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山铜矿伴生金银回收现状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韩伟,邓文敏[1](2021)在《光电预选在湖北某铜矿石的试验研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光电选矿是利用光电效应原理和分离执行机构分选矿物的一种物理方法。针对湖北某铜矿原矿石的试验研究表明,综合抛废率19.53%,提高入选铜品位0.133%,铜回收率95.75%。采用光电预选抛尾新技术,可年增产值3618.2万元,净利润1006.0万元。预选抛尾技术的研究及利用,可以达到"抛废提质,扩产增效",在矿石资源日趋贫化、环境保护问题逐步加大的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赵胜[2](2018)在《某金银捕收剂在丰山铜矿的实验探索研究》文中指出实验研究了捕收剂Y89在丰山铜矿的实验探索及应用。实验室实验表明新药剂在保持铜回收率基本不下降的情况下,能大幅提高金、银、钼的回收率。金的回收率提高5%左右,银的回收率提高8%左右,钼的回收率提高2%。
陆娅琳[3](2018)在《方铅矿的粒级效应及其对铅硫浮选分离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彝良铅锌矿是我国典型的高硫铅锌矿,硫化矿物总量为85.66%,其中黄铁矿的含量高达52.75%。由于矿石中硫含量较高,矿物间嵌布关系复杂以及硫化矿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加了硫化矿物间的分离难度;且方铅矿性脆,在磨矿过程中易出现过粉碎现象,导致大量损失的方铅矿以细粒级(-0.025mm)形式存在。因此,研究方铅矿的粒级效应对铅硫分离的影响、探明细粒级方铅矿损失的原因,对实现铅硫矿物高效分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方铅矿和黄铁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纯矿物浮选、表面离子溶出、XPS表面分析、吸附量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粗粒级(-0.074+0.038mm)、中间粒级(-0.038+0.025mm)与细粒级方铅矿在浮选行为、表面性质和药剂吸附上的差异,以及粒级效应对铅硫矿物之间电化学腐蚀强度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铅硫混合精矿分选的药剂制度与工艺流程,以改善铅硫浮选分离的效果。方铅矿的粒级对其浮选行为、表面性质和药剂吸附影响的研究表明,与粗粒级和中间粒级方铅矿相比,细粒级方铅矿的浮选回收率和浮选速率更易受到矿浆pH影响,且相同pH条件下,其浮选回收率和浮选速率最低;同时,细粒级方铅矿表面更易氧化,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表面氧化产物主要为氢氧化铅,在强碱性条件下,表面氧化产物主要为氢氧化铅和硫代硫酸铅;细粒级方铅矿表面吸附的氧化产物阻碍了捕收剂的吸附,导致浮选回收率显着降低。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浮选行为、表面性质和药剂吸附影响的研究表明,黄铁矿的存在显着降低了细粒级方铅矿的浮选回收率与浮选速率,且黄铁矿的粒级越小,对方铅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越大;黄铁矿的存在也显着提高了方铅矿表面Pb2+离子的溶出量以及方铅矿表面的Zeta电位值;同时,黄铁矿促进了氢氧化铅和硫代硫酸铅在方铅矿表面的形成与吸附,进而阻碍了捕收剂在细粒级方铅矿表面的吸附,从而减小了矿物间可浮性的差异,增大了黄铁矿与细粒级方铅矿间的分离难度。开路电位测试结果表明,黄铁矿与细粒级方铅矿之间的静电位差值最大,矿物间的腐蚀强度最大;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黄铁矿与方铅矿的电化学相互作用显着提高了细粒级方铅矿表面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黄铁矿表面的腐蚀电流密度,而且捕收剂的存在以及矿浆碱性的增加提高了矿物之间的电化学相互作用强度;循环伏安曲线测试结果表明,捕收剂存在时,黄铁矿与方铅矿之间的电化学相互作用减弱了捕收剂在细粒级方铅矿表面吸附反应的电流密度,从而减弱了捕收剂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此外,与采用NaOH调浆相比,CaO调浆促进了方铅矿表面Pb2+离子的溶出,降低了捕收剂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也增强了黄铁矿与方铅矿之间的电偶腐蚀强度,进而减小了矿物间可浮性的差异。其中,在乙硫氮体系下,采用CaO调浆在高碱条件下可以实现黄铁矿与粗、中粒级方铅矿的浮选分离,但是难以实现黄铁矿与细粒级方铅矿的浮选分离。云南彝良高硫铅锌矿的铅硫混合精矿分选研究表明,采用异步浮选的新工艺,即采用“抑硫浮铅”的方法实现了黄铁矿与粗、中粒级方铅矿的有效分离,并通过选择性氧化细粒级方铅矿,“抑铅浮硫”,实现了黄铁矿与细粒级方铅矿的浮选分离,提高了铅的总回收率,实现了铅硫混合精矿的高效分选。该工艺的采用对云南彝良高硫铅锌矿铅硫混合精矿分选中细粒级方铅矿的回收具有指导意义。
杨波[4](2017)在《闪锌矿与黄铁矿的交互作用及其对锌硫浮选分离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指明高硫铅锌矿作为一种常见的铅锌矿石类型,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如会泽铅锌矿、彝良铅锌矿、澜沧铅锌银矿、凡口铅锌矿等都是我国极为典型的高硫铅锌矿。由于矿石中黄铁矿含量极高,除矿物间嵌布关系密切外,磨浮过程中矿物与磨矿介质、矿物与矿物间的交互作用是影响矿物高效分选的又一重要因素。如云南彝良铅锌矿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特富铅锌矿,矿石中黄铁矿的含量高达51.75%,硫化矿物的总量超过了 85%,由于黄铁矿对方铅矿、闪锌矿分选的干扰,现场生产一直存在着浮选药剂单耗高、锌精矿品位低等问题。因此,论文以闪锌矿和黄铁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单矿物浮选、XPS表面检测、电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等详细研究了浮选过程中闪锌矿与黄铁矿颗粒间的交互作用,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闪锌矿与黄铁矿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矿物表面性质、药剂吸附及浮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通过强化或抑制浮选过程中矿物间的这种交互作用以改善锌硫浮选分离效果的可行性。浮选试验研究表明,矿浆中闪锌矿与黄铁矿间的交互作用可对矿物的浮选行为产生严重影响。无捕收剂体系下,矿物间交互作用可导致闪锌矿在pH为7.3~11的碱性范围内浮选回收率降低及pH=10时的浮选速率降低,而黄铁矿则在pH为7.3~11的碱性范围内浮选回收率增加及pH=10时的浮选速率增加;捕收剂丁黄药体系下,交互作用可使闪锌矿在pH为4~11的范围内回收率降低及pH=10时的浮选速率降低,而丁黄药存在时,交互作用则可使黄铁矿在pH为9~12的碱性范围内回收率增加及pH=10时的浮选速率增加;活化剂硫酸铜和捕收剂丁黄药体系下,矿物间的交互作用可使闪锌矿的在pH为4-12的范围内回收率降低及pH=10时的浮选速率降低,而交互作用使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在pH为4-7.3的范围内增加,在pH为9.5~12的碱性范围内降低。矿物表面金属离子溶出试验及表面氧化产物研究表明,矿浆中黄铁矿的存在可显着提高闪锌矿表面Zn2+的溶出量,溶解的Zn2+可吸附于闪锌矿和黄铁矿表面,对矿物表面的ζ-电位产生影响;同时,矿浆中闪锌矿与黄铁矿间的交互作用促进了闪锌矿表面氧化及疏水性氧化产物S0的生成,但同时也促进了闪锌矿表面金属羟基络合物的吸附,而交互作用则减弱了黄铁矿的表面氧化。药剂吸附研究表明,闪锌矿与黄铁矿颗粒间的交互作用降低了 Cu2+在闪锌矿表面的吸附,并使闪锌矿表面铜活化产物中Cu(II)化合物的比例降低;对黄铁矿而言,矿物间的交互作用减弱了丁黄药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但增加了 Cu2+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使铜活化后黄铁矿表面的相对铜原子浓度由0.79%增加至1.29%。电化学测试研究表明,当闪锌矿与黄铁矿间形成电化学接触时,闪锌矿的腐蚀电流密度显着增加,而黄铁矿在低扫描电位区间内的氧化电流密度明显降低,且丁黄药存在时,矿物间的相互接触减弱了黄药阴离子在黄铁矿表面氧化为双黄药的氧化电流密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在闪锌矿与黄铁矿表面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闪锌矿表面Zn原子的4s轨道将失去大量电子,S原子的3p轨道失去少量电子,而黄铁矿表面Fe原子的4p轨道得到电子,S原子的3p轨道得到电子,3s轨道失去少量电子,电子可由闪锌矿表面转移至黄铁矿表面,但随表面距离的增加,转移的电子数降低;闪锌矿因失去电子表面氧化程度增加,而黄铁矿则由于接受来自于闪锌矿表面失去的电子,其自身的氧化受到抑制,活性降低,水分子的存在可提高电子在矿物表面间的转移;此外,交互作用可减弱了铜离子在闪锌矿表面的吸附。彝良高硫铅锌矿实际矿石分选研究表明,将捕收剂加入到磨机中,充分利用磨矿过程中形成的电化学环境,有利于减弱闪锌矿与黄铁矿间交互作用对黄铁矿表面黄药吸附的不利影响,提高黄铁矿的上浮,并降低黄铁矿对后续闪锌矿铜活化的影响;而锌粗选时适当地提高矿浆pH有利于降低矿物间交互对闪锌矿浮选的不利影响,提高锌精矿品位;闭路试验最终获得的精矿锌品位可由现场的48%~49%提高至55.43%,而回收率基本一致,且浮选药剂用量明显低于现场的浮选药剂单耗。
冯博,朱贤文,彭金秀,汪惠惠[5](2016)在《有色金属硫化矿中伴生金银资源回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中伴生的金银矿物是贵金属金银资源的重要来源,伴生金银的回收一直是各国选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伴生金银资源主要分布在硫化铜、硫化铜铁及硫化铅锌矿石中,由于共伴生金银嵌布粒度粗细不均,金银捕收剂对矿石的适应能力不强,导致现有浮选工艺及药剂制度难以满足伴生金银回收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伴生金银的回收效果。在伴生金银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矿石中伴生金银资源的回收特点,选矿工作者通过改进和强化磨矿工艺、选择合理的工艺流程及开发多种新型金银捕收剂,显着提高了有色金属硫化矿中伴生金银资源的选矿指标。
曹声林,韩江峰,王明金,周冬梅[6](2015)在《某碳质铜矿伴生金银元素回收的研究应用》文中指出对含碳型多金属铜矿进行了提高其伴生金银元素回收的选矿试验,并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采用Y89与丁基铵黑药捕收剂替代丁基黄药后,可以得到铜精矿金品位提高1 g/t、银品位提升10 g/t的较好指标。同时精矿铜品位提升约1%,铜回收率保持不变。
江锋[7](2015)在《甘肃某高硫铜金矿石选矿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为高效开发利用甘肃某黄铁矿型铜金矿石资源,采用铜硫等可浮—铜硫混合精矿再磨分离流程对铜、金、银等有价金属及硫进行了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74μm占60%的情况下采用1粗1精2扫流程等可浮铜硫,铜硫混合精矿再磨至-37μm占70%的情况下采用1粗1精1扫流程分离铜硫,最终可获得铜品位为28.58%、金品位为293.79 g/t、银品位为627.05 g/t,铜、金、银回收率分别为93.80%、90.18%、89.18%的铜金精矿,以及硫品位为44.78%、硫回收率为88.01%的硫精矿。
张仪[8](2014)在《羊拉难处理铜矿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羊拉铜矿是一种典型的低品位复杂铜矿石,选矿回收的难度极大,经过多年的研究,也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在我国铜矿资源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高达75%,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对国家资源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情况下,针对羊拉铜矿这种类型的低品位难处理铜矿石,开展新技术开发研究,提高铜及伴生金银的回收率,对缓解国内铜矿资源短缺具有一定作用。因此,本论文进行羊拉铜矿浮选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羊拉铜矿含铜品位0.91%,含金0.32g/t,含银11.87g/t,含硫8.83%。铜的氧化率9.67%,结合率2.97%。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黄铜矿平均嵌布粒度30μm左右。金银主要以类质同像存在于其它矿物中,少部分银以独立矿物存在。黄铁矿平均嵌布粒度140μm左右,磁黄铁矿平均嵌布粒度70gm左右。黄铜矿主要与石榴石、辉石、长石、黄铁矿、磁黄铁矿连生、共生、包裹。该类型铜矿石属于嵌布粒度极细,难以解离、难以实现铜硫分离的难选矿石。以工艺矿物学性质研究为依据,进行了“等可浮粗选-粗精矿细磨-铜硫分离”新技术开发研究。对于精选尾矿,采用两次独立扫选的工艺流程,同时添加活性炭脱出精选尾矿中残留的药剂,补加丁铵黑药、DF-353作捕收剂,提高了铜金银回收率指标,新技术的铜硫分离效果好,新技术的小型试验结果与现场常规浮选流程的技术指标相比,硫精矿含铜品位下降0.62个百分点,铜浮选回收率提高6.68个百分点。以新技术小型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结合现场工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了“等可浮粗选-粗精矿立式螺旋搅拌磨机细磨-浮选柱铜硫分离”新技术的工业试验。在硫化铜的粗选中,添加对铜矿物、金银选择性好,对硫铁矿捕收能力弱的DF-353和丁铵黑药代替部分捕收能力强,但选择性不好的丁基黄药,形成DF-353-丁铵黑药与黄药协同捕收铜金银矿物的粗选新药剂制度,增加了铜金银矿物与硫铁矿的可浮性差异,使等可浮粗选新技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工业试验中,等可浮粗选的粗精矿用JM-1800立式螺旋搅拌磨机细磨,黄铜矿单体解离度得到提高。精选Ⅰ和精选Ⅱ分别使用CPT Φ3.0×10m和CPT Φ2.2×10m浮选柱进行铜硫分离,同时,对于精选尾矿,采用活性炭脱药、石灰抑制、DF-341捕收的组合新药剂制度,使精选尾矿中的铜金银得到很好的扫选回收。新技术工业试验和应用获得的铜金银浮选回收率分别为82.47%、46.83%、57.21%,精矿含铜品位17.71%,精矿含铜车间选矿生产成本9184.87元/t,新技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周贺鹏[9](2011)在《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铅锌硫化矿中伴生银的综合回收一直是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难题,传统工艺多采用石灰在高碱条件下抑制黄铁矿回收铅、锌主金属矿物,而伴生银矿物由于可浮性与黄铁矿相近,在高碱工艺中容易受到抑制,损失严重,综合回收困难。本文以四川会理锌矿所属的铅锌银硫化矿为研究对象,进行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及机理研究,为寻找更加合适的伴生银综合工艺提供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通过工艺矿物学和铅锌银硫化矿浮选行为的研究,查明了影响铅锌矿中伴生银综合回收的因素。结果表明银矿物对矿浆pH十分敏感,当矿浆pH>9.0后,银的可浮性就开始明显下降。同时矿石中95.67%的银矿物以伴生银的形式存在,它们嵌布特征复杂,嵌布粒度细微,难以单体解离,无法单独浮选回收,只能依靠载体矿物一并回收。根据工艺矿物学和浮选行为研究结果,进行了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矿浆pH值为8.5的低碱条件下,采用(氯化钙+腐植酸钠)作黄铁矿的抑制剂,硫酸锌作闪锌矿的抑制剂,(乙硫氮+丁铵黑药)作铅及伴生银矿物的捕收剂实现了铅锌矿物的浮选分离和黄铁矿的有效抑制,同时将银矿物尽可能的富集回收在铅精矿中;铅浮选尾矿采用硫酸铜作活化剂,(氯化钙+腐植酸钠)作抑制剂,丁基黄药作捕收剂,在矿浆pH值为8.5的低碱条件下浮选闪锌矿和伴生银矿物获得了良好的试验指标。将此工艺投入四川会理锌矿进行工业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新工艺不但能提高铅、锌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而且显着提高了银的回收率,使银在铅、锌精矿(尤其是铅精矿)中得到了很好的富集回收。与原高碱工艺相比,铅精矿中铅回收率提高了0.38%、银回收率提高了11.56%;锌精矿中锌回收率提高了0.10%、银回收率提高了10.66%,银总回收率提高了22.22%。对新工艺中银的走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矿物与铅、锌矿物的走向一致,随铅、锌矿物的富集而得以回收,且富集比与铅、锌矿物基本相同。证明了新工艺将铅、锌矿物作为银矿物的主要载体矿物进行富集回收银是完全可行的。利用现代测试技术和浮选药剂的作用原理对新工艺进行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乙硫氮、丁铵黑药和丁基黄药都对银矿物具有良好的捕收作用,有利于银矿物的浮选回收;而硫酸锌、氯化钙和腐植酸对闪锌矿和黄铁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不会影响银矿物的可浮性,整个工艺都在矿浆pH为8.5的低碱条件下进行,有利于铅锌及伴生银矿物的综合回收。
李宗站,刘家弟,王振玉,朱仁峰[10](2010)在《国内铜硫浮选分离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铜硫矿石特性和铜硫浮选分离的主要方案,并结合国内的工业应用情况阐明了铜硫浮选分离在流程和药剂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铜硫浮选分离的研究难点和研究方向。
二、丰山铜矿伴生金银回收现状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丰山铜矿伴生金银回收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光电预选在湖北某铜矿石的试验研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光电预选意义及原理 |
3 某铜矿石光电预选试验 |
3.1 矿石特性 |
3.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试验矿样 |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 光电预选应用展望及技术经济预测 |
5 结语 |
(2)某金银捕收剂在丰山铜矿的实验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石性质 |
1.1 矿石化学性质 |
1.2 矿石中金银的赋存状态 |
2 现状及原因分析 |
2.1 现有的工艺流程和加药制度 |
2.2 现状及原因分析 |
3 选矿实验研究 |
3.1 Y89药剂性能开路实验 |
3.2 闭路实验 |
4 经济效益评估 |
5 结语 |
(3)方铅矿的粒级效应及其对铅硫浮选分离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铅资源的分布现状与特征 |
1.2 铅资源回收工艺现状 |
1.3 铅硫分离面临的主要难题 |
1.4 浮选中粒级效应的研究进展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论文的课题来源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4 研究方法 |
2.4.1 浮选试验 |
2.4.2 药剂吸附量试验 |
2.4.3 矿物表面金属离子溶出试验 |
2.4.4 XPS测试 |
2.4.5 Zeta电位测试 |
2.4.6 电化学测试 |
第三章 不同粒级方铅矿的浮选行为及表面性质研究 |
3.1 不同粒级方铅矿的浮选行为 |
3.1.1 无捕收剂体系下不同粒级方铅矿的浮选行为 |
3.1.2 捕收剂体系下不同粒级方铅矿的浮选行为 |
3.2 不同粒级方铅矿的表面性质及药剂吸附 |
3.2.1 不同粒级方铅矿表面的金属离子溶出行为 |
3.2.2 不同粒级方铅矿表面的氧化产物 |
3.2.3 不同粒级方铅矿表面的药剂吸附行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浮选行为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
4.1 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1 无捕收剂体系下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2 捕收剂体系下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3 不同粒级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 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表面性质及药剂吸附的影响 |
4.2.1 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表面金属离子溶出行为的影响 |
4.2.2 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表面氧化产物的影响 |
4.2.3 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
4.2.4 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表面药剂吸附行为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铁矿对不同粒级方铅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5.1 无捕收剂体系矿物的电化学行为 |
5.1.1 开路电位 |
5.1.2 极化曲线 |
5.1.3 循环伏安曲线 |
5.2 乙黄药体系下矿物的电化学行为 |
5.2.1 开路电位 |
5.2.2 极化曲线 |
5.2.3 循环伏安曲线 |
5.3 乙硫氮体系下矿物的电化学行为 |
5.3.1 开路电位 |
5.3.2 极化曲线 |
5.3.3 循环伏安曲线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方铅矿粒级效应在铅硫浮选分离中的应用 |
6.1 彝良铅锌矿中铅硫分离存在的问题 |
6.2 铅硫硫化矿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 |
6.3 铅硫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流程的改进 |
6.4 铅硫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条件试验 |
6.5 铅硫混合精矿浮选分离的开路试验 |
6.6 铅硫混合精矿浮选分离的闭路试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B 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个人奖励与荣誉 |
(4)闪锌矿与黄铁矿的交互作用及其对锌硫浮选分离的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锌资源的分布现状及特征 |
1.2 锌资源回收工艺现状 |
1.3 锌硫分选面临的主要难题 |
1.4 硫化矿物间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1.4.1 硫化矿物的半导体性质 |
1.4.2 硫化矿物与磨矿介质的相互作用 |
1.4.3 硫化矿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论文课题来源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所用设备及药剂 |
2.3 研究方法 |
2.3.1 浮选试验 |
2.3.2 药剂吸附量测定 |
2.3.3 矿物表面金属离子溶出试验 |
2.3.4 XPS测试 |
2.3.5 Zeta电位测试 |
2.3.6 电化学测试 |
2.3.7 量子化学计算 |
第三章 交互作用对闪锌矿和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 无捕收剂体系下交互作用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1 交互作用对闪锌矿无捕收剂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2 交互作用对黄铁矿无捕收剂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 丁黄药体系下交互作用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1 丁黄药体系下交互作用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2 丁黄药体系下交互作用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 硫酸铜和丁黄药体系下交互作用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1 交互作用对闪锌矿铜活化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2 交互作用对黄铁矿铜活化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 交互作用对矿浆电位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互作用对闪锌矿和黄铁矿表面性质及药剂吸附的影响 |
4.1 交互作用对矿物表面金属离子溶出的影响 |
4.2 交互作用对矿物表面氧化产物的影响 |
4.3 交互作用对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
4.4 交互作用对矿物表面黄药吸附的影响 |
4.5 交互作用对矿物表面铜离子活化的影响 |
4.5.1 交互作用对矿物表面铜离子吸附量的影响 |
4.5.2 交互作用对闪锌矿表面铜活化产物的影响 |
4.5.3 交互作用对黄铁矿表面铜活化产物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交互作用对闪锌矿和黄铁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5.1 无捕收剂体系矿物的电化学行为 |
5.1.1 开路电位 |
5.1.2 循环伏安曲线 |
5.2 硫酸铜存在时矿物的电化学行为 |
5.3 捕收剂存在时矿物的电化学行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交互作用过程中矿物表面的电子转移规律 |
6.1 计算方法与计算模型 |
6.2 接触距离对矿物表面电荷转移的影响 |
6.3 交互作用对矿物表面原子态密度的影响 |
6.4 H_2O对矿物表面电子转移的影响 |
6.5 交互作用对铜离子吸附过程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交互作用对彝良铅锌矿锌硫分离的影响 |
7.1 加药次序对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 |
7.2 充气搅拌时间对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 |
7.3 矿浆pH对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 |
7.4 闭路试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B 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个人奖励与荣誉 |
(5)有色金属硫化矿中伴生金银资源回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伴生金银资源特点及分类 |
2 伴生金银回收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
2.1 伴生金银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解决措施 |
3 伴生金银回收研究现状 |
3.1 伴生金银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
3.2 伴生金银选矿工艺研究 |
3.3 伴生金银选矿药剂研究 |
4 伴生金银回收研究发展方向 |
(6)某碳质铜矿伴生金银元素回收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1 现状及问题 |
1.2 原因分析 |
2 试验研究 |
2.1 pH影响试验 |
2.2 粗选试验 |
2.3 精选开路试验 |
3 现场应用 |
4 经济分析 |
5 结论 |
(7)甘肃某高硫铜金矿石选矿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1.1 矿石性质 |
1.2 研究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1 条件试验 |
2.1.1 磨矿细度试验 |
2.1.2 等可浮粗选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2.1.2. 1 捕收剂种类试验 |
2.1.2. 2 捕收剂Z-200用量试验 |
2.1.3 铜硫分离再磨细度试验 |
2.2 开路试验 |
2.3 闭路试验 |
3 结论 |
(8)羊拉难处理铜矿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矿资源概况 |
1.2 难选铜金银矿石浮选研究及生产现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铜矿石浮选技术 |
2.2 硫铁矿浮选 |
2.3 捕收剂与铜铁硫化矿的作用 |
2.4 难免金属离子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第三章 试验原料与研究方法 |
3.1 浮选试验原料 |
3.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
4.1 矿石结构、构造 |
4.2 主要金属矿物嵌布特征及选矿工艺特性 |
4.3 主要脉石特征及选矿工艺特性 |
4.4 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
4.5 工艺矿物学研究结论 |
第五章 羊拉铜矿等可浮粗选新技术开发研究 |
5.1 等可浮流程试验研究 |
5.2 混合浮选对比试验 |
第六章 羊拉铜矿铜硫分离新技术开发研究 |
6.1 立式螺旋搅拌磨机—浮选柱铜硫分离试验 |
6.2 铜硫分离尾矿扫选流程结构试验研究 |
6.3 铜硫分离尾矿扫选调控试验研究 |
6.4 羊拉铜矿浮选新技术全流程验证试验 |
第七章 羊拉铜矿浮选新技术工业应用研究 |
7.1 羊拉铜矿浮选新技术工业应用工艺流程 |
7.2 新技术工业应用的基本条件和操作参数 |
7.3 新技术工业应用研究结果 |
7.4 新技术应用研究的产品考察 |
7.5 新技术应用的经济性分析 |
7.6 新技术应用的主要选矿技术指标分析 |
7.7 新技术工业应用研究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创新点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伴生银的资源状况 |
1.2 铅锌矿中伴生银综合回收的研究现状 |
1.3 铅锌矿中伴生银回收困难的原因与处理措施 |
1.3.1 铅锌矿中伴生银回收困难的原因 |
1.3.2 铅锌矿中伴生银回收困难的处理措施 |
1.4 课题的背景、来源和研究意义、思路 |
1.4.1 课题的背景、来源 |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3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试验试样、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试样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四川会理锌矿铅锌及伴生银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矿石的矿物组成、含量及物相分析 |
3.2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
3.3 主要金属矿物的嵌布特征 |
3.4 主要金属矿物的嵌布粒度 |
3.5 主要金属矿物的单体解离度 |
3.6 银的赋存状态、嵌布特征、嵌布粒度以及与其它矿物的嵌布关系 |
3.6.1 银的赋存状态 |
3.6.2 银的嵌布特征 |
3.6.3 银的嵌布粒度 |
3.6.4 银与其它矿物的嵌布关系 |
3.7 影响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的工艺矿物学因素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pH 值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1 丁基黄药为捕收剂时pH 值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2 乙硫氮为捕收剂时pH 值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3 丁铵黑药为捕收剂时pH 值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 铅浮选时各抑制剂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1 石灰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2 硫酸锌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3 氯化钙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4 腐植酸钠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5 (氯化钙+腐植酸钠)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 锌浮选时各抑制剂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1 石灰对Cu~(2+)活化后的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2 (氯化钙+腐植酸钠)对Cu~(2+)活化后的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小型试验研究 |
5.1 选矿方案的确定 |
5.2 铅浮选循环条件试验及结果 |
5.2.1 捕收剂种类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2 (乙硫氮+丁铵黑药)用量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3 乙硫氮与丁铵黑药配比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4 (氯化钙+腐植酸钠)用量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5 氯化钙与腐植酸钠配比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6 石灰用量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7 硫酸锌用量对闪锌矿抑制效果的影响 |
5.2.8 磨矿细度对铅及伴生银回收的影响 |
5.2.9 精选条件对铅及伴生银浮选指标的影响 |
5.2.10 精选次数对铅及伴生银浮选指标的影响 |
5.3 锌浮选循环条件试验及结果 |
5.3.1 丁基黄药用量对锌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3.2 (氯化钙+腐植酸钠)用量对锌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3.3 氯化钙与腐植酸钠配比对锌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3.4 石灰用量对锌及伴生银回收的影响 |
5.3.5 硫酸铜用量对锌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3.6 精选条件对锌及伴生银浮选指标的影响 |
5.3.7 精选次数对锌及伴生银浮选指标的影响 |
5.4 开路流程试验 |
5.5 闭路流程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工业应用研究 |
6.1 入选矿石性质 |
6.2 新老工艺特点与技术条件 |
6.3 新老工艺生产指标 |
6.4 新工艺工业应用结果分析 |
6.5 经济效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银的走向分析 |
7.1 新工艺小型试验中银的走向分析 |
7.1.1 铅浮选循环系统中银的走向分析 |
7.1.2 锌浮选循环系统中银的走向分析 |
7.2 新工艺工业应用中银的走向分析 |
7.2.1 铅浮选循环系统中银的走向分析 |
7.2.2 锌浮选循环系统中银的走向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机理研究 |
8.1 铅锌硫化矿物表面吸附机理研究 |
8.1.1 乙硫氮在不同pH 条件下与方铅矿表面吸附机理研究 |
8.1.2 丁基黄药在不同pH 条件下与闪锌矿表面吸附机理研究 |
8.2 银矿物与捕收剂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
8.3 银矿物与浮选药剂作用的机理研究 |
8.3.1 银矿物与捕收剂作用的机理研究 |
8.3.2 银矿物与活化剂作用的机理研究 |
8.3.3 银矿物与抑制剂作用的机理研究 |
8.4 低碱条件下黄铁矿的抑制机理研究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附录B 在校期间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
(10)国内铜硫浮选分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铜硫矿石特性 |
2 铜硫浮选分离方案、流程及药剂 |
2.1 现今铜硫浮选分离主要方案 |
2.2 铜硫浮选分离流程 |
2.3 铜硫浮选分离药剂 |
2.3.1 捕收剂 |
2.3.2 抑制剂 |
2.3.3 活化剂 |
3 铜硫浮选分离难点与研究方向 |
3.1 铜硫浮选分离的研究难点 |
3.2 铜硫浮选分离的研究方向 |
4 结 论 |
四、丰山铜矿伴生金银回收现状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电预选在湖北某铜矿石的试验研究及展望[J]. 韩伟,邓文敏. 铜业工程, 2021(03)
- [2]某金银捕收剂在丰山铜矿的实验探索研究[J]. 赵胜. 中国有色金属, 2018(S1)
- [3]方铅矿的粒级效应及其对铅硫浮选分离的影响机理研究[D]. 陆娅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3)
- [4]闪锌矿与黄铁矿的交互作用及其对锌硫浮选分离的影响机理[D]. 杨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5]有色金属硫化矿中伴生金银资源回收研究进展[J]. 冯博,朱贤文,彭金秀,汪惠惠. 贵金属, 2016(02)
- [6]某碳质铜矿伴生金银元素回收的研究应用[J]. 曹声林,韩江峰,王明金,周冬梅.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15(06)
- [7]甘肃某高硫铜金矿石选矿试验[J]. 江锋. 现代矿业, 2015(08)
- [8]羊拉难处理铜矿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的研究[D]. 张仪.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9]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及机理研究[D]. 周贺鹏.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1)
- [10]国内铜硫浮选分离研究现状[J]. 李宗站,刘家弟,王振玉,朱仁峰. 金属矿山,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