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洋金枪鱼钓船的超低温制冷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冯程程[1](2018)在《玻璃钢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制冷系统设计及研究》文中认为金枪鱼属于远洋渔业中重要价值的鱼类之一,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离我国相对来说比较远的海域。其食用营养价值很高,但金枪鱼不易保存,如若保存不得当很容易发生质变。所以在金枪鱼远洋捕捞及冷藏运输链中,在其源头金枪鱼的捕捞和深冷冻结关乎着后面金枪鱼的冷藏运输到市场上的质量,因此对于金枪鱼延绳钓渔船的制冷系统包括低温舱的设计及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在渔业现代化的不断助推下,玻璃钢渔船这种节能减排的新船型、新设计、新材料逐渐的被应用开来。本文以玻璃钢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为研究对象,对玻璃钢渔船船体整体布局及隔热层优化,和对其实际的捕捞作业和渔获物处理方式进行阐述。由实际处理和冷冻的情况结合制冷负荷理论基础,计算本船鱼货耗冷量、渗入热、风机电机热、操作热以及舱内空气热负荷求得制冷系统的负荷,依据设计条件对冷凝器、贮液器、气液分离器、放空气器、油水分离器、干燥过滤器等辅助设备以及制冷系统相关的压缩机组设备进行选型优化,并对系统阀站、冻结装置和蒸发器进行设计。通过对冻结舱组织气体进行数值模拟,风机位值的变化所引起的整个冻结舱内的温度云图、速度云图以及速度矢量图的改变可以发现,两风机以对吹的形式进行放置时,上下垂直的位置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大对其整个冻结舱气体形成回流比较有利。对比速度云图和速度矢量图就能看出延长平板搁架后的弊端。并通过实验验证观测点的风速、温度与模拟值进行对比得到的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通过整个空舱降温的实测的温度值与模拟值做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模拟的可行性,进而对冻结舱的布置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
汪磊[2](2018)在《超低温双级压缩制冷实验台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随着全球的技术发展、科技进步,无论是在生活还是生产中,人们对食品低温冻结保鲜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金枪鱼冷冻冷藏链的开发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由于金枪鱼体内肌红蛋白极易氧化而发生褐变,影响其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捕捞后需及时处理并进行-55℃的超低温冷冻保藏。尽管在远洋渔业从业人员以及渔船建造数量规模等方面我国位居世界前列,但与渔业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且渔船所必需搭配的制冷系统能耗一直制约着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对超低温制冷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对于节能减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课题以双级压缩超低温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仿真计算与实验研究等手段对单机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实验台运行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建立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采用EES软件对双级压缩制冷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对比分析在不同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下,双级压缩制冷系统运行性能的变化规律,并以已搭建好的单机双级压缩制冷实验台为依托进行实验验证,模拟与实验结果表明:排气温度随着蒸发温度的下降与冷凝温度的上升逐渐增大,且仿真测试结果与实验结果偏差均保持在215℃范围之内,且当蒸发温度上升或冷凝温度下降5℃时,蒸发温度对制冷效率的影响较冷凝温度要高7.8%以上;(2)在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不变的工况下,对系统进行仿真计算与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的中间温度对单机双级压缩制冷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冷COP值随着中间温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最优中间温度±4℃范围内,其数值变化在5%范围之内,从系统实际的运行结果来看,当制冷系统在蒸发温度为-55℃,冷凝温度为23℃工况下运行时,可取中间温度为-18℃使系统在较优的状态下运行;(3)以超低温单机双级压缩制冷实验台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负荷下制冷系统运行稳定性与运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库内模拟热负荷的逐渐增大高压级压缩比与低压级压缩比以及系统压缩机排气温度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库内模拟热负荷的增大均逐渐减小且高压级压缩比降低了30%左右,而制冷剂流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系统安全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4)采用NIST REFPROP8.0软件查询各制冷剂的物性参数,在冷凝温度为40℃,蒸发温度为-65℃的超低温工况下通过理论循环对复叠式与双级压缩式制冷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况下,双级压缩式压缩机轴功率、R404A制冷剂质量流量低于复叠式;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COP(制冷性能系数)高于复叠式;且与复叠式制冷循环相比,双级压缩式制冷性能系数与压缩机轴功率更具有优势且双级压缩式全年可节约用电2836.8kW·h4255.2kW·h。
谭安朋,杨丰明,刘化志,王少君[3](2017)在《渔船制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我国渔船制冷技术经历初步发展期、萧条期和稳定发展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和提高。特别是经过2000年至今的稳定发展期后,涌现出一批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可靠的制冷技术和装备,较好满足了渔船对制冷技术的需求,促进了我国渔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渔船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展现了发展趋势。肯定了制冷装置在渔船中,尤其是在远洋渔船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目前渔船制冷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方法。展现了加强制冷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探索和研发渔获物在渔船上直接精细化加工的技术和成套装备,加强制冷设备成套化、模块化、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具有世界一流的渔船制冷技术和产品,具备参与世界渔船制冷装备市场竞争的能力。本文希望为我国渔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能够参与我国有关渔船制冷技术研究和攻关项目,为我国渔船制冷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王晓栋[4](2016)在《远洋鱿钓兼作秋刀鱼船制冷机组节能配置与选型》文中认为秋刀鱼和鱿鱼是中国大陆远洋渔业中重要的捕捞鱼种。其中秋刀鱼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公海区域,鱿鱼地理分布广泛,各大渔场渔期也不相同,由于秋刀鱼渔期只有三个月,时间较短,秋刀鱼兼鱿钓船可实现换季互补,所以多功能渔船应运而生。制冷系统作为秋刀鱼兼鱿鱼钓船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它的研究价值很大。其中,冻结间的节能优化研究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节约能源为目的,依次概述了国内外渔船制冷系统的发展情况,介绍了渔船节能的研究现状、主要制冷设备的研究现状和渔获冻结间内工作模拟。参考2014年6月-2014年10月秋刀鱼兼鱿鱼钓船“鲁蓬027”在西北太平洋公海作业时冻结间内的工作状况,首先对制冷系统的舱室和主要制冷设备进行了介绍,叙述了渔船整体的构造和组成,将渔船制冷间和鱼舱位置确定,为后面进行速冻间内能耗和时间试验做基础。利用温度可调冰柜对秋刀鱼和鱿鱼进行了耗能和速冻效率的研究,试验表明:1.秋刀鱼冻结到指定温度-18℃所需的时间不是伴随冻结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减少的趋势.2.能耗量也不是冻结温度的线性函数,并且相同冻结温度下鱿鱼和秋刀鱼的降温曲线不同,在进行批量冷冻前,最好测试各渔获物的降温曲线.将降温曲线相近的渔获物进行统一冷冻。3.比较-18℃、-25℃、-30℃、-35℃、-40℃冻结温度下的速冻时间和能耗发现:-35℃和-30℃的能耗相差不大,可是-35℃时速冻时间较短、冻结速率较快。因此寻找合适的冻结间内冷冻温度和时间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能耗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最佳冻结温度的确定的基础上,对制冷系统的各热量参数进行了计算,得出鱼舱渔获物耗冷为502857w、冻结间内鱼获物耗冷量为10278w、鱼舱渗入热为19325w、冻结间渗入热为10391w、舱内空气热2205w和总的操作热为9700w,得出总的热量后分别对制冷系统中的主要设备进行了计算选型,得出制冷压缩机为JZY8ASJ17、冷凝器为DWN-110、氨液分离器为AF-150、中间冷却器为ZL8.0、低压循环泵为DXZ1-4.0A。此套制冷设备的选型为远洋鱿钓兼作秋刀鱼船制冷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最后设想通过研究冻结间内货架结构对冻结室整体装载率以及秋刀鱼平均降温速率的影响来提高秋刀鱼在远洋船舶冻结室内的降温速率,达到高效率、低能耗的目的。对冻结间内搁架式吹风冷冻装置进行研究和模拟,期待寻找秋刀鱼冷冻的最佳货架结构,以此作为未来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杨震,贡慧,史智佳,刘梦,李少鹏,桂春生[5](2016)在《冻贮温度对生食金枪鱼品质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普通冻贮条件下金枪鱼品质变化规律。以大目、黑鳍和红鳍3种金枪鱼前腹肉为研究对象,以高铁肌红蛋白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活性物质(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on substances,TBARs)值、鲜度指标K值、pH值为检测指标,研究其在-18、-30℃条件下金枪鱼品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种金枪鱼的pH值、鲜度指标尺值、TBARs值及高铁肌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且-18℃条件下贮藏的金枪鱼各项指标的变化速率明显高于-30℃条件下贮藏的金枪鱼;相较于TBARs和K值,高铁肌红蛋白含量更能反映金枪鱼生食产品的食用品质;-18℃冻贮金枪鱼14 d时高铁肌红蛋白含量已超过30%,金枪鱼颜色由红色向红褐色转变.感官品质明显劣化,而-30℃冻贮条件下则可达28 d。
霍健聪,邓尚贵,李晓彤,励建荣[6](2015)在《超高压与ε-聚赖氨酸处理对鲣鱼微生物和色泽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延长鲣鱼货架期为目标,考察ε-聚赖氨酸(ε-PL)及助剂对鲣鱼块微生物指标的影响;同时研究超高压对经ε-PL保鲜液处理后鲣鱼块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ε-PL抑菌效果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ε-PL质量浓度为0.06 g/100 m L;ε-PL溶液中助剂曲酸质量波度为0.1 g/100m L,鲣鱼块在保鲜液中浸泡时间20 min;鲣鱼块经250 MPa、30 min处理后在保藏过程中色泽的亮度基本不变,而红度先上升后下降,黄度持续上升,其中,处理组的亮度和红度均优于空白。对于鲣鱼块货架期,保鲜液和超高压处理可显着降低其微生物数量,有效保持自身色泽,延长货架期。超高压最佳处理工艺为:保压20 min,压力250 MPa,处理温度20℃。经保鲜液和超高压处理的鲣鱼块的微生物指标在80 h内不超标,40 h内色泽基本保持不变。
朱世新,谢晶,郭耀君,王金锋,汤元睿[7](2015)在《渔船用冷冻冷藏系统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在渔船渔业作业过程中,渔获物的冷冻冷藏方式直接影响着渔获物本身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文章在分析不同制冷系统及冷藏方式的基础上,综述渔船上常用的冷冻冷藏系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渔船用渔获物冷冻冷藏系统改进与优化设计研究提供依据。目前,渔船常用的渔获物冷藏保鲜方式分4种:冰藏保鲜、冷海水保鲜、微冻保鲜及冻结保鲜。其中,前3种冷藏保鲜方式通常采用单级压缩制冷系统,冻结保鲜则通常采用单机双级活塞式压缩制冷系统。渔船低温冷藏舱中常使用的蒸发器形式主要有冷风机和直接蒸发盘管两种。中国的渔船用制冷系统多使用不环保的R22作为制冷剂,寻找新型环保、安全、高效的替代制冷剂亦是当下研究的热点。
姜李雁,王霞,王佩,郑平安,高翔,蒋鑫,苏秀榕[8](2011)在《抗氧化剂对金枪鱼肉冻藏过程中组胺的抑制作用》文中指出利用C18柱、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建立快速准确检测金枪鱼鱼肉中组胺含量的方法和技术,并对抗氧化剂对金枪鱼储藏过程中组胺产生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对不同部位的鱼肉采用不同抗氧化剂浸泡处理,检测不同储藏时间下组胺含量的产生和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5.3748X+11.42,线性范围为10~1000μg/mL,相关系数为0.9986,加标回收率为92.0%~111.3%,检出限为3.684μg/mL,用于实际样品测定操作简单、准确灵敏、适用性强、结果满意;经抗氧化剂处理的金枪鱼鱼肉中组胺含量明显低于未经处理的,其中异VC钠和柠檬酸钠混合溶液的浸泡效果最好、VC钠次之、柠檬酸钠最差。抗氧化剂既可以防止金枪鱼鱼肉氧化变黑,又可有效降低组胺的产生。
桂雪琴[9](2010)在《金枪鱼钓船标准制定亟待突破》文中指出金枪鱼钓船有多种优点,因此其发展受到世界沿海国家的重视,而我国由于远洋渔业发展以及钓船专用设备研发的时间较短,建造的金枪鱼钓船主要采用国外技术和设备,相关标准几近空白。全国渔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专家魏广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郑斌,王坚强,王传堂,陈小娥,张小军,梅光明[10](2009)在《冷藏温度对金枪鱼品质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了大眼金枪鱼冷藏温度和品质之间的变化规律。以-20℃,-30℃,-60℃,-80℃下冷藏的大眼金枪鱼的肉和内脏为研究对象,选择pH值、TBA值、TVBN值、蛋白质含量和高铁肌红蛋白含量为检测指标,每隔15 d进行检测一次,获得大眼金枪鱼的酸度、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随储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远洋金枪鱼钓船的超低温制冷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洋金枪鱼钓船的超低温制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玻璃钢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制冷系统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
1.2.1 渔船制冷研究现状 |
1.2.2 冷库制冷数值仿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玻璃钢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及其参数的优化 |
2.1 玻璃钢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优越性与设计参数 |
2.1.1 渔船的优越性 |
2.1.2 设计参数 |
2.2 玻璃钢金枪鱼延绳钓渔船舱室布置 |
2.2.1 布置优化 |
2.2.2 低温舱的隔热层设计 |
2.3 玻璃钢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作业流程 |
2.3.1 金枪鱼延绳钓渔船的捕捞方式 |
2.3.2 金枪鱼延绳钓渔船的渔获物处理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渔船制冷负荷计算 |
3.1 理论基础 |
3.1.1 围护结构传入热量的计算 |
3.1.2 货物热量的计算 |
3.1.3 通风换气热量的计算 |
3.1.4 电机运转引起的热量的计算 |
3.1.5 操作管理热量的计算 |
3.2 各低温舱室负荷计算 |
3.2.1 鱼货耗冷量计算 |
3.2.2 渗入热计算 |
3.2.3 舱内空气热负荷计算 |
3.2.4 操作热的计算 |
3.2.5 风机电机热的计算 |
3.3 制冷系统工作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冷系统设备的选型 |
4.1 温度参数的确定 |
4.2 制冷压缩机撬块 |
4.2.1 选型的要点 |
4.2.2 气体压缩机构 |
4.2.3 安全头与阀片机构 |
4.2.4 给油机构 |
4.3 制冷系统布置及原理 |
4.4 主要辅助设备的选用 |
4.4.1 冷凝器和贮液器的选择 |
4.4.2 气液分离器 |
4.4.3 放空气器 |
4.4.4 油水分离器 |
4.4.5 干燥过滤器 |
4.4.6 系统阀站 |
4.4.7 冻结装置及蒸发器 |
4.5 制冷管路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冻结舱气流组织数值模拟 |
5.1 数值模拟的简述 |
5.1.1 求解力学问题的过程 |
5.1.2 基本控制方程 |
5.1.3 湍流模型 |
5.2 冻结舱的模型 |
5.2.1 冻结舱几何模型的建立 |
5.2.2 划分网格 |
5.2.3 数学模型 |
5.2.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拟分析与验证 |
6.1 轴流风机不同位置的影响 |
6.2 平板搁架的有无延长的气流组织模拟 |
6.3 流场模拟验证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
6.3.1 制冷系统的试验 |
6.3.2 实验测试仪器 |
6.4 实验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超低温双级压缩制冷实验台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研究进展 |
1.2.1 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简介 |
1.2.2 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应用 |
1.2.3 国内有关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外有关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展望与讨论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超低温R404A单机双级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2.2.1 实验装置 |
2.2.2 实验方法 |
2.3 双级压缩系统的仿真计算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蒸发温度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
2.4.2 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2.4.3 制冷系数的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间温度对单机双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中间温度对排气温度的影响 |
3.3.2 中间温度对中间换热量的影响 |
3.3.3 中间温度对单位制冷量的影响 |
3.3.4 中间温度对压缩机功率的影响 |
3.3.5 中间温度对制冷COP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负荷下双级超低温实验台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4.2.1 实验装置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404A单机双级与R404A/R23复叠式制冷系统对比分析 |
5.1 引言 |
5.2 系统概述 |
5.2.1 R404A单机双级循环制冷系统 |
5.2.2 R404A/R23复叠式制冷循环系统 |
5.3 制冷循化系统的热力学计算 |
5.3.1 R404A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系统热力学模型 |
5.3.2 R404A/R23复叠式制冷循环系统热力学模型 |
5.4 结果分析与比较 |
5.4.1 两种制冷循环系统热力分析与比较 |
5.4.2 两种制冷系统系统制冷性能系数与系统轴功率对比 |
5.4.3 两种系统运行费用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
论文 |
已授权专利 |
已公开专利 |
软件着作权 |
(4)远洋鱿钓兼作秋刀鱼船制冷机组节能配置与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渔船用制冷系统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制冷系统节能研究现状 |
1.2.3 主要制冷设备的研究现状 |
1.2.4 冻结间内工作模拟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远洋鱿钓兼作秋刀鱼船冷冻系统的组成 |
2.1 舱室 |
2.1.1 冻结间 |
2.1.2 冷藏舱室 |
2.1.3 冻结间和冷藏舱参数设置 |
2.2 主要制冷设备 |
第三章 秋刀鱼和鱿鱼最佳冻结温度和时间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空库降温 |
3.2.2 不同冻结温度下降温速率 |
3.2.3 不同冻结温度下时间和能耗的研究 |
3.3 结论 |
第四章 制冷系统配置的计算与优化选型 |
4.1 热量参数计算 |
4.1.1 渔货物耗冷量 |
4.1.2 鱼舱的渗入热计算 |
4.1.3 冻结间渗入热计算 |
4.1.4 舱内空气热计算 |
4.1.5 舱内操作热计算 |
4.2 几种工作状况的说明 |
4.2.1 空舱降温 |
4.2.2 装载后降温 |
4.2.3 维持工况 |
4.3 主要制冷设备的选型 |
4.3.1 压缩机 |
4.3.2 鱼舱蒸发器 |
4.3.3 冷凝器 |
4.3.4 冷凝水泵 |
4.3.5 中间冷却器 |
4.3.6 低压循环桶 |
4.4 结果和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超高压与ε-聚赖氨酸处理对鲣鱼微生物和色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试剂与设备 |
1.2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质量浓度ε-PL对鲣鱼块保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
2.2ε-PL助剂种类的确定 |
2.3鲣鱼块在ε-PL与助剂溶液中浸泡时间的确定 |
2.4超高压处理对鲣鱼块菌落总数的影响 |
2.5超高压综合处理对鲣鱼块色泽的影响 |
3讨论 |
4结论 |
(7)渔船用冷冻冷藏系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渔船用制冷系统 |
1.1 单级压缩制冷系统 |
1.2 单机双级活塞式压缩制冷系统 |
1.3 其他制冷系统 |
2 渔船冷藏舱研究进展 |
3 渔船制冷系统用制冷剂替代的研究 |
3.1 HFC类替代工质 |
3.2 自然替代工质 |
4 展望与讨论 |
(8)抗氧化剂对金枪鱼肉冻藏过程中组胺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处理 |
1.2.2 液相色谱分析 |
1.2.2. 1 组胺标准曲线 |
1.2.2. 2 色谱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液相色谱检测结果 |
2.2 金枪鱼鱼肉组胺含量变化 |
3 讨论 |
3.1 液相色谱法检测组胺的比较 |
3.2 抗氧化剂对组胺的抑制作用 |
(10)冷藏温度对金枪鱼品质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p H测定 |
1.2.2 硫代巴比妥酸 (TBA) 值的测定 |
1.2.3 挥发性盐基氮 (TVB-N) 的测定 |
1.2.4 蛋白质含量 |
1.2.5 高铁肌红蛋白相对百分含量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冷藏温度对p H的影响 |
2.2 冷藏温度对TBA值的影响 |
2.3 冷藏温度对挥发性盐基氮值的影响 |
2.4 冷藏温度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 冷藏温度对高铁肌红蛋白相对百分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四、远洋金枪鱼钓船的超低温制冷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玻璃钢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制冷系统设计及研究[D]. 冯程程. 浙江海洋大学, 2018(09)
- [2]超低温双级压缩制冷实验台性能的研究[D]. 汪磊.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3]渔船制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 谭安朋,杨丰明,刘化志,王少君. 中国渔船检验60周年论文集, 2017
- [4]远洋鱿钓兼作秋刀鱼船制冷机组节能配置与选型[D]. 王晓栋.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5]冻贮温度对生食金枪鱼品质变化的影响[J]. 杨震,贡慧,史智佳,刘梦,李少鹏,桂春生. 肉类研究, 2016(02)
- [6]超高压与ε-聚赖氨酸处理对鲣鱼微生物和色泽的影响[J]. 霍健聪,邓尚贵,李晓彤,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2015(07)
- [7]渔船用冷冻冷藏系统的研究进展[J]. 朱世新,谢晶,郭耀君,王金锋,汤元睿. 食品与机械, 2015(03)
- [8]抗氧化剂对金枪鱼肉冻藏过程中组胺的抑制作用[J]. 姜李雁,王霞,王佩,郑平安,高翔,蒋鑫,苏秀榕. 食品科学, 2011(04)
- [9]金枪鱼钓船标准制定亟待突破[N]. 桂雪琴. 中国船舶报, 2010
- [10]冷藏温度对金枪鱼品质变化的影响研究[J]. 郑斌,王坚强,王传堂,陈小娥,张小军,梅光明.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