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装摊铺机实现京珠北隧道路面滑模全幅摊铺(论文文献综述)
曾蔚[1](2017)在《大型滑模摊铺机全幅施工在隧道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通过摊铺机的技术改造,实现了隧道路面全幅摊铺。将滑模摊铺机全幅摊铺技术应用于博深路面、广乐路面、粤赣路面等多个工程项目,明显提高了隧道路面的平整度,改善了行车舒适度,增强了路面结构整体性,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同时节省了工程成本,节约了模板等周转材料,减少了能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着。
赵文声[2](2013)在《三车道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全幅摊铺施工工艺》文中研究指明广东省以前已建的3车道隧道混凝土路面全部采取分车道多次摊铺的施工工艺,存在诸多不便。详细介绍采用改装后的美国高马科公司生产的GP4000型水泥混凝土摊铺机实现3车道隧道混凝土路面1次摊铺成型的施工工艺、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滑模摊铺机3车道1次摊铺修建的隧道路面平整度良好,行车舒适性得到极大改观,因此其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尤潇[3](2013)在《港珠澳大桥节段式沉管隧道路面施工组织研究》文中提出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型跨海通道,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世界级工程。主体工程采用桥隧组合方案,其中海底隧道段约长6公里,隧道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节段式沉管隧道路面结构与普通隧道路面存在较大差异,路面施工环境较为特殊。这决定了其施工的独特性与复杂性。隧道路面质量对港珠澳大桥的整体服务水平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而路面的施工组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隧道路面质量,针对此隧道路面施工组织展开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分析港珠澳隧道路面工程特性,提出了港珠澳隧道路面施工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隧道路面施工组织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隧道路面各层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及主要施工机群配置进行了分析。结合施工组织的相关理论对隧道路面施工总体组织进行了优化研究。港珠澳隧道路面主要工程应该按照基层铺筑、毛勒伸缩缝安装、应力吸收层铺装、下面层铺筑、TST伸缩缝安装、上面层铺筑的次序进行,路面各结构施工工艺及主要机械配置应建立在已经成熟的技术、理论基础上,并针对隧道路面结构和施工环境的特殊性进行调整与选择。论文结合隧道路面各结构的施工方法,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施工组织备选方案进行了优化比选,得出适合港珠澳大桥节段式沉管隧道路面的最优施工组织方案。
雷雨[4](2008)在《钢纤维混凝土在隧道路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详细阐述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结合钢纤维在实际路面下的受力状况,深刻分析了纵向拉伸应力作用下纤维与基体间应力传递机理,使纤维在基体中由一个抽象模糊的受力过程变得清晰直观,为具体分析钢纤维的应力分布和路面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由于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布和取向对其力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建议在工程实践中必须考虑钢纤维的重力效应的影响。其次,运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确定了适合于隧道路面的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由试验得出在考核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指标中,除了抗压、抗折强度,尝试将韧性作为一个指标纳入到性能考核体系中。再次,对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及接缝设计进行了研究,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两种不同类型路面不同传力杆间距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和路面建成后的现场检测结果证实了在钢纤维混凝土路面中传力杆间距按80cm设置的可行性。最后,将钢纤维混凝土用于广东某高速公路6座隧道路面,检测结果表明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对于接缝的处理非常行之有效。因此,在隧道路面结构设计中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材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各种裂缝,推迟裂缝出现时间,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能够加强路面结构的连接强度,扩大路面缩缝间距,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及舒适性,具有普通混凝土路面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红,傅智[5](2007)在《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进步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创新。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摊铺工艺,由小型机具向三辊轴机组、再向滑模摊铺工艺迈进了两大步;我国长大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原材料与配制技术取得了由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向钢纤维混凝土路面、聚丙烯腈混凝土路面以及透水贫混凝土基层技术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总体工程质量及其使用年限和耐久性。
李连生[6](2006)在《滑模摊铺施工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滑模摊铺施工技术修筑等级公路,在广东省已有10多年的历史。10多年的施工实践,创造了许多新的滑模施工新技术。如:立交匝道和变宽路段跨模施工技术,连续过桥施工技术,隧道低位全幅路面施工技术,改进DBI(加振动平板)施工技术,低噪音混凝土路面刻槽技术,连续配筋施工技术。这些新技术的诞生和广泛应用,使滑模摊铺施工技术日趋完善。该文重点对这些新技术进行介绍,供同行使用和参考。
杨东来[7](2005)在《振荡轮与热沥青混合料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实机械是一种与压实对象的材料特性、压实方法和工艺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设备。振荡压路机作为一种全新的路面压实机械,它利用在压实材料中产生快速交变剪应力机理使材料的颗粒重新排列而变得密实。对振荡压实设备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压实机械性能、压实理论、压实工艺及材料特性的研究。本文建立了振荡轮与热沥青混合料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对其进行了参数动态识别,并进行了振荡压路机样机的研制及现场试验;测试了振荡轮的幅频特性;对振荡与振动两种压实工艺对压实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振荡轮动力学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振荡轮在压实过程中的能量平衡方程及振荡轮有、无滑转工况下的有效压实功的计算模型及方程。 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在薄层沥青路面压实中,振荡压实比振动压实具有更高的碾压效率; 2、压实度与碾压遍数在对数坐标下为一线性关系。振荡压实在一定速度范围内压实度增长速率基本不变,为进一步优化碾压工艺提供了可能,可以在不同的压实遍数下选择不同的碾压速度,以使被压材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所需的压实度。这对实际施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振荡、振动对桥梁的影响试验表明,振动压实对桥梁的影响大于振荡压实对桥梁的影响;振荡基频对桥梁的影响小于振荡倍频对桥梁的影响;振动基频对桥梁的影响大于振动倍频对桥梁的影响。 4、振荡轮与热沥青相互作用研究中,识别了被压实材料的刚度、阻尼等动态参数。随着压实度的提高,被压实材料的刚度增大,而压实材料的阻尼则减小。 5、动力学模型的计算机仿真结果: (1)随着被压材料刚度的增大,第二共振点的幅值增大。而第一共振的幅值则下降;而且特别是滑板(被压材料)的幅值增长较快; (2)随着被压材料阻尼的增大,共振点的振幅下降,特别是第二共振点的幅值下降较快。 6、分阶段建立了振荡压实过程中有效压实功的计算模型与方程,提出了振荡压实过程优化目标函数与指标。
李连生,洪柏钧,曾伟兴[8](2004)在《改装摊铺机实现京珠北隧道路面滑模全幅摊铺》文中指出改装摊铺机,利用滑模摊铺机全幅摊铺隧道水泥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在全国是属首创。摊铺机一般只能摊铺高于行走履带面标高的路面或进行零间隙摊铺,对于低于行走履带面标高的路面就无法完成摊铺任务,经过对摊铺机的改装,我们成功实现了隧道钢钎维混凝土路面全幅滑模摊铺。并对钢纤维混凝土在隧道路面施工作了有益的探讨。
李连生,杨东来,洪柏钧,曾伟兴[9](2003)在《改装摊铺机实现京珠北隧道路面滑模全幅摊铺》文中指出摊铺机一般只能摊铺高于行走履带面标高的路面或进行零间隙摊铺,对于低于行走履带面标高的路面就无法完成摊铺任务。经过对摊铺机的改装,成功实现了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全幅滑模摊铺。并对钢纤维混凝土在隧道路面施工作了有益的探讨。
李连生,傅智,杨东来[10](2003)在《京珠北高速公路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国内具有技术首创性的某项工程实例 ,介绍利用改装的滑模摊铺机 ,完成了京珠北高速公路 6座隧道 12 98km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全幅摊铺 ,为类似工程的高速公路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或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提供参考。
二、改装摊铺机实现京珠北隧道路面滑模全幅摊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装摊铺机实现京珠北隧道路面滑模全幅摊铺(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滑模摊铺机全幅施工在隧道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全幅摊铺施工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2 大型滑模摊铺的工艺原理 |
3 施工过程控制 |
3.1 备料及原材料检测 |
3.2 水泥混凝土的拌制与检测 |
3.3 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
3.4 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 |
(1) 摊铺机行走导线的测量放样 |
(2) 施工工作面清理湿润 |
(3) 滑模摊铺机就位 |
(4) 摊铺机布料 |
3.5 摊铺机摊铺和人工饰面 |
3.6 切缝、养生、刻槽、填缝、检测验收 |
4 工程质量控制 |
5 经济效益分析 |
6 结语 |
(2)三车道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全幅摊铺施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艺原理及适用范围 |
1) 有污水沟隧道: |
2) 无污水沟隧道: |
3 材料准备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 机械设备及人员配置 |
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5.1 工艺流程 |
5.2 操作要点 |
5.2.1 50 cm宽面层提前浇筑 |
5.2.2 放样测量 |
5.2.3 摊铺前准备 |
5.2.4 混凝土拌和 |
5.2.5 混凝土运输 |
5.2.6 混凝土布料 |
5.2.7 混凝土摊铺 |
5.2.8 接缝设置及施工 |
1) 纵向接缝。 |
2) 横向接缝。 |
5.2.9 修整 |
5.2.10 养生 |
5.2.11 切缝 |
5.2.12 抗滑构造施工 |
5.2.13 填缝 |
6 结语 |
(3)港珠澳大桥节段式沉管隧道路面施工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工程简介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施工组织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港珠澳隧道路面施工组织分析 |
2.1 施工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2 港珠澳隧道路面结构分析 |
2.2.1 普通隧道路面结构 |
2.2.2 港珠澳节段式沉管隧道路面结构 |
2.2.3 港珠澳隧道路面结构与普通隧道路面的异同 |
2.3 港珠澳隧道路面施工组织的特点 |
2.4 港珠澳隧道路面施工组织的原则 |
2.5 港珠澳隧道路面施工组织评价体系的构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港珠澳隧道路面施工方法的确定 |
3.1 港珠澳隧道路面施工工序安排 |
3.2 隧道钢纤维混凝土基层施工工艺 |
3.2.1 压重混凝土准备 |
3.2.2 钢纤维混凝土的拌和 |
3.2.3 钢纤维混凝土的运输 |
3.2.4 钢纤维混凝土的铺筑 |
3.2.5 伸缩缝安装准备 |
3.3 隧道路面毛勒伸缩缝施工工艺 |
3.3.1 毛勒伸缩缝简介 |
3.3.2 桥面毛勒伸缩缝的安装流程 |
3.3.3 港珠澳沉管隧道路面毛勒伸缩缝施工工艺 |
3.4 应力吸收层施工工艺 |
3.4.1 底层准备 |
3.4.2 混合料的拌和 |
3.4.3 混合料的运输 |
3.4.4 混合料的摊铺 |
3.4.5 混合料的压实 |
3.5 港珠澳隧道 SMA 面层施工工艺 |
3.5.1 SMA 的拌和 |
3.5.2 SMA 的运输 |
3.5.3 SMA 的摊铺 |
3.5.4 SMA 的碾压 |
3.5.5 施工缝 |
3.5.6 隧道沥青路面施工通风控制 |
3.6 隧道路面 TST 伸缩缝施工工艺 |
3.6.1 TST 伸缩缝简介 |
3.6.2 桥面 TST 伸缩缝的安装流程 |
3.6.3 节段式隧道路面 TST 伸缩缝施工工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港珠澳隧道路面施工机械配置 |
4.1 港珠澳隧道路面沥青混合料施工机械配置 |
4.1.1 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选型及布置 |
4.1.2 沥青混合料运输设备选型 |
4.1.3 沥青混合料摊铺设备选型 |
4.1.4 沥青混合料碾压设备选型 |
4.2 港珠澳隧道路面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机械配置 |
4.2.1 钢纤维混凝土拌和设备选型及布置 |
4.2.2 钢纤维混凝土运输设备选型 |
4.2.3 钢纤维混凝土摊铺设备选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港珠澳隧道路面施工组织优化 |
5.1 公路施工组织优化的目的与方法 |
5.2 灰色层次分析法理论 |
5.2.1 灰色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5.2.2 灰色层次模型建立步骤 |
5.3 港珠澳隧道路面总体施工组织方案优化研究 |
5.3.1 备选方案的提出 |
5.3.2 确定评价体系与最优指标 |
5.3.3 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 |
5.3.4 关联度计算 |
5.3.5 确定最佳方案 |
5.4 港珠澳隧道路面施工进度计划的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钢纤维混凝土在隧道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状况 |
1.2.1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研究状况 |
1.2.2 路面结构形式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思路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钢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 |
2.1 复合材料力学 |
2.1.1 基本理论 |
2.1.2 方向有效系数η_θ |
2.1.3 界面粘结系数η_b |
2.1.4 纤维长度有效系数η_l |
2.1.5 纤维-基体应力传递 |
2.2 纤维间距 |
2.3 钢纤维与基体间界面效应 |
2.3.1 剪切滑移模型 |
2.3.2 粘结强度与粘结应力同滑移关系 |
2.3.3 提高界面强度的方法 |
2.3.4 钢纤维韧性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合比正交设计试验 |
3.1 正交设计基本原理 |
3.1.1 均衡分散性 |
3.1.2 整齐可比性 |
3.2 正交设计的基本步骤 |
3.3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3.4 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
3.5 正交法配合比试验设计 |
3.5.1 原材料的选取 |
3.5.2 试件制作 |
3.5.3 试验与计算 |
3.5.4 试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面结构设计与接缝模拟 |
4.1 引言 |
4.2 隧道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
4.2.1 隧道路面的特点 |
4.2.2 隧道路面的设计要求 |
4.2.3 交通分析 |
4.2.4 初拟路面结构 |
4.2.5 材料参数 |
4.2.6 荷载疲劳应力计算 |
4.2.7 路面结构厚度检验 |
4.3 接缝设计与模拟计算 |
4.3.1 ANSYS 有限元软件简介 |
4.3.2 接缝设计 |
4.3.3 路面模型 |
4.3.4 计算 |
4.3.5 结果分析 |
4.3.6 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5.1 引言 |
5.2 工程概况 |
5.2.1 概述 |
5.2.2 工程地质 |
5.2.3 环境条件 |
5.3 施工要求与施工工艺 |
5.3.1 材料要求 |
5.3.2 拌和料的检测 |
5.3.3 抗折强度 |
5.3.4 平整度 |
5.4 施工要点与质量控制 |
5.4.1 滑模摊铺机全幅摊铺技术 |
5.4.2 路基防排水技术 |
5.4.3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防滑技术 |
5.5 路面检测结果 |
5.5.1 弯拉强度检测 |
5.5.2 路面平整度检测 |
5.5.3 接缝传荷能力检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进步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成就斐然 |
2 我国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摊铺工艺技术的进步 |
2.1 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两种滑模铺筑方式 |
2.1.1 零位摊铺方式 |
2.1.2 下位摊铺方式 |
2.2 我国隧道内滑模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达到的高技术指标 |
2.2.1 达到了国际领先的高弯拉强度 |
2.2.2 达到了与发达国家相同的高平整度 |
2.2.3 隧道滑模摊铺水泥混凝土路面正常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 |
3 我国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的新材料与新结构创新 |
3.1 根据隧道内地下水的渗透流线位置创新使用贫混凝土透水基层 |
3.2 隧道宜使用钢纤维补强水泥混凝土路面 |
3.3 隧道内应大力开发使用高强度有机纤维及其与钢纤维复配技术 |
4 研究结论 |
4.1 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进步与创新成果 |
4.2 我国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的新材料与新结构创新 |
(7)振荡轮与热沥青混合料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压实的意义及方法 |
1.1.2 振动压实机理及影响因素 |
1.1.3 振荡压实机理及特点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背景材料 |
2.1 压实技术与压实机械发展的历史回顾 |
2.1.1 压实方法与压实技术的发展进程 |
2.1.2 振动压实技术和振动压路机的发展 |
2.1.3 液压技术在压实机械上的应用 |
2.2 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的压实技术进步 |
2.2.1 沥青路面压实技术与压实技术的发展 |
2.2.2 振荡压路机与特殊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
2.2.3 压实控制技术的发展 |
2.2.4 压实理论的新进展 |
2.2.5 压实应用技术的新发展 |
2.3 压实技术和压实机械的发展趋势 |
2.3.1 对新的压实技术和压实机械的探索 |
2.3.2 压实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
2.3.3 压实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机器人化 |
2.4 振荡压实理论与技术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与现状 |
2.4.1 振荡压实理论与技术国外的研究概况 |
2.4.2 振荡压实理论与技术国内研究概况 |
2.5 论文立题的背景与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三章 振荡轮与热沥青混合料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 |
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1 振荡轮与地面相互作用的特点 |
3.1.2 振荡轮在进行压实工作时动力学过程的分析 |
3.1.3 震荡轮与地面之间没有滑转 |
3.1.4 震荡轮与地面之间存在滑转 |
3.2 热沥青混合料刚度和阻尼的的动态设别方法 |
3.3 振荡轮与热沥青混合料滑转摩擦阻尼的影响与等效阻尼的计算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荡轮与热沥青混合料相互作用过程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大纲与试验方法 |
4.1.1 振荡轮质量与转动惯量的测定,减振块刚度与阻尼的测定 |
4.1.2 原地振荡试验 |
4.1.3 振动与振荡压实用于薄层路面与桥面压实的对比试验 |
4.1.4 动力学模型的参数识别试验 |
4.1.5 振荡压路机参数的优化试验 |
4.2 现场试验场地、测量系统与测试仪器的布置 |
4.2.1 振荡轮质量的测定 |
4.2.2 振动轮转动惯量、原地振荡试验的测定 |
4.2.3 减振块刚度与阻尼的测定 |
4.2.4 振荡轮与热沥青混合料相互作用的幅频特性及振动与振荡压实的对比试验 |
4.2.5 振动压实与振荡压实对桥梁结构物的影响 |
4.3 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压路机参数测定的结果 |
4.3.1 振荡轮质量的测定及结果 |
4.3.2 振荡轮转动惯量的测定及结果 |
4.3.3 减振块刚度与阻尼的测定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
5.1 振动与振荡在薄层沥青与桥面压实中压实效果的对比 |
5.1.1 振荡、振动碾压方式对压实度的影响 |
5.1.2 振荡频率对压实度的影响 |
5.1.3 碾压速度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
5.2 振动与振荡在桥面压实中对桥梁结构振动响应的对比 |
5.3 振荡轮与热沥青混合料相互作用幅频特性的试验结果及其与理论曲线的对比 |
5.4 原地振荡试验 |
5.5 热沥青混合料刚度与阻尼动态识别的结果 |
5.6 试验研究分析结果对进一步优化振荡压实过程的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振荡压实过程的优化与智能化压实的研究 |
6.1 振荡轮与路面没有滑转 |
6.1.1 振荡压实过程中的能量平衡 |
6.1.2 有效压实功的计算模型与表达方程 |
6.1.3 振荡压实过程优化的目标函数与指标 |
6.2 振荡轮与路面之间存在滑转的工况 |
6.2.1 振荡压实过程中的能量平稳(当存在滑转时) |
6.2.2 在振荡轮滑转的条件下有效压实功的计算模型 |
6.2.3 以单位时间内压实功最大为目标的优化 |
6.3 振荡压实智能化的理论基础与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论文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现场度验、仪器及设备 |
致谢 |
(10)京珠北高速公路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滑模工艺的必要性 |
1.2 工程概况 |
1.3 问题提出 |
2 改装滑模摊铺机 |
2.1 滑模摊铺机的组成 |
2.2 摊铺机的改装 |
3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配合比 |
3.1 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施工配合比 |
3.2 钢纤维掺量确定 |
3.3 钢纤维增强机理 |
4 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的滑模摊铺 |
4.1 施工放样 |
4.2 检测原材料、提供施工配合比 |
4.3 增加搅拌楼钢纤维投料装置 |
4.4 控制搅拌时间 |
4.5 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 |
4.6 养生、切缝、刻槽、填缝 |
(1) 养生: |
(2) 切缝: |
(3) 刻槽: |
(4) 填缝: |
5 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检测 |
5.1 钢纤维混凝土弯拉强度 |
5.2 平整度 |
5.3 板厚 |
6 问题分析与建议 |
6.1 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宜以侧向摩擦力系数为抗滑性能验收指标 |
6.2 建议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增设沥青滑动封闭层 |
7 结论 |
四、改装摊铺机实现京珠北隧道路面滑模全幅摊铺(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滑模摊铺机全幅施工在隧道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应用[J]. 曾蔚. 交通世界, 2017(20)
- [2]三车道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全幅摊铺施工工艺[J]. 赵文声. 公路交通技术, 2013(04)
- [3]港珠澳大桥节段式沉管隧道路面施工组织研究[D]. 尤潇. 长安大学, 2013(05)
- [4]钢纤维混凝土在隧道路面中的应用研究[D]. 雷雨. 长沙理工大学, 2008(12)
- [5]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进步与创新[J]. 李红,傅智. 公路, 2007(09)
- [6]滑模摊铺施工新技术[J]. 李连生. 中外公路, 2006(06)
- [7]振荡轮与热沥青混合料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D]. 杨东来. 长安大学, 2005(04)
- [8]改装摊铺机实现京珠北隧道路面滑模全幅摊铺[A]. 李连生,洪柏钧,曾伟兴. 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 2004
- [9]改装摊铺机实现京珠北隧道路面滑模全幅摊铺[J]. 李连生,杨东来,洪柏钧,曾伟兴. 广东公路交通, 2003(S1)
- [10]京珠北高速公路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J]. 李连生,傅智,杨东来. 广西交通科技,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