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习题精练(论文文献综述)
莫钧强[1](2021)在《阅读教学中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提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初中生个体学习能力提升和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生掌握和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方法的程度,它包括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比较与分类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辨识谬误的能力等,并且还表现在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逻辑思维规律的遵循程度。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方面的表现是理解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造性、归纳概括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呈逐步提升趋势。结合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特征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符合初中生心智发展的需求,还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可行的。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目标的达成最终要落实到相应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来。语文阅读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可用以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教材中的语法修辞知识、阅读方法知识、逻辑知识等基本知识;第二,语文教材中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文体的逻辑结构;第三,语文教材中可训练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能力的习题、培养分析能力的习题、训练概括能力的习题、培养判断和推理能力的习题;第四,有关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思辨性阅读专题、整本书阅读专题、革命传统作品专题。本研究认为,为促进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创设适合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阅读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引导初中生在阅读与写作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此外为初中生阅读实践搭建活动平台,引导他们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通过演讲和辩论等活动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与此同时,要强化课后习题训练,设计阅读专题训练,在阅读训练中提升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体现,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冯春艳[2](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沙廷婷[3](2021)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习提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习提示”是2019年投入使用的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的一个栏目,由教材编者撰写,取代了以往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这套教材的一大创新。它体现编写意图,揭示课文实质、提出学习路径等,对学生学习课文和教师开展教学有很大参考价值。本文系统梳理读写单元内附于课文后的所有“学习提示”,了解其内容及其分类,考察“学习提示”与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关联性,正确体会编者的编写意图,从而能深入理解其对课文学习的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笔者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了整理和综述,并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缘由和意义。第二部分阐述“学习提示”的概念及其在教材中的所属系统,依据以往对教材系统分类的标准对其所属系统进行归类,确定其作用。并梳理“学习提示”的内容和构成要素,总结“学习提示”的结构。第三部分对“学习提示”进行分类研究,了解其大致类型。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思路与“学习提示”进行对比,探讨“学习提示”这一栏目改进之后体现的特点。第四部分考察“学习提示”同教材“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以及人民教育社出版的统编本教材配套的必修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关联性,由此明确“学习提示”在教材中的分工,明白“学习提示”在读写单元中同其他栏目的关联,明确“学习提示”在教材中的地位。第五部分基于前文对“学习提示”的梳理,以及对“学习提示”同其他栏目和《教师教学用书》的梳理,分析“学习提示”这一栏目的教学价值,发现它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的要求,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并从“学习提示”编写内容和教学中利用情况的角度对其进行反思。
沈梅玲[4](2021)在《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教育部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本质要求,改革课堂,全面深入强化育人方式,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2016年又提出发展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于是江苏省项目小组初步构建了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结构框架,其中突出了思维和创新的重要性。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最终考试。而电学内容是初中学业水平物理测试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平时学习中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学生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出现的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思维导图结合了图片与文字,将思维可视化,层次分明,有效实用。选取一个中心主题,然后以这个主题为中心向外发散,去补充相关的知识点,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框架体系。对于电学新授课、复习课中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习题课中的解题思路的呈现有一定的作用。所以笔者在了解了思维导图之后,决定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电学内容的教学中,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出现的问题。本论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笔者根据教材内容的启示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出现的实际问题,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方法。笔者利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在电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同之处。第二部分是论述了本论文中的初中物理电学、思维导图的相关内容,还介绍了有关思维导图的五大理论基础。笔者还根据自己任教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教学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第三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笔者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结合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原则,在电学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中分别提出了合理有效的、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以便层层递进地进行教学。第四部分是利用笔者所教的HA市某中学九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电学部分的教学实践研究。关于电学部分的内容,笔者都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每一节电学内容的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从中选取《欧姆定律》这节的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为例,呈现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思维导图与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相结合,由教师主导,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不断地提升和拓展思维能力。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电学部分的考试,分析对比成绩,证实了在电学教学中结合思维导图使用是有一定效果的。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详细分析,肯定了使用思维导图在电学教学中的效果。第五部分是笔者总结了本论文的实践研究,其中有对本研究的肯定,有对本研究的深刻的自省,也有对进一步提升的期待。
许思仪[5](2021)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研究》文中提出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寓言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许多一线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在寓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存在一定问题。本文研究三个主要问题:小学语文寓言选文呈现了哪些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寓言教学实践中重构了哪些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呈现的和教学实践中重构的教学内容,能够发现哪些问题以及有怎样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前人关于语文教学内容、寓言教学内容等的相关研究,以此明确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有关概念,其次,本文确定以寓言文体特征、学生学情和课程标准作为分析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的依据,接着,笔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并分析第一、二、三学段部编版教材中辅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所呈现的内容,然后,运用课例分析法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三篇经典的寓言进行了课例综述,得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生成”了哪些教学内容。鉴于本研究对文本中和课例中呈现的寓言教学内容的发现与探讨,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有:缺乏课标指向的教学内容、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比教学实践中的更欠缺、部分教学内容不符合学情。对此,笔者认为提出合宜寓言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应该做到对话课标,增强语文课程性质意识;对话文本,做好文本解读;以生为本,基于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李瑞琪[6](2021)在《“考教结合”视域下的汉语教材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4》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HSK的出台,“考教结合”渐渐成为了汉语水平考试的新理念。《HSK标准教程》作为一套由国家汉办考试处指导、推荐的新型汉语教材,响应需求,顺势而生。本文主要阐释了它的编写理念,介绍并分析了它的板块设计,并从词汇、话题、任务和语言点四个方面,分析了《HSK标准教程4》与HSK4的配合度。在“考教结合”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HSK标准教程4》,板块设计展现了比较完整的教学环节,生词、语言点及文化点的分布也很均衡,讲练结合,中英对译,不同级别的教材对应着不同的特色教学,既能满足学习者的应试需求,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其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此外该教材与大纲和真题在词汇、话题及语言点方面的配合度较高,但任务设置的真实性及实用性仍有待提高。最后本文对该教材提出了完善个别生词的出场顺序、标注高频考词、提高英文释义的精准度、标注语体色彩、优化语言点的选取、标注隐藏语法点、改进任务的设计、及时随大纲的调整而修订这八条编写建议。
于千红[7](2021)在《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教育改革洪流中,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做为佼佼者,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新乡市第二中学做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为了响应教育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引进了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课改配套措施,例如学校定期分批组织教师到石家庄精英中学、长垣一中等进行参观学习;每周进行校内听评课活动;推行校领导听评课制度等,以期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能真正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帮助师生共同发展。本论文在整理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相关文献资料和新乡市第二中学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12位化学教师和相关校领导进行访谈,以及对三种不同层次班级的3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深入观察课堂,了解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课堂教学现状,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新乡市第二中学在高效“6+1”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关原因,从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应用,验证其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期对学校完善改革策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包含“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还有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应用,浅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各个教学环节与注意事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高效“6+1”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实际情况的调查,深入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根据在实施高效“6+1”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教师方面,主要针对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怎样才能有效备课、如何避免课堂模式化等问题进行改进策略的探究;学生方面,主要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提出改进策略。第五部分是利用教学实例来验证本文提出的改进策略是否可行与有效。本研究设置了对照组实验,选取日常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两个教学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改进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第六部分是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其中包括对学校进行课堂改革方面的些许建议,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关于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向。
周丽威[8](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毛玲玲[10](2020)在《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整个社会都似乎浸染于微文化之中。在此语境下,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2014年,得风气之先的北京,其高考语文卷上出现了“微写作”试题。此后,“微写作”成为北京地区高考语文卷上必考题目之一。作为对语文教育教学起导向的高考,它无疑会使得日常教育教学中倍加重视包括微写作在内的语文教育教学问题。事实上,在北京之外的其他地区,也越来越对微写作加以重视。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微写作教学已经在具体实践了。基于此,我们选取此问题来做专题研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微写作,按其字面理解即可知,它是一种在新媒介文化影响下以短篇幅、少字数等为特征的写作,它可以借助新媒介,也可以用纸笔替代新媒介,但微文化的特质却让它能够区隔于其他写作。这种写作因其微,而可能表述精炼、主题明确和贴近日常生活。微写作走进课堂教学,给写作教学提出新问题。微写作教学作为写作教学的分支,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上,但是,微写作教学又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微写作教学要努力做到具体而微,微而完整,微而有序,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微写作的教学流程,采取微写作教学分层计划,丰富微写作训练题目以及激发学生微写作兴趣等。实施微写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的研究学段是立足于高中阶段,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微型学习等理论,围绕微写作教学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分析国内外研究微写作及微写作教学的现状,阐释研究的意义,并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第一部分主要围绕高中微写作教学总体情状进行概述。具体讨论微写作内涵、教材中的微写作差异、微写作教学课型及特点等主要问题。其中,将微写作分为五大类。对比分析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微写作与《美国语文》教材中微型写作的差异,也关注人教版与统编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微写作方面的差异。注重分析微写作教学四大课型及特点。从生活化教育理念、微型学习理论及全语文教学理论来探索微写作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探索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对三所中学的师生抽样调查,根据数据以及实际情况发现,微写作教学存在教学过程缺乏完整性、教学缺乏差异性、训练类型单一化、学生创作动力不足等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基于微写作教学出现的问题,结合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微写作教学流程、制定分层教学计划、丰富微写作训练题目以及激发学生微写作兴趣等对策。第四部分主要是对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的研究。将其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教师的课例分析,第二是自身实施微写作教学。从教学过程、环节设计、教学效果等方面来反思微写作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微写作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第五部分是对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再思考。从网络环境和非网络环境两个维度思考微写作教学今后还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结语部分主要总结全文,对微写作以及微写作教与学的策略进行了再强调。
二、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习题精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习题精练(论文提纲范文)
(1)阅读教学中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相关研究及启示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界定 |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
(一)符合初中生心智发展的需求 |
(二)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切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特色 |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要素 |
(一)教材中的基本知识 |
1.语法修辞知识 |
2.阅读方法知识 |
3.逻辑知识 |
(二)教材中各类文体的逻辑结构 |
1.说明文的逻辑结构 |
2.议论文的逻辑结构 |
3.小说中的逻辑结构 |
(三)教材中有关逻辑思维的习题训练 |
1.训练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能力的习题 |
2.培养判断和推理能力的习题 |
3.训练分析能力的习题 |
4.训练概括能力的习题 |
(四)拓展有关逻辑思维的阅读专题内容 |
1.思辨性阅读专题 |
2.整本书阅读专题 |
3.革命传统作品阅读专题 |
四、阅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
(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
(二)读写结合,引导初中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 |
(三)搭建活动平台,提高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水平 |
(四)加强阅读训练,提升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习提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本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学习提示”概念界定及教材梳理 |
第一节 “学习提示”概念界定 |
一 “学习提示”概念界定 |
二 “学习提示”在教材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学习提示”内容及结构 |
一 “学习提示”的内容 |
二 “学习提示”的构成 |
第二章 “学习提示”的分类及特点 |
第一节 “学习提示”的分类 |
一 依据课文数量分类 |
二 依据文体分类 |
三 依据“学习提示”内容分类 |
第二节 “学习提示”的特点 |
一 “学习提示”与人教版“研讨与练习”设计思路比较 |
二 教材改进体现出的“学习提示”的特点 |
第三章 “学习提示”关联性考察 |
第一节 “学习提示”间的关联性 |
一 单元内部(不同文体“学习提示”之间的关联) |
二 同一文体“学习提示”的关联 |
第二节 “学习提示”与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的关联 |
一 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的构成 |
二 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提示关联性考察 |
第三节 《教师教学用书》与“学习提示”一致性考察 |
一 《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体例体参考“学习提示” |
二 引导教师重视“学习提示”的使用 |
第四章 “学习提示”的价值及反思 |
第一节 “学习提示”编写的反思 |
一 “学习提示”多元建构的思考 |
二 个别“学习提示”语言表述不够准确 |
第二节 教学中“学习提示”的利用情况及反思 |
一 直接参考“学习提示” |
二 借鉴“学习提示”的内容并补足其留白之处 |
三 未注意到“学习提示”内提示的课文间的差异 |
第三节 “学习提示”的价值 |
一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三 “学习提示”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材内容的启示 |
1.1.2 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
1.1.3 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
1.1.4 思维导图的启发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行动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初中物理电学的概述 |
2.2 思维导图的相关概述 |
2.2.1 思维导图 |
2.2.2 思维导图的特点及用途 |
2.2.3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
2.3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
2.3.1 脑科学理论 |
2.3.2 多元智力理论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2.3.4 信息加工理论 |
2.3.5 知识可视化理论 |
2.4 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
2.4.1 思维导图的设计原则 |
2.4.2 思维导图与物理课堂融合的原则 |
第3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实践的策略 |
3.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实践的策略 |
3.1.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新授课中实践的策略 |
3.1.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习题课中实践的策略 |
3.1.3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复习课中实践的策略 |
第4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时间 |
4.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 |
4.2.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新授课中的实践案例 |
4.2.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习题课中的实践案例 |
4.2.3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复习课中的实践案例 |
4.3 本研究的效果分析 |
4.3.1 后测成绩分析 |
4.3.2 问卷调查统计 |
4.3.2.1 问卷的内容 |
4.3.2.2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3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回顾与展望 |
5.1 回顾 |
5.2 自省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调査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寓言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寓言教学及教学内容的研究 |
(三)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的分析依据 |
一、基于寓言文体选择教学内容 |
(一)抓住寓言的语言特征 |
(二)抓住寓言的内容特征 |
二、基于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
(二)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 |
三、基于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
(一)总体要求 |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
第三章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
一、第一学段教材中的寓言教学内容分析 |
(一)第一学段的寓言选文分析 |
(二)练习系统呈现的寓言教学内容 |
二、第二学段教材中的寓言教学内容分析 |
(一)第二学段的寓言选文分析 |
(二)辅读系统呈现的寓言教学内容 |
(三)练习系统呈现的教学内容 |
三、第三学段教材中的寓言教学内容分析 |
(一)第三学段的寓言选文分析 |
(二)辅读系统呈现的寓言教学内容 |
(三)练习系统呈现的寓言教学内容 |
第四章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实践分析 |
一、第一学段《狐假虎威》课例综述 |
(一)文本解读 |
(二)教学内容综述 |
(三)教学内容评析 |
二、第二学段《鹿角和鹿腿》课例综述 |
(一)文本解读 |
(二)教学内容综述 |
(三)教学内容评析 |
三、第三学段《两小儿辩日》课例综述 |
(一)文本解读 |
(二)教学内容综述 |
(三)教学内容评析 |
第五章 寓言教学内容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一、寓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课标指向的教学内容 |
(二)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比教学实践中的更欠缺 |
(三)部分内容不符合学情 |
二、合宜寓言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
(一)对话课标,增强语文课程性质意识 |
(二)对话文本,做好文本解读 |
(三)以生为本,基于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部编版教材中第一学段练习系统中的练习题与提示 |
附录 B 部编版教材中第二学段的辅读系统与练习系统中的练习题与提示 |
附录 C 部编版教材中第三学段的辅读系统与练习系统中的练习题与提示 |
附录 D 课例中呈现的教学内容 |
致谢 |
(6)“考教结合”视域下的汉语教材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4》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考教结合”视域下的《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的编写理念 |
第一节 考教结合与培养能力并重 |
一、考教结合 |
二、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
三、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融入交际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理念 |
一、融入交际法的核心理念 |
二、融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核心理念 |
第三节 体现主题式教学的理念 |
一、主题式教学的核心理念 |
二、教材主题与话题的选取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SK标准教程4》的板块设计 |
第一节 导入与文化拓展 |
一、热身板块 |
二、文化板块 |
第二节 课文与语言点 |
一、课文板块 |
二、学一学板块 |
第三节 练习、扩展与运用 |
一、练习板块 |
二、扩展板块 |
三、运用板块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材生词与真题词汇配合度分析 |
第一节 教材词汇的概况 |
一、教材词汇的选取与分布 |
二、教材生词的复现情况 |
第二节 教材生词在10 套真题中的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材与 HSK4 话题、任务、语言点大纲匹配情况分析 |
第一节 教材与HSK4 话题大纲匹配情况分析 |
第二节 教材与HSK4 任务大纲匹配情况分析 |
第三节 教材与HSK4 语言点大纲匹配情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HSK标准教程4》的评价与建议 |
第一节 对《HSK标准教程4》的评价 |
一、《HSK标准教程4》的优点 |
二、《HSK标准教程4》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对《HSK标准教程4》的编写建议及使用建议 |
一、编写建议 |
二、使用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HSK 标准教程 4》的生词复现情况 |
附录二 教材生词在 10 套真题中的出现情况 |
附录三 教材语言点在 10 套真题中的出现情况 |
(7)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应用 |
3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过于关注高效“6+1”课堂教学的形式 |
3.2 教师对于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情况 |
3.3 教师备课制度流于形式 |
3.4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化,课堂趣味性降低 |
3.5 学生对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情况 |
4 高效“6+1”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
4.1 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改学习 |
4.2 深入了解学生学情,有效备课 |
4.3 灵活掌握课堂环节,避免课堂模式化 |
4.4 注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
4.5 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
4.6 在教学中发挥学习小组优势 |
5 高效“6+1”化学课堂教学实例 |
5.1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实例1 |
5.2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实例2 |
5.3 学生阶段性化学检测成绩分析 |
5.4 教学总结与反思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 导学提纲1 |
附录5 导学提纲2 |
附录6 学生手工制作分子模型图片 |
附录7 学生阶段性化学检测卷成绩明细 |
致谢 |
(8)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源起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目标 |
(五)研究方法 |
一、从微写作到微写作教学 |
(一)微写作 |
1.微写作内涵 |
2.微写作类型 |
3.微写作特点 |
4.微写作与片断作文、小作文的区别 |
(二)高中语文教材对比 |
(三)微写作教学 |
1.微写作教学的特点 |
2.微写作教学的意义 |
3.微写作教学的实施理念 |
二、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 |
(一)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1.调查准备 |
2.调查实施 |
(二)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1.教师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2.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三)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问题分析 |
三、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对策 |
(一)明确微写作教学流程 |
1.确立教学目标 |
2.积极创设情境 |
3.指导写作过程 |
4.实施多元评价 |
5.布置写作训练 |
(二)制定分层教学计划 |
(三)丰富微写作训练题目 |
1.创造新题 |
2.改编真题 |
3.利用习题 |
(四)激发学生微写作兴趣 |
1.从“微”入手,侧重生活观察 |
2.指导方法,吸取阅读营养 |
3.引进媒介,助力微写作教学 |
四、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 |
(一)课例分析 |
(二)教学实践 |
1.《___项羽》教学实践 |
2.《学会刻画人物外貌——抓特征》教学实践 |
(三)教学反思 |
1.《___项羽》教学反思 |
2.《学会刻画人物外貌——抓特征》教学反思 |
五、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再思考 |
(一)非网络环境下微写作教学 |
1.微写作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关系 |
2.篇幅局限深层次地思考表达 |
(二)网络环境下微写作教学 |
1.信息技术的两面性 |
2.设施条件限制教学需求 |
3.平台开放加大教学难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四、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习题精练(论文参考文献)
- [1]阅读教学中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 莫钧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习提示研究[D]. 沙廷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沈梅玲. 扬州大学, 2021(09)
- [5]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研究[D]. 许思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考教结合”视域下的汉语教材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4》为例[D]. 李瑞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于千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8]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毛玲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