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煤集团中心化验室的计算机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飞[1](2019)在《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ZM公司为例》文中认为面对当前环境污染风险严重的精细化工行业,为达到降低成本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发展与环境共赢的目的,创造性的建立了基于化学品车间生产的精细化管理理论,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ZM公司化学品车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法进行了验证,并取得较好效果。ZM公司化学品车间是以铝酸钠溶液为主要原料生产高纯度超细氢氧化铝粉体颗粒的车间,该产品可大规模化生产,该行业属于化工制造精细化工行业序列,该产品工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以ZM公司化学品车间为例进行精细化管理研究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意义。首先介绍精细化管理理论渊源和最新成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经过消化吸收建立了基于化学品车间生产的精细化管理理论并应用于实践中,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归纳、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对化学品车间生产的工艺流程管理、现场过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及绩效管理进行了精细化优化,针对化学品车间生产管理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症实施精细化管理变革,解决了车间组织架构不合理、劳动绩效市场化考核不彻底、生产过程监控不严格、环保污染预警预防不足、全员质量管控意识不强、工艺流程衔接不紧密和绿色生产理念未落实等问题。运用指标层次分析法将数学处理与主观判断相结合,将边界不太清晰的模糊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将分析人员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模型化,最终构建了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成效评价体系,对精细化管理的效果得以科学对比,证明了该精细化管理理论的正确和精细化措施的得当。通过对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研究得出一些体会和总结如下:第一、把绿色生产理论纳入精细化管理理论是对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建立的基于化学品车间生产的精细化管理理论是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二、精细化管理是我国化工行业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管理的现实必然选择,基于化学品车间生产的精细化管理理论非常契合精细化工行业的管理需要,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同行业精细化学品生产管理升级指导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导意义。第三、本次研究把精细化管理理论与精细化工行业的化学品车间生产一线紧密结合,针对化工行业车间生产层面进行了仔细的精细化管理剖析,接近生产一线的现场剖析、查找、求证、应用、验证,创新细化了关于精细化工生产方面精细化管理理论,使该理论向精细化工行业的生产一线更加深入发展。第四、该研究只是针对车间的生产过程展开的调查研究,没有涉及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客户管理等其他范围,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参考价值意义不大。
王左君[2](2018)在《神华宁煤商品煤煤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煤炭行业销售一般实行以质定价原则,因此,煤炭的质量成为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神华宁煤集团非常重视商品煤煤质管理,积极推进整个集团的商品煤煤质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在分析神华宁煤集团的商品煤煤质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神华宁煤下属厂矿地理位置分散及网络建设现状,运用国内外开源社区的优秀设计模式及框架技术,设计了四层体系结构。即基于B/S架构解决地域分散问题,采用MVC思想将业务逻辑与底层数据库访问彻底分离,通过JSP+Struts2+ Spring+myBatis的组合实现系统四层框架:表示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在开发过程中逻辑上分为action层、service层、dao层、domain层,这样的分层开发模式,实现数据和业务分离的存取,使得各层次之间耦合松散,不仅使得开发效率有显着地提高,也有利于系统后期的维护。神华宁煤集团涉及煤质管理的部门繁多,下属生产单位和部门不断变化,同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系统在现有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所以本系统提出了基于差异的、按模板的子系统功能配置的设计思想。对于神华宁煤集团与煤质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分析,将商品煤煤质管理系统的功能划分为5个子系统功能框架:煤矿框架、洗煤厂框架、质检中心框架、质检部框架以及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框架。作者选用Oracle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运用MyEclipse作为研发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商品煤煤质管理系统的功能,最后进行了功能测试和压力测试。本文的研究对神华宁煤集团的商品煤煤质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的实施推动了集团公司商品煤煤质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最大幅度地提高了集团公司商品煤煤质管理水平,为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杨阳[3](2014)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改进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访问控制模型是管理主体对客体访问限制的策略,通过访问控制模型保证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系统资源,提升系统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针对模型局限性提出改进模型,并对改进模型进行形式化描述和可满足性证明,最后通过煤质管理信息系统对模型进行验证。本文在分析访问控制实现机制的基础上,对比了DAC、MAC和RBAC访问控制模型,着重分析了隐藏在RBAC模型中的局限性和缺乏形式化描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改进模型。从主体集、客体集和权限集三部分进行改进,建立新的访问控制模型,给出系统的权限控制和访问流程,结合系统开发经验列举开发过程中安全策略。针对RBAC模型缺乏形式化描述和可满足性证明的问题,借助基本描述逻辑语言ALC对改进模型进行形式化描述,利用ALC语法和语义,建立描述逻辑知识库K,给出Tbox术语集、Abox断言集和模型的形式化描述概念表达式。最后采用Tableau算法对模型进行可满足性证明,验证了模型合理性。最后,基于Java语言,在Eclipse开发环境上建立JSP+Struts2+Spring+iBatis架构的大型煤炭企业煤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系统管理模块,验证模型的权限分配和访问控制过程,进而得出模型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应用于某大型煤炭集团的煤质管理信息系统中,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改进模型进行形式化描述之后,概念消除歧义,便于理解和扩展,而且模型可满足系统需求。实际系统开发之后表明模型可以解决RBAC模型的局限性,简化权限配置过程,实现权限的细粒度访问控制,易于被当前主流框架实现,具有使用和推广价值。
张斌[4](2010)在《网络化煤炭运销综合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网络化电子商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各类业务管理系统已逐渐应用到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经营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已逐渐成为衡量企业先进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今全球能源紧张背景下,对于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煤炭行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实施生产与经营管理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因此,研究网络化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系统,对于国家各个行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位论文以某大型跨地域煤炭集团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针对煤炭运销综合管理的业务需求,研究了网络化煤炭运销综合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方法,包括:系统多层体系结构、流行框架应用、Java虚拟机机制、敏捷开发方法、系统设计与实现等问题。通过系统研发与实施表明:J2EE的分层体系结构使系统层级之间处于低耦合状态,层级间依赖程度降低,层级的替换不影响整体代码的性能。设计模式和框架的引入提升了系统复用度,降低了系统维护复杂度,提高了系统整体性能。Java虚拟机机制的应用为J2EE平台的建立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系统环境。敏捷开发思想将人的因素融入系统开发中,适应用户需求灵活多变的情况,有利于开发的快速反应,符合软件工程原则。系统具有平台无关性、层级独立性和良好的可维护性,功能完善,操作方便,实现了用户需求和研发目标。学位论文工作不仅完成了系统研发任务,所研究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方法可以应用到各类网络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中,尤其是该系统的体系架构、层次模块等,可以最大化地重用到矿业领域的运销系统中。网络化煤炭运销综合管理系统不仅在功能上为企业创建了高效、准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而且也为系统稳定、安全和扩展维护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王章国[5](2010)在《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及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煤炭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信息化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导致信息化项目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信息系统彼此之间不能或很难共享数据,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孤岛”;另一方面是目前在各个信息系统里面存储着大量的业务数据,但是真正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却很少,数据利用率和利用层次很低。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第一方面的问题,论文以煤质与选煤部门业务为信息化对象,研究了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问题。在总结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系统开发和推广过程中的经验,并借鉴其它领域的信息标准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体系,明确了体系的结构、具体内容、对其他相关标准的引用内容,以及标准体系部署应用的方法,为相关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信息标准化体系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六个标准化分体系组成。总体标准分体系中包括总则和术语,术语中的基础术语、专业术语和信息技术术语都尽量采用已有的相关标准;应用标准分体系包括报表和业务文件格式标准、信息文档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和应用系统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用于规范煤质与选煤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以实现跨平台、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包括数据元、元数据、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采集、数据库和信息交换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分体系和管理标准分体系分别给出硬件、安全和管理方面的标准。论文以开发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系统为例,介绍了如何充分贯彻信息标准化体系的要求。通过分析当前煤炭集团公司所属的煤质与选煤业务流程、内容与相互间的关系,应用系统论的思想,把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系统分为集团公司级子系统和矿(厂)级子系统,分别处理不同的业务。为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和广泛适应性,根据标准化的要求,把煤质和选煤相关业务细化为不可再分的最小业务单位,并开发相应的程序模块。在面向不同企业的煤质与选煤业务需求时,可以根据要求进行程序模块组合,以适应不同需要,减少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第二方面的问题,论文提出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信息系统数据的利用率和利用层次,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有价值信息和知识。论文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进行选煤生产情况异常判断。通过线性相关性分析,从煤质与选煤数据库中选择原煤灰分、原煤快浮-1.45 g ? cm?3密度级的灰分与产率、精煤灰分、精煤实际产率等5个指标作为评判生产情况是否异常的支持数据,并对其进行了数据预处理,以满足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要求。从数据库中抽取116条有代表性的正常和异常生产情况数据作为训练和测试数据,对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训练,得到4个支持向量来构建分类模型。测试结果表明,SVM判定生产异常情况的准确率为95.65%,综合判定准确率为97.83%,可以对SVM模型进行部署应用。根据选煤理论并利用数据挖掘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介分选过程工艺参数在线预测的知识挖掘,构建原煤密度组成实时预测模型,对来源和煤质都较为稳定的入洗原煤,利用在线灰分实时预测其密度组成,并通过拟合可选性曲线,预测精煤理论产率和理论分选密度。建立生产指标实时预测模型,根据实时预测得到的入选原煤的密度组成和实时分配曲线,预测出实际分选密度。应用0.618优选法给出求解预测分选密度的步骤,并预测出精煤产率。对在线测灰仪灰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最近10min的平均值取代瞬时值,代表原煤的真实煤质的方法。论文研究了一整套重介分选过程工艺参数在线预测的算法,并总结了适用于选煤领域的数据挖掘方法。论文利用数据挖掘思想研究了对重选效果进行快速评定的方法。首先是建立了洗选入料和选后产品密度组成的快速预测模型。用快速浮沉数据对最近一次月综合浮沉数据进行密度级产率校正,用校正后的浮沉产率近似代表物料的密度组成情况。通过预测原煤密度组成,并绘制可选性曲线,计算精煤理论产率和数量效率。建立了重选效果快速评定模型,利用预测的洗选入料和选后产品的密度组成数据计算分配率,最终计算得到错配物总量和可能偏差或不完善度,达到对重选效果进行快速评定的目标。论文选取31个生产班次入洗原煤快浮数据和快灰数据,用快浮数据对月综合浮沉数据进行校正,用校正后的数据计算累计灰分,并把此灰分与对应时间的原煤快灰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其算术平均差值为0.53,绝对平均差值为1.50,误差相对较小,此物料密度组成的快速预测模型可以使用。论文研究了用粒子群算法进行可选性曲线和分配曲线的拟合参数的寻优算法,此法不需要输入初始参数值,只需输入参数取值空间即可,简便易行。由于现有拟合模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拟合效果不佳,因此经大量数据拟合试验,从S形增长函数中新发现5种可用于可选性曲线和分配曲线拟合的函数。论文用同一分配率数据验证新提出的5种拟合模型,并用PSO算法来进行曲线拟合的参数寻优,结果表明在特殊情况下,新提出的拟合模型较现有的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
关丙火[6](2009)在《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开采深度的增加,原煤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用户对煤炭产品利用途径越来越广泛,利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对煤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煤炭质量问题上,产需矛盾日益尖锐,供求差距越趋加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不断增加原煤配煤、入洗能力和加强煤炭质量管理水平。煤炭企业是典型的流程型企业,煤炭的开采、生产加工和运销环节都对煤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煤炭生产要适应市场,防止质量不足或过剩,这就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对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的依赖性增强,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成为煤炭企业实现现代化生产和满足市场需要的重要手段。当今我国煤质管理信息系统普遍存在功能不足和通用性差的问题,加强对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对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国内煤炭企业煤质管理影响环节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和系统开发方法,根据对煤矿企业的调研进行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和设计,并就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步骤和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努力解决煤质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实现煤质预测预报,很好的满足煤炭企业管理层次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煤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本文是结合西安科技大学与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的《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管理体系再造》的课题,为配合其组织结构、管理流程调整与再造进行了煤质信息系统的设计,本文以洗选加工中心重点,详细阐述了该子系统的设计并介绍了其应用效果,对煤炭企业进行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王灿明,谢昌纲,范素青,崔树泉,李海珊[7](2001)在《平煤集团中心化验室的计算机系统》文中指出论述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煤质化验行业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阐明了煤质化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情况
二、平煤集团中心化验室的计算机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煤集团中心化验室的计算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Z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相关管理理论 |
2.3.1 系统管理 |
2.3.2 行为科学管理 |
2.3.3 绿色生产 |
2.4 精细化管理在化学品车间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2.4.1 工艺流程、岗位分布、组织结构的研究 |
2.4.2 质量管理、绩效考核、成本效益的研究 |
2.4.3 生产监控、问题预警、绿色生产的研究 |
第三章 ZM公司化学品车间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
3.1 化学品车间管理现状 |
3.1.1 车间简介 |
3.1.2 组织机构和岗位分工 |
3.1.3 质量管理和绩效考核 |
3.1.4 历史回顾 |
3.2 存在问题分析 |
3.2.1 班组组织结构不合理与人员绩效考核不科学 |
3.2.2 生产过程监控不严密以及预警响应预案不足 |
3.2.3 质量管控节约意识不强与生产经营状态亏损 |
3.2.4 工艺流程衔接不紧密与绿色生产理念未落实 |
第四章 ZM公司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
4.1 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实施框架 |
4.2 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
4.2.1 组织架构精细化 |
4.2.2 绩效考核精细化 |
4.2.3 安全管理精细化 |
4.2.4 质量管理精细化 |
4.2.5 绿色生产精细化 |
第五章 ZM公司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
5.1 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 |
5.1.1 层次分析 |
5.1.2 判断矩阵构造 |
5.1.3 权重计算 |
5.1.4 确定隶属度函数 |
5.2 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
5.2.1 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指标选择 |
5.2.2 评价指标权重设定 |
5.3 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实施情况 |
5.4 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综合评价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A 车间绩效考核指导制度 |
附B 班组考核价格表 |
附C 主控工岗位操作规程 |
附D 主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
附E 主控工绩效考核标准 |
附F 生产班组对个人考核办法及制度(岗位公共部分)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神华宁煤商品煤煤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需求分析 |
2.1 总体目标 |
2.2 系统业务描述 |
2.2.1 神宁集团煤质管理组织机构 |
2.2.2 神宁集团商品煤质量管理业务描述 |
2.3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2.3.1 矿井商品煤煤质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2.3.2 洗煤厂商品煤煤质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2.3.3 运销公司商品煤煤质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2.4 系统用例分析 |
2.4.1 矿井商品煤煤质管理用例 |
2.4.2 洗煤厂商品煤煤质管理用例 |
2.4.3 运销公司商品煤煤质管理用例 |
2.5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
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及相关技术 |
3.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2 功能框架设计思想 |
3.3 相关技术介绍 |
4 数据库设计及功能设计 |
4.1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 功能设计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四层框架整合实现 |
5.2 页面与后台数据传输的实现 |
5.3 报表生成的实现 |
5.4 质量指标折线图的实现 |
5.5 月度煤质信息图的实现 |
5.6 文件管理的实现 |
5.7 后台管理模块的实现 |
5.8 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实现 |
6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压力测试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改进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访问控制技术 |
2.1 访问控制概述 |
2.2 访问控制实现机制 |
2.2.1 访问控制列表 |
2.2.2 访问控制能力列表 |
2.2.3 访问控制矩阵 |
2.2.4 访问控制安全标签列表 |
2.3 访问控制策略 |
2.3.1 自主访问控制 |
2.3.2 强制访问控制 |
2.3.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2.3.4 访问控制策略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改进模型 |
3.1 RBAC 模型局限性 |
3.2 访问控制模型 |
3.2.1 模型改进 |
3.2.2 权限细粒度划分 |
3.2.3 改进模型优点 |
3.3 权限控制和访问流程 |
3.3.1 权限控制 |
3.3.2 访问流程 |
3.4 其它安全策略 |
3.5 本章总结 |
4 模型形式化描述和可满足性证明 |
4.1 描述逻辑概述 |
4.1.1 ALC 语法 |
4.1.2 ALC 语义 |
4.1.3 描述逻辑知识库 |
4.2 访问控制模型描述逻辑表示 |
4.2.1 原子概念和角色 |
4.2.2 知识库术语集 |
4.2.3 知识库断言集 |
4.2.4 模型形式化描述 |
4.3 可满足性证明 |
4.3.1 Tableau 基本思想 |
4.3.2 Tableau 算法描述 |
4.3.3 模型可满足性证明 |
4.4 本章小结 |
5 煤质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实例验证 |
5.1 系统需求概述 |
5.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2.1 网络体系结构 |
5.2.2 系统技术架构 |
5.2.3 系统总体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5.3.2 数据库建模 |
5.4 系统实现 |
5.4.1 系统开发流程 |
5.4.2 权限控制模块 |
5.4.3 访问流程模块 |
5.5 系统测试 |
5.5.1 系统测试环境 |
5.5.2 系统功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网络化煤炭运销综合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网络化煤炭运销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网络化煤炭运销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煤炭运销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本学位论文主要内容与成果 |
第二章 网络化系统 |
2.1 计算机网络简介 |
2.2 网络化系统的发展 |
2.2.1 网络化系统概念与特点 |
2.2.2 网络化系统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开发方法与关键技术 |
3.1 J2EE |
3.1.1 J2EE多层应用体系结构 |
3.1.2 J2EE应用组件 |
3.1.3 J2EE企业服务 |
3.1.4 J2EE容器 |
3.2 Java虚拟机机制 |
3.2.1 Java虚拟机 |
3.2.2 Java内存优化 |
3.3 设计模式 |
3.3.1 设计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
3.3.2 J2EE设计模式 |
3.3.3 DAO设计模式分析 |
3.4 框架应用 |
3.4.1 struts1X |
3.4.2 struts基本工作流程 |
3.4.3 比较struts与mod1开发模式 |
3.4.4 Strust的改进 |
3.4.5 框架选择的原则 |
3.5 敏捷开发 |
3.5.1 敏捷开发简介 |
3.5.2 敏捷开发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化煤炭运销管理系统分析 |
4.1 系统实现目标 |
4.2 系统功能需求 |
4.2.1 企业组织结构 |
4.2.2 运销管理系统工作内容 |
4.2.3 主要业务流程 |
4.2.4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层次化设计分析 |
5.1 设计目标 |
5.2 整体结构规划 |
5.3 分层结构设计 |
5.3.1 客户层 |
5.3.2 表示层 |
5.3.3 业务逻辑层 |
5.3.4 数据持久层 |
5.4 核心模块设计 |
5.4.1 调运管理 |
5.4.2 煤种管理 |
5.4.3 结算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疑难问题解决 |
6.1 开发运行环境 |
6.2 敏捷开发迭代过程 |
6.3 Util工具包的建立 |
6.3.1 建立原因 |
6.3.2 util工具包的实现 |
6.4 调运管理模块实现 |
6.4.1 合同管理 |
6.4.2 请承车管理 |
6.5 煤质管理模块实现 |
6.5.1 化验管理 |
6.6 结算管理模块实现 |
6.6.1 运费管理 |
6.6.2 结算单管理 |
6.7 疑难问题解决 |
6.7.1 浏览器欺骗 |
6.7.2 刷新重复提交 |
6.7.3 数据库连接的释放 |
6.7.4 事务性逻辑验证 |
6.7.5 浏览器对象获取 |
6.7.6 错误处理和用户显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及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煤炭行业信息标准化现状 |
2.2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现状 |
3 论文涉及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
3.1 信息标准化 |
3.2 数据挖掘技术 |
3.3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方法 |
3.4 论文涉及的技术与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体系研究 |
4.1 概述 |
4.2 研究目的 |
4.3 研究原则 |
4.4 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体系结构 |
4.5 信息标准化体系研究 |
4.6 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体系的维护 |
4.7 本章小节 |
5 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集成系统 |
5.1 选煤和煤质管理的特点 |
5.2 系统结构设计 |
5.3 系统功能设计及标准的实现 |
5.4 系统开发与维护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选煤生产异常检测 |
6.1 概述 |
6.2 源数据分析 |
6.3 生产指标相关性分析 |
6.4 异常检测模型训练与部署 |
6.5 本章小结 |
7 可选性与分配曲线拟合方法研究 |
7.1 引言 |
7.2 曲线拟合方法 |
7.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拟合寻优 |
7.4 新的S 型曲线模型的挖掘发现 |
7.5 本章小结 |
8 重介选生产指标在线预测的知识发现 |
8.1 概述 |
8.2 原煤浮沉资料的实时预测模型 |
8.3 生产指标实时预测模型 |
8.4 应用实例 |
8.5 选煤过程实时数据挖掘方法总结 |
8.6 本章小结 |
9 重选效果快速评定方法研究 |
9.1 概述 |
9.2 原煤密度组成的快速预测模型 |
9.3 重选效果快速评定模型的建立 |
9.4 原煤密度组成的快速预测模型的验证 |
9.5 应用实例 |
9.6 本章小结 |
10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总结 |
10.2 主要创新点 |
10.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2 煤质管理现状及信息系统开发现状分析 |
2.1 煤炭企业煤质管理现状及其必要性 |
2.2 煤质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地质勘测环节 |
2.2.2 井下煤炭开采环节 |
2.2.3 洗选加工环节 |
2.2.4 煤质化验环节 |
2.2.5 配煤环节 |
2.2.6 商品煤销售环节 |
2.3 煤质信息管理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
2.3.1 质量信息的收集 |
2.3.2 质量信息的统计 |
2.3.3 质量信息的反馈 |
2.3.4 质量的分析与处理 |
2.3.5 质量信息的整理与归档 |
2.4 煤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
3 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 |
3.1 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 |
3.1.1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
3.1.2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
3.1.3 管理信息系统的划分 |
3.2 系统开发方法介绍 |
3.2.1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
3.2.2 原型方法 |
3.2.3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
3.2.4 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
3.2.5 各种开发方法的比较 |
4 煤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目标 |
4.1.1 应用目标 |
4.1.2 技术目标 |
4.2 系统开发的原则 |
4.3 系统规划 |
4.3.1 建立业务模型 |
4.3.2 数据分析 |
4.3.3 计算机配置方案 |
4.4 系统分析 |
4.4.1 系统分析的原则 |
4.4.2 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 |
4.4.3 流程分析 |
4.5 系统设计 |
4.5.1 系统设计的原则 |
4.5.2 系统结构设计 |
4.5.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4.5.4 数据库设计 |
4.5.5 系统安全体系设计 |
5 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
5.1 系统实施的步骤 |
5.1.1 产品实施的前期工作—实施规划阶段 |
5.1.2 实施准备阶段 |
5.1.3 模拟运行及用户化 |
5.1.4 系统切换运行 |
5.1.5 实施验收和评价 |
5.2 系统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5.2.1 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开发 |
5.2.2 忽视整体规划,孤岛现象严重 |
5.2.3 制定目标太高,最终难以实现 |
5.2.4 重视信息技术,忽视管理水平的提高 |
5.2.5 过分倚重软件开发人员,使用人员不积极参与开发 |
5.2.6 缺少既懂煤质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
5.3 煤炭企业中系统实施的对策 |
5.3.1 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目标、确定合理的投资金额 |
5.3.2 做好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
5.3.3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
5.3.4 使用者积极参与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
5.3.5 做好系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
5.3.6 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 |
6 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
6.1 煤质管理与煤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
6.2 煤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规划与设计 |
6.3 洗煤加工中心子系统设计 |
6.4 洗煤加工中心子系统的实施效果验证 |
7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平煤集团中心化验室的计算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方案选型 |
2 操作系统软件选择 |
3 主要设备选型 |
4 应用程序特点 |
5 应用软件功能 |
5.1 生产大样管理 |
5.2 化验台帐管理 |
5.3 统检煤样管理 |
5.4 毛煤质量管理 |
5.5 商品煤管理系统 |
5.6 选煤技术管理 |
5.7 选煤厂运销生产管理 |
5.8 选煤厂日常化验管理 |
5.9 选煤厂生产计划统计 |
5.10 机电设备管理 |
5.11 办公自动化系统 |
5.12 物资供应管理 |
5.13 领导综合查询 |
5.14 数据共享 |
5.15 远程访问系统 |
6 结束语 |
四、平煤集团中心化验室的计算机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学品车间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ZM公司为例[D]. 李晓飞. 郑州大学, 2019(03)
- [2]神华宁煤商品煤煤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左君.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改进模型研究与应用[D]. 杨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4]网络化煤炭运销综合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张斌. 大连交通大学, 2010(02)
- [5]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及数据挖掘研究[D]. 王章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
- [6]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关丙火.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7]平煤集团中心化验室的计算机系统[J]. 王灿明,谢昌纲,范素青,崔树泉,李海珊. 煤质技术,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