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活性碳毡制备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原国健[1](2020)在《梯度电磁吸波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吸波材料在社会生活和军事领域上的应用,传统的吸波材料由于存在吸收频带窄、密度大、制备成本高等问题难以适应军事作战中的恶劣环境。吸收剂梯度分布的陶瓷吸波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抗氧化等优点,同时其体积小、质量轻、在低频段具有较好吸波能力,兼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和承载能力,在吸波陶瓷领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三种吸收剂呈梯度渐变分布的陶瓷吸波材料,详细研究了制备工艺对陶瓷吸波材料的微观结构、物理、力学和吸波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梯度吸收剂分布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1)采用化学共沉降和定向渗透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Fe3O4梯度分布的氮化硅陶瓷吸波材料(G-Si3N4-Fe3O4)。通过对G-Si3N4-Fe3O4陶瓷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和物相分析,发现G-Si3N4-Fe3O4陶瓷中存在梯度分布的Fe3O4,同时浸渍压力对Fe3O4在陶瓷中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G-Si3N4-Fe3O4陶瓷的电磁吸波性能。当浸渍压力为0.93倍大气压时,通过计算,G-Si3N4-Fe3O4-0.93陶瓷的对电磁波的吸收率为92%,反射率为8%,其电磁反射率为-10.8 dB,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电磁吸波材料。(2)以酚醛树脂为碳源和造孔剂,采用定向氮化法制备出SiC梯度分布的氮化硅陶瓷吸波材料。烧结过程中的氮气流量和原料中酚醛树脂含量对G-Si3N4-SiC陶瓷中碳化硅和孔隙的分布影响很大。由于陶瓷上表面具有少量分布的SiC和较高的孔隙率,电磁波能够几乎没有反射的进入材料内部。随着碳化硅含量的增加,对电磁波的界面极化作用增强,因此该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电磁吸波性能,在8-18 GHz的频率范围内,平均反射率远低于-10 dB。(3)以石英陶瓷作为基体,以BaTiO3作为吸波剂,采用多层铺粉结合烧结的方法,制备了BaTiO3含量呈阶梯式渐变分布的石英陶瓷吸波材料(G-SO-BTO),作为对比,制备了BaTiO3均匀分布的石英陶瓷吸波材料(U-SO-BTO)。对于U-SO-BTO陶瓷吸波材料,当钛酸钡含量升高时,陶瓷的收缩率和抗弯强度增大。同时样品厚度和钛酸钡含量是影响材料吸波性能的两个因素,当样品厚度为6 mm,钛酸钡含量为8.0 wt%时,U-SO-BTO的电磁波反射率仅能达到-7.0 dB;当样品厚度增加到10.0 mm,钛酸钡含量降低到5.0 wt%时,U-SO-BTO的电磁波反射率降至-8.1dB。对于G-SO-BTO样品,样品总厚度和铺粉层厚都会严重影响材料的电磁波反射率,材料的电磁反射率最低可达-12.0 dB,并且随着涂层厚度从1.0 mm增加到2.0mm,材料的电磁波反射率可以进一步从-12.2降至-13.1 dB,因此,G-SO-BTO陶瓷也是一种吸波性能优良的电磁吸收材料。
姚斌,夏少旭,欧湘慧,程朝歌,李敏,吴琪琳[2](2016)在《GF/CF/ACFFS多层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结构型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和设计原理,以圆形缝隙型活性碳毡电路屏(ACFFS)为基础吸波剂,短切碳纤维(CF)为增强吸波剂,以玻璃纤维(GF)增强的环氧树脂(EP)为阻抗匹配层,设计了GF/CF/ACFFS多层吸波复合材料。研究了短切碳纤维质量分数和层间排布对GF/CF/ACFFS多层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18GHz频率范围内,CF质量分数为0.7%,底层为ACFFS/EP的三层吸波复合材料最大反射衰减(RL)为-38.54d B,且有效吸收带宽(RL<-10d B)达到11.33GHz(6.1717.5GHz)。当短切碳纤维质量分数适量时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将CF和ACFFS合理组合有利于获得性能优异的吸波材料。
姚斌,马葳葳,夏少旭,吴琪琳[3](2017)在《钩针工艺之于活性碳纤维/环氧树脂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钩针工艺将活性碳纤维(ACF)和玻璃纤维(GF)混编,提高了频率选择性表面(FSS)的可设计性和复杂性,制备了ACF钩针结构单元电路屏碳纤维/环氧树脂(ACF/EP)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编织结构和ACF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CF质量分数为100%的4针枣形FSS的ACF/EP复合材料和质量分数为50%的16针枣形FSS复合材料的最大反射损耗(RL)可以达到-50dB以上,有效吸收带宽(RL<-10dB)达10GHz以上。复杂的钩针设计使ACF/EP复合材料的多孔结构增多,有效吸收带宽变宽,4针枣形结构具有较多不规整孔径使吸波效果显着。适量的ACF质量分数结合编织结构有利于获得理想的CF/EP吸波复合材料。
夏少旭[4](2016)在《Koch分形结构活性碳纤维电路屏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吸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将分形结构引入吸波材料的多频和强吸收结构设计中,设计了Koch分形贴片频率选择表面(FSS)和Koch分形缝隙FSS,并以此为吸波体,玻璃纤维布为阻抗匹配层,环氧树脂为基体制备了活性碳纤维(ACF)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两种类型的FSS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因素,初步探究了复合材料最低反射衰减(RL)与FSS中碳纤维毡面积比(AR)的关系,研究了复合材料在不同AR条件下的微波吸收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设计了Koch分形贴片FSS,制备了Koch分形贴片结构碳纤维电路屏复合材料。研究了迭代次数n,初始边长L和排布间距d对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迭代次数n和初始边长L对复合材料的RL具有重要影响。低频区域,随着n和L的增大,复合材料的RL先增大然后减小;而高频区域的RL单调增大。随间距d增加,低频区域的RL逐渐减小,且在两个极化条件下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频率选择性,垂直极化为8.5GHz,水平极化为8.2GHz;(2)复合材料表现出了有规律的多频吸收特点。多频的相邻频率差在0.7-0.9GHz之间,而峰频比约为1.0,这与其结构的自相似和迭代次生结构的尺寸有关。2.设计了Koch分形缝隙FSS,制备了Koch分形缝隙结构碳纤维电路屏复合材料,研究了迭代次数n,初始边长L和排布间距d对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低频吸收频段内,吸收峰的RL随着L,n的增大而降低;而高频区域则RL单调升高。随着排布间距d的增加,吸收峰的共振频率向高频方向迁移,在间距d一定时,低频吸收峰表现出了较好的选择性吸收,无论是水平极化还是垂直极化,吸收峰的峰频均在6-9GHz频段内。(2)复合材料在两个极化条件下均体现除了强吸收的特点,样品较Koch贴片结构FSS吸收强度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垂直极化条件下,复合材料最低反射衰减RL=-62.8d B。3.两种类型的复合材料在低频(6-9GHz)和高频区域(16-18GHz)出现了双峰吸收特点。对于Koch贴片FSS复合材料,随着面积比(AR)的增大,低频区域,吸波机理从散射效应逐渐转变为介电损耗;而高频区域则从散射损耗转变为多重反射和涡流损耗。对于Koch缝隙FSS复合材料,随着面积比(AR)的增大,吸波机理主要是介电损耗,而高频吸收区域,吸收机理主要由涡流损耗主导。两种类型的Koch分形结构FSS分别体现出了分形结构的多频特性和强吸收特性,探究了AR与吸收峰吸波机理的关系,为多频强吸收隐身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徐洪敏,郑威,王小兵,齐燕燕[5](2014)在《雷达吸波结构材料及新型吸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文摘综述了夹层型吸波材料及层板型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设计原则、构成要素及应用效果。详细介绍了铁磁性吸收剂、碳基吸收剂及新型吸收剂等吸波材料常用吸收剂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及每种吸收剂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探讨了未来吸收剂的发展前景、发展趋势。
温娇,丁志荣,欧卫国,张琰卿,郝瑞莉[6](2014)在《雷达吸波功能纤维及纺织品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目前吸波材料中常用的碳纤维、碳化硅纤维、多晶铁纤维及其改性纤维、异性截面纤维、纳米级纤维、手性纤维的吸波机理、制备方法和性能;综述了吸波功能纺织品的开发途径、制备方法和性能;展望了纤维吸波剂及其复合材料以及柔性吸波纺织材料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对吸波纤维进行物理、化学改性,控制纤维的形态特征、长径比、孔隙率,不仅可提高其吸波性能,还可改善其机械与热学性能;调节吸波纤维的含量、分散方式、织造工艺与组成结构可有效改善吸波纺织品的吸波性能.
臧永菊[7](2014)在《活性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吸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基于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以含有频率选择表面(FSS)的活性碳毡(ACF)作为吸波体,玻璃纤维布为阻抗匹配层制备环氧树脂基活性碳毡电路屏(ACFFS)吸波复合材料。设计了感性缝隙型、容性贴片型、组合单元型三种类型的FSS,最终优化了材料的吸波性能。论文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的FSS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初探了吸波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别制备了三种感性缝隙型FSS,并研究不同形状、尺寸、排列方式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性FSS缝隙单元的结构参数对复合材料的吸波衰减性能影响显着;三角缝隙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获得的有效带宽明显优于圆形缝隙。对于圆形缝隙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当缝隙直径为28mm、间距为8mm时,其最低反射衰减值为-27.1dB,-10dB以下有效吸收带宽为6.1GHz。对于三角缝隙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当缝隙反向交错排列、边长为30mm、间距为12mm时,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下有效吸收宽度分别可达12.6GHz和9.8GHz。感性缝隙型FSS吸波机理主要是:电磁波在FSS与全反射板之间多次反射,而逐渐被ACF毡自身损耗机制而衰减吸收。(2)设计了具有带阻性的容性贴片型FSS。分别制备了含圆形、同向平行排列三角形、反向交错排列三角形的三种类型容性FSS。发现:容性贴片FSS对材料的吸波性能的影响与感性缝隙型FSS相似,都与单元的形状、尺寸、排列方式密切相关。贴片型容性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比较容易产生两个以上的多峰吸收现象,-10dB以下的吸收衰减较多活跃在低、中频区域(2-10GHz)。同时发现对于具有方向性的三角贴片,其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下的吸收效果差异很大,例如,反向交错排列的贴片ACFFS复合材料,在垂直极化可以获得高达15.3GHz有效吸收带宽,但在水平极化却显示出较强的频率选择性。因此,通过设计FSS的单元结构参数,可以获得符合特定应用需求的吸波复合材料。研究进一步证实贴片型容性ACFFS的周期结构与感性的有所不同,前者对入射电磁波的吸收衰减效应主要受涡流损耗和散射效应影响。(3)进一步研究了同时含有感性缝隙和容性贴片的组合单元型FSS的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将容性贴片填至三角缝隙中,虽然有效带宽有所降低,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低频区域电磁波的吸收。另外,将容性贴片单元填至感性FSS圆形缝隙中,虽然其最低反射衰减值略有降低,但-10dB以下有效吸收带宽被有效地拓宽且向低频移动,同时贴片的大小具有最优值。对比知,在缝隙中加入圆形贴片比三角贴片的吸波效果要好。当将圆贴片嵌入圆形缝隙中,贴片直径为28mm时,圆形缝隙电路屏复合材料的有效吸收带宽得到很好的改善,由4.1GHz增至9.5GHz。因此,组合单元型为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在低频区域的有效吸收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组合单元的频率响应特性同时兼有带通和带阻的双带特性,其对入射电磁波的吸收衰减效应也主要是感性屏与容性屏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论文通过合理设计FSS结构单元,同时将FSS与ACF有效地复合使用,成功制备出了具有高吸收、宽频的承载型功能吸波复合材料。目前吸波材料研究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备具有质量轻、吸收强、吸波频带宽等优异性能的高效吸波材料。本论文的研究,为具有特殊应用需求的吸波复合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设计参考。
李斌鹏,王成国,王雯[8](2012)在《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传统吸波材料由于密度大、吸收频带窄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新型吸波材料的探索和研究将会成为吸波材料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碳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一直备受关注。先进碳材料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发展重点。碳材料是最早用来吸收电磁波的材料之一,近年来碳基吸波材料的性能不断提高并应用于更多领域。介绍了碳基(石墨、炭黑、碳纤维、碳纳米管)吸波材料的性能,分析了各种吸波材料的主要特点,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展望了碳基吸波材料的发展前景。
李利伟[9](2012)在《GF/ACF电路屏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基于“阻抗匹配”的原则,以活性碳纤维(ACF)电路屏为吸波体,玻璃纤维(GF)为阻抗调节剂制备了环氧树脂基GF/ACF吸波复合材料,并详细研究了材料的电磁波反射、吸收性能及其吸波机理。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ACF电路屏的形状结构及尺寸参数对材料电磁波反射、吸收性能的影响。对于矩形电路屏复合材料,研究了缝隙的长宽比及缝隙间距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发现当长宽比为2、间距为0.5cm时,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反射率最低(在2.3-18GHz有-10dB以下的反射率,最低反射值为-34.9dB);对于方形电路屏复合材料,当缝隙边长为2cm、间距为0.8cm时,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最优,最低反射衰减值为-33.9dB。此外,对吸波层厚度对材料电磁波反射特性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吸波层厚度超过趋肤深度后,增加吸波层厚度不再是改善材料吸波性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电路屏的结构参数对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反射、吸收性能影响显着,电路屏自身的频率选择性、ACF毡的介电损耗、涡流损耗是影响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设计电路屏的结构参数是制备优质吸波材料的有效途径。(2)研究了ACF自身结构性能对电路屏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以不同活化温度处理的ACF电路屏为吸波体,制备了电路屏复合材料并对其吸波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活化后ACF电路屏复合材料的吸波性优于未活化的ACF电路屏复合材料,其中活化温度为750℃时的ACF电路屏复合材料吸波效果最好(在5.2-9.9GHz有-10dB以下的反射衰减,最低反射衰减为-21.1dB)。ACF内部π电子的极化弛豫及纤维微观形貌对电磁波的散射损耗是ACF自身结构衰减电磁波的主要机制。(3)论文进一步研究了阻抗调节剂——玻璃纤维片的填充对ACF电路屏复合材料电磁波反射、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玻璃纤维片填充至电路屏的缝隙中,能有效的拓宽材料的吸收频带宽度及最低反射衰减值,且玻纤片的大小具有最优值。对于3 x 1.5cm2的矩形缝隙,填充2 x 1cm2玻纤片时,材料的吸波性最好,有效带宽为12.1GHz。对于边长为3cm的方形缝隙,填充边长2cm玻纤片时,材料对电磁波最低反射值达到-29.8dB。因此,阻抗匹配则是设计吸波材料的重要原则,论文通过合理调节透波材料(玻璃纤维)与吸波剂(碳纤维)的有效组合,制备出了具有良好阻抗匹配特性、高吸收、低反射性能的吸波材料。
邹田春,赵乃勤,师春生,王成扬[10](2010)在《含同轴线活性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含同轴线活性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特性,并对电路屏的吸波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含同轴线活性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与电路屏阵列单元的尺寸和间距密切相关,经合理设计,复合材料在7~18GHz频率范围内有-10dB以下的吸收,有效带宽达11GHz。复合材料对电磁波的主要吸收机制是电磁波在电路屏和反射板之间的多次反射、衰减。
二、用活性碳毡制备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活性碳毡制备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梯度电磁吸波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吸波材料及其应用 |
1.2.1 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 |
1.2.2 吸波材料用途 |
1.3 吸波材料的分类 |
1.3.1 吸波材料分类方法 |
1.3.2 吸收型吸波材料 |
1.3.3 干涉型吸波材料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Fe_3O_4 连续梯度分布Si_3N_4 陶瓷的制备和吸波性能 |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3.1 制备方法 |
2.1.3.2 表征与测试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渗透过程分析 |
2.2.2 微观组织 |
2.2.3 XRD图谱 |
2.2.4 浸渍压力对Fe_3O_4分布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SiC连续梯度分布Si_3N_4 陶瓷的制备和吸波性能 |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原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1.3.1 制备方法 |
3.1.3.2 测试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成分分布 |
3.2.2 孔隙分布 |
3.2.3 电磁吸波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4 BaTiO_3连续梯度分布石英陶瓷的制备和吸波性能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原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1.3.1 制备方法 |
4.1.3.2 测试指标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U/G-SO-BTO的基本性能 |
4.2.2 U-SO-BTO陶瓷的电磁反射率 |
4.2.3 G-SO-BTO的电磁反射率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GF/CF/ACFFS多层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 |
2. 1 实验原料 |
2. 2 实验过程 |
2. 3 反射率性能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 1 短切碳纤维的吸波性能 |
3. 2 两层型GF / CF / ACFFS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
3. 3 三层型GF / CF / ACFFS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
3. 4 层间排布的影响 |
4 结论 |
(3)钩针工艺之于活性碳纤维/环氧树脂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过程 |
1.2.1 试样设计和制备 |
1.2.2 吸波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4针枣子形结构CF/EP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
2.2 8针枣子形结构CF/EP吸波性能 |
2.3 16针枣子形结构CF/EP吸波性能 |
2.4 编织结构对CF/EP吸波性能的影响 |
2.5 编织结构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4)Koch分形结构活性碳纤维电路屏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隐身技术与吸波材料 |
1.1.2 吸波材料的评价体系 |
1.2 吸波材料的设计和工作原理 |
1.2.1 结构吸波材料的设计原理 |
1.2.2 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 |
1.3 新型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1 纳米吸波复合材料 |
1.3.2 手性材料 |
1.3.3 碳基吸波材料 |
1.3.4 碳纤维吸波材料 |
1.3.5 电路模拟吸波材料 |
1.4 分形结构吸波材料 |
1.4.1 分形理论概念 |
1.4.2 分形维数和迭代次数 |
1.4.3 分形吸波机理 |
1.4.4 分形的迭代函数生成系统 |
1.4.5 几种经典分形结构的生成及其应用 |
1.4.6 分型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 实验设备 |
2.3 ACFFS的结构设计 |
2.4 ACFFS吸波复合材料的试样制备 |
2.5 样品测试 |
2.5.1 反射率测试 |
2.5.2 电磁参数测试 |
第三章 KOCH分形贴片结构ACF电路屏吸波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迭代次数n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3.3.2 初始边长L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3.3.3 吸波性能与间距d之间的关系 |
3.3.4 水平极化与垂直极化 |
3.3.5 多频吸收(垂直极化)与自相似 |
3.3.6 碳纤维毡面积比与RL的关系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KOCH分形缝隙结构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吸波性能与迭代次数n之间的关系 |
4.3.2 初始边长L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4.3.3 吸波性能与排布间距d之间的关系 |
4.3.4 面积比与吸收峰RL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雷达吸波结构材料及新型吸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雷达隐身材料 |
2 常用吸收剂的研究现状 |
2.1 铁氧体/金属微粉 |
2.2 碳系吸收剂 |
2.2.1 碳纤维吸收剂 |
2.2.2 碳纳米管吸波材料 |
2.2.3 石墨、炭黑吸收剂 |
2.3 新型吸收剂 |
2.3.1 电路模拟吸波结构 |
2.3.2 导电高聚物吸收剂 |
2.3.3 手性材料 |
3 结语 |
(6)雷达吸波功能纤维及纺织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雷达吸波功能纤维 |
1.1 碳纤维 |
1.1.1 改性碳纤维 |
1.1.2 异形截面碳纤维 |
1.1.3 螺旋形手征碳纤维 |
1.1.4 活性碳纤维 |
1.1.5 纳米碳纤维 |
1.2 Si Cf纤维 |
1.2.1 改性Si Cf纤维 |
1.2.2 异形截面Si Cf纤维 |
1.2.3 纳米Si Cf纤维 |
1.3 多晶铁纤维 |
2 雷达吸波功能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
3 雷达吸波功能纺织品 |
3.1 涂覆型吸波纺织品 |
3.2 纤维结构型吸波纺织品 |
4 展望 |
(7)活性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吸波材料 |
1.1.1 吸波材料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
1.1.2 吸波材料的设计原理 |
1.1.3 吸波材料的性能评价 |
1.2 新型吸波材料的研究 |
1.2.1 纳米吸波复合材料 |
1.2.2 手性吸波材料 |
1.2.3 三明治型吸波复合材料 |
1.2.4 电路模拟吸波复合材料 |
1.2.5 碳纤维吸波复合材料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材料制备 |
2.3.1 ACFFS的结构设计 |
2.3.2 ACFFS吸波复合材料的试样制备 |
2.4 性能测试 |
第三章 含感性ACFFS吸波复合材料 |
3.1 引言 |
3.2 整块ACF毡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
3.3 含缝隙型感性ACFFS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
3.3.1 含圆形缝隙单元ACFFS复合材料 |
3.3.2 含三角形缝隙单元ACFFS复合材料 |
3.4 含感性ACFFS复合材料的吸波机理 |
3.4.1 ACF毡自身对电磁波的吸收损耗 |
3.4.2 电磁波在电路屏和反射板之间的多次反射、衰减 |
3.4.3 ACFFS的吸波机制与透过率、谐振频率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容性ACFFS吸波复合材料 |
4.1 引言 |
4.2 含贴片型容性ACFFS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
4.2.1 含圆形贴片ACFFS的复合材料 |
4.2.2 含同向平行三角贴片ACFFS的复合材料 |
4.2.3 含反向交错三角贴片ACFFS的复合材料 |
4.3 含贴片型容性ACFFS复合材料的吸波机理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含组合单元ACFFS吸波复合材料 |
5.1 引言 |
5.2 组合单元ACFFS结构设计 |
5.2.1 含贴片的三角孔型组合单元ACFFS复合材料 |
5.2.2 含贴片的圆孔型组合单元ACFFS复合材料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
1.1 石墨基吸波材料 |
1.2 炭黑基吸波材料 |
1.3 碳纤维基吸波材料 |
1.4 碳纳米管基吸波材料 |
2 展望 |
(9)GF/ACF电路屏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吸波材料 |
1.1.1 吸波材料的组成与分类 |
1.1.2 吸波材料的性能评价 |
1.1.3 吸波材料的吸波原理 |
1.2 碳纤维吸波复合材料 |
1.2.1 碳纤维的结构及其电磁改性 |
1.2.2 碳纤维吸波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材料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 材料制备 |
2.2.1 ACF毡的二次活化 |
2.2.2 ACF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3 玻璃纤维/ACF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性能测试 |
2.3.1 ACF毡的性能测试 |
2.3.2 吸波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
第三章 ACF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 |
3.1 引言 |
3.2 含单层电路屏结构的复合材料 |
3.2.1 整块碳毡与ACF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 |
3.2.2 矩形ACF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 |
3.2.3 方形ACF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 |
3.2.4 ACF电路屏的吸波机制 |
3.3 含两层电路屏结构的复合材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CF结构对电路屏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二次活化后ACF的结构性能 |
4.2.1 基本性质 |
4.2.2 微观结构 |
4.2.3 电阻率 |
4.3 ACF电路屏复合材料的性能 |
4.3.1 电磁波反射特 |
4.3.2 吸波特性 |
4.3.3 介电性能 |
4.4 ACF微观结构的吸波机制 |
4.4.1 ACF结构中π电子的极化弛豫 |
4.4.2 电磁波的散射损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玻璃纤维/ACF电路屏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
5.1 前言 |
5.2 玻璃纤维/方形ACF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 |
5.2.1 电磁波反射特性 |
5.2.2 吸波性能 |
5.3 玻璃纤维/矩形ACF电路屏的吸波性能 |
5.3.1 电磁波反射特性 |
5.3.2 吸波性能 |
5.4 玻璃纤维的作用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含同轴线活性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材料 |
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
1.3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实验结果 |
2.1.1 内半径a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2.1.2 b、a值按比例同时变化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2.1.3 间距c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2.2 吸波机理分析 |
3 结论 |
四、用活性碳毡制备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梯度电磁吸波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原国健. 烟台大学, 2020(01)
- [2]GF/CF/ACFFS多层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J]. 姚斌,夏少旭,欧湘慧,程朝歌,李敏,吴琪琳.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6(04)
- [3]钩针工艺之于活性碳纤维/环氧树脂电路屏吸波复合材料的设计[J]. 姚斌,马葳葳,夏少旭,吴琪琳. 复合材料学报, 2017(01)
- [4]Koch分形结构活性碳纤维电路屏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 夏少旭. 东华大学, 2016(05)
- [5]雷达吸波结构材料及新型吸收剂的研究进展[J]. 徐洪敏,郑威,王小兵,齐燕燕. 宇航材料工艺, 2014(06)
- [6]雷达吸波功能纤维及纺织品的研究进展[J]. 温娇,丁志荣,欧卫国,张琰卿,郝瑞莉.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7]活性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吸波性能研究[D]. 臧永菊. 东华大学, 2014(06)
- [8]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J]. 李斌鹏,王成国,王雯. 材料导报, 2012(07)
- [9]GF/ACF电路屏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D]. 李利伟. 东华大学, 2012(07)
- [10]含同轴线活性碳毡电路屏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J]. 邹田春,赵乃勤,师春生,王成扬. 材料导报, 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