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景区综合整治将标本兼治

2004年:景区综合整治将标本兼治

一、2004: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将标本兼治(论文文献综述)

贾慕昕[1](2019)在《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三峡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次大平衡和大调整。自三峡工程2009年全面竣工以来,库区城市在经历移民迁居的动荡岁月后,开始进入新时期稳步发展的正常轨道。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相比于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后三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调整转型,三峡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面临诸如经济发展缓慢、生态问题频发、移民致富困难、人地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等深层次问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总体变迁着手,对三峡库区腹心城市丰都、忠县、万州的人口与城镇化情况、移民安居情况、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民生情况、生态环境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通过研究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和典型问题,总结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是当前制约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因素,并从人地关系失衡、人地关系失序、人地关系失控三个方面阐述了库区城市人地关系的具体特征,进而将“人地和谐”作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通过研究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基本理论,论文提出了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路径,在人地关系的语境下定义了人居环境的系统构成,同时运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确定了“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针对三个靶区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基于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引入人地和谐度的概念,发现库区三个城市人居环境的人地关系和谐程度差异显着,进而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因城施策,差异发展的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抓手的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最后依据优化思路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和实施措施。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综合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提供较为科学的思路。文章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选题的缘起、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理论综述,并提出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内容。第二章:后三峡时期万州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三章:后三峡时期丰都和忠县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四章:“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过程与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针对丰都、忠县、万州城市人居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系统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加以统计分析。第六章:构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提出对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及实施措施的一些探索。第七章:总结

黄新华,陈芳,石术,郭旻霓,蒋洋,杨洁琼[2](2019)在《社区治理视野下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文中提出本文从理论上界定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形成过程和特点,从社区治理角度入手,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镇与历史国际社区的异同比较,描述鼓浪屿社区现实治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试图指出今后鼓浪屿社区治理的优化。

张文波[3](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兰海军[4](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5](2016)在《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等6个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楚政办通[2016]82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开发区管委会: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楚雄州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楚雄州乡镇集镇供水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公厕建设实施方案》《楚雄州村庄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及公厕建设实施方案》《楚雄州城镇"治乱、治脏、治污、治堵"行动实施方案》《楚雄州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行动实施方案》《楚雄州建设"绿色楚雄、滇中绿洲"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饶皓璞[6](2012)在《基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江郎山景区规划调整与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10年8月20日,江郎山终于与广东丹霞山等五处着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区打包申遗成功,成为“中国丹霞”成员之一。至此之后,对于江郎山景区的保护将被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而另一方面,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旅游事业被政府明确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产业。世界自然遗产地在这场旅游热中更是被看作为一块“金字招牌”,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十万记得游客。这些大规模的旅游及其带来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对包含江郎山景区在内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造成极大破坏。本文的研究以江郎山风景区为对象,运用实地调研、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研究了“入遗”后江郎山景区的规划调整和建筑设计策略。在第一章笔者首先提出本课题的来源和背景、研究现状,明确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其应用价值,说明研究所应用的方法和手段。第二章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要求以及国内外的保护经验进行研究,寻求对江郎山景区保护有益的启示。第三章通过对江郎山景区现状与上轮规划的分析,总结出规划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内容。第四章则详细的阐述江郎山景区规划调整的具体方法、过程、结果。第五章综合考虑江郎山景区自然、人文环境,通过对浙西传统民居的研究,提出融入地域特色的江郎山景区建筑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具体设计策略。第六章对全文提出了总结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其说它提供了一个结论性的解决途径,不如说是提出了一个同时具有长期性和紧迫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了江郎山景区规划的调整内容及结果和江郎山景区建筑的设计策略,并在一定的程度论证了这些规划调整和建筑设计方法的必要性和适应性。

夏雨,林沈节,孙铭宗[7](2011)在《为有序而监管——杭州市违法建筑综合治理研究》文中认为一、引言(一)基本概念界定基于本课题研究的需要,为了统一理解本课题所使用的术语,课题组将这些术语的概念做出如下的界定。1.违法建筑是指在城乡规划区内,违反法律、法规,未经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许可或超越许可规定擅自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空间以及超过

刘佳[8](2010)在《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第46届IFLA(2009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大会主题为“绿色基础设施”,重新将当代风景园林功能定位为绿色基础设施。本文为实现精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将绿色基础设施理念视为景观规划的基本策略之一,①规划层面:提出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战略性引导(生命线系统;绿色、自然生态和动态性;普遍联系性)。从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体系、规划的目标与原则、规划的要素与操作流程、规划的要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尝试建立统一、完善、多层面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理论框架体系,实行资源调查——分析评估——多解规划——公共参与——实施管理——动态监控与规划修编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在其框架指引下,文章归纳出生态治理与绿化规划;岸线、竖向与生态护坡规划;沿岸交通规划;土地利用与建筑风貌控制规划;历史文化与游憩规划5大分项规划,并制定出特定的策略与方法。②技术层面:对城市河道景观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由“灰色”向“绿色”的转型。宏观层面:建构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流域水体调控系统;中观层面:进行城市河流廊道规划与水系格局调整;微观层面:考虑城市河道景观与城市给水、排水、交通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之间的耦合关系,运用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地表水自然净化设施、污染排放控制与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生态化技术,通过简单且具有操作性的传统生态方法,优化已建“灰色基础设施”。③实践研究:宏观层面对合肥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中微观层面提出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景观设计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并从生态护坡的组成、平面形态、截面型式、构造和植物配置以及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5类生态护坡景观设计模式,最终将初步成果应用于合肥市“城市河道岸坡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以期为将来的综合治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建议或指导,实现“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共融共生。

王涛[9](2009)在《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 ——以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旅游业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正因为旅游带来如此诱惑的经济效益,所以旅游企业将不断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不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此种情况下,旅游景区可能沦为“公地的悲剧”。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地方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供给有效的公共产品来解决问题。本论文引入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提出最好的战略选择是:地方政府根据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供给有效的公共产品,这样既获得了金山银山,又可以保住绿水青山,使景区的旅游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论文以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为个案,从旅游景区实际情况出发,界定出地方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为旅游交通,旅游安全,天气预报,人力资源培训,生态、环境保护,通信设施,地质状况,公共卫生,气候状况,旅游规划。这些公共产品对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政府运用这些公共产品来审视旅游风景名胜区,分析现有公共产品状况,补足景区欠缺的公共产品。把握游客数量与公共产品的承受力以及公共产品与旅游开发的适度问题,从而避免“公地的悲剧”发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优化升级旅游景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FANG Qing-fang[10](2009)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全省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广东省建设厅厅长房庆方同志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提出同志们:新年伊始,省政府召开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去年全省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华华省长和木声副省长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二、2004: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将标本兼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将标本兼治(论文提纲范文)

(1)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的学术内容
        1.2.2 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1.2.3 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
    1.3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1.3.1 基本概念阐述
        1.3.2 相关基础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1.4.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万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2.1.1 人口变化分析
        2.1.2 城镇化水平分析
    2.2 移民安居情况
        2.2.1 城市住区分类
        2.2.2 移民住区调研
    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2.3.1 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
        2.3.2 城市用地规模分析
        2.3.3 城市用地布局分析
        2.3.4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2.3.5 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2.4 民生情况
        2.4.1 经济发展分析
        2.4.2 产业结构分析
        2.4.3 人民收入分析
    2.5 生态环境情况
        2.5.1 城市生态格局
        2.5.2 现状环境质量
    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6.1 交通基础设施
        2.6.2 市政基础设施
    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2.9 本章小结
3 丰都、忠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3.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3.1.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3.1.2 移民安居情况
        3.1.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1.4 民生情况
        3.1.5 生态环境情况
        3.1.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1.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1.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3.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3.2.2 移民安居情况
        3.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2.4 民生情况
        3.2.5 生态环境情况
        3.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4.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与问题总结
        4.1.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
        4.1.2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典型问题
    4.2 基于人地关系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构建
        4.2.1 人地关系的基础认知研究
        4.2.2 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
        4.2.3 人地关系视角下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模型设计
        4.2.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建设要素的确定
        4.2.5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方法的确定
    4.3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评价指标体系借鉴
        4.3.3 具体评价指标释义
        4.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调查问卷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后三峡时期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1.1 人类社会系统
        5.1.2 地域环境系统
        5.1.3 支撑体系系统
    5.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2.1 人类社会系统
        5.2.2 地域环境系统
        5.2.3 支撑体系系统
    5.3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3.1 人类社会系统
        5.3.2 地域环境系统
        5.3.3 支撑体系系统
    5.4 评价结论
        5.4.1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5.4.2 人地和谐程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与提升策略研究
    6.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
    6.2 丰都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2.1 提质挖潜: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城市转型
        6.2.2 文化引领:发扬传统文化,营建尚善鬼城
        6.2.3 新旧协同:新区集约发展,旧城有机更新
    6.3 忠县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2.1 生态保育: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补偿
        6.2.2 功能提升:改善基础设施,补齐城市短板
        6.2.3 错位发展:依托城市资源,建设美丽乡村
    6.4 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4.1 山水融城:美化山水环境,重塑三峡客厅
        6.4.2 空间整合: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多规融合
        6.4.3 品质建设:创新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内涵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指标参考标准及依据
    D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E调查问卷设计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社区治理视野下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国际社区”的理论研究
    (一)“历史国际社区”的内涵与外延
        1. 内涵
        2. 外延
    (二)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分析
        1. 国际居留地时期的混合管理
        2. 高品质国际社区的形成
        3.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特点
    (三)国内外相关社区治理简析
        1. 国际社区治理
        2. 历史文化街区治理
        3. 历史城镇治理
    (四)鼓浪屿社区与相关社区治理的比较
        1. 相似之处
        2. 不同之处
二鼓浪屿社区治理的实证研究
    (一)治理现状
        1. 治理沿革
        2. 治理内容
        3. 治理体制
        4. 治理机制
    (二)治理成效
        1. 系统保护文化遗产
        2. 充分发掘文化价值
        3. 明显改善岛上环境
        4. 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
    (三)治理困境
        1. 治理发展定位冲突
        2. 权责不清,履职不畅
        3. 居民人口结构失衡
        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缺位
        5. 社区认同感不足
三“历史国际社区”视域下鼓浪屿社区治理的优化
    (一)总体思路
        1. 精确定位指导社区治理
        2. 开阔视野提升社区品质
        3. 全面保障强化社区治理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文化社区+文化景区”定位
        2. 坚持依法治理
        3. 坚持科学规划
        4. 坚持永续发展
        5.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三)具体措施
        1. 进一步明晰治理发展方向
        2. 理顺行政体制
        3. 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职能
        4. 逐步改善人口结构
        5.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四结语

(3)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4)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立题旨意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一、公共服务
        二、旅游公共服务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二、调查对象特征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二、分项目标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一、优化顶层设计
        二、优化技术支撑
        三、优化应用体系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一、强化质量导向
        二、强化质量提升
        三、强化质量奖励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存在不足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江郎山景区规划调整与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应用价值
2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
    2.1 世界自然遗产概述
    2.2 国外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经验
    2.3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模式
    2.4 “入遗”后景区的整改实例
    2.5 本章小结
3 江郎山景区概述
    3.1 自然条件
    3.2 历史文化沿革
    3.3 符合的世界遗产标准
    3.4 上轮《江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回顾
    3.5 景区保护管理现状
    3.6 景区规划面临调整
4 江郎山景区规划的调整
    4.1 江郎山景区的重新定位
    4.2 江郎山景区保护与培育的调整
    4.3 景区合理容量的重新计算
    4.4 借鉴分区规划方法深化江郎山景区规划
    4.5 江郎山风景名胜区内各景区的重新统筹
    4.6 地域景观的打造
    4.7 江郎山景区内居民点调控规划
5 江郎山景区内建筑设计研究
    5.1 相关建筑理论研究
    5.2 浙西传统民居研究
    5.3 景区内建筑总体布局研究
    5.4 江郎山建筑单体设计研究
    5.5 建筑细部设计研究
    5.6 江郎山景区建筑设计实例
6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2 附表

(8)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蔓延的社会背景
        1.1.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背景
        1.1.3 水源缺乏与河道污染的自然背景
        1.1.4 闲暇时间与游憩需求的人文背景
        1.1.5 提出问题与启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研究基本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河道综合整治概况
        1.3.3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对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战略性指导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基本理念与相关实践
    2.1 城市河道的特性与景观规划内容
        2.1.1 城市河道的特性
        2.1.2 城市河道面临的问题
        2.1.3 城市河道的功能
        2.1.4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内容
    2. 2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基础理论
        2.2.1 城乡统筹的大地景观规划
        2.2.2 作为绿色通廊的城市河道
        2.2.3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规划
        2.2.4 河流的水文学
    2.3 国内外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相关实践研究
        2.3.1 韩国清溪川河治理
        2.3.2 英国泰晤士河治理
        2.3.6 成都府南河治理
        2.3.3 上海河道综合整治与景观水系规划
        2.3.4 实地调研一:上海苏州河治理
        2.3.5 实地调研二:上海张家浜河治理
    2.4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第三章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方法
    3.1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发展概况
        3.1.1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发展
        3.1.2 绿色基础设施特性与作用
        3.1.3 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3.2 与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的其他理论
        3.2.1 人类聚居环境学
        3.2.2 生态城市理论
        3.2.3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3.2.4 景观生态学
        3.2.5 游憩学
    3.3 国内外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实践研究
        3.3.1 波士顿公园体系
        3.3.3 佛罗里达州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3.3.4 国内外绿色基础的差距与启示
    3.4 作为研究方法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
        3.4.1 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景观规划内容
        3.4.2 绿色基础设施的表现形式与实施策略
第四章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理论框架体系
    4.1 引入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体系的建立
        4.1.1 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特殊意义
        4.1.2 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价值体系
        4.1.3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
    4.2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要素与操作流程
        4.2.1 城市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
        4.2.2 城市河道景观发展构想
        4.2.3 鉴别“网络中心”与“链结环节”
        4.2.4 鉴别历史痕迹与文化特性
        4.2.5 多解规划方案生成
        4.2.6 规划管理与动态监测
    4.3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要点
        4.3.1 城市河道特色景观要素的鉴别与传承
        4.3.2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功能区划
        4.3.3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结构布局
        4.3.4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分类规划
    4.4 由“灰色”向“绿色”——实现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转型
        4.4.1 宏观层面:建构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流域水体调控系统 .
        4.4.2 中观层面:城市河流廊道规划与水系格局调整
        4.4.3 微观层面:城市河道景观“灰色”向“绿色”基础设施转型技术
        4.4.4 城市河道景观与其他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协调发展
    4.5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控制体系
        4.5.1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元素
        4.5.2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控制方法
第五章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分项规划
    5.1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绿化分项规划
        5.1.1 城市河道绿化生态治理与绿化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5.1.2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内容
        5.1.3 城市河道绿化分类与种群控制
        5.1.4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绿带控制
    5.2 城市河道岸线、竖向与生态护坡规划
        5.2.1 城市河道岸线规划
        5.2.2 城市河道竖向规划与横断面景观设计
        5.2.3 城市河道生态护坡规划模式
    5.3 城市河道沿岸交通分项规划
        5.3.1 城市河道交通规划目标与原则
        5.3.2 城市河道沿岸交通规划分类
        5.3.3 城市沿河桥梁设计引导
    5.4 城市河道沿岸土地利用与建筑风貌控制规划
        5.4.1 城市河道沿岸土地利用与控制方法
        5.4.2 城市河道沿岸建筑形态控制
    5.5 城市河道历史文化与游憩规划
        5.5.1 历史文化与游憩系统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5.5.2 城市河道历史文化分类
        5.5.3 城市河道历史文化的鉴别与保护
        5.5.4 城市河道历史文化与游憩规划
第六章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实施与管理
    6.1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实施方法
        6.1.1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规划体系
        6.1.2 城市河道的功能定位法
    6.2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流域管理
        6.2.1 流域管理的概念
        6.2.2 流域管理的操作方法
    6.3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河道景观管理措施
        6.3.1 提高公众参与和生态环保意识
        6.3.2 城市河道动态数据系统建立
第七章实践研究——以合肥市“城市河道岸坡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为 .
    7.1 合肥市城市形态与空间发展策略
    7.2 合肥市城市河道景观现状踏勘与评价
        7.2.1 实地调研三:环城公园
        7.2.2 实地调研四:南淝河
        7.2.3 实地调研五:二里河
    7.3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的绿色功能
        7.3.1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景观设计目标
        7.3.2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景观设计内容
        7.3.3 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景观设计分类
    7.4 合肥城市绿地系统与河道水系系统耦合关系研究
    7.5 合肥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策略与建议
        7.5.1 合肥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7.5.2 合肥市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建议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总体框架与研究成果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与研究的课题和实际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9)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 ——以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对民族地区旅游的价值
    第一节 旅游业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
        二、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问题
        三、政府供给公共产品并非政府直接生产
        四、传统公共产品供给模型对旅游业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下的旅游发展文献综述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价值
    第四节 旅游业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界定
    第五节 地方政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对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有公共产品状况—以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为例
    第一节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与民族地区旅游的关系
        一、民族地区旅游景区与民族旅游的界定
        二、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三、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概况
        四、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现有主要公共产品状况
        一、旅游交通
        二、旅游安全
        三、人力资源培训
        四、旅游基础设施
        五、市场宣传
        六、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
        七、结论
第三章 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供求分析—以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为例
    第一节 公共产品供求理论问题
        一、传统公共产品供求分析理论
        二、李成威的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评价与激励
        三、李成威理论对民族地区旅游公共产品供求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公共产品需求(评价)
        一、对旅游安全评价
        二、对旅游交通评价
        三、对天气预报的评价
        四、对人力资源培训的评价
        五、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状况评价
        六、对通信设施的评价
        七、对地质状况监测方面的评价
        八、对公共卫生的评价
        九、对气候状况的宣传评价
        十、对旅游规划的评价
        十一、其他公共产品评价
    第三节 地方政府对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公共产品供给(激励)
        一、加强对旅游交通、旅游安全、公共卫生的监督管理
        二、把天气预报和气候资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三、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
        四、进行地质监测和完善通讯设施
        五、加强环境保护
        六、加强生态建设
        七、加强旅游规划的落实
        八、其他公共产品的激励
第四章 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地方政府对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公共产品供求均衡分析
        一、游客数量与公共产品需求(评价)分析
        二、公共产品需求(评价)与公共产品供给(激励)分析
        三、公共产品需求、供给与游客数量均衡分析
        四、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求均衡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节 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游客数量与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承受力分析
        二、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旅游开发的"度"的分析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三、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全省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广东省建设厅厅长房庆方同志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2008年工作回顾
    1.1 全力以赴参加抗震救灾斗争
    1.2 以建设宜居城乡为抓手, 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1.3 以加快廉租住房建设为重点, 逐步改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1.4 以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能力为重点, 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1.5 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为契机, 增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
    1.6 以推进民用建筑节能为重点, 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1.7 加强工程质量和市场监管, 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1.8 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2 2009年全省建设工作安排
    2.1 坚决落实扩内需保增长政策, 着力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2 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营造宜居城乡环境
    2.4 大力发展建筑节能, 着力抓好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工作
    2.5 坚持不懈地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 着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2.6 全面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四、2004: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将标本兼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D]. 贾慕昕. 重庆大学, 2019(01)
  • [2]社区治理视野下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J]. 黄新华,陈芳,石术,郭旻霓,蒋洋,杨洁琼. 鼓浪屿研究, 2019(01)
  • [3]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2)
  • [4]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5]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等6个方案的通知[J].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 2016(05)
  • [6]基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江郎山景区规划调整与建筑设计研究[D]. 饶皓璞.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7]为有序而监管——杭州市违法建筑综合治理研究[J]. 夏雨,林沈节,孙铭宗. 公法研究, 2011(01)
  • [8]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研究[D]. 刘佳.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9]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 ——以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为个案[D]. 王涛. 贵州大学, 2009(S1)
  • [10]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全省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广东省建设厅厅长房庆方同志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FANG Qing-fang.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09(02)

标签:;  ;  ;  ;  ;  

2004年:景区综合整治将标本兼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