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式基金将“入市”而来(论文文献综述)
于耀[1](2020)在《N基金管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资管新规落地,科创板的推出,将A股纳入MSCI指数,外资逐渐放开持股比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我国的证券市场正在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走向成熟,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募基金业在2019年表现亮眼,规模创历史新高。截至2019年底,公募基金共127家,管理公募基金6544只,份额13.7万亿,规模约14.8万亿元,同比增加1.7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养老金规模也在大幅增加,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国公募基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且发展前景广阔。虽然公募基金行业在迅速发展,但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却日趋激烈。不但要面对新发基金不断增多、基金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竞争问题而且还要面对银行渠道异常拥挤、基金销售难度不断加大等严峻的市场形势,特别是爆款基金的虹吸效应对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生态造成巨大影响,马太效应明显。大公司凭借品牌、投研、渠道等优势对中小基金公司形成降维打击。作为中小基金公司不得不把销售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基金公司营销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将有着非凡的意义。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基金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关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和目的。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综合运用STP分析法、4P营销理论以及内外部环境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公司的整个营销策略进行梳理。深入研究营销业务数据,代销渠道产品分析,相同托管人同期成立产品分析。分析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有:产品策略滞后,没有做好产品提前布局;渠道营销面窄,难以形成渠道合力;产品价格策略灵活性不够,对不同投资者需求应该区别对待;高素质营销人员稀缺,难以组织高效的营销方案;服务策略对客户服务重视不够等问题,大致总结出了我国中小基金公司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随后,本文深入分析了公司内外部环境,公司业务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建议公司施行各类产品差异化的策略和不同类型管理费灵活的价格策略,代销直销精细化的渠道策略,网络线下全方位的促销策略上下功夫,从不同角度解决公司营销策略上存在的问题,为中小基金公司发展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本文对营销策略在基金行业应用的研究,为中小基金公司如何提高服务营销水平,增强基金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实践意义上的指导和方向。对于我国中小基金公司如何实施服务营销战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龙玲[2](2017)在《公募基金运用衍生品的调查分析与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衍生品和公募基金市场都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衍生品对基金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创建多策略产品、以及创新ETF产品都存在重要意义。相比海外而言,目前我国公募基金在衍生品运用方面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有哪些实际应用案例?面临哪些特殊情况?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公募基金和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在论证公募基金运用衍生品和现状方面,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对我国公募基金运用衍生品的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分析,从中发现公募基金在运用衍生品的实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从多角度全面分析了目前衍生品市场的最新状况,在海外分场内和场外衍生品市场、在国内分不同品种分析了衍生品市场状况。二、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了国内公募基金、以及海外共同基金和ETF基金在衍生品应用上的现状和方式。三、根据案例和数据的结果总结了目前国内公募基金运用衍生品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供了解决方案。
曹立[3](2010)在《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调整金融结构,是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指导方针。然而,证券市场的发展却面临诸多的瓶颈与难题,现有的经济理论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此背景下,证券市场研究成为十分重要与紧迫的理论课题。那么,该怎样进行证券市场研究呢?当然,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可以选择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但是,首先应当研究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反映证券市场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是分析证券市场现实问题、把握证券市场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一旦认识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又怎样揭示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呢?这就要认真总结证券市场操作的实践经验,对证券市场运行所呈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提炼出证券市场运行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以为,那就是“资本流量运动”。证券市场运行所呈现的各种现象,总体上说,都是资本流量运动的反映。借鉴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流量概念以及现代工程技术中的系统理论,将证券市场纷繁复杂的现象,提炼为资本流量运动,勾画出证券市场的崭新图景:证券市场是一个资本流量运动的大系统。证券市场的资本流量表现为三种形态——虚拟资本、货币资本、现实资本,证券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依此分为三种形式——虚拟资本流量运动、货币资本流量运动、现实资本流量运动。“三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换,“三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交错,演绎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换言之,我们决定从资本流量运动的角度切入,研究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这一选择既来自对于证券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难题的观察与分析,也来自对于证券市场运行所呈现的一般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我们的研究,以资本流量运动分析为主线,以社会财富再分配为辅线,试图对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描绘与刻画,深刻揭示证券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主要机制是:虚拟资本与货币资本相向运动;一级市场的这种相向运动,一方面是投资者提供货币资本并获得虚拟资本,另一方面是证券发行人筹集到货币资本,并将现实资本注入证券市场;二级市场的这种相向运动,带来交易价格的起伏。倘若交易成本为零,全体投资者作为整体所占有的货币总量不变,即Moneyl=Money2。交易成本打破这一平衡,现金分红则恢复这一平衡,即Cash1补偿Cash2;衍生品的交易,虽然Money1=Money2,但不存在Cash1补偿Cash2;虚拟资本与货币资本的相向运动,始终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拿出理论创新的勇气来,进行开创性、探索性的研究。以往的证券市场研究恰恰是忽视了对于资本流量运动的考察。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对于洞悉证券市场的经济过程、把握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提出证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引导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入芳[4](2010)在《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第一大机构投资者,开放式基金在我国股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开放式基金的巨额赎回、羊群行为、频频进出股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股市波动性。基于此,从开放式基金契约本质入手,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了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及治理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系统分析了开放式基金要素间的契约本质。将开放式基金作为内部要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大系统,揭示出基金发起人与政府是基于信息的申请核准关系,基金持有人与基金公司是基于信任的委托代理关系,基金经理与基金公司是基于激励约束的雇佣及委托代理关系,基金托管人与基金公司是基于利益驱动的只保管不监督关系。第二,实证分析了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开放式基金股票配置比例在60%以上、债券配比在30%左右,股票和债券配比呈此消彼长趋势。开放式基金行业分布前三名为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机械设备仪表,随着国家控制房价,开放式基金有淡出金融、房地产行业的趋势。开放式基金重仓股分散指数值呈逐年降低趋势,最低达0.106,说明开放式基金重仓股相对集中。第三,应用GARCH(1,1)模型检验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加剧效应。通过分析股市波动性数值的变动趋势及GARCH(1,1)模型实证分析股市波动性的特征变化,得出开放式基金入场后,沪、深两市都出现了波动性数值增加、持续性参数上升、平稳性下降的过程,表明开放式基金加剧了股市波动性,开放式基金的实际运作偏离了监管层的初衷。第四,理论分析开放式基金内部要素及外部因素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基于开放式基金加剧股市波动性,理论演绎了开放式基金入市资金流量、羊群行为、持股行为、赎回行为及外部环境因素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提出开放式基金赎回与股市波动性的“死亡螺旋”演化模式。第五,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通过设计代理指标、建立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开放式基金入市资金流量变化率、净赎回率及羊群行为度对沪、深两市波动性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外部环境因素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较为显着,呈较强的正相关,开放式基金持股集中度对两市波动性的影响较为不显着,呈弱的正相关。最后,给出开放式基金加剧股市波动性的治理对策。基于开放式基金的契约本质,提出要明确开放式基金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并实施全面风险预警系统,多方推行以心理控制、意识和知识为主的基金投资者辅导,从而抑制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加剧效应。
黄倩[5](2009)在《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券投资基金是当今世界普遍流行且极具生命力与发展前途的投资工具。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证券投资基金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证券投资基金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作用正逐渐增强。因此,深入研究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影响效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评价、把握证券投资基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参考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证券投资基金和金融体系的含义,并将金融体系划分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结合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状况,以金融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1998-2008年的数据为研究区间,使用相关性分析及供求模型等方法,全面阐述了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带来的影响。结合理论与实证,本文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不但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容量,加剧了其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也给我国金融中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也分析了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增强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增加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丰富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最终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最后结合前面阐述的具体影响,分别对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基金公司及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徐颖文[6](2009)在《机构投资行为及其对证券市场安全影响》文中认为机构投资者是投资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产物,对于动员零星储蓄向投资转化、优化公司治理、发挥证券市场的社会功能和正常运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成熟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证券投资者法人化、机构化是国际证券市场的一个突出发展趋势,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有利于引导资本市场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改善市场微观结构,从而促进市场安全建设。在管理层的大力推动下,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除了数量和规模上的持续增长外,结构也不断优化,形成了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社保基金、QFII、三类企业、私募基金等组成的多样化的机构投资者结构,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然而,机构投资者作为逐利的经济人,并不会把稳定市场、促进市场安全作为经营目标,在为市场繁荣做出贡献的同时,某些机构投资行为也给证券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机构投资者能否起到促进市场安全的积极作用成为投资者和监管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规范机构投资行为,促进证券市场安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证券市场实际进行理论机理研究和实证检验:从刻画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出发,考察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特征,通过机构投资者行为与理性假设差异分析,综合考虑宏观因素,判断和深入剖析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影响证券市场安全的形成机理,探讨投资者保护机制,为加强机构投资者监管和建设市场安全制度提供政策建议。期望能够正确引导机构投资者的经营方向,为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提供决策参考,并为监管当局有效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依据,规范机构投资者运作,提升资本市场投资价值,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安全、健康发展。根据这一线索,全文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述:①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呈现出哪些行为特征?②不同类型机构的交易行为是否存在差异?③机构投资者对于市场安全性是否发挥了有效作用④如何促进投资者保护以及市场安全?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基于理论发展和现实背景提出问题,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和简要描述,并且介绍了全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章通过对相关经典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证券市场实证研究的回顾和评述,从理论上论述机构投资者崛起的必然性,剖析机构投资行为影响市场安全的机制,阐明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意义。第三章全面总结了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对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现状和投资行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应用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数据,从宏观经济及微观市场结构角度分别研究了机构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的影响,从而判断其对市场安全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行为扩大了市场波动,提高了个股的流动性,但在牛市中可以抑制过度的流动性,最为重要的是机构投资行为明显地改善了市场有效性。这意味着,近年来机构投资者的飞速发展,对于证券市场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七章则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者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安全建设的政策建议。
方桂荣[7](2008)在《投资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金业中基金黑幕频频发生,严重损害了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也危及了基金业的正常发展,这突显了我国投资基金监管的不利。因为基金管理人自身无法克制私利的追逐,政府监管必须加强。随着世界投资基金发展的大潮流,我国基金业发展迅速,然而,其间虽然我国投资基金监管已有所加强,但远远落后于基金业的发展速度,导致监管的滞后和被动。同时,法学界对投资基金监管的研究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大多成果浅显而零散,不深入不系统。有鉴于此,作者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基金业所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构建我国投资基金监管的理论体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投资基金监管多项法律制度建议。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遵循总论与分论的逻辑体系,共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属于总论部分,主要研究目标是确立投资基金监管的理论内容。后面四部分属于分论部分,主要针对投资基金监管中具体法律制度的创新。首先对投资基金与投资基金监管的一般理论作了分析,为全文的研究打下基础。在分析了投资基金的基本特征之后,又划分了投资基金的种类并明确了投资基金的作用,为了使投资基金的范畴更加清晰,本文又对投资基金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进而界定了投资基金的主体法律关系,回顾和展望了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在分析了投资基金的一般理论之后,确立了投资基金监管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借鉴。为了确立政府监管基金业的正当性、合理性与正确方向,作者分别从经济学与法学的视角分析了投资基金监管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外国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审视了我国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总体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的建议:正确定位政府在投资基金监管中的角色,建立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强化自律组织在基金监管中的作用,健全投资基金监管立法体系。在对投资基金监管基本理论的研究之后,作者有针对性地对多项具体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制度包括: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监管法律制度、投资基金监管中的独立董事法律制度、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制度。对这些制度的研究都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的说服力,也注重了实践的应用性。作者对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一般理论分析,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基本内容的界定,我国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作者指出: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投资基金本身的市场准入、基金管理人的市场准入、基金托管人的市场准入、外资的市场准入。我国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应从以下方向进行改革: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的标准有待降低,基金市场主体有待向多元化发展;基金经理的从业资格有待在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中明确;基金市场退出机制有待更加细化;政府与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协调。对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的一般理论,其次从总体上对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的监管模式做出了选择,最后提出了完善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性建议。作者指出:我国在采用美国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应明确界定基金关联人的基本范畴;完善独立董事监管法律制度的同时,建立董事回避制度;特别完善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制度;充分发挥托管人的监督作用;形成完善的事后救济制度。作者对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研究侧重于价值定位和改革方向,指出: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并不等同于独立董事制度,需要单独进行研究;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不容否认,不能被取消;我国现行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存在很大弊端,需设计完善的报酬体系、建立权责制度、加强社会监督来完善该制度。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般理论分析、基本原则、现状分析和完善建议。研究指出:强制性基金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有效市场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应当遵循实质性原则和形式性原则。实质性原则主要包括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则,形式性原则主要包括规范性和易解性原则;鉴于该制度存在的缺陷,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立法,进一步发挥网络信息传递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基金信息监管的执法力度,加强对基金公司管理人员和基金投资者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投资素质。
赵建群[8](2008)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稳定功能研究 ——理论探讨及中国判据》文中认为由于一系列“基金黑幕”事件的不利影响,以及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所提供的关于基金“羊群行为”、“动量交易策略”等的理论支持,基金的市场稳定功能正在被误解和被否定;也有文献提供了基金具有市场稳定功能的实证结论,但是在理论上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鉴于市场力量逐步强大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需要得到正确的理解,本论文以“市场稳定功能”为题展开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给出了初步结论。在理论研究部分,论文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基金是否具备稳定市场的功能,或者说怎样才能具备稳定市场的功能。首先,论文认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市场稳定功能”应该是“促成价格运动忠实于基本价值事件的功能”,因此,基金对市场的稳定主要体现在帮助消除或降低人为因素对原始价值知识传递的干扰或破坏,而基金的这种功能是受到其行为能力、行为特征和市场实力的影响的。其次,论文认为,基金即使具备价值信息优势、理性特征以及市场实力优势,也不一定能够稳定市场,或者说愿意去稳定市场,因为当进入市场时,基金的身份特征将会是相对的和变化的,于是在不同主体结构的市场中,基金将呈现不同的市场动机和市场影响力,最终导致不同的价格运动。同时,作为理论研究部分的补充,论文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基金身份特征的“保障性”和可变性进行了论证。在实证研究部分,论文首先利用所推证的研究工具对基金的身份特征进行了检验。检验发现:(1)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并未得到实证支持;(2)在控制收益率的波动方面,我国的基金都没有超越大盘,表现出比较低的调整或控制能力;(3)我国的基金市场总体上来说正在趋于更充分的竞争,而非垄断加剧,同时基金对于市场的影响力正在趋于上升,并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第二部分的实证主要是对基金的持股行为与股票价格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发现:(1)在通常情况下,基金的业绩调整行为与大盘的波动是相互影响的,但是在进入牛市时,基金成为大盘的波动制造者的情况占据主要地位,在熊市阶段,基金开始表现出与大盘波动脱离关系:(2)基金既可能是市场的波动源,也可能是市场的稳定器,具体关系取决于基金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整体力量占比、基金行业内部的实力对比,以及基金与散户投资者的力量对比;(3)从具体数量关系上看,根据保守估计,我国股票价格运动中出现的波动,能够由基金持股行为解释的部分平均约为2.7%,高的季度可能达到或超过10%。结合理论与实证,论文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稳定功能受制于它的契约关系特征和市场势力变化;功能的表现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胡永年[9](2008)在《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规模不是固定的,投资者可以随时进行申购和赎回,使投资者具有绝对的主动权来权衡基金的风险和收益。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开放式基金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并一跃发展成为我国基金业的主流。然而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于封闭式基金就大大增加了,使得各国的开放式基金在发展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的问题。投资者可以自由赎回基金份额,所以当基金遭遇赎回,特别是巨额赎回时,基金管理人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公允价格将其一定数量的基金资产变现,这样必然会引起资产损失。这极大地威胁了开放式基金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证券市场还不规范,投资理念还不成熟以及基金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我国的开放式基金将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如何降低和规避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出发,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实证研究。论文选取了2005年以前成立的36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作为研究样本,根据设计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分别对每只基金的股票组合的流动性风险值和赎回风险值进行度量,结合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的现状与特殊性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在前文的分析和实证结果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体系。
徐炳胜[10](2007)在《中国股市波动的金融政策解释》文中认为股票价格波动性对于投资者风险与收益的分析、监管者的有效监管、上市公司股东收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股票市场波动的规律性,分析引起股票市场波动的成因,为监管者监管、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可循的依据,是股票市场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的重要内容。股票市场波动的成因是复杂的,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政治、政策等因素,也包括中观层面的行业因素,还包括微观层面的上市公司自身生产经营的因素。国内学者在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特征及原因的探讨中,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结论,即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政策市”,政策干预过多是股票市场波动,特别是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新兴性、不成熟性,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政策制订主体较多,既有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中央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也有各交易所制订的各种交易规则,宽泛地研究各种政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具有针对性,研究单一政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应该成为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本文尝试性地从金融政策角度,探讨了连续性金融政策对股票市场长期波动的影响和离散性金融政策对股票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总结如下:1、回顾了国内、国外学者研究股票市场波动及波动成因方面的有关文献,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规范探讨了金融政策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一般机制,提出了货币供给量、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业拆借利率等连续性金融政策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机制,即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下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时,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下降:同业拆借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下降,反之股票价格上涨。探讨了离散性金融政策变量利率、准备金率和离散性金融政策事件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机制,即利率调高时,股票价格下降,反之股票价格上涨;准备金率调高时,股票价格下降,反之股票价格上涨;增加股票市场资金供给的利好金融政策事件会导致股票价格上涨,减少股票市场资金供给的利空金融政策事件会导致股票价格下降。2、从我国融资体制变迁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完善两大阶段,简要分析了我国股市发展的历程;从市场规模、筹资指标方面,简述了当前我国股市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沪深股市价格和收益率的基本统计特征,检验了上证指数、深成指数及指数收益率序列的非正态性分布,研究了沪深两市指数及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运用ARCH族模型,分析了沪深股市指数及收益率的异方差性,筛选了拟合较优的模型并给予了解释;针对股市波动特征,结合我国实际,简要分析了我国股市波动的成因。3、基于向量自回归理论,以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同业拆借利率为连续性金融政策主要指标,以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为控制变量,对上证指数和深成指数构建了8个VAR模型,分别研究了单项金融政策指标对股市波动的个别影响以及连续金融政策指标对股市波动的总体影响,得出了连续性金融政策指标对股市波动解释力不强的结论。4、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摒弃了传统的Markowitz检验方法假设序列呈正态分布的不足,将事件研究法中对事件前后股市异常收益率变化的研究,拓展到对事件前后波动率变化的研究,进而对离散性金融政策变量和离散性金融政策事件对股市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波动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离散性金融政策变量对股市波动更具有解释力、离散性金融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影响较为突出、离散性金融政策已成为我国股市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等结论。
二、开放式基金将“入市”而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式基金将“入市”而来(论文提纲范文)
(1)N基金管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2.1 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
2.1.1 证券投资基金概念 |
2.1.2 证券投资基金分类 |
2.1.3 证券投资基金特点 |
2.2 营销理论概述 |
2.2.1 STP营销理论 |
2.2.2 4P营销理论 |
2.3 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N基金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N基金公司概况 |
3.1.1 N基金公司基本情况 |
3.1.2 N基金公司组织结构 |
3.2 N基金公司营销策略现状 |
3.2.1 现行产品策略分析 |
3.2.2 现行价格策略分析 |
3.2.3 现行渠道策略分析 |
3.2.4 现行促销策略分析 |
3.3 N基金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产品策略滞后 |
3.3.2 营销渠道面窄 |
3.3.3 价格策略中庸 |
3.3.4 高素质营销人才缺乏 |
3.3.5 对客户服务重视不够 |
第四章 N基金管理公司营销环境及STP分析 |
4.1 N基金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1 内部环境分析 |
4.1.2 外部环境分析 |
4.1.3 SWOT分析 |
4.2 N基金公司STP分析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选择 |
4.2.3 市场定位 |
第五章 N基金公司4P营销策略改进 |
5.1 实施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
5.1.1 细分工具类产品 |
5.1.2 加大主动管理产品 |
5.1.3 布局绝对收益类产品 |
5.2 实施管理费灵活的价格策略 |
5.2.1 指数类产品费率低价 |
5.2.2 主动管理类浮动费率 |
5.2.3 网上直销费率折扣 |
5.3 实施精细化的渠道策略 |
5.3.1 调整银行渠道合作方式 |
5.3.2 增加券商渠道合作力度 |
5.3.3 积极推动理财子公司合作 |
5.3.4 第三方代销机构深度合作 |
5.3.5 布局基金投顾业务 |
5.3.6 加强机构直销业务 |
5.4 实施全方位促销策略 |
5.4.1 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 |
5.4.2 树立“明星基金经理”品牌 |
5.4.3 举办特色活动推广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公募基金运用衍生品的调查分析与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框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公募基金应用衍生品的背景 |
2.1 衍生品定义和分类 |
2.2 衍生品发展现状和特点 |
2.3 基金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3章 公募基金应用衍生品的调查分析 |
3.1 公募基金应用衍生品的调研分析 |
3.2 南方基金应用国债期货案例分析 |
第4章 公募基金应用衍生品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应用衍生品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
4.2 应用衍生品受限较大 |
4.3 缺乏用衍生品实现创新 |
4.4 其他因素影响应用衍生品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进一步发展衍生品市场 |
5.2 监管政策应当适度放开 |
5.3 制度推动基金运用衍生品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分析 |
1.1.3 研究意义 |
1.2 主要内容与学术创新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主要的学术创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文献综述 |
1.4.1 经济学家关于资本流量运动问题的相关论述 |
1.4.2 西方学者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
1.4.3 国内学者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
1.4.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基本分析 |
2.1 资本流量与资本流量运动的界定 |
2.2 证券市场的运行流程与资本流量运动 |
2.3 证券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诠释 |
2.4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基本特点 |
2.5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影响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级市场相对开放的资本流量运动 |
3.1 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
3.1.1 单次有价证券发行的资本流量运动 |
3.1.2 持续有价证券发行的资本流量运动 |
3.1.3 一级市场的边界与资本流量运动 |
3.2 股票一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
3.2.1 股票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
3.2.2 申购资金与资本流量运动 |
3.2.3 募股资金与资本流量运动 |
3.2.4 发行费用与资本流量运动 |
3.3 债券一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
3.3.1 债券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
3.3.2 政府债券发行与资本流量运动 |
3.3.3 金融债券发行与资本流量运动 |
3.3.4 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行与资本流量运动 |
3.4 基金一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
3.4.1 基金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
3.4.2 封闭式基金模式下的资本流量运动 |
3.4.3 开放式基金模式下的资本流量运动 |
3.4.4 私募基金与资本流量运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级市场相对封闭的资本流量运动 |
4.1 二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
4.2 股票二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
4.2.1 股票交易价格与资本流量运动 |
4.2.2 股票交易成本与资本流量运动 |
4.2.3 股票交易对货币资本流量运动的影响 |
4.3 债券二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
4.4 基金二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二级市场并存的资本流量运动 |
5.1 证券上市与资本流量运动 |
5.1.1 增量有价证券上市与资本流量运动 |
5.1.2 存量有价证券上市与资本流量运动 |
5.1.3 股权分置改革与资本流量运动 |
5.2 一级与二级市场之间的资本流量运动 |
5.2.1 上市公司募股资金流回证券市场 |
5.2.2 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与资本流量运动 |
5.2.3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资本流量运动 |
5.2.4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与资本流量运动 |
5.2.5 股票二级市场货币资本流向一级市场 |
5.2.6 基金分红与资本流量运动 |
5.3 一级与二级市场之间资本流量运动的平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上市公司重组与资本流量运动 |
6.1 资产置换与资本流量运动 |
6.1.1 全面的资产置换 |
6.1.2 部分的资产置换 |
6.2 股权置换与资本流量运动 |
6.3 资产——股权置换与资本流量运动 |
6.4 以股抵债与资本流量运动 |
6.5 重组失败而退市的资本流量运动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衍生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
7.1 衍生品交易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
7.2 证券型衍生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
7.2.1 证券型衍生品要点 |
7.2.2 权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
7.2.3 可转债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
7.3 契约型衍生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
7.3.1 契约型衍生品交易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
7.3.2 股指期货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
7.4 衍生品交易对资本流量运动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市场开放与资本流量运动 |
8.1 金融危机与国际资本跨境流动 |
8.2 B股、H股的探索与经验 |
8.3 QFII带来的资本流动与监管问题 |
8.4 市场开放条件下的资本流量运动分析 |
8.5 理想的过度性选择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的计量 |
9.1 现金流量表与资金流量表的启示 |
9.2 证券市场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
9.2.1 股票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
9.2.2 债券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
9.2.3 基金券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
9.3 证券市场货币资本流量的计量 |
9.3.1 股票一级市场货币资本流量的计量 |
9.3.2 股票二级市场货币资本流量的计量 |
9.4 证券市场现实资本流量的计量 |
9.5 总体的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表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
10.1 资本流量运动调节的基本理念 |
10.2 虚拟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
10.2.1 应当发行优先股 |
10.2.2 大力发行债券 |
10.2.3 鼓励发展私募基金 |
10.3 货币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
10.4 现实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
10.5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风险的控制 |
10.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4)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研究 |
1.2.2 股市波动性特征及异常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预期创新点 |
2 开放式基金的运行机制及投资行为特征分析 |
2.1 开放式基金的界定 |
2.1.1 开放式基金的内涵 |
2.1.2 开放式基金与其他投资者的比较分析 |
2.1.3 开放式基金的产品特性分析 |
2.2 开放式基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2.2.1 国外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状况 |
2.2.2 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历程 |
2.2.3 中国开放式基金的现状分析 |
2.3 开放式基金的系统分析 |
2.3.1 开放式基金构成要素分析 |
2.3.2 开放式基金构成要素之间的契约本质 |
2.3.3 开放式基金的运作过程 |
2.4 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特征分析 |
2.4.1 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分析 |
2.4.2 开放式基金的行业配置分析 |
2.4.3 开放式基金的重仓股分散程度分析 |
3 开放式基金入场前后股市波动性的结构性变化分析 |
3.1 股市波动性的度量方法 |
3.2 研究假设提出 |
3.3 样本数据选取与分析 |
3.3.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3.3.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3.3.3 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3.3.4 ARCH效应检验 |
3.4 实证结果分析 |
3.4.1 基本统计量分析 |
3.4.2 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
4 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 |
4.1 开放式基金要素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
4.1.1 开放式基金入市资金流量与股市波动性 |
4.1.2 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与股市波动性 |
4.1.3 开放式基金持股比例与股市波动性 |
4.1.4 开放式基金持股集中度与股市波动性 |
4.1.5 开放式基金赎回行为与股市波动性 |
4.2 外部系统因素影响股市波动性 |
4.2.1 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性 |
4.2.2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与股市波动性 |
4.2.3 证券市场结构与股市波动性 |
4.2.4 投资者心理与股市波动性 |
5 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 |
5.1 假设的提出 |
5.2 变量指标设计和计算 |
5.3 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5.3.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5.3.2 计算处理后的数据 |
5.4 实证结果与研究启示 |
5.4.1 实证结果 |
5.4.2 研究启示 |
6 开放式基金加剧股市波动性的治理 |
6.1 准确定位开放式基金 |
6.2 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避免政策性波动 |
6.3 发展公司型基金,完善基金治理结构 |
6.4 采取积极策略管理赎回风险 |
6.4.1 基金赎回需求预测 |
6.4.2 强化资产配置管理,降低基金赎回比例 |
6.4.3 实施全面风险预警系统,有效管理赎回风险 |
6.5 基金经理激励相融与短期市场行为规避 |
6.5.1 完善基金经理报酬体系 |
6.5.2 为基金经理提供人性化的竞争氛围 |
6.6 多方推行基金投资者辅导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表1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一览表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不足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证券投资基金概念及特点 |
2.1.1 证券投资基金的含义 |
2.1.2 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 |
2.1.3 证券投资基金的种类 |
2.2 金融体系的含义及构成 |
2.2.1 金融体系的界定 |
2.2.2 金融体系的构成 |
2.3 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证券投资基金 |
2.3.1 基金中介的形成和发展 |
2.3.2 金融体系与证券投资基金的相互作用 |
3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概况 |
3.1 世界证券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 |
3.1.1 证券投资基金的起源 |
3.1.2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
3.1.3 证券投资基金在全球的兴盛 |
3.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
3.2.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历程回顾 |
3.2.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现状 |
3.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前景 |
3.3.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潜在需求分析 |
3.3.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潜在供给分析 |
4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4.1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4.1.1 基金发展给股票市场带来的影响 |
4.1.2 基金发展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
4.2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
4.2.1 对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影响 |
4.2.2 对同业拆借市场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金融中介的影响 |
5.1 基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5.1.1 基金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
5.1.2 基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
5.2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其他金融中介的影响 |
5.2.1 基金发展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
5.2.2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6.1 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6.1.1 基金发展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分析 |
6.1.2 基金发展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分析 |
6.2 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
6.3 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6.4 对具体货币政策的影响 |
6.4.1 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 |
6.4.2 对宽松货币政策的贡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建议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改善金融市场环境 |
7.2.2 加快金融中介的发展创新 |
7.2.3 对我国货币政策改革的启示 |
7.2.4 加强基金自身的完善 |
7.2.5 深化政府监管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机构投资行为及其对证券市场安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2.1 机构投资者 |
1.2.2 机构投资行为 |
1.2.3 证券市场安全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机构投资行为与市场安全的相关理论 |
2.1 机构投资者崛起的理论分析 |
2.1.1 信息经济学分析 |
2.1.2 产业组织学分析 |
2.1.3 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
2.2 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
2.2.1 研究回顾 |
2.2.2 博弈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行为金融学 |
2.3 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影响 |
2.3.1 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市场稳定 |
2.3.2 机构投资者会增加市场波动 |
2.3.3 机构投资行为与公司治理 |
2.4 投资者保护 |
第3章 机构投资行为 |
3.1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 |
3.1.1 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 |
3.1.2 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 |
3.1.3 证券投资基金的作用与局限 |
3.1.4 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 |
3.2 保险公司投资行为 |
3.2.1 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 |
3.2.2 保险业在我国的发展 |
3.2.3 保险资金的投资行为 |
3.3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行为 |
3.3.1 社保基金与资本市场 |
3.3.2 社保基金的投资行为 |
3.4 证券公司投资行为 |
3.4.1 证券公司在我国的发展 |
3.4.2 我国证券公司市场结构分析 |
3.4.3 券商的投资行为 |
3.5 QFII 投资行为 |
3.5.1 QFII 和QDII 制度概述 |
3.5.2 我国QFII 的投资运营 |
3.5.2 QFII 的投资行为 |
3.6 其他机构投资行为 |
3.6.1 私募基金 |
3.6.2 三类企业 |
第4章 机构投资行为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4.1 宏观经济、机构投资者与股市流动性:理论分析 |
4.1.1 实体经济活动总量与股市流动性 |
4.1.2 货币供应量对股市流动性的影响 |
4.1.3 机构投资行为对股市流动性的影响 |
4.2 协整分析的理论基础 |
4.2.1 单整的概念和ADF 检验 |
4.2.2 协整的概念和协整检验 |
4.2.3 误差修正模型 |
4.2.4 Granger 因果检验 |
4.2.5 向量自回归模型 |
4.3 宏观经济、机构投资行为与股市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
4.3.1 数据与模型 |
4.3.2 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
4.3.3 基于VAR 的协整分析 |
4.4 机构投资行为对个股流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4.4.1 数据与模型 |
4.4.2 实证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机构投资行为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
5.1 机构投资行为与市场波动的理论分析 |
5.1.1 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导致证券市场波动的理论 |
5.1.2 机构投资行为稳定证券市场波动的理论 |
5.2 证券市场波动的定义与度量 |
5.3 机构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5.3.1 数据与模型 |
5.3.2 三重分组检验分析方法 |
5.3.3 实证检验结果 |
5.3.4 实证结果的经济解释 |
5.4 小结 |
第6章 机构投资行为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
6.1 机构投资行为与市场有效性 |
6.2 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
6.3 机构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理论假设 |
6.3.2 数据与模型 |
6.3.3 实证检验结果 |
6.4 小结 |
第7章 证券市场安全建设与投资者保护 |
7.1 投资者保护 |
7.2 上市公司质量改善 |
7.3 市场安全建设的政策建议 |
7.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投资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投资基金与投资基金监管 |
2.1 投资基金 |
2.1.1 投资基金的界定 |
2.1.2 投资基金的种类 |
2.1.3 投资基金的作用 |
2.1.4 投资基金的起源与发展 |
2.2 投资基金监管 |
2.2.1 投资基金监管的必要性 |
2.2.2 投资基金监管的含义与意义 |
2.2.3 投资基金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
2.2.4 投资基金监管的方式与内容 |
2.3 投资基金监管的理论基础 |
2.3.1 投资基金监管的经济学基础 |
2.3.2 投资基金监管的法学基础 |
3 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 |
3.1 主要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及其经验 |
3.1.1 英国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 |
3.1.2 美国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 |
3.1.3 日本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 |
3.1.4 主要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的经验 |
3.2 我国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 |
3.2.1 我国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的状况 |
3.2.2 我国现行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的不足 |
3.3 完善我国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的构想 |
3.3.1 正确定位政府在投资基金监管中的角色 |
3.3.2 建立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
3.3.3 强化自律组织在投资基金监管中的作用 |
3.3.4 完善投资基金监管体制法律制度的立法体系 |
4 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 |
4.1 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一般分析 |
4.1.1 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的含义与特征 |
4.1.2 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法律价值 |
4.1.3 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4.2 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
4.2.1 对投资基金本身市场准入的监管 |
4.2.2 对基金管理人市场准入的监管 |
4.2.3 对基金托管人市场准入的监管 |
4.2.4 对外资市场准入的监管 |
4.3 我国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对策 |
4.3.1 投资基金市场准入的标准有待降低,基金市场主体有待向多元化发展 |
4.3.2 基金经理的从业资格有待在投资基金市场准入法律监管制度中明确 |
4.3.3 投资基金市场退出机制有待更加细化 |
4.3.4 政府与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协调 |
5 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监管法律制度 |
5.1 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的一般考察 |
5.1.1 投资基金关联交易产生的根源 |
5.1.2 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的内涵 |
5.1.3 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的种类 |
5.2 我国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监管模式的选择 |
5.2.1 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监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前提 |
5.2.2 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监管模式之分析 |
5.2.3 我国确立美国式监管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5.3 我国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5.3.1 明确界定基金关联人的基本范畴 |
5.3.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同时,建立董事回避制度 |
5.3.3 特别完善投资基金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
5.3.4 充分发挥托管人的监督作用 |
5.3.5 形成完善的事后救济制度 |
6 投资基金监管中的独立董事法律制度 |
6.1 投资基金监管中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沿革 |
6.2 我国引进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理论争鸣 |
6.2.1 我国引进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
6.2.2 对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质疑 |
6.2.3 对我国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
6.3 我国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适用现状与不足 |
6.3.1 我国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适用现状 |
6.3.2 我国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不足 |
6.4 我国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改革 |
6.4.1 美国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 |
6.4.2 我国投资基金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的改进对策 |
7 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制度 |
7.1 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一般理论分析 |
7.1.1 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概念与意义 |
7.1.2 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7.2 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的基本原则与最新特点 |
7.2.1 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的基本原则 |
7.2.2 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的最新特点 |
7.3 我国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
7.3.1 我国现行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制度 |
7.3.2 我国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稳定功能研究 ——理论探讨及中国判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意义与目的 |
1.1.1 选题意义 |
1.1.2 选题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以羊群行为为核心展开研究 |
1.2.2 以动量交易策略为对象展开研究 |
1.2.3 从基金持股特征或偏好入手展开研究 |
1.2.4 从基金的选股择时能力或业绩持续性入手展开研究 |
1.2.5 从市场操纵角度展开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论文思路及框架 |
1.3.1 论文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 |
2 市场稳定功能:促成价格运动忠实于基本价值事件 |
2.1 从基本价值事件到价格运动 |
2.1.1 知识与信息 |
2.1.2 价值事件、价值知识、信息受体、价值信息与行动 |
2.1.3 从基本价值事件到价格运动 |
2.1.4 数学描述及图形表达 |
2.2 "惊险的跳跃"与价格波动 |
2.2.1 "惊险的跳跃" |
2.2.2 "惊险的跳跃"形成的原因 |
2.2.3 "惊险的跳跃"与价格波动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3 不同市场结构假定下的价格运动 |
3.1 假定一:所有市场主体完全信息发现、完全信息释读、完全理性与完全竞争 |
3.1.1 对假定一的诠释 |
3.1.2 假定一条件下的价格运动特征 |
3.1.3 基金的引入是否有利于建立假定一中的市场条件? |
3.2 假定二:知情大户与噪音散户的独立抉择 |
3.2.1 对假定二的诠释 |
3.2.2 DSSW 噪音交易模型解析 |
3.2.3 模型启示与拓展 |
3.3 假定三:知情大户与理性的噪音散户之间的决策博弈 |
3.3.1 对假定三的诠释 |
3.3.2 博弈关系的模型化分析 |
3.3.3 模型启示与拓展 |
3.4 假定四:知情大户的操纵与噪音散户的跟风 |
3.4.1 对假定四的诠释 |
3.4.2 "大户操纵——散户跟风"模型解析 |
3.4.3 模型启示与拓展 |
3.5 假定五:知情大户之间的博弈 |
3.5.1 对假定五的诠释 |
3.5.2 知情大户博弈的主要形式 |
3.5.3 模型启示与拓展 |
3.6 本章小结 |
4 基金契约关系对基金行为能力与行为特征的选择与约束 |
4.1 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特征 |
4.1.1 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与分类 |
4.1.2 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结构 |
4.1.3 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体系 |
4.1.4 证券投资基金的运行特征 |
4.2 证券投资基金的契约关系分析 |
4.2.1 证券投资基金中的主要契约关系 |
4.2.2 证券投资基金契约关系的层次划分 |
4.2.3 基金契约关系中的具体实施机制 |
4.3 基金契约关系中的能力选择机制与行为约束机制探讨 |
4.3.1 财产标准与能力标准的关系问题 |
4.3.2 基金持有人的赎回与转让权对基金管理人的激励与约束 |
4.3.3 基金内部的考核制度与薪酬制度 |
4.4 本章小结 |
5 关于"市场稳定功能"实证研究工具与技巧的探讨 |
5.1 基金行为特征检验方法:"羊群行为研究"探讨 |
5.1.1 "羊群行为"的定义 |
5.1.2 羊群行为的度量指标及检测方法 |
5.1.3 关于羊群行为研究的几点思考 |
5.1.4 关于羊群行为检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5.2 基金行为能力检验方法探讨:从时期绩效分析到时点调整能力分析 |
5.2.1 基金行为能力检验的主要方法 |
5.2.2 通过对AR(g)模型的拓展性释读探讨基金的时点调整能力 |
5.3 市场势力计量方法探讨:从H指数到市场势力集中度与发散度指数 |
5.3.1 关于市场集中度指数 |
5.3.2 从市场集中度指数到市场势力集中度与发散度指数 |
5.4 因果关系的进一步明确:基于Granger检验结果的拓展 |
5.4.1 Granger 检验的一般概念 |
5.4.2 关于概率指数 |
5.4.3 强度指数的定义及性质 |
5.4.4 概率指数与强度指数的关系 |
5.5 对"市场稳定"的度量或描述 |
5.5.1 波动的绝对计量 |
5.5.2 波动的特性描述 |
5.5.3 在绝对计量与特征描述间的取舍 |
6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契约关系特征、行为能力及市场势力分析 |
6.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史与契约关系特征分析 |
6.1.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规模及品种结构变化 |
6.1.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契约关系的规范化过程 |
6.1.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主要契约当事人的权责关系 |
6.1.4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运行特征 |
6.1.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契约关系中的能力选择机制及行为约束机制分析 |
6.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期间)行为能力与(时点)调整特性分析 |
6.2.1 基于治理结构的基金期间行为能力实证 |
6.2.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时点调整特性实证 |
6.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势力分析 |
6.3.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相对股票市场整体的市场势力变化 |
6.3.2 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势力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市场的稳定性或波动性影响关系实证 |
7.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的波动相关性实证 |
7.1.1 样本与指标说明 |
7.1.2 检验结果统计及分析 |
7.1.3 结论 |
7.2 我国股票价格的稳定性与参股基金市场势力分布的关系实证 |
7.2.1 指标设置及计量方法 |
7.2.2 模型设计 |
7.2.3 数据处理及检测结果统计 |
7.2.4 结论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论文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展望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理论概述 |
2.1 开放式基金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 |
2.1.1 开放式基金的定义 |
2.1.2 开放式基金的特征 |
2.2 开放式基金的产生及发展 |
2.3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分析 |
2.3.1 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 |
2.3.2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 |
2.4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分析 |
2.5 影响基金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 |
2.5.1 基金的业绩表现 |
2.5.2 股票市场走势 |
2.5.3 基金持有人结构 |
2.5.4 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与声誉 |
2.5.5 基金的投资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分析 |
3.1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1 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现状 |
3.1.2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开放式基金大额赎回事件回顾 |
3.3 我国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特殊性 |
3.3.1 具体表现 |
3.3.2 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金流动性风险的指标设计 |
4.1 流动性风险的模型分析 |
4.1.1 流动性损失 |
4.1.2 机会流动性损失 |
4.1.3 变现流动性损失 |
4.1.4 流动性危机 |
4.2 流动性风险的整体模型 |
4.3 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实证指标体系 |
5.1.1 净赎回比指标 |
5.1.2 投资组合流动性指标 |
5.1.3 赎回风险指标 |
5.1.4 指标说明 |
5.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1 样本选取 |
5.2.2 数据来源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风险评估结果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
6.1 加强投资组合流动性的管理 |
6.1.1 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计划 |
6.1.2 从资产的角度进行流动性管理 |
6.1.3 从负债的角度进行流动性管理 |
6.2 改善基金的内部管理 |
6.2.1 提高基金的经营效率 |
6.2.2 加强基金产品创新 |
6.2.3 确定合理的费用结构 |
6.3 良好制度环境的营造 |
6.3.1 引入做空机制 |
6.3.2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6.3.3 完善法制,加强监管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中国股市波动的金融政策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可能创新 |
第二章 股价波动及成因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股价波动的文献 |
一、股价波动的相关理论文献 |
二、股价波动的相关实证文献 |
第二节 关于影响股价波动因素的有关文献 |
一、股价波动的机制 |
二、国外学者关于股票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三、国内学者关于股票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融政策影响股市波动的一般机制 |
第一节 金融政策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狭义金融政策的一般性说明 |
一、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 |
二、政策工具 |
三、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 |
第三节 连续性金融政策影响股市波动的机制 |
一、货币供给量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
二、同业拆借利率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
三、商业金融机构贷款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
第四节 离散性金融政策影响股市波动的机制 |
一、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
二、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
三、金融政策事件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股市波动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回顾 |
一、融资体制变迁催生中国股票市场:1978-1991 |
二、市场体制确立推进中国股票市场快速发展:1992-2006 |
三、中国股票市场规模及筹资指标描述 |
第二节 沪深股市波动的基本分析及检验 |
一、股市波动及波动测度 |
二、沪深股市价格及收益率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沪深股市波动的ARCH族模型分析 |
一、研究方法说明 |
二、沪深股市价格波动的ARCH族模型分析 |
三、沪深股市收益率波动的ARCH族模型分析 |
第四节 我国股市波动成因简要分析 |
一、股市定位模糊 |
二、监管政策不连续 |
三、制度设计不合理 |
四、市场结构不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续性金融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VAR方法 |
一、向量自回归相关理论及方法 |
二、本章技术路径 |
三、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二节 货币供给量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一、货币供给量指标的确定 |
二、货币供给量对上海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
三、货币供给量对深圳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
第三节 金融机构各项货款余额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一、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对上海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
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对深圳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
第四节 同业拆借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一、同业拆借利率对上海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
二、同业拆借利率对深圳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
第五节 连续性金融政策变量对股市波动的总体影响 |
一、连续性金融政策变量对上海股票市场波动的总体影响 |
二、连续性金融政策变量对深圳股票市场波动的总体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离散性金融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及拓展 |
一、事件研究法 |
二、事件研究法的拓展——波动率显着性检验 |
第二节 利率调整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一、历次利率调整及市场反应描述分析 |
二、利率调整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三、利率调整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三节 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一、历次准备金率调整及市场反应描述分析 |
二、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三、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四节 开放式基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一、我国开放式基金入市简要回顾 |
二、开放式基金入市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三、开放式基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五节 货币市场资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一、我国货币市场资金入市历程及方式简要回顾 |
二、货币市场资金入市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三、货币市场资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六节 QFII资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一、QFII资金入市历程简要回顾 |
二、QFII资金入市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三、QFII资金入市事件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七节 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一、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入市简要回顾 |
二、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入市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三、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入市事件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金融政策影响股市的一般机理 |
二、中国股市价格和收益率序列呈非正态分布 |
三、中国股市价格和收益率的波动存在明显的异方差特征 |
四、连续性金融政策指标对股市波动的解释力不强 |
五、离散性金融政策变量对股市波动更具有解释力 |
六、离散性金融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影响较为突出 |
七、离散性金融政策已成为我国股市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
第二节 若干政策建议 |
一、完善证券法制体系 |
二、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
三、金融政策要关注股票市场 |
四、创建波动对冲机制 |
五、强化信息披露 |
第三节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开放式基金将“入市”而来(论文参考文献)
- [1]N基金管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于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公募基金运用衍生品的调查分析与政策建议[D]. 龙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3]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D]. 曹立. 湖南大学, 2010(04)
- [4]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研究[D]. 董入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06)
- [5]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D]. 黄倩. 河南理工大学, 2009(03)
- [6]机构投资行为及其对证券市场安全影响[D]. 徐颖文. 湖南大学, 2009(01)
- [7]投资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方桂荣. 重庆大学, 2008(06)
- [8]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稳定功能研究 ——理论探讨及中国判据[D]. 赵建群. 暨南大学, 2008(03)
- [9]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实证研究[D]. 胡永年.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4)
- [10]中国股市波动的金融政策解释[D]. 徐炳胜. 复旦大学, 2007(06)
标签:开放式基金论文; 基金论文; 投资论文; 波动性论文; 契约型开放式基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