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烧伤对骨骼和骨骼生长的影响

严重烧伤对骨骼和骨骼生长的影响

一、重度烧伤对骨及骨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凡[1](2020)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在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的方法,并根据其表型进行鉴定,更好的提供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2.建立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3.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1.取雄性SD大鼠腹股沟区的脂肪组织;进行分离、培养、纯化ADMSC(贴壁培养法),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到70%-80%时进而传代;第一次传代获得的ADMSC为第一代(P1),使用P3-P5进行后续试验。2.建立雄性SD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SD大鼠禁食12小时后,2%戊巴比妥(2mg/kg)腹腔注射麻醉SD大鼠(200-250克)后,腹部皮肤消毒并打开腹腔,分离出肠系膜上动脉,使用无损伤小血管夹夹闭之60分钟后移除血管夹,缝合腹壁,建立SD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3.采用ADMSC腹腔注射处理,观察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调控的机制;结果:1.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分离、培养、纯化后,24小时后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接种有较多的细胞贴壁,细胞数量在72小时后进一步增多,经过换液和多次传代后,杂质细胞数进一步减少,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一步得到纯化;通过细胞表面标记物检测结果为CD29和CD90都为高表达:CD45、CD34都为低表达,从而进一步确定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2.在夹闭大鼠在肠系膜上动脉后,动脉搏动消失,肠管颜色变灰白、出现痉挛、皱缩等情况。在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供以后,逐渐恢复肠管蠕动,颜色恢复正常,转为鲜红色。常规病理镜下观察小肠组织,大部分标本出现小肠上皮绒毛下间隙扩大,伴绒毛从粘膜固有层脱落,绒毛变钝,固有层及血管暴露,炎性细胞浸润;甚至出现粘膜固有层崩解,出血或溃疡形成。从而证实成功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3.ADMSC够显着降低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组织的抗炎性和小肠血管的再生,其保护作用与调控COX2-PGE2信号通路相关,促进小肠IR损伤的修复。结论:1.采用提取大鼠脂肪干细胞方法和培养技术可行,并且成功分离、培养及纯化纯度比较高的ADMSC,并且脂肪组织相对来源充足、获取也方便,可以提供充足的细胞为后续的实验需求。2.通过对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进行夹闭从而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引起小肠粘膜固有层崩解,出血甚至溃疡形成,可以作为本实验的动物模型。3.腹腔注射ADMSC能够显着降低炎症反应,通过COX2-PGE2信号通路促进小肠IR损伤的修复。

王晓亚,常江[2](2020)在《生物陶瓷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生物陶瓷材料用于修复人体硬组织历史悠久,近年来已从传统的骨填充替代材料发展到骨组织工程材料,并且逐渐从硬组织修复领域扩展到了软组织再生领域。特别是硅酸盐生物陶瓷,作为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因其独特的生物学效应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调控生物陶瓷的化学组成和表面宏微观结构不仅可以促进硬组织再生,还可促进多种软组织再生,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开发新型组织工程材料提供了新思路。现结合本课题组近十年的研究,重点介绍磷酸钙及硅酸盐生物陶瓷在多种组织修复及再生中的研究进展,并从材料工程和生物学的角度对生物陶瓷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徐瑞[3](2019)在《基于丝素蛋白的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户外运动的增加,骨折发生的概率逐年提高,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处理骨折,因此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是影响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金属材料因具有低廉的价格、优异的力学性能是临床上主要使用的内固定材料,但其存在应力遮挡、界面炎症、二次手术取出的缺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保证骨折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人们的痛苦是骨折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方向,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优点成为广大研究者和医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丝素蛋白(SF)是一类天然纤维蛋白材料,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具有可再生、高力学强度、良好生物相容性、人体降解吸收等诸多优势,有利于构建新型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但丝素蛋白内固定材料力学性能仍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在保证其诸多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力学性能已成为学术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生物相容性优异的SF作为基底材料,设计调控制备过程的条件以及材料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制备高强度内固定材料,用于骨折内固定方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共聚焦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万能力学实验机等表征手段研究内固定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在本论文中,我们探究SF材料性能最优的制备条件以及构建两种力学性能优异、降解可控的复合材料,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骨折内固定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通过调控SF螺钉制备过程中再生溶液种类、再生温度、再生溶液pH等条件来优化SF螺钉的力学性能。将丝素蛋白溶解在六氟异丙醇(HFIP)中,形成均匀透明溶液,在不同的条件下再生,制备丝素蛋白材料,并研究再生条件对SF材料的再生时间、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优化SF材料制备条件。通过物理方法将具有骨传导性、骨诱导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引入到丝素蛋白(SF)基体中,制备力学性能优异的复合螺钉。通过调整复合材料中nHA的质量分数得到一系列力学性能不同、降解可控的复合螺钉。该复合螺钉中nHA均匀分散在SF基体中,两者具有良好的界面相容性,有效提高复合螺钉力学性能的同时,也赋予螺钉具有促成骨活性。在SF基体中引入海鞘纤维素纳米晶体(TCNCs)制备力学性能优异、生物相容性好的复合螺钉,并将其应用于骨折内固定方面。通过溶液共混法将TCNCs均匀复合在SF基体中,增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也可调控其降解速度。

衣蕾[4](2019)在《甘草多糖对鸡免疫增强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主要生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相对干燥的地方,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调和诸药等功效。甘草多糖(GPS)为甘草的有效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衰老、抗氧化和保肝功能。本研究采用水煎醇沉法提取甘草多糖,柱层析法纯化,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并测定了甘草多糖对鸡体内外免疫调节功能,并对甘草多糖的体内外抗氧化功能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甘草多糖的免疫增强及抗氧化活性,为开发应用甘草多糖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试验Ⅰ.甘草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本试验旨在提取纯化甘草多糖,为其免疫增强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提供材料。首先采取水煎醇沉法提取粗甘草多糖GPSct,经三氯乙酸法去蛋白、DEAE-52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得到纯化的甘草多糖(GPS)。然后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含量,用紫外光谱法检测其纯度,并用红外光谱初步解析其结构。结果表明,GPS总提取率为0.78%,得到的GPS为白色粉末,不易吸潮,极易溶于水,糖含量为88.54%;红外光谱显示,GPS呈多糖的显着特性结构;紫外光谱显示,GPS在260nm和280nm波长处无明显吸收峰,表明基本不含核酸和蛋白质。试验Ⅱ.甘草多糖对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测定甘草多糖对鸡免疫细胞体外的免疫增强活性。采用MTT法测定GPS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安全浓度,然后取安全浓度内2.44、4.883、9.766、19.53、39.06μg·mL-15个浓度的GPS分别加入到鸡外周血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鸡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chBM-DCs)前体细胞的培养体系中,测定其对各免疫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其对淋巴细胞分泌IL-12、IFN-γ和TNF-α的影响以及 chBM-DCs 分泌 IL-1β、IL-12、IL-12p70、IFN-γ 和 TNF-α 的影响;采用Griess法检测各组chBM-DCs分泌NO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GPS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为625μg·mL-1;用GPS刺激后,5个浓度组的淋巴细胞A570值均显着高于细胞对照组,chBM-DCs前体细胞在浓度为4.883、9.766、19.53、39.06μg·mL-1时也有显着增殖效果;GPS对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结果显示,2.44~19.53μg·mL-1 浓度组的 IFN-γ 和 TNF-α 含量、4.88~39.06μg·mL-1浓度组的IL-12含量显着高于细胞对照组;对chBM-DCs分泌细胞因子和NO结果显示,GPS在2.44~39.06μg·mL-1浓度组的IL-2、IL-12p70和NO含量、在4.88~39.06μg·mL-1 浓度组的 TNF-α 含量、9.77~39.06μg·mL-1 浓度组的 IFN-y 含量和9.77~19.53μg·mL-1浓度时IL-1β的含量显着高于细胞对照组。结果表明,GPS在适当的浓度能显着促进淋巴细胞和chBM-DCs前体细胞的增殖并促进chBM-DCs分泌细胞因子,具有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试验Ⅲ甘草多糖对鸡新城疫系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甘草多糖对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健康罗曼鸡常规饲养到13日龄,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鸡新城疫ⅣV系疫苗(La Sota株)进行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药物组分别肌肉注射低(1mg·mL-1)、中(2mg·mL-1)、高(4mg·mL-1)3个浓度的甘草多糖1 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天。分别于首免后第7、14、21、28、35天采血,测定新城疫抗体效价,血清中IL-2和IFN-γ的含量,并制作免疫器官组织切片。结果表明,甘草多糖可以显着提高新城疫抗体效价,增加细胞因子IL-2和IFN-y的分泌,并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其中以中、高剂量组效果较好。试验Ⅳ.甘草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本试验旨在研究甘草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和RAW264.7氧化损伤模型的影响。以抗坏血酸(Vc)为阳性对照,研究了甘草多糖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效果,测定GPS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用IC50表示;通过H202诱导的RAW264.7氧化损伤模型,测定GPS对其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甘草多糖对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较为显着;对RAW264.7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抗氧化效果弱于Vc。试验V.甘草多糖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本试验旨在研究甘草多糖的体内抗氧化活性。150只健康罗曼鸡常规饲养到13日龄,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鸡新城疫Ⅳ系疫苗(Lo Sota株)进行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药物组分别肌肉注射低(1 mg·mL-1)、中(2mg·mL-1)和高(4 mg·mL-1)3个浓度的甘草多糖1 mL,免疫组和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天。分别于首免后第7(D7)、14(D14)、21(D21)、28(D28)、35(D35)天采血,用 ELISA 测定血清 T-AOC、GSH-Px、CAT 的活性和SOD、MDA的含量。结果表明3个浓度的多糖在各时间点的T-AOC、GSH-Px、CAT活性和SOD含量均高于或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MDA的含量均低于或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甘草多糖对鸡体内抗氧化活性的提高具有显着作用。

许钊荣[5](2018)在《抗菌人工真皮的研究与转化》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高渗钠溶液和镓离子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抗菌作用,并构建具有抗菌功能的人工真皮,实现预防创面感染目的,为相关抗菌人工真皮支架的制备奠定实验基础,并为其在创面实现预防感染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转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临床烧伤感染创面中检出率高的常见细菌的标准菌株,包括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肺炎克雷伯菌(FSCC167002)、阴沟肠杆菌(FSCC145003)、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ATCC51331),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FSCC223011)、粪肠球菌(FSCC146002),制备不同浓度钠离子的琼脂平板培养基进行体外抗菌实验,进行高渗氯化钠的体外抗感染功能评价。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合微生物活性检测试剂盒-WST检测镓离子溶液对实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使用透射电镜(TEM)观察镓离子接触后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微观结构及形态学的变化。采用仿生设计原理,以镓离子、胶原溶液为原料,经均匀混合、戊二醛交联、冷冻干燥、热交联等工艺,构建负载镓离子的抗菌人工真皮,进行材料系统表征,包括表面形貌、孔径、孔隙率、镓离子释放等,体内外生物学评价,包括体外杀菌率、细胞毒性、细胞形容性和体内生物学评价。利用海藻酸多糖凝胶化特性,以海藻酸多糖为载体,通过多次浸泡冻干及凝胶化反应,构建海藻酸镓复合载体及其相关真皮支架,进行材料表征并评价其抗菌性能。结果:当氯化钠达到4%的高渗浓度时,可对多数创面感染常见细菌如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生长产生显着抑制作用;当氯化钠浓度达到8%时,则对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同样有显着抑制效果。镓离子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MIC为256-512μg/mL,表明镓离子溶液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无机抗菌剂,对烧伤创面感染中常见的大多数细菌都有明显且一致的抗菌效果。TEM观察到镓离子接触处理后的大肠杆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出现了膜壁分离、胞壁破坏及胞内异常电子凝聚的现象,提示细菌正常结构和遗传物质的破坏。构建的含镓抗菌人工真皮材料表征显示其具有满意的三维贯通孔结构,孔径50-150μm,孔隙率97.4%,体外酶解实验12h降解率为19%,24h降解率为28%,抗酶解性能好,负载的镓离子能够稳定释放。生物学评价显示其体外抗菌性能显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1h杀菌率接近90%,没有潜在细胞毒性,CCK-8法测定相对增殖率为80%,生物安全性高,通过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细胞共培养,发现细胞支架相容性好,大鼠体内评价研究证明其能够有效预防创面及移植物感染的发生,组织相容性好。以镓离子溶液、海藻酸钠和胶原溶液为原料,成功构建了海藻酸镓复合载体及其相关真皮支架,包括被覆海藻酸镓复合物涂层的真皮支架,以及海藻酸镓聚合物微粒及其复合真皮支架,所构建的真皮支架具有良好的三维孔隙结构,体外抗菌性能良好。结论:局部高渗钠溶液对烧伤感染常见的细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可为烧伤感染创面局部治疗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案。镓离子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无机抗菌剂,对在烧伤创面感染中遇到的大多数细菌都有明显的抗菌效果,构建的含镓抗菌人工真皮有良好的三维孔隙结构,适宜的孔径和较高的孔隙率,抗酶解性能好,负载的镓离子能够稳定释放,生物相容性好,没有潜在细胞毒性,生物安全性高,体内外抗菌效果显着,能够有效预防创面及移植物感染的发生,确保了安全性的同时又保证了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了基础。研究初步实现了镓离子相关复合载体及真皮支架的制备,为镓离子稳定释放载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刘耕砚[6](2013)在《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采用溶剂-粒子沥洗法制备高孔隙率L-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LLA/n-HA/PES)多孔复合材料,通过对PLLA合成、多孔材料的制作、材料的表征、体外降解性能、细胞实验及动物植入实验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多孔复合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以L-乳酸为原料,采用开环聚合法制备合适的粘均分子量的L-聚乳酸(PLLA)。再以PLLA、n-HA和PES为原料,采用溶剂-盐沥洗法制作PLLA/n-HA/PES多孔复合材料。(2)在PES含量恒定的情况下,调节PLLA/n-HA比值,制作不同比例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将不同比例的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在PBS缓冲溶液中进行降解,分别检测降解液中不同时间点下材料的失重率、吸水率、PH值、分子量及扫描电镜下的变化,以验证降解机制及适合植入动物体内的比例配置。(3)将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浸提液与成骨样细胞共同培养,根据细胞形态分析标准表及细胞毒性程度评价标准表对试验材料进行毒性分析;MTT法测定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情况及增殖能力;吖啶橙染色行细胞计数;测定碱性磷酸酶含量;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与成骨样细胞共同培养,干燥后放入液氮中脆断,材料断面喷金,用SEM观察材料上细胞形态;皮肤致敏试验结果根据接触斑贴致敏反应的记分标准进行评价;全身急性毒性试验据材料毒性分级评价表进行分析;亚急性毒性试验根据器官指数及统计学分析;肌肉植入试验按照组织学评价标准进行分析。(4)选择30只健康雌雄各半的新西兰大白兔,6月龄左右,体重2.8-3.5kg,并将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自体骨植入组、材料植入组。在术后2周、4周、6周、8周、12周、16周分别处理实验动物,大体观察及正位X线摄片观察愈合情况,利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进行记分及分析;对于材料植入组,在上述时间点进行组织切片,利用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记分及分析;环境扫描电镜扫描骨-材料界面,结合能谱观察多孔材料中骨组织生长情况及材料形貌变化;在术后4w、8w、12w和16w时进行骨痂骨密度(BMD)定量分析,以检测骨折愈合情况;在术后4w、8w、12w和16w时进行生物力学实验,以检测骨折愈合后生物力学情况。所有测定的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成功制备出以PLLA、n-HA和PES为原料的多孔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分析:材料纯度结构与理论相符;SEM下可见:孔径大小在150μm-300μm之间,微孔之间互相联通,微孔支架结构良好。(2)在PES含量恒定的情况下,调节PLLA/n-HA比值为100/10;100/20;100/30;100/40;100/50,将不同比例的多孔复合材料在PBS缓冲溶液中进行降解,检测降解液中失重率、吸水率、PH值,并结合降解过程中SEM成像情况,得出在PES含量一定的情况下,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体外降解最合适质量分数比为:PLLA/n-HA=100/40。(3)成骨细胞在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浸提液中生长良好,受试材料为1级反应合格其无细胞毒性;MTT法测定和吖啶橙染色试验表明:受试材料具有低毒性,适合细胞生存增殖;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提示材料可诱导成骨;受试材料与成骨样细胞共同培养,进行SEM观察可见:细胞在受试材料表面粘附、生长;皮肤致敏试验结果表明:多孔材料无皮肤致敏性;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多孔材料不引起动物全身毒性反应,符合生物材料制品要求;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受试材料不引起动物主要器官坏死或发生异常变化;肌肉植入试验结果表明:受试材料不引起肌肉及组织坏死或变异。(4)动物实验结果:大体观察:植入材料不引起组织溃烂,肌肉萎缩以及炎症脓肿现象出现,伤口愈合良好。行X线摄片、组织学切片及扫描电镜显示:材料植入组中材料和骨组织结合紧密,16周后,受试材料完全降解,取而代之的为骨组织;骨密度实验进行骨痂骨密度定量分析显示:术后16w材料植入组和自体骨植入组两组新生骨密度(BMD)整体比较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力学实验提示:术后16w材料植入组和自体骨植入组两组整体抗压能力整体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说明两组之间骨形成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多孔复合材料具有和自体骨相当的成骨能力。结论(1)制备了高孔隙率的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具有细胞生长的空间结构。(2)验证了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体外降解最合适质量分数比为:PLLA/n-HA=100/40。(3)体外试验及动物实验证明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诱导成骨的作用。

刘育鹏[7](2014)在《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治疗犬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将一种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通过改良的液氮冷冻法建立的比格犬股骨头坏死模型,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修复过程,并测量股骨头软骨下骨的最大压缩强度和平均弹性模量,为使用股骨头内撑器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比格犬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建立。26只健康成年比格犬(26髋)均采用改良的液氮冷冻法随机侧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暴露髋关节后关节囊,“T”形切开关节囊,切断股骨头圆韧带,将股骨头半脱位,先用无菌漏斗套住股骨头,再用液氮浇灌冷冻股骨头。术后2个月随机选择2只比格犬,行影像学检查后处死动物,再行组织学检查检验造模情况。2.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治疗比格犬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验证造模成功后,将24只比格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只)。A组为坏死模型空白对照组;B组为髓芯减压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组。两组的对侧均作为自身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3、6个月时,每组随机选择6只比格犬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定,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分析。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1.造模术后2月行X线检查示:模型侧股骨头骨质密度不均匀,股骨头外形欠规整,股骨头内可见囊性变,周围骨质可见硬化;MRI扫描结果显示:股骨头内信号不均匀,T1WI上表现为点状、细线状、片状中等信号灶,T2WI上表现为点状、细线状、片状高信号灶,关节腔内可见较多关节积液;组织学检查中HE染色示模型侧软骨表面毛糙、变薄、变性、部分脱落,软骨下骨坏死区可见增生结缔组织,骨小梁变细、稀疏、断裂、排列紊乱,骨细胞变性死亡,部分骨小梁断裂不连续,弥漫性的存在的空骨陷窝,髓腔内造血细胞明显减小,可见微小血管内血栓形成。2.内撑器植入术后1)内撑器植入术后3个月:(1)影像学观察。X线检查及CT扫描示:A组股骨头轮廓不规则,关节面欠光滑,承重区扁平塌陷,骨质密度不均匀,关节间隙稍变窄。B组股骨头外形基本正常,骨质密度欠均匀,股骨头无明显塌陷,关节间隙无明显变窄。(2)生物力学检测。A组、B组手术侧和正常对侧股骨头软骨下骨最大压缩强度分别为:(49.38±2.37和91.30±2.21)、(81.78±2.36和91.16±2.32)Mpa;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78.86±2.24和153.42±3.36)、(139.90±3.49和151.96±3.75)MPa。A组、B组手术侧股骨头软骨下骨的最大压缩强度和平均弹性模量与正常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与B组手术侧进行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组织学检查。A组和B组手术侧和正常对侧股骨头空骨陷窝计数百分比分别为:(22.44±1.34和11.52±1.29)、(15.44±1.47和12.54±1.61)%。血管计数分别为:(21.20±1.79和43.40±3.05)、(33.00±2.55和46.20±3.35)。A组、B组手术侧股骨头空骨陷窝计数百分比、血管计数与正常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与B组手术侧进行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染色。BMP-2、bFGF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物质均呈棕黄色;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物质经MIAS (Micro Imagery Analysis System)图像分析系统量化分析:A组、B组手术侧与正常对侧的BMP-2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89.90±12.90和100.34±6.56)、(134.80±11.00和105.16±6.43);bFGF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92.90±11.50和112.86±7.59)、(139.70±9.43和115.18±7.22)。A组和B组手术侧BMP-2、bFGF的表达与正常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与B组手术侧进行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内撑器治疗术后6个月:(1)影像学观察。X线检查及CT扫描示:A组股骨头可见塌陷较前明显加重,股骨头囊性变及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而B组股骨头外形正常,骨质密度较均匀,关节间隙正常。(2)生物力学检测。A组、B组手术侧和正常对侧股骨头软骨下骨最大压缩强度分别为:(53.44±2.45和91.50±2.02)、(88.78±2.45和91.94±2.99)Mpa;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84.66±3.03和154.30±3.46)、(153.74±3.20和155.98±3.55)MPa。A组手术侧股骨头软骨下骨最大压缩强度和平均弹性模量与正常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侧与正常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手术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组织学检查。A组、B组手术侧和正常对侧空骨陷窝计数百分比分别为:(19.58±1.41和12.42±1.40)、(12.46±1.51和11.48±1.54)%;血管计数分别为:(27.00±2.12和42.40±3.78)、(43.00±3.54和44.80±3.56)。A组手术侧空骨陷窝计数百分比和血管计数与正常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侧与正常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手术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染色。A组、B组手术侧与正常对侧的BMP-2平均灰度值为:(161.90±12.10和98.22±6.33)、(110.04±8.60和102.28±7.79);bFGF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57.20±10.10和113.68±6.93)、(124.92±7.55和116.26±6.30)。A组手术侧BMP-2、bFGF的表达与正常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侧与正常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手术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采用的改良液氮冷冻法可以成功制作出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该造模方法实验犬死亡率低,操作方便,可重复性高,创伤较小,不破坏髋关节的稳定性。该动物模型可用于临床上探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同时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2.应用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能有效恢复股骨头的生物力学性能,促进坏死区骨修复,促进新生血管形成,防止股骨头塌陷。在植入术后三个月时,内撑器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坏死空白对照组,但比自身正常对侧差;在术后六个月时,内撑器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坏死对照组,与自身正常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望为临床上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孙步华[8](2014)在《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术和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改良液氮冷冻法建立比格犬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观察造模后股骨头影像学和组织学改变;同时将一种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比格犬股骨头坏死模型,并通过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对于比格犬股骨头坏死修复的影响,探索一种新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方法:实验动物为28只健康成年比格犬(体重:15.09±0.14Kg;年龄:24.17±0.26月;均数±标准差)。1.采用改良液氮冷冻法随机侧别建立比格犬单侧股骨头坏死模型,采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T”形切开关节囊,切断股骨头圆韧带,髋关节半脱位,液氮经无菌漏斗灌注冷冻股骨头。分别于造模术后1、2月每次随机抽取2只比格犬静脉空气栓塞处死,采用影像学及组织学方法观察股骨头坏死情况;2.将所剩余的经过影像学、组织学证明股骨头坏死造模成功的24只比格犬编号并随机分两组,每组12只实验动物,造模侧实施手术,健侧作为自身对照。A组为髓芯减压游离腓骨板移植组;B组为髓芯减压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组。分别于手术后3、6个月每组随机选取6只比格犬行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检查,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分析。结果:1.造模术后1月X线检查模型侧股骨头负重区出现囊性变,MRI造模侧股骨头内信号不均匀,可见点片状异常信号影,关节腔积液明显增多,组织学检查可见骨小梁稀疏变细,排列不规律,骨细胞变性坏死,可见较多空骨陷窝,骨髓造血组织明显减少,髓腔内可见坏死组织碎片沉着;术后2月X线见造模侧关节面失去圆润的外形,关节面轻度塌陷,股骨头内囊性变较前加重伴周围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MRI扫描见股骨头外形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可见异常信号影,关节腔较多积液,组织学镜下观察骨小梁稀疏变细较前加重,空骨陷窝较前增多,未见明显血管结构。2.治疗术后3月:(1)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检查见手术侧股骨头外形恢复,股骨头外形密度正常,未见明显囊性变,股骨头无明显塌陷,关节间隙未见明显狭窄。A组植骨愈合良好,可见腓骨骨柱影,B组内撑器未见明显松动。(2)宏观生物力学检查示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股骨头软骨下骨最大压缩强度分别为:(73.58士2.21和92.10士1.92)、(81.78士2.36和91.16士2.32)Mpa;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131.56士3.08和153.98士3.60)、(139.90士3.49和151.96士3.75)MPa。A、B组手术侧股骨头软骨下骨的最大压缩强度和平均弹性模量与正常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压痕生物力学检查: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股骨头软骨下骨弹性模量分别为:(8.847±0.653和12.160±1.258)、(9.763±0.745和12.456±1.420)GPa;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股骨头软骨下骨硬度分别为:(0.277±0.023和0.355±0.011)、(0.302±0.031和0.359±0.015)GPa。A、B组手术侧股骨头软骨下骨弹性模量、纳米压痕硬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检查:A、B组骨小梁结构排列欠规律,有骨细胞生成,可见部分空骨陷窝,骨髓未见明显坏死组织碎片,可见血管结构。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股骨头骨小梁面积分数百分比分别为:(35.40±1.66和39.51±1.32)%(36.92±1.17和39.27±1.18)%。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血管面积分数百分比分别为:(16.15±1.09和19.51±0.98)、(17.42±1.89和19.41±1.21)%。A、B组骨小梁面积分数百分比、血管面积分数百分比与正常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股骨头VEGF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53.39±13.85和115.48±9.74)、(138.01±12.39和112.51±8.35);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BCL-2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42.13±12.87和105.46±6.48)、(129.06±12.77和103.61±5.26)。A、B组VEGF、BCL-2阳性表达均弱于正常侧,其平均灰度值与正常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VEGF、BCL-2阳性表达弱于B组,两组之间平均灰度值差异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术后6月:(1)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检查A、B组手术侧股骨头外形正常,骨密度均匀,股骨头无明显塌陷,关节间隙正常,A组植骨愈合良好,仍可见腓骨骨柱影,较前融合腓骨板骨皮质边界变模糊,B组内撑器较前无明显改变,固定牢固。(2)宏观生物力学检查示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股骨头软骨下骨最大压缩强度分别为:(87.94±2.31和90.96±2.07)、(88.78±2.45和91.94±2.99)Mpa;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149.74±3.16和154.10±3.47)、(153.74±3.20和155.98±3.55)MPa。A、B组软骨下骨最大压缩强度和软骨下骨平均弹性模量与正常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压痕微观生物力学检查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股骨头软骨下骨弹性模量分别为:(11.378±0.935和12.568±0.880)、(11.730±0.750和12.346±0.625)GPa;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股骨头软骨下骨硬度分别为:(0.338±0.016和0.356±0.015)、(0.344±0.018和0.358±0.013)GPa。A、B组手术侧股骨头软骨下骨弹性模量、纳米压痕硬度与正常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检查:A、B组手术侧股骨头骨小梁规则排列,可见较多骨细胞,血管组织丰富,少见空骨陷窝,基本为正常股骨头组织学表现。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股骨头骨小梁面积分数百分比及分别为:(37.78±1.56和39.33±1.92)%、(38.14±1.41和39.56±1.71)%;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血管面积分数百分比分别为:(18.54±1.23和19.46±1.35)%、(18.70±1.31和19.54±1.25)%。A、B组骨小梁面积分数百分比、血管面积分数百分比与正常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差异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股骨头VEGF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30.34±15.82和116.56±11.45)、(128.39±12.72和115.50±10.74):A、B组手术侧和正常侧BCL-2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17.52±14.60和102.53±4.28)、(116.58±12.64和103.59±5.63)。A、B组VEGF、BCL-2阳性表达稍弱于正常侧,平均灰度值与正常侧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VEGF、BCL-2阳性表达弱于B组,A、B组之间平均灰度值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采用的改良液氮冷冻法能够成功建立比格犬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该方法股骨头坏死成功率高,动物成活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方便,可用于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2.髓芯减压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术治疗比格犬股骨头坏死能有效恢复保持股骨头的生物力学性能,促进血管生成以利于坏死区骨修复,抑制骨细胞凋亡,防止股骨头塌陷。有望为股骨头坏死的保存自体股骨头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康红岩[9](2013)在《重组人生长激素促进颌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肿瘤、外伤、炎症以及先天性因素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均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颌骨缺损,进而导致患者丧失了咀嚼、语言功能,影响义齿的修复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如何通过促进骨组织的形成来修复颌骨缺损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1958年人们发现可以将人生长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 hGH)用于治疗侏儒症,但是由于当时仅仅能够从尸体的脑垂体中提取出人生长激素,数量有限,难以保证临床用量,而限制了其应用。1986年波耶尔通过基因重组的技术成功的合成了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rhGH),其结构与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完全相同,这样便实现了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经皮下注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因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呆小症、老年人免疫功能的低下、手术或烧伤患者的创面愈合迟缓等。成骨细胞表面能够表达生长激素受体,有学者据此推测重组人生长激素可能通过调节成骨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来影响成骨细胞的成骨和破骨功能,进而参与骨重建。从而对此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重组人生长激素具有体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对成骨细胞的合成代谢有直接的影响。本实验将重组人生长激素应用于颌骨缺损的大鼠模型,通过大体标本肉眼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测以及血清学研究,旨在判断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进而推测重组人生长激素在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重组人生长激素将来能够应用于口腔领域促进颌骨成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比较腹部皮下用药与缺损区域局部用药的差异,确定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最佳给药途径。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及血清学研究实现。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下颌骨部分缺损模型的建立,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检测成骨相关的指标。以60只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建立双侧下颌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1组24只、实验2组24只。实验1组缺损区局部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实验2组腹部皮下注射等量重组人生长激素。另设12只为对照组,对照组局部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结束后2周、4周、6周随机抽取实验1组8只,实验2组8只,对照组4只处死,测定相应的成骨指标。一般状况及大体标本肉眼观察:术后观察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包括毛色、进食、体重以及活动的状况;创口是否红肿,有无溢脓、窦道出现;有无继发性骨折。肉眼观察大体标本炎症状况,软组织附着情况,缺损区骨生长情况:包括缺损区域的大小、新生骨的颜色、排列及骨质致密程度。组织学光镜下观察骨缺损区新骨生长情况,纤维组织长入情况,骨缺损区周围有无炎症细胞浸润,骨小梁排列情况,新骨成熟程度等。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合肉眼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评价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于颌骨缺损修复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结果:一般状况:术后所有大鼠生命体征平稳,毛色及活动基本正常。术后当日即可进少量的食物,术后的第2天进食及活动恢复正常;手术创口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红肿、化脓,术后1周左右大部分缝线自行脱落;动物均存活至取材的时间,这期间下颌术区未见明显红肿等炎性反应。肉眼观察:给药结束后第2周末:局部炎症反应不明显,骨缺损区范围减小不明显,实验1组与实验2组无明显差异,同期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给药结束后第4周末:实验1组与实验2组缺损区范围均较给药结束后第2周末明显减小,可见明显新生骨,色白,微透明,质地较韧,探针不易探入。对照组缺损区减小不明显。给药结束后第6周末:实验1组缺损区被大量新生骨所充填,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平整,质地较硬,探针不能探入,中央覆盖少量软组织,边缘为硬组织;实验2组与实验1组无明显差异;对照组缺损区范围有所减小,周围可见少量新生骨。组织形态学观察:HE染色镜下观察,给药结束后第2周末:实验1组骨缺损区明显可见,边缘可见新骨形成,大量纤细的骨小梁,大致呈网状,排列紊乱,成骨细胞形态典型,可见少量巨噬细胞。高倍镜下靠近缺损边缘处,成骨细胞分化明显,但数目较少;实验2组与实验1组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缺损清晰可见,缺损区边缘成骨较少,偶见新生骨小梁。给药结束后第4周末:实验1组骨缺损区边缘可见大量的新生骨,新生骨主要为骨小梁,增粗、成团的骨小梁排列紊乱,骨小梁内部有骨细胞的形成,存在于骨陷窝内,骨小梁的周边有成排的成骨细胞;实验2组与实验1组差异不明显;对照组骨缺损区边缘有新骨形成,新生骨小梁数量少,分布较为分散。给药结束后第6周末:实验1组骨缺损区中央大部分被新生骨充填,可见大范围的新生骨,新生骨小梁进一步增粗、成团,骨基质样团块组织形成,其间骨小梁形态不明显,可见部分骨陷窝内出现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态典型;实验2组:与实验1组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缺损区边缘可见大量新生骨,骨小梁成团块状,排列紊乱,与正常骨组织界限清楚。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给药结束后第2周,4周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给药结束后第4、6周较第2周下降,各组内不同时间点血清ALP值比较均有显着性意义(P=0.00),表明各时间点间成骨不同,早期成骨活跃。结论:一、rhGH通过增强成骨细胞活性,使骨缺损区成骨活跃,促进新骨成熟,在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成骨的作用。二、rhGH经局部注射在用药早期效果优于腹部皮下注射。

段世博[10](2010)在《颅脑创伤后瘦素、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动态观察颅脑创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分析颅脑创伤后生长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外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折手术复位时机的选择;建立兔脑单侧液压冲击创伤模型,动态观察兔颅脑创伤后血清瘦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水平及脑脊液瘦素的水平,探讨其变化及意义。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3例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和22例颅脑创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分别于伤后1天、3天、7天、14天抽取空腹肘静脉血2ml,对照组为3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比较各时间点生长激素水平,单纯脑外伤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各时间点生长激素升高患者的构成比,同时比较伤后14天内出现过生长激素升高的患者的构成比。计算单纯脑外伤组及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各时间点生长激素水平与患者入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第二部分,2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脑外伤组(D组)17只和对照组(E组)8只,其中脑外伤组存活8只;另取25只实验兔随机分为打击组(F组)17只和假手术组(G组)8只,其中打击组存活9只。D组及F组建立兔脑单侧液压打击创伤模型,于右顶开一直径7mm骨窗,保持硬膜完整,予以液压打击。E组与G组只打开7mm骨窗,不进行液压打击。D、E组实验兔均于伤后1天、3天、7天及14天清晨空腹状态下取耳缘静脉静脉血2ml,分离血清;F、G组分别于上述各时间点通过小脑延髓池穿刺留取脑脊液0.5ml。用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和脑脊液瘦素水平。分别比较D、E两组各时间点三者的血清浓度,计算三者两两间的相关性;比较F、G两组各时间点脑脊液瘦素水平。结果:伤后单纯脑外伤组和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均升高,发生率分别为13.64%~36.36%和21.74%~30.43%;伤后14天内两组患者出现过生长激素升高的构成比分别为52.17%和59.09%,两组各时间点生长激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别(P>0.05),生长激素升高患者的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脑外伤组和脑外伤并骨折组伤后各时间点血清生长激素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兔脑外伤组各时间点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在伤后第7d为高峰(P<0.05);脑外伤组血清生长激素浓度在伤后1天、3天和7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14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峰值出现在伤后7天(P<0.05);脑外伤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浓度分别在伤后1d、3d和7d高于假手术组(P<0.05),14天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别,峰值在第3d;打击组脑脊液瘦素水平伤后1天、3天和7天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14时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脑外伤组伤后1天、3天、7天和14天各时间点瘦素与生长激素均呈正相关(P<0.05)、各时间点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成正相关(P<0.05)、伤后第3天瘦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呈正相关(P<0.05),其余各时间点瘦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无相关性(P>0.05)。结论:颅脑创伤和颅脑创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伤后两周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生长激素水平与颅脑创伤严重程度无相关性;颅脑创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在能耐受手术情况下,应尽早行骨折手术治疗;兔颅脑创伤后两周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7天内血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及脑脊液瘦素水平增高,14天时降至正常;颅脑创伤后血清瘦素与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均呈正相关,瘦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除在伤后第3天呈正相关外,其他时间点均无相关性;瘦素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分泌;瘦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具有促进创伤修复、促生长及神经保护等作用,可能成为颅脑创伤内分泌治疗的方向之一

二、重度烧伤对骨及骨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度烧伤对骨及骨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ADMSC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常用溶液配制
        1.4 需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
        2.2 ADMSC的保存和复苏
        2.3 ADMSC的标记及鉴定
        2.4 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
        2.5 小肠缺血再灌损伤的评估
        3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ADMSC的形态学观察
        2 ADMSC的流式细胞的鉴定
        3 小肠缺血再灌损伤的模型的变化和确认
        4 小肠再灌注损伤损伤模型的免疫组化的确认
    讨论
第二部分 ADMSC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和机制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常用溶液配制
        1.4 需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
        2.2 ADMSC的保存和复苏
        2.3 ADMSC的标记及鉴定
        2.4 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及分组
        2.5 小肠缺血再灌损伤的评估
        2.6 组织病理学(HE)分析
        2.7 组织免疫荧光分析
        2.8 ADMSC腹腔内移植
        2.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
        2.10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移植ADMSC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变区表达
        2 ADMSC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3 病理评估显示ADMSC促进愈合
        4 ADMSC减少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IL-6 炎症因子表达
        5 ADMSC促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管再生及与COX2-PGE2通路相关
        6 ADMSC促进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COX2 表达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生物陶瓷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磷酸钙生物活性陶瓷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 硅酸盐生物活性陶瓷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1 硅酸盐陶瓷的制备方法
    2.2 硅酸盐陶瓷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3 硅酸盐陶瓷的3D打印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3.1 不同组分的3D打印硅酸盐陶瓷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3.2 不同结构的3D打印硅酸盐陶瓷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 硅酸盐生物活性陶瓷在软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1 硅酸盐生物活性陶瓷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2 硅酸盐生物活性陶瓷在脂肪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3 硅酸盐生物活性陶瓷在心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4 展望

(3)基于丝素蛋白的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骨折及其临床治疗
    1.2 骨折内固定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丝素蛋白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1.4 本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2章 再生条件对丝素蛋白骨折内固定材料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折内固定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丝素蛋白/海鞘纤维素纳米晶体复合骨折内固定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期刊与专利目录
致谢

(4)甘草多糖对鸡免疫增强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免疫增强剂
        1.1 免疫增强剂的作用
        1.2 免疫增强剂的分类
        1.3 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2 氧化应激与氧化损伤
        2.1 氧化应激产生的原因
        2.2 氧化应激的生物学效应
        2.3 抗氧化应激损伤的防御系统
    3 甘草多糖的药理作用
        3.1 抗菌作用
        3.2 抗肿瘤作用
        3.3 抗病毒作用
        3.4 抗氧化作用
        3.5 免疫增强作用
        3.6 保肝护肝作用
        3.7 防治骨关节炎作用
        3.8 其他作用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甘草多糖的提取及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甘草多糖的制备
        1.5 甘草多糖的含量测定
        1.6 甘草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
        1.7 甘草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2 结果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2 甘草多糖的分离纯化
        2.3 甘草多糖的紫外光谱
        2.4 甘草多糖的红外光谱
    3 讨论
        3.1 多糖的分离纯化
        3.2 多糖的结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甘草多糖对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3 主要仪器
        1.4 免疫细胞的制备
        1.5 甘草多糖对淋巴细胞安全浓度的测定
        1.6 甘草多糖对免疫细胞增殖的测定
        1.7 甘草多糖对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甘草多糖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安全浓度
        2.2 甘草多糖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甘草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甘草多糖对鸡chBM-DC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2.5 甘草多糖对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2.6 甘草多糖对chBM-DCs分泌NO的影响
    3 讨论
        3.1 甘草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甘草多糖对chBM-DC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甘草多糖对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4 甘草多糖对分泌NO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甘草多糖对鸡新城疫的免疫增强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动物分组与处理
        1.4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1.5 血清IL-2和IFN-γ含量测定
        1.6 免疫器官形态学变化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体重变化
        2.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2.3 血清IL-2和IFN-γ含量的变化
        2.4 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变化
    3 讨论
        3.1 甘草多糖对新城疫抗体效价的影响
        3.2 甘草多糖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3.3 甘草多糖对免疫器官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甘草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3 主要仪器
        1.4 羟自由基清除试验
        1.5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1.6 ABTS+·清除能力的测定
        1.7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1.8 甘草多糖对RAW264.7细胞的保护作用
    2 结果
        2.1 甘草多糖对羟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2 甘草多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3 甘草多糖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4 甘草多糖对超氧负离子自由基的影响
        2.5 甘草多糖对氧化损伤细胞RAW264.7的影响
    3 讨论
        3.1 甘草多糖对自由基清除的能力
        3.2 甘草多糖对RWA264.7的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甘草多糖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动物分组与处理
        1.4 体内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T-AOC、GSH-Px、CAT活性的变化
        2.2 各组血清SOD、MDA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3.1 甘草多糖对血清T-AOC、GSH-Px、CAT活性的影响
        3.2 甘草多糖对血清SOD、MDA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抗菌人工真皮的研究与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高渗钠溶液的抗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
        2.2 试剂与仪器
        2.3 高渗钠溶液的抗菌作用评价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硝酸镓溶液的抗菌性能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
        2.2 试剂与仪器
        2.3 ICP-MS测定镓离子的浓度
        2.4 硝酸镓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MIC
        2.5 TEM
    3 结果
        3.1 WST试剂盒操作中各菌株适宜的接种浓度
        3.2 硝酸镓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MIC
        3.3 镓离子接触后的大肠杆菌的显微观察
        3.4 镓离子接触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显微观察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制备与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2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制备
        2.3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材料表征
        2.4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外抗菌研究
        2.5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细胞学评价
        2.6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内评价研究
    3 结果
        3.1 筛选适宜质量分数戊二醛交联的人工真皮
        3.2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外抗菌结果
        3.3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细胞学评价结果
        3.4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表征
        3.5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内评价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海藻酸镓复合载体及其真皮支架的制备与抗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2 真皮支架被覆海藻酸镓复合物涂层的制备
        2.3 海藻酸镓聚合物微粒及其复合真皮支架的制备
        2.4 材料表征
        2.5 体外抗菌评价
    3 结果
        3.1 被覆海藻酸镓复合物涂层的真皮支架的表征
        3.2 海藻酸镓聚合物微粒及其复合真皮支架的表征
        3.3 体外抗菌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1 真皮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1.1 真皮替代物的发展历程
        1.2 真皮替代物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 高渗钠溶液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3 镓及其化合物的抗菌研究
    4 参考文献
致谢

(6)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1.1 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制备
        1.1.1 实验试剂和设备
        1.1.2 原料制备
        1.1.3 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制备
        1.1.4 多孔PPLA/n-HA/PES薄膜的制备
    1.2 材料的表征
    1.3 结果
        1.3.1 L-丙交酯的表征
        1.3.2 PLLA的表征
        1.3.3 纳米羟基磷灰石(n-HA)的表征
        1.3.4 多孔PPLA/n-HA/PES复合材料的表征
    1.4 讨论
    1.5 小结
2 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实验
    2.1 试剂和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模拟体液的配置
    2.3 材料及方法
        2.3.1 材料
        2.3.2 方法
    2.4 结果
        2.4.1 PH值的变化
        2.4.2 失重率的变化
        2.4.3 吸水率的变化
        2.4.4 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降解时SEM形貌变化
    2.5 讨论
    2.6 小结
3 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3.1. 细胞毒性试验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1.5 结果
    3.2 动物实验
        3.2.1 皮肤致敏试验
        3.2.2 全身急性毒性试验
        3.2.3 亚急性毒性试验
        3.2.4 肌肉植入试验
    3.3 讨论
    3.4 小结
4 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动物实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方法
        4.1.4 标本的取材
        4.1.5 并发症
        4.1.6 实验准备及步骤
        4.1.7 评价方法
    4.2 结果
        4.2.1 X-ray检查
        4.2.2 组织学观察
        4.2.3 电镜扫描
        4.2.4 骨痂骨密度
        4.2.5 生物力学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治疗犬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改良液氮冷冻法建立犬股骨头坏死模型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复合麻醉药的配置
        2.3 造模方法
        2.4 观察内容和方法
        2.4.1 一般情况
        2.4.2 影像学检查
        2.4.3 组织形态学观察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影像学观察
        3.3 组织形态学观察
        3.3.1 股骨头大体观察
        3.3.2 组织形态学观察
    4 讨论
        4.1 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4.2 液氮冷冻致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4.3 改良液气冷冻法致股骨头坏死的优点
        4.4 动物模型不足之处及后期研究的展望
    5 结论
第二部分 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治疗犬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1 实验器材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和分组
        2.2 手术治疗方法
        2.3 观察内容及方法
        2.3.1 一般情况观察
        2.3.2 影像学检查
        2.3.3 股骨头大体观察
        2.3.4 生物力学检测
        2.3.5 组织形态学观察
        2.3.6 免疫组化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比格犬一般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及实验分组的建立
        3.2 一般情况观察
        3.3 影像学检查
        3.3.1 X线检查
        3.3.2 CT检查
        3.4 股骨头大体观察
        3.5 生物力学检查
        3.6 组织学观察
        3.6.1 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
        3.6.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4 讨论
        4.1 ANFH的影像学检测方法
        4.2 股骨头坏死病程发展中的生物力学特征及力学检测方法
        4.3 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治疗股骨头坏死
        4.4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成骨调节作用
        4.5 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调控骨重建的作用
        4.6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术和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改良液氮冷冻法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观察
    1.1 前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结论
第二章 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术和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术和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生物力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术和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的组织学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经发表的文章
致谢

(9)重组人生长激素促进颌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材料、试剂和药物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选择和分组
        2.2.2 取血
        2.2.3 颌骨缺损模型的制备
        2.2.4 动物处死及标本采集
        2.2.5 组织学标本制备
        2.2.6 HE 染色
        2.2.7 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一般状况观察
    3.2 肉眼观察
    3.3 组织形态学观察
    3.4 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
第4章 讨论
    4.1 颌骨缺损修复方法
    4.2 RHGH 的相关研究
    4.3 RHGH 对颌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颅脑创伤后瘦素、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颅脑创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早期生长激素变化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参照
        1.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1.4 标本采集及处理
        1.1.5 生长激素浓度测定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生长激素水平变化
        1.2.3 生长激素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相关性
    1.3 讨论
        1.3.1 生长激素生物学特征
        1.3.2 TBI后生长激素水平变化
        1.3.3 TBI后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1.4 小结
二、兔脑外伤后瘦素、生长激素及IGF-1的变化及意义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动物模型制作
        2.1.4 留取血清及脑脊液标本
        2.1.5 检测瘦素、生长激素及IGF-1浓度
        2.1.6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血清瘦素、生长激素、IGF-1水平
        2.2.2 脑脊液瘦素水平
        2.2.3 脑外伤组血清瘦素、生长激素及IGF-1的相关性
    2.3 讨论
        2.3.1 瘦素与TBI
        2.3.2 生长激素与TBI
        2.3.3 IGF-1与TBI
        2.3.4 瘦素、生长激素与IGF-1的相互关系
        2.3.5 瘦素、生长激素、IGF-1与TBI合并四肢骨折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瘦素与创伤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重度烧伤对骨及骨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D]. 杨凡. 南昌大学, 2020(08)
  • [2]生物陶瓷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J]. 王晓亚,常江. 生命科学, 2020(03)
  • [3]基于丝素蛋白的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的研究[D]. 徐瑞. 武汉大学, 2019
  • [4]甘草多糖对鸡免疫增强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衣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5]抗菌人工真皮的研究与转化[D]. 许钊荣. 福建医科大学, 2018
  • [6]多孔PLLA/n-HA/PE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D]. 刘耕砚. 中南大学, 2013(01)
  • [7]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治疗犬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D]. 刘育鹏. 中南大学, 2014(02)
  • [8]钛合金股骨头内撑器植入术和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D]. 孙步华. 中南大学, 2014(02)
  • [9]重组人生长激素促进颌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D]. 康红岩. 吉林大学, 2013(12)
  • [10]颅脑创伤后瘦素、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变化的研究[D]. 段世博.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严重烧伤对骨骼和骨骼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