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日五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蒋桂平[1](2021)在《GS公司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量具行业自建国以来就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延续至今,GS公司作为国内量具行业的领导企业,自1989年成立以来,以数显量具为市场切入点,迅速开拓市场,并逐渐发展成为产品齐全,种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工业测量工具品牌,企业前20年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展,并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到2019年GS公司销售产值突破2亿元。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持续低迷,和中国经济的逐步企稳,从过去爆发式的野蛮生长逐渐转入缓慢生长的成熟期,中国量具行业的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GS公司的销售增值也开始下降,面对当前这个艰难的市场形式,GS公司需要及时调整销售策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本文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结合精准营销的营销策略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案,并经过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详细的研究了中国量具行业的市场现状,以及GS公司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情况,同时结合公司销售策略所存在销售深度不足、经销商控制力度不够、市场反馈与沟通不及时和终端用户分布不均的问题,完整而详细的梳理了GS公司的销售环节,并根据精准营销的经典理论,结合GS公司的经销商分销渠道基础,并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利用企业CRM系统,客户信息大数据,产质量大数据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为GS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的改善和优化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同时为了确保这些解决方案的实施,GS公司从企业战略布局出发,为企业的销售策略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架构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本文的研究以GS公司的市场精准营销为基础,本文作者作为GS公司的信息技术部门主管和产品技术研发负责人深度参与了整个CRM信息过程的架构、研发与实施,并通过大量的行业资料分析,数据收集和案例论证,在充分梳理与思考,完成了本文的营销策略案例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于制造业企业的精准营销策略与大数据的结合应用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窦鹏鹏[2](2021)在《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化重塑全球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深入和广泛应用加快了时空紧缩化的进程,旧有的社会形态迅速转变为以互联网为底层架构的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中国的农村区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即村民和乡村企业主借助电子商务的商业平台销售产品,逐渐形成一套与当地旧有产业相融合并促进当地生产、销售、消费形态转变的产业模式,被称为农村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改变和推动了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的新型社会经济网络,不但重构了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而且对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鲜活地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是如何增强传统农村区域的竞争力,以及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乡村”。在信息时代,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媒介,与国内外的其他区域实现了信息、物质、资金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从空间上解决了农村地区与外界隔绝的问题,增加了乡村区域的经济活力,同时赋予了乡村地区新的地方意义,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即“实时城市化”。截止2019年底,中国仍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为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产业形态单一,不少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选择向城市转移。现如今,电子商务为这些相对落后、缺乏发展活力的农村区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商品流通形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快递物流网络将这里的产品和服务向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输出。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农村地区首次具有成功嵌入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社会和经济网络之中的能力。201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电子商务发展:来自中国的经验》中指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扶贫与共享繁荣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落地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总结规律,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在调整相关政策时提供理论支撑。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通过两年的时间深入到河北省沧州市南皮样本县中,对172家生产企业、22家服务型企业及诸多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取得了关于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手研究资料。发现县域发展出现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在于低端产业被低端专业市场提供的廉价资源所约束,旧有发展路径不断被加强直至出现路径锁定。而产业的锁定又带来了人才的单一化及限制了居民消费。农村电子商务进入该区域后,通过对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在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县域人力资源三个方面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打破了区域资源限制,完成了县域发展路径的解锁,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再发展。本研究主要分为八个章节,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等。第二部分为第二、三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七章。其中,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从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人力资源三个角度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进入样本县后,给该县所带来的变化及背后的作用机制。第七章在宏观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通过河北省的面板数据在更大范围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效果进行数理检验,验证了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样本县发展的路径锁定效应来源于其成本低廉的低端产业支撑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县域内组织创新转型的成本,形成转型限制,而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低成本打破限制,实现区域产业发展解锁,这种低成本转型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2)农村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其为中国提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径,这种新的道路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这种通过信息化改造、电商平台将城市工作生活和农村工作生活进行无缝衔接的“真实时间城镇化”,在慢慢改变县域农村群体对自身和他人,对发展和产业的认知,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可能。同时,由于未涉及居民远距离搬迁、定居,传统城镇化的“让农民进城变市民”带来的矛盾,例如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也必将减少。对整个社会来说,低成本地将农村区域链接到大的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循环上来的政策和做法,可以成为未来中国乡村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3)农村电子商务虽然由经济切入农村,但是带来了超过经济范畴的区域社会变化,这种变化是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基于样本县来看,农村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数据服务、社交通讯技术、产业链的重构同时改变着农村社会。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乡村矛盾点逐渐消失,居民的产业和生活因为电商而变得更便捷,社区更繁荣,精神面貌和认知水平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农村电子商务所代表的信息化区域改造取得了成功,这种从农村开始的对县域政府职能重建、企业重构、居民身份重新定义等自下而上的区域改造模式,为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权静[3](2020)在《Orange公司定制家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以来,消费者经济实力普遍提高,生活质量也全面改善,国内定制家具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的定制家具行业历经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此时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定制家具品牌,市场竞争也从最初的价格竞争慢慢发展成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定制家具产业也随之而来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设计研发不成熟,营销机制还不健全,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品牌力量薄弱,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定制家具企业陷入了销售增长缓慢的困境。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家具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赢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积极了解分析定制家具市场的需求,并针对市场需求制定优质的营销方案,建立完善的营销策略体系。本文根据Orange公司定制家具市场的营销现状提出其存在的营销问题,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及SWOT分析法进行了对Orange公司市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分析,得出Orange公司内部优势大于劣势,面临的外部机会多于威胁。Orange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市场,扩大营销渠道,建立多品牌覆盖高中低消费层级,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以优质的产品质量与个性时尚的家具设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喜爱。然后借助STP分析法进行了对定制家具市场的细分,提出了 Orange公司的应该选择城市新中产人群和二次置业人群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群体和刚需家居消费人群。将Orange公司定位为定制家具全屋整体解决方案专家,竭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定制家具家居空间设计解决方案服务,与客户共创美好居家生活。之后从4P理论出发提出了该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策略上,在新产品开发、绿色产品、产品品牌和产品服务方面提出了建议;在价格策略方面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来选择不同的定价方式其中包括成本导向定价策略、差别定价策略、竞争导向定价策略及顾客心理定价策略;在渠道策略方面通过设计师渠道、现代网络渠道和跨界合作的渠道这三个方面出发来提高Orange公司定制家具的市场份额。在促销策略方面着手于广告媒体和公共关系两个方面出发来进行展开Orange公司定制家具的营销活动。最后,在公司组织制度、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下实施营销策略。定制家具企业市场营销工程方面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它涉及企业营销运作的诸多环节。本文结合Orange公司的实际营销状况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制定了符合其实情的一系列具有一定建设意义的营销策略组合,同时也希望给同行业进行营销活动时带来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曹培欢[4](2020)在《X公司工具产品出口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工具行业发展迅速,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具制造业基地,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总体来看,中国工具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工具出口量已占据全球工具出口量的一半以上。X公司是河南一家小型外贸企业,内部根据不同产品的出口设置有不同的业务部门。其中,工具出口部门主营多功能的钳子、锤子、扳手、刀具、渔具等手用工具的出口业务,自2012年成立以来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客户建立有合作。但自2017年以来,X公司工具出口部门的销售额增长几乎陷入停滞。部门早期制定的出口营销策略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如今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因此,亟需制定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来开拓国际市场,争取更多市场机会。在对X公司及其工具出口部门和产品进行介绍后,本文首先结合PEST模型及五力竞争模型,分别剖析了工具出口目前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之后,对X公司工具出口部门的营销策略现状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予以分析总结,指出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做出分析。其次,针对部门目前存在的缺乏市场细分与定位的问题,本文运用STP理论,对其国际市场进行细分并提出采取差异性市场策略及“为欧美及亚太地区的国外零售商客户提供中高端多功能手用工具”的市场定位。最后,结合4P营销理论及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对X公司工具产品出口营销策略进行一系列改进,并进一步论述了实施这些出口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基于对X公司工具出口部门的实例分析,针对其产品差异化不明显、定价体系不合理、营销渠道过于传统、促销形式单一等营销策略问题,从种类、品质、包装、品牌四个方面为其制定了产品优化策略,采用了成本导向定价法、累进折扣法、撇脂定价法等多元的价格制定策略,进而为其扩展了网站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等新型网络营销渠道,并提出了国外展会促销、人员推销、网络推广等新的多样化促销策略,最后,针对部门的老客户合作补充了相关的客户关系维护策略。希望改进的营销策略能帮助其取得长远发展,并对同类型企业出口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价值。
林栋材[5](2019)在《DC公司内外贸服务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认为DC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酒店用品专业市场的开发与运营企业,本公司深耕酒店用品市场多年,在该行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和相关行业资源。本着为专业市场的商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增加客户粘性,积极推进落实“互联网+专业市场”发展模式。经过前期调查研究,商户每年有大量的内外贸交易,但是,普遍存在外贸出口各环节不专业以及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DC公司有意为商户提供外贸综合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商户运营面临的痛点。因此,特制定本项目商业计划书,为DC公司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公司简介、项目开展的资源以及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接着运用PEST分析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对宏观外部环境、竞争对手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对项目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威胁进行分析,得出本项目优势有:DC公司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有雄厚的财务来源和业务转化能力;机遇包括:相关政策支持,“一带一路”红利,全球经济回暖和市场前景广阔,市场容量大;劣势包括有:运营还处于磨合期,运营团队缺乏默契,平台知名度不高,客户储备不足,缺乏强大的技术团队;威胁包括有:短期内的口碑营销难实现,难以形成较大的顾客群,一达通一家独大,国内新潜在对手的不断出现。基于以上分析,运用STP模型对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进行阐述,前期运营定位为DC公司酒店用品专业市场;接着用4PS理论制定项目的营销组合策略,分别确定了产品、价格、渠道和推广策略;还介绍了项目的组织架构和核心团队、人员配置,并制定相关的薪酬规划和激励机制,拟定项目建设进度。在财务效益预测方面,通过EXCEL财务函数公式计算得知项目的净现值(NPV)为312.24万元,内部报酬率(IRR)为13.29%,动态投资回收期是4.94年,可见该项目是投资回报可观的优质项目。最后,通过敏感性分析法对项目进行了风险分析,从而得知可能会面临的风险是可控的;另外,还分析了政策风险、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阐述了相关的防范措施。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专业市场+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新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广州专业市场升级改造有较强的指导和应用意义以及为其提供借鉴和启示。
程钰寒[6](2019)在《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体经济一直以来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更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过去40年的时间里,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不仅成为永康的实体经济支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转型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不断地调整集群结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极具代表性的问题。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热议话题的今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带来的技术革命对制造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为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又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在技术革命的环境下,如何转变传统的转型升级模式进行转型升级。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从地方政府推动集群创新的行政和经济手段的视角,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理论研究,分析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现状、优势及近年来技术革命环境下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剖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集群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创新驱动能力弱,集群内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自主创新,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加强宏观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五条促进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升级的建议。
张彬[7](2019)在《供应链视角下WLJD公司MRO工业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生产型大国、强国,我国MRO工业品生产和需求巨大。2016年工业企业MRO(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工业品采购需求达到1.18-1.78万亿元,其整个供应链涉及各类企业上千万家,覆盖从业人员数亿人;产品涵盖二十多个大类数十万种产品。现有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已持续三十多年,受多种条件影响,发展速度缓慢,造成了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普遍存在采购和销售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对供应链进行战略升级来改变现状。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供应链进行升级,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在MRO工业品领域,由于工业品独有的不同于消费品的特性,导致到目前为止,工业品领域还没有较成熟的电子商务模式。其中售后和物流响应时间慢、成本高、服务标准不统一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等工具,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WLJD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利用电子商务模式,重建供应链的方案。在新的供应链中,现有MRO工业品区域规模经销商将确立为新供应链的核心,并将其职能转化为提供各项服务的中间服务商,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进行双向整合,形成电子商务模式在区域的应用,再通过区域间的联合,实现电子商务模式在MRO工业品领域中应用的总体思路。根据总体思路和借鉴现有成熟电子商务平台的经验,结合目前市场的需求和WLJD公司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分析了WLJD公司在MRO工业品领域发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可行性,认为将B2B、B2M和O2O电子商务模式结合行业情况进行整合、优化和创新,形成适合MRO工业品领域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可行的,提出了该模式下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方案。旨在以搭建一个阳光透明的供销双方信息展示及交易平台为依托,通过提供统一、标准的线下物流和售后服务,串联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为供应链上各单位降低进销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蔡朝林[8](2019)在《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及政策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区位优势和要素成本比较优势,以及高度专业化分工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等手段,我国的产业集群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市场竞争优势。纵观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其实质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塑造集群新竞争优势的历程。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在深刻影响产业发展路径和范式的同时,也对产业集群发展产生变革性影响,这其中既有新挑战,也有新机遇和新动能。面对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环境变化,中国产业集群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正在新的生态体系中逐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获取生态租金,找到新动能。这一现象近年来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在网络环境下,中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通过构筑集群生态系统,形成生态竞争优势,但当前多数研究对生态竞争优势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获取“生态租金”的概念层面,而对于“生态租金”的具体内涵、形成机理、演化特征及其相应的政策工具选择等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阐释。有鉴于此,本文围绕“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首先,从分析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变革性影响出发,在系统阐释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涵、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从生态租金视角,对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对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的构成,以及不同类型生态租金的形成路径进行了逻辑演绎,分析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集群生态租金演化的特征,形成关于“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是什么以及如果形成”的理论认识;其次,以广州市花都区狮岭皮具产业集群为案例,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检验了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机理。最后,考虑到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政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干预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故本文基于对广州市产业集群政策文本分析以及集群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租金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系统阐释了产业集群政策工具对集群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引入政策变量,对规制型、激励型与社会型政策工具在集群生态租金方面的作用效应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分析表明:(1)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产业群落特性的各行为主体与其所处外围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包含生产群落、创新群落、支持群落等三大基本群落,以及区域外的虚拟客户群落,各大功能群落之间相互连通,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产业集群生态系统。(2)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是成员之间在共生、演化过程中可以获取生态租金。从逻辑上看,生态租金是系统性、结构化的经济租金,是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所有企业个体所实现的超过市场单个企业创造绩效简单相加所得总和的剩余,即是产业集群中各主体通过跨界融合、全面连接、价值共创等方式获取的超额利润。生态租金是在网络环境中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根本体现。根据生态租金产生的源泉(个体层面、个体之间关系层面和集群整体层面),论文将集群生态租金区分为四类:通过对异质资源的掌握获取李嘉图租金;通过动态创新获取熊彼特租金;通过集群内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共生获取关系租金;通过形成集群品牌效应获取理查德租金。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构建,即生态租金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以异质资源为基础、合作共生为中介、动态创新为工具、品牌生态为导向的价值联动共创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创造了具有结构性和持续性的超额利润,从而构筑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3)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生态租金种类和规模的变化是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和转型期(或衰退再造期)的根本动力。李嘉图租金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起点,理查德租金则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顶点。利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皮具产业集群的现实案例,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生态租金变化的理论认识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基本验证了文中对生态租金形成机理以及不同阶段特征的理论认识。(4)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虽是一个市场自发的过程,但适当的政府政策引导对加快集群生态系统形成、增大生态租金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如:在成长期,生态租金主要源自于熊彼特租金,政府应加大对产业集群创新的支持力度,激励集群外部优质创新资源在集群中设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与集群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集群动态创新;在成熟期,关系租金和理查德租金是生态租金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应通过激励型政策、引导型政策加强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同时,集群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投入资源有意识塑造集群品牌,增大理查德租金规模。
石娜娜[9](2018)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接近全世界的33%,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从2009年起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人民币,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商品流通大国,但由于在国际上缺少独立自主的流通渠道,缺乏国际一流的流通企业,中国还并不算是商品流通强国,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国际流通影响力太小。自2004年我国商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来,世界知名零售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绝大部分一落户中国,零售业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但是在国际化的大潮下,中国零售企业一直被动地接受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而没有主动做出国际化的回应。自2001年我国正式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然而,与我国成为商品出口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和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极不协调的是我国零售业“走出去”却明显滞后。从《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来看,截至到2016年末,我国的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91.7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13573.9亿美元的12.5%。2016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08.9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1961.5亿美元的10.7%。更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投资流量还是投资存量,目前我国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零售企业国际化始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管制的放松,零售业向海外扩张进行跨国投资的步伐进一步加速,不但有发达国家更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其中,跨国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国际化一经日益成为全球零售领域的重要特征。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8》显示,2016财年“全球零售250强”企业中有168家企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国际化率为67.2%。国际知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在29个和34个国家经营,其中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有5332个门店,还有6363个门店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等海外市场,2016年净销售额4813.1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不含山姆会员店)贡献了 1161.19亿美元,贡献率超过27%。2016年家乐福门店数量达到11935个,法国本土5539家,其余6396家分别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并贡献了年销售额766.45亿欧元的53.16%。可以说国际化是这些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取得成功乃至成为行业巨头的关键因素之一,沃尔玛更凭借其在全球布局获得可观收益,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企业首位。2015年8月28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已经中指出:必须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必须构建开放融合的流通体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为此,要大力实施流通“走出去”战略。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并鼓励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同时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国际化水平;要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流通网络。经受了本土零售国际化竞争的洗礼后,中国零售企业初步具备了“走出去”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源条件,“走出去”可以成为中国零售企业转型发展、开拓创新的主要方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流通产业国际化和世界产业控制权一经从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的大背景下,积极地推动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形成中零售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是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国零售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巩固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竞争优势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中国零售业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跨国零售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一般经验,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探讨在当前独特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时机下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首先从零售业“走出去”战略入手,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然后,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循此逻辑,按照“战略提出→国际经验比较→现状描述与案例分析→路径选择”的总体框架展开。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问题的提出,是论文的第三章,总结了“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发展、演变和实施成果,以及当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是国际经验比较,该部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发达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第四部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路径研究,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以数据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状况,并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分析跨境电商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的作用。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研究。第八章,对接“一带一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俞灵灵[10](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二、今日五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日五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GS公司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文献述评 |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研究的内容提出 |
2.研究的方法 |
(五)本文结构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精准营销的定义 |
(二)精准营销的基础理论 |
1.4 C组合理论 |
2.让客价值理论 |
3.一对一直接沟通理论 |
4.顾客链式反应原理 |
(三)PEST分析模型 |
(四)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五)中小企业实行精准营销的策略与方法 |
1.选择既有的问答类和百科类信息发布平台 |
2.选择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实施精准营销 |
3.立足于互联网和工业信息系统自建企业信息平台 |
4.精准营销模式的选择 |
5.建立企业CRM系统 |
三、GS公司精准营销环境分析 |
(一)GS公司简介 |
(二)量具行业的环境分析 |
1.宏观环境分析 |
2.行业环境分析 |
(三)GS公司的营销市场环境分析 |
1.GS公司产品环境介绍 |
2.GS公司的竞争能力分析 |
3.GS公司的营销市场格局 |
4.GS公司的消费者分析 |
四、GS公司精准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GS公司精准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1.公司产品线现状 |
2.公司产品销售价格分析 |
3.公司产品销售渠道分析 |
(二)GS公司精准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三)GS公司精准营销策略问题的不利影响 |
1.影响企业的业绩 |
2.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
五、GS公司精准营销策略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GS公司销售深度不足 |
1.对市场认知不足 |
2.对终端用户的服务不足 |
3.对终端用户的认知不足 |
(二)GS公司经销商控制力度不足 |
1.经销产品不专一 |
2.串货无法控制 |
3.拒绝信息反馈 |
(三)GS公司市场反馈与沟通不足 |
1.市场反馈真实性不足 |
2.市场反馈及时性不足 |
(四)GS公司用户分布不均匀 |
六、GS公司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
(一)GS公司CRM系统的布局 |
1.GS公司客户数据的采集 |
2.公司客户数据的存储 |
3.公司客户数据的应用 |
(二)基于大数据的市场控制策略 |
1.客户信息数据化评价 |
2.终端用户分布区域控制 |
(三)基于大数据的经销商控制策略 |
1.从政策上引导经销商 |
2.从大数据技术上监督经销商的行为 |
(四)基于大数据的沟通效率提升策略 |
1.针对产品终端客户的双向互动沟通 |
2.针对各级经销商的双向互动沟通 |
(五)基于电子商务的精准营销分析 |
1.布局专业电子商务平台的精准营销模式 |
2.自建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实施精准营销服务 |
七、GS公司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一)GS公司战略规划保障 |
1.确立经销商分销模式的基本地位 |
2.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植入精准营销基因 |
(二)GS公司组织结构保障 |
1.细化公司销售职能部门 |
2.提升信息技术部门权重 |
(三)GS公司人力资源保障 |
1.人才队伍建设 |
2.人才队伍培训 |
3.人才队伍保持 |
八、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农村发展与县域经济 |
二、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区域演化特征 |
四、农村电子商务政策及社会效应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和实现路径 |
二、章节框架及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区域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一、研究的主要特色 |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 |
一、概念范围及应用 |
二、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 |
三、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
四、电子商务的影响 |
第二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区域发展模式 |
一、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 |
二、传统区域发展模式成因及演化 |
三、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新区域发展模式 |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落地机制 |
一、区域产业基础与政策导向 |
二、企业家精神与社群网络 |
三、快速物流交通系统 |
四、信息知识与技术 |
第四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社会经济效应 |
一、经济效应 |
二、社会效应 |
三、空间赋能 |
四、拉近城乡关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信息与数字鸿沟 |
一、信息化与发展加速及区域发展不平衡 |
二、基于信息化的经济空间重组 |
第二节 演化经济学 |
一、复杂系统与内部组织 |
二、路径依赖与技术解锁 |
第三节 城乡融合与发展 |
一、马克思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
二、实时城市化与信息化城市 |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农村电子商务 |
一、信息为农村带来的新机遇 |
二、信息与农村区域的适配 |
三、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
第五节 演化视角下农村电子商务分析框架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工业生产解锁:低成本打破区域资源紧束状态 |
第一节 南皮县概况与工业产业发展 |
一、南皮县基本情况 |
二、南皮县工业发展演化史 |
三、自我发展的专业市场 |
四、主导产业特点与路径锁定 |
第二节 县域工业创新的代价与保守的收益 |
一、政府急于引导产业转型的动因 |
二、南皮县传统五金产业发展与竞争模型 |
三、创新转型与企业猝死 |
四、路径锁定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 |
第三节 路径解锁的可能选择与成本 |
一、产品端的选择与成本 |
二、市场端的选择与成本 |
三、资源整合范围的选择与成本 |
第四节 电子商务带来的转型可能与激励 |
一、低成本扩展企业资源整合的范围 |
二、降低与转嫁智力资源试错成本 |
三、效果及持续的示范带动效应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消费解锁:系统化的扩展个体可整合的资源范围 |
第一节 影响南皮县农村区域消费的若干因素 |
一、家庭中非农就业人员的数量 |
二、家庭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情况 |
三、家庭持续发展所处的阶段 |
四、区域消费习惯与商品的可获得性 |
第二节 旧有农村消费体系的变与不变 |
一、由批发市场和集市组成的传统消费系统 |
二、超市承担的日常消费与商场承担的大件物品消费 |
三、消费比重与消费范围一直在变化 |
四、以县为单位的消费区域限制很难改变 |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个体可整合资源范围的扩展 |
一、农村电子商务硬件的搭建与消费场景的改变 |
二、新信用体系与交易成本 |
三、新旧消费体系的互斥与融合 |
四、个体可整合资源冲破县域限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人力资本解锁:低成本丰富人力需求类型 |
第一节 县域发展与县域人力资源 |
一、县域人力资源的构成 |
二、县域人力资源配置偏好 |
三、县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互相作用 |
第二节 丰富人力资源的选择与困境 |
一、人力资源引进与本土成长 |
二、产业单一化与人力资源单一化 |
三、打破产业与人力资源互相锁定的难点 |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人力资源变化 |
一、电商带来群体认知变化与实时城市化 |
二、电商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带来新就业需求 |
三、电商服务业新业态进一步吸纳返乡人才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南皮样本到新发展模式的数理验证 |
第一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总结 |
一、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的改革与科技双重属性 |
二、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 |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
一、模型设定 |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三节 回归结果及分析 |
一、基准回归结果 |
二、安慰剂检验 |
三、稳健性检验 |
四、进一步分析:影响渠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各章典型案例 |
案例目录 |
案例内容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Orange公司定制家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史 |
2.2 PEST分析法 |
2.3 波特五力模型 |
2.4 目标市场战略 |
2.5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第三章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3.1 Orange公司概况 |
3.1.1 Orange公司简介 |
3.1.2 Orange公司企业使命及愿景 |
3.2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营销现状 |
3.2.1 Orange公司产品介绍 |
3.2.2 Orange公司的产品及品牌策略现状 |
3.2.3 Orange公司的产品价格策略现状 |
3.2.4 Orange公司的产品渠道策略现状 |
3.2.5 Orange公司的产品促销策略现状 |
3.3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存在的营销问题 |
3.3.1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品牌知名度较低且覆盖消费层级少 |
3.3.2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价格管理不规范 |
3.3.3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渠道和促销方式单一 |
第四章 Orange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Orange公司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4.1.1 组织架构分析 |
4.1.2 人力资源分析 |
4.1.3 研发创新能力分析 |
4.1.4 生产能力分析 |
4.2 Orange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4.2.1 Orange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4.2.2 Orange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
4.3 SWOT分析 |
4.3.1 Orange公司存在的优势与劣势 |
4.3.2 Orange公司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
4.3.3 SWOT分析 |
第五章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营销策略制定 |
5.1 STP分析 |
5.1.1 定制家具市场细分 |
5.1.2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目标市场选择 |
5.1.3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市场定位 |
5.2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第六章 Orange公司定制家具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
6.1 组织制度的保障 |
6.2 人力资源保障 |
6.3 企业文化保障 |
6.3.1 明确企业的愿景与使命 |
6.3.2 明确的价值观指导员工行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X公司工具产品出口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点 |
第二章 X公司工具出口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X公司及工具出口部门产品简介 |
一 X公司简介 |
二 工具出口部门及其产品介绍 |
第二节 X公司工具出口宏观环境分析 |
一 政治法律环境 |
二 经济环境 |
三 社会文化环境 |
四 科技环境 |
第三节 X公司工具出口行业环境分析 |
一 供应商分析 |
二 采购商分析 |
三 潜在进入者分析 |
四 替代品分析 |
五 现有竞争者分析 |
第三章 X公司工具出口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X公司工具出口营销策略现状 |
一 产品单一品牌与类似包装 |
二 统一定价 |
三 多级间接渠道 |
四 国内展会促销 |
第二节 X公司工具出口营销策略问题 |
一 缺乏市场细分与定位 |
二 产品差异化不明显 |
三 定价体系不合理 |
四 营销渠道过于传统 |
五 促销形式单一 |
第三节 X公司工具出口营销策略问题成因分析 |
一 部门整体营销意识淡薄 |
二 专业营销及技术人员短缺 |
三 组织制度存在缺陷 |
四 合作工厂供货水平低 |
第四章 X公司工具出口市场细分与定位 |
第一节 国际市场细分 |
一 基于地理因素的市场细分 |
二 基于客户类型的市场细分 |
第二节 目标市场选择 |
第三节 市场定位 |
第五章 X公司工具出口营销策略改进 |
第一节 产品优化策略 |
一 多样化产品种类 |
二 高端化产品品质 |
三 丰富化产品包装 |
四 升级化产品品牌 |
第二节 价格多元策略 |
一 成本导向定价法 |
二 累进折扣法 |
三 撇脂定价法 |
第三节 渠道扩展策略 |
一 网站营销 |
二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营销 |
三 社交媒体营销 |
第四节 促销多样化策略 |
一 国外展会促销 |
二 人员推销 |
三 网络推广 |
第五节 客户关系维护策略 |
一 客户分类 |
二 客户差异化管理 |
三 客户维系 |
第六章 X公司工具出口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人员与技术保障 |
一 重视国际营销人才引进 |
二 加强技术培训 |
第二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
一 完善部门组织结构 |
二 推进制度化管理 |
第三节 质量与供货保障 |
一 建立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
二 整合供货资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DC公司内外贸服务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互联网+ |
1.2.2 专业市场 |
1.2.3 外贸综合服务 |
1.2.4 供应链金融 |
1.2.5 有关项目财务效益和风险分析方法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项目概况 |
2.1 公司简介 |
2.2 项目与产品介绍 |
2.3 项目开展资源分析 |
2.4 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外部环境和SWOT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现有行业竞争 |
3.2.2 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 |
3.2.3 买方议价能力 |
3.2.4 供方议价能力 |
3.2.5 替代品 |
3.2.6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结论 |
3.3 项目SWOT分析 |
3.3.1 项目优势(Strengths) |
3.3.2 项目劣势(Weaknesses) |
3.3.3 项目机会(Opportunities) |
3.3.4 项目威胁(Threats) |
3.3.5 项目SWOT分析结论 |
3.4 竞争优势及战略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项目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分析 |
4.1 市场选择分析 |
4.1.1 市场细分(Segmenting) |
4.1.2 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 |
4.1.3 市场定位(Positing) |
4.2 营销组合策略(4PS)分析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渠道策略 |
4.2.4 推广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项目组织与运营分析 |
5.1 组织架构设计 |
5.2 人力资源规划 |
5.2.1 核心团队组建 |
5.2.2 人员配置 |
5.2.3 薪酬规划 |
5.2.4 激励机制设计 |
5.3 项目建设进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投资估算与财务效益分析 |
6.1 项目投资估算与融资计划分析 |
6.1.1 项目投资估算 |
6.1.2 项目融资和资本退出规划 |
6.2 项目经营估算 |
6.2.1 项目收入估算 |
6.2.2 项目运营费用估算 |
6.2.3 增值税及附加税 |
6.2.4 利润表及所得税 |
6.2.5 折现率的确定 |
6.2.6 现金流估算 |
6.3 项目财务效益指标计算及分析 |
6.3.1 项目净现值计算及分析 |
6.3.2 项目内部收益率计算及分析 |
6.3.3 项目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项目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
7.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确定敏感性因素 |
7.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定量估测风险 |
7.3 项目其他风险以及对策 |
7.3.1 政策风险及对策 |
7.3.2 管理风险及对策 |
7.3.3 市场风险及对策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思路框架 |
1.3.4 本文的创新点与实践意义 |
1.3.5 本文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2.3 产业集群升级理论 |
2.4 小结 |
3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3.1 永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
3.2 国内外五金行业发展 |
3.3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3.3.1 发展历程 |
3.3.2 产业基础 |
3.3.3 主要优势 |
4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
4.1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做精现代智能五金领域 |
4.1.1 优化市场体系建设,提升永康现代智能五金的知名度 |
4.1.2 打造全国五金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心,向现代智能五金转型 |
4.1.3 推进标准建设,提升国内外现代智能五金行业话语权 |
4.1.4 建设五金大数据中心,向新型制造模式转型 |
4.1.5 建设五金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大力弘扬永康工匠文化 |
4.2 推行新型制造模式,推进五金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
4.2.1 生产制造“+数据”,促进效率提升 |
4.2.2 研发设计“+数据”,促进技术升级 |
4.2.3 产业协同“+数据”,优化产业链 |
4.3 优化空间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集聚优势 |
4.3.1 “一区两园”:促进产业发展主平台提质升级 |
4.3.2 “两中心”:优化提供集聚式的生产性服务 |
4.3.3 “多点”:加快工业强镇和特色小镇建设 |
4.4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5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集群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组织形式低 |
5.2 集群内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 |
5.3 集群内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
5.4 集群内企业间的市场行为不够规范 |
5.5 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的作用仍有待加强 |
6 促进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
6.1.1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大企业大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
6.1.2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建设一批品牌示范企业 |
6.1.3 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合作机制和引进模式 |
6.1.4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 |
6.1.5 多区域联动,促进集群开放升级 |
6.2 加快自主创新,促进五金产业集群升级 |
6.2.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6.2.2 协同推进关键技术攻关 |
6.2.3 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平台 |
6.2.4 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
6.3 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
6.3.1 扩大财政资金投入 |
6.3.2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系统 |
6.4 加强宏观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
6.4.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
6.4.2 完善土地要素指标 |
6.4.3 加强产业精准扶持 |
6.4.4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
6.5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供应链视角下WLJD公司MRO工业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电子商务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1 电子商务概念 |
2.1.2 电子商务理论概述 |
2.2 电子商务一般模式 |
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3.1 供应链管理概述 |
2.3.2 供应链管理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
2.3.3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式的关系 |
2.3.4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及对应电子商务模式案例 |
2.4 MRO工业品及其供应链特性 |
2.5 MRO工业品电子商务的模式概述 |
第三章 WLJD公司电子商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同行业竞争者 |
3.2.2 潜在的进入者 |
3.2.3 替代者 |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5 买方的议价能力 |
3.3 MRO工业品供应链现状分析 |
3.3.1 MRO工业品供应链各环节运营情况分析 |
3.3.2 影响MRO工业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分析 |
3.4 MRO工业品电子商务模式现状 |
3.5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第四章 WLJD公司电子商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1.1 组织架构 |
4.1.2 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 |
4.1.3 员工情况 |
4.2 WLJD公司经营现状 |
4.2.1 销售模式 |
4.2.2 服务模式 |
4.2.3 经营覆盖范围 |
4.2.4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WLJD公司资源分析 |
4.4 WLJD公司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
4.5 WLJD公司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 |
4.5.1 优势 |
4.5.2 劣势 |
4.5.3 机会 |
4.5.4 威胁 |
第五章 成熟电商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分析与借鉴 |
5.1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
5.1.1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模式概述 |
5.1.2 京东商城服务模式 |
5.1.3 京东商城赢利模式 |
5.1.4 京东商城竞争优势分析 |
5.2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
5.2.1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模式概述 |
5.2.2 阿里巴巴服务模式 |
5.2.3 阿里巴巴盈利模式 |
5.2.4 阿里巴巴竞争优势分析 |
5.3 美团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
5.3.1 美团电子商务模式概述 |
5.3.2 美团服务模式 |
5.3.3 美团的盈利模式 |
5.3.4 美团网竞争优势分析 |
5.4 电子商务模式借鉴 |
第六章 WLJD公司电子商务模式设计与运营 |
6.1 设计原则 |
6.2 设计内容 |
6.2.1 平台运营模式 |
6.2.2 平台模块及功能介绍 |
6.2.3 平台服务内容 |
6.2.4 营销策略设计 |
6.3 WLJD公司电子商务模式运行 |
6.3.1 经营模式 |
6.3.2 结算支付模式 |
6.3.3 物流配送服务模式 |
6.3.4 售后服务模式 |
6.3.5 盈利模式 |
6.4 保障措施 |
6.4.1 组织机构保障 |
6.4.2 人力资源保障 |
6.4.3 资金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及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2.1 网络环境 |
1.2.2 产业集群 |
1.2.3 生态租金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
2.1 竞争优势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
2.1.1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内涵 |
2.1.2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 |
2.1.3 小结 |
2.2 经济租金相关研究述评 |
2.2.1 租金理论的回顾 |
2.2.2 要素租金 |
2.2.3 组织租金和关系租金 |
2.2.4 网络租金和系统租金 |
2.2.5 小结 |
2.3 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
2.3.1 商业生态系统 |
2.3.2 创新生态系统 |
2.3.3 产业生态系统 |
2.3.4 小结 |
2.4 产业集群相关研究述评 |
2.4.1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
2.4.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与竞争优势演化 |
2.4.3 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
2.4.4 政策在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作用 |
2.4.5 小结 |
2.5 相关文献评述小结 |
第三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竞争优势 |
3.1 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影响与重构 |
3.1.1 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影响分析 |
3.1.2 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重构:集群生态系统 |
3.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
3.2.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概念 |
3.2.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 |
3.2.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功能 |
3.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演化与时空动力机制 |
3.4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与本质 |
3.4.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 |
3.4.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生态租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产生机理与演化特征 |
4.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生态租金构成要素 |
4.1.1 产业集群生态租金内涵 |
4.1.2 产业集群生态租金结构 |
4.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生态租金形成机理与路径 |
4.2.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李嘉图租金形成路径 |
4.2.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熊彼特租金形成路径 |
4.2.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关系租金形成路径 |
4.2.4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理查德租金形成路径 |
4.2.5 产业集群生态租金的内在交互及衍化 |
4.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演化特征 |
4.3.1 萌芽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3.2 成长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3.3 成熟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3.4 转型期(或衰退再造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演化系统动力学仿真:以花都为案例的研究 |
5.1 仿真对比参照案例选择:广州花都狮岭皮具皮革产业集群 |
5.1.1 狮岭皮具皮革产业集群概况及主要发展阶段 |
5.1.2 狮岭皮具皮革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层次划分 |
5.1.3 狮岭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转变与升级的演化分析 |
5.2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选择 |
5.2.1 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方法选择依据 |
5.2.2 系统动力学仿真二阶模型 |
5.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设计 |
5.3.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总体结构 |
5.3.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主要变量及其性质 |
5.3.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仿真方程 |
5.4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直观检验 |
5.4.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拟合度检验 |
5.4.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演化中政策工具选择及政策效应 |
6.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功能 |
6.1.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的市场失灵 |
6.1.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的政府功能 |
6.2 促进产业集群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的政策工具选择 |
6.2.1 案例研究:广州市集群政策工具文本分析 |
6.2.2 集群政策工具对产业集群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的作用机理与路径 |
6.2.3 集群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政策工具选择 |
6.3 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对集群生态租金影响的仿真分析 |
6.3.1 激励型政策工具政策效应仿真 |
6.3.2 社会型政策工具政策效应仿真 |
6.3.3 不同政策工具仿真模拟结果的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来源 |
1.2.1 垄断优势论 |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1.2.3 内部化理论 |
1.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1.2.5 价值链理论 |
1.2.6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难点和不足 |
第2章 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
2.1 国外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零售业国际化的内涵 |
2.1.2 零售业国际化的动机 |
2.1.3 零售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
2.1.4 零售业国际化的进入方式 |
2.1.5 零售业的标准化与本土化 |
2.1.6 零售业国际化的撤资 |
2.2 国内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走出去”战略 |
2.2.2 国内流通产业的地位和贡献 |
2.2.3 国内学者对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 |
2.2.4 中国零售业的“走出去”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 |
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概况 |
3.1.1 中国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
3.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空间分布情况 |
3.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情况 |
3.1.4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数量少 |
3.2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分析 |
3.2.1 国美进军香港 |
3.2.2 苏宁的国际化 |
3.2.3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 |
3.3 零售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 |
3.3.1 零售业“走出去”的宏观影响因素 |
3.3.2 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影响因素 |
3.4 零售业“走出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4.1 变量选择 |
3.4.2 模型设计 |
3.4.3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
3.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5.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
3.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
3.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缓慢的原因分析 |
3.6.1 中国零售企业竞争力弱 |
3.6.2 中国零售企业品牌影响力小 |
3.6.3 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经验 |
3.6.4 中国零售企业承担汇率风险能力差 |
3.6.5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支持少 |
第4章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经验 |
4.1 全球零售业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化状况 |
4.1.1 全球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
4.1.2 零售商的市场主导能力 |
4.1.3 发达国家跨国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 |
4.1.4 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
4.1.5 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多样化 |
4.1.6 零售业的经营国际化 |
4.1.7 零售业的零售数字化 |
4.2 发达国家的零售国际化 |
4.2.1 美国的零售国际化 |
4.2.2 欧洲的零售国际化 |
4.2.3 日本的零售国际化 |
4.2.4 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经验 |
4.3 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以泰国为例 |
4.3.1 发展中国家零售国际化的一般情况 |
4.3.2 泰国零售业的国际化 |
4.3.3 卜蜂莲花的国际化 |
4.3.4 卜蜂莲花在华扩张历程 |
第5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
5.1 “走出去”战略 |
5.1.1 “走出去”的内涵 |
5.1.2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
5.1.3 “走出去”的概况 |
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宏观视角 |
5.2.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宏观背景 |
5.2.2 顺应对外经济的发展规律 |
5.2.3 构建自主流通网络的重要手段 |
5.2.4 价值链升级的外部驱动 |
5.2.5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部推动 |
5.2.6 有利于缓和中美贸易摩擦 |
5.2.7 有助于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 |
5.2.8 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
5.2.9 促进我国文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
5.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微观视角 |
5.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推动因素 |
5.3.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拉动因素 |
5.3.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便利化因素 |
第6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创新途径:跨境电商 |
6.1 跨境电子商务 |
6.1.1 跨境电子商务的涵义 |
6.1.2 跨境网络零售 |
6.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
6.2.1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 |
6.2.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状况 |
6.3 跨境电商与传统零售的区别 |
6.3.1 跨境电商具有跨地域性 |
6.3.2 跨境电商信息传播速度快 |
6.3.3 跨境电商以大数据为基础 |
6.3.4 跨境电商的成本结构不同 |
6.3.5 跨境电商的客户体验不同 |
6.4 跨境电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新途径 |
6.5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SWOT分析 |
6.5.1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 |
6.5.2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劣势 |
6.5.3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机遇 |
6.5.4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挑战 |
6.6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实现路径 |
6.6.1 国家参与和政策支持 |
6.6.2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6.6.3 多种手段改善网购体验 |
6.6.4 改进物流效率 |
6.6.5 巩固制造业基石 |
6.6.6 不遗余力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
第7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
7.1 “一带一路”倡议 |
7.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
7.1.2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
7.2.1 相对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
7.2.2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
7.2.3 零售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 |
7.2.4 相对于其他地区“一带一路”给零售业带来的比较优势 |
第8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
8.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时机选择 |
8.1.1 零售企业具备“走出去”能力的时机 |
8.1.2 进入目标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 |
8.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
8.2.1 中亚五国 |
8.2.2 东南亚十一国 |
8.2.3 南亚八国 |
8.2.4 独联体七国 |
8.2.5 中东欧及南欧十八国 |
8.2.6 南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
8.2.7 西亚北非国家和蒙古 |
8.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进入方式选择 |
8.3.1 中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2 东南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3 印度的进入方式 |
8.3.4 独联体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5 澳大利亚的进入方式 |
8.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业态选择 |
8.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标准化与本土化战略 |
8.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支撑体系 |
8.6.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宏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
8.6.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
8.6.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基础改造 |
第9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
9.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可行性 |
9.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四、今日五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GS公司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策略研究[D]. 蒋桂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D]. 窦鹏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3]Orange公司定制家具营销策略研究[D]. 权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X公司工具产品出口营销策略研究[D]. 曹培欢. 郑州大学, 2020(02)
- [5]DC公司内外贸服务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D]. 林栋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D]. 程钰寒.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19(12)
- [7]供应链视角下WLJD公司MRO工业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 张彬.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8]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及政策效应研究[D]. 蔡朝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D]. 石娜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10]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