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双曲线压轴题思路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青[1](2021)在《教育信息技术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教育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热点议题。智能教育平台——超级画板既是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的演示平台,也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理想的信息平台。本文主要论述以智能教育平台——超级画板为基础平台,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的探究式教学研究。
袁竞,范绍君[2](2021)在《新高考下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平面解析几何是高考中的重点考查内容,它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在核心素养的考查中主要为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试题具有综合性、灵活性。2020年是山东、北京、天津、海南新高考的第一年,之前已有浙江、上海于2017年完成了第一次新高考。新高考下的平面解析几何试题有什么特点?
毋晓迪[3](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界的热词,数学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就高中数学而言,无论是新课教学还是复习备考,评价的风向标早已成为是否具备六大核心素养的潜质,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从核心素养考查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高考数学试题,对于今后的数学教育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各地数学高考试题既注重基础又兼顾选拔梯度,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潜能,彰显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以2017年、2018年文理科数学高考数学共12套试卷为研究对象,从试题对六大核心素养中每种素养所对应三种水平的考查统计以及试题涉及到知识点考查的SOLO层次划分这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最新版课程标准,按照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三大主题内容分析试题,得出一些如下结论:(1)试题内容分析与研究:发现近两年文理科试题呈现出了“Y”字形排列,即文理科中低档难度试题相同,在试卷中后部分理科数学试题难度高于文科,进而提高文科数学试卷的得分率,同时增强理科数学试卷的区分效果。(2)数学核心素养的分析与研究:这12套试卷对数学六大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明显,每套试卷中数学运算素养考查比例最大,逻辑推理素养占比次之,其余核心素养占比例都较低,尤其是数学建模素养所占比最低。另外一个明显特点是,每种素养中水平二考查比例最高,水平一次之,水平三最低。(3)知识点考查的SOLO层次划分分析与研究:每个知识模块对多元结构(M)和关联结构(R)考查比例最大,单一结构(U)次之,拓展关联结构(E)最低,也由此可以推断出每个知识主线在高考试卷中主要是以中低档难度试题呈现。基于以上所做的分析与研究,提出高考命题预测与教学建议。
朱秋芳[4](2016)在《预设追问,让习题教学走向开放》文中指出我们知道,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从2001年首次提出"开放式教学"之后,围绕"开放题"与"开放式教学"又推出系列文章,特别是2007年郑教授在《"开放的数学教学"新探》中指出:"开放的数学教学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三个不同的层面."然而就我们在一线课堂听课所见,包括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推介的不少课例来看,我们在"开放的数学教学"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拟结合习题教学中精选例题,预设系列追问的视角,探讨如何让习题教学走向开
王姣慧[5](2013)在《生生不息的“问题”课堂——专题复习课中问题“生长点”的培植》文中提出问题的理解是有层次的,理解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由之路.复习课是促成学生双基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若能适时培植问题的"生长点",便能激发学生感悟,引发迁移,促成问题的反思,让问题的理解步步深入,酝酿出思维的"发酵点",让解决问题的灵感一触即发.现以2012年我市中考压轴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和生成为例,谈谈复习课中如何有效培植问题的"生长点".
崔国涛[6](2012)在《中考改革的数学建模研究 ——以长春市为个案》文中指出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要素,也是近些年来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话题。研究考试改革、分析改革的利弊不仅能够促进考试改革的良性发展与有序运行,而且也是对当前考试改革相关问题的有效回应。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中等学业水平考试为研究问题,试图揭示中考改革的问题表征、影响要因与内在逻辑。中考是连接初中与高中的关键性测试,也是深度影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中考毕竟不是全国统一性的学业水平测试或招生录取考试,而是在我国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差异。实现中考的有效改革,不仅对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负担减轻以及学校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深化考试评价理论、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中考改革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本文选取长春市为个案,依据长春市近些年来中考改革的基本理路,基于项目反映理论建构起长春中考改革的数学建模,并通过对近几年来长春中考数学科目部分成绩的检测,来验证学生整体能力提高等问题假设。本文由引言、正文五章以及结语七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从研究者在场的研究缘起入手,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总体性概述。第一章从关于中考改革的本体及相关热点问题出发,对近些年来国内外中考改革的相关实践策略进行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生长点。第二章从整体上回顾了长春市近几年中考改革的目标、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现实场域。第三章从项目反应理论入手,对长春市中考改革的模式进行数学模型的建构,从而建立起具有长春特点的中考改革模型。第四章从近几年来长春市中考的部分数学成绩出发,依照所建构的模型,尝试分析学生能力、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并对模型的效度与信度进行评估。第五章从中考改革的数学建模与分析出发,不仅对长春市中考改革的影响要因进行了多维诊断,而且还对这一改革的权力关系进行了深度透视,以期理清长春市中考改革的基本思路。结语部分从全文的研究状况出发,在问题明晰、模型建构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长春市中考改革的未来图景。
黄辉梅[7](2010)在《中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充满思维的过程,思维是数学认知结构的核心,它决定着数学学习的活动。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形象地把数学喻为“思维的体操”,这是因为数学是一门以论证方式建立的学科。要实现逻辑论证,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学习数学的那种精神,对所有学习者都是有益的,它不但培养人的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策略,同时增强人的反应能力,所以数学思维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应试,而是要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过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形象思维在思维中的地位。而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的特点让我们想到:此时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好时机。数学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的内在属性及关系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问题是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现阶段,在中学数学考试诸如中考、高考命题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形式内容新颖的形象思维题。中学《新课程标准》也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新教材内容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数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数学思维越来越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首先对形象思维进行了基本的剖析,随之讨论了数学形象思维的基本理论。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调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数学形象思维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促进作用时,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顺应中学数学教改提出有助于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本文在探索数学形象思维含义、形式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进行探索,旨在更好地认识数学形象思维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与完善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脑科学等相关知识,鼓励学生不受逻辑的约束而自由思考,注重丰富学生的图形和图式意象,不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陆正美[8](2008)在《近十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及其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考既是对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终结性评价,也将对实际的课堂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高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依据一个已有的综合难度模型[1]对近十年的江苏省数学高考试卷进行跟踪研究.由此得到了以下一些初步的结果:(1)在探究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差不多,没有明显的改变.(2)在背景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略有增加,特别是与学生“个人生活”相关的实际背景.(3)在运算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中,后者简单符合运算减少,复杂符合运算增多.(4)在推理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中,后者简单推理减少,复杂推理增多.(5)知识含量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中,后者三个以上知识含量有所增多.因而,在运算、推理水平和知识含量的综合程度上,我省自主命题的数学高考试卷均高于全国卷.这说明江苏省自主命题仍然以“双基”为主,这也符合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6)从综合难度上看,江苏自主命题试卷比全国卷的稳定性差(五边形不接近正五边形),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在探究水平上和背景水平上还要进一步提高,试题的实际背景还要进一步丰富和更新,不过两卷都很重视结构性和系统性.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近十年江苏试卷综合难度的成因和影响及对江苏省数学高考命题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西南大学“高效数学复习课研究”湖北省课题组,高慧明[9](2006)在《任尔东西南北风,抓纲务本两不松———2006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研读及备考建议》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从2004年开始,全国普通高考实行"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统一考试"要求考试标准统一.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体现了高校对入学新生的基本要求,是有关普通高考命题、备考和评价的依据.《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目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分省命题各有关省(直辖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考试大纲》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为分省命题留有一定的余地.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正式出台,为方便考生备考,各分省(市)命题的地区结合全国《考试大纲》,已出台适合本省(市)的大纲补充说明.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高考大纲有哪些变化?后期复习中,哪些考点需要倍加重视?本文将对此作研读并提出个人建议
邹振兴[10](2002)在《中考双曲线压轴题思路新探》文中研究表明 由反比例函数y=k/x(k为非零常数,下略)的定义可知:变量y与x的乘积恒等于常数k.由此就能得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重要性质:
二、中考双曲线压轴题思路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考双曲线压轴题思路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信息技术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思维探究中的应用 |
2 基于智能教育平台的教学探究 |
3 基于智能教育平台的学习探究 |
3.1 一组量(角或边)相等的情况 |
3.2 两组量(两边或边角)对应相等的情况 |
3.3 同样的方法,参照上述的过程学生可自行探究三组量对应相等的情况(这里不再进一步赘述) |
4 结束语 |
(2)新高考下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题特点 |
(一)加强数学本质考查,体现基础性 |
1. 注重定义考查 |
2. 注重通性通法考查 |
(二)重视数学思想考查,体现综合性 |
1. 考查分类讨论思想 |
2. 考查数形结合思想 |
3. 考查转化化归思想 |
4. 考查函数方程思想 |
(三)突出数学素养考查,体现创新性 |
1. 试题的解题思路新 |
2. 试题的背景材料新 |
3. 试题的设问角度新 |
二、试题启示 |
(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课程改革 |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数学学科考查方向改革 |
第二节 选题缘由 |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性 |
二、高考数学试题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文献研究法 |
第二节 知识点考查的SOLO层次分析法 |
第三节 对比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数学核心素养与高考数学试题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对以上研究的简评及本研究的问题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APOS理论 |
二、SOLO分类理论 |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四、数学核心素养三水平与SOLO分类理论之间的关联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考试题分析 |
第一节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改革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核心素养划分的水平 |
第四节 知识点所考查的SOLO层次划分 |
第五节 示例剖析 |
第六节 高考试题的分析 |
一、2017 年全国理科数学Ⅰ、Ⅱ、Ⅲ卷的分析 |
二、2017 年全国文科数学Ⅰ、Ⅱ、Ⅲ卷的分析 |
三、2018 年全国理科数学Ⅰ、Ⅱ、Ⅲ卷的分析 |
四、2018 年全国文科数学Ⅰ、Ⅱ、Ⅲ卷的分析 |
第七节 全国卷高考数学试题的追溯与演变 |
一、旧题新现题根不变 |
二、演变思路新题出炉 |
三、创新传承推陈出新 |
第八节 有效的试卷分析方法 |
一、做好试卷统计工作 |
二、对试卷所考知识点细化分析 |
三、试卷中对学科素养考核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试题内容的分析与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数学核心素养的分析与研究结论 |
第三节 知识点考查的SOLO层次划分分析与研究结论 |
第六章 全国卷试题的命题趋势 |
第七章 教学启示 |
第一节 教学启示 |
一、重视解题教学,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
二、重视核心概念教学,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
三、重视教材的研究和学习,完善数学核心素养 |
四、重视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升华数学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课题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荣获奖励与学术成果 |
(4)预设追问,让习题教学走向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展示与解读 |
二、进一步的解读与思考 |
1.精选习题, 深研思路, 反思结构 |
2.预设追问, 搭建铺垫, 促进思考 |
3.变式再练, 跟进检测, 拓展讲评 |
三、写在最后 |
(6)中考改革的数学建模研究 ——以长春市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 问题缘起:“在场”的研究 |
(一) 情感场:一名教育管理者的中考憧憬 |
(二) 实践场:身份的转换 |
(三) 学术场:教育改革的时代压力 |
(四) 场域耦合:“真问题”的浮现 |
二、 核心概念的厘定 |
(一) 教育评价 |
(二) 考试模式 |
(三) 中考 |
三、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为我国中考改革提供数学模型借鉴 |
(二) 实践意义:推动区域中考改革的良性发展 |
四、 研究方法 |
(一) 数学建模 |
(二) 访谈法 |
(三) 调查法 |
(四) 文献法 |
第一章 中考改革理论与实践策略的相关研究 |
一、 中考改革的相关理论研究 |
(一) 关于中考改革的本体研究 |
(二) 关于中考改革与相关热点问题的研究 |
二、 中考改革实践策略梳理 |
(一) 我国关于中考改革的主要措施 |
(二) 国外考试改革经验描述 |
三、 关于以往中考改革理论与实践策略的反思 |
(一) 关于“考试制度”改革的学术关注度正在升高 |
(二) 在中考改革的方向和重心等问题上分歧仍较大 |
(三) 缺乏系统化总结 |
(四) 缺乏量化的实证研究 |
四、 本研究的生长点 |
第二章 长春市中考改革的目标、历程与问题 |
一、 中考改革的目标 |
(一) 学生负担切实减轻,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
(二)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细致深入 |
(三) 学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
二、 长春市中考改革的过程 |
(一) 评价方式 |
(二) 招生制度 |
(三) 命题方式 |
(四) 考试方式 |
三、 长春市中考存在的问题 |
(一) 现有的招生政策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
(二) 现有的选拨方式没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
(三)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第三章 中考改革模式的数学模型建构 |
一、 中考改革的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理念 |
(二) 研究思路 |
二、 经典测量理论 |
三、 项目反应理论 |
(一) 项目反应理论的简介 |
(二) 二级评分模型 |
(三) 参数估计 |
(四) 多级评分 IRT 模型 |
第四章 中考改革的数学建模分析 |
一、 中考数学成绩变化趋势的检验 |
二、 推测学生整体能力是否提高 |
(一) 2010 年长春市中考数学试卷分析 |
(二) 2011 年长春市中考数学试卷分析 |
三、 利用广义部分评分模型(GPCM)的分析 |
(一) 对参加测试的人的潜在特质值进行描述性统计 |
(二) 项目参数估计结果 |
(三) 问卷的信息总量 |
(四) 项目特征曲线和信息曲线 |
附:调查问卷 |
第五章 基于数学建模的中考改革分析 |
一、 制约中考改革的相关因素分析 |
(一) 录取方式的影响 |
(二) 命题改革的影响 |
(三) 教师培训对中考改革的影响 |
(四) 社会舆论对中考改革的影响 |
二、 中考制度改革的权力关系透视 |
(一) 考试制度演进过程中的权力格局 |
(二) 考试制度中国家、学校与考生的“利益博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论文类 |
文件类 |
英文类 |
附录一: 长春市中考的运行模式 |
附录二: 2009 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题及评分标准 |
附录三: 2009 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学科试卷分析 |
附录四: 2010 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题及评分标准 |
附录五: 2010 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学科试卷分析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中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数学与形象思维 |
2.1 形象思维 |
2.1.1 形象思维的提出 |
2.1.2 形象思维的含义 |
2.1.3 形象思维的特点 |
2.2 数学形象思维 |
2.2.1 数学形象思维的含义 |
2.2.2 数学形象思维的心理元素 |
2.2.3 数学表象的特点 |
2.2.4 数学形象思维的形式 |
3.在数学学习中培养中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作用 |
3.1 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
3.2 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
3.3 能促进学生各种思维品质的共同发展 |
3.4 数学形象思维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相关性的调查 |
3.4.1 调查来源 |
3.4.2 总体情况 |
3.4.3 结果分析 |
4.中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实证分析 |
4.1 实证简介 |
4.2 教学案例 |
4.2.1 教学目的 |
4.2.2 教学设计 |
4.3 实践调查 |
4.3.1 实践目的 |
4.3.2 实践的方法与步骤 |
4.3.3 实践结果与分析 |
5.中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措施 |
5.1 培养途径 |
5.1.1 揭示形象的产生过程,建立丰富意象 |
5.1.2 掌握形象的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
5.1.3 挖掘形象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5.1.4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促进两种思维的有机融合 |
5.2 培养的方法 |
5.2.1 开发思维资源 |
5.2.2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
5.2.3 提升形象思维的其他方法 |
6.总结 |
6.1 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
6.1.1 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数学表象系统 |
6.1.2 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联想能力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8)近十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课题的提出 |
1.1 数学高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
1.1.1 数学高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正面导向 |
1.1.2 高考试题对中学数学教学也有负面导向 |
1.2 当前数学高考命题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高考评价的研究综述 |
2.1 十年高考研究的现状 |
2.1.1 为高考改革广开言路 |
2.1.2 为高考复习出谋划策 |
2.1.3 为高中教学推陈出新 |
2.2 数学高考命题与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近十年江苏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分析 |
3.1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选择题的综合难度的比较 |
3.1.1 探究水平 |
3.1.2 背景水平 |
3.1.3 运算水平 |
3.1.4 推理水平 |
3.1.5 知识含量 |
3.1.6 综合难度 |
3.2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填空题的综合难度比较 |
3.2.1 探究水平 |
3.2.2 背景水平 |
3.2.3 运算水平 |
3.2.4 推理水平 |
3.2.5 知识含量 |
3.2.6 综合难度 |
3.3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解答题的综合难度比较 |
3.3.1 探究水平 |
3.3.2 背景水平 |
3.3.3 运算水平 |
3.3.4 推理水平 |
3.3.5 知识含量 |
3.3.6 综合难度 |
3.4 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卷分别在综合难度上的一致性分析 |
3.4.1 探究水平 |
3.4.2 背景水平 |
3.4.3 运算水平 |
3.4.4 推理水平 |
3.4.5 知识含量 |
3.4.6 综合难度 |
3.5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整卷综合难度的比较 |
3.5.1 探究水平 |
3.5.2 背景水平 |
3.5.3 运算水平 |
3.5.4 推理水平 |
3.5.5 知识含量 |
3.5.6 综合难度 |
第四章 近十年江苏试卷综合难度的差异成因及影响 |
4.1 十年江苏试卷综合难度的差异成因探析 |
4.1.1 课程内容编排体系的影响 |
4.1.2 教学目标的影响 |
4.1.3 考试要求的影响 |
4.1.4 试卷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 对江苏省数学高考命题的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1:1999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2:2000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3:2001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4:2002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5:2003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6:2004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7:2005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8:2006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9:2007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中考双曲线压轴题思路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信息技术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 张志青. 办公自动化, 2021(17)
- [2]新高考下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特点分析[J]. 袁竞,范绍君. 山东教育, 2021(Z2)
- [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分析研究[D]. 毋晓迪.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7)
- [4]预设追问,让习题教学走向开放[J]. 朱秋芳. 中学数学, 2016(08)
- [5]生生不息的“问题”课堂——专题复习课中问题“生长点”的培植[J]. 王姣慧.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 2013(11)
- [6]中考改革的数学建模研究 ——以长春市为个案[D]. 崔国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7]中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黄辉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1)
- [8]近十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及其成因分析[D]. 陆正美. 苏州大学, 2008(04)
- [9]任尔东西南北风,抓纲务本两不松———2006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研读及备考建议[J]. 西南大学“高效数学复习课研究”湖北省课题组,高慧明. 数学教学通讯, 2006(04)
- [10]中考双曲线压轴题思路新探[J]. 邹振兴.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