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世界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一、世界空间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毕伯煜[1](2021)在《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网络空间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场景已初显端倪。自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份无人经济界说由美联邦Amazon公司首次对其进行赋名提及之后,无人经济这一新生事物就即刻成为了当下各界所热衷的关注焦点。无人经济商业模式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也正逐渐迎来黄金发展阶段。为了实现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市场对自身的要求以及自身寻得利益的切实需要,诸多企业开始在相关方面进行改进转型开展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相关活动。然而企业在进行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相关风险层出不穷,而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失败与损失,因此,针对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开展研究,以具体的企业FV公司在进行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潜藏的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辨识企业在进行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价模型,从企业层面构建风险管控机制,从社会与政府层面提出创新风险应对方案及政策选择建议,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明确研究对象,从国内外有关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相关研究角度入手出发,对FV公司在进行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内外部环境进行划分,并分析风险在各环境部分的主要构成,从内外部环境与风险管理的对象各方角度出发,构建风险因素的辨识框架,依据对创新过程中主要创新活动展开的分析,建立风险指标集合。基于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确认,通过专家访谈、文献整合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开展辨识分析工作,依据识别分析的风险进行建立指标工作。经过辨识分析得到相关风险指标,从企业内与宏观环境方面入手分别得到FV公司在进行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潜在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以及市场风险以及其相对应的子风险指标。随后以风险控制为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并求解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评价模型,通过风险评价模型求得结果分别对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从合理的角度提出管理控制对策与建议。

易文君[2](2020)在《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国际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外层空间法中的国际合作义务,包括其来源、发展和规制建议。外层空间法作为国际法中的一个部门,发展较缓慢,这使得日益丰富的外层空间活动缺乏一部完善的外空法典。外层空间活动存在于各个国家主体或者各个国际组织之间。外层空间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国际间公约和条约。人们所熟知的“五大条约”是20世纪人类开始探索外空领域应运而生的产物,也是笔者进行研究关于国际合作义务在国际法中体现的主要渊源。明确外层空间活动中各个主体应遵循的义务是实现外空法治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国际合作逐渐成为外层空间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行为模式之时,国际法的调整使得各主体之间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指导及保障。笔者通过进一步归类和划分现有外层空间法律中涉及国际合作义务的内容,提出国际合作义务具体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得出相关立法建议。

蔺陆洲[3](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说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冯文杰[4](2020)在《互联网+空间技术的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具有“天下粮仓”的美称。吉林省在生态保护方面一直响应国家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的生产基地生产农产品。随着新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质量问题暴露出来,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在一步一步提升,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进一步引发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管理及农产品营销模式等问题急需解决。因此,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空间技术对农产品进行优质生产和智能精准管理,结合互联网+空间技术的特色优势,开发互联网+空间技术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才会有效地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保障优质农产品生产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主要是基于对农产品销售与推广等方面进行营销,并不能为优质农产品营销提供专业服务模式,其一,不能体现优质农产品的真实品质;其二,不能为优质农产品所具有的要素提供得以展现的技术手段;其三,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方位、高标准的消费需求。而互联网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的老旧弊端,同时利用自身技术实现对优质农产品的科学化管理,提供精准的优质农产品生长信息,多渠道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推动优质农产品产业链发展。本文试图制定可以对优质农产品实现精准、智能、全面服务的营销模式。所以本文我们就以吉米飘香合作社优质稻米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利用空间分析法、文献研究、SWOT分析等方法对吉米飘香合作社优质稻米进行营销服务案例研究,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和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对辽源基地吉米飘香优质水稻进行营销模式研究。本文针对研究区运用空间技术对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监测与管理;利用互联网智能技术展示优质农产品的真实质量数据;开发互联网+空间技术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主要研究如下:(1)基于空间信息技术构建优质农作物遥感动态监测体系。针对研究区农产品生长过程,结合多时相遥感数据平台获取连续时间序列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立监测。获取研究区内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信息,包括土壤、长势及灾害情况、产量和品质状态;借助于空间技术和智能管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从选种、灌溉、施肥、收割到销售过程中的每个信息要素,获取农作物生长全过程信息。(2)开发互联网+空间技术的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科学化专业化进行融合时空信息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情景式体验的营销服务,建立全程可溯源的消费体系,开发互联网+空间技术优质农产品的全程服务。(3)基于SWOT分析对互联网+空间技术营销模式案例分析——以吉米飘香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吉米飘香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结合SWOT分析系统得出结论。互联网+空间技术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具有实际意义,可以为优质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4)分析吉米飘香互联网+空间技术营销模式的劣势和市场环境下的威胁,结合其优势和资源制定应对策略迎接挑战。进一步的完善吉米飘香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发展,推动优质农场品产业的发展。结果表明:吉米飘香合作社优质水稻基于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建立的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能够科学的、专业的、精准的、贴心的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消费服务,可以看出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的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可以应用在农产品市场中,为优质农产品的发展与服务提供有效手段。

刘辉[5](2020)在《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文中指出创新,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成为最为耀眼的“事业”。但是,数十年的举国奋斗,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中兴事件”让国人刻骨铭心。中国的创新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技术比市场重要、创新比技术重要,基础性、原创性创新(厚度与深度)比应用性、模仿式创新(标度与热度)重要,开放式、协同性的跨界创新比封闭式、排他性的创新重要。基于这样的视角,论文以跨界创新为研究选题,开展研究。论文以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等为引导,以重大社会需求牵引,紧密结合我国创新实践的现实,力图通过对跨界创新,尤其是通过对基础性、革命性、原创性的跨界创新的研究,构建跨界创新的理论体系,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提升我国创新绩效和创新竞争力。第一,论文本文基于价值是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基石和核心的创新观点,提出了创新、战略竞争优势、价值创造三位一体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创新机理。同时,论文还构建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的三条创新路径,揭示了这三条创新路径的动态演变。论文研究揭示:互联网、共创共享价值、跨界创新构成了新时代价值创造的三大基本要素,相互作用;价值共创共享是互化联网时代价值创造的基本内核,基于互联网的,以共创共享价值生态为基本形态的跨界创新则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价值创造的创新路径。第二,深入研究和揭示了“界”、“跨界”、“跨界创新”的本义和内涵,深入辨析了跨界创新与相关的创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结,阐述了“跨界”并非“无界”。跨界实质上是一个跨越“旧界”(或者破除“旧界”),建立“新界”的过程,跨界创新绝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建立包括科学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共同体”,从而构建了以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为三大支撑的跨界创新理论基础。第三,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各个环节,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构成了一条创新链(创新网络)。论文深入刻画跨界创新链,揭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与联结,建立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价值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演化与分析,揭示三大推论和三大命题。命题之一揭示:创新能力、投入水平与努力程度、价值共创共享、协同效应,对于跨界协同创新价值链的构建和有效运作,既共同支撑,又相互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有序、高效开展跨界创新,构建中国新时代创新性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第四,基于现实,针对我国创新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密切结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创新的实践,并通过我国创新的现实实践修正、验证和支撑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是本文的一个基本遵循。论文从历史的跨度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创新,针对产学研分割体制以及狭隘的创新意识所导致并加剧了的我国创新链的断裂与封闭,论文提出从创新链供应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和“四点聚力发力,消除断点,强固创新链”的“断裂弥合”之策,并以“空间技术”、生态基纤维材料、中国高铁技术、中国核电技术等四个案例对理论研究和“断裂弥合”之策加以支撑,实现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的结合、融合,同时,这4个跨界创新案例,也为有效解决中国创新链的源头活水不足、中间多断链、观念视野、领域专业、资源环境与体制模式等“断裂”或“阻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探讨新时代中国创新路径提供现实示范。论文认为,在跨界创新未来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坚实跨界创新的理论基础,深入开展基于模型驱动的跨界创新理论研究,深化和结构化基于案例推演的创新实践研究等。

鞠徽[6](2020)在《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国际法规制》文中指出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动,外层空间的战略地位凸显。在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同时,部分拥有航天技术的空间国家依托先进的空间技术逐步拓展其在外层空间的“势力版图”。在这之中,外层空间军事化应当是对全人类的福祉和国际和平与安全影响最为深刻的一项。美国于2002年以防范恐怖主义、发展多方位空间防御技术为由退出了旨在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减少自身战略进攻和空间竞争的《反导条约》,并于2019年试射《反导条约》所禁止的常规陆基巡航导弹,美国建立天军的法案也正由国会审批;俄罗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已开始测试共轨道拦截与非核方式杀伤的反卫星武器,并且已具备实战能力,成为第一个具有反卫星武器的国家,近年来也已多次进行反卫星武器测试。此外,欧盟为保障自身外层空间安全利益,也在加紧发展旨在卫星导航定位的伽利略计划和用于侦察、环境保护和安全保障的GMES计划。现有的外层空间法体系肇始于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并形成了以1967年《外空条约》、1968年《营救协定》、1972年《责任公约》、1984年《月球协定》为主的外层空间法体系。在规制外层空间军事化问题上,《外空条约》前言部分以及第四条所提及的“和平利用”则存在诸多争议性解释:认为外层空间开展的军事利用是合法的,“和平目的”即“非侵略”;外层空间开展的包括进攻性抑或防御性在内的一切军事利用皆应禁止,“和平目的”即“非军事”;承认可在外层空间进行军事利用的基础上,否定评价“非侵略”目的的军事利用行为,“和平目的”即“非武器”。《外空条约》约文则仅禁止在外层空间部署核武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外层空间武器范围过窄;用以规范空间物体发射的登记制度也因多数空间国家不愿公布过多关于空间物体军事信息而近形同虚设。现有外层空间法体系在规制外层空间军事化问题上捉襟见肘,外层空间军事化正日益严重威胁国际社会稳定与安全。联合国作为国际秩序的建立者以及国际法治的推动者,其对于外层空间军事化问题的解决有着超越其他国际机构的优越性。联合国外空委在上世纪推动建立外层空间法体系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国际立法经验,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在审视缔结新的外层空间法律文本的基础上,尝试推动形成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习惯国际法规则。以国际法院和国际仲裁机构为首的国际司法机构则充分发挥司法规范作用,探讨对“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解释的理论可能性,用以指导国际实践。相较于国际条约等严格的缔约程序、保留制度等,国际软法更能充分发挥国际社会治理的弹性。充分发挥外层空间活动透明度和建立信任措施(TCBMs)所提倡的外层空间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交流,在外层空间军事化问题解决过程中坚持合作原则以及磋商原则,探索切合实际的合作模式;通过《外层空间活动国际行为守则草案》探讨在外层空间军事化问题上形成国家行为理性,进一步深化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原则;以中俄《PPWT草案》为例,探讨外层空间军事化问题中有效核查机制的建设机制,并对外层空间自卫权进行理论探讨,减少假借外层空间自卫权之名而行使外层空间军事化行为。中国作为空间大国,在推动和平利用外层空间、规制外层空间军事化有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及多个航天白皮书等国内法律文本已明确规定中国坚持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并且中国也积极践行外层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原则,积极推进中国空间站建设以及“太空丝绸之路”的构建。此外,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以来,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外层空间持久和平利用的可行路径,深化了外层空间资源人类共同继承理念,为构建和平解决外层空间活动的多元争端案解决机制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王玺[7](202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规范建设的几十年来,针对其教学主体、内容、方法等维度的微观化、具体化的研究已经成果颇丰,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学本质以及活动开展进行规律性、学理性的认知与把握。但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空间的拓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交往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仅仅是微观层面的研究已不足以满足教学的要求以及应对学科的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更为整体化、社会化的宏观把握。若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研究,空间要素的纳入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新时代从空间化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要把握的空间样态必然更加多元化、多维化,传统空间与新型空间形态的研究都应为题中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但也凸显出其客观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是当前一个全新的命题,需要汲取中西方相关空间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借鉴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传播学等诸学科领域有益的理念与观点,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自身特有的研究体系和空间框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观的树立提供学理支撑。本论文主要从思政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演进历史、现实境遇和优化拓展几方面来进行相关探索与研究,全文除绪论外,主体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来进行阐述: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进行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除了包含基本的自然时空观念之外,对于社会空间的发展及演变,以及空间差异的出现、正义的维护等方面都展示了独有的空间思维与智慧。中国社会的空间思想包括观象授时、立杆测影、律管候气、山川崇拜和敬天文化等对于空间认知,同时将空间思想应用于城邑空间、聚落空间等的布局与规划当中,当代则是以习近平“八个统一”规律性总结为空间构建的指导思想。西方世界对于空间也有不同的认知,囊括了哲学、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以列斐伏尔、哈维、苏贾、福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空间建构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框架及理论观点。其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本质的阐释与基本特征的描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进行基本含义的阐释以及内涵的解析是本研究进行的根本前提,随后将思政课教学空间与教学空间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涵与外延,接着对其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分析是对其概念的进一步明晰与掌握。再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类型划分以及功能赋值的探讨。首先分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囊括了主体、内容、方法、载体四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按照三类不同的标准进行了思政课教学空间类别的划分,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别以及相互交往关系来进行相应的空间功能赋值。随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历史演进、需求动力、基本机制予以分析与总结。通过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演进历史可以发现,前后经历了空间初步形成、深化调整、规范建设以及发展提高四个阶段,对于四大需求动力的分析以及四种基本机制的探索,总结与提取出能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现实境遇作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对全国部分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六大子系统,分别为课堂与学科子空间、现实与虚拟子空间、制度与非制度子空间,解读其优势和分析其困境的基础上,为下一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拓展提供现实参考基础。最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与拓展。系统围绕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空间、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空间、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空间、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空间、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空间以及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制度空间六个领域展开,全方位优化拓展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作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这个全新命题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创新式地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框架,旨在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视域,激发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力与生命力。

王昭[8](2019)在《《外空条约》中“不得据为己有”原则面临的困境》文中指出外层空间这一新的探索领域蕴藏着无以计数的资源,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已成为各航天大国竞相追逐的目标。自人类外层空间活动伊始,各国便希望通过国际法的调整与规范去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不得据为己有”原则与“人类共同继承遗产”原则是当前时代《外空条约》所确立的空间法基本原则,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现有的外层空间国际关系和外层空间国际法体系。“不得据为己有”原则的确立,既有大国斗争的复杂历史背景,也有基于政治现实因素去构建有序国际秩序的法理背景。从传统的国际政治现实角度看,“不得据为己有”原则最直接和主要的作用是限制了国家主权向外层空间的进一步延伸;从现实和法理意义上来说,对于人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也具有进步与积极的意义。外层空间根据《外空条约》的规定以及现阶段的国际惯例,被定位为“全球公域”。但是,外层空间所蕴含的战略价值和各类权益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极为诱惑的。世界各国的外层空间技术经过长足发展,以国家为行为主体的外层空间活动日益频繁。在空间活动中,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与此同时,外层空间国际法的发展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形成于20世纪中叶的外层空间法律体系自形成之日起便未再有过实质性的修改与调整。现阶段政治现实的多种因素不断地冲击着已有的空间法基本原则,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构成了这一时代外层空间国际政治现实的基本图景。主权是民族国家的天然属性,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体系、外交原则及国际法的构建基石,国家行为所及之处,国家主权也如影随形。随着航天技术的日益成熟,外层空间现有的“不得据为己有”原则及基于主权原则所形成的外层空间国际关系,是否会发生深刻而深远的变迁?外层空间的主权属性在民族国家属性未发生质变的时代,是否会在未来进行新的界定与规范?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纵向尺度看,不论是陆地主权、海洋主权抑或空天主权,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国际法体系的形成、调整与演变都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政治现实演变紧密相关,并且呈一种动态的互构。因此,既不存在一种静态不变的政治现实和政治格局,也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体系。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在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主体的当前国际体系中,只有国家的权力和利益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当前时代外层空间国际政治现实对“不得据为己有”原则的冲击日益频繁,对其弱化的作用持续加深,对外层空间国家行为进行规范的现有体系可能会产生根本性的动摇。而从政治行为和政治现实的角度看,这一系列变化意味着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下,以国家主权为根本依托的权益冲突、权力冲突将有可能向外层空间外溢。因此,对这一原则所面临困境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外层空间国际关系和外层空间国际法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蒋连飞[9](2018)在《地理师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地理空间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培养具有地理空间思维的学生成为时代的需求,地理因其学科特征而担负起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重任。由于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地理教师的地理空间思维水平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那么,代表着我国地理教师来源主力军的地理师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如何?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高等院校应该如何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使其能够胜任地理空间思维的教学?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对此,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地理空间思维的研究,探究了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与类型;结合地理师范生的特征构建了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的考查体系,并据此研制了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问卷;利用该问卷对地理师范生进行测试,呈现并分析了我国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的特征及原因;结合问卷以及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方案研究了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策略,并提出了本文的不足与展望。目前,地理空间思维的研究得到普遍认同与广泛应用的,首先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对地理空间思维构成的研究,然后是以戈列齐(Reginald Golledge)与格斯梅尔(Phil Gersmehl)等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对地理空间思维分类的研究,最后是以贝德纳茨(Robert Bednarz)和李(Jongwon Lee)等为代表的地理教育学者对地理空间思维测量的研究。第一,通过理论研究,确定了地理空间思维的理论基础,并据此构建了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的考查体系。研究表明,地理空间思维是一种用于认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而进行地理空间概念认知、地理空间表征工具应用并进行地理空间认知分析的具有创新价值的综合性思维,主要包括地理空间定位思维、地理空间转换思维、地理空间叠加思维、地理空间视觉思维、地理空间联系思维和地理空间综合思维六种类型。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的考查体系由地理空间概念、地理空间思维和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三部分构成。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逻辑关系,将这三个部分纳入到考查体系中,有利于更全面地考查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根据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的考查体系,本文研制了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测评工具——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问卷。问卷研制完成后在课题组进行了内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予以初步调整;然后选取三所高校进行试测,以检测问卷的质量,并最终确定了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问卷的内容。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问卷包括12道地理空间概念单项选择题,18道地理空间思维单项选择题,33道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调查题。第三,利用研制的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问卷进行测试。根据研究,我国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的表现总体一般。从地理空间概念上看,三个层次地理空间概念的表现由好到差为:复杂空间、基元空间、简单空间;从地理空间思维上看,六种类型地理空间思维的表现由好到差为:地理空间综合思维、地理空间联系思维、地理空间转换思维、地理空间定位思维、地理空间视觉思维、地理空间叠加思维;从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看,四个部分的表现由好到差为:地理空间思维内涵教学力、地理学教学力、思维技能教学力、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空间表征教学力。此外,研究发现,地理师范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与地理空间思维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性,但是二者与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之间都不具有显着相关性。第四,研究发现,学校类型、就读年级、所在地区、GIS的基础对地理师范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空间思维具有显着性影响,城乡差异对地理师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具有显着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对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考查体系的三个部分都没有显着性影响,城乡差异是唯一对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具有显着性影响的因素。第五,结合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分析师范教育对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影响,分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两个部分,课程设置又分为教育学类课程和地理学类课程,以及单列的GIS课程;教学实践又分为学生教学实践和教师教学实践。研究显示,教育学类课程对地理师范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地理空间思维和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都没有显着性影响,地理学类课程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空间思维具有显着性影响;GIS课程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空间思维具有显着性影响,但是对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没有显着性影响。学生教学实践对其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空间思维具有显着性影响,但是对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没有显着性影响;教师教学实践对地理空间概念的影响最明显。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策略,同时也提到了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姜小月[10](2018)在《全球治理背景下的外空软法研究》文中认为空间法是外空全球治理重要的法律保障。现行的空间法体系主要由五个外空条约与国际习惯法及法律的一般原则组成的硬法与一系列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软法规范组成。随着空间活动的增多与空间技术的发展,外空软法可以及时填补外空硬法的空白,有力推动外空治理更加有序,更加规范,更加灵活。中国作为联合国和外空委的成员国,其空间实力与空间法体系建设水平并不同步。在外空软法获得空间国家的普遍认可的趋势下,中国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文章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与意义以及国内外学者针对外空软法的界定和外空软法法律属性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外空软法的现状,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软法的不同界定分析共同点,总结出外空软法是在空间法中,可以产生实际效果,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非国际法正式渊源的文件的定义。其次描述外空软法的特点及覆盖的领域。最后分析外空软法同外空硬法相比存在的局限。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违背外空软法不产生国际法律责任,二是外空软法不具备强制力确保实施,三是外空软法的制定程序不体现条约性质。第三章首先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外空软法亦法与外空软法非法的观点的陈述。其次着重评价了其中三种理论,分别为不承认软法主义,泛软法主义和非典型法主义。最后得出结论,笔者认为外空软法非正式的立法机关专门立法,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和与约束力,无司法机关保证法律结果的最终执行,但在实际生活中能产生一定的事实效力。外空软法是国际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外空条约与外空国际习惯具有补充作用。第四章结合全球治理的背景,分析了现行外空治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外空软法对外空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外空软法推动了各国空间立法的建立;二是外空软法及时填补了外空硬法的真空地带;三是外空软法增进了国际合作和相互信任;四是外空软法推动了空间技术的标准规范化;五是外空软法推进了外空条约的建立。第五章论述外空软法的发展趋势,主要从外空软法创制主体的发展趋势,约束范围的发展趋势,法律属性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首先,外空软法的创制主体更加多元化,联合国内部的其他机构,一些专门性的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组织都有参与。其次,外空软法的规制范围逐渐扩大。最后,外空软法的硬性程度不断增强。第六章介绍中国代表在外空委及其两个小组委员会的会议上的发言。笔者对中国立场与态度进行评价,并对中国在外空全球治理中的定位及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以下三点。第一是建议中国加强外空软法谈判和相关空间外交中的主导权。第二是中国应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联合国在外空软法制定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建议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在外空软法制定中的核心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第三是中国应加强新兴空间法问题的研究,引导空间软法的形成。

二、世界空间技术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空间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现状综述
        2.1.1 商业模式概念
        2.1.2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
    2.2 无人经济相关研究综述
    2.3 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研究现状综述
        2.3.1 风险相关理论
        2.3.2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2.3.3 风险管理的一般过程
        2.3.4 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理论
    2.4 建模方法介绍
        2.4.1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介绍
第3章 FV公司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FV公司概况
        3.1.1 FV公司简介
        3.1.2 FV公司组织架构
    3.2 FV公司发展现状及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内涵
        3.2.1 FV公司发展现状
        3.2.2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内涵
    3.3 FV公司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3.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3.2 FV公司存在问题规整分析
        3.3.3 FV公司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第4章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识别及评价
    4.1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辨识
        4.1.1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技术风险
        4.1.2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管理风险
        4.1.3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财务风险
        4.1.4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政策风险
        4.1.5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市场风险
    4.2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分析
        4.2.1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4.2.2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4.2.3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财务风险因素分析
        4.2.4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政策风险因素分析
        4.2.5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4.3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4.3.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2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评价指标确定
    4.4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指标权重确定
    4.5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评估及结果分析
        4.5.1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评估
        4.5.2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控制对策与建议
    5.1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对策
        5.1.1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市场风险管控
        5.1.2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财务风险管控
        5.1.3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管理风险管控
        5.1.4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政策风险管控
        5.1.5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技术风险管控
    5.2 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预警措施设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工作

(2)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国际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国际法渊源
    1.1 外层空间法的法律框架
        1.1.1 《关于各国探测及使用外空工作之法律原则宣言》(1963年)
        1.1.2 五大条约
    1.2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的国际法规范及其他规则
        1.2.1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的基础性及专门性法律规范
        1.2.2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的补充性外空国际活动规则
    1.3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在外层空间法上的地位
        1.3.1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规范的模糊性
        1.3.2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规范的可行性
第二章 外层空间活动中国际合作义务的类型
    2.1 营救宇航员的国际合作义务
        2.1.1 营救主体的讨论
        2.1.2 营救制度的分析
        2.1.3 具体合作义务的内容
    2.2 归还空间物体的国际合作义务
        2.2.1 空间物体在空间法上的定义
        2.2.2 归还空间物体的法定程序
        2.2.3 具体合作义务的履行
    2.3 开放月球站及装置的国际合作义务
        2.3.1 月球站及装置在法律上的定义
        2.3.2 具体合作义务内容
    2.4 空间碎片减缓与整治的国际合作义务
        2.4.1 空间碎片的定义
        2.4.2 国际合作在空间碎片减缓与整治中的作用
        2.4.3 合作义务的探讨
第三章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履行现状
    3.1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履行现状种类
        3.1.1 积极履行
        3.1.2 消极履行
    3.2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履行障碍
        3.2.1 国际政治的消极影响作为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履行障碍
        3.2.2 各国外层空间科技发展的差异性作为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履行障碍
        3.2.3 相关法律漏洞作为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履行障碍
第四章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法律缺失问题
    4.1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主要法律问题
        4.1.1 相关条款缺乏有效性和明确性产生的国际法问题
        4.1.2 相关法律强行性规则缺失产生的国际法问题
        4.1.3 国际合作领域的法律缺失对外层空间法治建设的抑制作用
    4.2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法律缺失问题在实践中的体现
        4.2.1 国际合作义务的法律缺失引起争端解决问题
        4.2.2 外层空间发射活动的国际合作在应用中的法律问题
第五章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法律规制建议
    5.1 明确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种类与界限
        5.1.1 明确外层空间合作义务的种类
        5.1.2 明确外层国际合作义务的界限
    5.2 现行条约及我国现行外层空间合作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
        5.2.1 构建与完善专门性外层空间合作法律规范
        5.2.2 中国现行外层空间国际合作的法律政策
        5.2.3 对我国外层空间法律发展的指导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4)互联网+空间技术的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农作物遥感监测研究
        1.3.2 优质农产品发展研究
        1.3.3 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
        1.3.4 研究不足与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遥感理论
        2.1.2 互联网+
        2.1.3 市场营销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优质农产品
        2.2.2 农作物遥感监测
        2.2.3 营销模式
3 吉米飘香研究区概况及生产管理体系现状
    3.1 水稻基地介绍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农产品生产概况
    3.2 优质农产品生产与管理体系
        3.2.1 农产品遥感动态监测体系
        3.2.2 互联网智能管理平台
4 互联网+空间技术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构建
    4.1 互联网+空间技术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构构建目标
    4.2 互联网+空间技术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构建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实用性原则
        4.2.3 市场导向性原则
    4.3 互联网+空间技术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构建
        4.3.1 互联网+空间技术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图
        4.3.2 融合时空信息优质农产品的供给
        4.3.3 消费者情景式体验的营销服务
        4.3.4 农产品信息可溯源的消费体系
5 互联网+空间技术营销模式分析——以吉米飘香为例
    5.1 吉米飘香营销模式核心理念
    5.2 吉米飘香优质水稻营销模式SWOT分析
        5.2.1 优势分析
        5.2.2 劣势分析
        5.2.3 机会分析
        5.2.4 威胁分析
    5.3 面对挑战吉米飘香的应对策略
        5.3.1 完善优质农产品产业发展
        5.3.2 强化互联网+空间技术营销模式宣传
        5.3.3 打造以科技为据点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2.1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4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创新与创新理论的演变研究
        2.1.1 创新理论的诞生
        2.1.2 技术创新的类型
        2.1.3 创新理论的演变
    2.2 创新与创新能力的研究
        2.2.1 创新能力
        2.2.2 创新能力评价
        2.2.3 国际上若干重要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2.3 协同创新与跨界创新
        2.3.1 协同创新
        2.3.2 跨界搜索与跨界创新
    2.4 启示与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价值创造与跨界创新
    3.1 价值创造的机理与路径
        3.1.1 创新与价值创造机理
        3.1.2 价值创造的一般创新路径
        3.1.3 基于机会与网络的价值创造路径
    3.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3.2.1 “界”与“跨界”
        3.2.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辨析
    3.3 跨界创新的理论支撑
        3.3.1 跨界创新与认同理论
        3.3.2 跨界创新与创新共同体
        3.3.3 跨界创新的三位一体理论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创新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跨界创新链
        4.1.1 跨界创新链的基本刻画
        4.1.2 跨界创新链的推进逻辑
        4.1.3 跨界创新链与创新价值链
    4.2 创新价值分析模型及其推演
        4.2.1 构建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 基本模型
        4.2.3 模型推演
        4.2.4 模型推演结果分析及其主要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跨界创新的现实考察与分析
    5.1 我国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5.1.1 新中国创新实践
        5.1.2 中国创新实践与创新期待间的“鸿沟”
        5.1.3 中国创新实践的启示
    5.2 中国创新链断裂分析
        5.2.1 中国创新链的源头之困:少有“0→1”的突破
        5.2.2 中国创新链的“断链”之困
        5.2.3 我国创新链的阻隔
    5.3 中国跨界创新的案例
        5.3.1 案例一:创建科研特区,实现“0→1”的突破
        5.3.2 案例二:中国纺织业的跨行业的全链跨界创新
        5.3.3 案例三:中国高铁技术的跨界创新
        5.3.4 案例四:中国核电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5.3.5 案例的综合分析与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国际法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外层空间军事化及其国际法规制概述
    第一节 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内涵
        一、外层空间军事化的概念
        二、外层空间军事化理论范畴
    第二节 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国际法规制困境
        一、规制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国际法体系
        二、“和平利用”法律概念内涵不明确
        三、“外空武器”法律规范缺乏约束力
    第三节 主要空间国家外层空间军事化新近实践
        一、美国外层空间军事化分析
        二、俄罗斯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发展
第二章 国际法律保障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可行性路径
    第一节 联合国外空委协调立法进程
        一、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立法路径
        二、与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协调职能
    第二节 国际法院对现行外层空间法体系的调整
        一、“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概念的解释与确定
        二、国际司法机构判例对外层空间活动的规制
第三章 规制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国际软法模式
    第一节 《ICOC草案》以软法措施保障外层空间安全
        一、规制外层空间军事化中的软法效力分析
        二、对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节 透明度与建立信任措施防止外层空间军事对抗
        一、信息共享提升空间活动可预见性
        二、建立信任措施保障空间财产安全
        三、透明度与建立信任措施前景分析
    第三节 推动《PPWT草案》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
        一、《PPWT草案》有效核查机制的构建
        二、《PPWT草案》中外层空间自卫权的适用
第四章 中国对外层空间军事化国际法规制的推动
    第一节 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根本立场
        一、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政策与实践
        二、中国外层空间国际合作实施路径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原则
        一、实现外层空间持久和平利用可行路径
        二、深化外层空间资源人类共同继承理念
        三、构建多元化和平解决外层空间活动争端解决机制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辞

(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难点与创新
        1.4.1 主要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1.4.2 论文可能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2.1.2 空间发展
        2.1.3 空间变迁
        2.1.4 空间差异
        2.1.5 空间正义
        2.1.6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新发展
    2.2 中国社会的空间思想
        2.2.1 始于敬天文化的空间认知
        2.2.2 城邑聚落布局的空间规划
    2.3 西方世界的空间理念
        2.3.1 多学科的空间观念
        2.3.2 代表性的空间理论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阐释
        3.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含义
        3.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涵解析
        3.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相关概念辨析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特征
        3.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共生性
        3.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实践性
        3.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系统性
        3.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技术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类别与功能
    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
        4.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主体要素
        4.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容要素
        4.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方法要素
        4.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载体要素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类型划分
        4.2.1 按照教学服务的空间功能划分
        4.2.2 按照教学主体的空间参与方式划分
        4.2.3 按照教学系统的空间运行特征划分
    4.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功能赋值
        4.3.1 融合多种学科空间
        4.3.2 联通社会育人空间
        4.3.3 打造全面发展空间
第五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历史演进、需求动力与基本机制
    5.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演进历程
        5.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初步形成
        5.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深化调整
        5.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规范建设
        5.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发展提高
    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需求动力
        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教育者主体需求
        5.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主体需求
        5.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需求
        5.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技术介入需求
    5.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机制
        5.3.1 主体导向机制
        5.3.2 内容挖掘机制
        5.3.3 方法改革机制
        5.3.4 载体拓展机制
第六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现实境遇
    6.1 相关问卷调查
    6.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势解读
        6.2.1 课堂空间主体化
        6.2.2 学科空间规范化
        6.2.3 现实空间多样化
        6.2.4 虚拟空间技术化
        6.2.5 制度空间协同化
        6.2.6 非制度空间开放化
    6.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困境分析
        6.3.1 理论支撑仍需强化
        6.3.2 实践模式尚待创新
        6.3.3 空间资源亟需整合
第七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拓展
    7.1 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空间
        7.1.1 协调运行教学要素
        7.1.2 优化教学拓扑结构
    7.2 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空间
        7.2.1 促进学科规范建设
        7.2.2 延展学科发展路径
    7.3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空间
        7.3.1 调整实践教学思路
        7.3.2 提升教学实践效度
    7.4 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空间
        7.4.1 把脉虚拟空间样态
        7.4.2 融合虚拟空间要素
    7.5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空间
        7.5.1 实现制度合理配比
        7.5.2 增强制度空间效力
    7.6 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制度空间
        7.6.1 维护空间生态平衡
        7.6.2 提供空间发展保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外空条约》中“不得据为己有”原则面临的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 1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文献评述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历史分析法
    0.4 创新点与难点
1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概述
    1.1 外层空间概述
        1.1.1 外层空间的定义
        1.1.2 外层空间与领空的划界争议
    1.2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变迁
        1.2.1 冷战背景下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形成
        1.2.2 “大航天”时代的外层空间国际关系
    1.3 外层空间主要国际关系理论
        1.3.1 外层空间地缘政治理论
        1.3.2 外层空间军事战略理论
2 外层空间“不得据为己有”原则的确立
    2.1 “不得据为己有”原则的历史渊源
        2.1.1 美、苏关于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竞争
        2.1.2 美国主张的“外空自由”原则
        2.1.3 美、苏主导下产生的《外空条约》
    2.2 “不得据为己有”原则的意义
        2.2.1 “不得据为己有”原则的现实意义
        2.2.2 确立外层空间“国际公域”地位的法理意义
3 “不得据为己有”原则面临的困境
    3.1 “不得据为己有”原则面临的法理困境
        3.1.1 “不得据为己有”原则对约束主体的模糊界定
        3.1.2 “不得据为己有”原则内在的逻辑困境
    3.2 “不得据为己有”原则面临的现实困境
        3.2.1 外层空间活动中国家竞争层次立体化
        3.2.2 外层空间商业化、私有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4 外层空间权属状态的可能发展趋势及中国对策
    4.1 对外层空间主权原则认知的现实与法理逻辑
        4.1.1 国家主权构成的权力和权利向度
        4.1.2 政治现实逻辑上外层空间主权的权力构成因素
        4.1.3 法理逻辑上外层空间主权的权利构成因素
    4.2 外层空间可能产生主权冲突的双重路径
        4.2.1 外层空间中国家主权权力与权利因素的相互作用
        4.2.2 权力冲突是外层空间主权冲突形成的根本动因
        4.2.3 权利冲突是外层空间主权冲突发展的推动因素
    4.3 中国应采取之对策
        4.3.1 加强对外层空间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4.3.2 探索构建“外层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地理师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空间与空间思维
        二、地理空间与地理空间思维
    第二节 地理空间思维研究综述
        一、地理空间思维的理论研究
        二、地理空间思维的教育研究
        三、地理空间思维的测量研究
第三章 地理空间思维理论建构
    第一节 地理空间思维的构成
        一、地理空间概念
        二、地理空间表征工具
        三、地理空间认知
    第二节 地理空间思维的类型
        一、地理空间定位思维
        二、地理空间转换思维
        三、地理空间叠加思维
        四、地理空间视觉思维
        五、地理空间联系思维
        六、地理空间综合思维
第四章 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测评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测评工具的研制
        一、基本信息
        二、地理空间概念测试题的研制
        三、地理空间思维测试题的研制
        四、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调查的研制
    第二节 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测评工具的检验与修正
        一、地理空间概念测试题的修正
        二、地理空间思维测试题的修正
        三、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调查的修正
第五章 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特征及差异分析
    第一节 地理空间概念、地理空间思维与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的关系
        一、地理空间概念与地理空间思维的关系
        二、地理空间概念与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的关系
        三、地理空间思维与地理空间思维教学力的关系
    第二节 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特征
        一、总体表现一般
        二、性别差异不显着
        三、部属重点院校表现最好
        四、大三表现最优
        五、东部地区表现最好
        六、城市表现优于农村
        七、有GIS基础的表现更好
    第三节 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特征差异分析
        一、性别差异析因
        二、院校差异析因
        三、年级差异析因
        四、地区差异析因
        五、城乡差异析因
        六、GIS基础差异析因
第六章 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第一节 课程设置对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影响
        一、教育学类课程的影响
        二、地理学类课程的影响
        三、GIS课程的影响
        四、课程设置的综合影响
    第二节 教学实践对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影响
        一、学生教学实践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调整地理师范生课程的设置
        二、课程的安排应注意前后关联与顺序
        三、提升以GIS为代表的地理空间技术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
        四、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应该与教育实习、见习交叉进行
        五、建立地理师范生一体化培养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地理空间思维是一种具有创新价值的综合思维
        二、地理师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考查体系由三部分构成
        三、我国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表现一般
        四、地理学类课程和师范生教学实践对地理空间思维的影响较大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问卷
附录二 《地理师范生地理空间思维问卷》参考答案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全球治理背景下的外空软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方法
        1.2.1 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外空软法的现状
    2.1 外空软法的界定
    2.2 外空软法的特征
        2.2.1 制定主体多样
        2.2.2 表现形式多样
        2.2.3 不具有条约性质
        2.2.4 覆盖领域广泛
    2.3 外空软法的范围
    2.4 外空软法的局限
第3章 外空软法的法律属性
    3.1 有关外空软法法律属性的理论
        3.1.1 外空软法非法
        3.1.2 外空软法亦法
    3.2 外空软法的法律属性
第4章 全球治理背景下外空软法的功能
    4.1 外空全球治理存在的问题
    4.2 外空软法对外空全球治理的作用
        4.2.1 推动各国空间立法的建立,加强外空治理的规范性
        4.2.2 及时填补外空硬法真空地带,加强外空治理的有序性
        4.2.3 增进国际合作和相互信任,加强外空治理的持续性
        4.2.4 推动空间技术的标准规范化,加强外空治理的科学性
        4.2.5 推进外空条约的建立,加强外空治理的统一性
第5章 外空软法的发展趋势
    5.1 创制主体日趋多元化
        5.1.1 联合国内部机构
        5.1.2 政府间国际组织
        5.1.3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5.2 规制范围不断扩大
        5.2.1 防止太空武器化
        5.2.2 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
        5.2.3 外空国际合作
    5.3 法律属性更趋明显
第6章 中国的立场与对策
    6.1 中国的立场及评价
        6.1.1 中国承认外空委在软法建设的突出作用
        6.1.2 中国承认“不具约束力的联合国外空法律文书”是空间法的有益补充
        6.1.3 中国愿积极推动外空软法的发展
        6.1.4 中国会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包容性发展理念
    6.2 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6.2.1 加强软法谈判和相关空间外交中的主导权
        6.2.2 推动联合国在外空软法制定中的重要地位
        6.2.3 加强新兴空间法问题的研究并引导外空软法的形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世界空间技术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FV公司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研究[D]. 毕伯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外层空间国际合作义务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 易文君. 南昌大学, 2020(01)
  •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4]互联网+空间技术的优质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D]. 冯文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D]. 刘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国际法规制[D]. 鞠徽.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D]. 王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外空条约》中“不得据为己有”原则面临的困境[D]. 王昭. 辽宁大学, 2019(01)
  • [9]地理师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研究[D]. 蒋连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4)
  • [10]全球治理背景下的外空软法研究[D]. 姜小月.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世界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