中的地位,对萧峰之死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总结性的探讨。

贺根民[5](2014)在《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的绘画之思》文中研究表明张竹坡根植于小说文本的世情风貌,援引传统绘画术语,展现小说理论的会通色彩。"间架"设置消解了视域的限制,搭建文本的整体构思;"如画"借以营造绘画场景,展现小说书写的形似效果;"白描"以精练的笔墨传神绘影,勾勒鲜活生动的形象,在失实求似的文化征程中凸显神似的审美幻觉;"点染"赋予小说情节的有机关联,凸显文本的空间文化特征,体现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张竹坡评点的绘画之思,强化了古典小说理论的诗性智慧,增添了文本阐释空间的延展性和开放性,夯实了古代小说评点学的理论大厦,凸显了小说评点的东方神韵。

戴培毅[6](2012)在《民俗学视角下的元代“涉案剧”研究》文中认为自郑振铎先生于1934年《文学》第3期中发表《元代公案剧发生的原因及其特质》一文,开启“公案剧”专门研究之始,学界即给予了“公案剧”研究较多的重视。自研究之初至今,产生了大批的“公案剧”研究论着,视角涉及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内容囊括作家作品研究、人物形象剖析等众多角度,研究成果亦可谓蔚为大观。但也不可否认,对于“公案剧”的研究中存在着些许不足与欠缺。本文即首先针对原先一贯沿用的“公案剧”概念作出些许质疑与补充,以期在原有“公案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为完整具体,且能更大范围地囊括包含了“公案情节”剧作的新概念——涉案剧,并根据“涉案剧”概念的设定梳理出现存剧目,以此扩大研究背景,为更为具体全面的剧作研究提供充实文本资料。其次,原先“公案剧”研究的视角虽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但鲜有系统地从民俗学角度出发予以研究的成果,故而,本文意欲另辟蹊径,从近年来较热门的民俗学视角出发,全新研读“涉案剧”剧作,且将“涉案剧”剧作划分为案发、审案、判决等三个部分,分层次,细致深入地研究包含在每个阶段过程中所体现的民俗因素。其中,关于案件起因中的民俗因素涉及汉蒙不同民俗间的冲突体现,以及汉民族传统观念民俗的折射;在审案过程的民俗体现则主要从三类不同的审案人员——昏官、清官和侠士出发,分别探究他们在审案过程中所遵循的民俗;判决过程中的民俗因素则主要论述“大团圆”模式中的“尚圆”习俗及国人惯有的“报应”观念的体现。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则创新探究了元代“涉案剧”受欢迎的民俗原由。观摩“涉案剧”的演出,实则与现实生活中的观摩“公审”相似,而包含于“公审”形式中所体现的民众趋善避恶的美好心愿则与“傩仪”、“傩戏”中所表达的趋吉避凶之朴素意愿相同,且“公审”与“傩仪”、“傩戏”在某些方面亦有着种种不谋而合,此类“公审”的受欢迎实与“傩仪”这种民俗活动有着某些不言而喻的相互影响。除此之外,本文也首次尝试从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理论”入手,对“涉案剧”中的民间狂欢因素小作探讨,以期从民间狂欢的视角对“涉案剧”的流行原因作出民俗学的解释。

杨清健[7](2010)在《电影《贫民富翁》的叙事学解读》文中提出用电影叙事学理论对电影《贫民富翁》进行了叙事层面的分析,通过剖析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层次、叙事模式等叙事元素在影片中的应用,让读者对影片的内容和意义理解得更深刻。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影片采用了回环式套层结构、双叙事层、时间畸变等叙事手法,实质上是用两个爱情叙事模式架构起了一个社会问题影片。

丁亚轩[8](2009)在《两性话语的合谋与裂隙 ——五四及1920年代婚恋小说的性别表述》文中认为作家书写婚姻恋爱小说过程中,两性话语经历了合谋、裂隙、合谋的一个过程。婚恋小说在1919到1929年间经历了一个变化的曲线:五四时期,两性携手争取自由恋爱,爱情是高于一切的,是青年们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两性话语的合谋指的是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父权,自由恋爱成为两性共同的武器,两性结合为高度统一的联合体;到五四退潮期,青年男女从轰轰烈烈的自由恋爱进入了平淡的婚姻生活,柴米油盐,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使的两性更以自身性别体验感悟婚姻生活,对于婚恋生活的看法出现了性别的差异,两性的矛盾凸显,话语之间出现的裂隙;而到大革命时期,青年人的一腔热血关注于社会革命,恋爱生活成为了革命生活的陪衬。两性话语历经合谋裂隙之后又一次忽视性别差异握手言和,同时将眼光投向了革命。婚恋小说出现曲线变化更体现了人们在书写婚恋生活的社会理想观照,对于旧时的婚内女性,自由恋爱的争取,情欲的苦闷、畸恋不伦恋和革命加恋爱的描写都体现着当时社会潮流给青年人的影响。而且,男女两性对于同一婚恋故事的不同书写,使得婚恋小说出现了多样性,对于弃妇,婚后生活,职业妇女问题和情欲的家国隐喻,两性作家都有着不同的书写。本文旨在研究两性不同话语的统一和分歧,体现出来的婚恋地位和社会思潮的变化。

耿庆芝[9](2009)在《《水浒传》数理批评》文中研究表明《水浒传》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具有鲜明的数理意识。数理既指文学作品中作为古代哲学概念的“天数”,也指具体数字及由于文化积淀而包含的哲学意义。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主要从命意批评、结构批评、情节批评、人物批评、时空批评等五个角度,对《水浒传》进行数理批评。绪论主要阐述了文学数理批评的定义,回顾了《水浒传》数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第一章《<水浒传>的“天数”观与圆形框架》,主要分析“数”的哲学形式——“天数”是全书立意的基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数”观决定了以天罡地煞开始又以天罡地煞结束的圆形框架,使全书充满神秘气氛和悲剧意味。第二章《<水浒传>结构的“百回”数理》,对《水浒传》百回结构作具体分析,将其分为三大时空格局,同时对其中的特殊结点如罗天大醮、石碣作了分析;又有对具体的十回结构的分析,如“武十回”等人物单元,三受招安等事件单元。第三章《<水浒传>的“三复”与“七复”情节》,举例分析《水浒传》中以“三复情节”为主的情节设计,如鲁智深三戏郑屠、林冲三寻投名状等,还列举了在“三复”情节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七复”情节。这样一系列设计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得叙事委宛曲折,同时深化了主题。第四章《<水浒传>人物设置的数理》,作为对中国古代以数字为名的习俗的继承,《水浒传》中的人物姓名、绰号与数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名中含数,也有号中带数。而以“三极建构”为主的人物组合则打破了现有格局,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第五章《时空叙事》,具体分析《水浒传》中的季节月令与空间,如元宵节、中秋节、梁山泊、六和寺等。它们在小说中不是单纯意义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更是情节发展的转折点,而且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展开。结论是对全文的总结,说明《水浒传》因其中的数理现象而精彩。

施爱东[10](2008)在《故事学30年点将录》文中研究指明一、概述因"神话"已另有专学,本文所讨论的"故事",泛指民间流传的除神话之外的广义的口头散文叙事作品。因此,本文不区分传说、故事、笑话、童话、寓言等相关概念。基于以上限定,我们再以研究范式来区分中国现代故事研究中的学术思想或流派,大致可以理出这样一条发展脉络:

二、英雄杀嫂的主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雄杀嫂的主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元杂剧悲剧作品中悲剧制造者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元杂剧悲剧作品中的悲剧制造者
    第一节 元杂剧悲剧作品界定
    第二节 元杂剧悲剧中悲剧制造者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悲剧制造者形象分类
    第一节 阴险狠毒的悲剧制造者形象
    第二节 无心之过的悲剧制造者形象
    第三节 自食其果的悲剧制造者形象
第三章 元杂剧经典悲剧作品中的悲剧制造者形象
    第一节 《窦娥冤》中的悲剧制造者形象
        一、张驴儿父子——窦娥悲剧的主要制造者
        二、梼杌太守——窦娥悲剧的主动参与者
        三、蔡婆婆——窦娥悲剧的被动参与者
        四、赛卢医——窦娥悲剧的被动参与者
        五、窦天章——窦娥悲剧的无意制造者
    第二节 《汉宫秋》中的悲剧制造者形象
        一、毛延寿——昭君悲剧命运的操纵者
        二、汉元帝——昭君悲剧命运的参与者
        三、匈奴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影响者
    第三节 《赵氏孤儿》中的悲剧制造者形象
        一、屠岸贾——赵氏悲剧的谋划者
        二、晋灵公——赵氏悲剧的纵容者
第四章 悲剧制造者形象的作用
    第一节 悲剧制造者是悲剧情节的推动者
    第二节 悲剧制造者是喜剧效果的制造者
    第三节 悲剧制造者是悲剧人物的连接者
第五章 悲剧制造者形象出现的原因
    第一节 受元代四等人制的影响
    第二节 受儒家传统观念衰落的影响
    第三节 受作家创作的影响
第六章 悲剧制造者形象类型化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小说批评话语:“转译”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旁白”评点:情景再造与意义调整
二、现代小说:“故事悬置”与自我审视
三、“转型”与“转译”:从“故事体验”到“故事认识”
结语

(3)《红高粱》母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建构及莫言作品研究综述
    一、莫言“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构建
    二、莫言作品研究综述
        (一)莫言国内外研究概述
        (二)《红高粱》研究现状
第二章 《红高粱》创作中使用的一般性母题叙介
    一、母题概念
    二、《红高粱》中一般性母题叙介
        (一)“尸解”母题
        (二)“灵幻”母题
        (三)“原乡”母题
        (四)“风俗”母题
第三章 《红高粱》中的三大母题及文学传承
    一、“英雄”母题
        (一)“英雄”母题在红高粱中的基本表现
        (二)“英雄”母题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
    二、“义仆”母题
        (一)“义仆”母题在《红高粱》文本中的基本表现
        (二)“义仆”母题的文学传承
    三、“反暴复仇”母题
        (一)“反暴复仇”母题在红高粱中的基本表现
        (二)“反暴复仇”母题的传承
第四章 《红高粱》中母题事象的文学意义
    一、母题与人物塑造及与历史主义基调的关系
    二、母题与情节结构
        (一)“反暴复仇”母题与情节结构
        (二)“英雄”母题与情节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理想人物,悲剧英雄 ——萧峰形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理想人物萧峰
    (一) 武功高强,神勇无敌
    (二) 酒中豪情
    (三) 大仁大义
二、 英雄无泪——萧峰的情感悲剧
    (一) 爱是一把双刃剑——萧峰与阿朱
    (二) 恨,其实也是一种爱——萧峰与康敏
三、 挣不脱的文化之网——对萧峰悲剧命运的文化解读
    (一) 复仇之于萧峰
    (二) “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
四、 萧峰之死探析(代结语)
    (一) 传统侠客形象刻划的末路——萧峰之死的象征意义
    (二) 英雄难过雁门关
    (三) 殉情
    (四) 身份的尴尬,文化的两难
参考文献
后记

(5)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的绘画之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间架:文本的绘画构思
二、如画:生动逼真的形象刻画
三、白描:以形传神的表现方式
四、点染:以虚衬实的艺术匠心
五、结语

(6)民俗学视角下的元代“涉案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综述
    创新与进步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涉案剧”辨正
    第一节 :何谓“涉案剧”
        一、 取“涉案剧”之原因
        二、 “涉案剧”概念的提出
        三、 “涉案剧”的四个组成部分
    第二节 :元代“涉案剧”剧目整理
第二章 :案件起因中的民俗因素
    第一节 :因汉蒙民族不同的生活民俗而引发的冲突
        一、 游牧民族早期“尚掠”之风与汉民族“尚礼”之俗间的冲突
        二、 汉蒙民族婚俗间的冲突
    第二节 :因“女祸”观念背后的两性民俗纠葛而构建的冲突
        一、 “女祸”观念背后的男女两性民俗纠葛
        二、 “涉案剧”中“女祸”的几种类型
第三章 :断案过程中的民俗因素
    第一节 :昏官断案中的民俗因素
    第二节 :清官断案中的民俗因素
        一、 民众心中的“清官信仰”
        二、 清官断案中的民俗表现
    第三节 :侠士断案中的民俗因素
        一、 民众心中的“侠士理想”
        二、 侠士断案中的民俗表现
    第四节 :案件判决中的民俗因素
        一、 “尚圆”习俗于判决中的体现
        二、 “善恶有报”“双美”结局的报应观于判决中的体现
第四章 :元代“涉案剧”流行的民俗原因探究
    第一节 :“公审”形式的民俗根源
        一、 “公审”形式与“傩仪”、“傩戏”关联之新探
        二、 看“公审”之于近现代的影响
    第二节 :“涉案剧”中的民间狂欢因素
        一、 官员形象的塑造
        二、 鬼神形象的塑造
        三、 小丑形象的塑造
        四、 “涉案剧”民间狂欢化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电影《贫民富翁》的叙事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叙事结构
2 叙事时间
    2.1 时间选择
    2.2 时间顺序的安排
    2.3 时间的变形
    2.4 时间频率
3 叙事层次
4 叙事模式

(8)两性话语的合谋与裂隙 ——五四及1920年代婚恋小说的性别表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婚恋的时代、时代的婚恋
    1.1 婚恋小说的繁荣
        1.1.1 新文学大系的数据资料统计(1917-1927)
        1.1.2 革命时代婚恋小说面貌(1928-1929)
    1.2 婚恋话语的变奏
第2章 婚恋面貌与社会理想观照
    2.1 旧式婚姻中的女性关注
    2.2 婚恋自由的争取
    2.3 个人情欲的苦闷展现
    2.4 畸恋中的欲望延伸
        2.4.1 从"英雄杀嫂"到"叔嫂恋"
        2.4.2 同性恋——窘境中的自我找寻
    2.5 革命加恋爱的叙事模式
第3章 婚恋话语中的性别分歧
    3.1 围城中的境遇:婚后情感问题的审视
    3.2 走不出的迷宫:职业女性的困惑
    3.3 婚姻童话的失落:多情女子负心汉
    3.4 家国寓言与救赎:个人情欲的流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9)《水浒传》数理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学数理批评”之定义
    二、《水浒传》数理批评的历史与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构思
第一章《水浒传》的“天数”观与圆形框架
    第一节《水浒传》的“天数”观
    第二节 《水浒传》的圆形框架
    第三节《水浒传》以“天数”立意的效果
第二章《水浒传》结构的“百回”数理
    第一节 百回编纂
    第二节 十回结构分析
第三章《水浒传》的“三复”与“七复”情节
    第一节 三——“礼以三为成”
    第二节 “三复情节”
    第三节“七复情节”
第四章《水浒传》人物设置的数理
    第一节 姓名、绰号与数理
    第二节 天罡地煞
    第三节 人物组合
第五章 时空叙事
    第一节《水浒传》中的节令
    第二节《水浒传》中的空间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英雄杀嫂的主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元杂剧悲剧作品中悲剧制造者形象研究[D]. 骆名青. 湖北师范大学, 2021
  • [2]小说批评话语:“转译”与“转型”[J]. 余岱宗. 文艺争鸣, 2018(09)
  • [3]《红高粱》母题研究[D]. 王启伟. 淮北师范大学, 2016(02)
  • [4]理想人物,悲剧英雄 ——萧峰形象分析[D]. 郎文孝.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4)
  • [5]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的绘画之思[J]. 贺根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 [6]民俗学视角下的元代“涉案剧”研究[D]. 戴培毅.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7]电影《贫民富翁》的叙事学解读[J]. 杨清健. 宿州学院学报, 2010(06)
  • [8]两性话语的合谋与裂隙 ——五四及1920年代婚恋小说的性别表述[D]. 丁亚轩. 河北大学, 2009(02)
  • [9]《水浒传》数理批评[D]. 耿庆芝.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9)
  • [10]故事学30年点将录[J]. 施爱东. 民俗研究, 2008(03)

标签:;  ;  ;  ;  ;  

英雄杀嫂子的主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