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资源水利新路

走出资源水利新路

一、走出资源水利新路(论文文献综述)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1](2022)在《以“三高”推进 成“四大”格局 显“五大”亮点——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掠影》文中指出湖北省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建设为目标;以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适度规模经营为手段,服务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农田建设,便捷融入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成全省形成大农业田块、大交通网络、

陈方红[2](2019)在《亲水利、新工科、高水平:新时代水利行业特色大学发展关键词》文中研究说明水利行业特色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行业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水利行业特色大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以"亲水利"凝练办学特色;独具匠心,以"新工科"重塑人才培养体系;秉持雄心,以"高水平"追求卓越品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内涵式发展新路。

齐宏伟[3](2017)在《勇闯龙江全面振兴的绿色发展新路——读黑龙江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文中指出"绿色发展"是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实现"两个全面"奋斗目标确定的重要战略举措。今后五年,黑龙江要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优势筹划绿色发展新路,瞄准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度抢占绿色发展制高点,以绿色发展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勇闯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

张一鸣[4](2015)在《中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利用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被联合国列为全球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制约因素。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之道似乎愈发明显,既在水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培育水市场。然而水资源能否像一般财产一样在资源配置中引入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机制还尚需验证。本文以水资源双重属性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发现水资源管利用管理体制构架缺陷与水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的缺失是我国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得出我国应该在充分发扬与继承自身优势与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水资源利用国际经验的借鉴,以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构建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第一章,水资源属性的分析。正确认识水资源的属性是构建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水资源资源属性与财产属性的共生,导致水资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又是受人支配的物。水资源的财产属性推动了水资源财产权利体系的构建,对应着人类的财产利益;而资源属性则化身为水资源财产权利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对应着人类的生存利益。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必须兼顾资源属性与财产属性,水资源相关立法应更多地关注分配的公平与利用的可持续性,“利用与保护兼顾”是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根本原则。第二章与第三章,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梳理与启示。这一部分对建国以来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发展近路、取得的成就及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对制度生成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改革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提升水资源管理效果、平衡行政管制与市场配置两种力量,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构建水资源财产权制度,既水权制度,将财产权作为水资源利用市场配置的特殊工具。第四章,对水资源利用国际经验的借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水资源危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文章选取了美国、澳大利亚、欧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及组织,对其水文状况、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及水市场建设等情况进行考察,发现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构建的一些共性特征: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度的公法色彩日益浓厚,国家公权力对水资源配置的干预力度逐渐加大;水资源管理逐渐从分散管理走向综合管理,从区域管理走向流域管理;水权制度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市场是水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选择。第五章,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选择。水资源公有制、中央集权式管理与科层模式的治水传统及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是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的体制优势。水资源利用管理应该在发扬优势的基础上,延续传统水资源管理中优秀因素,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国际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利用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核心一是构建统一协调的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理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实现涉水部门的协调合作,因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水资源利用法制不健全而产生的不足。二是在水资源利用中引入市场配置机制,重构水权制度,拟制一项有独立物权性质,能够在市场中自由交易的水资源使用权,为水资源的市场配置创造基础条件。第六章,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的改革。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主要是规定中央、地方、流域机构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关系到水资源利用的未来发展形态和方向。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分为中央、地方、流域三个层面,核心思想是实现我国法律规定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中央层面,构建涉水领域部门管理的协作机制、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协调机制来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并确定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代表人,避免政府既管水又用水,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一个可行的思路是成立一个与水行政管理部门相对分离的部门作为国家水资源所有权的代表,把水管理与提供水服务方面的职能分别交给不同的实体,降低利益冲突;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负责水资源管理具体职能,深化水务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水资源管理考核体制;在流域层面,加强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具有独立地位的综合性流域管理机构,并通过建立流域管理委员会、流域保护管理局与流域咨询协调委员会,形成决策、执行、协调三层管理的组织框架,为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目标打下良好的体制基础。第七章,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权制度构造。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几近完善,唯独水权制度的供给十分稀缺,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水权制度进行创设。然而,水权制度又是现代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尤其是对水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建设应该是:以水权制度建设为基础,构建高效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市场配置制度。水权包括水资源所有权与水资源使用权。水资源公有制的前提决定了水资源所有权无法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在水资源所有权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拟制一项具有独立物权属性的水资源使用权则是我国水权制度构建的核心。具体做法是将水资源所有权的部分权能转移给水资源使用权,使其成为一项活跃的、能够在市场中独立自由流转权利。同时,在水资源使用权拟制时注入水资源管理的目标,通过权利权能、运行范围、使用时间、水量份额等要素将其锁定,并设置权利运行的规则与形式,在实现水资源高效配置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水资源上都可以设置水资源使用权。通过对用水目的、产权界定成本高低等因素的考察,将水资源的供给分为“双轨制”,公共物品特性较强的用水由国家保留其所有权权能,这类用水上界定财产权的成本高昂,且公共物品在任何社会都是由政府提供比较妥当。

叶平[5](2014)在《基于生态伦理的环境科学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生态伦理视角的环境科学,肩负着变革传统理论观念与建构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实践观念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为此,对环境科学的整体定位进行了重新确证,认为环境科学的体系结构是兼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以及环境自然科学、环境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门类的超级学科群落。它的特征在于观念的继承性和革命性、研究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学科发展的发散性和收敛性、文化的批判性和先导性、结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环境科学共同体不应局限于自然科学,还应扩展到环境交叉学科,形成大环境科学共同体,明确环境科学研究的人文范式,并以“一个地球,两个世界”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地球“资源”和“根源”并存的生态价值观、从“社会契约”到“自然契约”的生态权利观,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理论工具。分析环境科学不同层面的理论观念问题,认为环境自然观不应当建立在自然终结论的基础上,而应当坚持自然有机体论、进化自然论,主张敬畏自然,其依据在于“自然界最懂自然”、“生物利益的自我保护性”和“大自然的报复性”;在环境保护观上,分析了“极端的环保”观点产生的原因,其症结在于坚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并忽视环境保护的时-空异质性、经济发展区位的差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度在于“益于人类,促进生态”的双标尺度;在“循环型经济还是节约型经济”的环境社会观的争论上,对二者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循环型经济”适合于产业发展模式,不适合于环境社会发展模式;节约型经济是针对经济社会的物欲消费提出的,包括循环。循环的目的在于节约,突出环境社会的伦理自觉,即在于物质上的节制主义、生活上的简约主义。对环境科学的实践观念问题展开研究。一方面,分析城市环境友好型产业产生的背景和工业生态化应确立的实践观念,认为环境友好型产业是工业生态化的范例,不可能自动实现,依据在于“整体支配并决定部分”、“外部不经济性”、“工业生态化并非企业自愿”和“取-予平衡”等环境观念。特别是“小水泥”为摆脱“落后产能”而开展的处理城镇生活垃圾的工艺创新,尽管环境评价和水泥质量监测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但是其社会正当的商品生产和生态生产的名分仍未确定,其症结在于缺乏“实践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态度,以及正确的评价标准。“耗能”、“环保程度”、“地方水泥需求状况”以及企业本土化程度应当成为评价的标准。另一方面,从生态伦理视角,对“荒野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以及“河流生命伦理及其建构的实践思维方式”进行论证,认为荒野属于环境关系集合体,其内涵不在于有无人居住,而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性。其特征在于:原发自然性与建构自然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稳定性与波动性、局部斗争性与整体和谐性。荒野的本质在于野性。野性是自然历史过程中积累的成就。确立荒野概念并作为决策观念,有助于改变仅从森林,或湿地,或河流等局部进行的“条块分割的决策”。生物多样性属于环境关系的属性,它与文化多样性相互制约,并以此为出发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进行探讨,发现生物多样性不等于生物多样,而是多样生物的本质属性。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有“生存环境的依赖”,而人类科学理性则把多样的“生活世界”变成了单一的物质世界,用简单的机械物理运动代替生命运动形式,这是今天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文化本质。实质上,任何生物包括人类,都有存活属性和种属属性。保护存活属性的共性和种属属性的差异性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质。基于生态伦理研究河流环境实体,在地球水圈图景中透视河流“活的”生命形态,目的是确立以“河流生命健康”观念为特征的河流生命管理方式。认为河流生命概念符合非平衡生态学和复杂性理论,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的机体模型解释,体现自然界活的系统是自组织系统,具有协同的整体性和进化的方向性。由此,把机械系统存在的因果关系与有机系统存在的功能关系相区别。河流生命的根是水,其命脉是超循环流动,有其自身的生存和健康方式。对河流生命的管理应坚持协同的整体论、进化的价值论和“像河流那样思考”的伦理思想特征。河流生命是一个新概念,是绿色知识创造和传播体系中的一个范畴。其实践思维方式体现在对河流生命意义的重要性、表达和理解的三个维度。环境科学肩负着为人类终极关怀服务和为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的使命,其任务在于形成大环境科学共同体并促进环境学科的交叉研究,特别是当前需要开展环境科学史的基础研究。

刘高峰,王慧敏,佟金萍,陶飞飞[6](2012)在《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历程演变与启示》文中指出国家现代化需要水利现代化的支持和保障,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水利现代化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提出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即以动态的观点,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水情,基于水利自身发展规律分析,从制度创新角度研究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多维动力管理模式及实现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江苏为例,提出了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框架。

高保全[7](2011)在《资源型地区政府生态责任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转型发展为例》文中认为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空前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但是与此同时,人类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致使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非再生资源过度耗费,面临枯竭,人类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空气受到严重污染,酸雨现象严重,二氧化碳超量排放,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水体受到污染,许多河流失云自净功能,森林被大面积毁坏,许多生物面临绝种,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耕地锐减,等等,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人类的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不到位。生态环境作为准公共产品,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直接导致了“公地悲剧”的发生;市场经济的外部不经济性,致使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前,直接选择了经济效益,因而置生态环境的污染于不顾,大量排放废物,致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在这两方面,政府的干预存在严重不到位情况,这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后果。生态职能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受种种原因影响,政府一直把在经济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生态环境一般情况下都让位于经济发展,因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构建生态责任,切实加强生态管理,进行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保护,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和生活环境。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地区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其资源受到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同时,受挤出效应的影响,其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重型化严重,大部分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排放大,污染大,同时,土地沉陷,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破坏较其他地方更为严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山西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奠定了山西的产业基础,但也带来了产业结构重、能源消耗高、生态压力大、环境容量小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显然,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转变发展方式对山西尤为重要。近年来,山西省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心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六年以来的实践探索,为下一步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营造了氛围,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本文运用政府职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等理论,对政府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界定,提出政府要实现“三大转变”,全面履行生态责任,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生态建设。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山西作为我国典型资源型地区的判定依据和形成原因;梳理了作为资源型地区的山西省进行绿色转型的主要做法:如全面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以技术引领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总结近年来山西绿色转型发展的经验: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根本依据、从实际出发制定行之有效推动转型的发展思路、顶住压力坚持保增长和促转型协同发展、抓住重点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转型、发挥科技进步对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分析了近年来山西转型发展的主要困难: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资源依赖性很强、部分经济要素短缺,转型发展支撑能力不足、资源耗费问题突出,环境历史欠账巨大、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城市转型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体制机制制约问题突出,转型发展的政策科学性还不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山西省政府实现生态责任的对策,指出山西的转型发展不能离开国家经济建设对“煤”的需要,而必须建立在国家经济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建设国家的新型能源供应基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完善生态责任的实施机制,并通过构建政府生态责任的运行机制,最终政府生态责任得以实现,从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

张佳丽,李坤,张曼志[8](2010)在《圣地水歌》文中研究说明“运河之都”“孔子故里”“江北小苏州”,这一连串闪耀的名字属于同一个城市——鲁西南名城济宁。 济宁的治水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以前,大禹就曾依兖州西部水势导河入海;被封为“功漕神”的明代着名民间水利专家白英在这里留下了“白英点泉”的佳话;清代运?

魏新梅陈兰 特约记者 黔伟 孟庆宏[9](2008)在《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奋进之旅》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市场经济之战,虽然没有轰响的炮声,却隐约可见刀光剑影;虽然没有冲锋的喊杀,仍依稀可闻鼓角的铮鸣。和平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发展,靠的就是创新的开拓、超前的探索、成功的转型、实力的积聚。面对汹涌澎湃的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对中国走向?

常虹[10](2005)在《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战略性水利基础设施,是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东线工程已于2003年开工建设。南水北调江苏境内工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何发挥南水北调工程资源配置作用,实现南水北调江苏境内工程的预期调水目标,管理是关键。本论文分析借鉴目前国内外对于调水工程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根据优化配置水资源的要求,针对南水北调江苏境内工程特点,设计了南水北调江苏境内工程管理模式,并对管理模式如何运作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分析南水北调江苏境内工程的管理原则、管理目标入手,构建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管理组织框架,设计了管理的三种模式,四个方案,对各种方案的预期管理效果、方案的适用范围、方案的利弊逐一分析,经比选后确定推荐模式;并对推荐模式进行结构细化设计,界定调控层次、执行层次、参与层次的权责;从供水计划、加强计量、供水合同、水价制定方面对推荐模式进行了工程运营的具体研究;从做好源头保护、强化中间过程、建立长效机制三个层次,分析研究如何确保南水北调江苏境内供水水质;对调度管理应用系统作了简要设计;针对实际管理中可能影响整个模式运行的重点细部:省界工程管理、泵站工程管理、不同水资源的优化调度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还分析研究了南水北调江苏境内工程管理的相关基础支撑和发展战略。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南水北调江苏境内工程今后的管理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模式,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南水北调预期供水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二、走出资源水利新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资源水利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1)以“三高”推进 成“四大”格局 显“五大”亮点——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五牛下田”到“五大特点”
二、力推“六大结合”,促成“四大格局”
三、从“烫手山芋”到“抢手香饽饽”
四、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架起“航标灯”
    (一)健全四个机制,高效率推进。
    (二)建立四个衔接,高质量谋划。
    (三)创新模式,高标准建设。

(2)亲水利、新工科、高水平:新时代水利行业特色大学发展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忘初心:以“亲水利”凝练办学特色
二、独具匠心:以“新工科”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三、秉持雄心:以“高水平”追求卓越品质

(3)勇闯龙江全面振兴的绿色发展新路——读黑龙江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优势, 筹划绿色发展新路
    1. 立足得天独厚的龙江自然资源优势促进绿色发展。
    2. 确定“绿色增长、绿色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
    3.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科技创新。
    4. 注重生态修复实现生态与人居环境双赢。
    5. 创新生态发展模式引领生态省建设。
二、瞄准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度, 抢占绿色发展制高点
    1.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2. 打造两座“金山银山”念好“两本经”。
    3. 开拓林下经济大市场。
    4. 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
    5.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6. 提升领导干部的绿色发展观念和能力。

(4)中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水资源危机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二、国外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为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法律制度建设指明方向
        二、优化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三、完善我国水权制度的理论构建
        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典型样本
    第四节 论文研究创新性
    第五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论文研究方法
        二、论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水资源的属性
    第一节 水资源的内涵及自然特性
        一、水资源的内涵
        二、水资源的自然特性
    第二节 水资源的财产属性
        一、水资源的可占有性
        二、水资源的稀缺性
        三、水资源的有价值性
    第三节 水资源的资源属性
        一、水资源的生物伦理性
        二、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性
    第四节 水资源财产属性与资源属性的关系
        一、纯粹资源属性的水
        二、资源的财产属性彰显
        三、水资源资源属性与财产属性共生
        四、资源性财产与非资源性财产
    第五节 水资源属性与水资源利用
        一、水资源利用手段
        二、水资源利用模式
        三、水资源属性对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影响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资源利用制度历史考察及启示
    第一节 1949—1977兴修水利,夯实发展根基
        一、防治水患,兴修水利
        二、组建流域性水利机构
    第二节 1978-1987调整过渡:水资源利用立法萌芽
    第三节 1988-1997依法治水:提升管理水平
        一、明晰水资源权属,明确水资源管理体制
        二、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比较科学合理、相互配套的水法规体系
        三、水资源财产属性逐渐显现
        四、建立水事纠纷解决制度
    第四节 1998-2008年 法治完善: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二、确立以取水权为核心的取用水管理制度
        三、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四、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目标提出
        五、水权与水市场
    第五节 2009年至今 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为框架的的基本体系
        二、编制实施水功能区划
        三、确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四、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
第三章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变迁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成就
        一、基础与保障--水资源管理体制统一
        二、建章立制—水资源利用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三、人水和谐—水资源利用理念从传统走向现代
        四、产权配置—水权制度建设框架
        五、强化监督管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
    第二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没有完全形成,部门协调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二、水量分配体系不完善,水资源竞争性开发利用
        三、水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缺失
    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变迁的启示与方向
        一、两种力量:市场配置与行政管制的平衡
        二、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影响资源管理效果
        三、水资源财产权:自然资源管理模式改变的基础
第四章 水资源利用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水资源利用
        一、美国水资源概况
        二、美国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三、美国水资源利用管理法律制度
        四、小节
    第二节 澳大利亚水资源利用
        一、澳大利亚水资源概况
        二、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体制
        三、澳大利亚水资源利用法律与政策
        四、墨累-达令流域管理
        五、澳大利亚水权和水市场
        六、小结
    第三节 欧盟水框架指令与水资源利用
        一、欧盟水资源概况
        二、欧洲水资源管理政策的演进
        三、欧盟水框架指令主要内容
        四、小节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启示
        一、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度公法色彩日益浓厚
        二、综合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水资源管理从区域控制走向流域管理
        四、水权制度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
        五、市场是水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选择
第五章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选择
    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选择与本土资源
        一、我国水资源自然环境因素
        二、我国治水的历史传统
        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发展及转型
    第二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框架
        一、水权制度--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法律制度的核心
        二、政府与市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有限度的水市场
        三、公私融合--公有制基础上的水资源使用权利体系构建
        四、统一协调--多层次水资源管理体制
    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的优势
        一、水资源所有权公有制
        二、中央集权降低水资源管理成本
        三、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契合
第六章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中央层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一、构建涉水领域部门管理的协作机制
        二、构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三、构建水资源国家所有权代表制度
    第二节 地方层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一、地方政府负责水资源管理具体职能
        二、深化水务体制改革
        三、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制改革
    第三节 流域层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一、加强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
        二、综合性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框架
第七章 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权制度构建
    第一节 水权概念厘清
        一、水权的内涵
        二、水资源所有权
        三、水资源使用权
        四、取水权
    第二节 水资源供给的双轨制
        一、水权及其类型化探讨
        二、水资源使用权界定的可行性分析
        三、公共性用水的政府供给
    第三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构造
        一、水资源使用权构造的基础分析
        二、现行水量分配方式带来的启示
        三、用水比例--强化水资源使用的排他性
        四、配水量--水资源使用权的量化
    第四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取得与期限
        一、水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
        二、水资源使用权的利用期限
    第五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实现基础
        一、严格执行水资源规划
        二、明确水量分配方案
        三、水量监测计量系统建设
        四、水资源使用权侵权损害的救济方式厘清
        五、建立完善的权利登记系统
    第六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市场交易
        一、水资源使用权市场交易的主体
        二、水资源使用权市场交易的管理
        三、水银行(Water banks)制度
        四、水权交易所制度
        五、水资源使用权的期权交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生态伦理的环境科学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概况
        1.2.1 环境科学的性质
        1.2.2 环境科学的体系结构
        1.2.3 环境科学的一些基本理念
        1.2.4 环境哲学与生态伦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1.2.5 环境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观念问题
    1.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环境科学问题研究的生态伦理基础
    2.1 生态伦理视域中环境科学的结构体系及其特征
        2.1.1 环境科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构体系
        2.1.2 环境科学群产生和发展的特征
    2.2 生态伦理的立论基点和基本观点
        2.2.1 立论基点
        2.2.2 基本观点
    2.3 环境科学共同体和研究范式
        2.3.1 环境科学共同体
        2.3.2 研究范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科学的理论观念问题研究
    3.1 环境自然观问题
        3.1.1 环境自然观的逻辑争论和科学事实
        3.1.2 自然观念的本义
        3.1.3 确立敬畏自然的环境自然观
    3.2 环境保护观问题
        3.2.1 环保的内涵
        3.2.2 所谓“极端的环保”
        3.2.3“极端的环保不可取”的伦理立场
        3.2.4 人与自然关系的度
    3.3 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的环境社会观问题
        3.3.1 两种对立的观点
        3.3.2 循环型经济的本质属性
        3.3.3 倡导节约型经济的环境社会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科学的实践观念问题研究
    4.1 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实践观念问题
        4.1.1 环境友好型产业产生的背景
        4.1.2 环境友好型产业规划的范例及其实践观念问题
        4.1.3“小水泥”产业创新的实践尺度
    4.2 荒野环境保护的实践观念问题
        4.2.1 荒野环境概念问题
        4.2.2 荒野环境的内涵和特征
        4.2.3 荒野环境保护的本质
    4.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观念问题
        4.3.1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认识问题
        4.3.2 生物多样性的新范式
        4.3.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
        4.3.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质
    4.4 河流生命保护的伦理及其建构的实践思维方式
        4.4.1 荒野有机整体论与河流生命观念的定位
        4.4.2 河流生命保护伦理的思想特征
        4.4.3 建构河流生命保护伦理的实践思维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科学的终极关怀及其现实任务
    5.1 二十一世纪是环境科学发展的时代
    5.2 环境科学的终极关怀
        5.2.1 为人类终极关怀服务
        5.2.2 为人与自然和谐服务
    5.3 终极关怀视野中的现实任务
        5.3.1 形成大环境科学共同体
        5.3.2 促进环境交叉学科研究
        5.3.3 开展环境科学史的基础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着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历程演变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演变
    1.1 孕育期 (1949—1998年)
    1.2 起步期 (1998—2010年)
    1.3 发展期 (2011—2020年)
2 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启示
    2.1 中国水利现代化的成果
    2.2 启示
3 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管理模式及路径选择

(7)资源型地区政府生态责任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转型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立题背景
    二、研究主题的确定
        (一) 政府行为对地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在政府责任中确立生态责任的意义
        (三) 资源型地区政府强化生态责任的重要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现状
        (二) 对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
        (三) 对政府生态责任的研究现状
        (四) 简略评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本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 相关范畴
        (二) 资源型城市
        (三) 资源型地区
        (四) 政府与地方政府
        (五) 政府生态与生态政府
        (六) 政府责任与政府生态责任
    二、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 生态政治理论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 公共产品理论
        (四) 政府与市场理论
        (五) 政府职能理论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政府生态责任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
        (一) 实现政府管理模式、政府功能和政府管理机制的转变
        (二) 建设服务型、责任型和民生型政府
    三、全面履行政府的生态责任
        (一) 政府生态责任的内涵界定
        (二) 政府生态责任的特征
        (三) 政府生态责任的对象
        (四) 政府生态责任的实现
第三章 资源型地区的山西及其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初步实践
    一、山西在全国资源型地区的地位及其判定依据
    二、山西成为典型资源型地区的原因
        (一) 资源禀赋优势
        (二) 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选择
        (三) 偏重的投资结构
    三、资源型地区的山西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浪费严重
        (二) 环境污染严重
        (三) 生态破坏严重
        (四) 地质灾害频发
        (五) 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
    四、山西省实施绿色转型的特殊意义
        (一) 是山西单纯实施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的历史教训
        (二) 是山西突破资源约束和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内在要求
        (三) 是山西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战略要求
        (四) 是确保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
    五、山西省实施绿色转型发展的初步实践
        (一) 探索和形成了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思路
        (二) 建立了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三) 全面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
        (四)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五) 壮大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六)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七) 切实加大对绿化工作的投入
    六、山西省实施绿色转型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 污染减排效果显着
        (二) 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三) 造林绿化成绩突出
        (四) 生态保护进展顺利
第四章 山西省政府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经验、困难与问题
    一、山西省政府实施绿色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根本依据
        (二) 从实际出发制定行之有效推动转型发展的思路
        (三) 充分发挥政府在转型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四) 坚持保增长和保生态协同发展
        (五) 将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面
        (六) 发挥科技进步对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
        (七) 以制度创新推动转型发展
        (八) 依法推动转型发展
    二、山西省政府继续推进绿色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二) 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的惯性
        (三) 生态环境历史欠帐巨大
        (四) 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
    三、山西省政府继续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的原则性把握不到位
        (二) 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全局方面的工作存在严重不足
        (三) 履行生态职责和执行生态决策的联动机制存在不足
        (四) 综合运用生态监管的各种管理手段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五) 加强生态恢复和保护方面存在诸多政策因素的制约
第五章 山西省政府强化生态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一) 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律制度
        (二) 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三) 运用多种手段提高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水平和效果
        (四) 通过加强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二) 完善生态建设区划制度
        (三) 完善生态建设规划制度
        (四) 完善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五)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
        (六) 完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制度
        (七) 建立健全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
    三、明确政府生态责任的实施重点
        (一) 用好中央给予的各项支持政策
        (二) 全面推进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绿色转型
        (三) 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四) 提高生态环境准入门槛
        (五) 严格生态环境执法
        (六) 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七) 深化改革推进绿化步伐
    四、构建政府生态责任的运行机制
        (一) 建立稳固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
        (二) 进行深入广泛的理论研究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 进行严谨科学的生态决策
        (五) 拓宽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渠道
        (六) 实行完善有效的监督
        (七) 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调水工程管理动态
        1.3.1 国外具有典型意义的调水工程
        1.3.2 可借鉴的国外水资源及调水工程的管理
        1.3.3 国外水资源管理及大型调水工程运行管理的启示
        1.3.4 国内大型调水工程的运行与管理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分析
    2.1 关于传统水工程管理模式
    2.2 南水北调江苏境内工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水资源
        2.2.2 水资源的特性
        2.2.3 商品水
        2.2.4 资源水利
        2.2.5 水权
        2.2.6 水价水市场
        2.2.7 帕累托最优原则
    2.3 对南水北调江苏境内工程管理的理论基础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水北调东线及江苏境内工程基础情况及背景资料
    3.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情况简介
        3.1.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背景
        3.1.2 东线工程建设规模和投资
    3.2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现状简述
        3.2.1 江水北调工程概况
        3.2.2 江水北调工程管理
        3.2.3 江水北调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分析
    3.3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情况
        3.3.1 江苏境内工程综述
        3.3.2 江苏境内南水北调工程特点
        3.3.3 目前建设进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管理的组织框架构建
    4.1 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4.1.1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4.1.2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的目标
    4.2 江苏境内工程管理的方案设计及方案比选
        4.2.1 模式设计及具体方案叙述
        4.2.2 各模式预期效果和利弊分析
    4.3 方案选择并确定推荐模式
        4.3.1 各方案相关参数对比表
        4.3.2 选定推荐模式
    4.4 选定模式的组织框架细化设计
        4.4.1 各层次管理者的权责界定
        4.4.2 公司内部机构设定
        4.4.3 各机构职责及内容综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管理的运作模式
    5.1 供水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5.1.1 省内供水计划
        5.1.2 省外供水计划
        5.1.3 计划的执行
        5.1.4 加强计量设施建设
    5.2 严密可行的供用水合同管理
        5.2.1 合同的签订
        5.2.2 合同的内容
        5.2.3 合同的履行
    5.3 有效的水价形成机制
        5.3.1 水价制定原则
        5.3.2 水价组成和核定
        5.3.3 有所区别的定价策略
    5.4 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质
        5.4.1 做好水质保护的源头工作
        5.4.2 强化水质保护的中间过程
        5.4.3 建立水质保护的长效机制
    5.5 调度运行管理系统的实时操作
        5.5.1 系统运行的主要目标
        5.5.2 系统主要构成和功能
        5.5.3 调度管理应用系统的具体描述
        5.5.4 满足需要的分中心设置
    5.6 各供水层面的考核认定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管理重要细部设计
    6.1 南水北调东线苏鲁省界工程管理研究
        6.1.1 省界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6.1.2 重要泵站涵闸的管理
        6.1.3 交水地点
    6.2 南水北调江苏泵站工程的招标管理
        6.2.1 江苏泵站工程及管理特点
        6.2.2 南水北调江苏境内泵站工程管理的几种方式
        6.2.3 泵站工程的招标管理
    6.3 不同水资源的优化调配
        6.3.1 江苏水源调度特点和调度的基本原则
        6.3.2 各蓄水湖泊的具体运用原则
    6.4 工程建设与工程运营的有效衔接
        6.4.1 工程建设与运营长期并存
        6.4.2 工程建设与运营衔接的措施
    6.5 多功能的互补和谐运作
        6.5.1 和谐运作目标的实现
        6.5.2 不同条件下的调度原则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管理的基础支撑和发展策略
    7.1 重视管理中相关基础支撑
        7.1.1 保护生态环境是长期的任务
        7.1.2 重视血吸虫防治
        7.1.3 文物保护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7.2 系统人力资源管理
        7.2.1 以人为本服务工程
        7.2.2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7.3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7.3.1 工程管理系统良好运作的保障
        7.3.2 针对性的超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走出资源水利新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以“三高”推进 成“四大”格局 显“五大”亮点——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掠影[J].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2(01)
  • [2]亲水利、新工科、高水平:新时代水利行业特色大学发展关键词[J]. 陈方红.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9(02)
  • [3]勇闯龙江全面振兴的绿色发展新路——读黑龙江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J]. 齐宏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 [4]中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 张一鸣.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8)
  • [5]基于生态伦理的环境科学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问题研究[D]. 叶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6]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历程演变与启示[J]. 刘高峰,王慧敏,佟金萍,陶飞飞. 水利经济, 2012(05)
  • [7]资源型地区政府生态责任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转型发展为例[D]. 高保全. 苏州大学, 2011(06)
  • [8]圣地水歌[N]. 张佳丽,李坤,张曼志. 中国水利报, 2010
  • [9]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奋进之旅[N]. 魏新梅陈兰 特约记者 黔伟 孟庆宏. 经理日报, 2008
  • [10]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管理模式研究[D]. 常虹. 河海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走出资源水利新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