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资源置换文章(论文文献综述)
李楚颖[1](2021)在《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间竞争趋于激烈。传统产业开始走向衰落,而宏观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倡创新发展、绿色环保的理念,使众多传统重工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面临退市威胁;另一方面,宏观经济背景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如火如荼,许多企业将构建上市平台视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的关键一步。基于动因的契合,我国企业的资产置换实践逐渐丰富。资产置换是企业资产重组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模式之一,因其在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业务布局调整方面具有积极效果,为许多筹划资产重组的企业所青睐,而探究资产置换行为是否真正取得积极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以往学者关于资产置换的文献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此,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比较研究与事件研究法,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全过程进行梳理,探析中原特钢进行资产置换的动因;从财务绩效、二级市场表现、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及企业整合风险几个维度展开,依托于注入资产中粮资本及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置换年度前后的财务数据、二级市场数据等,深入探析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文末,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案例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就案例中可以推及一般企业的举措进行提炼与升华,旨在为资产置换领域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文章写作内容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节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对资产置换领域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综述,基于此,提出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节对资产置换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概述,主要涉及资产置换的涵义、特征及模式等基本概念,归纳企业资产置换的动因、经济后果及相关理论基础,为本文后续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实践的探析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节主要对置出方与置入方企业、资产置换的全过程及主要特点进行了具体介绍,并就中原特钢进行资产置换的动因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节主要从资产置换对财务绩效影响、二级市场表现、经营管理情况影响以及置换带来的整合风险四个视角展开,综合运用纵向趋势分析和同行业可比企业横向比较分析法、事件研究法,深入探究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第五章节则为文章的结论与启示部分,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前文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后经济后果的研究成果,具体得出了:资产置换改善了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绩效、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优化、但仍存在整合后风险四项结论;启示部分则提炼出研究结论中可能推及一般企业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具体得出了:动因契合是达成资产置换的前提条件、资源有效整合是置换成功实施的基础保证、经营管理优化是置换成效发挥的关键、对置换后整合风险的关注是不容忽视的后续保障四项启示。
韩璐[2](2021)在《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镇化进程的冲击下,乡村建筑闲置已成为普遍问题。面对当前乡村粗放的建设现状以及乡村发展的切实需要,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旨在激活乡村闲置建筑为首的资源闲置问题。王上村作为杨陵区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在建设中同样面临着村庄中数目众多的建筑资源闲置问题,闲置的公共建筑资源虽然不似传统村落中有着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但依然有其自身特定的意义。当前,如何立足于村庄发展对村庄的闲置公共建筑资源制定适宜的改建再用方法,成为当下王上村空间建设与村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改建与再利用的实践及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了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现状调查、价值判断、实例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改建与再利用的方法提取四部分内容。首先,全面了解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的历史背景以及现状使用情况,从中选取用于改建再用的建筑个案予以详细研究,结合建筑的特征以及现状综合性能的分析结果,提取价值特征,明确改建与再利用实施的依据。其次,对现状调查中选取的村小教工东楼、村大礼堂以及村小南北学堂三组闲置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予以总结,梳理从设计到实践,再到反思总结的全过程,涵盖现状研究、设计原则、策略研究、方案设计以及施工建造多重环节、多个阶段。最后,依据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实践,结合价值判断梳理出延续、传承、引导以及循环的改建再用原则,建立全面系统化的改建再用理念,再依据实践对象梳理出三种现存状态类型(基本完整、较为完整、非完整)分类构建出保护修补、整治置换与分解重构三种改建再用模式,以及功能空间、结构体系、形式要素、场地环境以及营造技艺五个方面的改建再用手法,形成完善的方法体系。研究主要结论:一是通过对现状建立精准的认知,从中提炼出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具有物质功能、文化传承、情感记忆以及经济资源四个方面的价值,明确了围绕价值体系展开相应设计与实践的路径;二是在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实践中具有立足于建筑本体、统筹村庄发展与既有资源的特点,建立了全面系统化的改建与再利用理念;三是在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的改建再利用实践中,针对不同建筑的现状情况与价值构成,构建出分类改建与再利用的模式,并结合建筑的五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手法,形成了指导设计与实践的方法体系。
王钰[3](2021)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护理照护力量在预防深静脉血栓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已得到肯定。2018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对进一步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领域,指导护理实践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层出不穷,循证资源丰富。然而目前尚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护理实践方案。因此,亟需应用循证的方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此外,当前我国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虽然实施循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循证实践能力偏低。因此,为促进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和方案的推广应用,十分有必要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目的:(1)描述并剖析我国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实践现况,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2)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解决护士预防知识欠缺和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的临床问题;(3)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引入临床,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4)以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并形成概念框架为重点环节,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解决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的临床问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指导,分为四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使用“骨科”或“关节置换”从一项多中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内,提取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现况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内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现况。了解国内现况后,以北京协和医院关节外科病房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客观地分析观察所见和访谈所闻,探索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的本质,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交谈法、专家论证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首先,通过系统检索、筛选、严格评价纳入的相关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共识及系统评价的质量,逐条提取证据,通过团队共识会确定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证据汇总。然后将证据引入临床情境,以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为标准,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收集16名护理人员的意见,面对面交谈获取6名患者的意见,筛选出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进一步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由循证实践小组制定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草案,进行可用性评价和调整,形成《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终稿。第三部分通过组建方案临床应用小组,开展方案临床应用前评估,明确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的引入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和嵌套型混合性研究方法,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第四部分通过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整合性反思,以理论域框架界定的14个概念域及其对概念域的定义为标准,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以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嵌套理论为原始理论,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基本框架,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第二部分汇总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包括34条证据,涉及风险评估、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健康宣教、促进指南临床应用六个方面。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筛选出了 24条具有可行性、临床意义和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基于24条最佳证据,结合专家意见,修订并完成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评估等多维知识培训,6项工作流程(总流程、健康宣教流程、使用弹力袜流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流程、使用药物流程、质控流程)和3个辅助工具(健康宣教手册、健康宣教视频、运动打卡装置)。第三部分长期记忆效果欠佳,流程更改的地方较为琐碎,记忆困难,患者主动学习宣教视频的积极性低,患者主动参与运动打卡的积极性低和运动打卡落实情况受多因素限制,欠缺灵活的评价方法是方案引入临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通过实施培训、制作精简版内容卡、修改日常工作信息记录表单、增加岗位并调整职责等应对措施,方案被成功地循序渐进引入临床。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在系统层面,完善了相关流程,开发了辅助工具,增加了岗位并调整了职责;在护士层面,提高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3.4%提升至100%),提高了证据执行率(审查标准执行率由0~21%提升至72%~100%),提升了专业价值感;在患者层面,提高了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5.6%提升至87.8%),降低了术后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率由9.6%降低至6.9%)。第四部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中的10个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职业角色认同、结果信念、强化、意向、目标、环境和资源、社会影响、情绪;核心要素定义以理论域框架中对概念域的定义为基础进行了适应性修改;从个体理性和人际水平两个层面对核心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演绎,构建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包括6个部分,知识产生(证据汇总)、发现问题(提出临床问题)、本土化调试(筛选证据并制定方案)、知识应用(方案引入临床并评价应用效果)、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和知识的持续使用。研究结论:(1)目前预防THA和TKA术后DVT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通过进一步凝练出循证问题,明确了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和“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是两个有效干预措施。(2)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法科学,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循证决策依据,可改善现况,降低THA和TKA术后DVT发生率,减轻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理论基础科学,临床基础扎实,适合我国国情,可为理解护士预防THA和TKA术后DVT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展相关循证护理实践提供方法学指导。(4)本研究的开展,通过现身说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可为开展科学、规范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有力保证。
王亚亚[4](2020)在《巧抓政策机遇 降低融资成本》文中研究说明在充分利用金融优惠政策调结构、降成本的过程中,企业要时刻关注资金用途是否符合规定。今年以来,不少企业经营一度陷入困境,现金流短缺情况严重。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纾困帮扶政策,实施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借助政策利好,通过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来平稳渡过困境,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陈纵[5](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周金飞[6](2020)在《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城投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地方政府需要筹集大量资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建设公益性项目。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而公益性项目和准公益性项目建设任务却在增加,财权上移和事权下放导致地方政府资金缺口逐渐增大。同时旧《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依法合规融资渠道受到限制,庞大的资金需求使得地方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载体应运而生,其通过向银行贷款和发行城投债募集大量建设资金。2009年为了平抑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其中中央政府提供1.18万亿元资金,剩余大部分配套资金需要由地方政府自行筹集解决。城投债由此得以迅猛发展,发行规模急剧上升,存量余额逐渐积累。不论从年末城投债绝对规模,还是从城投债对非金融类信用债的相对占比上看,城投债已然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规模庞大、信息不透明和管理不规范容易导致城投债蕴藏极大的风险,成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重要源头。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中央政府采取“开前门、堵后门”的治理原则。“开前门”是允许地方政府依法发行债券,2014年新《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依法举债融资的权利,地方政府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筹集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减轻对地方融资平台筹集建设资金的依赖。“堵后门”是防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借债务,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规定,地方政府融资不能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举借,要厘清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2017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规范和控制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会议突出解决隐性债务风险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的重要地位,而城投债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重要源头。如果对城投债风险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债券市场的混乱,对金融体系和政府财政造成不良影响。当前地方融资平台还处于市场化转型之中,仍然承担着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建设的任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地方政府为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仍会为地方融资平台在融资方面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变相提供担保。当地方融资平台经营状况不佳、债务偿还出现困难以及濒临破产边缘时,城投债很有可能转变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需要从隐性债务产生的源头着手,分析隐性债务形成原因和作用机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规范管理。为此本文将从城投债“借、用、还”三个环节着手,对城投债管理进行研究。城投债“借”的环节是研究的重点。首先,将考察增信措施和政府财政对城投债债项评级和发行定价的影响,探讨资信评估机构和投资者对增信措施和政府财政的异同反应。城投债增信措施有设置特殊条款和采取担保措施,特殊条款按照权利主体不同细分为发行人条款和投资人条款,担保措施按照担保方式不同细分为抵押、质押和第三方担保。政府财政包括地方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隐性担保和财政支持。研究发现,资信评估机构和投资者对增信措施和政府财政的反应具有较大差异,资信评估机构认可发行人条款,对投资人条款持迟疑态度,而投资者反应则相反。被资信评估机构认可的担保措施中,只有第三方担保得到投资者一定程度的认可。政府隐性担保和财政支持都被资信评估机构认可,而投资者只认可政府隐性担保。其次,在资信评估机构和投资者异同反应的基础上,考察信用评级及其专有信息对城投债发行定价的影响,探讨资信评估机构发布信用评级的信息质量。研究发现,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都能显着降低城投债信用利差,且主体评级作用效果要好于债项评级,表明主体评级信息质量高于债项评级。43号文和新《预算法》实施后,信用评级对城投债信用利差影响更明显。城投债债项评级专有信息对信用利差也有影响,具有信息质量。当专有信息较为正面时,能降低城投债信用利差,且在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背景下,信用评级专有信息作用效果更大。此外,在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背景下,部分市场公开信息具有调节债项评级专有信息对城投债发行定价影响的作用。再次,在“开前门、堵后门”治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背景下,43号文和新《预算法》试图厘清地方政府与地方融资平台关系,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为了评估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效果,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43号文和新《预算法》实施前后担保措施对城投债发行定价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政策与法规实施后担保措施能显着降低城投债信用利差,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担保措施降低城投债信用利差的效果更好,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更为容易。此外,政策与法规实施效果具有持续性,在政策与法规实施后第二年仍有效,表明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平行趋势检验和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处理样本后,研究结果依然稳健。接着,新《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依法举债融资的权利,举债融资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考察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券限额分配,探讨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对政府债券限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设置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地方政府及时准确披露财政信息和规范政府债务管理。中央政府出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目的,采取激励措施批准财政状况较好的地方政府较高的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而控制财政状况较差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还需要中央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重点扶持地区发展。最后,在地方政府可以发行政府债券融资的背景下,探讨地方政府债券全面发行对地区城投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并研究政府债券和城投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越大,会带动地方融资平台大规模发行城投债,且这种带动作用主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来实现,而一般债券对城投债发行规模没有显着影响,这种差异是由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募集资金投向领域不同和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后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造成的。此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全面放开前后,城投债都能显着促进经济增长,而不论是地方政府债券还是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都不能直接促进当期经济增长,然而滞后一期专项债券能显着促进经济增长。在城投债“用”的环节,通过构建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信息不对称和地方融资平台财务透明度较低的情况下,地方融资平台将如何将城投债资金平衡分配于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和其他用途。结果发现,中央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建设公益性项目情况了解程度不同,会导致城投债资金使用出现偏差,影响城投债资金使用效率。在城投债“还”的环节,在基本的商业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委托代理模型基础上,引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救助行为,分析中央政府的救助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为了让地方政府采取保守和健全的措施和政策,或者说最有利于社会的决策,应该关注的不是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规模,而是预期地方政府违约时会提供的最小贷款规模。本文较为系统地对城投债“借、用、还”整个存续期间进行研究,探讨增信措施和政府财政对城投债管理的影响,丰富现有关于城投债研究的文献,扩展城投债“借、用、还”研究的外延,并对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要明确资信评估机构作为金融市场信息服务的中介地位,提高信用评级信息质量,减少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提高债券市场运作效率。第二,要厘清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关系,循序渐进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弱化地方政府对城投债隐性担保和兜底预期,充分发挥城投债补充地方政府债券建设地区基础设施的作用。第三,为了实现规范城投债资金的合理使用,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城投债资金使用的监管,根据监管投向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债务资金所获得的信息,制定合理的奖励惩罚机制,提升城投债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第四,为了化解城投债偿还风险,需要提高地方融资平台经营水平和效率,筛选盈利性项目和提高盈利能力,设立城投债偿债基金和减少地方政府代为偿还的预期。受能力所限,本文研究也有局限和不足,虽说是对城投债整个生命周期展开讨论,但研究重点还是限于城投债的发行阶段,对城投债资金使用和偿还的研究篇幅还较少,在未来还需更深入研究。
付一凡[7](2020)在《方兴XX号城投信托产品违约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发布的“43号文”(1)和2015年正式实施的新《预算法》,让市场认识到了监管层面对于整治政府债务问题的决心。财政部多次表态,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之后城投公司举债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然而2015年以来城投公司通过信托融资时仍存在地方政府违规担保现象,伴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城投公司的资管产品违约增多,2018-2019年6月末发生的涉及城投公司的信托违约事件中就有8起存在地方政府违规担保的情况。文章关于城投公司信托产品违约的研究对发掘城投公司债务风险因素、减少以后违约的发生有一定意义。文章主要围绕S省首个城投信托产品违约案例展开,H城投即便有全国百强县(2)实力的C市经济财政做支撑仍然发生了信托产品违约,为了探明原因,论文逐层对案例进行分析。论文首先在阐明城投公司的产生及其债务扩张等问题后对案例背景及违约展开介绍。而后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H城投的财务状况详细分析发现公司财务状况不佳,存在实际短期偿债能力弱、资产变现差、盈利结构不理想、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公司对外担保涉诉还直接影响了本案例中信托产品的本息偿还。接着,文章还发现政策收紧对H城投的融资压缩也是造成其违约的重要推手,公司“借新还旧”的模式对政策收紧十分敏感,相关方的违规操作也是造成违约的重要原因。最后就该事件影响而言,虽然H城投信托违约后对其自身融资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对于推动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却是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文章通过对“方兴XX号”产品的违约案例分析后发现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仍需完善,这是解决城投债务问题的源头问题,同时对地方政府行为需要更加规范、强化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才能更加有效防范城投公司的债务风险,文章还针对城投公司自身的财务改善提出了相应的见解,肯定了城投公司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最后文章就金融机构的规范化操作和城投公司的转型方向进行切实可行的展望讨论。论文所选案例较为新颖,对分析城投债务违约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城投信托角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补充。
朱厢炜[8](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邓杉杉[9](2020)在《“三权分置”视角下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优化研究 ——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文中认为农村宅基地是农户重要的生存空间亦是农户重要的财产,因此宅基地流转关系农户基本生存权益和财产权益两方面,对农户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早期我国农村宅基地主要功能是保障农户生存权益,因此我国对于宅基地流转主要是禁止流转和限制流转为主。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闲置宅基地数量不断增加,农户对调动宅基地和农房财产功能的要求不断增加,“三权分置”顺应农户需求而提出,对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流传制度产生系列新要求。本文以“三权分置”为视角运用案例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从现有宅基地流转机制、流转调研两大方面对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进行研究。以义乌市、大理市“三权分置”流转制度改革作为典型案例,对我国宅基地流转制度提供借鉴经验。结合流转机制、调研分析和典型案例借鉴对宅基地流转政策法律、流转机制、流转管理服务体系等进行完善。本文共8章:绪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我国宅基地流转的现行制度、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案例分析、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分析、“三权分置”试点区宅基地流转经验与启示、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优化对策、研究结论和展望。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创新不足和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文献从土地产权界定、土地流转管制、农户利益保护三方面进行梳理,国内文献主要分为宅基地流转争议及现状、使用权人流转因素、宅基地流转市场机制、宅基地退出机制、宅基地流转管理机制、宅基地流转机制改革几方面进行梳理归纳,为本文研究做好文献资料基础。第2章主要对农村宅基地流转、“二元”结构等概念进行介绍,明确了我国现行所有权、使用权二元结构的法律属性及权能。介绍了“三权分置”政策沿革、含义和对宅基地流转制度产生的新要求。运用马克思土地理论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相应的法律属性和权能进行初步界定,并对二元结构和“三权分置”具体的权能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在权能内涵、权能主体方面的差异性。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三权分置”对现行宅基地流转提出强化集体主体地位、扩展宅基地使用权能、激发使用权财产功能等新要求。第3章和第4章通过理论和调研两方面对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现行制度进行系统分析。第3章对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法律政策、流转机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文本分析了解现有“二元结构”下宅基地流转法律政策现状,明确法律政策体系的主要特征。并从流转形式、流转市场、典型流转模式系统的构建了宅基地流转机制,介绍了出租、买卖、退出多种流转形式、三级宅基地流转市场、几种典型流转模式—重庆地票、天津置换、浙江联众。第4章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对宅基地流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围绕梁平区流转政策、流转服务体系、流转现状三大方面介绍流转制度在地方的具体实施情况。第5章综合前面的文献分析、现行制度分析和调研分析得出我国宅基地流转制度在法律政策方面存在法律政策滞后、法律政策认知度不高;确权工作方面存在欠缺;流转机制方面存在流转形式单一、流转市场不健全、农户利益缺乏保障;流转管理服务机制健全等问题。第6章对义乌市、大理市“三权分置”中宅基地流转制度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流转政策、流转机制、管理服务机制对改革区流转制度进行系统介绍,并得出以法律政策完善为前提、以居住功能为流转底线、以市场构建为关键环节等经验。第7章结合试点区经验和第5章的现状问题分析对未来“三权分置”下我国宅基地流转制度改革提出对策建议,构建由法律政策体系、取得机制、确权机制、流转机制、管理服务机制共同构成的流转制度。文章最后得出我国农户需求与现行宅基地流转制度存在差异、“三权分置”下的宅基地流转制度改革已成为必然选择、流转机制是改革核心等结论。
朱鹏颖[10](2020)在《基于功能置换的地方性高校老校区更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高校老校区作为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对它的保存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随着很多高校陆续搬迁至新校区,在对老校区的处置或利用上,部分院校面临着诸如多校区使用和管理等难题,很多地方性高校的老校区在整体搬迁后面临着闲置、废弃或者拆除的命运。一些校园风貌古朴、文化气息浓厚、建筑功能完好、校园设施完善的老校区进行功能置换和更新改造后,使其以新的功能继续发挥本身的价值,对老校区的保存、优化和整合城市空间资源、推进城市更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数量众多的地方性一般院校整体搬迁后闲置的老校区,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设计实践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现状的调研,归纳分析了目前高校老校区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以功能置换作为高校老校区继续使用的优势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了高校老校区包括满足教学用途之外的多种可能。并对其功能置换后园区的更新设计策略进行了普适性的研究。最后对河北工程大学老校区做了更新设计。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今后闲置高校老校区的功能转化和利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构建了论文的框架。第二章:老校区的相关理论及现状研究。首先对相关概念和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调研分析归纳总结了目前高校老校区处置和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功能置换作为高校老校区方式优势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章:置换模式的选择与分析。论述了老校区功能置换和再利用的几种模式的可行性及相关思路。第四章:更新策略。从前期调研评估、校园处置方式、园区总体规划、建筑、景观等多个方面对功能置换后的老校区的更新设计策略展开了论述,提出了一些普适性的更新策略和建议。第五章:案例设计实践研究。对整体搬迁后河北工程大学闲置老校区进行了基于功能置换的更新设计实践,与文中涉及的功能置换理论和更新策略进行了验证,也是对研究主题的深化,希望为相关的项目提供参考。
二、做好资源置换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资源置换文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资产置换模式的研究 |
1.2.2 关于资产置换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资产置换经济后果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企业资产置换相关的理论概述 |
2.1 资产置换的基本概念 |
2.1.1 资产置换的涵义 |
2.1.2 资产置换的特征 |
2.1.3 资产置换的模式 |
2.2 企业资产置换的动因 |
2.2.1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
2.2.2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
2.2.3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2.2.4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
2.3 企业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 |
2.3.1 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表现 |
2.3.2 改善企业二级市场表现 |
2.3.3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情况 |
2.3.4 仍存置换后的整合风险 |
2.4 企业资产置换的理论基础 |
2.4.1 交易成本理论 |
2.4.2 资源配置理论 |
2.4.3 信号传递理论 |
2.4.4 协同效应理论 |
3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案例介绍 |
3.1 资产置换交易各方基本情况 |
3.1.1 置出方钢铁企业中原特钢的基本情况 |
3.1.2 置入方金融企业中粮资本的基本情况 |
3.2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 |
3.2.1 改善经营状况,维持上市资格 |
3.2.2 实现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
3.2.3 依托上市平台,深化混改成效 |
3.2.4 加强产融结合,提升竞争能力 |
3.3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具体过程 |
3.3.1 中原特钢股权无偿划转给中粮集团 |
3.3.2 整体置出中原特钢全部资产 |
3.3.3 整体置入中粮资本全部股权 |
3.3.4 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差额部分资产 |
3.4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特点 |
3.4.1 无偿划转避免触发借壳上市 |
3.4.2 整体置出实现不良资产剥离 |
3.4.3 整体置入实现主营业务变更 |
4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分析 |
4.1 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1 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
4.1.2 偿债能力得到增强 |
4.1.3 成长能力明显提升 |
4.2 对企业在二级市场表现的影响分析 |
4.2.1 优质资产注入提升了企业短期股价表现 |
4.2.2 资源的优化整合对长期股价的影响有限 |
4.2.3 后续股价波动受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影响 |
4.3 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分析 |
4.3.1 实现企业主业转型,打造农业金控平台 |
4.3.2 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深化国企改革成效 |
4.3.3 加强企业产融结合,促进企业持续成长 |
4.4 置换后带来的整合风险分析 |
4.4.1 主营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多元业务整合风险凸显 |
4.4.2 信托业务违约事件增加,金融资产整合风险提升 |
4.4.3 减值补偿替代业绩承诺,企业财务整合风险增加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1.1 资产置换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绩效 |
5.1.2 优质金融资产注入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
5.1.3 资产置换推动了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持续优化 |
5.1.4 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同时仍然存在整合风险 |
5.2 启示 |
5.2.1 置换标的动因契合是达成资产置换的前提条件 |
5.2.2 企业资源有效整合是置换成功实施的基础保证 |
5.2.3 企业经营管理优化是置换成效发挥的关键所在 |
5.2.4 对置换后整合风险关注是不容忽视的后续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项目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释义 |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2.2 相关概念释义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2 对象调查: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现状调查 |
2.1 村庄基本情况介绍 |
2.1.1 村庄概况 |
2.1.2 历史文化 |
2.1.3 发展资源 |
2.2 村庄闲置公共建筑概况 |
2.2.1 公共建筑的定义 |
2.2.2 乡村公共建筑的类型 |
2.2.3 王上村公共建筑的类型 |
2.2.4 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概况 |
2.3 村庄闲置公共建筑特征 |
2.3.1 村大礼堂 |
2.3.2 村小南北学堂 |
2.3.3 村小教工东楼 |
2.4 本章小结 |
3 现状解析: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价值判断 |
3.1 现状分析 |
3.1.1 现状综合分析 |
3.1.2 当前存在问题 |
3.1.3 困境成因剖析 |
3.2 价值分析 |
3.2.1 明确动因 |
3.2.2 设定目标 |
3.2.3 价值提取 |
3.3 价值构成 |
3.3.1 物质功能价值 |
3.3.2 文化传承价值 |
3.3.3 情感记忆价值 |
3.3.4 经济资源价值 |
3.4 本章小结 |
4 营建实践: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实践总结 |
4.1 项目建设概况 |
4.1.1 规划背景 |
4.1.2 项目定位 |
4.1.3 设计范围 |
4.2 整体方案概述 |
4.2.1 设计理念 |
4.2.2 项目策划 |
4.2.3 整体布局 |
4.3 改建再用实践 |
4.3.1 村小教工东楼 |
4.3.2 村大礼堂 |
4.3.3 村小南北学堂 |
4.3.4 建筑单体与场地环境 |
4.4 建成效果 |
4.4.1 建成效果 |
4.4.2 使用情况 |
4.4.3 运营维护 |
4.5 建设成效 |
4.5.1 功能复合的建筑空间 |
4.5.2 村庄发展的空间载体 |
4.5.3 乡村建设的示范影响 |
4.5.4 兼顾多重效益及实现 |
4.5.5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
4.6 实践反思 |
4.6.1 参与主体认知差异 |
4.6.2 建设模式存在局限 |
4.6.3 施工细节尚待完善 |
4.7 本章小结 |
5 方法提取: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方法总结 |
5.1 改建与再利用的原则 |
5.1.1 延续乡村文化脉络 |
5.1.2 传承乡土情感记忆 |
5.1.3 引导乡村复兴发展 |
5.1.4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
5.2 改建与再利用的理念 |
5.3 改建与再利用的模式 |
5.3.1 保护修补 |
5.3.2 整治置换 |
5.3.3 分解重构 |
5.3.4 三种模式的关联 |
5.4 改建与再利用的手法 |
5.4.1 功能空间的重组与扩充 |
5.4.2 结构体系的加固与更新 |
5.4.3 形式要素的保留与对抗 |
5.4.4 外部环境的聚合与扩展 |
5.4.5 建造技艺的当代解读与传承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思考与启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3)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总体思路 |
(一) 研究目的 |
(二)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深静脉血栓概况 |
(一) 概念及危害 |
(二) 流行病学特点 |
(三) 预防措施 |
(四) 预防措施的临床应用情况 |
(五) 促进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策略 |
二、国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一)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
(二) 健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临床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 |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结果 |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应涵盖知识培训、护理流程和辅助工具 |
(二) 循证实践工作模式应重点关注实践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
第四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证据汇总 |
(二) 最佳证据筛选 |
(三)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三、研究结果 |
(一) 证据的汇总结果 |
(二) 最佳证据的筛选结果 |
(三) 构建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科学性 |
(二)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
第五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场所 |
(三) 评价工具 |
(四) 资料收集方法 |
(五) 资料分析方法 |
(六)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方案引入临床的过程 |
(二) 方案临床应用对护理实践的改变 |
四、讨论 |
(一)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分析 |
(二)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
第六章 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循证护理实践中的核心要素 |
(二)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
(三) 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合理性 |
(二)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参与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证据引入临床的利益相关者一般信息调查表 |
附录3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论证专家一般信息调查表 |
附录4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质量审查表 |
附录5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
附录6 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4)巧抓政策机遇 降低融资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洞悉政策调整债务结构 |
优化债务结构重在合理合规 |
(5)“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缘起 |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
1.2 研究的对象 |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
1.2.2 更新、改造设计 |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理论研究 |
二、策略建构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专着 |
中文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6)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城投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结构安排、创新与不足 |
一、结构安排 |
二、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债券评级和定价 |
一、债项评级 |
二、债券定价 |
三、信用评级信息质量 |
第二节 增信措施 |
一、特殊条款 |
二、担保措施 |
第三节 市政债券规模与经济增长 |
一、市政债券规模 |
二、债务与经济增长 |
第三章 增信措施、政府财政与城投债发行 |
第一节 资信评估机构和投资者异同反应研究 |
一、引言 |
二、模型和方法 |
三、回归结果 |
四、结论与启示 |
第二节 信用评级专有信息质量 |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三、模型与方法 |
四、回归结果 |
五、结论与启示 |
第四章 政策和法规实施与城投债发行 |
第一节 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三、模型与方法 |
四、回归结果 |
五、结论与启示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分配 |
一、引言 |
二、基本模型 |
三、扩展模型 |
四、结论 |
五、平衡地区融资需求 |
第三节 政府债券与城投债发行 |
一、引言 |
二、模型与方法 |
三、回归结果 |
四、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城投债资金使用与偿还 |
第一节 城投债使用博弈研究 |
一、引言 |
二、基本模型 |
三、扩展模型 |
四、结论 |
第二节 城投债偿还博弈研究 |
一、引言 |
二、模型设定 |
三、模型求解 |
四、结论与启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7)方兴XX号城投信托产品违约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地方政府性债务研究 |
1.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研究 |
1.2.3 中国影子银行与信托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背景及理论基础 |
2.1 城投公司及其债务扩张内涵 |
2.1.1 城投公司的产生 |
2.1.2 城投债务的扩张原因及理论基础 |
2.1.3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 |
2.2 监管政策的演变 |
2.3 城投信托产品现状 |
2.3.1 城投信托产品市场现状 |
2.3.2 城投信托产品违约现状 |
第3章 “方兴XX号”产品违约背景介绍 |
3.1 当事双方介绍 |
3.1.1 T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
3.1.2 C市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3.2 C市经济财政概况 |
3.3 “方兴XX号”产品发行 |
3.4 产品违约过程 |
第4章 “方兴XX号”违约案例分析 |
4.1 资产负债结构及偿债能力分析 |
4.1.1 资产结构分析 |
4.1.2 负债结构分析 |
4.1.3 偿债能力分析 |
4.2 营收结构及盈利能力分析 |
4.2.1 营收结构分析 |
4.2.2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4.3 现金流量分析 |
4.4 或有事项分析 |
4.5 导致违约的其他重要因素 |
4.5.1 政策去杠杆压缩城投融资 |
4.5.2 相关方的违规操作 |
4.6 “方兴XX号”产品违约的影响 |
4.6.1 H城投信用受到影响 |
4.6.2 推动打破信托刚性兑付进程 |
第5章 启示与展望 |
5.1 案例启示 |
5.1.1 提高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的匹配度 |
5.1.2 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
5.1.3 城投公司自身财务状况需改善 |
5.1.4 强化金融机构风险意识 |
5.2 未来展望 |
5.2.1 金融机构规范操作助力城投健康发展 |
5.2.2 城投公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9)“三权分置”视角下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优化研究 ——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宅基地概念 |
2.1.2 宅基地“二元结构”概念 |
2.1.3 宅基地流转概念 |
2.2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 |
2.2.1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主要内容 |
2.2.2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启示 |
2.3 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 |
2.3.1 宅基地“三权分置”内涵 |
2.3.2 宅基地“三权分置”提出的新要求 |
3 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 |
3.1 农村宅基地流转法律政策 |
3.1.1 相关法律法规 |
3.1.2 行政规章 |
3.2 宅基地流转机制 |
3.2.1 农村宅基地多级流转市场 |
3.2.2 农村宅基地流转形式 |
3.2.3 农村宅基地流转典型模式 |
4 农村宅基地流转实践分析—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 |
4.1 梁平区农村基本情况 |
4.2 梁平区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与服务体系 |
4.2.1 宅基地流转政策现状 |
4.2.2 服务体系 |
4.3 梁平区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调研分析 |
4.3.1 宅基地使用现状 |
4.3.2 流转政策认知现状 |
4.3.3 宅基地流转现状 |
4.3.4 地票退出现状案例分析 |
5 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 |
5.1 政策设定及普及度不足 |
5.1.1 法律政策不完备 |
5.1.2 政策认知度不高 |
5.2 合法确权难完成 |
5.2.1 确权工作仍欠缺 |
5.2.2 违建现象难解决 |
5.3 流转机制不完善 |
5.3.1 流转形式单一化 |
5.3.2 流转市场不健全 |
5.3.3 农户利益保障欠缺 |
5.3.4 机制运行战线长 |
5.4 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 |
5.4.1 集体组织作用被虚化 |
5.4.2 管理服务机构不齐备 |
6 “三权分置”试点区宅基地流转经验与启示 |
6.1 “三权分置”试点典型地区宅基地流转改革经验 |
6.1.1 浙江省义乌市宅基地流转改革经验 |
6.1.2 云南省大理市宅基地流转改革经验 |
6.2 试点区宅基地“三权分置”流转改革的启示 |
6.2.1 以政策法定化为流转前提 |
6.2.2 以居住功能为流转底线 |
6.2.3 以资格产权界定为必要条件 |
6.2.4 以市场构建为关键环节 |
6.2.5 以城乡互联为未来改革方向 |
6.2.6 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 |
7 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的优化对策 |
7.1 建立“三权分置”下的流转法律政策体系 |
7.1.1 出台权能明确的中央法律政策 |
7.1.2 出台地方特色流转政策 |
7.2 完善资格权取得和产权确权机制 |
7.2.1 建立“标准+动态”取得机制 |
7.2.2 加快确权实现产权合法化 |
7.2.3 建立多样化有偿制度 |
7.3 建立科学系统的城乡互联流转机制 |
7.3.1 结合需求丰富流转形式 |
7.3.2 建立城乡统一流转市场 |
7.3.3 建立特色搭配式退出模式 |
7.3.4 完善流转机制配套措施 |
7.4 健全“集体+政府+社会”的管理服务机制 |
7.4.1 发挥基层组织主体作用 |
7.4.2 强化政府主导的管理服务 |
7.4.3 建立流转风险防范机制 |
7.4.4 发展社会服务机构 |
8 研究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村集体组织关于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 2 农户关于宅基地流转现状认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基于功能置换的地方性高校老校区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范围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性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高校老校区再利用的相关理论及现状研究 |
2.1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校老校区 |
2.1.2 功能置换 |
2.2 基础理论 |
2.2.1 城市更新理论 |
2.2.2 城市触媒理论 |
2.2.3 建筑再循环理论 |
2.3 目前高校老校区存在的问题 |
2.3.1 高校老校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2.3.2 知名院校和普通院校对待老校区不同态度 |
2.3.3 整体搬迁后高校老校区处置现状 |
2.4 整体搬迁后高校老校区再利用情况 |
2.4.1 国外高校闲置校园的利用情况 |
2.4.2 高校老校区再利用实地调研 |
2.4.3 老校区再利用现状分析 |
2.4.4 高校老校区功能置换意向调研 |
2.5 高校老校区功能置换的价值 |
2.5.1 历史和文化价值 |
2.5.2 经济和社会价值 |
2.6 高校老校区功能置换的影响因素 |
2.6.1 老校区功能置换与相关政策 |
2.6.2 老校区功能置换与校园遗产 |
2.6.3 校园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的影响 |
2.6.4 老校区置换中的利益平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老校区功能置换的目标和模式选择 |
3.1 高校老校区功能置换的目标 |
3.1.1 定位明确和融入城市 |
3.1.2 整体协调和空间整合 |
3.1.3 照顾个性和优化环境 |
3.1.4 经济合理和可持续发展 |
3.2 同种功能的置换 |
3.2.1 院校之间的校际置换 |
3.2.2 教育培训园区模式 |
3.3 不同功能的置换 |
3.3.1 适老化社区模式 |
3.3.2 办公及创业园区模式 |
3.3.3 休闲运动公园模式 |
3.3.4 综合性社区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功能置换的高校老校区更新设计策略 |
4.1 前期调研 |
4.1.1 老校区及周边的调研评估 |
4.1.2 科学合理的制定置换方案 |
4.2 校园处置方式 |
4.2.1 整体更新改造 |
4.2.2 分区置换 |
4.3 整体规划设计 |
4.3.1 进一步满足开放性的要求 |
4.3.2 合理分区设计 |
4.3.3 道路设计和交通组织 |
4.4 建筑更新 |
4.4.1 建筑类型与功能置换 |
4.4.2 建筑的改造 |
4.4.3 建筑风格 |
4.5 景观环境的更新 |
4.5.1 景观构成 |
4.5.2 更新原则 |
4.5.3 更新策略 |
4.6 高校老校区更新运作提升策略 |
4.6.1 宣传保障 |
4.6.2 多方协作 |
4.6.3 政策支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工程大学老校区更新设计实践 |
5.1 概述 |
5.2 水电学院校区 |
5.2.1 现状分析与功能置换 |
5.2.2 更新设计 |
5.3 医学院校区 |
5.3.1 现状分析与功能置换 |
5.3.2 更新设计 |
5.4 河北工程大学主校区 |
5.4.1 现状分析与功能置换 |
5.4.2 更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四、做好资源置换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D]. 李楚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王上村闲置公共建筑改建与再利用研究[D]. 韩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3]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王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巧抓政策机遇 降低融资成本[J]. 王亚亚. 中国外汇, 2020(22)
- [5]“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城投债管理研究[D]. 周金飞.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7]方兴XX号城投信托产品违约案例分析[D]. 付一凡. 湘潭大学, 2020(02)
- [8]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三权分置”视角下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优化研究 ——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D]. 邓杉杉.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10]基于功能置换的地方性高校老校区更新设计研究[D]. 朱鹏颖.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