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十至十八层单元式住宅安全疏散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14)在《基于行为心理的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层住宅建筑领域的迅猛发展,给高层住宅建筑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单纯的居住、厨卫空间已不能满足高层住宅建筑空间需求和高标准要求,综合了居住、休闲、交通、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层住宅建筑应运而生。高层住宅建筑是多种使用空间综合而成的多功能交叉并存的空间体系,与传统的功能单一的住宅建筑不同,现代高层住宅建筑空间具有综合与复杂的特点增添很多功能空间,使疏散空间的设计变得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的发展趋势,对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系统分析和总结了现有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探讨。总结出使用者火灾时行为心理特性,并提出基于行为心理的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全文首先从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的发展历程入手,全面阐述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的组合形式和特点,提出了该类型建筑疏散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建筑设计理念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主题相契合策略、建筑空间与使用者行为心理相匹配策略、建筑形式与使用者行为形态相统一策略、建筑技术与消防安全相和谐策略、建筑环境与“以人为本”理念相映衬策略。最后,从建筑疏散功能合理配置、建筑疏散空间的尺寸、建筑疏散空间流线的有效组织、建筑环境氛围的优化等几方面提出了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设计区别于传统疏散空间的设计手法,包括疏散空间的多样性、功能布局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流线的立体化设计、内部空间的情节化处理、性能化消防设施的应用、室内外环境的互动设计等。文章结合大量资料和工程实例进行分析,佐证了理论研究,并对理论研究的可实施性加以证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参考性。
刘志英[2](2013)在《论高层住宅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当前高层住宅发展趋势和建筑师本人在设计院的设计工作实践,系统论述了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主要是主体),对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加以总结分析,以供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借鉴参考。
张琦[3](2012)在《浅谈住宅建筑防火设计》文中认为住宅的防火设计要求明显低于公共建筑的防火设计,住宅的防火设计涉及到的规范较多,该文系统地对住宅的防火设计进行了阐述。规范对住宅的防火设计交叉内容较多,另外,住宅建筑的开发量与日俱增,容易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同时,文章将对住宅防火设计中有关规范衔接方面的问题和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进行进一步探讨。
杨婉婧[4](2012)在《大连高层住宅公共交通空间演变及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城市高层集合住宅的设计和建设增长较快。然而高层集合住宅的设计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解决高密度居住中交通、交往、安全是高层集合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在对我国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进行概述的同时,提出我国现阶段高层集合住宅内部公共交通空间发展现状、特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着眼于高层住宅中的公共交通空间,通过对大连市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其演变规律,总结归纳其设计发展策略。提出以图示化的方法对高层集合住宅内部公共交通空间进行评价。本研究针对当今高层集合住宅内部公共交通空间设计中常见的“最经济原则”进行剖析,概括分析了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平面形式,探讨和归纳了内部公共交通空间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比较高层集合住宅内部公共交通空间构成要素以及组合方式,并评价其防火疏散的利弊以及适应于规范要求的有效性。研究中着眼于内部公共交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从安全性及舒适性两方面着手分析各个要素在实际使用中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对调研中的案例进行分类,运用图示化的语言针对内部公共交通空间总体、垂直交通、水平交通及门厅进行详细的剖析,并提出适宜性的设计策略方案。本研究采用大量实地调研、相关因子评估,以及图示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提出安全、节约、高效、宜居的优化设计策略,为今后我国特别是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优化设计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孙晓娜[5](2011)在《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与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层集合住宅作为在有限土地上解决居住问题的重要手段,它的设计和建造一直受到国内外人民和专家的普遍关注。中国城市的高层集合住宅普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如何设计高效节能的高层集合住宅是建筑设计领域一个长期而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地区的高层集合住宅为研究对象。在第一章中,在我国城市可持续住宅建设的紧迫性与城市住宅高层化发展的背景下,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整理和文献综述,并提出了本篇论文的研究重点与意义。第二章: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发展历程为主线,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因素影响下)所体现出的发展特征。分别从建设特点、种类特征、风格转变、平面演变的对应性发展等方面对其发展进行论述,同时也针对国家政策对高层住宅发展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第三章:通过对高层住宅小区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等方式,取得一手资料并对之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以发现当今高层住宅在设计、建造与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下面章节进行针对性优化策略设计做基础性铺垫。第四、五章:选取高层住宅设计中最重要环节套型空间与交通空间进行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与探讨。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在平面设计的层面上探讨高层住宅套型空间与交通空间设计策略。通过对大连地区主流套型、多种设计指标、住宅规范等各角度的研究,试图归纳出高层住宅套型与交通空间设计的特点、要点。并提出一些可持续性的建议,以期对高层集合住宅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晁婧[6](2010)在《单元式高层住宅楼防火性能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长足进步,高层住宅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高层住宅建筑的发展,给建筑防火设计和消防灭火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也对现行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现行“处方式”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和方法呈现出了很多的不足之处,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解决当前出现的一些高层、超高层和功能复杂的建筑的防火设计问题,越来越满足不了建筑防火目标的要求,并且大大制约了建筑艺术和建筑形式多样化的发展。以火灾性能化为基础的建筑防火设计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的。性能化的防火设计为建筑防火设计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其不拘泥于满足现行规范的最低要求,并且能为建筑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防火安全保护。因此,开展性能化的防火研究,是保证建筑防火安全的大势所趋。但是目前,针对我国单元式高层住宅楼的防火研究工作还只是局限于“处方式”的规范条文中,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了解和贯彻应用,这对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发展是不利的。本文的立足点之一就是对我国日后性能化防火设计理念的发展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并能为性能化防火设计分析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本论文以某单元式高层住宅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单元式高层住宅楼存在的防火问题,论述了现行防火设计规范的不足之处,以及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同时结合具体项目,运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单元式高层住宅防火设计的问题。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了现行建筑防火规范中存在的一些局限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理论、及基本步骤、主要内容和人员的安全疏散问题,第三部分是对实地调研结果的研究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应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对具体工程实例的防火设计进行研究。
殷友好,芮磊[7](2010)在《对防火规范中安全疏散一些问题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结合防火工作实际,对现行防火规范安全疏散方面的一些条文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订建议。
王兵[8](2009)在《单元式高层住宅消防疏散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单元式高层住宅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有关规定和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在窗槛墙高度、窗间墙宽度、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及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等方面的设计问题及解决措施。
伍东[9](2009)在《高层住宅建筑火灾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研究》文中提出高层住宅建筑占到我国高层建筑的一半以上,由于其垂直高度高,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快、扑救难度大,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一方面,近年来高层住宅建筑发展过快,我国针对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设计与安全管理还不太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内外人员安全疏散的现状研究发现对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研究多,而对高层住宅人员安全疏散的研究比较少。而人面临火灾时,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另外,火灾时人员疏散方式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人员疏散的效率。为此,本文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对高层住宅建筑火灾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展开了研究。(1)依据人的行为的基本理论,主要从人员特性、人员的反应特性、火灾产物、建筑结构和安全疏散与管理五个方面分析了其对火灾时人的行为反应的影响,并揭示了火灾时人的行为的基本规律。通过火灾时人的群集现象引伸出家庭行为,并着重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火灾时的家庭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火灾时居民的疏散行为不同于其它环境下的人员疏散,居民在逃生时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在逃生时包括聚集和疏散两个阶段。然后,定性的探讨了家庭行为对火灾时人员疏散时间的影响,尽管家庭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人员疏散,但是也有其积极的方面。(2)针对传统疏散方式中存在的弊端,简要分析了电梯疏散的优点,并对高层住宅建筑利用电梯进行人员疏散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对火灾发展规律的辨识,分析发现从开始着火,到火灾烟气蔓延至电梯间并到达到危险状态还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个初期阶段火灾对电梯的安全性影响相对较小。基于这两点认识,本文建立了适合于高层住宅建筑居民疏散的模型。为了探讨本文所建立的疏散模型的合理性,选取了某高层住宅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的情况来进行说明。首先对该楼的安全疏散设施进行了分析,通过比照发现该楼的安全疏散设施基本符合规范的要求。然后以该高层住宅建筑的某一层居室发生火灾为例,结合火灾统计的数据假定该居室的卧室发生火灾。通过FDS5.0和日本《建筑基准法》中提供的计算方法分别模拟计算得出火灾探测时间和预动作时间,利用Melinek和Booth公式计算了人员通过楼梯疏散所需要的时间,采用日本国家消防科学研究所的AlSEKLZAWA对广岛Motomachi高层公寓安全疏散案例研究中关于电梯疏散时间的公式计算了该住宅楼人员通过电梯进行疏散所需要的时间。通过近似计算得出的结果表明:在火灾初期,先利用电梯将处于着火层及相邻上下层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场所的耗费的时间要比通过楼梯疏散耗费的时间短,并且基本上可以在火灾达到危险状态前将着火危险区域的人员疏散完。可见,高层住宅中的居民火灾情况下的反应与其它场所人员的反应不同,家庭行为对人员疏散虽然有不利的方面,但也有其有利的因素;而在火灾初期,利用电梯率先将处于着火危险区域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有效提高人员疏散的效率,减少居民伤亡。
苏仰望[10](2008)在《闽南地区城镇中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住宅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住宅套型定位的多元化、设计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高品质的居住生活。为加大经济型住宅市场投放比例、保证商品住宅市场良性发展及满足国计民生需求,我国政府大力推广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研究。本文以建筑面积90m2以下闽南地区城镇中小套型住宅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经验,从套型组合、套内空间、套型细部等方面审视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本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同时,通过对闽南地区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地方地方性规范条文及住宅产业化发展等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求课题研究的依据。而后,分别从套型组合及套内空间两大部分对闽南地区城镇中小套型设计展开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设计要点。套型组合部分,主要涉及套型平面组合模式、住宅公共交通空间及套型平面特殊位置等方面的设计研究;套内空间部分,则主要包括套内各空间精细化设计、套内空间组合手法、套型适应性研究等内容。当前城镇中小套型住宅是国家政府大力扶植的住宅建设类型,并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成为我国商品房市场的主流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特定条件下的研究,阐述中小套型住宅的精细化设计理念,并力图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当前城镇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发展的普遍道路。
二、关于十至十八层单元式住宅安全疏散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十至十八层单元式住宅安全疏散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行为心理的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高层住宅建筑安全性方面的现状 |
1.1.2 高层住宅建筑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综述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相关概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范围界定 |
1.4.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2 实地调查方法 |
1.5.3 分析、比较、梳理、总结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环境心理学概况 |
2.1.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
2.1.2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2.1.3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2.1.4 行为与心理 |
2.2 环境知觉理论 |
2.2.1 环境知觉 |
2.2.2 感觉与知觉 |
2.3 环境心理学对使用者疏散过程的影响 |
2.3.1 调查问卷分析 |
2.3.2 使用者个体特性 |
2.3.3 使用者个体反应特性 |
2.4 火灾时家庭群体的行为心理特性分析 |
2.4.1 家庭群体构成原因 |
2.4.2 家庭群体构成特点 |
2.4.3 火灾时家庭群体的心理模式分析 |
2.4.4 火灾时家庭群体的行为模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行为心理对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的影响 |
3.1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特点 |
3.1.1 高层住宅建筑自身火灾产物特点 |
3.1.2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的起因 |
3.1.3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引发的后果 |
3.2 烟气对感知器官的影响 |
3.2.1 火灾中烟气的减光性 |
3.2.2 火灾中烟气的毒害性 |
3.2.3 火灾中烟气的高温性 |
3.2.4 火灾中烟气的恐怖性 |
3.3 使用者安全疏散理论分析 |
3.3.1 安全疏散设计的原则 |
3.3.2 规范内疏散空间的基本要求 |
3.3.3 规范内疏散空间存在的问题 |
3.4 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的发展现状 |
3.4.1 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的组成 |
3.4.2 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的布局 |
3.4.3 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使用者差异 |
3.4.4 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
3.5 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特性 |
3.5.1 疏散空间的导向识别性 |
3.5.2 疏散空间的安全易达性 |
3.5.3 疏散空间的保护依托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行为心理的疏散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 |
4.1 疏散空间的功能整合 |
4.1.1 疏散空间的合理配置 |
4.1.2 疏散空间的尺度 |
4.1.3 疏散空间流线的有效组织 |
4.2 疏散空间感知环境的优化 |
4.2.1 视觉环境 |
4.2.2 听觉环境 |
4.2.3 嗅觉环境 |
4.2.4 触觉环境 |
4.3 疏散空间品质的人性化设计 |
4.3.1 动态导向性优化 |
4.3.2 疏散空间环境优化 |
4.3.3 疏散空间的性能化设计 |
4.4 疏散空间环境氛围的塑造 |
4.4.1 疏散环境与建筑设计的互动 |
4.4.2 本章研究得到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调查问卷 |
附录 2 高层住宅建筑方案平面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编着作 |
致谢 |
(2)论高层住宅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筑分类 |
二、关于安全疏散 |
1 总平面设计 |
2 安全疏散出口 |
3 疏散楼梯间的设置 |
总结 |
(4)大连高层住宅公共交通空间演变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宏观背景 |
1.3.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1.3.3 片面追求“最经济原则”的危害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5 研究方法及范围 |
1.6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框架 |
1.6.2 技术路线 |
2 我国高层集合住宅的产生与发展 |
2.1 我国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 |
2.1.1 高层集合住宅的诞生(20世纪20年代末) |
2.1.2 高层集合住宅低标准建设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
2.1.3 高层集合住宅完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 |
2.1.4 高层集合住宅成熟转型时期(2000年至今) |
2.2 我国高层集合住宅内部交通空间概况 |
2.2.1 发展现状与特点 |
2.2.2 亟待解决的问题 |
2.3 我国高层住宅设计相关规范演变及政策发展 |
2.3.1 规范演变 |
2.3.2 政策的发展 |
2.4 大连市高层集合住宅交通空间发展演变 |
2.4.1 大连市建设概况 |
2.4.2 诞生期(20世纪80年代) |
2.4.3 稳定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 |
2.4.4 快速发展期(2000年~2005年) |
2.4.5 理性发展期(2006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3 高层集合住宅交通空间要素分析 |
3.1 基本要素 |
3.1.1 疏散楼梯 |
3.1.2 电梯间 |
3.1.3 公共管道井 |
3.1.4 走廊 |
3.1.5 门厅 |
3.2 住宅平面与内部公共交通空间组合关系 |
3.2.1 廊式 |
3.2.2 中心式 |
3.2.3 偏心式 |
3.2.4 单元式 |
3.3 交通核设计要素分析 |
3.3.1 楼梯与电梯间对位关系 |
3.3.2 公共管井位置 |
3.3.3 入户门设计比较 |
3.3.4 垃圾暂存间位置 |
3.4 防火疏散 |
3.4.1 廊式 |
3.4.2 塔式 |
3.4.3 单元式 |
本章小结 |
4 高层集合住宅调研与考察(以大连市为例) |
4.1 廊式住宅调研与分析 |
4.1.1 20世纪80年代 |
4.1.2 20世纪90年代 |
4.1.3 2000年-2005年 |
4.2 塔式住宅调研与分析 |
4.2.1 20世纪80年代 |
4.2.2 20世纪90年代 |
4.2.3 2000年-2005年 |
4.2.4 2006年至今 |
4.3 单元式住宅调研与分析 |
4.3.1 2000年-2005年 |
4.3.2 2006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5 高层集合住宅交通空间适宜性设计策略 |
5.1 交通空间安全疏散的优化设计 |
5.1.1 前室优化设计 |
5.1.2 楼梯间优化设计 |
5.2 国外安全疏散的做法 |
5.2.1 巧妙利用阳台进行疏散 |
5.2.2 避难口及安全避难袋的设置 |
5.3 水平交通的适宜性设计 |
5.3.1 塔式高层集合住宅 |
5.3.2 廊式高层集合住宅 |
5.4 门厅 |
5.4.1 门厅形式的分类 |
5.4.2 门厅的优化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连市高层集合住宅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与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部分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 |
2.1 高层集合住宅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
2.1.1 中国高层集合住宅80年 |
2.1.2 高层住宅设计相关规范演变 |
2.2 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类型分析 |
2.2.1 高层集合住宅组合体形态研究 |
2.2.2 小高层的兴起 |
2.3 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发展沿革分析 |
2.3.1 大连市地理与气候特征 |
2.3.2 高层集合住宅建设特点 |
2.3.3 平面演变的四个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
第3章 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高层集合住宅小区基础性调研 |
3.1.1 调研小区相关信息 |
3.1.2 实地调研存在问题分析 |
3.2 关于高层住宅居住现状的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的内容设定 |
3.2.2 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层集合住宅套型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1 高层住宅套型空间 |
4.1.1 套内生活空间 |
4.1.2 套型空间组合设计 |
4.2 大连地区高层住宅主流套型分类解析 |
4.2.1 平层套型 |
4.2.2 立体组合套型 |
4.3 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与探讨 |
4.3.1 套型空间的平面组合设计优化 |
4.3.2 套内空间设计优化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层集合住宅交通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5.1 交通空间优化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
5.2 交通空间组成要素分析 |
5.2.1 基本组成要素 |
5.2.2 不同类型高层住宅的交通空间要求 |
5.3 大连地区高层住宅交通空间存在问题探讨 |
5.3.1 剪刀梯与消防电梯"三合一前室" |
5.3.2 扩大前室的不利因素 |
5.3.3 单元式高层安全出口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
5.3.4 管井设置随意化,进深过大,不利检修 |
5.4 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与探讨 |
5.4.1 配合前期设计 |
5.4.2 选择合理的交通空间组合方式 |
5.4.3 消防疏散设计 |
5.4.4 提高交通空间经济效率 |
5.4.5 增加人性化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单元式高层住宅楼防火性能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火灾带来的危害 |
1.1.2 单元式高层住宅类建筑的特点 |
1.1.3 性能化防火设计是未来建筑防火设计发展的方向 |
1.1.4 现行住宅设计中防火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国内外性能化防火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1 国外现状及水平 |
1.2.2 国内现状及水平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2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
2.1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本内容 |
2.2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步骤 |
2.3 性能化人员安全疏散设计 |
2.3.1 性能化安全疏散基本理论 |
2.3.2 影响安全疏散的因素 |
2.3.3 安全疏散设计的原则 |
2.3.4 安全疏散的评估——计算机模拟 |
2.3.5 人员疏散计算——日本的疏散时间计算法 |
3 关于某单元式高层住宅楼的调查分析 |
3.1 某住宅楼问卷调查研究方案 |
3.1.1 问卷调查研究目的 |
3.1.2 问卷调查对象 |
3.1.3 某单元式高层住宅楼的建筑概况 |
3.1.4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 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 |
3.3 问卷调查统计 |
3.3.1 主要调查结果概况 |
3.3.2 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特征 |
3.3.3 调查对象对住宅楼防火安全的认识程度 |
3.3.4 调查对象对连廊设计的态度 |
3.4 问卷调查分析 |
3.4.1 调查对象对连廊存在必要性的认识 |
3.4.2 调查对象对连廊安全感的认识 |
3.4.3 调查对象对连廊私密性的认识 |
3.4.4 分析调查对象对于连廊建筑立面美观性的认识 |
3.5 小结 |
4 咸阳某高层住宅楼性能化设计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性能化分析的主要内容 |
4.3 性能化设计的安全目标 |
4.4 火灾场景设计 |
4.4.1 火灾发生的位置 |
4.4.2 火灾增长速率的确定 |
4.5 火灾的计算机模拟 |
4.5.1 对火灾场景1的模拟 |
4.5.2 对火灾场景2的模拟 |
4.6 人员安全疏散计算 |
4.6.1 疏散概述 |
4.6.2 人员疏散计算 |
4.7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8)单元式高层住宅消防疏散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元式高层住宅窗槛墙高度大于1.2 m的问题 |
1.1 设置剪刀式楼梯间 |
1.2 连通外廊或阳台 |
2 单元与单元间设防火墙, 窗间墙宽度大于1.2 m |
3 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 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 |
(9)高层住宅建筑火灾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层住宅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
1.2.1 高层住宅建筑的火灾情况及特点 |
1.2.2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时人员疏散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火灾时人的行为影响因素与居民疏散行为特点研究 |
2.1 人的行为 |
2.2 火灾疏散中人的行为的影响因素 |
2.2.1 人员特性 |
2.2.2 反应特性 |
2.2.3 火灾产物 |
2.2.4 建筑结构 |
2.2.5 安全疏散指挥与管理 |
2.3 火灾时人的行为规律分析 |
2.4 火灾时居民的行为模式及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 |
2.4.1 火灾时家庭行为分析 |
2.4.2 家庭行为对安全疏散时间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时人员疏散模式研究 |
3.1 人员安全疏散的目标及准则 |
3.1.1 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原则 |
3.1.2 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
3.2 安全疏散时间的研究 |
3.2.1 安全疏散时间的主要阶段 |
3.2.2 安全疏散时间的计算方法 |
3.3 传统疏散方式研究 |
3.3.1 传统疏散方式的要求 |
3.3.2 传统疏散方式存在的问题 |
3.4 高层住宅建筑人员疏散模式 |
3.4.1 电梯疏散的可行性研究 |
3.4.2 建立模型的理论依据 |
3.4.3 疏散模型的建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实例应用 |
4.1 工程简介 |
4.2 传统疏散方式分析 |
4.2.1 疏散设施的符合性分析 |
4.2.2 火灾场景设定 |
4.2.3 传统疏散方式疏散所需时间 |
4.3 高层住宅人员疏散时间模拟分析 |
4.4 高层住宅人员疏散模式应用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闽南地区城镇中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我国住宅建设对中小套型设计的要求 |
1.1.2 福建地区住宅建设对中小套型设计的要求 |
1.2 相关概念阐释 |
1.2.1 闽南地区 |
1.2.2 城镇住宅 |
1.2.3 中小套型住宅 |
1.2.4 住宅精细化设计 |
1.3 相关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相关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1.3.2 相关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内容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闽南地区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影响因素 |
2.1 自然条件影响因素 |
2.1.1 夏热冬暖地区 |
2.1.2 闽南地区地理及气候特征 |
2.1.3 自然条件对闽南地区住宅的影响 |
2.2 人文条件影响因素 |
2.2.1 闽南地区传统居住文化分析 |
2.2.2 风水学对闽南地区住宅的影响 |
2.3 社会条件影响因素 |
2.3.1 闽南地区人口现状及城镇化进程 |
2.3.2 福建及闽南地区家庭成员构成、居住模式变化及其影响 |
2.3.3 闽南地区中小套型住宅客户群体分析 |
2.3.4 人口老龄化对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影响 |
2.4 经济条件影响因素 |
2.4.1 闽南地区经济状况 |
2.4.2 闽南地区房地产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2.5 地区性法规条文影响因素 |
2.6 住宅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闽南地区中小套型住宅套型组合设计研究 |
3.1 闽南地区中小套型平面组合模式研究 |
3.1.1 外廊式住宅 |
3.1.2 内廊式住宅 |
3.1.3 多层楼梯间式住宅 |
3.1.4 塔式高层住宅 |
3.1.5 点板结合高层单元式住宅 |
3.2 闽南地区中小套型住宅公共交通空间设计研究 |
3.2.1 公共交通空间的类型 |
3.2.2 七层至十一层单元式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研究 |
3.2.3 十二层至十八层单元式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研究 |
3.2.4 十八层以上单元式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研究 |
3.2.5 中小套型单元式住宅梯户比研究 |
3.3 闽南地区中小套型平面组合特殊位置设计研究 |
3.3.1 中小套型住宅尽端单元的处理 |
3.3.2 中小套型住宅底层空间处理研究 |
3.3.3 中小套型住宅公共露台设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闽南地区中小套型住宅套内空间设计研究 |
4.1 闽南地区中小套型套内各空间细化研究 |
4.1.1 中小套型套内各空间尺寸控制研究 |
4.1.2 中小套型起居空间细化研究 |
4.1.3 中小套型卧室空间细化研究 |
4.1.4 餐厨空间细化研究 |
4.1.5 卫生间细化研究 |
4.1.6 阳台空间细化研究 |
4.1.7 储藏空间细化研究 |
4.1.8 不计容空间设计研究 |
4.2 闽南地区中小套型套内空间组合手法研究 |
4.2.1 空间复合的应用 |
4.2.2 空间回路的应用 |
4.3 闽南地区中小套型适应性研究 |
4.3.1 中小套型适应性的需求分析 |
4.3.2 中小套型适应性的实现途径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图片来源 |
附录 B:图表来源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关于十至十八层单元式住宅安全疏散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行为心理的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环境研究[D]. 刘鑫. 吉林建筑大学, 2014(04)
- [2]论高层住宅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J]. 刘志英.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3(12)
- [3]浅谈住宅建筑防火设计[J]. 张琦. 科技信息, 2012(18)
- [4]大连高层住宅公共交通空间演变及设计研究[D]. 杨婉婧.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5]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与设计策略研究[D]. 孙晓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6]单元式高层住宅楼防火性能化设计研究[D]. 晁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7]对防火规范中安全疏散一些问题的分析[J]. 殷友好,芮磊.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0(03)
- [8]单元式高层住宅消防疏散问题的探讨[J]. 王兵.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04)
- [9]高层住宅建筑火灾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研究[D]. 伍东. 天津理工大学, 2009(07)
- [10]闽南地区城镇中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研究[D]. 苏仰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