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区经济发展环境推介洽谈会在北京房山区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谈绪祥[1](2021)在《关于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2021年1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胡启蕊[2](2020)在《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展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形态中独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以其强有力的产业带动作用备受城市发展经济的青睐,许多城市把会展产业集聚区建设纳入会展发展规划中。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设立雄安新区以及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京津冀地区迎来会展产业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建设会展产业集聚区成为促进京津冀会展产业转型升级、联动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问题变得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展开以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为对象的产业空间布局研究。论文首先对会展产业及会展产业集聚区的概念展开界定,并对产业布局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其次,从交通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渊源以及政策支持等维度了解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宏观发展条件,又分别从微观上对北京、天津、河北省的会展产业发展状况展开分析;再次,利用ArcGIS分析软件,基于京津冀会展企业及会展场馆的经纬度坐标,对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进行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可视化展示,并运用空间分析法中的核密度分析法进行空间分析,得出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总体性特征和差异性特征。最后,分析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问题及成因,根据空间布局优化原则,提出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优化路径。研究表明,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总体呈现“一核两极三轴多点”的分布形态,宏观层面上空间布局不均衡。北京市作为核心会展产业集聚区,密度高,对周边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强;天津市和石家庄市作为次级会展产业集聚区,仅为城市内部聚集,产业带动效益不强,还需进一步发展;廊坊、唐山、邯郸等会展节点城市集聚水平不高,主要呈点状集聚分布,可沿着“北京-廊坊-天津”、“北京-廊坊-保定-石家庄-邯郸”、“北京-唐山-秦皇岛”轴状发展。从微观层面分析,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核多板块”会展产业集聚区,天津形成“轴带状”会展产业集聚区,河北省主要发展“一核、四极、多点”式会展集聚格局。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总体上呈现基于交通线路的纵轴带状集聚特征、围绕市区的圈层特征和以点状集聚为主的离散特征,但在集聚区规模和主导产业上存在差异。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未来需要通过强化协同发展、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三地联动等路径来优化本地产业布局,实现区域会展产业集聚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刘立军[3](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民进河北省委[4](2018)在《牵准创新驱动“牛鼻子” 做好制造业质量提升大文章》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新动能,推进"制造"向"质造"的转变,2018年第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1.2%,但存在的问题也依然突出。如,监管层面,行业标准滞后或不统一,监督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结构方面,产业链条较短,缺乏世界级优质制造品牌;技术
韩柏[5](2017)在《首都新功能定位下的企业转移机制和运行模式研究 ——以中关村重点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企业转移行为是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空间上进行的资源优化配置。从理论上来看,该行为是一个纯粹的企业最优经济-空间决策问题;但现实中更多数情况下却是多种因素共同博弈的结果,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强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决策行为无法摆脱政府规制的影响。2014年初,首都功能定位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调整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上日程,转移企业增量甚至存量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本研究从急需满足现实的政策措施需求入手,为理论创新提供一个典型的实验环境,从而更加贴近现实来研究影响企业作出转移决策的主要因素,探索转移机制和运行模式。本文选取中关村重点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从企业微观主体决策入手,以产业链布局为视角,探讨影响企业转移布局的关键因素,为企业制定转移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研究企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对政府干预的影响进行评估。本文从企业的转移行为和选择意向入手,针对首都新功能定位情景下中关村示范区1368家重点企业的京外布局现状和未来的区位选择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除了因追逐生产要素等原有的产业链的水平布局之外,首都企业由于已经拥有较高的禀赋水平,转移行为遵循着“销售——服务——制造——研发”垂直叠加形态的基本路线,同时也因产业领域产业环节的不同,追逐着资源要素、上下游产业、人才科技条件等关键要素。更为重要的发现是,除去市场因素以外,影响企业转移决策的最关键因素是政策环境,不仅证明了政府强干预的存在,也反映了政府政策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差异。因此,可以看出产业环节垂直叠加是首都企业转移的明显特征,政府的干预行为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其次,对影响企业转移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影响企业不同部门转移的因素存在巨大差异。以中关村示范区1368家重点企业为样本,进一步导入了2000年至2014年其京外投资增速和其获得的政策优惠(实际的税收优惠和各类补贴),以及反映以地级市为单位的输入区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可以发现政府政策、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对于生产制造部门,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等对于市场销售部门,教育水平、人口密度等对于技术研发部门的影响是十分显着的。第三,构建了跨期的企业-双政府模型,模拟企业转移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的博弈行为。短期内基于地方政府竞争或自身剩余索取权最大化的诉求,输出地政府会挽留相对边际收益较高的企业,而推动外部效应为负的企业转移,虽然输入地政府由于投资饥渴会接受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但是从长期来看却会减少总体收益。只有明确企业转移是稳定政策,输出地和输入地才会达成合作,实现企业价值和总体收益的最大化。最后,在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顶层设计。通过英国、美国、日本的经验比较和借鉴,可以发现最为重要的制度设计就是企业-政府和政府-政府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稳定的预期是做出决策的关键。而政策均等化、产业条件建设、人才流动也需要尽快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并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应当通过建立更具市场导向的运行模式,通过分园建设、股权合作等方式实现高水平的产业二次集群和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
付冬萌[6](2016)在《河北涿州开发区招商引资问题研究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背景》文中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统筹跨省综合经济区、大都市经济圈、城市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决定,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走内涵集约发展的新道路。招商引资是指地方政府(或开发区政府)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利用各种合法手段吸收投资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发展当地经济,提升综合竞争力。对于河北省的发展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因此要结合国家这一战略决定,找准目标,明确功能定位,用好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通过招商引资这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承接北京部分产业转移,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升总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河北涿州位于北京市西南部,与北京房山区、大兴区接壤,属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的紧密层,特别是作为涿州经济发展先锋队的各个开发区,更应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推动涿州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为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目的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通过分析当前河北与北京经济结构的不同以及涿州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现状,指出了涿州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发展方向。然后,分析了涿州开发区在招商引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招商工作缺乏针对性、招商项目来源渠道单一园区之间招商缺乏统筹、招商引资创新思维欠缺等;并且根据主要问题归纳出了原因:地方性协同发展政策未出台、对协同发展理解片面、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专业型人才缺失等。最后,结合国家政策以及当地实际,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下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具体对策:优化区域政策环境、优化区域招商基础、优化招商引资模式等。
北京市人民政府[7](2016)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指出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2016年1月28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同意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孟令刚[8](2015)在《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品牌赛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城市培育发展体育品牌赛事并为之展开竞争,其真正意义在于获得和增进城市竞争力。培育体育品牌赛事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内容。而城市体育品牌赛事快速发展离不开繁荣的赛事市场及积极政府作用,处理好二者关系是保持品牌赛事活力,扩大赛事影响以及拓张赛事辐射能力的关键所在。体育赛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赛事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体育品牌赛事是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一张名片。打造一个响亮的体育名片,对于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意义重大。体育品牌赛事作为城市各类体育赛事的领跑者,其运营管理水平影响着城市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赛事培育中“政府监管、社会承办、市场运作”理念下,进一步处理好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作用相互关系是重点。因此,在从注重市场在赛事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使市场在赛事资源配置中决定性过程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于完善城市品牌赛事培育方式及机制,实现城市体育赛事产业更快更好发展的意义显而易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培育中政府作用动因、方式、绩效等内容展开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体育品牌赛事是在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市场运作能力良好,能够吸引公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及参与,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并持续举办的体育赛事。可根据知名度和辐射区域、赛事权利获取方式、赛事生命周期、运动项目设置特征、运营主体等不同予以划分。其具有文化性、持续性、领导型和集聚性特征。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是指针对北京当前竞赛表演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实际,北京市政府部门采用一些经济手段及行政措施介入赛事市场,鼓励和刺激部分尚未发育、残缺或运行失灵的市场机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带动多样化市场主体参与赛事申办、组织和运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以此促进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的发展,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2.从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培育历程来看,可分为起步萌发(1990-2001)、初步探索(2002-2008)、发展完善(2009-至今)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基于体育品牌赛事培育政策及赛事体制改革呈现出不同特点。从品牌赛事培育主体来看,既包括北京市政府,也涉及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旅游局等政府直属部门,而作为主管部门,北京市体育局更多实施具体的培育措施;从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整体特征来看,赛事大部分为国际单项最高级别赛事,以引进赛事为主、自创赛事为辅,赛事项目类别呈现多元化,固定品牌赛事、一次性国际品牌赛事交叉互动。从市场化运营情况来看,品牌赛事私人产品属性及赛事产品及服务的供需特征决定了需加强市场化运营,但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市场开发收入及结构不尽理想,除个别赛事外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且市场开发收入中以赞助收入为主,未来赛事市场化运营将处于渐进性、多样态、不平衡态势。尽管赛事本身市场化运营存在困境,从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对城市影响来看,包含提升城市知名度及城市形象、带动公益事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奥运场馆利用、助力申办冬奥会等诸多方面。3.北京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动因包含赛事市场失灵、市场缺失及赛事组织管理特殊性等。体育品牌赛事不仅由于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导致赛事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现阶段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还存在着诸多的市场欠缺以及非营利组织参与赛事运营的志愿失灵问题;此外,体育品牌赛事组织管理复杂,牵涉众多。在体育体制转轨及机制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赛事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体育企业组织及非营利体育组织,政府部门还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解决赛事市场失灵及市场欠缺问题,还要解决品牌赛事供给中的志愿失灵问题。尤其是在市场机制及社会机制不能到位的较长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尚需政府部门在品牌赛事培育中实施积极政策引导、搭建赛事供给多元化格局。4.就体育品牌赛事整体运营模式而言,北京市政府部门在赛事运营过程一直探索并完善政府监管、社会承办、市场运作的办赛模式。但在个体赛事培育实践过程中,赛事运营模式已不断呈现多元化,除部分重大品牌赛事政府部门主导运营外,既有国有企业主导运营赛事,也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及民营企业主导运营赛事。不同运营模式下,政府的介入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而从政府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来看,北京市政府部门通过实施赛事整体规划部署、培植多元化赛事运营主体、通过政策及法规支持申办赛事、给予赛事经济资助、参与赛事组织协调、为赛事搭建商业推广平台、推动与相关行业融合对接等措施积极培育并促进品牌赛事发展。但通过梳理,政府作用尚存在一定困境,包括赛事审批制度改革需要加速、品牌赛事相关管理体制及法规不适应新形势、赛事的整体战略规划尚需加强、品牌赛事培育效果的评价监督不完善、赛事市场影响力及与城市契合度有待提升等方面。5.政府资助作为政府作用方式之一,是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培育中重要的制度创新。为积极培育体育品牌赛事北京市通过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制定清晰的评审程序、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借助相关多方力量等举措对赛事资助展开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虽然北京市品牌赛事政府资助体量、设置时间、监督检查等多方面要领先于全国,但在政府资助实践中还存在着对资助赛事缺乏合理的分类管理、民营资本参与赛事运营进入动力不足、赛事效益评估欠缺及国有资本参与赛事运作的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未来赛事资助中应致力于形成赛事规划与资助的合力、拓展民营资本在赛事组织运营的空间、借助第三方机构开展赛事各方面影响的评估、不断解决赛事的公共物品及外部性问题、做好国有资本进入赛事领域的论证等方面,不断发挥政府资助的效用,促进北京市品牌赛事发展成熟。6.绩效提升是体育品牌赛事培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体育品牌赛事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CR、BBC、SE-DEA模型对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投入相关效率进行了初步测量评估,并对体育品牌赛事投入效率与其他体育赛事投入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从DEA效率得分测算的结果看,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投入效率相对较高,无论是综合效率,还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要高于其他参考赛事,并且体育品牌赛事之间投入效率的差异小于其他参考赛事,但体育品牌赛事中也有部分赛事需要扩大及缩小相应规模;超效率模型使体育品牌赛事的投入效率差异更加明显及差异化,前六位的赛事有中国网球公开赛、中国马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TIM意大利超级杯赛、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其中,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投入效率最高。基于赛事投入效率差异,应采取不同赛事投入策略。7.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培育下不断发展壮大,各方面效益逐步显现,但政府作用尚存在一定困境,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赛事服务,从政府角色定位来看,北京市政府部门在赛事培育中应发挥赛事服务安排者、适度生产者、扶持者、监督者、政策制定者、绩效评估者、多元供给主体协调者及赛事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者角色;基于此,政府作用优化方向应着眼于积极开展赛事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赛事相关管理体制改革及法制建设、加强有关体育品牌赛事的整体规划、提升体育品牌赛事培育政府绩效、探索实施品牌赛事服务标准化等方面,以此更好促进北京体育品牌赛事发展,满足多样化公共体育需求。
赵承磊[9](2012)在《我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是战略性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城市是旅游业的核心、主体和结构性支撑条件。城市体育旅游是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新领域、新业态、新热点。正为越来越多城市政府所关注和重视。研究拟从城市经营理念出发,从供给的视角,运用旅游学的理论,廓清城市体育旅游的资源、产品等基本理论,对主要的城市体育旅游产品进行系统梳理和旅游效应进行实证,旨在为一些城市政府有重点、分类别的选择和植入城市体育旅游产品,丰富城市旅游的产品体系,增强其城市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为转型升级中的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旅游强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步伐提供有益的视角。在旅游消费从观光向观光、康体、体验、休闲、度假转型升级背景下,城市体育研究是城市旅游吸引力、竞争力提升,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诉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关键着力点,是回答城市体育旅游实践中所提问题的现实需要。其于城市旅游,将有助于其理论的建设和完善;于整个旅游学,则具有理论补缺的意义;于体育产业的理论体系,则具有充实、深化的价值。对指导城市功能转变,丰富城市文化生活,使城市变得更加文明、健康、宜居,更好的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旅游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旅游本底趋势、调查、专家咨询、案例等方法,基于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城市经营、城市旅游、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区位等理论,从供给的视角,阐述了城市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对城市体育旅游产品进行了系列化梳理,着重考察了典型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效应。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附录等几部分构成。正文共分七个部分。正文部分首先对城市体育旅游的概念、资源、产品等基础理论进行了廓清,然后对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四种目前主要产品的相关理论及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的结论与建议如下:在旅游供给的视角,体育旅游是以各种体育活动或有关体育的实体景观作为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系列旅行、游览活动的总称。城市体育旅游是以城市建成区为核心、辐射广大城郊在内的以各种体育活动或有关体育的实体景观作为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系列旅行、游览活动的总称。具有完善城市旅游产品种类结构、季节结构,提高城市旅游吸引力、影响力,促进和激活城市旅游消费的功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是以城市为时空载体,能够被开发、利用形成体育吸引物的各种客观要素。依资源属性,可分为城市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城市体育旅游社会资源;具有区位性、开放性、聚散性特点。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广义上是指城市所提供的各种体育吸引物、相关的有形服务设施和无形服务的总和;中义上是指由城市提供的各种体育吸引物及相关的有形服务设施;狭义上是指城市提供的各种体育吸引物。主要包括10个类型: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实体景观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会展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修学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保健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度假旅游产品、城市体育主题公园旅游。案例实证表明,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4类主要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在丰富和完善城市旅游的产品结构、吸引游客对城市造访、活跃和促进城市旅游消费方面均有显着的作用。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在建设体育强国和旅游强国的背景下,城市体育旅游的前景会越来越广阔。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加强合作,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评选中增列“中国最佳体育旅游城市”评选;建议城市政府在选择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产品时,应与城市发展定位相符合、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城市旅游规划相协调、与城市体育发展相结合。力争“多元一品”;实施产业化运营;注重借助产品,塑造城市品牌;注重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生成新的景源点;坚持市场性与公益性相结合;实施旅游体育化、体育旅游化战略;积极打造城市体育旅游引擎区,与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旅游局重点培育的旅游功能区积极对接,争取相关的政策、技术、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刘勇,张露晨[10](2010)在《2009—2010年北京各区县文化建设亮点概观》文中提出2009—2010年度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已进入倒计时,而崭新的十二五规划又粲然在望。正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北京市把握时代脉搏发出建设世界城市的豪迈之音。本课题力图从宏观视角有分有合地展现十六区县在这一历史机遇期的文化发展总貌。首先是全面、立体地分区介绍北京文化政策在各区县的具体体现、各区的文化投入与取得的成果;其次要着力聚焦于特色文化项目建设,在横向的区际比较与纵向的历史参照中给出重点透视,以期发现北京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奥秘与后备空间,从而整合出一套关于北京文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与建议。
二、园区经济发展环境推介洽谈会在北京房山区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园区经济发展环境推介洽谈会在北京房山区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2)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会展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
1.1.2 会展产业集聚区建设成发展重要“抓手” |
1.1.3 京津冀会展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产业集聚的一般性研究 |
1.3.2 会展产业集聚的研究 |
1.3.3 会展产业空间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内容分析法 |
1.4.3 空间定量分析法 |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会展产业 |
2.1.2 会展产业集聚区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2.2.2 增长极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三章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条件分析 |
3.1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的宏观发展条件 |
3.1.1 交通区位优势 |
3.1.2 经济社会发展 |
3.1.3 文化渊源 |
3.1.4 政策支持 |
3.2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的微观发展基础 |
3.2.1 北京市会展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基础 |
3.2.2 天津市会展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基础 |
3.2.3 河北省会展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基础 |
3.3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宏微观发展总结 |
第四章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可视化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4.1.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4.1.2 研究方法介绍 |
4.2 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宏观层面 |
4.2.1 散点分布图分析 |
4.2.2 空间核密度分析 |
4.3 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微观层面 |
4.3.1 北京市会展产业集聚区布局分析 |
4.3.2 天津市会展产业集聚区布局分析 |
4.3.3 河北省会展产业集聚区布局分析 |
4.4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特征分析 |
4.4.1 集聚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
4.4.2 集聚区空间布局的差异性特征 |
4.5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问题分析 |
4.5.1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地区间分布失衡 |
4.5.2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功能同质化严重 |
4.5.3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的增长极带动效益不强 |
第五章 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
5.1 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
5.1.1 统筹优化原则 |
5.1.2 比较优势原则 |
5.1.3 联动发展原则 |
5.2 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
5.2.1 强化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的协同发展 |
5.2.2 发挥比较优势进行集聚区间的合理分工 |
5.2.3 促进三地产业联动弥补发展不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闲暇时间理论 |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
3.1.1 宏观经济因素 |
3.1.2 社会因素 |
3.1.3 产业政策因素 |
3.1.4 交通、技术因素 |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
3.2.1 个人收入 |
3.2.2 心理因素 |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
3.3.1 性别特征 |
3.3.2 年龄特征 |
3.3.3 文化特征 |
3.3.4 职业特征 |
3.3.5 居住地特征 |
3.3.6 经济特征 |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
4.1.3 发展特点 |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
5.1.1 政府政策 |
5.1.2 消费政策 |
5.1.3 资金政策 |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
5.2.1 地理选择机制 |
5.2.2 法制保护机制 |
5.2.3 环境保护机制 |
5.2.4 顾客针对机制 |
5.2.5 策划宣传机制 |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
5.3.1 法律保障 |
5.3.2 人才保障 |
5.3.3 科技保障 |
5.3.4 规划保障 |
5.3.5 管理保障 |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
5.5.1 评价目的 |
5.5.2 评价的内容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牵准创新驱动“牛鼻子” 做好制造业质量提升大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理创新: |
二、机构创新: |
三、模式创新: |
四、策略创新: |
(5)首都新功能定位下的企业转移机制和运行模式研究 ——以中关村重点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范围界定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主要研究方法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章节结构安排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2.1 产业链相关研究 |
2.1.1 产业链基础研究 |
2.1.2 产业链的功能及应用研究 |
2.1.3 产业链的构建、整合与优化研究 |
2.1.4 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关系研究 |
2.1.5 关于产业链理论相关研究的评述 |
2.2 产业转移相关研究 |
2.2.1 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
2.2.2 产业转移动因研究 |
2.2.3 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
2.2.4 产业转移趋势研究 |
2.2.5 地方政策博弈相关研究 |
2.2.6 关于产业转移相关研究的评述 |
2.3 首都产业转移研究 |
2.3.1 首都功能定位研究 |
2.3.2 首都企业转移相关研究 |
2.3.3 中关村产业转移研究 |
2.3.4 关于首都产业转移的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下的产业发展趋势与特征分析 |
3.1 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下的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3.1.1 首都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
3.1.2 “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下的北京功能疏解与产业转移新趋势 |
3.2 基于中关村企业调查的首都企业转移现状分析 |
3.2.1 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 |
3.2.2 企业转移现状特征分析 |
3.3 首都企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企业转移核心影响因素识别 |
3.3.2 首都企业转移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业务部门跨区域布局的影响机理 |
4.1 企业业务部门跨区域布局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1.1 模型的构建 |
4.1.2 数据的说明 |
4.1.3 检验目的说明 |
4.2 影响生产制造部门转移的因素分析 |
4.2.1 主要因素判断 |
4.2.2 影响因素作用变化 |
4.2.3 小结 |
4.3 影响市场销售部门转移的因素分析 |
4.3.1 主要因素判断 |
4.3.2 影响因素作用变化 |
4.3.3 小结 |
4.4 影响技术研发部门转移的因素分析 |
4.4.1 主要因素判断 |
4.4.2 影响因素作用变化 |
4.4.3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跨期博弈的企业——双政府模型构建与企业转移机制分析 |
5.1 产业转移主体和影响分析 |
5.1.1 产业转移的主体 |
5.1.2 产业转移的分类 |
5.1.3 产业转移的影响 |
5.2 产业转移中的企业决策分析 |
5.2.1 企业的目标 |
5.2.2 企业转移决策 |
5.2.3 企业转移区位决策 |
5.3 转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
5.3.1 转移企业与转入区政府的博弈分析 |
5.3.2 转移企业与转出区政府的博弈分析 |
5.4 转入区政府与转出区政府的关系 |
5.4.1 转入区政府与转出区政府间的利益争夺 |
5.4.2 转入区与转出区政府间的博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首都企业转移运行模式设计 |
6.1 国外企业转移经验借鉴 |
6.1.1 英国推动企业转移的经验借鉴 |
6.1.2 美国推动企业转移的经验借鉴 |
6.1.3 日本推动企业转移的经验借鉴 |
6.2 首都企业转移模式构建 |
6.2.1 产业招商模式 |
6.2.2 股份合作模式 |
6.2.3 飞地经济模式 |
6.2.4 轻资产委托运营模式 |
6.3 推动首都企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
6.3.1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
6.3.2 推进首都-企业承接地政策的统一与创新 |
6.3.3 建立促进首都产业转移的专项资金 |
6.3.4 构建首都-企业承接地之服务、金融、信息资源的互通渠道 |
6.3.5 加强跨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中关村已有计划重点企业对外合作需求调查问卷 |
附件2:中关村没有计划但正在考虑的企业对外合作需求调查问卷 |
附件3:中关村没有计划也尚无考虑的企业对外合作需求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6)河北涿州开发区招商引资问题研究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基本理论 |
六、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概述 |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涵 |
第二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意义 |
第三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 |
第二章 协同战略背景下河北涿州开发区及招商引资情况介绍 |
第一节 开发区及招商引资简介 |
一、开发区简介 |
二、开发区招商引资简介 |
第二节 开发区招商引资规划和思路 |
一、招商引资工作规划 |
二、招商引资工作思路 |
第三节 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和成绩 |
一、招商引资工作措施 |
二、招商引资工作成绩 |
第三章 协同战略背景下河北涿州开发区招商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涿州开发区招商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招商工作缺乏针对性 |
二、招商项目来源渠道单一 |
三、园区之间招商缺乏统筹 |
四、招商引资创新思维比较欠缺 |
第二节 涿州开发区招商引资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地方性协同发展政策未出台 |
二、对协同发展理解片面 |
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
四、专业性人才缺乏 |
第四章 协同战略背景下完善河北涿州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优化区域政策环境 |
一、明确区域政策导向 |
二、健全市场机制引领 |
三、完善政府招商服务 |
第二节 优化区域招商基础 |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二、强化政府各类职能 |
三、强化专业人才培训 |
第三节 优化招商引资模式 |
一、搭建项目协同平台 |
二、搭建园区协同平台 |
三、搭建创新协同平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体育赛事产业的勃兴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城市体育赛事产业繁荣的关键 |
三、体育品牌赛事培育是北京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客观需要 |
四、北京体育产业实现包容增长需加强体育品牌赛事运营管理 |
五、北京体育品牌赛事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体育赛事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
二、有关品牌及体育赛事品牌的研究 |
三、有关城市体育品牌赛事培育发展的研究 |
四、有关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研究 |
五、有关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
六、有关城市体育赛事培育中政府作用的研究 |
七、有关体育赛事政府作用相关绩效(效率)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对象、方法、思路及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及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概述 |
第一节 体育品牌赛事概述 |
一、体育赛事概述 |
二、品牌概述 |
三、体育品牌赛事定义、分类、特征 |
第二节 政府作用概述 |
一、政府作用理论基础 |
二、政府作用概念界定 |
三、体育品牌赛事多元化供给中政府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培育概况 |
第一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培育历程——从包办到扶持 |
一、体育品牌赛事培育的起步萌芽阶段(1990-2001) |
二、体育品牌赛事培育的初步探索阶段(2002-2008) |
三、体育品牌赛事培育的发展完善阶段(2009-至今) |
第二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培育相关主体及整体特征 |
一、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培育相关主体 |
二、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整体特征 |
第三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市场化运营概况 |
一、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市场化运营必要性 |
二、北京体育品牌赛事市场化运营具体情况 |
三、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市场化运营趋势 |
第四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对城市影响 |
一、提升城市知名度及城市形象 |
二、带动公益事业发展 |
三、加速城市社会文化传播 |
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五、促进奥运场馆利用 |
六、提高城市安保业专业化水平 |
七、助力申办冬奥会 |
第五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培育动力分析 |
一、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的培育外部动力 |
二、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培育的内部动力 |
案例——北京马拉松培育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动因 |
第一节 体育品牌赛事的市场失灵 |
一、体育品牌赛事的公共产品性 |
二、体育品牌赛事的正外部性 |
三、体育品牌赛事的垄断特征 |
四、体育品牌赛事信息不对称 |
第二节 体育品牌赛事市场缺失 |
一、市场缺失与政府作用 |
二、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市场缺失 |
第三节 体育品牌赛事供给的志愿失灵 |
一、非营利组织志愿失灵与政府作用 |
二、体育品牌赛事服务供给中志愿失灵 |
第四节 体育品牌赛事组织管理特性 |
一、赛事申办 |
二、赛事组织 |
案例——沸雪北京世界单板滑雪锦标赛培育动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方式及手段 |
第一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不同运营模式下政府作用 |
一、政府主导运营 |
二、国有企业主导运营 |
三、集体所有制企业主导运营 |
四、民营企业主导运营 |
第二节、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方式及手段 |
一、实施赛事整体规划部署 |
二、培植多元化赛事运营主体 |
三、通过政策及法规支持申办赛事 |
四、给予赛事经济资助 |
五、参与赛事组织协调 |
六、为赛事搭建商业推广平台 |
七、积极促进与相关行业融合对接 |
第三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主要困境分析 |
一、体育品牌赛事审批制度改革待加速 |
二、体育品牌赛事相关管理体制及法规不适应新形势 |
三、体育品赛事的整体战略规划尚需加强 |
四、体育品牌赛事培育绩效评价监督不完善 |
五、赛事市场影响力及与城市契合度有待提升 |
案例——中国网球公开赛培育中政府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资助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资助的探索 |
一、设立赛事资助的管理机构 |
二、创新赛事资助的制度体系 |
三、制定赛事资助的评审程序 |
四、建立赛事资助的监督机制 |
五、发挥赛事资助的各方力量 |
第二节 北京与其他省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资助对比分析 |
一、政府资助的资金体量与设立时间 |
二、政府资助的资金来源及管理机构 |
三、政府资助的方式及监督检查 |
四、政府资助赛事的数量及额度 |
第三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资助实践中主要问题 |
一、对资助赛事缺乏合理的分类管理 |
二、民营资本参与赛事运营的动力不足 |
三、有关赛事各方面效益尚待评估 |
四、赛事的公益性资助方式欠缺考量 |
五、国有资本进入赛事运作的论证不足 |
第四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资助未来方向 |
一、形成赛事规划与资助的合力 |
二、拓展民营资本参与赛事运营的空间 |
三、借助第三方机构实施赛事评估 |
四、解决赛事的公共物品及外部性问题 |
五、对国有资产进入赛事领域审慎考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相关绩效分析 |
第一节 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绩效概述 |
第二节 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绩效评估模型及数据 |
一、数据包络分析(DEA)概述 |
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设置 |
三、投入产出变量选取 |
四、数据相关说明 |
第三节 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绩效实证结果分析 |
一、综合效率情况分析 |
二、纯技术效率分析 |
三、规模效率情况分析 |
四、规模报酬情况分析 |
五、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情况分析 |
六、投影情况分析 |
七、目标改进方向分析 |
八、投入产出有效赛事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优化 |
第一节 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角色定位 |
一、体育品牌赛事公共服务安排者 |
二、体育品牌赛事的适度生产者 |
三、体育品牌赛事的扶持者 |
四、体育品牌赛事的监督者 |
五、体育品牌赛事的政策制定者 |
六、体育品牌赛事培育的绩效评估者 |
七、体育品牌赛事多元主体协调者 |
八、体育品牌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积极推动者 |
第二节 北京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优化建议 |
一、积极开展赛事审批制度改革 |
二、加快赛事相关管理体制改革及法制建设 |
三、加强有关体育品牌赛事的整体规划 |
四、提升体育品牌赛事培育政府作用相关绩效 |
五、探索实施品牌赛事服务标准化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方向 |
主要研究结论 |
下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9)我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城市旅游的研究 |
1.2.2 体育旅游的研究 |
1.2.3 城市体育旅游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视角、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视角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城市体育旅游概述 |
2.1 城市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
2.1.1 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
2.1.2 旅游产品理论 |
2.1.3 城市经营的理论 |
2.1.4 城市旅游理论 |
2.1.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1.6 旅游区位理论 |
2.2 城市体育旅游的概念与特征 |
2.2.1 城市体育旅游的概念 |
2.2.2 城市体育旅游的发展特征 |
2.3 城市体育旅游的功能 |
2.3.1 促进和激活城市旅游消费 |
2.3.2 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
2.3.3 增强城市竞争力 |
2.3.4 美化城市生活环境 |
本章小结 |
3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 |
3.1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概念 |
3.1.1 资源的概念 |
3.1.2 旅游资源的概念 |
3.1.3 城市旅游资源的概念 |
3.1.4 体育旅游资源及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 |
3.2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
3.2.1 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2 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3 城市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4 城市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5 体育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2.6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主要分类 |
3.3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作用 |
3.3.1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 |
3.3.2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4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 |
4.1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概念 |
4.1.1 国内外关于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基本认识 |
4.1.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界定 |
4.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类型 |
4.2.1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生成路径 |
4.2.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生成条件 |
4.2.3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类型 |
4.3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
4.3.1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内涵 |
4.3.2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
4.3.3 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 |
本章小结 |
5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5.1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概述 |
5.1.1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概念 |
5.1.2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性质 |
5.1.3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特点 |
5.1.4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分类 |
5.2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5.2.1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效应的形成机制 |
5.2.2 城市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5.3 城市观赏型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实证 |
5.3.1 研究方法:旅游本底趋势法 |
5.3.2 29 届奥运会对北京市的旅游效应 |
5.3.3 本节结论与讨论 |
5.4 城市参与型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实证 |
5.4.1 厦门国际马拉松简况 |
5.4.2 厦门国际马拉松的旅游效应 |
5.4.3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成功原因与借鉴 |
本章小结 |
6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6.1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概述 |
6.1.1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的概念 |
6.1.2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的特点 |
6.1.3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的分类 |
6.1.4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6.2 国外典型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 |
6.2.1 美国迪斯尼主题乐园 |
6.2.2 法国地中海俱乐部 |
6.2.3 英国塔姆沃思(Tamworth)室内滑雪 |
6.2.4 荷兰鹿特丹的热带娱乐园 |
6.3 城市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实证 |
6.3.1 城市陆地体育场地旅游产品:哈尔滨与海口案例 |
6.3.2 城市海洋体育场地旅游产品:三亚案例 |
本章小结 |
7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7.1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概述 |
7.1.1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概念 |
7.1.2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特点 |
7.1.3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分类 |
7.1.4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的功能 |
7.2 城市体育演艺旅游产品实证 |
7.2.1 登封武术旅游概况 |
7.2.2 登封武术演艺旅游产品 |
7.2.3 成功原因与借鉴 |
本章小结 |
8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及案例实证 |
8.1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概述 |
8.1.1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概念 |
8.1.2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分类 |
8.1.3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特征 |
8.2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效应分析 |
8.2.1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积极效应 |
8.2.2 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消极效应 |
8.3 我国城市体育节事旅游产品实证 |
8.3.1 潍坊国际风筝节 |
8.3.2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
本章小结 |
9 研究总结 |
9.1 结论与建议 |
9.1.1 结论 |
9.1.2 建议 |
9.2 创新与不足 |
9.2.1 创新 |
9.2.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各地实地调研情况 |
附件二:各地座谈调研纪要 |
附件三:全国体育旅游专项调查问卷 |
附件四:主要学习经历 |
四、园区经济发展环境推介洽谈会在北京房山区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2021年1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 谈绪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2]京津冀会展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研究[D]. 胡启蕊.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3]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
- [4]牵准创新驱动“牛鼻子” 做好制造业质量提升大文章[J]. 民进河北省委. 乡音, 2018(12)
- [5]首都新功能定位下的企业转移机制和运行模式研究 ——以中关村重点企业为例[D]. 韩柏.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9)
- [6]河北涿州开发区招商引资问题研究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背景[D]. 付冬萌.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7]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J].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报, 2016(01)
- [8]北京市体育品牌赛事政府作用研究[D]. 孟令刚. 苏州大学, 2015(01)
- [9]我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赵承磊.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10]2009—2010年北京各区县文化建设亮点概观[A]. 刘勇,张露晨.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9-2010年),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