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天[1](2021)在《基于FCFF模型的零售企业价值评估 ——以高鑫零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互联网+”的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后零售业就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线上零售巨头阿里巴巴、唯品会及京东等品牌不断推陈出新,占领了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传统线下零售企业为了保持市场地位,开始纷纷开拓线上业务,向新零售企业转型。评估转型前后的零售企业价值,可以评价转型成果,及时扫清转型过程的障碍。同时,评估结果可以为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支撑。现代企业价值评估体系自成立至今理论基础逐渐完备,评估方法逐渐增多。FCFF模型考虑了企业作为整体的未来现金流量,有效克服了市场法对于市场信息的依赖和成本法的成本重置难题。因此,本文选取目前国内最大的零售商高鑫零售作为案例企业,运用FCFF进行企业价值评估,从而得出评估结论和相关启示。有利于投资者分析标的企业的实际价值,同时提高被评估企业的估值准确度。在了解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的概念基础上,本文依托于资本成本理论、竞争均衡理论和MM理论,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利用FCFF模型来评估出高鑫零售在评估基准日的企业价值,再通过计算市场法下的相对价值评估模型评估出的企业价值,分别计算出二者的评估差异率。然后根据模型应用的整个过程得出相关的应用启示,为零售行业企业的价值评估工作提供了一定借鉴。最终本文得出了FCFF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使用FCFF模型评估出的企业内在价值预测较为精准、企业价值评估工作中要不断优化精进模型的结论,同时针对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希望借助对该案例的研究,系统地了解FCFF模型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流程,为企业的实际价值评估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我国资产评估事务的推进,有利于投资者剖析投资企业的内在价值,制定科学有效的投资策略。
王洪盾[2](2020)在《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形势下,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就要求挖掘自身潜力,减少对国外技术与市场的依赖,这就需要加强自主创新,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逐年提升,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此次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频频在核心技术上对我国企业卡位,对我国的重要高新技术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充分地说明企业自主创新对企业自身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影响我国企业研发的关键因素,如何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就显得至关重要。围绕上述问题,全文运用2008-2018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展开分析。以往的研究中,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探究企业研发的尝试并不多,关于公司治理如何影响企业研发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正基于此,全文立足于我国投资者保护法律不完善,股权集中度高的典型事实,借鉴委托代理理论,考察公司治理如何影响企业研发;针对如何激励企业研发,分析了企业研发对企业绩效的关系,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论证了二者的内在逻辑与传导机制。全文以公司治理为逻辑起点,企业研发为中介效应,企业绩效为最终目标,沿着“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企业绩效”的逻辑主线展开。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绩效,检验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二权之差与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控股股东的二权偏离会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其它变量相同的情况下,控股股东的国有股权性质对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国有控股股权对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的负向作用。(2)董事会规模与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由于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导致董事会规模不能给公司的效率提升带来积极作用,反而起到了负面影响;同样在控股股东控股的股权结构之下,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难以独立,无法真正地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研究还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占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由董事长兼任CEO的上市公司,其企业TFP增长率显着低于其他两职分任的公司,说明两职兼任对企业TFP增长率有负向作用。(3)高管薪酬可以显着地提升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而高管的股权激励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并无显着作用,只对企业短期价值的提升有促进作用。(4)从股权性质差异做进一步分析,发现控股股东的二权分离率对非国有控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国有控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并不显着;这说明缓解非国有控股公司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至关重要。(5)从行业异质性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看,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非国有控股的新兴行业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偏离与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负相关关系更为显着,说明第二类代理问题对非国有控股的新兴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抑制作用,而我国新兴行业的许多上市公司是非国有控股公司,这一结果更凸显了解决第二类代理问题对于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公司治理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研发。通过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越严重,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越低;分控股股东的股权性质来看,相较于国有背景实际控制人,非国有背景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分行业看来看,相较于传统制造业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对于新兴制造业公司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由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引致的资金占用等“掏空”行为会加剧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进而间接抑制研发投入,融资约束对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研发投入强度存在中介效应。再次,企业研发对企业价值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着作用。具体来看:(1)通过理论推导发现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可视为实物资本与无形资本收益率的加权平均,二者的权重主要取决于在生产中实物资本与无形资本的重要性。进一步地,将研发活动分解为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效率与专利质量,引入实证模型检验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效率与专利质量均与公司价值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研发投入、研发效率与专利质量进行量纲的标准化处理并回归,结果发现在研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专利质量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最为突出,说明在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与提升研发效率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关键技术上要持续发力,提升技术创新的含金量。(2)企业研发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保持其他变量不变,我国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与研发效率每提升一个标准单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1%,相较于研发投入强度与研发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研发产出的质量,检验结果显示,专利质量每提升一个标准单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3%。最后,检验了企业研发中介效应的存在性。运用实证分析法将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三者纳入到同一框架,建立中介效应的回归方程组,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传导机制中,企业研发确实存在着显着的中介效应,考虑内生性与稳健性的情况下,中介效应依然显着。这一结果印证了本文逻辑主线,即公司治理是问题的逻辑起点,企业研发为中介效应,企业绩效为最终结果。公司治理会通过直接和间接(企业研发)两种渠道最终影响企业绩效。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揭示了公司治理对企业研发的影响机制,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对企业研发的影响机制;第二,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引入内生增长模型,解释技术创新如何提升企业价值,为理解技术创新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三,将企业研发的过程拆解为研发投入、研发效率与专利质量三个部分,并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种企业绩效,解释了企业研发对于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
顾洁[3](2020)在《韵达快递反向购买新海股份的会计处理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是我国快递行业的丰收年,韵达快递、申通快递、圆通快递、顺丰快递均以借壳上市构成反向购买的方式成功的登陆我国的资本市场,该事项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的发布正式提出了关于反向购买的概念和操作准则,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中第一次出现反向购买的概念,首次对其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规范,企业可以根据具体业务来选择使用反向购买法或权益性交易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目前,我国仍沿用此规定。随着我国反向购买的交易模式日趋复杂,与反向购买相关的会计准则在实操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近年来,大多数案例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权益性交易法,但是每个反向购买案例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会计处理方式的差异,并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不同的影响。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根据企业公布的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决策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差异的影响,存在企业主观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局面。因此,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反向购买的准则,将现有的反向购买的定义进一步完善,统一将反向购买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进行规范,加强监督企业的信息披露,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理清了借壳上市和反向购买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反向购买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国内外反向购买会计处理的相关文献,探讨了企业合并成本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反向购买中商誉的计量和合并报表的编制,并将国外反向购买会计准则与我国反向购买会计处理进行了比较,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然后通过了解反向购买会计处理方法在我国A股市场的具体应用情况,研究韵达快递反向购买新海股份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经济后果。最后得出结论:反向购买交易形式复杂多样,准则并未规范权益性交易法的合并成本计算方法,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下企业合并成本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权益性交易法是企业的首选。最后,对完善我国反向购买相关会计处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张玮帆[4](2020)在《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以科陆电子并购百年金海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特别从2014年开始,国家对并购重组模式的改革出台了多项新政策,积极引导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行为,越来越多企业以并购方式扩大规模,这使得市场商誉总额持续增长。同时,由于后续的经营管理不善致使企业计提了大量的商誉减值,不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造成巨大冲击,也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埋下隐患。在此背景下,对并购商誉的会计处理引发各界的广泛讨论。本文主要对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阐述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和意义,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商誉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及列报披露的研究成果,并对商誉相关理论和并购估值方法进行系统阐述,为接下来的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支持。其次,对案例——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陆电子)并购百年金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年金海)的并购交易情况进行整理,包括并购动因、并购交易的过程、商誉的初始确认、后续计量、信息披露情况以及业绩承诺的完成情况。再者,根据以上情况的梳理,发现案例中商誉的会计处理存在以下问题: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虚高、后续未及时计提商誉减值、存在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以及商誉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并针对上述问题具体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在商誉的初始计量方面,应当合理评估收益法下的估值指标,明确界定商誉和无形资产,并增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管;在后续计量方面,通过对商誉在后续不同方式的计量结果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商誉的后续计量可将摊销与减值测试有机结合;在完善商誉信息披露方面,应当在建立完善企业商誉内控制度,完善商誉信息披露的准则要求,并加强对商誉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对规范我国并购商誉的会计处理起到一定的作用,缓解由商誉减值带来的风险,让资本市场能够平稳有序发展。
张天慧[5](2020)在《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并购成长型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博雅生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模式,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的升级和优化成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大方向,并购的浪潮不断涌现。并购外延式的成长模式与靠企业自身资产和技术的积累实现利润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式相比,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获得生存发展所需的技术、市场、产品等资源,因此企业更偏向并购发展的路径。目前,企业在进行并购时有两种资源整合的方式:一种是采用自有资本,一种是引入并购基金,两种资源整合方式受企业的青睐程度都很高。但是,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并购重组,企业估值对于并购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于并购成长型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和应用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大部分还局限在理论和实证层面,并购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怎样为企业实现价值创造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因此对并购成长型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分析有一定的及时性和必要性。并购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公司可以快速扩展业务规模,提升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并实现多元化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例如美国和欧洲,经历了六次并购浪潮,每一次并购都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工业资本积累,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给我们启示,随着一个国家资本市场各个阶段的发展,并购是企业控制成本、寻求外部资源整合、改善产业链布局以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博雅生物是一家制药公司,其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血液制品公司和受人尊敬的制药集团”。该公司在深耕其主营产品血液制品的同时,坚持以并购外延战略为企业战略,巧借大股东高特佳在医学领域的投资优势,进入能迅速形成细分市场优势的医药领域,快速整合行业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同时,公司所属行业属于国家重点发展行业,并购成长的发展模式在行业中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也为企业成为受人尊敬的制药集团奠定了基础。为了有效评估此类并购成长型公司的战略价值和企业增长模式,本文使用剩余收益模型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关于企业并购成长和剩余收益模型的各种研究观点。在分析成长型企业并购特点的基础上,对剩余收益评价方法的内涵和应用条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案例研究部分,以并购成长型企业博雅生物的价值评估为本文案例,验证了基于并购成长型企业特征的剩余收益价值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总结了剩余收益评估方法在并购成长型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意义,并从监管者、管理者和投资者三个角度进行启示总结。研究表明:(1)企业价值评估不能脱离经济金融环境,要结合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特征和优势全面分析,深入分析经济环境、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保证价值评估有效性的基础。(2)对于企业价值的预测是在企业现有历史业绩的基础上进行假设的,需要对企业的历史财务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和价值增加来源,为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假设提供合理依据。(3)价值评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考虑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对企业进行区间估值,从而使企业的估值更有现实意义,并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朱欣怡[6](2020)在《基于EVA的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以BSY公司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破竹而出。“数字化”发展的今日,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要求越来越高,更多优秀的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成为其中的一员,它们为创新而生,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总会遇到不少问题,如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风险较大、研发管理较弱等,这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对企业未来发展形成阻碍,因此这需要公司发现经营问题,并研究出解决措施。EVA业绩评价方法将股东财富放在第一位,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与价值创造,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注重研发创新,其发展方向在短时间内难以确定,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因此作为较为新兴的评价手段,EVA能够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性得出最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既能让企业信息使用者观察到企业各年度创造的价值,又能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研究基础,提供正确的决策方向。本文以EVA业绩评价方法为基础,选取高新技术企业典型案例BSY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理论法和国资委“第30号令”研究的简化法对公司2013年——2018年的经营状况进行EVA的计算以分析其业绩水平,将两种结果与传统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再将理论法与简化法的计算结果进行纵向对比,最终发现基于理论法得出的业绩结果更为精准地体现了BSY公司的真实价值,BSY公司的经营较为波动,与行业发展环境和公司经营策略的原因相一致。BSY公司的案例研究对于EVA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绩评价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确定EVA的各项调整方案,文章最后也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余祺鹏[7](2020)在《基于收益法下白酒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研究 ——以老白干酒并购丰联酒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企业整体进行估值是在整个资产评估行业里的不可或缺的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根据《资产评估法》,企业的上市,企业的合并与分立,企业走向海外市场,都必须要进行企业价值评估,以确保相关这的利益。市场上一直运用的收益法只是单独站在被评估企业的角度去评估其价值,当前针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评估参数的选择上面,或者改进计算方法,使得评估结果更加精确。但是一家企业被并购或者收购别的企业,这都不是单独一个公司的事情,往往会产生协同效应以及期权价值,这些一定程度上会使得被并购方有一个增值影响,出现“1+1>2”的结果。因此,并购行为下的企业价值评估不能仅仅使用传统的收益法,这样会忽视一部分被评估企业并购后才能体现的价值,这也是本文的探索所在。近年来白酒企业并购行为频发,而采取的评估方法也多为收益法,所以本文选择老白干酒并购丰联酒业这一案例,结合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的理论基础,先简单介绍原方案下丰联酒业的评估细节,发现原方案确实忽略了丰联酒业企业价值的增值部分。之后再从多个角度分析出原方案存在的其它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再对丰联酒业的企业价值范围进行补充,较为深刻的实践了评估白酒企业内在价值的具体过程,得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评估结果。通过本文针对丰联酒业的价值评估实践,可以看出当丰联酒业被老白干酒收购之后,产生的协同效应还有期权价值都会使丰联酒业出现评估增值,这个增值应该也会出现在其它行业的企业并购当中。希望以后评估人员在进行企业价值的评估时,应该考虑全面,对被评估企业可能增值的部分也要进行评估,可以更加客观公允地确定收购价格,这样才能保证被收购方的利益,也能便于收购方决定是否作出收购决策。
兰丽雅[8](2020)在《基于对赌协议的广日股份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企业并购重组事件不断涌现,巨额商誉的确认及其减值“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对公司价值产生巨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外,并购双方签订的对赌协议也在企业并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赌协议作为投资者的保护协议,是否真正起到了风险防范的作用,对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商誉确认产生哪些影响还是值得考虑的。因此,基于对赌协议的并购商誉应如何实施会计处理,商誉后续的计量方法如何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选取广日股份并购松兴电气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考虑了并购双方签订的对赌协议的期权性质,分别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和B-S期权定价模型评估了基于对赌协议的松兴电气的企业价值,得出了初始计量时商誉被高估的结论。之后采用公司现行的减值测试法进行商誉后续计量分析,得出不足。接着,模拟系统摊销法、减值测试与系统摊销相结合的这两种方法来对商誉进行后续计量,之后将模拟的结果与广日股份现行的商誉后续处理法带来的经济效果、报表项目等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出适合基于对赌协议的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本文研究发现,对赌协议是企业合并商誉高估的助推器,而现行的商誉后续计量方法依赖会计主观判断,导致商誉相关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并造成并购后公司业绩波动的后果。系统摊销法和减值测试法各有利弊,仅仅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并不能真正地提高并购商誉的信息披露质量。减值测试与系统摊销结合法下并购商誉需要摊销计入本年利润,能够促进企业在期初确认商誉时进行合理的估值,抑制企业在合并时过分高估商誉价值的行为。同时也能够以更为缓和的方式逐期摊销账面上的合并商誉数额,缓解大量的商誉减值给企业带来的业绩危机影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利用商誉减值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监管机构制定相应的并购会计处理规则,保护投资者利益。
王冬梅,林旭锋,刘云[9](2020)在《对2014年以来若干会计准则修订的反思》文中指出针对2014年以来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政府补助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以及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修订所引起的账务处理和报表项目列示的变化,分析其可取之处,同时对其中的不足进行反思。我国会计准则的修订除了要兼顾与国际惯例的趋同,还应遵循真实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融洽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陈苏[10](2020)在《XLM公司并购业务中对赌协议的会计处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蒸蒸日上,企业并购活动方兴未艾。并购带来资本市场的投资机遇,同时也带来风险,众多标的公司在被并购后无法达到原先预期的业绩,成为资本市场的风险隐患,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为降低这一并购风险,上市公司往往会在并购业务中附带对赌协议,通过分期解锁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调节交易对价。依照现行会计准则,对赌协议属于或有对价,但对赌协议类型众多,现行会计准则对相关账务处理的具体操作尚缺乏明确的指引和规范,导致实务中不同公司对于对赌协议的处理在确认原则、列报项目和计量标准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XLM公司2015年并购绿城传媒的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XLM公司在并购时、承诺期以及承诺期后第一年的会计处理。公司在本次案例中,将全部并购价款计入合并成本,产生大额并购溢价。本文搜集XLM公开资料,获取估值所需的相关指标,并带入B-S期权定价模型,估算出对赌协议价值,再采用分拆计量的方式,重新进行会计处理,并对比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下报表差异和并购绩效差异。通过对比发现,两种处理方法累计损益相同,但是在承诺期内的各个年份,损益有差别。整体计量由于不考虑对赌协议的价值,使得并购商誉偏高,并影响了后续期间的商誉减值金额,导致前期利润更高,后期利润更低(亏损更大),整体上利润波动更大。而分拆计量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对赌协议的价值,并在利润表中反映出其价值逐年损耗的过程,使得并购绩效评价也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分拆计量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通过案例研究,本文认为,以净利润等财务指标为对赌标的且以现金结算的对赌协议应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分拆计量的难点在于公允价值的估值。由于目前的实践中,并购业务的双方均将对赌协议视作无偿的附带条款,因而并购时的估值报告也不会单独披露其价值,导致会计人员不便采用分拆计量,也难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因此,需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出台明确的规范、指引和解释来推动分拆计量方法。另一方面,对赌协议种类众多,不同的种类需要有不同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规范,不同的赔偿款计算方法也会影响会计计量;签订协议的双方作为不同的会计主体,处理方法也不一样,若进行分拆计量,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完善的具体准则予以规范。
二、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CFF模型的零售企业价值评估 ——以高鑫零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贡献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述和理论 |
2.1 相关概述 |
2.1.1 企业价值 |
2.1.2 企业价值评估 |
2.1.3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2.2 相关理论 |
2.2.1 资本成本理论 |
2.2.2 竞争均衡理论 |
2.2.3 MM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FCFF模型的基本架构和原理 |
3.1 FCFF模型概述 |
3.2 FCFF模型的基本公式 |
3.2.1 单阶段增长模型 |
3.2.2 二阶段增长模型 |
3.2.3 多阶段增长模型 |
3.3 FCFF模型的基本步骤 |
3.3.1 确定基础期和预测期 |
3.3.2 预测自由现金流量 |
3.3.3 选取折现率 |
3.4 FCFF模型的优劣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价值评估背景 |
4.1 零售行业状况 |
4.1.1 零售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4.1.2 零售行业PEST分析 |
4.1.3 零售行业综合分析 |
4.2 公司基本状况 |
4.2.1 公司简介 |
4.2.2 发展历程 |
4.3 公司财务状况 |
4.3.1 盈利能力分析 |
4.3.2 偿债能力分析 |
4.3.3 营运能力分析 |
4.3.4 发展能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FCFF模型的具体应用 |
5.1 FCFF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5.1.1 零售行业分析 |
5.1.2 评估对象分析 |
5.2 高鑫零售的企业价值评估过程 |
5.2.1 确定基础期和预测期 |
5.2.2 预测自由现金流量 |
5.2.3 选取折现率 |
5.3 高鑫零售企业估值结果 |
5.3.1 FCFF模型评估结果 |
5.3.2 市场法评估结果 |
5.3.3 评估结论 |
5.4 评估差异原因分析 |
5.4.1 股票市场方面 |
5.4.2 企业自身方面 |
5.4.3 评估方法方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FCFF模型的应用启示 |
6.1 立足企业的经营战略 |
6.2 注重过程的动静结合 |
6.3 修正模型的各项指标 |
6.4 分析指标的具体差异 |
6.5 发掘过程的潜在信息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2)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公司治理 |
1.2.2 技术创新 |
1.2.3 企业研发 |
1.2.4 企业绩效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定性分析法 |
1.4.3 实证研究法 |
1.5 贡献与不足 |
1.5.1 贡献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技术创新理论 |
2.2 公司治理与企业研发的相关研究 |
2.2.1 内部治理因素与企业研发 |
2.2.2 外部治理因素与企业研发 |
2.3 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
2.3.1 企业研发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
2.3.2 企业研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2.4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
2.4.1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 |
2.4.2 董事会结构与企业绩效 |
2.4.3 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定性分析 |
3.1 我国公司治理的制度变迁及阶段特征 |
3.2 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的趋势演进 |
3.2.1 公司治理水平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呈反向演化趋势 |
3.2.2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呈同向演变趋势 |
3.2.3 公司治理水平与企业绩效呈反向演化趋势 |
3.3 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的潜在问题 |
3.3.1 由控股股东把持的公司治理抑制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
3.3.2 投资者保护不足加剧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代理冲突 |
3.3.3 高控股权下的公司治理通过抑制企业研发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
3.3.4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依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
4.1 内在逻辑分析 |
4.1.1 以公司治理为逻辑起点 |
4.1.2 以企业研发为中介效应 |
4.1.3 以企业绩效为最终目标 |
4.2 假说提出 |
4.2.0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2.1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2.2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
5.1 基本模型与变量设定 |
5.2 实证检验结果 |
5.3 进一步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研发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1.2 变量定义 |
6.1.3 计量模型 |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1 描述性统计 |
6.2.2 实际控制人与企业研发强度 |
6.2.3 控股股东、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 |
6.2.4 稳健性分析 |
6.3 进一步分析:行业异质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企业研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7.1 企业研发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
7.1.1 实证研究设计 |
7.1.2 实证检验结果 |
7.1.3 稳健性检验 |
7.1.4 实证结果讨论与小结 |
7.2 企业研发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7.2.1 实证研究设计 |
7.2.2 实证检验结果 |
7.2.3 稳健性检验 |
7.2.4 实证结果讨论与小结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对企业研发作为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
8.1 基本模型与变量设定 |
8.2 实证检验结果 |
8.3 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
8.3.1 内生性检验 |
8.3.2 稳健性检验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3)韵达快递反向购买新海股份的会计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3 文献综述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业务的相关定义及判断标准 |
2.1.2 借壳上市的含义 |
2.1.3 反向购买的含义 |
2.1.4 企业合并、借壳上市和反向购买的区别 |
2.2 我国反向购买的相关会计规范 |
2.2.1 反向购买会计处理方法 |
2.2.2 企业合并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
2.2.3 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
2.2.4 合并报表的编制与列报 |
2.3 国内外会计准则在反向购买中的异同 |
2.4 相关理论概述 |
2.4.1 协同效应理论 |
2.4.2 信号理论 |
2.4.3 经济后果理论 |
3 案例介绍 |
3.1 我国反向购买现状及会计处理方法应用分析 |
3.1.1 我国反向购买现状 |
3.1.2 我国反向购买会计处理方法应用分析 |
3.1.3 总体问题 |
3.2 交易双方概况 |
3.2.1 韵达货运概况 |
3.2.2 新海股份概况 |
3.3 交易的具体方案 |
3.3.1 重大资产置换 |
3.3.2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3.3.3 交易的实施结果 |
4 案例会计处理分析 |
4.1 确定计量基础 |
4.1.1 购买方的确定 |
4.1.2 购买日的确定 |
4.1.3 判断上市公司是否构成业务 |
4.2 上市公司新海股份的会计处理 |
4.3 确认企业合并成本 |
4.4 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
4.4.1 权益性交易法 |
4.4.2 反向购买法 |
4.5 合并财务报表 |
4.6 案例总结 |
5 建议 |
5.1 进一步细化反向购买定义 |
5.2 明确反向购买中合并成本的计算方法 |
5.3 完善反向购买相关准则的制定 |
5.4 提高反向购买中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以科陆电子并购百年金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商誉的本质和确认 |
二、商誉后续计量研究 |
三、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研究 |
四、合并商誉信息披露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合并商誉相关理论 |
一、合并商誉的定义及确认 |
二、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 |
三、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 |
四、合并商誉披露的准则规定 |
第二节 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 |
一、成本法 |
二、收益法 |
三、市场法 |
第三章 并购案例概况及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现状 |
第一节 并购交易双方简介 |
一、科陆电子简介 |
二、百年金海简介 |
第二节 并购背景及动因分析 |
一、宏观政策大力支持背景下加强城市建设发展 |
二、构建智慧生态链,打造绿色智慧城市 |
三、内外兼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
第三节 并购交易过程及初始商誉确认 |
一、并购交易过程 |
二、并购商誉初始确认 |
第四节 业绩承诺及并购的商誉减值情况 |
一、业绩承诺完成情况 |
二、业绩补偿情况 |
三、科陆电子商誉减值计提情况 |
第五节 合并商誉的披露现状 |
一、合并商誉初始计量情况披露 |
二、合并商誉后续计量情况披露 |
第四章 科陆电子合并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合并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
一、合并商誉初始计量虚高 |
二、未及时确认商誉减值 |
三、一次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存在盈余管理动机 |
四、商誉信息披露不充分 |
第二节 针对合并商誉会计处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合并商誉初始计量虚高的原因 |
二、商誉减值测试中的可回收金额计量不准确 |
三、商誉减值测试方法具有主观性 |
四、商誉信息披露不充分原因 |
第五章 完善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建议 |
第一节 规范合并商誉初始确认相关建议 |
一、合理评估收益法的指标 |
二、明确界定商誉和无形资产 |
三、增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管 |
第二节 规范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相关建议 |
一、规范商誉减值测试的操作过程 |
二、将商誉摊销与减值测试有机结合 |
第三节 完善商誉信息的披露与监管 |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商誉内控制度 |
二、完善商誉信息披露准则要求 |
三、加强商誉信息披露的监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表目录 |
致谢 |
(5)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并购成长型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博雅生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并购成长式企业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剩余收益模型在企业价值评估领域的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并购成长型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概述 |
2.1 剩余收益价值评估的原理及模型 |
2.1.1 剩余收益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 |
2.1.2 剩余收益的价值评估模型 |
2.1.3 剩余收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
2.2 并购成长型企业的涵义及特征 |
2.2.1 并购成长型企业及其战略的内涵 |
2.2.2 并购成长型企业的运营特征 |
2.2.3 并购成长型企业的财务特征 |
2.2.4 并购成长型企业的价值创造特征 |
2.3 并购成长型企业剩余收益模型价值评估的内容框架 |
2.3.1 识别并购成长型企业的剩余收益价值驱动因素 |
2.3.2 预测并购成长型企业剩余收益 |
2.3.3 选择并购成长型企业价值风险折现率 |
2.3.4 计算并购成长型企业剩余收益估值结果 |
2.4 剩余收益模型应用于并购成长型企业价值评估的价值效益 |
2.4.1 全面反映并购成长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引导合理投资决策 |
2.4.2 规避并购成长型企业短期化行为 |
2.4.3 揭示企业并购成长战略推动核心竞争优势形成的过程 |
2.5 剩余收益模型应用于并购成长型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内在价值理论 |
2.5.2 资本成本理论 |
2.5.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博雅生物“并购成长”价值评估的案例介绍 |
3.1 博雅生物公司介绍 |
3.1.1 博雅生物的基本情况介绍 |
3.1.2 博雅生物的所属行业特征 |
3.1.3 博雅生物的公司成长趋势 |
3.2 剩余收益模型运用于博雅生物价值评估的评估背景 |
3.2.1 博雅生物历史业绩情况 |
3.2.2 博雅生物“产业+资本”的并购成长双轮驱动模式 |
3.2.3 博雅生物并购成长的历史回顾 |
4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博雅生物“并购成长”价值评估的案例分析 |
4.1 博雅生物“剩余收益”价值的价值驱动因素识别 |
4.1.1 外延并购发展战略带来的“剩余收益”价值驱动因素 |
4.1.2 产业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剩余收益”价值驱动因素 |
4.1.3 高政策监管带来的“剩余收益”价值驱动因素 |
4.2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博雅生物价值评估的模型构建 |
4.2.1 博雅生物应用剩余收益模型价值评估的基本原则 |
4.2.2 建立并购成长战略下博雅生物价值评估的经营假设 |
4.2.3 选择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博雅生物价值关键评估参数 |
4.2.4 构建博雅生物企业价值的“三阶段”剩余收益估值模型 |
4.3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博雅生物价值评估的假设体系构建 |
4.3.1 基于干净盈余观下的博雅生物历史报表重组 |
4.3.2 博雅生物“剩余收益”价值驱动因素的财务分析 |
4.3.3 博雅生物的收益预测假设 |
4.3.4 博雅生物的投资预测假设 |
4.3.5 博雅生物的筹资预测假设 |
4.3.6 博雅生物的股利分配假设 |
4.4 博雅生物“并购成长”模式下的剩余收益模型估值实施及稳健性检验 |
4.4.1 基于“并购成长”模式下的博雅生物未来剩余收益预测 |
4.4.2 博雅生物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三阶段”估值计算 |
4.4.3 “并购成长”模式下博雅生物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企业整体价 |
4.4.4 博雅生物剩余收益模型价值评估的假设预测稳健性检验 |
4.5 博雅生物“并购成长”模式下的剩余收益模型价值评估的效果评价 |
4.5.1 全面衡量博雅生物并购成长战略价值创造过程 |
4.5.2 客观评价博雅生物企业业绩,有利于经营管理 |
4.5.3 帮助博雅生物识别价值驱动因素,有利于价值管理 |
4.6 博雅生物基于剩余收益模型价值评估结果的价值改进对策 |
4.6.1 坚持企业并购成长战略,布局优质产业增厚业绩 |
4.6.2 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
4.6.3 加强对外信息披露透明度,展现企业自我约束力 |
5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并购成长企业价值评估的案例启示 |
5.1 剩余收益模型促使并购成长型企业管理者重视价值管理 |
5.1.1 剩余收益模型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公司价值来源,加强价值管理 |
5.1.2 剩余收益模型有助于管理者科学考评公司业绩,真实反映企业价值 |
5.1.3 剩余收益模型有利于管理者掌握公司价值创造过程,规避短期行为 |
5.2 剩余收益模型有助于投资者理性投资并购成长型企业 |
5.2.1 剩余收益模型有利于投资者洞察企业内在价值,提高投资决策合理性 |
5.2.2 剩余收益模型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成长机制,揭示投资价值源泉 |
5.3 剩余收益模型帮助监管者维护并购成长型企业资本定价科学性 |
5.3.1 剩余收益模型有助于市场监管者监管公司市值管理,降低资本定价泡沫率 |
5.3.2 剩余收益模型有利于监管者考察企业长期价值创造能力,促进并购市场繁荣稳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EVA的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以BSY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业绩评价相关理论 |
2.1.1 企业业绩评价的含义 |
2.1.2 业绩评价的传统方法 |
2.1.3 企业业绩评价相关理论概述 |
2.2 EVA的相关理论 |
2.2.1 EVA的含义 |
2.2.2 EVA相关理论概述 |
2.2.3 EVA的计算原理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3.3 文献述评 |
2.4 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2.4.1 传统方法应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 |
2.4.2 EVA应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 |
2.4.3 EVA比传统方法更具适用性 |
第三章 EVA在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 |
3.1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 |
3.1.1 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概述 |
3.1.2 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现状与不足 |
3.2 EVA应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的具体调整 |
3.2.1 基于理论法的高新技术企业EVA计算与调整 |
3.2.2 基于简化法的高新技术企业EVA计算与调整 |
第四章 基于EVA的 BSY公司业绩评价研究 |
4.1 案例背景 |
4.1.1 BSY公司介绍 |
4.1.2 BSY公司经营状况简介 |
4.2 BSY公司现行业绩状况分析 |
4.2.1 偿债能力 |
4.2.2 营运能力 |
4.2.3 盈利能力 |
4.2.4 发展能力 |
4.3 EVA在 BSY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 |
4.3.1 BSY公司的EVA计算 |
4.3.2 EVA与传统财务指标的汇总比较 |
4.4 EVA评价方法的现行优点与缺点 |
4.4.1 EVA的现行优点 |
4.4.2 EVA的现行缺点 |
第五章 BSY公司业绩评价案例结论与对策 |
5.1 案例结论 |
5.2 BSY公司的业绩评价发展对策 |
5.2.1 建立健全基于EVA的业绩评价体系 |
5.2.2 合理确定BSY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 |
5.2.3 利用政策与自身优势提升公司价值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基于收益法下白酒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研究 ——以老白干酒并购丰联酒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价值评估整体研究 |
1.2.2 收益法下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研究 |
1.2.3 并购产生的企业价值增值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企业价值并购评估理论基础 |
2.1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 |
2.1.1 企业并购价值与并购价值评估内涵 |
2.1.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介绍 |
2.2 企业价值增值理论 |
2.2.1 协同效应增值 |
2.2.2 期权价值增值 |
3 老白干酒并购丰联酒业的案例介绍 |
3.1 白酒行业概况 |
3.2 并购双方企业介绍 |
3.2.1 老白干酒公司简介 |
3.2.2 丰联酒业简介 |
3.3 并购双方财务状况介绍 |
3.3.1 偿债能力状况 |
3.3.2 盈利能力状况 |
3.3.3 营运能力状况 |
3.4 老白干酒并购丰联酒业的概述 |
3.4.1 并购原因 |
3.4.2 并购过程 |
3.4.3 并购意义 |
4 原评估方案的不足与新方案的设计 |
4.1 丰联酒业价值原评估方案的展示 |
4.1.1 收益法的选定 |
4.1.2 预测期和永续期的划分 |
4.1.3 原评估方案下的结果 |
4.2 原评估方案的不足 |
4.2.1 收益口径选择不当 |
4.2.2 评估基准日选择不当 |
4.2.3 企业价值评估范围不完整 |
4.3 新方案的设计 |
5 基于新方案的丰联酒业价值评估实践 |
5.1 丰联酒业的内在价值的估算 |
5.1.1 丰联酒业未来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的确定 |
5.1.2 丰联酒业权益资本成本的确定 |
5.1.3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法下的企业并购价值估算 |
5.2 老白干酒并购丰联酒业协同效应的增值 |
5.2.1 协同效应分析 |
5.2.2 协同效应价值估算 |
5.3 丰联酒业的期权价值评估 |
5.3.1 期权参数的确定 |
5.3.2 丰联酒业期权价值估算 |
5.4 新方案下的丰联酒业总价值估算及合理性分析 |
5.4.1 丰联酒业总价值估算 |
5.4.2 总价值的合理性分析 |
6 新方案下企业价值评估的启示 |
6.1 收购方应当明确收购目的 |
6.2 被收购方可以合理提高交易价格 |
6.3 评估人员应当考虑“看不见”的价值 |
6.4 政府部门应当完善企业信息披露体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对赌协议的广日股份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赌协议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合并商誉计量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合并商誉计量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商誉会计计量准则的相关理论 |
2.1.1 合并商誉初始计量 |
2.1.2 合并商誉后续计量 |
2.2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
2.2.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理论 |
2.2.2 对赌协议中的期权定价原理 |
第3章 广日股份并购松兴电气案例介绍 |
3.1 并购背景及公司简介 |
3.1.1 并购背景 |
3.1.2 并购双方公司简介 |
3.2 并购原因及对赌协议的签订过程 |
3.2.1 并购原因 |
3.2.2 对赌协议的签订过程 |
3.3 并购结果及对赌未完成的原因分析 |
3.3.1 并购结果 |
3.3.2 对赌未完成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对赌协议下广日股份并购商誉的后续计量分析 |
4.1 案例的典型性分析及并购商誉的形成 |
4.1.1 案例的典型性分析 |
4.1.2 并购商誉的形成 |
4.1.3 对赌协议对并购商誉的影响 |
4.2 广日股份现行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及其问题分析 |
4.2.1 减值测试法下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 |
4.2.2 减值测试法下广日股份相关报表项目 |
4.2.3 减值测试法存在的问题 |
4.3 系统摊销法下广日股份商誉及相关报表项目分析 |
4.3.1 系统摊销法下广日股份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 |
4.3.2 系统摊销法下广日股份相关报表项目分析 |
4.4 摊销与减值相结合下广日股份商誉及相关报表项目分析 |
4.4.1 摊销与减值相结合法下广日股份商誉后续计量 |
4.4.2 摊销与减值相结合法下广日股份相关报表项目分析 |
4.5 三种后续计量模式的对比分析 |
4.5.1 经济后果对比 |
4.5.2 报表项目对比 |
4.5.3 可操作性对比 |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对2014年以来若干会计准则修订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利润表项目列示的不合理之处 |
(一)未单独列示毛利 |
(二)财务费用列报在营业利润中未必合适 |
(三)营业总成本在勾稽关系上不成立 |
二、CAS 16和《通知》新增利润表营业利润项目的合理性 |
三、CAS 2和CAS 22所引起的不能自洽和互洽之处 |
(一)CAS 2不能自洽之处 |
(二)CAS 22不能自洽之处 |
(三)CAS 2与CAS 22不能互洽之处 |
四、结论与建议 |
(10)XLM公司并购业务中对赌协议的会计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关于对赌协议的相关研究 |
2.2 国外关于对赌协议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理论分析 |
3.1 对赌协议的范围界定 |
3.2 对赌协议的经济性质 |
3.3 对赌协议的会计确认 |
3.3.1 对赌协议的会计性质 |
3.3.2 对赌协议与合并成本 |
3.3.3 界定或有对价和雇佣报酬 |
3.3.4 对赌协议与金融工具 |
3.4 对赌协议的会计计量 |
3.4.1 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
3.4.2 对赌协议的公允价值估计 |
4 XLM公司并购绿城传媒对赌协议会计处理的案例分析 |
4.1 并购概况 |
4.1.1 XLM公司简介 |
4.1.2 XLM公司的跨行业并购战略 |
4.1.3 绿城传媒简介 |
4.2 并购过程 |
4.2.1 并购过程 |
4.2.2 对赌协议条款 |
4.2.3 承诺期内对赌协议触发情况 |
4.2.4 承诺期满后商誉减值的情况 |
4.3 XLM公司相关会计核算及报表影响 |
4.3.1 并购相关会计核算 |
4.3.2 并购业务报表影响 |
5 基于分拆计量法的XLM公司并购对赌协议会计处理改进 |
5.1 将对赌协议分拆计量的可行性分析 |
5.1.1 分拆计量的依据分析 |
5.1.2 合并对价的分解 |
5.1.3 XLM并购中对赌协议的公允价值 |
5.2 对赌协议分拆计量的确认项目 |
5.3 对赌协议的公允价值估计数及相关会计处理 |
5.3.1 购买日对赌协议的估值及会计处理 |
5.3.2 2015 年末对赌协议估值及会计处理 |
5.3.3 2016 年末对赌协议估值及会计处理 |
5.3.4 2017 年末对赌协议估值及会计处理 |
5.3.5 2018 年末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
5.4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对比评价 |
5.4.1 资产计量的差异对比 |
5.4.2 盈余的差异对比 |
5.4.3 对并购绩效评价的影响 |
5.4.4 综合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CFF模型的零售企业价值评估 ——以高鑫零售为例[D]. 张宝天.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2]公司治理、企业研发与企业绩效[D]. 王洪盾.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5)
- [3]韵达快递反向购买新海股份的会计处理研究[D]. 顾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以科陆电子并购百年金海为例[D]. 张玮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并购成长型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博雅生物为例[D]. 张天慧.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6]基于EVA的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以BSY公司为例[D]. 朱欣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7]基于收益法下白酒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研究 ——以老白干酒并购丰联酒业为例[D]. 余祺鹏.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基于对赌协议的广日股份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研究[D]. 兰丽雅.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9]对2014年以来若干会计准则修订的反思[J]. 王冬梅,林旭锋,刘云. 财会月刊, 2020(09)
- [10]XLM公司并购业务中对赌协议的会计处理研究[D]. 陈苏.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标签:剩余收益论文; 企业合并论文;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合并商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