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在贮仓内衬上的应用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东[1](2020)在《桥梁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力学及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橡胶支座在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支座老化、腐蚀、磨损等问题导致出现诸如脱空、断裂、伸缩能力丧失、锈蚀无法转滑等支座失效情况,致使桥梁无法正常运营,需要进行支座更换。在顶升桥梁更换支座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对桥梁结构造成损伤,进而影响桥梁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顶升桥梁需中断交通,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交通不便,且顶升费用相对于支座的费用来说明显过于昂贵。因此开发“全寿命(耐久型)”支座,使其达到与桥梁结构同寿命(100年)成为了当前支座开发的重点方向。本文围绕一种新开发的“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研究。基于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地震作用下弱节点位置定位、由锚栓保护层厚度与加载方式不同引起的弱节点位置受力变化差异及应用于不同桥梁结构形式中的抗震性能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支座进行竖向承载力对比试验和扭转试验,来测试支座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的力学性能满足《规范》规定,并且相较于盆式橡胶支座,它的刚度更大,转动性能更好。(2)通过支座疲劳试验和改性聚四氟氯乙烯滑板磨耗试验,来测试支座的耐久性。试验结果显示,支座在50万次疲劳加载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疲劳破坏。同时改性聚四氟乙烯滑板在100km磨耗测试中滑板的推拉力和摩擦系数一直保持正相关,最大摩擦系数为0.023,最终摩擦系数稳定在0.01。试验结果表明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具备良好的耐久性。(3)通过对Ansys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当水平荷载为竖向设计承载力的15%时,对支座进行单调和循环加载所产生的变形均可恢复。且在加载过程中应力集中现象出现在支座下钢板螺栓孔处,从而定位了支座弱节点位置为支座螺栓、支座下钢板和支座垫石连接处。(4)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支座弱节点位置进行模拟,分析了8个保护层厚度为20mm-90mm的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弱节点在单调和循环荷载下的抗震性能。从水平承载力、抗震性能、延性和刚度四个方面综合评价,为保证支座能够具有较高水平的水平承载力极限值、较好的延性和较大的刚度,其锚栓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为保证支座能同时具备较好的耗能性能,其锚栓保护层厚度不宜大于80mm。相对于单调加载,循环加载对于水平承载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在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的抗震设计中应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5)将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简化为弹性连接用在Midas Civil整桥模型中,分别建立3-25m小箱梁桥、3-35m小箱梁桥、4-30m T梁桥和4-40m T梁桥。并运用反应谱分析法,通过调整Ⅰ至Ⅳ四类场地类型及改变抗震设防烈度,研究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的抗震表现:对支座水平极限承载力数值进行分析,在Ⅰ类场地、Ⅱ类场地中,两类桥梁在支座位置处均可以满足9度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在Ⅲ类场地中,小箱梁桥可以满足9度抗震设防烈度要求,T梁桥可以满足8度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在Ⅳ类场地中,小箱梁桥在跨径为25m时可以满足9度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在跨径为35m时可以满足8度抗震设防烈度要求,T梁桥在跨径为30m时可以满足8度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当跨径达到40m时仅可以满足7度抗震设防烈度要求。Midas整体抗震分析结果显示,小箱梁桥的抗震性能优于T梁桥,且跨径越大抗震性能越差。因此仅从抗震的角度对支座进行布置,小箱梁桥在支座型号的选择上可略低于T梁桥。
郑智元[2](2020)在《压力容器用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设计及其渗漏性能分析》文中提出轻量化技术能够减轻结构重量、节约燃料和提高有效载荷,在工业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趋势,因此很多研究者将研究目光放在了压力容器轻量化这一课题上,尤其是研究以塑料为内衬的Ⅳ型压力容器。本课题计划研究聚乙烯内衬,这种压力容器虽然质量较轻,但是却有以下缺点:首先,聚乙烯塑料为难粘接塑料,表面呈化学惰性,与碳纤维复合材料之间的界面结合状况远不如金属与复合材料之间的结合状况,导致压力容器纤维层难以起到承力作用;其次,聚乙烯及其复合材料对气体的阻隔性相关研究较少,需要深入研究塑料内衬层能否在一定压力下对渗透气体的运动进行阻隔,并分析气体分子在材料内的运动机制。综合以上两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通过液相氧化法与等离子体刻蚀法对高密度聚乙烯板表面进行处理,并对改性前后的材料表面进行表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处理前后聚乙烯的表面形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材料表面可能存在的官能团;接触角实验观察材料表面润湿性的改变;拉伸剪切试验测试改性前后聚乙烯与碳纤维板之间的界面剪切力。其次,通过Materials studio 2018软件模拟氦气在不同状态下聚乙烯的渗透系数与运动轨迹,运用蒙特卡洛MC法与分子动力学MD法分别得到其溶解度系数及扩散系数,并绘制分子运动轨迹。通过该模拟从微观角度分析气体分子在聚乙烯内的运动机理,探究石墨烯填料及气体压力对聚乙烯气体阻隔性的影响。最后,设计了一种氦检漏装置,该装置可以连接气瓶和氦检漏仪,测试夹持在装置中间的聚乙烯/碳纤维试样在气体工作压力下的气密性情况。采用T-700碳纤维与E-51环氧树脂所做的碳纤维板,表面改性高密度聚乙烯,以及环氧树脂胶粘剂制作检漏试样,并进行氦检漏实验。结合组内已研究的石墨烯/聚乙烯复合材料,研究在聚乙烯中添加不同含量石墨烯对材料气体阻隔性的影响;并且研究在不同压力下,聚乙烯对氦气的渗透系数的变化。与上述模拟结果作对比,分析实验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异同。
连荣清[3](2019)在《中心给料机在小型CFB锅炉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从CFB锅炉燃煤特性、原煤仓结构等方面总结分析了CFB锅炉原煤仓堵煤的原因,结合某热电厂1台145t/h CFB锅炉替代2台35t/h CFB锅炉的项目建设,介绍了中心给料机的工作原理、性能优势、防堵效果和经济效益。
陶元庆[4](2019)在《塑料—混凝土地下粮仓内衬塑料构件在水压力作用下受力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地下仓进行储粮可以使粮食处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中,减缓粮食的衰变并保持品质,但由于地下粮仓建造在地表以下,易受地下水的影响,防水防潮问题突出。本课题研究的塑料-混凝土组合防水体系是利用塑料板与混凝土组合进行地下粮仓防水的新型结构体系,防水形式是将塑料板利用塑料栓钉与混凝土浇筑连接形成地下粮仓内衬防水层。该防水做法可以改变外防水中卷材、涂料易脱落损坏的问题,克服钢板防水易腐蚀的缺点,是一种新型环保的防水形式,可以保证粮食的长期安全储存。塑料-混凝土组合防水体系中内衬塑料构件是由防水塑料板、塑料栓钉、塑料连接节点组成,当外部水进入混凝土和防水塑料板之间时,内衬塑料构件将承受水压力作用。本文通过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水压作用下内衬塑料构件防水塑料板上的受力和位移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结合塑料-混凝土组合防水体系研究现状,对内衬塑料构件进行了归纳总结设计。构件内塑料栓钉采用表面开槽处理的形式,增加与混凝土的抗拔力;塑料栓钉与防水塑料板的连接选择螺纹连接-焊接组合节点;防水塑料板的厚度选择10mm,构件内塑料栓钉设置为200mm、300mm、400mm三种尺寸来研究水压承载力与栓钉间距的关系。(2)进行了水压试验试件的设计与制作,根据不同的栓钉间距制作3个水压试验试件,开展塑料构件的加工与焊接,在内衬塑料构件内侧关键受力点处布置应变测点,在试件外侧布置位移测点。对试验构件进行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研究在不同水压和不同栓钉间距条件下,塑料-混凝土组合防水体系中内衬塑料构件的受力和位移变化情况。(3)开展了塑料-混凝土组合防水试件水压加载试验,进行水压作用下的应变和位移采集,记录试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通过处理分析试验数据,得到了水压承载力与栓钉间距的函数关系式,掌握了内衬塑料构件在水压作用下的应变大小分布和防水塑料板上的位移变化情况,总结出提高节点强度能增强组合试件的整体水压承载力。(4)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内衬塑料构件进行建模分析,根据试验构件建立3种不同栓钉间距的分析模型,模拟水压加载过程,分析得出了构件内的受力和位移变化规律,与试验对比结果基本吻合。构件内受力情况表现为节点位置和栓钉处应力较大,防水塑料板跨中位置应力较小;构件外侧防水塑料板的跨中位移变化较大,并且随着压力增大呈线性增加,节点处位移变化较小。
赵士成[5](2018)在《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抗低速冲击及界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及可设计性等特点,已在不同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这也成为衡量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复合材料因其卓越的使用性能、结构和功能的可设计性,已经成为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众多产业争相使用的热点材料之一。聚合物基体和增强纤维所复合形成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多种优异性能,例如高强度、高质量、低成本以及结构功能一体化等特点,因而受到了诸多行业的关注,进而在工业化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针对传统热固性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及新型热塑性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脂(CBT)基复合材料的各自特点,开展了纤维增强热塑性和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以VARI工艺为例,详细介绍了热固性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制备过程;随后总结了适用于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不同失效准则,为后续基于有限元技术的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有限元仿真研究奠定了基础。(2)通过真空辅助模压工艺(VAMP)和真空袋辅助预浸料工艺(VAP)两种不同的制备方法分别制备了单向连续纤维增强对聚苯二甲酸丁二醇脂(PCBT)基热塑性复合材料层合板,并采用双悬臂梁实验技术(DCB)对不同工艺制备得到的层合板的层间性能做出评估。为了研究制备工艺对连续纤维增强PCBT复合材料层间强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VAMP和VAP制备了单向玻璃纤维增强PCBT热塑性复合材料。研究发现,与VAP相比,VAMP能够有效防止产品出现贫胶的情况,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具有较好的层间强度。与真空袋辅助预浸料工艺相比,真空辅助模压工艺所得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Ⅰ型层间强度提升35%,失效位移降低40%。(3)开展了SMA/GF/环氧树脂混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将SMA丝嵌入三种模式的GF/环氧复合材料中。研究了SMA含量和位置对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弯曲、低速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MA复合材料中SMA丝的加入有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然而,SMA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差,使SMA的增强作用受到限制。经酸处理和纳米二氧化硅处理后的试样界面强度比未处理的试样的界面强度有所提升。(4)研究了混杂方式对碳纤维/玻璃纤维/环氧树脂(CF/GF/环氧)超混杂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性能的影响,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五种不同层间混杂形式的混杂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模型,随后利用基于刚度衰减的VUMAT子程序,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形式的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层间混杂层合板进行了低速冲击仿真实验。发现在承受冲击载荷时,不同混杂方式的复合材料,所吸收的能量不同,玻璃纤维靠近层合板表面铺设时吸收最多的能量;冲击后的混杂复合材料的破坏面积随着玻璃纤维铺层靠近混杂层合板上下表面而减小,当混杂复合材料第二层为玻璃纤维时,玻璃纤维/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最好,材料整体破坏面积最小。(5)最后,开展了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对SMA/GF/CF/环氧树脂超混杂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首先研究了形状记忆合金(SMA)、玻璃纤维(GF)和碳纤维(CF)织物增强环氧基超混杂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为了提高这种超混杂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开展了基体改性和纳米二氧化硅界面涂层改性两种改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树脂基体和纤维/基体界面处添加2wt%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所得到的材料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均有提高,而后者所用的改性方法效果更显着;经过界面改性的SMA纤维的拔出强度更高,表明纤维表面改性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SMA纤维与环氧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
陈春敏[6](2017)在《高G值冲击下弹性波传递及悬浮式缓冲环境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各种场景中的硬碰撞和高速冲击现象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多的冲击场景中还伴随着较高的加速度值。一些精密的微电子器件如电池、引信、陀螺仪和导航模块等在多次或持续的高加速度值环境中也极易发生电子装置的失效现象,如电源导线断裂,传感器或电源模块的损坏等,而这些都将造成主体飞行器的失控或破坏,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可能的军事上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高G值冲击环境、冲击弹性波和防护结构的研究就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方向。虽然国内外对高加速度值冲击环境的研究也有了较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无论是从理论推导还是实际研究,目前尚未有人对冲击环境中冲击舱体冲击不同衬垫材料产生的加速度峰值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提出相关见解;二是目前高加速度值的冲击试验基本基于传统的冲击试验机、Hopkinson压杆、马歇特落锤和空气炮这四种试验平台,其测量精度不高且占地面积较大、实验危险性也较高,难以适应相关实验的研究要求;三是国内尚无课题组针对高加速度冲击环境,应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制作承载仪器的冲击舱体的内置舱体壳体,研究纤维材料的种类、数量、排布方式等对冲击弹性波传递及舱体内部的加速度值峰值的影响。基于以上背景,自主搭建高加速度冲击试验平台,基于Hertz接触理论对该平台上冲击舱体G值峰值关系式进行了演绎与修正;讨论并研究了该平台上冲击舱体产生加速度值峰值的影响因素;自主设计制作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1414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壳体并安装至冲击舱体中,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不同纤维与不同结构时冲击弹性波的传递规律;基于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内置舱体壳体,设计制作内设的悬浮式载台,研究“悬浮”对载台加速度峰值及峰值时间宽度的影响。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Hertz接触理论中的刚性圆柱体对弹性半空间体碰撞所产生的加速度峰值的数学模型,基于HALL-1型微电子器件高加速度冲击试验仪的冲击体结构,对其Hertz接触理论的相关数学模型进行演绎;依据冲击试验仪对各种不同衬垫材料冲击试验的结果,拟合冲击体的加速度峰值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式,比较演绎式与试验拟合关系式加速度峰值的误差,并分析其缘由。鉴于衬垫材料弹性体不同的摩擦系数大小与以上误差大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讨论冲击衬垫材料的摩擦系数影响,依此对演绎式进行误差修正。结果表明:冲击体的冲击加速度峰值与冲击体的运动速度V,质量M,冲击体与衬垫材料的弹性模量E1、E2,泊松比v1、v2,接触半径α和冲击体底面半径大小r均有关;多层衬垫材料之间及衬垫材料与冲击体之间不同的摩擦状况影响Hertz理论演绎式与试验拟合关系式加速度峰值的误差;依据摩擦系数的影响,经修正后,摩擦系数较小的衬垫材料,其演绎式与试验拟合关系式加速度峰值的误差可降低到容许范围之内。(2)以冲击舱体内置悬浮式载台的壳体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的高性能纤维材料(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和芳纶1414纤维)、不同的排布方式(水平排布或竖直排布)和不同的纤维总量对悬浮式载台G值峰值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吸能储能能力较其他两种高性能纤维弱,玄武岩纤维为最强;对于同样排布方式同种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纤维用量多的比纤维用量少的壳体吸能能力更强;同样的纤维排布方向,冲击弹性波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中的传递速度较快,玄武岩纤维传递速度较慢;且同种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纵向排布高性能纤维其冲击弹性波传递速度较快;所有规格的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壳体对峰值持续时间都有着较好的缩小作用,相比较冲击舱体的加速度峰值持续时间,有高性能纤维增强的悬浮式载台的G值峰值持续时间约缩小50%左右。(3)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内置舱体和悬浮式载台为研究对象,从冲击弹性波震源、冲击弹性波传递、悬浮式载台与内置舱体聚丙烯膜壁之间的摩擦、悬浮式载台下的衬垫材料的弹性模量等多角度,进行1.8m/s-5.5m/s冲击速度的冲击试验,研究内置舱体内的载台的“悬浮”方式对降低冲击加速度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舱体在1.8m/s~5.5m/s的冲击速度范围内,悬浮式载台G值峰值直接受冲击舱体冲击衬垫材料时产生的弹性波强度的影响,且震源冲击强度越大,悬浮式载台G值峰值越大;冲击弹性波在传递过程中受悬浮式载台下的衬垫材料吸能能力影响,其吸收的能量越多,悬浮式载台G值峰值越小;另外,悬浮式载台G值峰值还受到载台与内置舱体内壁摩擦力和载台下方的衬垫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悬浮式载台与内置舱体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越小,悬浮式载台G值峰值越小,而悬浮式载台下衬垫材料的弹性模量(实验范围为9kPa~31kPa)越大,悬浮式载台G值峰值越小,其G值峰值发生时间也相对滞后。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高加速度值冲击环境下冲击舱体内置的微电子器件的防护研究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与研究思路,具有积极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建华,王勇,徐旭[7](2017)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耐磨衬板在冶金设备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非金属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特性,列举了其在冶金设备中的应用。
张雁思[8](2016)在《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抗高速破片侵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提出一种能够抵御大质量破片高速冲击侵彻的多层介质复合结构。首先基于对典型反舰导弹战斗部爆炸产生破片的运动规律的分析,确定了多层介质复合结构的最低防御标准并初步提出了一种防护结构方案;其次对复合结构进行了弹道试验,得到了破片侵彻所设计防护结构的弹道极限速度;同时建立了AutoDyn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讨论了复合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抗侵彻性能变化规律,最后对复合结构作了相应的优化,并提出了设计原则。针对反舰导弹爆炸产生破片的初始速度及速度衰减规律做了相关分析计算,确定了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所需达到的最低防御标准为:1532.57m/s;并通过对复合结构的破坏机理研究提出了一种结构设计初步方案,即:低碳钢面板+陶瓷板+陶瓷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板+间隔层+低碳钢背板。运用线膛弹道炮加载技术进行了大质量破片冲击侵彻多层介质复合结构的弹道试验,得到相应的弹道极限速度为:1628.5m/s,说明满足复合结构最低防御标准,并分析归纳了多层介质复合结构中每层靶板的破坏情况。在通过试验结果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多层介质复合结构的最优结构为:5mm低碳钢面板+20mm间隔层+20mm陶瓷板+20mm陶瓷板+20mm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板+10mm低碳钢背板;比较了多层介质复合结构、芳纶夹层复合结构及玻纤夹层复合结构的抗侵彻性能,结果表明,当三种结构厚度相同时,多层介质复合结构的抗侵彻性能最好,当三种结构的抗侵彻性能相同时,多层介质复合结构的厚度最薄,而其面密度高于芳纶夹层复合结构。最后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多层介质复合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王皓,候志辉,李炜[9](2015)在《UHMWPE树脂及其纤维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树脂及其纤维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表明UHMWPE主要以树脂和纤维两种形式应用于耐磨自润滑材料、过滤材料、耐低温和化学腐蚀材料、极低介电常数电子通讯材料、高性能弹道材料、防爆材料、体育竞赛器材、高性能绳索等广泛用途。指出加强改性研究和加快建立行业标准对我国UHMWPE关联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清珠[10](2014)在《仿生几何结构表面土壤镇压辊》文中研究说明镇压辊是农业机械中典型的滚动触土部件,用于压实土壤。适当的压实可以减少土壤中的大孔隙,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加强毛细管作用,提高作物产量。传统镇压辊材料多为石材、铸铁或钢材,触土表面在宏观上是普通光滑的,其作业过程中容易粘附土壤,不但增加能耗,降低作业效率,而且使土壤失墒严重,影响种子发芽。此外,传统镇压辊作业过程中会将一部分土壤推到镇压辊前方,形成波浪状凸起,即“拖堆壅土”现象,不但使镇压辊达不到镇压的目的,还要多消耗功,而且会导致种子间距分布不均,造成作物减产。镇压力的合理选择与土壤墒情有关。本研究通过压板下陷试验获得含水量分别为20%d.b.和28%d.b.的土壤在不同镇压力下的土壤容重和下陷量。采用Bailey三参数模型描述应力-容重关系,通过Matlab最小二乘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2种土壤含水量对应的应力-容重方程。将适宜玉米生长的容重带入方程,并经过换算,得到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0%d.b.和28%d.b.时,适宜的镇压力范围为25.25kg88.48kg和13.95kg70.26kg,为后续土槽试验和田间试验提供了依据,并且不同镇压力对应的下陷量可以用来验证有限元的模拟结果。土壤洞穴动物臭蜣螂和穿山甲在粘湿土壤环境中行动自如,且身体表面不粘土。研究表明其体表的几何结构是其防粘减阻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根据臭蜣螂(Coprisochus Motschulsky)腹侧面的几何结构,设计了9种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镇压辊,其中仿生肋条结构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材料,通过螺纹紧固方式固定在镇压辊基体上,镇压辊基体采用Q235钢。用正交试验方案在室内土槽进行试验研究,以粘附土壤量、牵引阻力、种子粒距变化率和土壤容重为试验指标,考察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0%d.b.和28%d.b.时,仿生肋条结构的底面宽度、高宽比(仿生肋条结构的断面高度/底面宽度)、载荷和面积比(仿生肋条结构在柱面上投影面积之和与镇压辊表面积之比)对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镇压辊作业性能的影响;根据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体表的鳞片结构,设计出3种仿生多面体型几何结构镇压辊,其材料与传统镇压辊一样,均是Q235钢,对比传统镇压辊与3种仿生多面体型几何结构镇压辊在3种载荷和2种土壤含水量下的作业效果。通过优化得出效果最佳的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镇压辊和仿生多面体型几何结构镇压辊,将Q235钢、UHMWPE材料和搪瓷涂层材料应用到优化后的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和仿生多面体型几何结构上,考察材料对两种类型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防粘减阻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传统镇压辊及土槽试验优化得到的采用UHMWPE材料的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镇压辊和采用Q235钢的仿生多面体型几何结构镇压辊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模型。模拟结果中伪应变能约占内能的0.1%,证明沙漏模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传统镇压辊以及两种类型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的牵引阻力和下陷量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吻合很好,从而验证了所创建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从Mises应力云图、镇压辊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和X、Y、Z方向的位移云图三方面对比3种镇压辊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防粘减阻、防壅土的机理。本研究进行了田间试验,以牵引阻力、土壤容重、种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株距变化率和出苗率为试验指标,考察了使用3种材料的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镇压辊和仿生多面体型几何结构镇压辊在3种载荷和2种作业速度下的田间作业效果,并与传统镇压辊对比,同时考察了仿生几何结构材料、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类型、作业速度和载荷对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作业性能的影响。
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在贮仓内衬上的应用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在贮仓内衬上的应用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桥梁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力学及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桥梁支座简介 |
1.2.1 桥梁支座作用机理 |
1.2.2 桥梁支座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新开发的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简介 |
1.4.1 支座结构形式 |
1.4.2 支座结构原理 |
1.4.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2.1 试验样品及设备 |
2.1.1 试验样品 |
2.1.2 试验设备 |
2.2 支座的主要实验项目及其应满足的要求 |
2.2.1 支座的主要试验项目 |
2.2.2 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应满足的力学性能指标 |
2.3 支座竖向承载力对比试验 |
2.3.1 竖向承载力试验方法 |
2.3.2 竖向压缩变形试验结果 |
2.3.3 盆环径向变形试验结果 |
2.3.4 数据分析与讨论 |
2.4 支座转动性能试验 |
2.4.1 转动性能试验方法 |
2.4.2 支座转动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
2.5 支座疲劳试验 |
2.5.1 疲劳试验加载设计 |
2.5.2 疲劳试验流程及试验方法 |
2.5.3 疲劳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 改性聚四氟乙烯滑板磨耗试验 |
2.6.1 试验方法 |
2.6.2 改性聚四氟乙烯滑板磨耗测试结果与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支座抗震性能分析 |
3.1 抗震性能仿真模拟设计 |
3.2 Ansys workbench支座内力仿真模拟研究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支座内力模拟 |
3.3 Abaqus支座塑性铰模拟研究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2 参数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整桥模型中支座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
4.1 反应谱模拟分析设计 |
4.1.1 反应谱函数基本参数 |
4.1.2 支座布置基本参数 |
4.1.3 桥梁模型静力荷载 |
4.1.4 支座剪力设计值计算 |
4.2 Midas整体桥梁模型中的支座抗震性能研究 |
4.2.1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箱梁桥反应谱模拟 |
4.2.2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T梁桥反应谱模拟 |
4.2.3 对比分析 |
4.3 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示范工程应用 |
4.4 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经济性分析 |
4.4.1 运营养护成本计算 |
4.4.2 支座生产成本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压力容器用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设计及其渗漏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压力容器研究现状 |
1.2.1 压力容器研究背景 |
1.2.2 金属内衬压力容器研究进展 |
1.2.3 聚合物内衬压力容器研究进展 |
1.3 聚乙烯表面处理研究 |
1.3.1 化学氧化处理法 |
1.3.2 等离子体处理法 |
1.3.3 辐射接枝处理法 |
1.3.4 电晕处理法 |
1.3.5 其他处理方法 |
1.4 氦检漏仪工作原理 |
1.5 气体分子在聚合物内运动的分子模拟过程 |
1.5.1 气体分子在聚合物中扩散的分子模拟研究进展 |
1.5.2 蒙特卡洛及其基本原理 |
1.5.3 分子动力学及其基本原理 |
1.5.4 分子模拟结果分析方法 |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过程及表征方法 |
2.2.1 实验过程 |
2.2.2 表征测试方法 |
第3章 聚乙烯表面改性 |
3.1 引言 |
3.2 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表征 |
3.2.1 界面剪切测试试样的制备 |
3.2.2 界面剪切测试 |
3.3 改性聚乙烯表面性能表征 |
3.3.1 微观结构表征 |
3.3.2 聚乙烯表面接触角测试 |
3.3.3 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氦气分子在聚乙烯中渗透行为的分子模拟 |
4.1 引言 |
4.2 模拟部分 |
4.2.1 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
4.2.2 体系模型的构建及优化 |
4.2.3 蒙特卡洛法计算溶解度系数 |
4.2.4 体系内自由体积的计算 |
4.2.5 扩散系数的计算 |
4.2.6 渗透系数的计算 |
4.3 模拟结果与讨论 |
4.3.1 填料对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
4.3.2 压力对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氦检漏装置设计与氦检漏实验 |
5.1 引言 |
5.2 氦检漏装置设计 |
5.3 氦检漏实验 |
5.3.1 测试原理 |
5.3.2 测试操作步骤 |
5.3.3 计算过程 |
5.3.4 实验结果 |
5.3.5 渗透系数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心给料机在小型CFB锅炉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FB锅炉原煤仓堵煤、棚煤分析及危害 |
1.1 CFB锅炉原煤仓堵煤、棚煤原因分析 |
1.2 CFB锅炉原煤仓堵煤、棚煤的危害 |
2 中心给料机的原理与选型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中心给料机的工作原理 |
2.3 中心给料机的性能优势 |
2.4 中心给料机的技术参数 |
3 中心给料机的应用效果和经济分析 |
3.1 中心给料机在原煤仓防堵煤的使用效果 |
3.2 使用中心给料机的经济分析 |
4 中心给料机使用问题及处理 |
4.1 中心给料机的卸料臂刀口磨损 |
4.2 中心给料机原煤仓底板耐磨衬板磨损 |
5 结束语 |
(4)塑料—混凝土地下粮仓内衬塑料构件在水压力作用下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塑料防水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工程塑料防水国外研究现状 |
1.2.3 部分工程塑料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课题的创新点及难点 |
2 水压试验试件设计与制备 |
2.1 试验目的 |
2.2 内衬塑料构件设计 |
2.2.1 塑料连接节点 |
2.2.2 塑料栓钉 |
2.2.3 内衬塑料构件组合形式 |
2.3 水压试验试件设计 |
2.3.1 试验试件设计 |
2.3.2 试件测点布置 |
2.4 试件加工制备 |
2.4.1 塑料构件加工与制作 |
2.4.2 应变片粘贴与保护 |
2.4.3 挡板安放与引线 |
2.4.4 钢筋绑扎与预埋 |
2.4.5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
2.5 本章小结 |
3 塑料-混凝土内衬塑料构件水压试验 |
3.1 材料性能与节点强度测定 |
3.1.1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 |
3.1.2 塑料节点强度试验 |
3.1.3 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 |
3.2 试验设备 |
3.2.1 水压试验机 |
3.2.2 应变采集仪 |
3.2.3 位移传感器 |
3.3 水压加载试验 |
3.3.1 水压加载方式 |
3.3.2 试验准备过程 |
3.3.3 正式加载试验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试件破坏形态和机理分析 |
3.4.2 水压承载力与栓钉间距关系曲线 |
3.4.3 试件内位移-水压分析 |
3.4.4 试件内应变-水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内衬塑料构件在水压下受力有限元分析 |
4.1 模型分析思路与内容 |
4.2 内衬塑料构件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创建部件赋予材料属性 |
4.2.2 创建约束与边界设定 |
4.2.3 载荷施加与网格划分 |
4.3 内衬塑料构件有限元模拟分析 |
4.3.1 构件内应力分布 |
4.3.2 构件内位移分布 |
4.3.3 构件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
4.4.1 构件试验结果汇总分析 |
4.4.2 构件应力分布比较 |
4.4.3 构件位移变化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抗低速冲击及界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复合材料概述 |
1.2 复合材料的种类 |
1.2.1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2.2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3 改性及混杂化复合材料 |
1.3.1 物理、化学改性复合材料概述 |
1.3.2 混杂改性复合材料 |
1.4 冲击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性能概述 |
1.5 热塑性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简介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复合材料失效理论及制备工艺 |
2.1 复合材料失效概述 |
2.2 复合材料失效准则概述 |
2.2.1 二维、三维Hashin失效准则 |
2.2.2 希尔、蔡-希尔及霍夫曼失效准则 |
2.3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2.3.1 浸渍法 |
2.3.2 后浸渍法 |
2.4 连续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型工艺 |
2.5 复合材料的VARI工艺简介 |
2.5.1 VARI工艺过程 |
2.5.2 实验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层间性能的实验及有限元研究 |
3.1 热塑性CBT树脂简介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工艺过程 |
3.2.3 力学测试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DCB试验结果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有限元仿真模型 |
3.5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SMA/GF/环氧树脂混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件和试验方法 |
4.2.1 材料与制备 |
4.2.2 弯曲和低速冲击试验 |
4.2.3 界面剪切强度试验 |
4.2.4 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弯曲性能试验 |
4.3.2 低速冲击试验 |
4.3.3 SMA与环氧树脂结合强度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混杂方式对CF/GF/环氧树脂混杂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基本理论 |
5.2.1 基于刚度递减的损伤分析模型 |
5.2.2 单元刚度衰减方案 |
5.2.3 材料参数及层合板铺层形式 |
5.2.4 有限元建模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临界穿透能 |
5.3.2 玻璃纤维铺层位置对混杂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对SMA/GF/CF/环氧树脂超混杂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制备与测试方法 |
6.2.1 材料及其制备过程 |
6.2.2 力学测试方法 |
6.2.3 界面观察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3.1 环氧树脂及其纳米改性浇注体的拉伸性能 |
6.3.2 GF/CF/环氧树脂及其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混杂编织层合板的拉伸性能 |
6.3.3 SMA/GF/CF/环氧及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超混杂编织层合板的拉伸性能 |
6.4 结果讨论 |
6.4.1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对环氧树脂基体的改性效果 |
6.4.2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对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强度的提升机制 |
6.4.3 纤维表面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对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性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高G值冲击下弹性波传递及悬浮式缓冲环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1.2.1 冲击弹性波的研究现状 |
1.2.2 结构防护与材料防护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Hertz理论冲击舱体G值关系式演绎与修正 |
2.1 Hertz接触理论 |
2.2 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冲击舱体G值峰值关系式演绎 |
2.3 冲击舱体G值峰值验证的相关试验 |
2.3.1 不同衬垫材料的高G值冲击试验 |
2.3.2 衬垫材料的弹性模量测试试验 |
2.3.3 衬垫材料泊松比测试试验 |
2.3.4 衬垫材料摩擦系数测试试验 |
2.4 冲击舱体G值峰值理论演绎式的误差分析与修正 |
2.4.1 理论演绎关系式与实际冲击情形之间的误差分析 |
2.4.2 理论演绎式的修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置舱体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设计与研究 |
3.1 内置舱体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设计与制备 |
3.1.1 内置舱体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相关原材料的准备 |
3.1.2 内置舱体纤维复合材料壳体制备过程 |
3.2 不同结构外壳的内置舱体的冲击试验 |
3.2.1 内置舱体的设计与装配 |
3.2.2 其他准备工作 |
3.2.3 不同结构纤维壳体的冲击试验 |
3.3 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3.3.1 不同规格的纤维复合材料内置舱体冲击加速度峰值的数据处理 |
3.3.2 冲击弹性波传递速度的数据处理 |
3.3.3 加速度峰值持续时间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置舱体内设载台的“悬浮”设计与研究 |
4.1 内置舱体内的悬浮式载台的结构设计与搭建 |
4.2 冲击弹性波对悬浮式载台G值峰值的影响 |
4.2.1 冲击弹性波震源影响悬浮式载台G值的冲击试验 |
4.2.2 冲击弹性波传递过程影响悬浮式载台G值的冲击试验 |
4.3 载台与内置舱体内壁摩擦对载台G值峰值的影响 |
4.3.1 冲击试验准备工作 |
4.3.2 冲击试验过程 |
4.3.3 冲击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4.4 载台下的衬垫材料对悬浮式载台G值峰值的影响 |
4.4.1 冲击试验准备工作 |
4.4.2 冲击试验过程 |
4.4.3 冲击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抗高速破片侵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陶瓷复合板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侵彻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陶瓷复合板抗侵彻性能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侵彻性能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破片运动、材料破坏机理分析与复合结构初步方案设计 |
引言 |
2.1 破片威力计算 |
2.1.1 破片初始速度计算方法 |
2.1.2 破片速度衰减规律及最低防御标准 |
2.2 靶板抗侵彻破坏机理 |
2.2.1 金属板抗侵彻破坏机理 |
2.2.2 陶瓷板抗侵彻破坏机理 |
2.2.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破坏机理 |
2.3 多层介质复合结构设计 |
2.3.1 结构用材料选择 |
2.3.2 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破片对多层介质复合结构侵彻试验研究 |
引言 |
3.1 破片加载技术介绍 |
3.2 试验材料及安排 |
3.2.1 破片材料及相关测试 |
3.2.2 靶板材料及相关测试 |
3.2.3 试验安排及试验依据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抗破片侵彻数值仿真研究 |
引言 |
4.1 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
4.2 无间隔层条件下多层介质复合结构的抗侵彻影响研究 |
4.2.1 材料铺层顺序对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抗侵彻影响研究 |
4.2.2 材料层间位置对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抗侵彻影响研究 |
4.3 间隔层对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抗侵彻影响研究 |
4.3.1 间隔层位置变化对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抗侵彻的影响研究 |
4.3.2 间隔层厚度变化对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抗侵彻影响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夹层下结构整体抗侵彻性能对比及多层介质复合结构优化设计原则 |
引言 |
5.1 多层介质复合结构与芳纶及玻纤夹层复合结构抗侵彻性能比较 |
5.2 破片不同着靶位置对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抗侵彻性能影响 |
5.3 多层介质复合结构优化设计 |
5.3.1 陶瓷板厚度变化 |
5.3.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厚度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UHMWPE树脂及其纤维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UHMWPE树脂的应用 |
1.1 UHMWPE树脂用于耐磨材料 |
1.2 UHMWPE树脂用于过滤材料 |
1.3 UHMWPE树脂在特殊条件下的应用 |
1.4 UHMWPE树脂用于木塑复合材料 |
1.5 UHMWPE树脂用于电子通讯领域 |
2 UHMWPE纤维的应用 |
2.1 UHMWPE纤维用于复合材料 |
2.1.1 UHMWPE连续长丝用于防护类装备 |
2.1.2 UHMWPE纤维用作体育装备 |
2.1.3 短切UHMWPE纤维用于复合材料增强体 |
2.2 UHMWPE纤维用作绳索 |
3 UHMWPE树脂及其纤维应用前景分析 |
4 结语 |
(10)仿生几何结构表面土壤镇压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镇压装置的发展概况 |
1.2.1 镇压器 |
1.2.2 镇压轮 |
1.2.3 镇压辊 |
1.3 土壤压实与作物生长 |
1.4 有限元法在刚性轮/土壤相互作用模拟中的应用 |
1.5 土壤粘附研究现状 |
1.5.1 土壤粘附机理 |
1.5.2 传统防粘减阻技术 |
1.5.3 仿生防粘减阻技术 |
1.6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压板下陷试验 |
2.1 试验方法 |
2.1.1 试验设备 |
2.1.2 土样制备 |
2.2 试验结果 |
2.2.1 土壤压实模型 |
2.2.2 接地面积及接触应力的计算 |
2.2.3 模型参数求解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的设计与加工 |
3.1 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的设计思想 |
3.2 镇压辊参数的确定 |
3.2.1 镇压辊直径 |
3.2.2 镇压辊宽度 |
3.3 传统镇压辊的设计与加工 |
3.4 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的设计与加工 |
3.4.1 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镇压辊的设计与加工 |
3.4.1.1 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的设计与加工 |
3.4.1.2 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镇压辊辊体的设计与加工 |
3.4.2 仿生多面体型几何结构镇压辊的设计与加工 |
3.5 配套零部件的设计与加工 |
3.5.1 镇压辊配套零部件的设计与加工 |
3.5.2 牵引架的设计与加工 |
3.5.3 连接板的设计与加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性能的土槽试验研究 |
4.1 试验设备和仪器 |
4.2 试验准备 |
4.2.1 土槽区段划分 |
4.2.2 土槽土壤整理 |
4.2.3 土壤参数的测定 |
4.3 试验方案 |
4.3.1 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镇压辊 |
4.3.2 仿生多面体型几何结构镇压辊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仿生肋条型几何结构镇压辊之结果与分析 |
4.4.1.1 防粘减阻和防壅土效果 |
4.4.1.2 土壤压实效果 |
4.4.2 仿生多面体型几何结构镇压辊之结果与分析 |
4.4.2.1 防粘减阻和防壅土效果 |
4.4.2.2 土壤压实效果 |
4.5 材料对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防粘减阻的影响 |
4.5.1 粘附土壤量 |
4.5.2 牵引阻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5.1 ABAQUS 有限元软件 |
5.2 镇压辊压实土壤过程中的阻力 |
5.3 镇压辊-土壤相互作用三维模型的建立 |
5.3.1 镇压辊三维模型的建立 |
5.3.2 土壤三维模型的建立 |
5.3.2.1 土壤参数的测定 |
5.3.2.2 土壤三维模型 |
5.3.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5.3.3.1 镇压辊 |
5.3.3.2 土壤 |
5.3.3.3 镇压辊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 |
5.4 有限元模型验证 |
5.4.1 关于沙漏模式问题 |
5.4.2 牵引阻力 |
5.4.3 下陷量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Mises 应力云图 |
5.5.2 接触面积 |
5.5.3 位移云图 |
5.5.3.1 X 方向位移云图 |
5.5.3.2 Y 方向位移云图 |
5.5.3.3 Z 方向位移云图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性能的田间试验研究 |
6.1 试验设备和仪器 |
6.2 试验准备 |
6.2.1 试验地状态 |
6.2.2 试验地土壤参数 |
6.2.3 试验安排 |
6.3 试验方案 |
6.4 测试指标 |
6.4.1 牵引阻力 |
6.4.2 土壤容重 |
6.4.3 种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 |
6.4.4 株距变化率和出苗率 |
6.5 统计分析 |
6.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6.1 牵引阻力 |
6.6.2 土壤容重 |
6.6.3 种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 |
6.6.4 株距变化率 |
6.6.5 出苗率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正 12 面体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 |
附录 2 正 15 面体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 |
附录 3 正 18 面体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 |
附录 4 正 12 面体仿生几何结构镇压辊表面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在贮仓内衬上的应用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桥梁全寿命盆式球钢支座力学及抗震性能研究[D]. 李旭东.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2]压力容器用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设计及其渗漏性能分析[D]. 郑智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中心给料机在小型CFB锅炉上的应用[J]. 连荣清. 福建建材, 2019(06)
- [4]塑料—混凝土地下粮仓内衬塑料构件在水压力作用下受力性能分析[D]. 陶元庆.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5]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抗低速冲击及界面性能研究[D]. 赵士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6]高G值冲击下弹性波传递及悬浮式缓冲环境的研究[D]. 陈春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6)
- [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耐磨衬板在冶金设备上的应用[J]. 王建华,王勇,徐旭. 山东工业技术, 2017(22)
- [8]多层介质复合结构抗高速破片侵彻性能研究[D]. 张雁思. 中北大学, 2016(08)
- [9]UHMWPE树脂及其纤维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 王皓,候志辉,李炜.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15(01)
- [10]仿生几何结构表面土壤镇压辊[D]. 张清珠. 吉林大学, 2014(09)
标签:复合材料论文;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论文; 冲击试验论文; 防水板论文; 仿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