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水电促进长白山经济腾飞

发展小水电促进长白山经济腾飞

一、开发小水电 促进长白山区经济腾飞(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舒[1](2018)在《生态服务测度下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城镇化正经历一个严峻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城市扩张与建设的突飞猛进,在获得巨大经济成效的同时,环境与社会问题凸显,引发多个层面的思考与反省,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发展政策与战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以及发展观与城镇发展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乡村(村镇)作为城镇化的另外一极,同样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发展的抉择,“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美丽乡村”“乡愁”“农民工”等无不反映出“三农”问题不仅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首要难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根基的核心问题。论文立足于村镇空间发展的政策背景及国际经验,以生态服务测度为切入点,侧重于空间视角,建立生态服务视角下村镇空间解析框架,讨论村镇自然生态空间、农林牧生产空间、人居生活空间的生态服务属性及其构成,进而从“宏观认知-价值审视-系统优化-实现途径”的研究范式展开黑龙省村镇地域的空间研究。“宏观认知”——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生态基础及绿色发展诉求,为村镇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的方向与目标提供战略指引。以国家宏观背景与政策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口与资源、产业发展、空间体系、生态格局等层面形成黑龙江省村镇发展与建设现状的宏观认识与基本理解,并指出当前村镇发展建设的困境与矛盾症结所在,进而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区域规划与建设要求、地方居民诉求提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村镇空间发展的多层次目标体系。“价值审视”——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及其解析,为村镇空间分析与比较提供量化方法及标准平台。立足于“生态服务”视角,从人类福祉与需求角度解析村镇空间,构建村镇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和“单位服务功能价值法”进行基础模型的构建及检验,从标准当量价值、当量因子、功能异质性系数、经济社会系数、资源稀缺系数多个维度进行修订,形成适应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地域特征的测度模型,并进行多指标、多层次的空间格局测度。据此,建立应用生态服务测度结果解析村镇空间的框架,包括面向区际平衡的村镇空间均衡性评析、面向区内协调的村镇空间耦合度评析、面向效率提升的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评析,以及面向功能优化的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4个层次。“系统优化”——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实格局测度及优化格局建构,形成村镇空间结构与布局的解析与优化格局。一是,从“区际平衡”视角,针对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均衡性进行测度,分析各县(市)单元生态、生产、生活及其综合空间价值的差异强度、类型,主要来源(区际或区内)及其贡献率。并从省域、片区二个层次分别提出了村镇空间均衡发展的优化格局;二是,从“区内协调”视角,针对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协调度进行测度,结合村镇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各县(市)单元村镇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解析其发展滞后的关键影响所在,进而提出村镇空间协调发展的优化格局;三是,从“效率提升”的视角,针对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各县(市)单元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以及综合空间利用效率水平的梯度变化,结合地理分区解释村镇空间价值的数量结构与空间结构。继而从空间发展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3个层面,构建村镇空间利用效率的优化格局;四是,从“功能优化”视角,构建村镇空间功能的评价模型,结合空间效率水平、差异水平、协调度水平在省域及片区范畴的位序及优势度,确定各县(市)单元的主导功能类型及其特征,并进行功能区划,以优化村镇空间功能格局。“实现途径”——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的目标、途径及其保障体系构建。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引申讨论,着眼于评价结果所凸显的核心矛盾问题的应对,确立与之匹配的价值提升战略目标,总体策略、空间体系规划策略。进而,从数据库构建与应用、绿色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绿色专项研究的技术应用、规划编制与表达方面构建价值提升的规划技术体系,并从统筹公共政策、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评价体系、完善公众参与方面提出支撑其实施的保障体系。论文面向特殊发展时期的村镇空间发展与转型问题,明确其绿色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要求,其内涵包括多层次的战略意义、美好愿景、政策与技术、空间环境与形态,而广域尺度的村镇地域研究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此认识,论文开展黑龙江省域范畴的村镇空间研究,以期在理论层面,完成支撑绿色村镇空间体系构建及其技术方法的拓展,提升村镇规划编制的质量与水平,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实践方面,增强村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推动黑龙江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的开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王磊[2](2016)在《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民族地区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在全国资源结构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一些分布在高寒、沙漠、黄土和喀斯特等生态基础相对脆弱的民族地区,在经济开发中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还有一些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民族地区,实施以资源开发为导向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其生态系统遭受一定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民族地区科学健康可持续的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建设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实现民族地区的“五大发展”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县,地处长白山南麓、中朝界河鸭绿江上游,素有“长白林海,人参之乡,天然森林氧吧,绿色立体宝库”之美誉,又有“东北生态屏障”之称,是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之一。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长白县同样面临着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要环保还是要发展”的问题,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和潜在恶化的危险仍然存在。本文以与时俱进的民族发展观为视角,理论联系实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长白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状况,在肯定该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的正文分成了四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接着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论以及党中央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理念等方面梳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论述了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政治发展、民族文化发展以及民族社会发展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强调了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第二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基础、制度环境以及生态经济发展的显着成效三方面分析了长白县生态文明建设目前的状况;第三章,探讨了长白县面临的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林参矛盾”越发突出、旅游开发缺乏有效规范、烧柴改革困难重重等主要生态问题,指出创建工作机制不健全、环保机构能力建设欠缺、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是影响治理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从民族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民族生态政治的协调发展以及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三个维度探讨长白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对策。

陈文静[3](2015)在《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以通化、敦化、桦甸、蛟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颁布,国家的政策和导向逐渐向鼓励大中城市规模适度扩张,大力发展小城市的方向靠拢。中小城市形态以及周边城市群协同发展已成为城乡规划领域的研究重点。同时,考虑到中国三分之二的国土为山地,目前在东北地区山地城市学的相关研究仍为空白。如何合理利用东北地区山体等自然生态资源,如何将资源转化为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并通过空间句法软件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进行量化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长白山脉为载体,结合空间句法,分形理论等分析方法,以空间句法在山地中小城市形态研究的创新为目的,根据山脉周边城市发展的控制和影响程度,选取了四个在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即通化、敦化、蛟河以及桦甸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视角上,以时间作为主线,客观地将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且针对不同时期特点进行分析;以空间作为辅线,从形态入手,利用空间句法相关软件对典型城市进行空间轴线提取,量化城市形态,挖掘四座典型城市的动态发展轨迹,为东北地区山地城市学分支研究、中小城市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长白山脉周边典型中小城市的形态随时空演化过程、特征与基本规律的量化分析,对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趋势进行挖掘和整理,从而第一次完成有关东北地区山地城市学的一次科学的系统的城市形态梳理。同时通过对长白山脉周边典型中小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研究,提出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的典型城市发展模式构想,为东北地区山地中小城市形态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13)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意见》文中认为吉政办发[2012]6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规划》的重大意义

刘继斌[5](2012)在《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管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任何区域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战略问题,区域管治是区域空间结构重组背景下的区域发展由增长极向极化区域转变的尺度管理新趋势,两者都是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区域转型发展时期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以国家确定的探索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模式和深化对外开放新举措的政策区——长吉图区域为对象,对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管治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区域管治理论的理论背景和长吉图区域上升为区域合作模式探索和对外开放政策区的实践背景,指出了该研究对丰富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管治研究的理论意义,对长吉图区域发展和促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现实意义;制定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第二章对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区域管治概念进行了界定,辨析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区域管治的关系;系统梳理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要素、模式、基础理论、演变理论、理论新发展,对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从产业结构高级化、集聚与扩散、区域极化形态转变、产业地域分工、区域性设施建设、区域发展政策调整、区域要素优化方面提出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规律性认识;梳理了区域管治的理论、模式,对区域管治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从建立基于顺畅沟通的制度体系、区域协调的联合组织、地方特色的分级管治方面提出了区域管治的实施路径。第三章分析了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发展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政策背景基础;梳理了长吉图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时空轨迹;提出了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第四章通过对长吉图区域现状空间结构及城镇竞争态势、区域城镇空间形态、区域城镇空间极化分析,识别了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即:城镇生态位与城镇化水平空间存在偏差影响着城镇化质量不高问题的解决,城镇空间形态的多中心性发育不良影响着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城镇空间极化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制约了区域协调发展。第五章提出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基本思路和趋势导向;从城镇空间重组、产业空间重组、生态空间重组和交通空间重组方面提出长吉图区域空间重组内容;并对长吉图区域的重要次区域——长吉一体化区域和延珲一体化区域进行细化研究。第六章从省域空间尺度、长吉图区域空间尺度、市县级空间尺度对长吉图区域空间管治进行了尺度管理研究,指出了三个空间尺度的区域性协调、发展建设指导、行政管理与服务提供管治重点;通过对已有管治模式和制度体系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两者配套的长吉图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建设,并指出了不同管治体系与模式对应的区域管治内容;从区划调整与空间整合、空间分区与分级管治、区域协调与补偿机制三方面提出了长吉图区域空间管治实施安排;从区域合作模式和合作部署方面提出了区域管治的先期行动,指导长吉图区域空间管治实施。

韩振[6](2012)在《吉林省长白县双山三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以来,我国为了满足全社会的经济建设及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过量地砍伐树木,占用林地,造成了森林面积锐减,草场大面积退化,进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面积逐年扩张,致使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已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在东部地区对防洪减灾、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我国自十五届五中全会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地解决了陡坡开荒和过度采伐的问题,但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乱砍乱伐现象依然存在。以作物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能源为主的农村传统生活能源结构,不仅破坏植被,削弱生态建设成效,还会大量增加温室气体,致使环境恶化加剧。小水电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一般都建在中小河流上,多为径流式电站,没有大量水体集中,不改变河流水质和水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因电站规模小,结构相对简单,技术比较成熟,建设周期短,没有大量土地淹没和移民,可以分散布点、就地开发、就近成网。适合地域辽阔,人口密度低,负荷分散的地区。我国小水电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和珠江上游,与我国贫困人口、退耕还林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分布基本一致。小水电的天然优势为政府解决农民烧柴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对长白县双山三级代燃料项目的建设与运行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评价以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吉林省下一步代燃料项目的选择和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实现以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王宜胜[7](2011)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助推长白山经济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结合长白山区水能资源及水电农村电气化基本情况,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水电农村电气化的必要性,并阐述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在推动长白山区农村水电建设、促进长白山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

吉林省人民政府[8](2011)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吉政发[2011]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2011年2月16日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赵宏伟[9](2010)在《大力开发吉林省小水电资源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文中研究说明吉林省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东部山区丰富的水能是除土地、山林之外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资源,其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开发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十分突出的技术、安全、节约、清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吉林省小水电资源开发现状,发挥小水电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小水电资源,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促进和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赵宏伟[10](2010)在《大力开发吉林省小水电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文中认为吉林省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东部山区丰富的水能是除土地、山林之外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资源,其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开发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十分突出的技术、安全、节约、清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吉林省小水电资源开发现状,发挥小水电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小水电资源,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促进和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开发小水电 促进长白山区经济腾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小水电 促进长白山区经济腾飞(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服务测度下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镇与村镇空间
        1.3.2 村镇生态系统
        1.3.3 生态系统服务
        1.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理论方法与研究基础
    2.1 村镇空间研究理论支撑
        2.1.1 乡村振兴等相关理论
        2.1.2 空间均衡网络理论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1.4 空间格局优化理论
        2.1.5 三生空间优组理论
        2.1.6 空间信息系统理论
    2.2 生态服务理论及方法
        2.2.1 生态服务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2.2.2 生态服务的资源禀赋与价值属性
        2.2.3 生态服务价值分类方案与测度方法
    2.3 村镇空间生态服务属性与关联影响
        2.3.1 村镇空间生态服务属性与构成
        2.3.2 村镇空间及制衡机制
        2.3.3 村镇空间整合及优化
    2.4 理论思辨与技术工具选择
        2.4.1 理论思辨与视角选取
        2.4.2 技术工具比较与选用
        2.4.3 生态服务视角下村镇空间优化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调查
    3.1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概况
        3.1.1 省域村镇建设基本概况
        3.1.2 省域村镇绿色发展基础
    3.2 黑龙江省村镇绿色发展诉求
        3.2.1 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定位
        3.2.2 区域层面规划与建设要求
        3.2.3 地方层面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
    3.3 基于发展诉求的村镇空间调研设计
        3.3.1 调查目标与思路
        3.3.2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3.4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特征及问题
        3.4.1 区域发展失衡
        3.4.2 空间发展无序
        3.4.3 资源利用低效
        3.4.4 生态环境恶化
        3.4.5 绿色技术缺失
        3.4.6 规划管理滞后
    3.5 村镇空间优化的目标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及解析
    4.1 县域尺度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构建
        4.1.1 面向空间优化的生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
        4.1.2 基于当量因子法的指标项测度
        4.1.3 基于功能价值法的指标项测度
        4.1.4 生态服务测度模型构建及检验
    4.2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
        4.2.1 对接测度的村镇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划定
        4.2.2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测度模型修订
        4.2.3 黑龙江省村镇生态服务测度及空间格局
    4.3 基于生态服务测度的村镇空间解析框架设计
        4.3.1 面向区际平衡的村镇空间均衡性评析
        4.3.2 面向区内协调的村镇空间耦合度评析
        4.3.3 面向效率提升的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评析
        4.3.4 面向功能优化的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生态服务测度的黑龙江省村镇空间格局
    5.1 村镇空间格局的目标方向
        5.1.1 空间功能协调共生发展
        5.1.2 空间利用效率整体提升
        5.1.3 空间主导功能强化发展
    5.2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
        5.2.1 基于基尼系数的优化思路
        5.2.2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测度
        5.2.3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优化
    5.3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
        5.3.1 基于耦合度模型的优化思路
        5.3.2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测度
        5.3.3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优化
    5.4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
        5.4.1 基于价值指数的优化思路
        5.4.2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测度
        5.4.3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优化
    5.5 村镇空间功能格局
        5.5.1 基于多维分析的优化思路
        5.5.2 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及区划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路径及策略
    6.1 村镇空间优化的战略指引
        6.1.1 以村镇空间为支撑的区域协调与城乡一体化格局
        6.1.2 以生态服务价值提升为导向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
        6.1.3 以生态服务底线为保障的区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6.1.4 对接城镇经济网络的村镇三生空间特色功能提升
    6.2 村镇空间优化的总体策略
        6.2.1 省域四大地域片区功能的协调发展
        6.2.2 重要空间节点职能结构调整与优化
        6.2.3 区域村镇空间联系通道网络的完善
        6.2.4 各生态分区城镇化发展的有序推进
        6.2.5 核心片区空间协调与组织模式优化
    6.3 村镇空间优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6.3.1 村镇数据库构建与应用
        6.3.2 绿色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6.3.3 绿色专项研究的技术应用
        6.3.4 村镇规划编制与表达
    6.4 村镇空间优化的规划设计体系
        6.4.1 省-县(市)双层村镇空间规划体系建立
        6.4.2 城乡空间规划整合与协调指引
        6.4.3 绿色导向下的村镇空间重构
    6.5 村镇空间优化的实施保障体系
        6.5.1 统筹公共政策
        6.5.2 创新管理机制
        6.5.3 优化评价体系
        6.5.4 完善公众参与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
        一、生态文明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
        三、民族地区生态文明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论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理念
    第三节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一、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
        二、民族政治发展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
        三、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
        四、民族社会发展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 长白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现状
    第一节 长白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基础
        一、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
        三、独特的朝鲜族生态文化
    第二节 长白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
        一、生态建设优惠政策
        二、环境执法检查工作
        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第三节 长白县生态经济发展的显着成效
        一、生态工业初步发展
        二、生态农业逐步推广
        三、生态服务业日趋完善
第三章 长白县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长白县现存的生态问题
        一、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
        二、“林参矛盾”越发突出
        三、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有效规范
        四、“烧柴改革”困难重重
    第二节 长白县影响生态问题治理的主要原因
        一、生态创建工作机制不健全
        二、环保机构能力建设欠缺
        三、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四、民族地区客观条件制约
第四章 长白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倡导民族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
        一、优化配置矿产资源
        二、建设立体林业经济
        三、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
    第二节 注重民族生态政治的“协调发展”
        一、完善生态环境管理自治权
        二、建立跨部门的生态环境管理系统
        三、健全多方投入机制和环境补偿机制
    第三节 推进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重视生态型人才培养
        二、塑造生态品牌和公共形象
        三、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以通化、敦化、桦甸、蛟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山地城市形态的研究和发展概述
    2.1 课题相关概念解释
        2.1.1 山地城市
        2.1.2 中小城市
        2.1.3 城市形态
    2.2 城市形态相关研究概述
        2.2.0 城市形态理论综述
        2.2.1 空间句法理论
        2.2.2 生态城市理论
        2.2.3 紧缩城市理论
        2.2.4 分形理论
        2.2.5 核心—边缘理论
    2.3 国内外山地城市形态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山地城市学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山地城市发展建设概述
        2.4.1 国外山地城市发展概述
        2.4.2 国内山地城市发展概述
    2.5 吉林省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界定
        2.5.1 长白山脉研究范围界定
        2.5.2 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范围界定
        2.5.3 吉林省长白山脉周边四座典型样本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探析
    3.1 吉林省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分期
        3.1.1 城市孕育萌芽期(1644 年以前)
        3.1.2 多元文化发展期(1644 年-1930 年)
        3.1.3 “伪满”建设时期(1931 年—1945 年)
        3.1.4 曲折发展建设期(1946 年—1977 年)
        3.1.5 现代城市雏形期(1978 年—2000 年)
        3.1.6 扩张稳步发展期(2000 年至今)
    3.2 吉林省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特征
        3.2.1 “居民点”时期特征
        3.2.2 “闯关东”时期特征
        3.2.3 “伪满”时期特征
        3.2.4 “新中国”时期特征
        3.2.5 “大跃进”时期特征
        3.2.6 “改革开放”后特征
    3.3 四座典型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3.3.1 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引导
        3.3.2 交通设施的推动与支撑
        3.3.3 区域内定位及职能转变
        3.3.4 城市产业新区发展建设
        3.3.5 当地政策的参与和保障
    3.4 四座典型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3.4.1 城市空间演变的自组织机制
        3.4.2 经济及产业带动下的城市发展
        3.4.3 地方的政策和发展方向引导
    3.5 四座典型城市形态的动态演变研究
        3.5.1 四座典型城市形态的分形演变动态
        3.5.2 四座典型城市现状与规划叠合分析
        3.5.3 四座典型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解析
        3.5.4 四座典型城市形态的发展动态轨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建构
    4.1 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对城市形态的宏观调控分析
        4.1.1 四座典型城市形态发展引导
        4.1.2 产业对四座典型城市的推动
        4.1.3 四座典型城市的可持续引导
    4.2 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发展现状反思
        4.2.1 结合存量和减量的规划模式
        4.2.2 提高对用地结构的关注程度
        4.2.3 关注其实施路径和政策机制
    4.3 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发展面临的瓶颈
        4.3.1 各阶段区域的城市化水平
        4.3.2 各类配建设施与生态系统
        4.3.3 发展时序与动态空间结构
        4.3.4 新用地标准及规范的导向
    4.4 国内外山地中小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借鉴
        4.4.1 山地城市形态发展的反思
        4.4.2 国外典型山地城市发展模式
        4.4.3 国内典型山地城市发展模式
    4.5 基于空间句法的四座典型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4.5.1 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性
        4.5.2 中心城区空间演变分析
        4.5.3 中心城区空间演变普遍性规律
        4.5.4 中心城区空间演变特殊性规律
        4.5.5 四座典型城市形态发展类型
    4.6 四座典型城市未来空间战略选择与规划对策
        4.6.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4.6.2 四座典型城市形态发展的规划对策
    4.7 山地中小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趋势预测
        4.7.1 宏观层面的发展模式
        4.7.2 中观层面的拓展规律
        4.7.3 微观层面的扩展方式
    4.8 未来山地中小城市形态发展策略研究
        4.8.1 自然资源成为形态发展驱动
        4.8.2 特色产业引导城市发展方向
        4.8.3 挖掘城市宜居个性生活空间
        4.8.4 政策引导带动区域连片发展
        4.8.5 结合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布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管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一、 研究区域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评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关系辨析
        一、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二、 区域管治
        三、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区域管治关系辨析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回顾与相关研究评述
        一、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回顾
        二、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相关研究评述
        三、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规律性认识
    第三节 区域管治理论回顾与相关研究评述
        一、 区域管治理论
        二、 区域管治模式
        三、 区域管治相关研究评述
        四、 区域管治的实施途径
第三章 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演化与动力分析
    第一节 空间结构演化的地理基础
        一、 自然地理基础
        二、 人文地理基础
        三、 政策背景基础
    第二节 空间结构演化的时空轨迹
        一、 早期城邑主导下的分散结构
        二、 近代铁路主导下的轴线雏形发育
        三、 日伪统治时期的城镇分工开始形成
        四、 计划经济时期的封闭式空间格局
        五、 改革开放后的外向型格局培育
    第三节 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分析
        一、 自然地理格局奠定空间结构的形态基础
        二、 移民活动与文化交流促进城镇发展
        三、 资源开采与重化工业战略造就城镇功能
        四、 交通系统建设促成城镇体系的轴线结构
        五、 区域政策指明空间结构优化的发展导向
第四章 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测度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现状格局
        一、 吉林省层面的空间结构现状
        二、 分地区影响下的空间结构现状
        三、 自然地理单元主导下的空间结构现状
        四、 交通线路组织下的空间结构现状
    第二节 现状区域空间结构的测度
        一、 区域城镇竞争态势
        二、 区域城镇空间形态
        三、 区域城镇空间极化
    第三节 现状区域空间结构的问题评价
        一、 城市生态位与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存在偏差
        二、 城镇空间形态的多中心性发育不良
        三、 区域城镇空间极化的中心城市指向性明显
第五章 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组
    第一节 空间结构重组的基本思路
        一、 响应全球化与再地域化趋势
        二、 实施区域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三、 通过产业分工协作带动区域发展与空间分区
        四、 通过重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开放格局形成
        五、 加强空间格局重构的交通网络与节点建设
        六、 预留空间结构重组的生态安全体系
    第二节 空间结构重组的趋势导向
        一、 “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镇化”的城镇化发展导向
        二、 “点状块状”拓展向“轴线片区”开发的城镇空间发展导向
        三、 “零散化”向“功能板块”转化的产业空间发展导向
        四、 “点状保护”向“线域保护”转化的生态空间导向
        五、 “纵向联系”向“网络结构”转化的交通发展导向
    第三节 空间结构重组的格局体系
        一、 城镇空间重组
        二、 产业空间重组
        三、 生态空间重组
        四、 交通结构重组
    第四节 重点次区域结构重组
        一、 长吉一体化次区域
        二、 延珲一体化次区域
第六章 长吉图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管治实施
    第一节 区域管治的尺度重点
        一、 跨区域管治尺度——区域性协调
        二、 长吉图区域管治尺度——发展建设指导
        三、 市县级管治尺度——行政管理与服务提供
    第二节 区域管治的制度建设
        一、 已有管治制度模式分析
        二、 已有管治制度体系分析
        三、 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建设
    第三节 区域管治的实施安排
        一、 区划调整与空间整合
        二、 空间分区与分级管治
        三、 区域协调与补偿机制
    第四节 区域管治的先期行动
        一、 区域合作模式构建
        二、 区域合作部署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 论文结论
    二、 创新与特色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吉林省长白县双山三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由来
        1.2.2 国内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项目区划与选址
        1.3.2 项目的效益分析
    1.4 技术路线
        1.4.1 资料的收集
        1.4.2 建设过程跟踪调查
        1.4.3 初期试运行情况调查
        1.4.4 建设经验总结
        1.4.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气象
        2.1.2 水文
        2.1.3 地质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研究区规划
    3.1 可行性分析论证
        3.1.1 项目区基本情况
        3.1.2 农民对电价承受情况
        3.1.3 农民生活燃料情况
        3.1.4 电网情况
    3.2 代燃料项目区的改造
        3.2.1 供电网络及输变电等设施改造
        3.2.2 农村基础设施改造
    3.3 代燃料项目相关标志标识
第4章 代燃料电站建设
    4.1 装机容量选择
        4.1.1 水能估算
        4.1.2 装机容量比选
    4.2 工程规模
    4.3 工程建设情况
    4.4 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4.1 确保河流生态流量
        4.4.2 防止水土流失
        4.4.3 抑制各类粉尘扩散
        4.4.4 保护水源
第5章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效益分析
    5.1 社会效益
        5.1.1 项目区农村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5.1.2 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5.1.3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5.2 经济效益
        5.2.1 降低农户燃料费用支出
        5.2.2 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5.2.3 项目区经济获得发展
    5.3 长白双山三级代燃料项目生态效益
        5.3.1 电站的生态效益
        5.3.2 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效益
    5.4 吉林省在建及拟建以电代燃项目生态效益
        5.4.1 直接生态效益
        5.4.2 间接生态效益
第6章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需注意的问题
    6.1 项目本身要符合小水电代燃料要求
    6.2 代燃料电价的制定是整个工程实施的关键
    6.3 资金的筹措是难点
    6.4 各部门的参与协调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
    6.5 多方监督是项目长久实施的必要条件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力开发吉林省小水电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 吉林省小水电开发概况
2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 大力开发吉林省小水电资源,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小水电开发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 加快了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3) 小水电资源的合理开发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山区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小水电的开发建设推进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5) 大力开发吉林省小水电资源, 发挥小水电代燃料的综合效益, 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做贡献
3 结 语

四、开发小水电 促进长白山区经济腾飞(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服务测度下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研究[D]. 刘宇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2]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王磊.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3]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以通化、敦化、桦甸、蛟河为例[D]. 陈文静. 吉林建筑大学, 2015(11)
  • [4]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意见[J].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吉林政报, 2013(01)
  • [5]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管治研究[D]. 刘继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吉林省长白县双山三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研究[D]. 韩振. 吉林大学, 2012(10)
  • [7]水电农村电气化助推长白山经济持续发展[A]. 王宜胜. 中国水利学会2011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小水电论坛论文集, 2011
  • [8]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政报, 2011(07)
  • [9]大力开发吉林省小水电资源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A]. 赵宏伟. 第一届“中国小水电论坛”论文专辑, 2010(总第152期)
  • [10]大力开发吉林省小水电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J]. 赵宏伟. 小水电, 2010(02)

标签:;  ;  ;  ;  ;  

发展小水电促进长白山经济腾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