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猴头菇玉米粒菌种培养基与高产配方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霞,曾宇杰,丘志博,周颖军,叶镜岳,杨自轩[1](2021)在《惠州地区猴头菇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惠州市对猴头菇的栽培研究还比较少,但市场对猴头菇的需求却日益增加。该文主要从8个方面介绍了惠州地区猴头菇的高效栽培技术,为菇农生产提供一些参考。
蒲雪娟[2](2020)在《毛韧革菌和胶状溶杆菌代谢产物挖掘与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微生物是活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被开发作为抗生素、病虫害防治药物、肿瘤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等。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微生物产生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超过2万多个。在进一步发掘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中,发现微生物中目标代谢产物含量低(或预期的目标产物不产生),而无法满足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培养条件的筛选和优选分离技术来挖掘微生物中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方向。本论文以挖掘活性萜类和活性肽类次级代谢产物为研究目的,选择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 FP-91666)和杆菌属细菌(Lysobacter gummosus 03100)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培养条件进行筛选,选择目标类型化合物含量丰富培养基进行扩大发酵;采用传统分离技术和LC-MS检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微生物次级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所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波谱分析(核磁共振谱、质谱,旋光谱和紫外),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本文从对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 FP-91666)进行培养条件的筛选,发现改良PWJ液体具有产更多次生代谢产物的潜能;通过放大发酵后,在发酵粗提物中共分离鉴定得到27个化合物,有7个是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韧革菌素类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倍半萜类化合物,4、5和6为倍半萜和氨基酸杂合的季铵盐类化合物,化合物7是一个新的糖苷类化合物。在已知类型的20个化合物中,有6个已知类型倍半萜类化合物,一个单萜化合物,此外为芳香族类、呋喃环类、吲哚类及环二肽类化合物。化合物28和29的结构还在鉴定中。从溶杆菌(Lysobacter gummosus 03100)SDA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共分离鉴定出5个化合物。化合物30、31、32吡咯类化合物,化合物34为环二肽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5的核磁共振谱显示与环肽类相似,具体结构还在解析过程中。对毛韧革菌中分离的新型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抗细菌活性测试,包括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100μg/ml作为化合物初始浓度,依次对半稀释,共设置8个梯度,过夜检测菌液浓度。结果显示新型倍半萜类对伤寒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活性,后期将以结核杆菌作为测试菌株,开展相关活性实验。
杜忠伟,胡志强,亢学平,李建,王旭,王鑫[3](2020)在《一株野生猴头菇生物学特性及农艺形状研究》文中认为在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八家子镇泉水洞林场,采集到一株野生猴头菌株,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种,对其进行了菌丝体生长速度、菌丝特性试验,并进行了出菇试验,观察分析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强、子实体大、菌刺长、圆整紧实、颜色洁白、形态好,适合人工栽培。
李寿建[4](2018)在《双孢蘑菇多孢杂交育种及添加剂菌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双孢蘑菇多孢杂交育种获得了新菌株并提出了可行的多孢杂交子验证方法,对不同谷粒菌种配方进行了筛选,提出了添加剂菌种,并验证了其增产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选择杂交育种使用的亲本,对10株不同品种的双孢蘑菇形态、生长周期潮次、产量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并从杂交育种角度对供试的双孢蘑菇品种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双孢蘑菇潮次时间及出菇周期差异较大,其中M6和M8潮次时间长适合人工采摘,M10出菇集中适合机械化采收;不同双孢蘑菇产量差异明显,并且每潮菇所占比例不同,其中M2和M3产量可达30kg/m2以上,M5产量仅达到18kg/m2,并且部分菌株M1、M2和M3前两潮菇所占比例较高,可考虑采收两潮。M7和M11一潮菇所占比例大,可考虑添加添加剂提高二三潮产量。通过形态描述,提出了盖径比例、柄径比例和盖柄比例以此来描述菇型,更易区分不同品种。2.使用多孢杂交的方法对双孢蘑菇进行选育,同时使用了多孢杂交及多孢自交,通过SSR分子标记筛选获得了不同于亲本及亲本自交系的杂交菌株,并进行了出菇验证,证明部分菌株确实表现出明显的杂交属性。3.通过不同谷粒菌种添加石灰、石膏、碳酸钙的试验,筛选出了具有广泛适用不同双孢蘑菇品种的谷粒菌种的配方,实验表明了不同谷粒菌种适宜的配方不同,其中麦粒菌种适合添加石膏2%、碳酸钙1%,高粱适合添加石灰、石膏和碳酸钙各1%,玉米适合添加石膏1%,碳酸钙3%。通过相同播种量及不同播种量实验发现不同谷粒相同播种量对产量影响不显着,但发菌天数差异较大;通过不同播种量实验发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发菌天数显着缩短,产量也可实现显着提高。4.通过评价不同添加剂菌种,发现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菌丝浓密程度及谷粒菌种表面菌丝浓密程度会受到影响,添加大豆影响显着大于添加花生;通过栽培实验,发现添加剂大豆容易产生细菌污染,添加花生生长良好,比较相同播种量和不同播种量,发现不同添加剂菌种对发菌和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明显,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伴随含氮量的增加会实现发菌天数显着缩短和产量显着升高。并且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添加剂菌种增产效果显着高于纯谷粒菌种,但部分添加剂菌种会增加污染率。
李艳芳,魏雅冬,李贺,王相刚,史春歌,尹晓宇,张立伟,刘志刚[5](2017)在《玉米芯栽培猴头配方筛选》文中提出以玉米芯为主要栽培原料,添加其他辅料,经处理后接入猴头菌种,在常规条件下进行培养及出菇管理,并考察菌丝体、子实体生长情况,以探索用玉米芯栽培猴头的技术关键点,为开发玉米芯栽培猴头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配方3(玉米芯67%,木屑10%,麦麸15%,米糠5%,过磷酸钙1%,石膏2%)在同等条件下菌丝体长势好,子实体正常分化且商品性状好,为猴头栽培最适宜配方,说明玉米芯原料经适当处理可以用于栽培猴头。
刘玉芳[6](2016)在《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巴尔喀什黑伞(Agaricus balchaschensis Samgina&G.A.Nam)是国内仅分布于新疆博斯腾湖、巴里坤湖等内陆湖泊沿岸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珍稀野生食用菌,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但近年来其野生资源产量急剧下降,因此对巴尔喀什黑伞进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是缓解野生资源不足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新疆博斯腾湖南岸野生分布的巴尔喀什黑伞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菌种获得、生长适应性以及人工驯化栽培关键技术等问题,通过对其采用组织分离、环境适应性检测、营养代谢生理及子实体诱导等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影响菌丝生长的关键因子及菌种培育关键技术,为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关键技术集成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获得菌丝体的过程中,通过设置4种不同的营养配方,4种分离方式,10种不同子实体成熟度、大小及部位试验,结果表明,在营养配方上,马铃薯、胡萝卜、蛋白胨培养基更适合巴尔喀什黑伞菌丝体生长,成活率最高,为26.67%;在分离方式方面,组织培养更适合分离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组织分离的接种方式成活率为92.00%,显着(P<0.05)高于其它3种接种方式;未打开伞盖的子实体,在菌盖和菌柄连接处部位,切取直径9 mm大小的组织块,可以获得较好的接种效果。营养配方、分离方式、子实体部位及成熟度会影响巴尔喀什黑伞菌丝体获得。(2)通过设置不同温度、光照、pH和培养基含水量,试验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最佳培养环境为2025℃,黑暗条件,pH68,培养料含水量47.37%62.96%。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阶段要求中低温、嫌光的条件,喜弱酸至弱碱的土壤。因此,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在生长阶段应控制在黑暗培养,培养料含水量适中,pH值中性的环境条件,避免高温。(3)通过设置不同碳源、氮源及2种碳氮组合的碳氮比,研究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对碳氮源及碳氮比具选择利用特征。巴尔喀什黑伞具有一定的碳氮源物质选择性,最佳碳源是乳糖,在乳糖培养基上菌丝总生长量为75.24 mm,菌丝体重量也较大为0.96 g;巴尔喀什黑伞对氮源物质的利用能力强弱为: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类物质。其中以牛肉膏最佳,在牛肉膏培养基上菌丝总生长量为69.78 mm,菌丝体重量也较大为0.18 g;在以葡萄糖和硝酸钾设置碳氮比时,其最适宜的碳氮比为15:1,菌丝总生长量为74.13 mm;在以乳糖和硫酸铵设置的碳氮比时,最适宜的碳氮比为40:1,菌丝总生长量为63.07 mm,因此巴尔喀什黑伞适宜设置的碳氮比的物质组合为乳糖和硫酸铵。总之,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对于碳源和氮源物质有较广泛的利用性,但对于碳氮源物质的种类搭配及比例有严格的要求。(4)通过对NaCl和Na2SO4两种物质不同浓度混合的49个配方试验,结果显示,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对于Na Cl或Na2SO4有一定的耐受性,氯化钠浓度0.30%的菌丝总生长量为58.47 mm,硫酸钠浓度0.30%的菌丝总生长量为55.27 mm,而当两种盐混合后,在一定的浓度配伍下促进菌丝生长,而在另一些浓度配伍时抑制菌丝生长,说明巴尔喀什黑伞具有中等耐盐特性。(5)为了探究巴尔喀什黑伞对天然碳氮源物质的利用能力,设置不同菌种制备配方,研究发现小麦:玉米=3:1(V:V)配方为最适宜的培养基,在这种培养基上菌丝总生长量为83.66 mm。揭示了巴尔喀什黑伞对天然碳氮源物质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对5种出菇驯化培养料不同配方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适宜的出菇驯化培养料为棉籽壳菌糠,培养配方为棉籽壳40%,黄伞菌糠30%,牛粪20%,麸皮6.4%,尿素0.6%,石膏粉1%,石灰1%,过磷酸钙1%,菌丝总生长量165.10 mm。再一次证实巴尔喀什黑伞对营养有一定的要求。(6)为了解子实体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设置了筐式栽培、脱袋覆土栽培和床式栽培3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均可萌发生长并出现大量的扭结菌丝。菌丝体对栽培环境适应性强,但子实体诱导与发育要求严格的条件。(7)结合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巴尔喀什黑伞生长特性,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培养基的电导率值适宜范围为0.783.18,适宜的pH范围为5.858.12,确定了培养基材料EC值和pH的参考依据。棉籽壳通气孔隙大,麸皮持水力强,在配置巴尔喀什黑伞培养料时可以通过添加棉籽壳或麸皮调节培养料气水平衡。
伦志明[7](2014)在《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人工栽培及多糖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香味浓郁,味道鲜美,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与药用价值的珍贵食用菌,能够进行人工栽培,但由于技术不成熟,产量不高,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多糖是食用菌中最广为人知、最有效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物质,国内外学者已经对700多种担子菌的多糖进行了研究,相比之下,花脸香蘑多糖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文探索了花脸香蘑高产栽培模式,筛选出高产配方,为早日实现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进行多糖提取工艺研究,优化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分离纯化后得到的子实体多糖进行初步结构分析,以期为花脸香蘑多糖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野生香蘑产量较大的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双河农场、牡丹江市镜泊湖自然风景区和牡丹江三道关自然保护区等三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和香蘑子实体采集,并对采集的子实体进行了菌种分离,获得3个菌株,编号分别为S1(齐齐哈尔)、J1(镜泊湖)和M1(三道关)。在对这3个菌株依据子实体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类鉴定的基础上,从基因的GeneBank中选取了15个香蘑属菌株及1个栓菌属菌株,与3个菌株的ITS序列进行比对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包括J1和M1在内的9个紫丁香蘑菌株聚为一类,且彼此之间遗传距离较短,而包括S1在内的9个花脸香蘑菌株聚为一类,且遗传距离也很接近,由此确定,J1和M1为紫丁香蘑,S1是花脸香蘑。2、进行了花脸香蘑大棚覆土与仿野生两种出菇方式对比的栽培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两者覆土后至现蕾时间相同,出菇时温度条件也接近;大棚内产出的花脸香蘑比较粗壮,没有香味,仿野生栽培的子实体比较单薄,与野生采集的相近,有的具备其特有的香气;仿野生栽培产量高于大棚覆土栽培,前者生物学转化率为36.8%,后者仅为17.38%。然后进行了配方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芯添加比例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呈上升趋势,添加比例最大的配方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了3.95mm/d,而配方三(木屑48%,玉米芯32%,麦麸18%,石膏1%,石灰1%)的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28.4%。3、以人工栽培的花脸香蘑分离获得的菌株为研究对象,对菌丝体进行碳源和氮源利用能力试验,通过比较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可以发现,果糖、甘露糖、纤维二糖、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都可以作为花脸香蘑菌丝体生长的碳源,但相比之下,果糖、甘露糖和纤维二糖是更为理想的碳源;比较多糖产量结果发现,选择果糖作为碳源,多糖产量最高;丙氨酸、甘氨酸、黄豆粉和蛋白胨都可以作为氮源使用,添加丙氨酸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效果最好;而含有黄豆粉的培养基中,则是多糖产量最高;尿素则不能被花脸香蘑菌丝所利用。4、以齐齐哈尔双河农场采集的野生花脸香蘑子实体为材料,进行了热水浸提法提取多糖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水比、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获得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显示,影响花脸香蘑多糖提取率各因素大小顺序为,提取温度>料水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料水比,且差异性显着(P<0.01)。同时优化出热水提取花脸香蘑子实体多糖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650C、浸提时间5h、料水比1:40(g/mL),在该条件下多糖得率高达10.39%,RSD仅为1.33%,证明优化实验获得的工艺条件重现性好,稳定可行。5、以驯化栽培的花脸香蘑菌丝体为原料,进行了热水浸提法提取多糖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液料比、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获得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影响花脸香蘑多糖提取率各因素大小顺序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对多糖提取率影响最大,且差异显着,提取时间影响在其次。同时优化出热水提取花脸香蘑菌丝体多糖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95℃、浸提时间3h、料液比1:40(g/mL),在该条件下提取多糖,得率高达9.41%,RSD仅为1.45%,证明优化实验获得的工艺条件重现性好,稳定可行。6、采用热水浸提、乙醇浓度分别为30%、60%和80%情况下分步进行醇沉的方法提取野生花脸香蘑子实体粗多糖,得到3种多糖组分,分别命名为LSP-30、LSP-60和LSP-80,它们的总糖含量分别为64.0%,41.4%和17.2%。进一步研究显示,多糖LSP-30主要由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和半乳糖(Gal)三种单糖组成,含量分别为23.0%、49.2%和27.8%;用Sephrose CL-6B层析柱根据分子量不同对LSP-30进行分级纯化,得到LSP-30-a和LSP-30-b两个级分,分子量分别约为600KDa和10KDa。LSP-60主要由Man、Glc、和Gal三种单糖组成,它们的含量分别为31.6%、46.4%和22.0%;用Sephadex G-75层析柱对LSP-60进行纯化,结果表明LSP-60分子量分布范围较广且不均一,分子量约为1KDa。LSP-80主要由Man、Glc、Gal和Rha(鼠李糖)四种单糖组成,含量分别为17.4%、68.0%、11.6%和3.0%;用Bio-Gel P-2层析柱根据分子量不同对LSP-80进行分级纯化,得到LSP-80-a、LSP-80-b和LSP-80-c三个级分,分子量分别为1KDa,700Da和400Da。对LSP-80-a, LSP-80-b, LSP-80-c的单糖组成进行分别测定,结果表明,LSP-80-a主要由Man, Glc, Gal组成,含量分别为44.9%、34.4%和20.7%;LSP-80-b主要由Man, Glc, Gal, Rha组成,含量分别为20.5%、60.3%、16.4%和2.8%;LSP-80-c由Man, Glc, Gal和Rha组成,含量分别为12.2%、50.7%、10.1%和27.0%。
李凤美,张志军,周永斌,訾惠君,刘连强[8](2013)在《猴头菇母种与原种培养基不同配方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猴头HT1菌株在5个母种培养基和6个原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和生长速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母种配方③上菌丝生长情况优于其他配方,原种配方③和④上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与其他供试配方相比较,差异显着,且污染率低,为猴头原种生长的最适配方。
刘国宇[9](2012)在《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筛选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辽宁地区夏季平菇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栽培品种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夏季温度过高,昼夜温差小,缺乏优良的高温型平菇品种,以及栽培管理技术掌握的片面,导致夏季平菇生产频频出现失败,特别是辽宁地区每年的6月中旬至8月初期,市场上平菇数量紧缺,且品质不好,因此高温型平菇菌株的筛选与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论文针对引进的11个平菇菌株进行筛选。通过一级种、二级种菌丝耐高温试验,对菌丝在高温条件下的长势、生长速度及污染率做了记录、测量和分析,同时结合高温出菇试验对菌丝长势、污染率及现蕾期、转潮期、子实体产量、品质、色泽等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P9(LN-3)菌丝耐高温性强,在32℃的环境中,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好、颜色浓白,抗杂菌能力强;生物学性状表现为子实体菌盖平均直径达到8.45cm,平均厚度1.52cm,呈灰色,菌褶细密洁白。以筛选出的产量高、质量优的耐高温平菇菌株“LN-3”为试验菌株,研究了高温条件下关键栽培技术。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42%、棉籽壳20%、木屑20%、麦麸10%、稻糠5%、豆饼粉3%,另加适量石灰和石膏,分别占主料总重量的3%和1%;培养基最佳含水量为65-70%;确定了最佳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影响,当灭菌时间达到12h,菌袋成功率接近100%,用煤量为321kg,而灭菌时间再延长,菌袋成功率没有变化,但用煤量增多,浪费能源;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夏季高温期菌袋摆放密度,即摆放四层、袋袋间距为1cm、垛垛间距为60cm,同时结合适时的通风,加大空气流动,能够在有效利用空间面积和成功率上找到平衡点;结合大量的栽培试验确定最佳的环境因子指标,平菇发菌期的最适宜温度为21-25℃、空间相对湿度60-70%,菌丝在长至菌袋1/3后,通过扎眼透气的方法来增加菌袋内的氧气含量,通过试验,菌袋扎眼数量最适宜的是20个。子实体生长期的温差刺激达到8-10℃以上,空间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在高温期平菇生产中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平菇的成败、产量和质量。病虫害及杂菌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随时发现病虫害和杂菌随时处理,避免传播扩散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在管理中注意适时的通风,适当控温控湿,保持菇房室内外的卫生等,尽量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避免产生药物残留,保证食品安全。
卢嘉宝[10](2011)在《马铃薯废渣在三种侧耳属食用菌培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马铃薯渣是工业马铃薯淀粉生产的下脚料。由于其含水量大,极易腐烂变质污染环境。本研究将马铃薯渣作为培养代料,用作凤尾菇、姬菇、小白侧耳,三种侧耳属食用菌培育,并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培育条件。对于食用菌培养所产生的“二道废料”——菌糠,本文使用DNS法、硫酸亚铁-钼蓝法对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及植酸酶活性进行检测,为菌糠作禽畜饲料原料进行了铺垫研究。本研究合理有效地把价值极低的马铃薯渣变废为宝,真正实现了废料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无公害化,在广大乡镇农村颇具推广意义。实验结果如下:(1)最优凤尾菇培育条件为:19℃、马铃薯渣加入量8%、pH值7。实际收获凤尾菇171g,与响应面模型理论值173.163g接近。数据拟合较好,可采用回归方程对产量进行预测。(2)最优姬菇培育条件为:10℃、马铃薯渣加入量25%、pH值7,并加入凤尾菇菌糠61.71%。实际收获姬菇127g,与响应面模型理论值124.977g接近。数据拟合较好,可采用回归方程对产量进行预测。(3)最优小白侧耳培育条件为:17℃、马铃薯渣加入量29%、pH值7,并加入凤尾菇菌糠58%。收获小白侧耳98g,与响应面模型理论值104.717g接近。数据拟合较好,可采用回归方程对产量进行预测。(4)凤尾菇菌糠中植酸酶酶活为:0.0822U/g(pH2.5),0.0786U/g(pH5.2);β-葡聚糖酶酶活为:0.0260U/g;木聚糖酶酶活为0.0366U/g。(5)姬菇菌糠中植酸酶酶活为:0.0780U/g(pH2.5),0.0679U/g(pH5.2);β-葡聚糖酶酶活为:0.0287U/g;木聚糖酶酶活为0.0503U/g。(6)小白侧耳菌糠中植酸酶酶活为:0.1052U/g(pH2.5),0.1027U/g(pH5.2);β-葡聚糖酶酶活为:0.0354U/g;木聚糖酶酶活为0.0662U/g。
二、猴头菇玉米粒菌种培养基与高产配方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猴头菇玉米粒菌种培养基与高产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惠州地区猴头菇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季节的确定 |
2 栽培场地的选择 |
3 菌种的制作 |
4 栽培料的配制 |
5 装袋灭菌 |
6 接种及发菌管理 |
7 岀菇管理 |
8 采收 |
(2)毛韧革菌和胶状溶杆菌代谢产物挖掘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天然产物分离技术的发展 |
1.前言 |
2.传统分离技术 |
2.1 萃取分离法 |
2.2 薄层色谱(TLC) |
2.3 硅胶柱色谱法 |
2.4 凝胶过滤色谱法 |
2.5 离子交换色谱法 |
3.新的分离技术 |
3.1 吸附树脂法 |
3.2 高效液相色谱 |
3.3 高速逆流色谱法 |
3.4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4.联用技术 |
4.1 单一类型未知化合物的挖掘 |
4.2 已知化合物高纯度、高产量分离 |
5.小结 |
第二章 毛韧革菌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 |
1.前言 |
2.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培养基筛选 |
2.3 毛韧革菌的发酵与分离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培养基筛选结果 |
3.2 化合物分离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胶状溶杆菌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培养基筛选 |
2.3 发酵与分离过程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筛选结果 |
3.2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和结构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一株野生猴头菇生物学特性及农艺形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来源 |
1.2 培养基配方 |
1.3 试验方法 |
1.3.1 菌丝生长速率。 |
1.3.2 原种及栽培种制作。 |
1.3.3 出菇试验。 |
2 试验结果 |
2.1 母种菌丝生长特征测定 |
2.2 原种培养记录 |
2.3 栽培袋生长情况 |
2.4 农艺形状 |
3 结论 |
(4)双孢蘑菇多孢杂交育种及添加剂菌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双孢蘑菇概述 |
1.2 国内外双孢蘑菇菌种概况 |
1.3 国内外食用菌添加剂研究现状 |
1.4 双孢蘑菇菌种选育研究概况 |
1.5 育种目标 |
1.6 DNA分子标记在双孢蘑菇育种中的应用 |
1.7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双孢蘑菇高产杂交亲本筛选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双孢蘑菇多孢杂交及杂交子筛选与品比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双孢蘑菇基础谷粒菌种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双孢蘑菇添加剂菌种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供试菌株ITS序列 |
附录B 拟自交子及杂交子子实体 |
附录C 拟自交子及杂交子菌株 |
附录D 谷粒菌种正交试验菌种表观图 |
附录E 不同添加剂种类及不同添加比例菌种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玉米芯栽培猴头配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母种及原种制备 |
1.3.2 栽培种制备 |
1.3.2. 1 培养基配制 |
1.3.2. 2 装袋、灭菌与接种 |
1.3.2. 3 发菌管理 |
1.3.2. 4 出菇管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出菇期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6)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食用菌生长适应性 |
1.1 食用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
1.2 食用菌对营养条件的适应性 |
1.3 食用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巴尔喀什黑伞纯菌丝体获得 |
2.1 不同培养基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成活的影响 |
2.2 不同接种方式对菌丝体获得的影响 |
2.3 不同组培接种块大小、年龄及切取部位对菌丝体获得的影响 |
第3章 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环境因子 |
3.1 温度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 光照/黑暗处理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
3.3 不同PH值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
3.4 不同含水量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章 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营养条件 |
4.1 碳源 |
4.2 氮源 |
4.3 不同碳氮比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
4.4 不同氯化钠、硫酸钠浓度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章 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初探 |
5.1 菌种制备配方筛选 |
5.2 菌种制备最佳配方比较 |
5.3 出菇驯化培养料筛选 |
5.4 人工驯化栽培出菇试验 |
5.5 固体培养料理化性状研究 |
第6章 结论 |
6.1 纯菌丝体获得技术 |
6.2 环境因子适应性特点 |
6.3 营养因子选择性利用 |
6.4 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人工栽培及多糖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或引言) |
1.2 花脸香蘑研究概况 |
1.2.1 花脸香蘑形态特征 |
1.2.2 花脸香蘑营养价值 |
1.2.3 花脸香蘑药用价值 |
1.2.4 花脸香蘑生物学特性 |
1.2.5 花脸香蘑的人工驯化栽培 |
1.2.6 花脸香蘑多糖的研究 |
1.2.7 花脸香蘑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
1.2.8 花脸香蘑其它方面的研究 |
1.3 食用菌多糖研究概况 |
1.3.1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 |
1.3.2 食用菌多糖的脱色 |
1.3.3 食用菌多糖的脱蛋白 |
1.3.4 食用菌多糖小分子杂质的去除 |
1.3.5 食用菌多糖的纯化 |
1.3.6 食用菌多糖结构的研究 |
1.3.7 食用菌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野生香蘑生态环境调查及系统发育分析 |
2.1 野生香蘑生态环境调查 |
2.1.1 齐齐哈尔双河农场生态环境条件 |
2.1.2 牡丹江镜泊湖自然风景区生态环境条件 |
2.1.3 牡丹江三道关自然风景区生态环境条件 |
2.2 香蘑子实体采集 |
2.3 香蘑菌种分离 |
2.4 ITS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香蘑子实体采集 |
2.5.2 香蘑菌种分离 |
2.5.3 香蘑系统发育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花脸香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 |
3.1 花脸香蘑两种出菇方式对比试验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花脸香蘑栽培配方对比试验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碳氮源对人工栽培花脸香蘑菌丝生长及多糖产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菌种来源与培养 |
4.1.4 不同碳源液体培养基的配制 |
4.1.5 不同氮源液体培养基的配制 |
4.1.6 菌丝体的培养 |
4.1.7 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的测定 |
4.1.8 菌丝体多糖含量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4.2.2 麦角固醇标准曲线 |
4.2.3 不同碳源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4.2.4 不同氮源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4.2.5 不同碳源对菌丝体多糖产量的影响 |
4.2.6 不同氮源对菌丝体多糖产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野生花脸香蘑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原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样品预处理 |
5.1.4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5.1.5 花脸香蘑多糖提取单因素试验 |
5.1.6 正交试验结果 |
5.1.7 花脸香蘑多糖提取率的确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花脸香蘑多糖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 |
5.2.2 正交试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人工栽培花脸香蘑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原料与试剂 |
6.1.2 仪器与设备 |
6.1.3 菌种来源与培养 |
6.1.4 菌丝的培养 |
6.1.5 试验样品预处理 |
6.1.6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6.1.7 花脸香蘑菌丝体多糖提取单因素试验 |
6.1.8 正交试验 |
6.1.9 花脸香蘑菌丝体多糖提取率的确定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花脸香蘑菌丝体多糖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 |
6.2.2 正交试验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7 野生花脸香蘑子实体多糖结构分析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原料与试剂 |
7.1.2 仪器与设备 |
7.1.3 花脸香蘑子实体粗多糖提取 |
7.1.4 LSP-80脱色素 |
7.1.5 花脸香蘑子实体粗多糖中糖含量测定 |
7.1.6 样品中糖醛酸含量测定 |
7.1.7 紫外扫描 |
7.1.8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7.1.9 样品中核酸含量测定 |
7.1.10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
7.1.11 样品中灰分含量测定 |
7.1.12 样品中单糖组成分析 |
7.1.13 样品分子量测定 |
7.1.14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花脸香蘑子实体中粗多糖提取 |
7.2.2 样品的糖含量 |
7.2.3 样品中糖醛酸含量 |
7.2.4 紫外扫描 |
7.2.5 红外光谱分析 |
7.2.6 样品中核酸含量 |
7.2.7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 |
7.2.8 样品中灰分含量 |
7.2.9 样品单糖组成测定 |
7.2.10 LSP-30分子量测定及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 |
7.2.11 LSP-60分子量测定及Sephadex G-75凝胶柱层析 |
7.2.12 LSP-80分子量测定及Bio-Gel P-2凝胶柱层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香蘑菌株的rDNA ITS序列PCR产物测序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猴头菇母种与原种培养基不同配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培养基 |
1.2.1 母种培养基[1],[2] |
1.2.2 原种培养基 |
1.3 麦粒、玉米粒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
1.4 木屑、棉子壳、玉米芯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
1.5 菌丝生长状况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母种培养基上猴头菇菌丝生长情况 |
2.2 不同原种培养基中猴头菇菌丝生长情况 |
3 结论 |
(9)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筛选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平菇研究现状 |
1.3.1 平菇发展状况 |
1.3.2 平菇发展目前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的筛选 |
2.1 试验材料 |
2.1.1 仪器与设备 |
2.1.2 供试菌株 |
2.1.3 供试培养基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丝复壮、活化菌种 |
2.2.2 一级种(母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
2.2.3 二级种(原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
2.2.4 出菇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一级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
2.3.2 二级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
2.3.3 各菌株高温条件下栽培试验比较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一级种菌丝耐高温情况 |
2.4.2 二级种菌丝耐高温情况 |
2.4.3 各菌株高温条件下栽培试验 |
2.4.4 各菌株高温性的综合评定 |
第三章 平菇高温期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培养料 |
3.1.2 场地 |
3.1.3 供试菌株 |
3.1.4 二级种生产 |
3.1.5 栽培方式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栽培季节的选择 |
3.2.2 培养基配方 |
3.2.3 含水量对比试验 |
3.2.4 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影响试验 |
3.2.5 菌袋摆放密度的研究 |
3.2.6 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 |
3.2.7 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平菇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
3.3.2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平菇子实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3.3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平菇生物转化率的影响 |
3.3.4 最佳培养基配方的综合评定 |
3.3.5 培养基最佳含水量的研究 |
3.3.6 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影响试验 |
3.3.7 菌袋摆放密度的研究 |
3.3.8 发菌阶段各环境因子对菌丝的影响 |
3.3.9 出菇阶段环境因子对平菇子实体的影响 |
3.3.10 杂菌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培养基配方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
3.4.2 培养基最佳含水量的研究 |
3.4.3 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综合分析 |
3.4.4 菌袋摆放密度的综合分析 |
3.4.5 发菌阶段各环境因子对菌丝的影响 |
3.4.6 各环境因子对子实体生长阶段的影响 |
3.4.7 病虫害及杂菌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马铃薯废渣在三种侧耳属食用菌培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简介 |
1.1.1 马铃薯的基本成分、营养价值及养生保健效果 |
1.1.2 马铃薯的起源与传播 |
1.1.3 马铃薯业加工现状 |
1.2 马铃薯渣简介 |
1.2.1 马铃薯渣的基本成分及性质 |
1.2.2 马铃薯渣综合利用现状 |
1.3 食品工业废渣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凤尾菇的培育 |
2.1 概述 |
2.1.1 凤尾菇简介 |
2.1.2 凤尾菇的营养价值及食疗功效 |
2.1.3 凤尾菇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及主要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凤尾菇母种的制作 |
2.3.2 凤尾菇液体种的制作 |
2.3.3 固体玉米种制作 |
2.3.4 菌袋制作 |
2.3.5 凤尾菇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 |
2.3.6 凤尾菇的各生长阶段 |
2.3.7 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培养条件及培养基配方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姬菇的培育 |
3.1 概述 |
3.1.1 姬菇简介 |
3.1.2 姬菇的市场前景 |
3.1.3 姬菇栽培行业的生产技术现状 |
3.1.4 姬菇的形态及营养成分 |
3.1.5 姬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及主要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姬菇液体种制作 |
3.3.2 姬菇固体玉米种制作 |
3.3.3 菌袋制作 |
3.3.4 姬菇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 |
3.3.5 姬菇的各生长阶段 |
3.3.6 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培养条件及培养基配方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小白侧耳的培育 |
4.1 概述 |
4.1.1 小白侧耳简介 |
4.1.2 小白侧耳的营养价值、食疗功效及市场前景 |
4.1.3 小白侧耳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及主要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液体种制作 |
4.3.2 固体玉米种制作 |
4.3.3 菌袋制作 |
4.3.4 小白侧耳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 |
4.3.5 小白侧耳的各生长阶段 |
4.3.6 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培养条件及培养基配方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饲用酶活性检测 |
5.1 概述 |
5.1.1 菌糠简介 |
5.1.2 木聚糖酶简介 |
5.1.3 β-葡聚糖酶简介 |
5.1.4 植酸酶简介 |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食用菌菌糠粗酶液的提取 |
5.3.2 木糖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木聚糖酶活性测定 |
5.3.3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及β-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5.3.4 磷酸根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植酸酶活性的测定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猴头菇玉米粒菌种培养基与高产配方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惠州地区猴头菇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 张美霞,曾宇杰,丘志博,周颖军,叶镜岳,杨自轩. 园艺与种苗, 2021(03)
- [2]毛韧革菌和胶状溶杆菌代谢产物挖掘与活性研究[D]. 蒲雪娟. 云南大学, 2020(08)
- [3]一株野生猴头菇生物学特性及农艺形状研究[J]. 杜忠伟,胡志强,亢学平,李建,王旭,王鑫. 中国林副特产, 2020(01)
- [4]双孢蘑菇多孢杂交育种及添加剂菌种的研究[D]. 李寿建.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5]玉米芯栽培猴头配方筛选[J]. 李艳芳,魏雅冬,李贺,王相刚,史春歌,尹晓宇,张立伟,刘志刚.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1)
- [6]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D]. 刘玉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7]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人工栽培及多糖结构分析[D]. 伦志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1)
- [8]猴头菇母种与原种培养基不同配方试验[J]. 李凤美,张志军,周永斌,訾惠君,刘连强. 食用菌, 2013(04)
- [9]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筛选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 刘国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马铃薯废渣在三种侧耳属食用菌培育中的应用研究[D]. 卢嘉宝.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