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指肠水平部腺癌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伟,杨晓俊,施天培,卢旭,朱华,褚朝顺,汪宝林[1](2022)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恶变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十二指肠狭窄、梗阻,从而导致近端扩张、食物淤积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CS)最为常见[1]。较大的胰腺肿瘤也会出现十二指肠水平部压迫或侵犯从而导致十二指肠淤滞的表现[2]。但是,两者同时出现的情况极为罕见,尤其是胰腺肿瘤较小时,更易漏诊,从而导致灾难性后果。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王建[2](2021)在《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3例患者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其中整块切除21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1例,发生率为47.8%(11/23),其中6例患者同时伴有2种及以上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4.8%),5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后止血,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8.7%),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1.7%),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9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9.1%(9/23),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2例(52.2%),高估2例(8.7%)。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4-55月)。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积极采取切除的治疗策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近期效果相对安全、有效,可以做为首选术式,但是远期效果仍需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目的对比三种塑料胆管支架末端开口留置方式在解除由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1例,行塑料胆管支架置入减黄治疗,其中胆管支架末端开口胃内留置18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乳头留置31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12例。随访临床疗效、并发症,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三种塑料胆管支架置入的入组患者中位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76),支架中位通畅时间(p=0.101)、90天内支架梗阻率(p=0.589)、围手术期死亡率(p=1)三组术式无明显差异。三组支架的2周内发热率(p=0.003)有统计学差异(p=0.017)。结论三组术式在中位年龄、90天再梗阻率、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组患者的2周内发热率低于其他两组,我们应将支架末端开口留置于十二指肠水平部作为首选置入方式。当然,此研究局限于入组人数,我们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结论。
程海超[3](2021)在《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88例非乳头区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rimary tumor of the duodenum,PTD)患者的病例信息,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旨在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21年0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非乳头区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和并发症。通过电话随访和病历查阅的方式,获得远期生存情况。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之间生存曲线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研究共包括88例PTD患者,其中47例男性(53.4%)和41例女性(46.6%),总体的平均年龄为57.22岁。2.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贫血(占64.8%),腹痛(占42.0%),腹胀(占37.5%)和恶心(占25.0%)。3.肿瘤发生部位在球部17例(19.30%),降部49例(55.70%),降部水平部8例(9.10%),水平部12例(13.60%),升部2例(2.30%)。最终的组织病理学显示间质瘤35例(39.80%),腺癌32例(36.40%),淋巴瘤3例(3.40%),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8.00%),其他病理类型11例(12.5%),分别为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错构瘤1例,神经鞘瘤1例,腺瘤样增生4例,绒毛-管状腺瘤4例。88例手术方式包括5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3例局部切除术和4例内镜下治疗。4.间质瘤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7.1%、91.4%,腺癌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75.5%、65.6%,神经内分泌肿瘤1年、3年、5年生存率均为85.7%,3例淋巴瘤1年生存率为33.3%,其他少见类型肿瘤未出现死亡病例。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核分裂象是影响间质瘤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1.PTD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易被忽视。2.PTD以间质瘤和腺癌多见,核分裂象是影响间质瘤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对于中高危患者术后应采取辅助靶向等治疗来提高预后生存;相对于间质瘤患者,腺癌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5.6%,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3.PTD患者多数缺乏特异性肿瘤标记物,胃镜和CT等辅助检查时诊断PTD的重要手段,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提高术后生存。
赵丹[4](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曾庆昇[5](2019)在《10年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资料的单中心回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十二指肠GIST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影响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治疗、获得根治性切除(R0)的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总结、评估不同手术术式的操作方法和近、远期疗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十二指肠GIST患者生存和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十二指肠GIST患者48例,男女比例1.5:1,平均年龄(58.2±9.4)岁。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34例,70.8%),肿瘤最多见于十二指肠降段,共26例。全组行局限性切除术(limited resection,LR)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15例。LR组相较PD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核分裂象等方面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而PD组相较于LR组肿瘤直径更大(P=0.021)、危险度分级更高(P=0.029)、AJCC分期更晚(P=0.039)、肿瘤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P=0.003),两种术式选择与肿瘤系膜侧边缘距乳头距离和是否侵犯胰腺呈显着相关性(P=0.000;P=0.000)。手术疗效方面,LR组相较PD组术中出血更少(P=0.001)、手术耗时更短(P=0.000)、术后离院时间更快(P=0.000)、住院花费更低(P=0.004)。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7.3%vs.40%)和术后严重并发症(III-V级)发生率(6.1%vs.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OS和RF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89,P=0.0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大小(P=0.013)、核分裂象(P=0.000)、肿瘤危险度分级(P=0.013)及AJCC分期(P=0.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核分裂象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最常见的首发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LR手术在近期疗效方面优于PD手术,十二指肠GIST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自身的生物学行为,与手术术式无明显相关。在手术技术可行和满足肿瘤学治疗要求的条件下,LR是十二指肠GIST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十二指肠GIST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
孙长杰[6](2018)在《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联合血管重建的胰腺根治手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探讨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并分析机器人组和开腹组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施行的38例胰腺切合联合血管重建手术病人资料.其中15例病人接受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23例行开腹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分析病例的术前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ASA评分等,术中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血管阻断时间、病理、切缘阳性、淋巴结数量等,术后资料包括并发症、拔管时间、住院天数等,以及肿瘤复发时间、生存时间等随访资料。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平均手术时间342.67±79.84min,平均术中失血量573.33±310.45ml,平均术中输血量433.33±301.58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9.80±27.66天,6(40.00%)例患者有并发症,2(13.33%)例胰瘘,1(6.67%)例病人再次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304.43±77.52min,平均术中失血量567.39±338.98ml,平均术中输血量656.52±476.57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8.56±16.55天,10(43.49%%)例患者有并发症,4(17.39%)例胰瘘,1(4.35%)例病人再次手术,1例(4.35%)病人围术期死亡。根据随访结果,绘制生存曲线,机器人组中位生存时间是26.00±1.57月,开腹组中位生存时间15.00±3.74月,P=0.087。机器人组无瘤中位生存时间是26.00±13.77月,开腹组无瘤中位生存时间17.00±2.25月,P=0.179。结论:机器人组和腹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胰瘘、出血、二次手术、围术期死亡率等方面无显着差异,认为机器人血管重建是安全可行的。且两组病例的生存时间、无瘤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表明机器人组与开腹组的疗效、预后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董英娜,曹军英,张筠,刘雨宁,李小茜[7](201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T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自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的51例PT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及胃镜检查,观察肿瘤发生位置、大小、形态及累及范围等,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51例PTD患者中,鳞癌8例,腺癌31例,腺瘤5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淋巴瘤2例,间质瘤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检出率为86.3%(44/51),显着高于胃镜检出率60.7%(3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胃镜全部检出,检出率为100.0%(5/5),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漏诊1例,检出率为80.0%(4/5),漏诊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后壁,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大乳头周围及降部肿瘤,胃镜检出21例,检出率为77.8%,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检出23例,检出率为85.2%,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十二指肠水平部及升部肿瘤,胃镜检出5例,检出率为26.3%,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检出17例,检出率为89.4%,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检查简便易行,患者痛苦小,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应用于十二指肠肿瘤的筛查诊断。
高文涛,奚春华,涂敏,代行龙,郭峰,陈建敏,卫积书,陆子鹏,吴峻立,蒋奎荣,苗毅[8](2017)在《腹腔镜下Treitz韧带途径钩突优先、动脉优先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Treitz韧带途径、从侧后方视角完成钩突优先、动脉优先入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4—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共完成18例腹腔镜下经Treitz韧带途径、钩突优先、动脉优先的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胰头或壶腹部占位,无血管侵犯和远处转移。术中首先利用常规足侧视角,分离胰腺钩突前缘和肠系膜上静脉(SMV)右缘、门静脉(PV),完成肝十二指肠韧带前方淋巴组织清扫;第二步:采用左后侧视角(左侧腹Trocar进镜),Treitz韧带途径游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将钩突从系膜根部后方向左侧牵引,在左后侧视野直视下显露SMA、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SMV空肠支后方、胰腺钩突之间的解剖关系,切断IPDA,以SMA左侧缘为切除线剥离结缔组织,实现以SMA为轴,从SMA起始部至其跨越钩突全长的剥离,在肠系膜根部左侧完成胰腺钩突远端系膜的离断;第三步:交替采用右后侧视角和足侧视角,从后向前、从足侧向头侧整体剥离近端胰腺钩突系膜(SMA起始部、腹腔干起始部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神经淋巴结缔组织);第四步:切断胰颈和胆总管,完成切除。结果 18例患者均经Treitz韧带途径实现SMA起始部的游离、悬吊和沿SMA轴的远端钩突的大部分离,其中8例在SMA左侧即完成了钩突远端完全离断。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胰腺或壶腹部恶性肿瘤13例,良性肿瘤5例。术后发生A级胰瘘6例,B级胰瘘1例;腹腔出血1例;A级胃排空延迟2例,B级胃排空延迟2例。术后平均住院(15.5±6.8)d。结论腹腔镜下经Treitz韧带途径、钩突优先、动脉优先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以实现腹腔干-SMA为轴全长胰腺钩突系膜的完整切除。
孙明生[9](2016)在《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肠系膜上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以及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4具尸体解剖学观察和96例上腹部MSCTA的血管重建,分析肠系膜上血管的分布与走行;实施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对所有病例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背侧观的门-肠系膜上静脉可分为三段:胰腺上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段;.其中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段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关系密切。2.MSCTA对胰周主要血管的显示率100%,胰周小动静脉的显示率58.3%-85.4%。3.共实施13例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80±38 min,术中出血:300±45mL,中转开腹率15.4%。清除淋巴结915枚,R0切除率100%。术后并发症27.3%,再次手术率15.4%。术后局部复发率7.7%,血行(肝)转移率23.1%。术后1年生存率84.6%,术后2年生存率71.4%,术后3年生存率60%。结论:1.通过尸体解剖与MSCTA研究,发现MSCTA可以提供准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肠系膜上血管的分布与走行,为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提供理论基础。2.从背侧观,可将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分为胰腺上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段等三段,肠系膜上静脉是腔镜下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的重要解剖标志,对实施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3.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以完成胰腺系膜全切除,提高R0切除率,完成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4.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是一种较合理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戴娜,王炳芳,陆永高[10](2015)在《十二指肠肿瘤伴发十二指肠淤积症一例》文中研究表明患者男.5l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个月于201 4年8月19日入院.既往体健。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粪隐血试验阳性.肿瘤标忠物水平在正常范围。上腹部增强CT未见明显异常。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息肉。经抗菌治疗和行息肉摘除术后.复查粪隐血试验阴性.9月7日出院。患者仍上腹胀痛,并反复恶心、呕吐胆汁样液体.进食后加重.较前明显消瘦.于9月1 4日再次住院.体格榆查示振水音阳性,行胃肠减压引流胃
二、十二指肠水平部腺癌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指肠水平部腺癌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恶变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简介 |
2 讨论 |
(2)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技术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资料 |
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的胆道支架引流进展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与学位相关的论文 |
基金资助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10年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资料的单中心回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病例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临床病理参数 |
1.1.5 手术方式和并发症 |
1.1.6 原发完全切除GIST的危险度评估 |
1.1.7 随访 |
1.1.8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患者情况和临床病理资料 |
1.2.1.1 临床病人基本情况 |
1.2.1.2 病理检查资料 |
1.2.2 不同危险度评估系统比较 |
1.2.2.1 改良NIH与 AFIP分级系统比较 |
1.2.2.2 不同临床资料的肿瘤危险度比较 |
1.2.3 手术相关资料 |
1.2.3.1 LR组与PD组临床资料比较 |
1.2.3.2 LR组与PD组手术相关指标及近期疗效比较 |
1.2.3.3 LR组与PD组术后病理比较 |
1.2.3.4 LR组与PD组远期疗效比较 |
1.2.4 预后分析 |
1.2.4.1 总体OS及RFS |
1.2.4.2 辅助治疗预后比较 |
1.2.4.3 单因素分析 |
1.2.4.4 多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十二指肠GIST的基本特点 |
1.3.1.1 十二指肠GIST流行病学 |
1.3.1.2 十二指肠GIST临床特点 |
1.3.1.3 十二指肠GIST病理学特点 |
1.3.2 十二指肠GIST切除术式选择原则 |
1.3.2.1 不同的手术方式适应证 |
1.3.2.2 局限性切除术术式探讨 |
1.3.3 LR与PD近远期疗效比较 |
1.3.4 十二指肠GIST预后研究 |
1.3.4.1 预后因素分析 |
1.3.4.2 辅助治疗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十二指肠间质瘤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对照表 |
中文部分 |
1 绪论 |
1.1 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发展 |
1.2 机器人系统的特点 |
1.3 胰腺的解剖及血管分布 |
1.4 胰腺癌的诊断 |
1.5 胰腺肿瘤切除联合血管重建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前准备 |
2.2.1 实验室检查 |
2.2.2 影像学检查 |
2.2.3 其他准备 |
2.3 手术指征及过程 |
2.3.1 手术指征 |
2.3.2 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 |
2.3.2.1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重建 |
2.3.2.2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肝动脉重建 |
2.3.2.3 机器人胰体尾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 |
2.3.2.4 机器人胰体尾切除联合肝动脉重建 |
2.3.2.5 机器人全胰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 |
2.4 术后管理 |
2.5 术后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机器人手术组 |
3.2 开腹手术组 |
3.3 回顾性分析 |
3.3.1 机器人组与和开腹组 |
3.3.2 胰十二指肠联合门静脉系重建:机器人组和开腹组 |
3.4 随访结果 |
4 讨论 |
4.1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与病理 |
4.2 胰腺癌侵犯血管分级和交界性可切除肿瘤 |
4.3 血管重建方法 |
4.4 机器人组和开腹组比较 |
4.5 局限性 |
5 结论 |
6 展望 |
英文部分 |
1. Introduction |
1.1 The development of robotic pancreatectomy with vascularreconstruction |
1.2 Features of the robotic system |
1.3 Pancreas anatomy and vascular distribution |
1.4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
1.5 Pancreatectomy with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 general information |
2.2 pre-operation preparation |
2.2.1 laboratory examination |
2.2.2 Imaging examination |
2.2.3 Other preparations |
2.3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procedures |
2.3.1 Surgical indications |
2.3.2 Robotic pancreatectomy with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
2.3.2.1 Robotic pancreatoduodenectomy with PV/SMV reconstruction |
2.3.2.2 Robotic pancreatoduodenectomy with hepatic arteryreconstruction |
2.3.2.3 Robot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with PVreconstruction |
2.3.2.4 Robot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with hepatic arteryreconstruction |
2.3.2.5 Robotic total pancreatectomy with PVreconstruction |
2.4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
2.5 Postoperative follow-up |
2.6 Statistical methods |
3. Result |
3.1 Robotic group |
3.2 Open group |
3.3 Retrospective analysis |
3.3.1 Robotic group and open group |
3.3.2 PD with PV/SMV reconstruction:robotic group andopen group |
3.4 Follow-up results |
4. Discussion |
4.1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y of pancreatic cancer |
4.2 Invas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grading and borderline resectabletumor |
4.3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methods |
4.4 Comparison between robotic group and open group |
4.5 Limitations |
5 Conclusion |
6 Prospect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7)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十二指肠肿瘤的超声表现 |
2.2 肿瘤检出情况 |
3 讨论 |
(9)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部分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2部分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肠系膜上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肠系膜上血管的尸体解剖学观察 |
1.2 肠系膜上血管的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观察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尸体解剖胰头十二指肠的形态观察 |
2.2 胰十二指区域肠系膜上血管的CTA显示率 |
2.3 肠系膜上动脉 |
2.4 肠系膜上静脉 |
2.5 胰十二指肠上前、上后动脉 |
2.6 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AIPDA)与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PIPDA) |
2.7 胰十二指肠的静脉及胃结肠干 |
3、讨论 |
3.1 MSCTA的胰周血管显示率 |
3.2 肠系膜上血管与腹腔镜胰十二指切除术的关系 |
3.3 术前CTA的意义 |
3.4 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三分段 |
3.5 肠系膜上动脉的定位 |
4、附图 |
5、参考文献 |
第3部分 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1、资料和方法 |
1.1 手术指征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并发症 |
1.4 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 |
1.5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
1.6 术后随访 |
2、结果 |
2.1 手术情况 |
2.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
2.3 术后病理检查 |
2.4 随访 |
3、讨论 |
3.1 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 |
3.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
3.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神经清扫 |
3.4 胰腺癌的R0切除的意义 |
3.5 胰腺系膜切除的含义 |
3.6 腹腔镜胰腺系膜切除的可行性 |
4、附图 |
5、参考文献 |
第4部分 结论 |
第5部分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十二指肠水平部腺癌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恶变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例报告[J]. 王家伟,杨晓俊,施天培,卢旭,朱华,褚朝顺,汪宝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02)
- [2]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D]. 王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D]. 程海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10年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资料的单中心回顾研究[D]. 曾庆昇.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临床分析[D]. 孙长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 [7]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J]. 董英娜,曹军英,张筠,刘雨宁,李小茜. 临床军医杂志, 2018(01)
- [8]腹腔镜下Treitz韧带途径钩突优先、动脉优先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 高文涛,奚春华,涂敏,代行龙,郭峰,陈建敏,卫积书,陆子鹏,吴峻立,蒋奎荣,苗毅. 中华外科杂志, 2017(05)
- [9]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D]. 孙明生. 南昌大学, 2016(01)
- [10]十二指肠肿瘤伴发十二指肠淤积症一例[J]. 戴娜,王炳芳,陆永高. 中华消化杂志, 2015(08)
标签:十二指肠论文; 肿瘤论文; 小肠论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论文; 胰腺肿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