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小城镇改革的几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悦,关婧,李白鹭,张津京[1](2020)在《提升城市防汛抗灾能力的经验与借鉴》文中认为为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防汛抗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梳理德国汉堡、印度尼西亚三宝垄、日本东京等城市在提升城市防汛抗灾能力方面的做法,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应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打造"海绵"道路,提高空间通用性实现公共设施常规转应急,运用智能技术完善应急预警系统,通过公众参与提升城市抗灾能力,强制实施水灾保险以减少经济损失,加强防汛基础设施人文旅游开发。
孙天慧[2](2020)在《延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区域稳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课题,延吉市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引领下,探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以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本研究以延吉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地区域特色,对农村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延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性基础及可行性方案,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加快延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本研究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延吉市农民收入,做到精准扶贫,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乡村振兴战略还有助于提高延吉市农村生产活动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融合、使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帮助延吉市走出经济发展困境,缩短延吉市经济发展短板,促进延吉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本研究首先对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背景、“三农”问题衍生出的新矛盾进行说明,对延吉市乡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本文的研究路线,并概述本研究所应用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对延吉市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进行描述,再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分析等方式探寻现阶段影响延吉市乡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利用相关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最后,借鉴国内外优秀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对延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提出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中“人”的作用、完善乡村治理体制体系、加强乡村规划建设、重视乡村公共基础实施建设、提升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建设田园综合体等建议。在日后的工作中,延吉市政府应该根据本市乡村发展状况,随时对乡村发展规划进行修改,因地制宜建立并完善农业体系,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工业设备等创新科技加速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制定的优惠政策,借鉴国内同类型城市的优秀经验,趋利避害,建设具有延吉市特色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段进,杨保军,周岚,张京祥,叶斌,罗海明,刘奇志,柴彦威,张文佳,叶裕民,李志刚,肖扬,陈宏胜,王承慧,武廷海,王兰,周素红,龙瀛,张松,段德罡,钱睿,周文竹,张帆,石邢,郑德高,杨涛,冷红,周江评,汪芳,曹康,张国华,杨宇振[3](2020)在《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2020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在神州大地爆发,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及身心健康。无疑,疫情对我国城镇化及人居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冠肺炎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规划该如何为城市提高"免疫力"?本刊特召开笔谈会,邀请规划各领域的专家,从专业的视角,针对此次疫情中突显出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建设中被忽略、需反思、必应对的学术问题或实践话题进行讨论。健康城市,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以规划人的担当,建言献策,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柏运龙[4](2019)在《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的发展和和城市的建设要依据于城市总体规划,它指导着城市发展方向,控制着城市建设的规模,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以达到城市发展的目标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我国目前关于规划的工作更注重规划的编制而往往忽略了规划实施的评估。《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2012-2030)》自2012年编制以来已经施行了近7年,期间由于政策法规发生变化以及发展方向的改变,总体规划中已经有部分内容与现实情况不符,本文通过对实施情况的评估研究分析,为产业区的总体规划修编以及下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数据、理论支持,可以更切合产业区的发展需求,加强规划对规划实施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总体规划评估的文献查阅,汲取其中优秀的理论以及实践成果,再结合皮杨中心产业区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现状,选择出最适合产业区总体规划的评估体系,搜集相关材料、数据,对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别从公共设施的空间落实情况、社会人文经济等规模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估,而对于规划运行政策及机制方面的评估,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其评估仍将以定性方法为主。通过评估分析后发现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规划实施评估为及格,保障了总体规划的顺利推进,但在评估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问题,如政策体系并不完善,并且分区规划与控制规划覆盖率较低。规划实施管理与监督机制也较为落后;规划的空间实施情况没有完全达到目标,特别是部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成情况并不是很好。通过分析评估结果,产业区总体规划运行总体平稳,但仍有不足之处。笔者根据分析从总体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过程、产业区体制机制和提高公众参与度等几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完善规划编制质量和规划水平、健全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改进规划实施工作机制体制、加强规划制定实施中的公众参与,保障总体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申屠晨露[5](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桐庐县分水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小城镇有小城镇的经济作用,小城镇的发展也需要得到重视。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推进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小城镇的改革发展更加具备战略意义,同时也能够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实际发展目标。关于城镇化的准确指示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得到了显示,其中最主要的标准便是强调了要走中国特色小城镇道路,让城镇化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并且能够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此后,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以及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指示,让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在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城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带动乡镇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此亟待关注和研究现阶段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发展现状。各地政府都已经将城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不断的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带来地区经济活力。本文以桐庐县分水镇小镇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对该小镇的综合改革情况做出分析。主要研究桐庐县分水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不断的寻找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更好的从新型城镇化建设角度来研究分水小镇的城镇建设路径。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分水镇的小城镇建设进行解析,分析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推进桐庐县分水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让分水镇明确以“富春江绿色生态城,中国制笔科创基地,浙江绿色农业基地、杭州休闲生态旅游胜地”展开发展,给地区带来更多的创新发展能力,强化要素支撑,实施产城融合、农旅结合、区域整合三大举措,努力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城镇综合体、旅游综合体和田园综合体。在此基础上优化小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推动分水产业转型集聚,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完善服务保障体系,转变政府角色定位,振兴专业人才队伍。通过这样的发展路径才能够推动分水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更好实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张劲文,江波,吴晓敏,冯波[6](2018)在《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智慧社会——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文中提出在国家有关部委、深圳市人民政府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于2018年8月21日—23日在深圳成功举办。本届博览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城市中心)、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发展联盟共同主办,以"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为主题,围绕"展览+论坛+路演+考察+结对"等系列活动展开,内容丰富、
王鹤[7](2018)在《福建省小城镇建设中乡镇政府权责配置研究 ——以德化县龙浔镇为例》文中指出小城镇建设[1]是我国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县级政府通过权力下放完善乡镇政府城市管理职能并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以此来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权力与责任下放和承接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选取拥有丰富小城镇建设经验的福建省德化县龙浔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在小城镇建设大背景下县级政府与乡镇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乡镇政府权责配置方面的问题。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梳理明确本文的理论架构,针对政府权力与责任、权责配置及小城镇与小城镇建设等含义展开具体讨论,从地方治理理论、分权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角度审视龙浔镇权责配置现状,找出权责配置失当的具体表现,从县级政府、乡镇政府、监督机制和工作人员四个角度全面分析权责配置失当产生的原因。借鉴广东省“简政强镇”、山东省“扩权强镇”和苏南地区“强镇扩权”中权责配置的先进经验,并结合福建省小城镇开展实际情况,拟给出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范毅,冯奎[8](2017)在《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化发展》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划调整使高等级城市可以利用行政手段调动和集聚更多的资源,获得了优先发展机会。然而,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当前逐步显现,表现为城镇空间过快扩张、中小城市发展活力受到抑制、不同层级城镇差距扩大等。文章认为,当前行政区划调整模式的制度红利已充分释放,制度运行成本增大,已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改革的基本条件,亟需通过行政区划改革,减少行政等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建立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机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和管理模式创新。
廖永伦[9](2016)在《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以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的视角为切入点,着重对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载体──小城镇──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详细分析阐述了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出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了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第二,辨析了城市化、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小城镇等几组概念,并首次对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作了明确的空间范围界定和空间层次分析,提出了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观点。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城镇化、农村就地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典理论和经验模式,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第三,重点分析研究了小城镇发展的外在关联和内在建构。小城镇发展与国家整个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和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紧密相关,包括与国家选择何种城镇化道路、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关系以及小城镇与农村的关系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城镇体系构建、模式形成、产业支撑和规划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了小城镇内部建构问题,认为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提出必须构建起适合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小城镇体系,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层,完善小城镇的功能;选择适合不同地域小城镇发展的类型模式;建立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加大小城镇规划建设力度,创新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模式,规划建设功能完善、产业发展、人文特色、生态和谐的美丽小城镇,为农村人口迁移到小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最后,提出促进新型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认为应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的实施和小城镇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通过上述系统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国内外背景发生重大变化,国家重视发展小城镇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意愿和迁移方向发生明显变化。中国城镇化路径模式已经发生转变,从传统异地城镇化主导的路径模式逐渐转向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路径模式,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符合中国的现实发展要求,能够满足老百姓实现城镇化的愿望和需求,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现实路径选择。
李飞[10](2015)在《农民工乡城迁移行动研究 ——基于广东省中山市的调查》文中提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乡城迁移逐渐从少数农民的个别行动成为现今大多数农民生命历程中的常态选择。从形式上看,三十余年的乡城迁移以暂时迁移为主,永久迁移为辅。各界普遍认为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农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工永久迁移的主要制度障碍。最近,中国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其制度设计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提出要进一步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常住人口,另一方面,则强调继续完善农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农地权利。学术界对当前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存在争论,大体可分为激进派和保守派:激进派认为中国城镇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现在已经到了加速推进城镇化的阶段;保守派则认为现在的经济发展还不能提供充足稳定的工作岗位,不能容纳大量农民工,因此应采取谨慎的城镇化道路。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即当前的经济发展能否吸纳大量农民工进城,保证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和有保障的收入。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要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做出准确的判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注意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暂时迁移现象,而且这种暂时迁移时至今日仍在持续,显示出与中国乡城迁移的相似性。由此,值得探究的是,中国的乡城迁移与众多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一些共性的因素?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其乡城暂时迁移的生成逻辑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乡城迁移(以永久迁移为主)不一样的形式?对此,学术界已经进行了众多解释,但仍缺乏更为有效的解释范式。本研究正是在上述这种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提出,以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的广东省中山市为例,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外出农民工的乡城迁移行动问题。基本的研究策略是在梳理乡城迁移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先从理论上洞悉乡城迁移的发生及演变机制,提出中国农民工乡城迁移的理论分析范式,再结合实证研究,运用中山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检验提出的理论假设。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结论:第一,从本质上说,乡城迁移是现代性的制度性后果,乡城迁移的具体形式与现代性不同时期的结构特征紧密相关。在古典现代性时期,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农业资本主义转型将农民从农地上剥离,并实现了资本、国家、劳动三者之间的均衡,因此促成并稳固了乡城永久迁移。在流动的现代性时期,资本、国家、劳动三者之间的均衡被打破,资本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这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选择暂时迁移的根本性原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体现出流动的现代性的结构性特征,这是当前中国乡城迁移之所以以暂时迁移为主的结构性原因。第二,中山市近年来率先推行了新型城镇化的改革试点工作:一是通过将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常住人口的举措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社会权利;二是通过引导农民工社会参与来促进农民工的心理融合;三是通过积分落户制度逐步引导部分农民工制度性永久迁移。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促进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引导了部分农民工的永久迁移。但总体上看,农民工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比较高,积分落户的积极性相对较低。第三,对中山市积分落户入围农民工的调查表明,积分落户入围的农民工大都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但与城镇户籍的流动人口相比,这些入围的农民工真正办理城镇落户的比例要低很多。农业户口背后的各种权利待遇是这部分获得落户资格的农民工最终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此外,城镇定居意愿也是影响其是否真正落户城镇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农民工的乡城迁移意愿仍以暂时迁移为主,只有少部分农民工有明确的永久迁移意愿,且呈现出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高于行为性永久迁移意愿的特征。根据流动的现代性,本研究建立了农民工乡城迁移的四个研究假设,即人力资本假设、社会地位假设、身份认同假设和生活方式偏好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行为性永久迁移意愿和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的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民工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社会地位对农民工乡城迁移意愿有显着影响;身份认同对农民工行为性永久迁移意愿影响显着,对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没有显着影响;生活方式偏好对农民工乡城迁移意愿也具有显着影响,只是喜欢农村生活方式对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相对比较弱。第五,在讨论部分,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农民工乡城迁移的行动逻辑,认为农民工的行动体现了韦伯意义上的目的合理行动和情感行动两方面的特征;对学术界有关中国城镇化道路的争论、乡城迁移形式的争论进行了回应,指出如果中国未来仍然延续流动的现代性特征,应采取常住人口城镇化而非户籍人口城镇化的策略;对中国现代性与乡城迁移的未来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中国现代性有可能重新实现国家、资本、劳动三者之间的均衡,那时暂时迁移有可能被永久迁移取代。
二、关于小城镇改革的几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小城镇改革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城市防汛抗灾能力的经验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城市抗灾防汛现状 |
(一)受灾范围扩大,洪涝因气候变暖长期化 |
(二)抗洪能力提高,损失同比下降 |
(三)防汛预警增强,救援防治能力提升 |
(四)制度保障升级,保险降低人民损失 |
二、国际经验及借鉴 |
(一)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打造“海绵”道路 |
1. 德国汉堡的洼地-渗渠系统。 |
2. 日本东京的自然地面。 |
3. 欧盟城市的蓝绿设计。 |
4. 纽约的绿色基础设施计划。 |
5. 墨尔本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
(二)提高空间通用性实现公共设施常规转应急 |
1. 日本东京的储雨设施。 |
2. 英国公共设施的应急切换。 |
(三)用智能技术完善应急预警系统 |
1. 德国汉堡的风暴潮研究系统。 |
2. 日本东京的涝灾害预测系统。 |
3. 美国卫星应急预警系统。 |
(四)通过公众参与提升城市抗灾能力 |
1. 日本开展全面防灾科普教育。 |
2. 印度尼西亚三宝垄政府设立救灾准备小组(KSB)。 |
(五)强制实施水灾保险以减少经济损失 |
1. 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 |
2. 日本政府的水灾补偿。 |
(六)加强防汛基础设施的人文旅游开发 |
1. 德国汉堡的防洪步道。 |
2. 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挡潮闸。 |
3. 日本东京的地下排水工程。 |
三、政策建议 |
(一)提升城市韧性,规划应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
(二)建设洪涝智慧应急系统,提升流域管理水平 |
(三)完善防洪常态化管理,加强公众参与提升城市抗灾能力 |
(四)加快水灾保险法制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防洪工程 |
(五)增加人文旅游元素,多元开发城市防洪基础设施 |
(2)延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内涵及重要意义 |
2.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
2.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4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三章 延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状 |
3.1 延吉市基本情况 |
3.1.1 自然地理 |
3.1.2 历史文化 |
3.1.3 社会经济 |
3.2 延吉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 |
3.2.1 保护民俗促进旅游业发展 |
3.2.2 改善自然环境 |
3.2.3 科学进行乡村空间布局 |
3.2.4 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 |
3.2.5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
3.3 延吉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就 |
3.3.1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显着提高 |
3.3.2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3.3.3 朝鲜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良好 |
3.3.4 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
第四章 延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延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乡村治理效果不明显 |
4.1.2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
4.1.3 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
4.1.4 乡村基础设施破损严重 |
4.2 延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乡村资源丰富但综合使用率低 |
4.2.2 乡村振兴积极性不强 |
4.2.3 缺乏合理的中长期乡村规划 |
4.2.4 乡村基层体系不够健全 |
第五章 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乡村建设经验 |
5.1.1 荷兰:土地整合,精耕细作 |
5.1.2 日本:“一村一品” |
5.1.3 美国:小城镇改革 |
5.1.4 英国:乡村田园 |
5.2 国内乡村建设经验 |
5.2.1 绿都生态谷:田园综合体 |
5.2.2 珠三角:产业结构优化 |
5.2.3 平泉市:发展特色经济作物 |
5.3 国内外乡村建设启示 |
5.3.1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5.3.2 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
5.3.3 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
5.3.4 因地制宜及时调整 |
第六章 延吉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
6.1 发挥乡村振兴中“人”的作用 |
6.2 完善乡村治理体制体系 |
6.3 加强乡村规划建设 |
6.4 重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6.5 提升乡村集体经济实力 |
6.6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
6.7 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论文提纲范文)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防御单元” |
一、从战术应对到战略思考 |
二、从行动呼吁到空间落实 |
三、从传染无界到防御单元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规划思考 |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人居环境该有的样子 |
一、关于建筑的“风”和“水” |
二、关于城市的聚与散 |
三、关于城与乡的二元互补 |
以共同缔造重启社区自组织功能 |
城市规划应对特大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的几点体会 |
一、良好的城市布局结构能为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提供便利 |
二、共同规划并持续实施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
三、控制居住区人口密度提升住宅区环境水平 |
四、强大的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是应对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前提 |
建议增加传染病防治专项规划 |
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疫情防控 |
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秩序 |
加强兼容极端条件的社区规划实践与理论探索 |
通过社区参与规划提升社区韧性 |
在破坏中创造融健康于万策 |
建构“公共健康单元”为核心的健康城市治理系统 |
一、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置“公共健康单元” |
二、推进健康设计标准 |
三、开展重大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价 |
安全与健康空间规划与治理 |
泛智慧城市技术提高城市韧性 |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市保护策略 |
让乡村成为社会稳定的大后方 |
空间规划设计专业何为 |
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分阶段城市交通应急对策 |
一、潜伏初期的交通预警 |
二、快速传播期的交通禁行 |
三、持续传播期的交通限行 |
四、恢复结束期的交通疏解 |
传染病疫情防控应尽快纳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城市形态、城市通风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气溶胶传播 |
安全城市需源头控制、源尾留白 |
科学理性是城乡空间治理的关键 |
一、新冠肺炎疫情发源与扩散原因新视角 |
二、对城乡空间科学治理的建议 |
促进健康安全规划学科大有可为 |
公共卫生和健康:重温城乡规划“初心” |
天地人和,万物得宜:从规划视角思考生命共同体 |
疫情结束后的中国城市秩序 |
现代城市发展启示与公共服务有效配置 |
一、透过历史,看清未来——公共服务是现代城市的基石和现代城市规划的“初心” |
二、直面问题,勇于担当——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的“新鞋”和“新路”,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置和制度设计的合理保障。 |
发现问题的三种机制与城市规划 |
(4)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国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研究分析 |
1.2.2 国内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研究分析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及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
2.1 皮杨中心产业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行政区划分 |
2.1.3 自然条件 |
2.1.4 经济人文 |
2.1.5 道路交通 |
2.2 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简介 |
2.2.1 规划范围 |
2.2.2 总体发展目标及战略定位 |
2.2.3 城市规模、城市空间布局及交通规划 |
2.2.4 产业区发展目标 |
2.3 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
2.3.1 总体规划实施优势方面 |
2.3.2 总体规划实施不足方面 |
3 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构建及评估结果分析 |
3.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
3.1.1 评估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
3.1.2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3.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指标的选取及依据 |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3 评估指标量化 |
3.3 政策规划运行评估 |
3.3.1 规划推进政策评估 |
3.3.2 规划保障政策评估 |
3.3.3 规划影响政策评估 |
3.4 规划实施结果评估 |
3.4.1 规划空间建设布局实施结果评估 |
3.4.2 规划社会经济人文实施结果评估 |
3.5 评估结果及原因分析 |
3.5.1 评估结果分析 |
3.5.2 评估中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建议 |
4.1 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和规划水平 |
4.1.1 完善规划编制 |
4.1.2 高起点做规划 |
4.2 健全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
4.2.1 设立规划实施跟踪监测制度 |
4.2.2 建立规划保障制度 |
4.2.3 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 |
4.3 改进规划实施工作体制机制 |
4.3.1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明确职能分工 |
4.3.2 创新产业区发展模式 |
4.4 加强规划制定实施中的公众参与 |
4.4.1 加强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
4.4.2 加强规划实施中的公众参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桐庐县分水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1.4.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2章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
2.1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内涵 |
2.1.2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 |
2.2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基础理论 |
2.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理论 |
2.3 小城镇综合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
2.3.1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
2.3.2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旨 |
2.3.3 新型城镇化内在要求小城镇发展提升 |
2.3.4 新型城镇化为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指明方向 |
第3章 分水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分水镇基本情况 |
3.2 分水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实践措施 |
3.2.1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机制 |
3.2.2 科学规划,发展格局逐步清晰 |
3.2.3 产业强镇,发挥支撑功能 |
3.2.4 环境优化,保证建设竞争优势 |
3.2.5 盘活土地,确保用地供给 |
3.2.6 加强资金保障 |
3.3 分水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实践成效 |
3.3.1 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
3.3.2 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
3.3.3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
3.3.4 吸纳农村富余人口 |
3.3.5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
第4章 分水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分水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城乡规划滞后于发展 |
4.1.2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
4.1.3 资金力度保障不够 |
4.1.4 文化及城镇特色有待巩固 |
4.1.5 政府公共管理功能落后 |
4.1.6 土地政策影响发展 |
4.2 分水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体制机制方面 |
4.2.2 资金筹措方面 |
4.2.3 土地存量方面 |
4.2.4 产业发展方面 |
4.2.5 村镇居民方面 |
4.2.6 专业人才方面 |
第5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水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对策研究及保障措施 |
5.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水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对策与建议 |
5.1.1 提高认识,健全管理机制 |
5.1.2 优化小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
5.1.3 推动分水产业转型集聚 |
5.1.4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 |
5.1.5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
5.1.6 转变政府角色定位 |
5.1.7 振兴专业人才队伍 |
5.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水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保障措施 |
5.2.1 财税政策保障 |
5.2.2 土地政策保障 |
5.2.3 户籍政策保障 |
5.2.4 建设资金投入保障 |
5.2.5 社会保障制度保障 |
5.2.6 生态支撑保障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智慧社会——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参会规模创历史新高 |
二、媒体传播力度空前 |
三、展览展示高端前沿 |
(一) 分享地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就与经验 |
(二) 展示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 |
(三) 展示国际智慧城市建设新成果 |
四、专业论坛亮点纷呈 |
(一) 与中国工程院联袂举行开/闭幕式 |
(二) 盛大举行2018中国智慧城市 (国际) 创新论坛 |
(三) 策划举办多场重点主题分论坛 |
五、国际合作成果丰硕 |
六、重点领域探索扎实推进 |
七、对接服务高效务实开展 |
八、权威理论成果竞相发布 |
九、智博会获各方高度评价 |
(7)福建省小城镇建设中乡镇政府权责配置研究 ——以德化县龙浔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政府权力与责任 |
二、权责配置 |
三、小城镇与小城镇建设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治理理论与地方治理理论 |
二、分权理论 |
三、公共选择理论 |
第二章 小城镇建设中龙浔镇政府权责配置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龙得镇现有权责配置概况 |
一、龙浔镇小城镇建设概况及取得的成就 |
二、当前龙浔镇政府权责配置具体情况 |
第二节 龙浔镇政府权责配置失当的主要表现 |
一、“小马拉大车”:小城镇改革中龙浔镇政府职能泛化 |
二、权责不对等:权责关系、权事关系尚未理顺 |
三、龙浔镇政府行政执法权的法律界定模糊 |
四、“替罪羊”:上级政府责任风险的转嫁 |
第三章 龙浔镇政府权责配置失当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县政府在下放权责时具有非规范化特点 |
一、“追权弃责”:权力下放与责任下放不同步 |
二、资源垄断出现在纵向政府权力配置中 |
三、权责配置缺乏科学性 |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权责承接中乡镇政府角色尴尬 |
一、乡镇政府仍然是全能型政府 |
二、乡镇政府承担城市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不足 |
三、“镇财县管”弱化了乡镇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程度 |
第三节 权责配置缺乏有效监督 |
一、“职责同构”使得权责主体虚置 |
二、权责配置的回路较大降低内部监督责任 |
三、权责配置的不确定性影响公众监督效果 |
第四章 国内乡镇治理改革中政府权责配置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广东省“简政强镇”改革中政府权责配置的经验 |
一、科学定位试点镇政府职能,扩大应有管理权限 |
二、理顺试点镇政府的权责关系,事权财权合理配置 |
三、精简机构,优化编制配置 |
第二节 山东省“扩权强镇”改革中政府权责配置的经验 |
一、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制度 |
二、整合优化机构编制 |
第三节 苏南地区“强镇扩权”改革中政府权责配置的经验 |
一、重新定位政府角色,给放权提供切实依据 |
二、下放权力与承接能力相匹配 |
第四节 启示 |
第五章 小城镇建设中乡镇政府优化权责配置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扩权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管理重心下移 |
一、探索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改革 |
二、建立县与乡镇政府纵向间协调配合机制 |
三、强化权责配置制度化建设,消除权责划分的“灰色地带” |
第二节 科学承接权责,赋予镇政府适度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
一、明确小城镇功能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二、正确界定上下级关系,预防“压力型体制”下政府行为变异 |
三、优化乡镇政府机构设置,强化小城镇的城市管理职能 |
第三节 保障监督渠道畅通,确保权力与责任落到实处 |
一、完善公共政策的民主参与,确保民主监督渠道畅通 |
二、探索“多中心小回路”,增强组织内部监督 |
三、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监督功能,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变迁与城镇化发展历程 |
二、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 |
1. 城乡合治, 便于城乡资源要素流通。 |
2. 扩权赋能, 增大了城市发展自主权。 |
3. 强化等级, 推动行政配置资源在高等级城市集聚。 |
三、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存在的问题 |
1. 城乡边界模糊加剧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这一问题。 |
2. 不恰当的撤县设区行为抬高了产业发展成本。 |
3. 城市层级间流动性较弱抑制了中小城市发展活力。 |
4. 权力上移限制了基层政府发展自主权。 |
5. 发展机会不均等扩大了不同层级城镇之间的发展差距。 |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
1. 改革的原则。 |
2. 近期手段措施。 |
3. 远期改革目标。 |
(9)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视角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小城镇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目前研究现状及评价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笃行借鉴: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理论与模式 |
2.1 几组概念辨析 |
2.1.1 城市化、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
2.1.2 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 |
2.1.3 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小城镇 |
2.2 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
2.2.1 国外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
2.2.2 国内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
2.3 国内外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借鉴 |
2.3.1 国外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模式及启示 |
2.3.2 国内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模式及启示 |
第3章 外在关联: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原因与理由 |
3.1 城镇化道路选择 |
3.1.1 关于城镇化道路的论争 |
3.1.2 国家层面重视小城镇发展战略 |
3.1.3 发展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性 |
3.1.4 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就地城镇化道路是现实路径选择 |
3.2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
3.2.1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 |
3.2.2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
3.3 小城镇与城市的关系 |
3.3.1 小城镇与城市的区别与联系 |
3.3.2 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效应 |
3.3.3 小城镇对城市的依赖与反哺效应 |
3.4 小城镇与农村的关系 |
3.4.1 小城镇和农村的区别与联系 |
3.4.2 小城镇对农村的依赖和反哺关系 |
第4章 内在建构: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举措与实施 |
4.1 小城镇体系的构建 |
4.1.1 中国城镇体系与城镇等级规模分类 |
4.1.2 中国小城镇体系的区域特征 |
4.1.3 小城镇体系构建 |
4.2 小城镇发展类型与模式选择 |
4.2.1 小城镇发展类型 |
4.2.2 小城镇发展模式 |
4.3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及其运行机制 |
4.3.1 关于小城镇发展几组力量的概念辨析 |
4.3.2 小城镇发展动力的基本因素 |
4.3.3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
4.4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 |
4.4.1 小城镇规划 |
4.4.2 小城镇建设 |
4.4.3 小城镇规划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5章 制度供给: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改革与创新 |
5.1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
5.1.1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回顾 |
5.1.2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必要性分析 |
5.1.3 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
5.2 小城镇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
5.2.1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 |
5.2.2 小城镇发展中对被征地农民权益的保障 |
5.2.3 小城镇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
5.3 小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 |
5.3.1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创新 |
5.3.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 |
5.4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 |
5.4.1 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
5.4.2 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及其作用 |
5.4.3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 |
5.5 小城镇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 |
5.5.1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5.5.2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1.1 农村就地城镇化有国内外理论支撑和成功模式可资借鉴 |
6.1.2 农村就地城镇化正在或已经在中国部分地域成为一种趋势 |
6.1.3 农村就地城镇化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
6.1.4 小城镇发展要创新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 |
6.1.5 必须着力进行促进小城镇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
6.1.6 应该强化保障推进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路径模式 |
6.2 论文不足之处 |
6.3 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农民工乡城迁移行动研究 ——基于广东省中山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现实背景 |
(二) 理论背景 |
二、概念界定 |
(一) 农民工 |
(二) 人口迁移 |
(三) 行动 |
三、理论视角 |
四、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
(一) 研究内容 |
(二) 分析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一) 调查地的选择 |
(二) 资料收集方法 |
(三) 资料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
一、关于境外人口迁移的研究 |
(一) 人口迁移的发生机制研究 |
(二) 发展中国家(地区)乡城迁移的经验研究 |
二、关于中国农民乡城迁移的研究 |
(一) 迁移的发生机制 |
(二) 迁移模式 |
(三) 迁移的后果 |
(四) 农民永久迁移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章 现代性与乡城迁移 |
一、问题提出 |
二、现代性的两种形态 |
(一) 现代性:内涵及其生成 |
(二) 现代性的变迁 |
三、古典现代性下的乡城迁移 |
四、流动现代性下的乡城迁移 |
(一) 流动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
(二) 流动现代性与发展中国家的乡城迁移 |
五、中国现代性与中国农民的乡城迁移 |
六、小结:尚待检验的分析范式 |
第四章 中山市农民工乡城迁移的制度创新与成效 |
一、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生存和发展 |
(一) 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
(二) 差别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
二、社会参与:引领"心理进城" |
(一) 政治参与 |
(二) 文化参与 |
(三) 社区参与 |
三、积分落户:引导制度性永久迁移 |
(一) 积分落户的申请条件 |
(二) 积分落户的实施情况 |
四、小结 |
第五章 积分落户入围农民工的乡城迁移行动 |
一、研究假设 |
二、积分落户入围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
三、积分落户入围农民工的落户情况 |
(一) 积分落户的申请动机 |
(二) 户口迁移状况 |
(三) 放弃或不确定是否户口迁移的理由 |
四、积分落户入围农民工迁移行动的影响因素 |
(一) 农业户口的权利待遇对农民工落户的影响 |
(二) 行为性永久迁移对农民工落户的影响 |
五、小结 |
第六章 农民工的乡城永久迁移意愿 |
一、农民工的行为性永久迁移意愿 |
(一) 行为性永久迁移的意愿 |
(二) 行为性永久迁移的主观原因 |
二、农民工的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 |
(一) 对户籍制度的认知 |
(二) 对城镇落户条件的认知 |
(三) 城镇落户的意愿 |
(四) 城镇落户与否的主观原因 |
三、农民工乡城永久迁移意愿的类型分析 |
(一) 农民工乡城永久迁移意愿的类型划分 |
(二) "行为永久-制度永久"型与"行为非永久-制度永久"型的比较 |
(三) "行为永久-制度非永久"型 |
(四) "行为非永久-制度非永久"型 |
四、小结 |
第七章 农民工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 |
一、研究假设 |
二、变量测量与描述统计 |
(一) 人力资本 |
(二) 社会地位 |
(三) 身份认同 |
(四) 生活方式偏好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 "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偏好"变量的因子分析 |
(二) 行为性永久迁移意愿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
(三) 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延伸讨论 |
(一) 当前农民工乡城迁移的行动逻辑 |
(二) 关于乡城迁移形式的争论 |
(三) 关于当前中国城镇化道路的争论 |
(四) 中国现代性拓展与乡城迁移的未来 |
三、创新与不足 |
(一) 研究创新 |
(二)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山市积分落户入围人员的积分落户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农民工的乡城迁移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关于小城镇改革的几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城市防汛抗灾能力的经验与借鉴[J]. 刘悦,关婧,李白鹭,张津京. 宏观经济管理, 2020(09)
- [2]延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策研究[D]. 孙天慧.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3]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J]. 段进,杨保军,周岚,张京祥,叶斌,罗海明,刘奇志,柴彦威,张文佳,叶裕民,李志刚,肖扬,陈宏胜,王承慧,武廷海,王兰,周素红,龙瀛,张松,段德罡,钱睿,周文竹,张帆,石邢,郑德高,杨涛,冷红,周江评,汪芳,曹康,张国华,杨宇振. 城市规划, 2020(02)
- [4]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对策研究[D]. 柏运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桐庐县分水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研究[D]. 申屠晨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智慧社会——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J]. 张劲文,江波,吴晓敏,冯波. 中国经贸导刊, 2018(25)
- [7]福建省小城镇建设中乡镇政府权责配置研究 ——以德化县龙浔镇为例[D]. 王鹤.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8]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化发展[J]. 范毅,冯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7(06)
- [9]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D]. 廖永伦. 清华大学, 2016(11)
- [10]农民工乡城迁移行动研究 ——基于广东省中山市的调查[D]. 李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小城镇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乡村规划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