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菜豆常温条件下的贮藏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靳蜜静[1](2021)在《脱落酸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抗冷性的影响及转录因子AchnABF1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温贮藏是园艺产品最重要的贮藏方式之一,它能抑制果蔬呼吸代谢、阻止衰败、延长果蔬贮藏期。然而低温引起的园艺产品冷害,是限制采后保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红阳’(Actinidia chinensis cv.Hongyang)是典型的冷敏感型猕猴桃品种,冷害问题严峻。本研究旨在探索能有效增强‘红阳’果实抗冷性,减轻冷害的处理方式,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以‘红阳’猕猴桃为材料,经不同浓度外源脱落酸(ABA)处理后转入冷库贮藏(0℃)。一方面评价不同浓度外源ABA处理对低温贮藏中‘红阳’果实冷害发生的影响,并通过测定木质素合成关键酶的活性及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从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层面解析ABA可能发挥的调控作用机制;另一方面通过转录组测序发掘关键的冷响应转录因子家族基因,遗传转化拟南芥和番茄对其功能进行验证,探索冷信号和ABA信号可能的交叉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分述如下:(1)经不同浓度ABA预处理后,在冷藏期对‘红阳’果实冷害发生情况进行为期90天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外源ABA在控制‘红阳’果实冷害引起的木质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50 mg/L ABA处理显着地上调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Ac PAL、Ac CAD和Ac POD的表达水平,并增强了PAL、CAD和POD酶活性,显着地促进了木质素在果皮和果肉组织中的合成和积累,引起果实严重的木质化;而20 mg/L ABA处理则在不同的果实部位表现出不同的调控效应。在果肉组织中显着地下调了Ac PAL、Ac CAD和Ac POD基因的表达,抑制了PAL、CAD和POD酶活性,有效地抑制了果肉组织的木质化,降低了果肉组织中木质素的含量。但在果皮组织中,却表现出刺激木质素积累的现象。通过显微观察发现,‘红阳’冷害引起的木质化先从果皮细胞开始,逐渐向果肉细胞发展。20 mg/L ABA处理促进了木质细胞在果皮部位的形成,从而在果皮形成保护屏障,降低了果实对低温的敏感性,保护了果肉细胞免受低温伤害引起木质化;且该处理减少了果肉组织中直径在40~80μm的木质细胞的数量,防止木质细胞簇的形成,对保护可食部分的品质有积极意义。(2)从‘红阳’猕猴桃基因组中鉴定得到了81个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将81个AcbZIP分为11个亚族,分别对应拟南芥bZIP家族的A-I、K和S亚族。对在冷害温度(0℃)和非冷害温度(2℃)条件下贮藏的猕猴桃果实取样进行RNA-seq测序和转录图谱绘制。根据转录图谱筛选到6个A亚族的成员(AcbZIP12、AcbZIP17、AcbZIP18、AcbZIP31、AcbZIP69和AcbZIP72)拥有不同于其他A亚族成员的motif 17和motif 20蛋白模体,序列高度保守,受到0℃低温诱导。经过与拟南芥ABF/AREB转录因子的蛋白质多重序列比对鉴定,这6个家族成员被鉴定为ABF/AREB转录因子,并命名为AchnABF1~6。经qRT-PCR检测发现AchnABF1~6对外源ABA处理高度响应。其中AchnABF1基因在贮藏期间持续高水平表达,因此后续将重点探究该基因可能的生物学功能。(3)在拟南芥中过表达AchnABF1验证其在低温等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功能。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在种子萌发期、萌发后期以及幼苗期,均表现出比野生型更强的渗透胁迫(Na Cl、甘露醇等)耐受性和ABA敏感性;低温胁迫条件下,2周大的转基因幼苗表现出比野生型更高的存活率、更少的离子泄漏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AchnABF1基因的过表达还增强了一系列胁迫应答基因(RD29A、COR15A、COR47、KIN1、LTI29、CBF1和CBF2)的表达;多重胁迫处理下(高盐、干旱、低温和复合胁迫),4周大的转基因幼苗表现出良好的抗性表型,且叶片中ROS积累较少、离子泄漏和MDA含量较少、膜脂过氧化减轻。(4)在番茄中过表达AchnABF1验证其在果实抗冷性调控中的功能。通过表型观察、显微细胞结构观察及超微亚细胞结构观察发现,转基因番茄果实比野生型番茄有更强的耐冷表型,表现为水渍化冷害症状减轻;细胞结构相对完整,质膜损伤小,叶绿体破损发生率低,并且叶绿体内淀粉粒变小。同时,转基因番茄果实中淀粉含量显着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说明AchnABF1基因过表达促进了转基因番茄果实中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并且可能是通过提高细胞液浓度,保持细胞渗透势,增强细胞保水性,进而增强了转基因番茄果实的抗冷性。综上,本研究筛选出有效减轻‘红阳’果实冷害的外源ABA浓度,通过转录组分析鉴定出6个受低温响应的ABF/AREB转录因子基因,利用异源转化拟南芥和番茄的方法验证了AchnABF1基因在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提高猕猴桃果实抗冷性提供重要参考。
朱芹[2](2020)在《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冷藏水蜜桃冷害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蜜桃对低温敏感,低温会导致冷害(CI)发生,引起水蜜桃贮藏期变短。为了缓解桃果CI以延长贮藏期,本文以新鲜采后水蜜桃为材料,采用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来进行水蜜桃保鲜处理,通过贮藏品质、活性氧代谢、能量代谢、代谢组学和转录组测序分析,探讨两种保鲜方式对水蜜桃CI发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褪黑素最适浓度筛选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均能维持水蜜桃良好品质,但保鲜效果不同。通过感官评价发现100 μmol/L褪黑素处理桃果的贮藏品质最好。通过生理指标测定发现100 μmol/L褪黑素处理桃果显着抑制水蜜桃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减缓了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蛋白质以及亮度(L*)的下降,因此选用100 μmol/L褪黑素处理桃果并深入研究。(2)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水蜜桃转录水平和冷害代谢物的影响对照组与褪黑素处理的桃果共有508个差异表达基因,244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264个差异表达基因下调,有322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GO数据库。对照组和褪黑素处理组样品的193种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在COG数据库中被注释到26种功能,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以下的功能,依次为仅一般功能预测、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转录、信号转导机制、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伴侣蛋白、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等六个过程。对照组和褪黑素处理组水蜜桃在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有103个差异表达基因与代谢相关,31个差异表达基因与遗传信息处理相关,8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环境信息处理相关,7个与生物体系统相关,5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过程代谢相关。通过GC-MS,共鉴定出28类物质。其中包括4种氨基酸、7种有机酸、6种糖类以及11种多胺等物质。(3)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桃果冷害发生进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外源褪黑素处理能够抑制水蜜桃果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上升,热处理也可减轻水蜜桃CI症状,但处理效果不及褪黑素处理组。外源褪黑素结合热处理能够有效抑制水蜜桃冷藏期间CI指数、腐烂率、失重率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提高了贮藏期间水蜜桃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力,增强了水蜜桃在贮藏期间的抗氧化能力,以维持水蜜桃良好的贮藏品质。(4)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桃果冷害发生进程中能量代谢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热处理组、褪黑素单独处理和结合处理均抑制了采后冷藏水蜜桃的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含量的下降,使能荷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结合处理效果最佳。热处理和褪黑素处理均能抑制了三羧酸循环中关键酶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力的下降,维持了线粒体正常的功能,而将两种处理方式结合的效果最佳。褪黑素和热处理结合能有效抑制采后冷藏水蜜桃H+-ATP酶、Ca2+-ATP酶、磷酸果糖激酶(PFK)、NADK酶和交替氧化酶(AOX)活力的下降,维持低水平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态(NADH)的含量。
吉福墉[3](2020)在《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在蜂蜜中的含量测定及其降解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蜂蜜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的蜂蜜产量、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质量检测也处在较高水平,但同时蜂蜜安全也存在一些问题,蜂蜜中毒事件在我国屡见不鲜,曾在湖北、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出现蜂蜜中毒事件,造成中毒的原因较多,其中大多数与有毒蜜源植物有关,代表植物为雷公藤。而目前对于蜂蜜中有毒物质的检测较为匮乏,本文建立了一种将磁性纳米粒子与QuEChERS技术结合,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快速测定蜂蜜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含量的方法,同时,对于蜂蜜中的雷公藤甲素及雷公藤红素的降解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本研究以蜂蜜为主要研究材料,对传统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利用乙腈提取液对样品进行提取,加入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之后实施离心操作,对于最后的提取液,再加入PSA、C18粉末、MNPs进行净化,并对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仪器分析条件进行优化并上机检测。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线性范围在0.05-100μg/kg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9,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雷公藤甲素检出限(LOD)为0.1μg/kg,以及雷公藤红素的方法检出限(LOD)为0.01μ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33μg/kg和0.033μg/kg。利用建立的方法对蜂蜜基质进行添加回收率实验,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在10μg/kg、50μg/kg、100μg/kg三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范围在82.62%93.3%,相对标准偏差RSD<7.69%,精密度良好(日间精密度和日内精密度均低于9.16%),准确度较高,可用于定量定性分析蜂蜜中的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含量。结合本文建立的检测方法,对毒源植物分布较广及其邻近地区的蜂蜜进行了实际样品的检测,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最终检出率分别5%和2.5%,检出含量符合标准。2.分别研究了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以及在蜂蜜在不同条件的贮藏及水冲泡条件下的降解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标准溶液的降解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降解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蜂蜜在4℃条件下贮藏6个月后,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浓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常温20℃贮藏条件下放置6个月后,雷公藤甲素的浓度约下降了10%,雷公藤红素的浓度约下降了15%;在模拟蜂巢温度35℃条件下放置6个月后,雷公藤甲素的浓度约下降了50%,雷公藤红素的浓度约下降了60%。实验对比了三种不同条件下的水对蜂蜜进行冲泡后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60℃的长时间恒温条件下浓度会有明显下降,但在常温储存及热水冲泡短时间维持的条件下降解幅度不大。由此可知,在6个月内,蜂蜜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完全降解,且采用不同的水冲泡条件也不能使其完全降解。
贾文韬[4](2019)在《乙酸介导的内源茉莉酸合成改善采后菜豆冷害的研究》文中认为菜豆的采后生理代谢活跃,在常温下的货架期短,且品质下降快,不适宜其贮藏。低温技术是果蔬采后贮运的主要技术手段,有效且经济,但菜豆在低温环境下容易发生冷害,出现褐变、水浸状斑、溃烂、腐烂等症状,严重影响其品质,导致其商品价值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预实验使用0 m M(mmol/L)、25 m M、50 m M、75 m M、100 m M乙酸溶液对新鲜菜豆进行浸泡处理,并置于4℃恒温箱中模拟冷害环境,筛选出50 m M乙酸处理的效果最佳。50 m M的生化指标(冷害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与相关信号通路(茉莉酸含量、茉莉酸合成酶基因表达和茉莉酸下游COI1的基因表达)进行测定并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结果:1.50 m M乙酸处理对减轻菜豆冷害效果最好,贮藏时间约为19d,较对照组的12d延长了46.05%;25 m M乙酸处理次之,贮藏时间约为15d,延长了19.73%。而高浓度乙酸处理(75 m M与100 m M)反而会增加菜豆的冷害症状,100 m M乙酸处理较对照组减少了55.26%。2.与对照相比,50 m M乙酸处理菜豆能够明显减轻其冷害症状,其20 d的冷害率较对照降低了26.72%,且外观差异明显。3.50 m M乙酸处理的菜豆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的上升趋势较对照缓慢,且数值较低。处理菜豆的相对电导率在20 d比对照低17.18%。且在贮藏期间,处理的丙二醛含量平均比对照低10.73%。4.50 m M乙酸能够升高菜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提前出现高峰,这与贮藏期间乙酸处理菜豆的褐变程度较低相吻合;5.50 m M乙酸处理后菜豆的茉莉酸含量在24 h内从最初0.717 ng/g迅速上升至1.882 ng/g,是对照的1.44倍,并且在24 h后恢复至原先水平,证明了乙酸能够刺激菜豆内源茉莉酸的生物合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抵抗冷害发挥作用。6.菜豆茉莉酸合成途径中部分关键酶酶DAD1、13-HPL、AOS、AOC3的基因表达出现上调——50 m M乙酸处理菜豆的AOC3基因在6 h时表达量最高;AOS在12 h时表达量最高;而DAD1和13-HPL基因在18 h时表达量最高。这说明乙酸处理菜豆后能够通过调节其茉莉酸合成酶的基因表达进而刺激内源茉莉酸的合成,从而通过茉莉酸的调控效果来减轻冷害。从上述所得结果可知,乙酸能够通过刺激菜豆茉莉酸相关合成酶的基因表达,提高内源茉莉酸的含量,从而通过茉莉酸调控途径,调节影响丙二醛、CAT、POD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实现减轻菜豆低温贮藏中的冷害症状。
金孝芳[5](2019)在《茶树种子脱水敏感性机制及LEA蛋白的鉴定与表达分析》文中指出茶树种子是茶树本身自然繁殖的后代,贮藏着完整的遗传信息,作为保存材料具有携带、运输及贮藏方便等优点,但由于其对干燥脱水和低温贮藏的敏感性,导致长期贮藏保存具有较大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茶树种子脱水敏感性机制研究。迄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生理、生化等水平上,有关分子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因此,本文选用3个不同干燥脱水处理时期的茶树品种‘鄂茶1号’成熟种子胚为研究材料,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挖掘种子脱水敏感性关键基因;基于测序结果,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茶树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EA)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特性分析,挖掘可能参与茶树生长发育、非生物逆境胁迫(低温、高温、干旱、ABA)及种子脱水(成熟、干燥)过程的相关CsLEA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熟茶树种子随着干燥脱水处理时间的延长,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含水量脱至7.7%时,种子完全丧失活力。由此可见,茶树种子对干燥脱水极为敏感,属于典型的顽拗性种子。2.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100628270条Clean reads,经de novo组装得到91925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854 bp,N50值为1480 bp,其中共有58472个(63.6%)Unigenes获得了注释。通过表达谱测序分析发现,5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先上调后下调,482个先下调后上调,5875个持续上调,8929个持续下调,下调基因数明显多于上调基因数。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氨基酸代谢过程、辅酶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显着富集;Pathway分析发现,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等通路显着富集。3.通过对测序结果分析发现,与ABA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转录因子、抗氧化酶、LEA蛋白和脯氨酸代谢等在脱水过程起作用的相关基因下调表达,可能是导致顽拗性茶树种子不耐脱水的主要原因。同时,从候选差异表达基因中选取12个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达92.2%,表明测序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4.通过HMM模型在茶树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中共鉴定出48个CsLEA基因家族成员,根据Pfam结构域和系统进化关系可将其分为LEA 1(2个)、LEA2(32个)、LEA 3(4 个)、LEA4(2 个)、LEA5(1 个)、DHN(4 个)和 SMP(3 个)等7个亚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LEA蛋白的分子量介于7.55~49.47 kDa之间,等电点介于4.72~10.16之间,大多数属于亲水性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和叶绿体等细胞结构中。保守基序分析表明,CsLEA蛋白在同一亚家族内的motif具有高度保守性,但不同亚家族间差异较大。5.qRT-PCR分析结果表明,除CsLEA39基因在种子中特异表达外,其余47个CsLEA基因在茶树根、茎、叶、花和种子中均有表达,其中24个在根中最高表达、14个在种子中最高表达、5个在花中最高表达、3个在茎中最高表达和2个在叶中最高表达。此外,还发现23个CsLEA基因受低温胁迫诱导表达,44个CsLEA基因受高温胁迫诱导表达,33个CsLEA基因受干旱胁迫诱导表达,28个CsLEA基因受ABA处理诱导表达,其中11个CsLEA基因对低温、高温、干旱和ABA处理均有响应。6.研究发现,47个CsLEA基因在茶树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被诱导表达,其中39个在种子成熟脱水期(10月)上调表达;14个CsLEA基因在茶树种子干燥脱水处理过程中被诱导表达,其中8个在种子干燥脱水时下调表达。7.CsLEA11、CsLEA32、CsLEA36和CsLEA45等4个CsLEA基因在种子干燥脱水过程中的抑制表达可能是导致顽拗性茶树种子不耐脱水的重要原因。
金小雯[6](2019)在《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4个燕麦品种(白燕2号、定莜6号、陇燕2号、白燕7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燕麦种子萌发特性、幼苗生长情况、渗透调节物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随贮藏年限的变化情况。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燕麦种子含水量在6.12%8.05%之间,均显着低于安全含水量,受贮藏年限的影响较小。燕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芽长和根长均随贮藏年限的延长而下降,种子浸提液电导率则明显上升,膜透性增大。在14年的贮藏期内,白燕2号、定莜6号和白燕7号种子均有88%以上的发芽率。陇燕2号贮藏2年时,发芽率即由收获当年的94.67%降至84.33%,贮藏4年进一步降至73.00%。白燕2号、定莜6号和白燕7号贮藏4年后不宜再作种用;陇燕2号贮藏1年就丧失了种用价值。(2)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渗透调节物质和贮藏物质有显着影响。可溶性糖含量在14年的贮藏期内呈上升趋势,随后白燕2号和定莜6号的含量显着下降、陇燕2号和白燕7号继续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贮藏年限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白燕2号、定莜6号和白燕7号在贮藏1年时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贮藏8年时降幅为前者的13.44%38.56%。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可溶性蛋白类似,但白燕2号和定莜6号贮藏2年、陇燕2号和白燕7号贮藏4年时达到峰值,随后均显着下降。淀粉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白燕2号降幅最大,贮藏8年较收获当年下降19.13%。(3)燕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与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在4年的贮藏期内,白燕7号种子抗氧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随后急剧下降,贮藏8年时SOD、CAT、POD活性较贮藏4年分别下降了84.96%、11.28%和84.54%;其他3个品种随贮藏年限的增加降幅也较大。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趋势。多酚氧化酶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品种间变化较大、差异显着。丙二醛含量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燕麦种子抗氧化酶和α-淀粉酶活性与发芽势和发芽率显着正相关,可作为种子活力判断的主要生理指标。综上,贮藏时间是引起燕麦种子活力、渗透调节物质、贮藏物质和酶活性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四个供试燕麦品种中,白燕7号耐贮藏性最佳。
赵紫迎[7](2019)在《高湿贮藏对青花菜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青花菜富含各类膳食营养素,被誉为“蔬菜皇冠”,除含量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等常见营养物质外,青花菜中还含有较高含量的硫代葡萄糖苷和萝卜硫素等具有抗癌、抗氧化功能的活性物质。青花菜采收后呼吸强度增大,极易发生衰老黄化,在常温下贮藏的青花菜2~3天就会由绿转黄,衰老的青花菜不仅在外观上会表现出失水萎蔫、花球松散、开花黄化等现象,内在营养成分也会因代谢加速而含量下降,并且食用口感和商品性也会丧失。本文以相对湿度为70%~75%,4℃的普通冷库低湿贮藏的青花菜为对照组,以相对湿度为95%~98%,4℃的干雾控湿冷库高湿贮藏的青花菜为处理组,探讨了高湿贮藏对青花菜品质、糖代谢、抗氧化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期为高湿贮藏在青花菜上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为:研究高湿贮藏对青花菜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湿贮藏可有效抑制青花菜失重率和黄化指数的上升,并能降低色差L*值和b*值;通过抑制叶绿素酶和脱镁螯合酶的活性,抑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提高品质,保持商品性。研究高湿贮藏对青花菜糖代谢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湿贮藏可以维持较高活性的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酶合成方向(SS-S),降低酸性转化酶(SAI)、蔗糖合酶分解方向(SS-C)、葡萄糖激酶(GK)和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的活性,维持较高含量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可溶性糖含量与叶绿素酶和脱镁螯合酶的活性有关,并推测是其以信号分子在青花菜的代谢过程中发挥作用。总之,高湿贮藏保持了青花菜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并抑制了黄化。研究高湿贮藏对青花菜抗氧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湿贮藏可以提高VC、总酚和总黄酮等活性物质的含量,保持较高含量的硫代葡萄糖苷和萝卜硫素等非酶类抗氧化物质,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酶类的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O2-·)生成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提高羟自由基(OH)清除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降低青花菜中的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减少丙二醛(MDA)的积累,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总体来说,保持了较高含量的抗氧化成分和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从抗氧化的角度来说也保持了较高的品质。
谢国芳,谭书明[8](2018)在《温度对贵阳青棒豆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以贵阳青棒豆为试材,研究不同温度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贵阳青棒豆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差异显着;25℃下青棒豆呼吸高峰于贮藏6 d时出现,贮藏期间失重率和L*值升高,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C*值和h*值下降,抗坏血酸和淀粉含量上升;3℃下贮藏虽能维持青棒豆硬度、TSS含量、L*、C*和h*值的相对稳定,但呼吸高峰在贮藏6 d时出现,且贮藏期间维持较高呼吸速率,同时出现严重锈斑等冷害现象,贮藏18 d后腐烂率、失重率急剧上升;9℃下贮藏能延缓其呼吸高峰的出现,减少失重,维持抗坏血酸含量的相对稳定,降低腐烂率。因此,9℃是贵阳青棒豆贮运的最佳温度。
张玉蕾[9](2017)在《电生功能水、超声波对菜豆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新鲜菜豆为试验材料,以其贮藏期间的表面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以及营养和生理指标为测定项目,研究了电生功能水处理、超声波与酸性电生功能水分别及结合处理对菜豆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电生功能水、超声波在新鲜菜豆贮藏上的应用提供参考,并为减少菜豆的采后损失、改善贮藏品质、延长其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酸性电生功能水(AEW)处理能较好地保持贮藏期间菜豆的色泽、降低重率,维持相对较高的硬度、还原糖、抗坏血酸、叶绿素含量,延缓菜豆的衰老进程,并且AEW和碱性电生功能水均能降低菜豆的呼吸强度,延缓其呼吸高峰的出现,可以在降低菜豆的锈斑指数和提高商品率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2、超声波、AEW、超声波结合AEW处理不仅能对菜豆起到良好的杀菌效果,并且在贮藏过程中能够抑制微生物的增长,尤其是超声波结合AEW处理能够起到协同杀菌的作用,可分别使菜豆的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降低1.81、1.94 1gCFU/g,且在贮藏末期能分别使菜豆的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仍比CK低1.54、0.94 1gCFU/g;3、超声波处理使菜豆呼吸高峰出现的时间提前了 2d,AEW处理则推迟了 2d,两者结合处理对呼吸高峰出现的时间没有影响,超声波、AEW、超声波结合AEW处理三种处理均使菜豆的呼吸峰值降低,分别降低了 8.41、13.16、7.06 mg CO2 · kg-1 · h-1;4、超声波、AEW、超声波结合AEW这三种处理均能延缓菜豆贮藏过程中硬度的下降,还原糖、抗坏血酸等物质的降解,尤其是超声波结合AEW处理对于保持菜豆的硬度具有增效作用。
谢国芳,谭书明[10](2018)在《运输条件对鲜食青棒豆货架期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贵阳青棒豆为试材,研究不同运输温度和时间对其贮藏品质(腐烂率、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呼吸速率、蛋白质、抗坏血酸、纤维素及色泽)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运输能够显着延缓鲜食青棒豆的腐烂率、失重率和纤维素含量的增加(p<0.05),然而25℃下运输后货架8 d时仍然能显着维持鲜食青棒豆硬度、a*和b*的稳定;鲜食青棒豆货架期腐烂率、失重率和呼吸速率随运输时间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鲜食青棒豆货架期TSS、a*和b*随运输时间增加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综上所述,鲜食贵阳青棒豆仅适合于25℃下短时运输,长距离运输时应结合保鲜剂使用。
二、菜豆常温条件下的贮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菜豆常温条件下的贮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脱落酸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抗冷性的影响及转录因子AchnABF1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低温贮藏下的果实采后生理 |
1.2 采后果实的抗冷机制 |
1.2.1 生物膜系统与抗冷性的关系 |
1.2.2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冷性的关系 |
1.2.3 抗冷基因与抗冷性的关系 |
1.2.4 bZIP转录因子与抗冷性的关系 |
1.3 脱落酸的研究进展 |
1.3.1 脱落酸的生物合成与代谢及信号转导途径 |
1.3.2 脱落酸对采后园艺产品的作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外源脱落酸处理对‘红阳’冷害发生的影响 |
引言 |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2.2 试验方法 |
2.2.1 木质素含量和PAL、CAD、POD酶活性的测定 |
2.2.2 木质化组织的化学染色和观察 |
2.2.3 石蜡切片的制作和显微结构观察 |
2.2.4 木质细胞大小测量与统计 |
2.2.5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1 外源ABA处理对‘红阳’果皮和果肉外观品质的影响 |
2.3.2 外源ABA处理对‘红阳’果皮和果肉中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2.3.3 外源ABA处理对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和转录水平的影响 |
2.3.4 外源ABA处理对木质细胞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猕猴桃bZIP家族全基因组分析及其对冷胁迫的响应 |
引言 |
3.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3.2 试验方法 |
3.2.1 猕猴桃AcbZI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 |
3.2.2 猕猴桃AcbZIP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和保守motifs鉴定 |
3.2.3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猕猴桃bZI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类 |
3.3.2 猕猴桃bZIP家族成员系统进化与保守蛋白模体分析 |
3.3.3 猕猴桃bZIP家族基因对低温响应的转录图谱分析 |
3.3.4 AchnABFs转录因子的蛋白多重序列比对分析 |
3.3.5 ABA处理对‘红阳’冷藏期AchnABFs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AchnABF1在低温等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功能研究 |
引言 |
4.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4.2 试验方法 |
4.2.1 过表达载体p BI121:AchnABF1:GFP构建与转化 |
4.2.2 农杆菌侵染拟南芥 |
4.2.3 拟南芥胁迫处理 |
4.2.4 丙二醛(MDA)含量及离子泄漏率的测定 |
4.2.5 离体叶片活性氧(ROS)染色 |
4.2.6 CAT、POD活性测定 |
4.2.7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 |
4.2.8 数据统计分析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过表达AchnABF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4.3.2 过表达AchnABF1对拟南芥初生根长的影响 |
4.3.3 过表达AchnABF1对拟南芥抗冷性的影响 |
4.3.4 过表达AchnABF1对拟南芥抗逆性的影响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AchnABF1在番茄果实抗冷性方面的功能研究 |
引言 |
5.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5.2 试验方法 |
5.2.1 过表达载体构建 |
5.2.2 农杆菌介导的番茄叶盘转化 |
5.2.3 RNA和 DNA的提取与荧光实时定量(qRT-PCR) |
5.2.4 转基因番茄材料的鉴定 |
5.2.5 转基因番茄的处理及表型观察 |
5.2.6 数据统计分析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过表达AchnABF1对番茄种子萌芽率的影响 |
5.3.3 过表达AchnABF1对番茄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5.3.4 过表达AchnABF1对番茄果实抗冷性及细胞结构的影响 |
5.3.5 过表达AchnABF1对番茄果实淀粉含量的影响 |
5.3.6 过表达AchnABF1对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猕猴桃bZIP基因家族信息 |
附录B 载体图谱 |
附录C 引物序列 |
附录D 部分试剂配方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冷藏水蜜桃冷害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水蜜桃概述 |
1.1 简介 |
1.2 果蔬采后冷害现象 |
1.2.1 果蔬冷害发生的原因 |
1.2.2 冷害发生的机理 |
1.2.3 冷害对果蔬的影响 |
1.3 水蜜桃冷害控制技术 |
1.3.1 温度调节 |
1.3.2 气调贮藏 |
1.3.3 化学物质处理 |
1.4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果蔬的保鲜应用及其机理研究 |
1.5 热处理采后果蔬保鲜机理及应用研究 |
1.6 代谢组学 |
1.7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水蜜桃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处理 |
2.3.2 感官评价 |
2.3.3 CI指数 |
2.3.4 色泽测定 |
2.3.5 硬度测定 |
2.3.6 失重率测定 |
2.3.7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2.3.8 相对电导率测定 |
2.3.9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3.10 可溶性蛋白质测定 |
2.3.11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2.3.1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2.3.1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2.3.14 总酚含量测定 |
2.3.15 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
2.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感官评价的影响 |
2.4.2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CI指数的影响 |
2.4.3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颜色的影响 |
2.4.4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硬度的影响 |
2.4.5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失重率的影响 |
2.4.6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2.4.7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4.8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MDA的影响 |
2.4.9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蛋白质的影响 |
2.4.10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POD的影响 |
2.4.11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PPO的影响 |
2.4.12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PAL的影响 |
2.4.13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总酚的影响 |
2.4.14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桃果抗坏血酸的影响 |
2.5 讨论与小结 |
2.5.1 讨论 |
2.5.2 小结 |
第三章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水蜜桃冷害代谢物和转录水平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处理 |
3.3.2 水蜜桃样品RNA的提取 |
3.3.3 样品检测 |
3.3.4 cDNA文库构建 |
3.3.5 cDNA文库质控 |
3.3.6 上机测序 |
3.3.7 文库测序数据处理 |
3.3.8 转录组生物信息分析 |
3.3.9 测序质量控制 |
3.3.10 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
3.3.11 基因表达定量 |
3.3.1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3.13 差异表达基因(DEGs)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3.3.14 水蜜桃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 qPCR)验证分析 |
3.3.15 水蜜桃样品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 |
3.3.16 GC-MS数据处理 |
3.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转库组测序数据以及质量控制 |
3.4.2 转录组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
3.4.3 新基因功能注释 |
3.4.4 样品基因表达量总体分布 |
3.4.5 差异表达分析 |
3.4.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3.4.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和分类 |
3.4.8 差异表达基因的COG注释和分类 |
3.4.9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注释 |
3.4.10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结果 |
3.4.11 KEGG代谢通路分析 |
3.4.12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3.5 水蜜桃果实CI代谢物分析 |
3.6 讨论与小结 |
3.6.1 讨论 |
3.6.2 小结 |
第四章 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冷害发生进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主要试剂 |
4.2.2 实验材料 |
4.2.3 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处理 |
4.3.2 CI指数的测定 |
4.3.3 腐烂率的测定 |
4.3.4 失重率的测定 |
4.3.5 亮度的测定 |
4.3.6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4.3.7 硬度测定 |
4.3.8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
4.3.9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4.3.10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4.3.11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4.3.12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 |
4.3.13 脂氧合酶(LOX)活性的测定 |
4.3.14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的测定 |
4.3.15 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的测定 |
4.3.16 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测定 |
4.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CI指数的影响 |
4.4.2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腐烂率的影响 |
4.4.3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失重率的影响 |
4.4.4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亮度的影响 |
4.4.5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4.4.6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硬度的影响 |
4.4.7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4.4.8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O~(2-)生成速率的影响 |
4.4.9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4.10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超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4.11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4.12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4.13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
4.4.14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DHAR酶活性的影响 |
4.4.15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MDHAR酶活性的影响 |
4.4.16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GSH含量的影响 |
4.5 讨论与小结 |
4.5.1 讨论 |
4.5.2 小结 |
第五章 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冷害发生进程中能量代谢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样品处理 |
5.3.2 ATP、ADP、AMP和能荷测定 |
5.3.3 水蜜桃线粒体提取 |
5.3.4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激酶(NADK)活性测定 |
5.3.5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NADP、NADH和NADPH含量测定 |
5.3.6 交替氧化酶(AOX)活性测定 |
5.3.7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测定 |
5.3.8 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测定 |
5.3.9 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测定 |
5.3.10 H~+-ATP酶活性测定 |
5.3.11 Ca~(2+)-ATP酶活性测定 |
5.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ATP含量的影响 |
5.4.2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ADP含量的影响 |
5.4.3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AMP含量的影响 |
5.4.4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能荷水平的影响 |
5.4.5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NADK活性的影响 |
5.4.6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NAD含量的影响 |
5.4.7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NADH含量的影响 |
5.4.8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NADP含量的影响 |
5.4.9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NADPH含量的影响 |
5.4.10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AOX酶活性的影响 |
5.4.11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PFK酶活性的影响 |
5.4.12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SDH酶活性的影响 |
5.4.13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CCO酶活性的影响 |
5.4.14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H~+-ATP酶活性的影响 |
5.4.15 褪黑素和热处理对水蜜桃采后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
5.5 讨论与小结 |
5.5.1 讨论 |
5.5.2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在蜂蜜中的含量测定及其降解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蜂蜜及其安全性概述 |
1.1.1 蜂蜜中有毒物质 |
1.1.2 雷公藤对蜂蜜安全性的影响 |
1.2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2.1 液-液萃取与分散液-液萃取 |
1.2.2 固相萃取技术 |
1.2.3 基体分散固相萃取 |
1.2.4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
1.2.5 磁性固相萃取技术 |
1.2.6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1.2.7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 |
1.2.8 QuEChERS技术 |
1.3 仪器分析方法 |
1.3.1 气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质谱法 |
1.3.2 液相色谱法与液相色谱-质谱法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设备 |
2.1.2 化学试剂 |
2.1.3 样品原料 |
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2.2.1 标准储备溶液 |
2.2.2 混合标准溶液 |
2.2.3 基质混合标准工作溶液 |
2.3 实验方法 |
2.3.1 Fe_3O_4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2.3.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3.3 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降解特征实验方法 |
2.4 仪器分析条件 |
2.4.1 LC/MS/MS色谱条件 |
2.4.2 LC/MS/MS质谱条件 |
2.4.3 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离子流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提取及净化前处理方法优化 |
3.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1.2 提取盐的选择及用量的优化 |
3.1.3 净化剂用量的优化 |
3.1.5 Fe_3O_4 磁性纳米粒子净化效果的研究 |
3.1.6 复溶溶剂的影响 |
3.2 方法学验证 |
3.2.1 线性范围、相关系数及方法检出限 |
3.2.2 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 |
3.2.3 基质效应评价 |
3.3 实际样品的检测 |
3.4 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规律研究 |
3.4.1 标准物质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降解规律研究 |
3.4.2 蜂蜜添加在不同贮藏条件下降解规律的研究 |
3.4.3 冲泡过程对蜂蜜添加的降解规律研究 |
4 讨论 |
4.1 改进QuEChERS方法 |
4.2 复溶溶剂的选择 |
4.3 实际样品分析 |
4.4 蜂蜜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在贮藏及水冲泡过程中的降解规律 |
4.5 创新点 |
4.6 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乙酸介导的内源茉莉酸合成改善采后菜豆冷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乙酸处理对菜豆低温贮藏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冷害指数的测定 |
2.2.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2.2.3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2.2.4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2.2.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2.6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2.2.7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乙酸处理对菜豆贮藏期的影响 |
2.3.2 乙酸处理对冷藏菜豆外观变化及冷害指数的影响 |
2.3.3 乙酸处理对冷藏菜豆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3.4 乙酸处理对冷藏菜豆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3.5 乙酸处理对冷藏菜豆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2.3.6 乙酸处理对冷藏菜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7 乙酸处理对冷藏菜豆CAT、POD活性的影响 |
第三章 乙酸处理对菜豆低温贮藏期间茉莉酸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材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菜豆茉莉酸含量的测定 |
3.2.2 菜豆总RNA提取 |
3.2.3 cDNA反转录 |
3.2.4 RT-qPCR |
3.2.5 引物设计 |
3.3 试验结果 |
3.3.1 乙酸处理对冷藏菜豆茉莉酸合成途径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2 乙酸处理对冷藏菜豆茉莉酸合成量的影响 |
3.3.3 乙酸处理对冷藏菜豆茉莉酸下游信号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4 乙酸处理对菜豆茉莉酸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试验结果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5)茶树种子脱水敏感性机制及LEA蛋白的鉴定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种子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
1.1.1 正常性种子保存技术 |
1.1.2 顽拗性种子保存技术 |
1.2 植物种子脱水耐性的形成机制 |
1.2.1 细胞去分化和代谢关闭 |
1.2.2 重新水合过程中的修复机制 |
1.2.3 种子脱水耐性与抗氧化系统 |
1.2.4 种子脱水耐性与保护性物质 |
1.3 植物LEA蛋白研究进展 |
1.3.1 LEA蛋白的分类 |
1.3.2 LEA基因的表达调控 |
1.3.3 LEA蛋白的功能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顽拗性茶树种子脱水敏感性机制研究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及干燥脱水处理 |
2.1.2 主要仪器 |
2.1.3 种子含水量测定 |
2.1.4 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测定 |
2.1.5 种子相对电导率测定 |
2.1.6 茶树种子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2.1.7 茶树种子转录组文库的构建、测序与组装 |
2.1.8 茶树种子转录组Unigenes的功能注释与编码蛋白框预测 |
2.1.9 茶树种子表达谱文库的构建、测序与比对分析 |
2.1.10 茶树种子表达谱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GO、KEGG富集分析 |
2.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干燥脱水处理对茶树种子含水量、萌发率及萌发指数的影响 |
2.2.2 干燥脱水处理对茶树种子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2.2.3 茶树种子总RNA提取质量评估 |
2.2.4 茶树种子响应干燥脱水处理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2.2.5 茶树种子响应干燥脱水处理的数字基因表达谱结果分析 |
2.2.6 响应茶树种子干燥脱水处理的ABA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基因 |
2.2.7 响应茶树种子干燥脱水处理的转录因子基因 |
2.2.8 响应茶树种子干燥脱水处理的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代谢基因 |
2.2.9 候选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
2.3 讨论 |
第三章 茶树LEA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
引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植物材料与胁迫处理 |
3.1.2 主要仪器 |
3.1.3 茶树LEA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
3.1.4 茶树LEA基因的理化特性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
3.1.5 茶树LEA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构建 |
3.1.6 茶树LEA基因的保守基序分析 |
3.1.7 RNA的提取 |
3.1.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茶树LEA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与分类 |
3.2.2 茶树LEA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特性分析与亚细胞定位预测 |
3.2.3 茶树LEA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3.2.4 茶树LEA基因的蛋白保守基序分析 |
3.2.5 茶树LEA基因在5个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
3.2.6 茶树LEA基因在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3.2.7 茶树LEA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3.2.8 茶树LEA基因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3.2.9 茶树LEA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3.2.10 茶树LEA基因在ABA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3.2.11 茶树LEA基因在种子干燥脱水处理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51个拟南芥LE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
附表2 48个茶树LE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
作者简介 |
(6)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1 种子老化研究进展 |
1.1.1 种子活力 |
1.1.2 种子老化 |
1.1.3 种子老化的影响因素 |
1.1.4 种子老化过程中的生理代谢和生化变化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含水量的影响 |
2.2.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3 贮藏年限对燕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4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渗透调节物质和贮藏物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3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4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淀粉含量的影响 |
3.2.5 燕麦种子萌发指标与渗透调节物质和贮藏物质的相关性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4.2.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3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2.4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α -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2.5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6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7 燕麦种子萌发指标与酶活性的相关性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7)高湿贮藏对青花菜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青花菜采后生理 |
1.1 水分及营养供应 |
1.2 叶绿素代谢 |
1.3 糖代谢 |
1.4 活性氧代谢与膜脂过氧化 |
1.5 其他营养成分的变化 |
2 果蔬采后保鲜技术在青花菜中的应用 |
2.1 物理方法 |
2.1.1 低温贮藏 |
2.1.2 气调 |
2.1.3 热处理 |
2.1.4 低强度光照处理 |
2.1.5 高湿贮藏 |
2.2 化学方法 |
2.2.1 6-BA处理 |
2.2.2 1-MCP处理 |
2.2.3 乙醇处理 |
2.2.4 褪黑素处理 |
2.3 其他方法 |
3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3.1 立题背景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品质和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失重率的测定 |
1.3 黄化指数的测定 |
1.4 颜色参数的测定 |
1.5 青花菜干重的测定 |
1.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1.7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8 叶绿素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1.9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1.10 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1.11 GK和UGPase活性的测定 |
1.12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失重率的影响 |
2.2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黄化指数的影响 |
2.3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颜色参数的影响 |
2.4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5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叶绿素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6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7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8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GK和UGPase活性的影响 |
2.9 青花菜黄化相关指标和糖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抗氧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处理 |
1.2 VC含量的测定 |
1.3 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1.4 总硫代葡萄糖苷和萝卜硫素含量的测定 |
1.5 O_2~(-·)生成速率、H_2O_2含量、·OH自由基清除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1.6 SOD、CAT、APX和POD活性的测定 |
1.7 MDA含量的测定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VC含量的影响 |
2.2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3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总硫代葡萄糖苷和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 |
2.4 高湿贮藏对青花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5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6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8)温度对贵阳青棒豆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处理方法 |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2. 1 腐烂率 |
1.2.2. 2 失重率 |
1.2.2. 3 硬度 |
1.2.2. 4 可溶性固形物 (TSS) 含量 |
1.2.2. 5 呼吸速率 |
1.2.2. 6 蛋白质含量 |
1.2.2. 7 抗坏血酸和淀粉含量 |
1.2.2. 8 色泽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贮藏温度对菜豆腐烂率和失重率的影响 |
2.2 贮藏温度对菜豆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3 贮藏温度对菜豆呼吸速率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2.4 贮藏温度对菜豆可溶性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2.5 贮藏温度对菜豆色泽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9)电生功能水、超声波对菜豆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 菜豆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研究进展 |
1.1 外观品质 |
1.2 呼吸作用 |
1.3 细胞膜透性 |
1.4 营养品质 |
2. 电生功能水、超声波对果蔬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 电生功能水处理对果蔬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1 电生功能水应用于果蔬采后处理的作用机理 |
2.1.2 电生功能水应用于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研究进展 |
2.2 超声波处理对果蔬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1 超声波应用于果蔬采后处理的作用机理 |
2.2.2 超声波应用于果蔬采后处理的研究进展 |
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电生功能水处理对菜豆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验试剂 |
2.3 主要试验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电生功能水的制备 |
2.4.2 处理方法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 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 |
2.5.2 失重率 |
2.5.3 硬度 |
2.5.4 色差 |
2.5.5 还原糖含量 |
2.5.6 叶绿素含量 |
2.5.7 抗坏血酸含量 |
2.5.8 丙二醛含量 |
2.5.9 相对电导率 |
2.5.10 呼吸强度 |
2.5.11 锈斑指数 |
2.5.12 商品率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失重率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色差的影响 |
3.5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还原糖、叶绿素、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3.6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7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8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呼吸强度的影响 |
3.9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12d后锈斑指数和商品率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超声波、酸性电生功能水对菜豆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验试剂 |
2.3 主要试验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超声波处理对酸性电生功能水理化指标的影响 |
2.4.2 超声波、酸性电生功能水对菜豆贮藏品质的影响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 pH值和电导率 |
2.5.2 有效氯浓度 |
2.5.3 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 |
2.5.4 呼吸强度 |
2.5.5 贮藏品质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超声波处理对酸性电生功能水理化指标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表面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呼吸强度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菜豆贮藏期间还原糖、叶绿素、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处理对菜豆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10)运输条件对鲜食青棒豆货架期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拟运输温度对菜豆贮藏性能的影响 |
1.2.2 模拟运输时间对菜豆贮藏性能的影响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运输温度对菜豆货架品质的影响 |
2.1.1 运输温度对菜豆货架期腐烂率和失重率的影响 |
2.1.2 运输温度对菜豆货架期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1.3 运输温度对菜豆货架期抗坏血酸含量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2.1.4 运输温度对菜豆货架期色泽的影响 |
2.2 运输时间对鲜食菜豆货架品质的影响 |
2.2.1 运输时间对菜豆货架期腐烂率和失重率的影响 |
2.2.2 运输时间对菜豆货架期硬度和TSS的影响 |
2.2.3 运输时间对菜豆货架期呼吸速率的影响 |
2.2.4 运输时间对菜豆货架色泽的影响 |
3 结论 |
四、菜豆常温条件下的贮藏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落酸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抗冷性的影响及转录因子AchnABF1的功能研究[D]. 靳蜜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外源褪黑素和热处理对冷藏水蜜桃冷害发生的影响[D]. 朱芹. 扬州大学, 2020(04)
- [3]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在蜂蜜中的含量测定及其降解特征研究[D]. 吉福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4]乙酸介导的内源茉莉酸合成改善采后菜豆冷害的研究[D]. 贾文韬.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茶树种子脱水敏感性机制及LEA蛋白的鉴定与表达分析[D]. 金孝芳.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金小雯.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7]高湿贮藏对青花菜保鲜效果的研究[D]. 赵紫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温度对贵阳青棒豆贮藏品质的影响[J]. 谢国芳,谭书明. 保鲜与加工, 2018(05)
- [9]电生功能水、超声波对菜豆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D]. 张玉蕾.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10]运输条件对鲜食青棒豆货架期品质的影响[J]. 谢国芳,谭书明. 食品工业科技,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