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对45例肝胆湿热型胁痛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赫连晓彤[1](2021)在《培中利胆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培中利胆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伴焦虑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培中利胆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伴焦虑状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彰显中医药的治疗优势,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伴焦虑状态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收入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伴焦虑状态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方案联合利胆片,试验组给予基础治疗方案联合培中利胆汤,两组疗程均为2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胆囊B超结果及HAMA量表评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总有效率: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为90.00%,对照组为80.0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单项症状在右胁肋部不适、腹痛欲泻、饮食减少、脘腹胀满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便溏不爽、体倦乏力、善太息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苦方面两组治疗无明显差异;在右上腹压痛方面对照组优于试验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胆囊B超结果: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AMA量表评分:两组HAMA有效率比较,试验组为96.33%,对照组为76.67%,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培中利胆汤可明显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伴焦虑状态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胆囊B超及降低HAMA量表评分,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姜菊玲[2](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闫少卓[3](2021)在《金陈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运用自拟方金陈排石汤进行治疗,并与中成药胆舒胶囊设置对照实验。同时分析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的中医病因病机和金陈排石汤的组方配伍依据,并从临床疗效上论证金陈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的有效性,为中医治疗肝胆湿热型型胆囊结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对90例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运用自拟方金陈排石汤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胆舒胶囊治疗。以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和每个疗程结束时的中医症候以及治疗3个疗程前后的胆囊彩超影像学下胆囊结石的数量、直径,并通过比较相应的评分和影像学表现,评价金陈排石汤的临床疗效。结果:本次研究纳入90例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患者,实际完成85例,治疗组完成43例,对照组完成42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其中治疗组中医症候改善情况痊愈12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改善中医症候优于对照组(P<0.05);单项中医症候改善情况中,两组患者单项中医症候均得到改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除舌象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项症状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困重乏力与恶心呕吐两项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在溶石排石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为76.19%,治疗组溶石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经6周治疗后两组胆囊结石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1.4%和73.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肝功,血常规等指标未出现异常波动,治疗组出现1例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3例轻度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陈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结石消融并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黄汉基[4](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干预胆囊结石患者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和结石复发率,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大黄灵仙胶囊能够降低胆囊结石小鼠肝脏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从而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集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消炎利胆片对照组30例,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30例。术后第1天,对照组患者给予消炎利胆片6片/次,每天3次,治疗组给与大黄灵仙胶囊6粒/次,每天3次,两组共治疗6个月。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结石复发率,及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常规(WBC、CRP)、尿常规和大便常规,以及心、肝(ALT、AST等)肾功能。(2)基础实验:将6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熊去氧胆酸胶囊组(U组),大黄灵仙胶囊组(D组)各15只(以下组成以代号简称)。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给予高脂、高胆固醇(15%脂肪、1%胆固醇、5%胆酸)饲料喂养。根据小鼠与成人体重等效药物剂量换算,U组给予130mg/kg·d熊去氧胆酸胶囊(UDCA)粉剂溶液灌胃,D组给予13g/kg·d的大黄灵仙胶囊溶液灌胃。8周后解剖小鼠胆囊观察成石率,取肝脏组织行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肝脏炎症因子IL-6、IL-8、TNF-α的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1)临床研究:(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结石复发,两组有效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后,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和胆囊壁厚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和胆囊壁厚度改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2)基础研究:(1)除N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有结石产生,与M组相比,U组和D组小鼠成石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R结果:4组小鼠间各IL-6、IL-8、TNF-α因子的m RNA水平表达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63,P<0.001;F=95.11,P<0.001;F=88.33,P<0.001)。D组的各炎症因子m RNA水平表达除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与其M组、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较M组、U组低。(3)Western Blotting结果:各组小鼠的炎症因子IL-6、IL-8、TNF-α蛋白总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41.87,P<0.001;F=98.19,P<0.001;F=34.02,P<0.001)。组间对比D组与正常组相比,IL-6、IL-8、TNF-α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结论:大黄灵仙胶囊能够改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减少结石复发,并未见毒副作用。同时,大黄灵仙胶囊能够降低IL-6、IL-8、TNF-α炎症因子在小鼠肝脏的表达,减少肝脏损伤,促进胆汁排泄,从而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
王晓丽[5](2020)在《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最终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纳入患者30例。均给予两组患者饮食指导,配合适当体育锻炼,在此基础上予对照组服用水飞蓟宾胶囊,每日3次,每次105mg,饭后口服,予观察组患者服用柴陷汤治疗,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袋,饭后开水冲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空腹血糖(FPG)、肝脏彩超、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Fibroscan)受控衰减参数(CAP值)、CT肝/脾比值、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患者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BMI指数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BMI指数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GGT)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GG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比较两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6、对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FPG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7、对患者治疗前后CAP值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AP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有效率为56.67%,治疗组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患者治疗前后肝脏B超变化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脏B超脂肪肝严重分级均较治疗前好转,对照组有效率为53.33%,治疗组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对患者治疗前后CT肝/脾比值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T肝/脾比值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确切疗效,可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肝功能、血脂、血糖、以及肝脏B超、CAP值等指标,减轻肝脏炎症。经过对比分析,除了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其余观察指标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经过临床研究分析,初步提炼柴陷汤方证如下:胸胁胀满痞闷;身重纳呆,咯吐痰涎,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舌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濡数。
唐元贵,王勇,周康源,熊健,胡世友[6](2020)在《芒硝联合化石利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芒硝外敷联合化石利胆汤在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90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抗感染、止痛解痉、补充电解质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化石利胆汤剂联合芒硝外敷。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主次症中医证候积分、主要证候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芒硝外敷联合化石利胆汤方案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不仅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陈晓[7](2019)在《木香消胀合剂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木香消胀合剂加减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木香消胀合剂加减对肝郁气滞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对木香消胀合剂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胆总管结石的机理进行探讨。方法:选取符合试验要求的病例9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应用木香消胀合剂(半夏、黄芩、黄连、木香、大腹皮、人参、郁金、干姜、大黄、紫苏叶、金钱草、枳实、白术、桅子、炙甘草、延胡索、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蒲公英、地龙)去延胡索,加柴胡、白芍、青皮;对照组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疗程4周,疗效指标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B超结果。试验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对肝郁气滞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均有一定疗效,且4周时疗效优于2周。试验组患者在症状、体征方面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的结石消溶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木香消胀合剂加减对肝郁气滞型胆总管结石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杨玉双[8](2019)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应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加有效的诊疗方案。方法:本试验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来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治疗的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72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并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方,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对照组同样给予基础治疗,并给予鸡骨草丸(广西玉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45021655)每次4粒,日3次,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的积分情况。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对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方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上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无差异;在两组患者的临床中医主证、次症缓解方面,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前后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后有显着差异(t=-6.471,p<0.05);在两组胆囊彩超疗效评价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胆囊彩超表现方面疗效相当;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2%,治疗后对照组中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9%,说明治疗组在缓解中医临床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可以很好地改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胁肋疼痛等症状。试验后两组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这两种药物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结果显示,在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时,治疗组的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方效果优于对照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恶心、腹胀等症状,为患者减轻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韦丽双[9](2019)在《胆石症中医证型与腹部B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胆石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胆道系统疾病,针对本病的临床症状,古代医书中记载颇多,但关于本病的预防和治疗仍然是当今医学的一大难题,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本病的诊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望、闻、问、切,已有超声、X线、CT、MR、ERCP等更简便、快捷、精准、成熟的手段。本课题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病例的收集与观察,初步分析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超声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胆石症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胆石症中医证型及临床证治提供更夯实有力的研究基础。方法:根据本次的研究目的以及相关中西医诊断标准,制定胆石症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观察表,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葛院区及仙葫院区门诊、住院部及体检中心经B超诊断为胆石症患者进行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94名患者,运用Excel、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分析胆石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类型与影像学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的对象中,无排除和剔除病例,共94例,其中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总体发病年龄在56.88±17.85岁,女性发病年龄为58.70±18.40,男性发病年龄为54.82±17.17。(2)本次研究对象,结石位置由高到低依次为胆囊内结石61例,肝内胆管结石22例,胆囊颈结石8例,胆总管结石3例。无明显性别差异。(3)本研究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为: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阴不足证>瘀血阻滞证>热毒内蕴证。(4)本研究患者中医症候分型与年龄、性别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肝胆湿热证以青年男性多见;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中年女性;肝阴不足证及瘀血阻滞证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热毒内蕴证无明显年龄区别,主要见于男性。(5)本次研究胆石症的影响因素中情绪与压力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性质、烟酒茶嗜好、高血压、糖尿病、肝病、体质指数及血脂与该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6)本次研究患者中医证型与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管扩张有差异(P<0.05),而与胆石数量、胆石大小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男性胆石症中医证型多见肝胆湿热证,女性以肝郁气滞证多见。2、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以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阴不足证及瘀血阻滞证多见,热毒内蕴少见。3、胆石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管扩张密切相关:肝胆湿热证胆囊多增大、胆囊壁毛糙、增厚、胆管扩张较明显;肝郁气滞证胆囊大小多正常、胆囊壁稍增厚或增厚、部分胆管扩张;肝阴不足证胆囊大小基本正常、胆囊壁稍增厚,胆管扩张不明显;瘀血阻滞证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或稍增厚,胆管扩张不明显;热毒内蕴证胆囊明显增大,胆囊壁增厚,胆管扩张明显。
卜凡新[10](2017)在《穴位埋线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治疗结果,以评定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每天1次,6次后休息一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个疗程。并对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和胆囊B超影像学进行比较,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1)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2.59%。(2)胆囊B超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6.21%;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1.48%。故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胆囊B超影像学相比较,疗效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胆囊壁厚度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均有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疗效确切,是一种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有效疗法。
二、B超对45例肝胆湿热型胁痛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对45例肝胆湿热型胁痛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培中利胆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给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统计方法 |
4.一般资料分析 |
5.研究结果分析 |
5.1 综合疗效比较 |
5.2 治疗前后症状总评分比较 |
5.3 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评分比较 |
5.4 治疗前后胆囊B超的比较 |
5.5 HAMA有效率比较 |
5.6 HAMA评分比较 |
6.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对慢性胆囊炎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来源 |
1.2 病因病机分析 |
2.中医对焦虑状态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来源 |
2.2 病因病机分析 |
3.健脾利胆,疏肝解郁治则的确立 |
4.对培中利胆汤组方的探讨 |
5.对培中利胆汤单味药的认识及现代药理研究 |
6.预防与调护 |
结语 |
1.研究结论 |
2.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对慢性胆囊炎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论文着作 |
(2)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
6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时间范围 |
3 文献类型 |
4 检索策略 |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文献类型 |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
3 证型频次分布 |
讨论 |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关联规则分析 |
讨论 |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
3 本研究的特点 |
结论 |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分析 |
讨论 |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
附录二 |
附件 |
(3)金陈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4.3 临床观测 |
5.统计资料分析处理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1.1 性别、年龄、病程数据比较 |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胆囊结石数量比较 |
1.3 两组患者治疗前胆囊结石大小比较 |
2.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 |
2.1 治疗2 周疗效对比结果 |
2.2 治疗4 周疗效对比结果 |
2.3 治疗6 周疗效对比结果 |
2.4 治疗6 周内中医症候改善情况 |
3.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3.1 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3.2 中医单项症候积分比较 |
4.治疗6 周后影像学疗效比较 |
5.治疗6 周后总有效率比较 |
6.安全性指标比较 |
7.不良反应事件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方法 |
2 研究内容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石复发情况比较 |
3.4 两组患者安全指标情况 |
4 讨论 |
4.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
4.2 岭南地区环境与胆石症的治疗 |
4.3 胆囊收缩功能对防治胆石症的影响 |
4.4 胆囊结石的治疗 |
4.4.1 非手术治疗 |
4.4.2 手术治疗 |
4.4.3 保胆取石术的重要性 |
4.5 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疗效探讨 |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 |
科研经历 |
(5)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名 |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 |
1.3 中医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的认识 |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辨证分型 |
1.5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概况 |
2.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基础 |
2.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优势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方案设计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9 疗效标准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病例纳入情况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的比较 |
4.3 治疗后疗效比较 |
4.4 安全性指标观测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疗效的分析 |
1.2 对改善患者血脂、血糖疗效的分析 |
1.3 对改善患者BMI指数结果分析 |
1.4 对改善患者CAP值的疗效分析 |
1.5 对患者肝脏B超疗效率的分析 |
1.6 对患者CT肝/脾比值疗效的分析 |
1.7 中医综合疗效分析 |
1.8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
2 西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不足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优势 |
4 导师对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学术观点 |
5 柴陷汤的应用依据 |
6 柴陷汤主要单味药分析 |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芒硝联合化石利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临床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主次症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7)木香消胀合剂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治疗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统计分析 |
3.1 试验结果分析 |
3.2 安全性观察 |
3.3 研究结论 |
讨论 |
1. 胆总管结石的西医概述 |
1.1 胆总管结石的诱发因素 |
1.2 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
1.3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
2. 中医对胆总管结石的认识 |
2.1 病名探讨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原则 |
3. 木香消胀合剂的方药解析 |
3.1 立法依据与思路 |
3.2 组方配伍特点 |
3.3 单味药药物分析及其现代药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古代中医学对慢性胆囊炎的认识 |
2、现代中医学对慢性胆囊炎的认识 |
3、西医对慢性胆囊炎的认识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病例来源 |
3、病例选择标准 |
4、研究方法 |
5、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指标 |
6、统计学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基本资料 |
2、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3、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4、脱落病例及中止病例情况 |
5、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讨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9)胆石症中医证型与腹部B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1.3 西医对胆石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1.3.1 感染因素 |
1.3.1.1 细菌感染 |
1.3.1.2 病毒感染 |
1.3.1.3 寄生虫感染 |
1.3.2 代谢因素 |
1.3.2.1 脂质代谢异常 |
1.3.2.2 糖尿病 |
1.3.2.3 肥胖 |
1.3.2.4 高血压 |
1.3.3 饮食与环境因素 |
1.3.4 遗传因素 |
1.3.5 其他因素 |
1.4 胆石症的诊断依据 |
1.5 胆石症病情的评估 |
1.6 胆石症的治疗 |
1.6.1 无症状胆石症的治疗 |
1.6.2 症状性胆石症的治疗 |
1.6.2.1 药物溶石治疗 |
1.6.2.2 体外震波碎石 |
1.6.2.3 手术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的认识 |
2.1 中医古籍对胆石症病名认识 |
2.2 病因 |
2.2.1 外感邪气 |
2.2.2 情志不调 |
2.2.3 饮食内伤 |
2.2.4 劳逸失度 |
2.2.5 先天不足 |
2.2.6 虫积损伤 |
2.3 中医对胆石症病位的认识 |
2.4 中医对胆石症病机的认识 |
2.5 胆石症的中医辨证 |
2.6 中医治疗胆石症 |
2.6.1 辨证论治 |
2.6.2 自拟方治疗 |
2.6.3 中医外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调查研究 |
1.1 调查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调查研究方法及内容 |
2.1 超声检查仪器与操作 |
2.2 收集患者资料,设计患者调查表 |
2.3 主要观察项目 |
2.4 观察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胆石症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4.1.1 性别与年龄分布 |
4.1.2 职业性质分布 |
4.1.3 体重指数与性别分布 |
4.1.4 情绪与压力分布情况 |
4.1.5 烟、酒、茶嗜好分布特点 |
4.1.6 既往病史分布 |
4.1.7 检验指标的分布 |
4.1.8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 |
4.1.9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1.10 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1.11 性别与中医证型分布 |
4.1.12 中医证型与胆囊B超显示情况分布 |
5 讨论 |
5.1 胆石症患者基本信息分析 |
5.1.1 性别与年龄讨论分析 |
5.1.2 胆石症危险因素的探讨分析 |
5.1.3 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及临床主要症状关系的讨论分析 |
5.1.4 中医证型与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石数量、胆石大小、胆石位置、胆囊扩张的讨论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缩略词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穴位埋线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受试者来源 |
(二)受试者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一)治疗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观察指标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基础数据分析 |
(二)治疗后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
(三)临床疗效判定结果 |
(四)结果分析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慢性胆囊炎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证型 |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胆囊炎的认识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病理 |
三、埋线疗法研究概况 |
(一)概述 |
(二)源流与发展 |
(三)埋线发展经历的两次飞跃 |
四、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机理探析 |
(一)穴位埋线疗法机理初探 |
(二)选穴方义 |
五、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分析 |
(一)对中医症候的改善分析 |
(二)对胆囊B超影像学改善分析 |
(三)本疗法治疗本病的优势 |
六、本课题在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一)研究样本量的限制 |
(二)治疗时间的限制 |
(三)无统一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
(四)疗效观察指标的限制 |
(五)课题研究仅限临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B超对45例肝胆湿热型胁痛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培中利胆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研究[D]. 赫连晓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金陈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的临床观察[D]. 闫少卓.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4]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黄汉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D]. 王晓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芒硝联合化石利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 唐元贵,王勇,周康源,熊健,胡世友. 中国中医急症, 2020(03)
- [7]木香消胀合剂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D]. 陈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型)的临床研究[D]. 杨玉双.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胆石症中医证型与腹部B超的相关性研究[D]. 韦丽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穴位埋线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卜凡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