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卒中后抑郁60例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廖莉莉[1](2021)在《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脑卒中已成为中国的头号致死原因,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达1/3,但在临床中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经常被忽视。目的调查临床护士筛查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教学培训及建立卒中后抑郁护理评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检出率及治疗率。方法采用自编问卷便利抽取298名广东省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性抽取12名相关科室的临床护士和科室护士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探讨影响评估现状的因素。结果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总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为(84.76+13.255)、(25.08+8.975)、(33.33+5.483)、(26.35+6.71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临床护士卒中后抑郁知识的因素为职称、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影响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态度的因素为所在科室。影响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行为的因素为职务、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知识得分、态度得分。结论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卒中后抑郁的知识、态度、行为都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士的不同特征进行卒中后抑郁知识的培训,通过强化临床护士卒中后抑郁的知识,建立积极评估的态度,从而提高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行为频率,提高护士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质量。
雷彬[2](2020)在《五行音乐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卒中后情绪障碍是脑卒中人群常见的并发症,对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降低康复锻炼的积极性,增加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给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临床中早期发现识别、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卒中后情绪障碍极其重要。针对卒中后情绪障碍,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具有良好效果,但其副作用无法有效规避;非药物疗法种类繁多,安全性较好,但其疗效尚不确切,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来明确其治疗效果。且关于预防方面的报道研究甚少。目的观察五行音乐对卒中后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的预防作用,评估五行音乐对于卒中后恢复期患者的情绪状况、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将72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五行音乐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分别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五行音乐和单纯的常规康复治疗,经过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评估两组患者情绪状况(HAMA、HAMD)、中医症候量表,治疗前、4周时和8周时评估神经功能情况(NIHS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肢体运动功能(上下肢Brunnstrom评定、简化的Fulg-meyer功能评定),比较两组各时间点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情绪状况:治疗8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HAMD评分等级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无抑郁显着多于对照组;HAMA评分等级分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着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密尔焦虑量表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治疗8周后,两组NIHSS评分显着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IHSS评分无显着下降(P<0.05)。3.日常活动能力:治疗8周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着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着提高(P<0.05)。4.肢体运动功能:治疗8周后,上肢、下肢Brunnstrom评分和Fulg-meyer评分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肢、下肢Brunnstrom评分、Fulg-meyer评分提高无显着差异(P<0.05)。5.中医症状:组间比较,8周治疗结束后,“悲伤欲哭”、“善太息”、“气短”、“自汗”、“胸闷”、“纳呆”症状,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且具有显着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易生闷气”、“善太息”、“神疲乏力”、“腹胀”症状,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显着改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治疗8周后,五行音乐尚未有效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发生,但五行音乐能够降低卒中患者潜在的抑郁程度以及情绪障碍水平。2.经过8周治疗后,五行音乐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未发生情绪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无显着改善。3.在8周的治疗周期内,五行音乐可能改善卒中后恢复期患者肝郁脾虚症候。
董莉莉[3](2018)在《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康复治疗(运用综合康复手段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肌力的训练、平衡及转移的训练等等)、心理治疗(进行中西医结合心理干预,结合我科特色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评估、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沙盘疗法、五行音乐结合头面部穴位刺激等)。治疗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对家属进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WHOQOL-BREF(即生存质量评价量表,以下简称WHOQOL-BREF)、HAMD的得分改变。选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行WHOQOL-BREF及HAMD的评分的比较并观察整体疗效。结果:干预开始前两组患者的HAMD得分和WHOQOL-BREF得分存在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HAMD的得分同前减少(P<0.05),且治疗组HAMD的得分的降低相比对照组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WHOQOL-BREF各个领域(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及总体都同前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WHOQOL-BREF各个分领域及总体分的提高较对照组幅度更大(P<0.05)。结论: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心理状态,以及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吕丽佳[5](2021)在《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卒中后抑郁(PSD)是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卒中各个时期的发病率均可达到30%以上,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卒中后抑郁不管是对卒中患者的预后还是对家庭和社会都至关重要。目前对于PSD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西医抗抑郁药治疗,但由于其需要长期服用,不良反应较多,且合并卒中常规用药会增加用药风险以及加重肝肾负担,因此对PSD治疗的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非药物疗法中的耳穴压丸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长时间重复刺激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卒中后抑郁的辅助治疗中。目前已有关于耳穴压丸结合针刺、中药等对卒中后抑郁治疗的相关研究,但关于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及睡眠的改善是否具有协同性,此相关方面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作用,以及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心身整体康复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将47名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0人,对照组患者27人。对照组的干预措施为在常规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的干预措施是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使用HAMD、PSQI、NIHSS等量表对患者的情绪、睡眠、神经功能缺损等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组别的干预措施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对照组(康复疗法组)与观察组(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组)研究对象治疗前的情绪、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情况的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PSQI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受试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QI评分组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受试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PSQI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受试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PSQI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过4周的治疗和观察,耳穴压丸结合康复治疗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睡眠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说明本研究所选择的耳穴压丸可能会改善轻中度PSD患者的睡眠情况。2.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耳穴压丸结合康复治疗组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等的缓解并未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因此尚不能认为本研究所选择的耳穴压丸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等具有缓解作用。
蔡清旭[6](2020)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文中认为目的:中风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称为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出现的以情绪不稳、兴趣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睡眠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现全球发病率约为27.5%~62.5%,且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出现卒中后抑郁症。目前对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但众多西医疗法均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副作用,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痛苦。中医针灸治疗擅长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诊疗,并且疗法绿色,避免了西药代谢时带来的肝肾负担及对造血系统的破坏等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口服药物的吸收损伤胃肠功能。随着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及发病率的认识愈加深刻,运用针灸等绿色疗法治疗本病已刻不容缓。本课题将探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放血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为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治疗组30例予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对照组1的30例采用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对照组2的30例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三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整个研究所有病例需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临床疗效指标(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别,并对“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的疗效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根据本课题对纳入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60岁以后,脑梗死患者比例稍多于脑出血患者,而卒中后抑郁的出现多为发病后5个月左右。这一组临床数据提示对于卒中后患者在发病发生后进行针刺治疗、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有效的干预,对于卒中后抑郁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从一般资料的统计中,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卒中分型上分布均衡,均具有可比性(P>0.05)。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包括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数据统计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数据分析2.1患者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数据分析三组HAMD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2患者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数据分析三组MESSS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2与对照组1MES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2之间MES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数据分析三组BI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BI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BI评分与随访时BI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三组长期疗效相当。3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1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2总有效率60%。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最佳。说明三种临床方案中,选用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总有效率最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纳入研究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治疗前的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等一般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及抑郁状态上,效果都非常明显,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显示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临床疗效更好,且长期疗效更稳定。。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其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张艺[7](2020)在《疏肝活血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疏肝活血法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为疏肝活血法治疗PSD的临床决策提供进一步可靠的依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搜索国内以及国外各大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1月30日发表的运用疏肝活血法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通过筛选相关文献后,然后再对所有纳入文献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运用Rev Man5.3软件)。结果:最后纳入23项研究,其中3项研究干预措施为单独使用疏肝活血法类方药,20项研究干预措施为疏肝活血法类方药联合抗抑郁西药,合计1982例病例。Meta分析:总共17篇文献报道临床有效率,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说明疏肝活血法改善卒中后抑郁临床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用疏肝活血法:OR=7.67,95%CI[2.70,21.78],P=0.0001;疏肝活血法类方药联合抗抑郁西药:OR=3.65,95%CI[2.72,4.91],P<0.00001];总共18篇文献报道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评分),根据治疗方法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说明疏肝活血法改善卒中后抑郁HAMD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用疏肝活血法:SMD=-2.52,95%CI[-4.81,-0.24],P=0.03;疏肝活血法类方药联合抗抑郁西药:SMD=-1.50,95%CI[-1.93,-1.21],P<0.00001];3篇文献报道了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表明疏肝活血法类方药联合抗抑郁西药与对照组相比,改善PSD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方面具有显着差异,提示疏肝活血法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3.66,95%CI[-5.39,-1.92]),P<0.0001);3项研究应用了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N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疏肝活血法改善CNS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MD=-8.06,95%CI[-11.29,-4.83]),P<0.00001);2项研究报道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评分),结果说明治疗后疏肝活血法联合抗抑郁西药治疗组改善PSD患者MESSS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当(MD=-3.06,95%CI[-8.96,-2.85]),P=0.31);2项研究报告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HH评分),结果说明治疗后疏肝活血法类方药联合抗抑郁西药治疗组改善NISHH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MD=-1.22,95%CI[-1.71,-0.74]),P<0.00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纳入了4项研究,结果显示疏肝活血法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SMD=2.32,95%CI[0.41,4.23]),P=0.02)。9项研究具体报道了不良事件,结果说明疏肝活血法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9,95%CI[0.17,1.39]),P=0.18)。结论:(1)疏肝活血法治疗PSD与对照组相比,在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HAMD抑郁量表评分、NISHH评分、CN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等主要临床症状积分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且安全性较好,但尚不能说明疏肝活血法可有效改善卒中后抑郁MESSS评分。(2)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目前对疏肝活血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文献质量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今后还需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予以验证。
任志宏[8](2020)在《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期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遵照简单随机对照的试验原则,将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脑病科门诊,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内科管理治疗。在予以盐酸帕罗西汀片(赛乐特)抗抑郁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配合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对照组配合非穴点及非头针选区浅刺,疗程为30天。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24项量表、FIM量表、WHOQOL-BREF量表评分及中医郁证症状变化情况。两组治疗结束后,运用SPSS 2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PSD患者72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间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经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以HAMD-24项评分减分率判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于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HAMD-24项评分较前均下降(P<0.05),两组评分下降率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24项各因子前后比较,在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方面两组因子减分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对于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因子的调节明显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两组FIM评分、WHOQOL-BREF量表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评分较前均升高(P<0.05),两组各项评分增加率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中医郁病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郁病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肯定,尤其在改善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对于卒中后抑郁患者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水平;3.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其选区固定、操作规范、绿色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汪玉茹[9](2020)在《基于脑肠轴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脑肠轴”理论,采用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通过“通督治郁”针法加腹部天枢、中脘等穴位,以达到通督调神、促进理气并疏通脏腑的目标。在治疗前后,对PSD病患的HAMD量表、CSS量表、ADL量表评分自己血浆5-羟色胺值及血清胆囊收缩素8(Cholecystokinin-8,CCK-8)进行对比分析。探究针刺对PSD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PSD患者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同时也为验证“脑肠轴”在卒中后抑郁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提供科学的临床指导。方法研究中选择PSD患者共计60例,根据住院治疗顺序的先后不同编成01-60号。并在随机数字表法的应用下进行1:1的分组,其中,对照组有30例,治疗组有30例。在两组病患治疗中,都采取基础治疗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控制血糖、对血压进行控制、稳定血脂等,同时给予脑神经营养并有效促进脑循环等。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针刺治疗,采用采取“通督治郁”针法加足三里、天枢、中脘。两组均治疗8周,对照组治疗为1日1次,治疗组是每周一至周六。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HAMD、CSS、ADL量表评分、血浆5-羟色胺值及血清CCK-8值的变化,将统计学方法应用于两组的对比中。治疗前进行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完成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后再次检查安全性指标。对一切计量资料应用(—X±S)来表示,其满足正态性者用t检验,其不满足者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当P大于0.05时,表示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表示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的比较有差异显着性,在治疗环节中,对临床上的不良事件进行记录、总结和评价。结果在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的疗效具体内容如下下:HAMD量表评分:治疗过后,两组的量表评分都有所降低,和治疗前做对比,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但将t检验应用于两组之间的比较中,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所以可以证实,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均可以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两者在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方面疗效相当。CSS量表评分:治疗之后,两组的量表评分和治疗前做比较,都有所降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将t检验应用于组间比较中,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因此可以证实,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对PSD病患的神经功能产生康复促进作用,且治疗效果没有差异显着性。ADL量表评分:治疗后两组的量表评分和治疗前做对比,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但将t检验应用于两组之间的对比中,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所以可以证实,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两者之间的疗效基本无差别。血浆5-羟色胺值:在治疗后,两组病患的血浆5-羟色胺值有所升高,和治疗之前相比较,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由此可见,随着治疗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针刺治疗和盐酸帕罗西汀片对于血浆5-HT值的改善显着,但两者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别。血清CCK-8值:治疗前,血清CCK-8值没有差异显着性(P>0.05);治疗过后,对照组患者血清CCK-8值和治疗前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CCK-8值与治疗之前的数值相比较,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两组之间对比有差异显着性(P<0.05)。因此,在临床治疗的不断深入下,针刺治疗对于血清CCK-8值的改善优于盐酸帕罗西汀片,两者之间的疗效有明显差别。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有口苦、口干等胃肠道问题,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1例患者出现晕针,经处理后,未对课题实验造成影响。本研究中60例PSD病患都接受治疗。通过治疗前后两组的二便常规、血常规、二便常规、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等进行检查,没有观察出明显变化或者其他异常情况。结论对于PSD患者而言,疗效都比较显着,到相比较对照组来说,治疗组的HAMD、CSS、ADL评分、5-羟色胺值的提高无明显差别,在血清CCK-8值有明显的提高,说明针刺治疗在提高CCK-8上优于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CCK-8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的γ氨基丁酸受体产生激活作用,且可以增加细胞液内部的Ca2+浓度,并对Ca2+内流产生阻断作用,从而可以为大脑提供更多的供血量,对优化脑代谢并维护脑神经元产生重要价值。且谷氨酸在发挥其脑部毒性功能的过程中,其可以产生联合效果,对于神经细胞的线粒体肿胀、丢失和破溃等可以抑制。且可以促进神经细胞中微突起的数量增加,进而促进微突起的时间存留延迟,可以更好地控制细胞凋亡,对保护神经产生重要作用[1]。同时CCK系统可能通过调节HPA轴活性及海马细胞增殖影响抑郁行为。盐酸帕罗西汀存在起效慢以及少数患者会有胃肠道不适等问题,而针刺治疗无毒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综合分析针刺治疗优于盐酸帕罗西汀片的治疗。
唐玉婷[10](2020)在《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构建预防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探讨方案应用的效果,以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优化PSD预防的护理管理流程,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第一部分: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1.现况调查明确循证问题。2.成立多学科合作小组。3.证据的获取及质量评价。4.专家评定,选择与方案应用相关的利益人群,对方案进行评定和修改,以确立PSD的循证护理方案。5.针对方案中的推荐条目,由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制定质量审查指标,并确定每条审查指标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工具,进行现状审查,明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确立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第二部分:循证护理实践方案临床应用的实验性研究。选择安徽省蚌埠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3月-2019年8月入院的86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脑卒中护理,研究组患者按照方案内容进行干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在患者入院时进行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简易智力调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于患者入院时、卒中后4周和12周时分别评估患者的抑郁情况,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平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结果中的计数资料比较使用x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有效控制研究质量,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神经内科10名护士,使用预防及管理PSD的知识测验问卷,在方案实施前、培训结束后评估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根据方案中确立的最佳条目,制定相应的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了解护士方案实施前后循证实践依从性的变化。结果:1.构建了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包括团队管理、筛查和评估、药物预防、社会心理干预、康复训练、健康教育6大类别共19条推荐意见,其中14条强推荐,5条弱推荐。2.护士预防和管理PSD的知识水平:培训结束后,护士预防和管理PSD的知识水平得分(91.60±5.42),显着高于培训前得分(69.20±8.05),有统计学差异(t=-8.791,P<0.05)。3.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方案实施前,通过现状审查了解到护士对各个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较低,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的审查指标执行率分别为70%、50%、30%,剩余各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为0%。方案实施后再次对护士循证实践的依从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个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明显提高,第10条审查指标的执行率为95%;第6、7条审查指标的执行率为80%;其余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提高为100%,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提高。4.PSD发生率: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评分均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HAMD评分≤7分),干预后4周时,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45.23%,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27.50%,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852,P<0.05);干预后12周时,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45.24%,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17.50%,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896,P<0.05)。5.HAMD评分:(1)组间比较: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干预前HAMD评分无显着差异(z=-1.268,P=0.205,P>0.05)。干预4周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193,P<0.05),干预12周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173,P<0.05);(2)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4周和12周时,对照组和研究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Barthel指数评分:(1)组间比较:经非参数检验,干预4周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1.801,P>0.05),干预12周后,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z=-2.001,P<0.05)。(2)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4周和12周时,对照组和研究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MMSE评分:(1)组间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z=-0.622,P=0.534,P>0.05)。干预4周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z=-0.468,P>0.05),干预12周时,两组MMSE评分较之前均有所提高,但两组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z=-1.347,P>0.05)。(2)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4周和12周时,对照组和研究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是基于最佳证据,结合具体临床实际、专家评定及现状审查而形成,可以为PSD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2.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能够预防或减少PSD的发生,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卒中患者的预后。3.该方案可以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和管理PSD的知识水平以及循证实践依从性。
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卒中后抑郁60例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卒中后抑郁60例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相关概念 |
1.2 研究背景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抽样方法 |
2.5 资料收集方法及质量控制 |
2.6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 |
3.1 研究结果 |
3.2 讨论 |
3.3 量性研究-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临床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4.1 质性研究结果 |
4.2 质性研究-讨论 |
4.3 质性研究-小结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5.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特定测评量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一 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表 |
附录二 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知信行现状问卷 |
附录三 护理人员访谈提纲 |
(2)五行音乐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 |
1.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 |
2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发病机制 |
3.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治疗进展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音乐疗法和五行音乐疗法的研究进展 |
1. 音乐疗法的应用 |
2.音乐治疗的机制探讨 |
3. 音乐疗法治疗疾病 |
4. 五行音乐疗法研究进展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法和设计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方案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概况 |
2.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中医认识 |
3. 五行音乐的认识 |
4. 五行音乐对于卒中患者的作用 |
5.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预防 |
6. 五行音乐疗法存在的问题 |
7. 体会 |
8.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9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病例中止标准 |
(五)病例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 |
(四)统计学分析 |
三、临床研究结果 |
(一)相关资料分析 |
(二)治疗结果 |
(三)脱落病例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
(一)中医学对其病因的认识 |
(二)中医学对其病机的认识 |
(三)中医对其的治疗方法 |
二、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
(一)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方法 |
三、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作用分析 |
(一)理论基础 |
(二)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
(三)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患者抑郁情绪的作用 |
(四)小结 |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性 |
二、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卒中后抑郁发病的相关因素 |
2.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
3. 中医病因病机 |
4.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进展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
1.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
2. 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选穴原则 |
3.不同选穴的临床研究 |
4. 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耳穴疗法类型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法和设计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结果 |
2. 干预结果 |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部分 |
1.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 |
2. 神门、皮质下、垂前、枕等选穴依据探讨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耳穴疗法治疗PSD的优势 |
5. 结论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PSD的研究 |
1.2.1 中医学有关PSD的病名沿革 |
1.2.2 中医学对PSD的病因病机认识 |
1.2.3 中医学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脱落与剔除标准 |
2.2.5 观察中止标准 |
2.3 随机分组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4.1 治疗方案 |
2.4.2 疗程 |
2.4.3 观察方法 |
2.4.4 观察指标 |
2.4.5 疗效评定标准 |
2.4.6 不良事件 |
2.4.7 统计学分析 |
2.5 研究结果 |
2.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
2.6.1 患者依从性 |
2.6.2 针刺深浅不一、手法操作各异等,引起试验误差偏倚 |
2.6.3 意外情况处理 |
2.7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3.1.2 临床数据分析 |
3.1.3 临床疗效分析 |
3.2 通督调神针法 |
3.2.1 督脉 |
3.2.2 通督调神针法 |
3.2.3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依据 |
3.2.4 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应用 |
3.3 结语 |
3.3.1 四花穴的相关研究 |
3.3.2 麦粒灸疗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7)疏肝活血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1.1 概述及流行病学资料 |
1.2 PSD的发生机制 |
1.3 现代医学治疗卒中后抑郁 |
2 中医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
2.1 中医古籍研究 |
2.2 中医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现状 |
2.3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现代研究 |
3 疏肝活血法治疗PSD的研究现状 |
3.1 疏肝活血法治疗PSD理论基础 |
3.2 疏肝活血法治疗PSD现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文献来源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干预措施 |
1.6 结局指标 |
1.7 文献检索 |
1.8 资料提取 |
1.9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1.10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 偏倚风险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疏肝活血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评价 |
1.1 有效率 |
1.2 HAMD评分 |
1.3 中医证候评分 |
1.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1.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
1.6 安全性分析 |
1.7 文献质量、方法学评价 |
1.8 本研究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8)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收集 |
2.2 分组方法 |
2.3 临床研究注意事项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数据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疗效指标 |
3.3 安全性观测 |
3.4 结果分析 |
讨论 |
1.研究结果相关讨论 |
1.1 基线资料结果讨论 |
1.2 主要疗效指标讨论 |
1.3 其它疗效指标讨论 |
1.4 中医证候疗效指标讨论 |
1.5 安全性分析 |
2.治疗思路分析 |
2.1 理论实践基础 |
2.2 选区依据及施针特点 |
2.3 针药结合治疗的现实意义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三 主要缩略语 |
附录四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 项) |
附录五 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 |
附录六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
致谢 |
(9)基于脑肠轴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6 病例基本资料 |
3 治疗方法 |
3.1 样本与分组 |
3.2 基础治疗 |
3.3 对照组 |
3.4 治疗组 |
3.5 治疗疗程 |
3.6 观察指标 |
3.7 疗效判定标准 |
3.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9 统计学处理 |
3.10 血浆5-HT、血清CCK-8指标的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治疗后疗效比较 |
4.2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量表比较 |
5 理论探讨 |
5.1 中医学对PSD的研究 |
5.2 现代医学对PSD的研究 |
5.3 立题依据 |
5.4 针灸选穴依据 |
5.5 盐酸帕罗西汀片(赛乐特)的选择依据 |
5.6 脑肠轴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 |
5.7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8 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6 结论 |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7.1 存在的问题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文献回顾 |
2.1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 |
2.2 脑卒中后抑郁界定 |
2.3 脑卒中后抑郁的评估工具 |
2.4 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
2.5 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措施 |
3 理论依据 |
3.1 脑卒中三级预防 |
3.2 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 |
4 研究意义 |
4.1 理论意义 |
4.2 实践意义 |
5 相关概念 |
第一部分 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1 现况调查 |
2 多学科合作小组的成立 |
3 证据的获取及质量评价 |
3.1 检索策略 |
3.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4 专家评定 |
5 现状审查 |
5.1 审查对象 |
5.2 审查结果 |
5.3 拟定与修订方案 |
第二部分 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应用及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工具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
2.2 护士一般资料情况 |
2.3 护士层面 |
2.4 患者层面 |
讨论 |
1 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
2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应用效果 |
2.1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对PSD发生率及HAMD评分的影响 |
2.2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对Barthel指数评分的影响 |
2.3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对MMSE评分的影响 |
2.4 循证护理方案对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的影响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1 研究的创新性 |
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研究工具 |
附录C 个人简历 |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E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卒中后抑郁60例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廖莉莉. 汕头大学, 2021(02)
- [2]五行音乐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D]. 雷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D]. 董莉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D]. 吕丽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D]. 蔡清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疏肝活血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张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 任志宏.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9]基于脑肠轴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汪玉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唐玉婷. 蚌埠医学院, 2020(03)
标签: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 抑郁状态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