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的立足点在哪里?

台商的立足点在哪里?

一、台商的立足之地在哪里?(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婕[1](2020)在《冷漠的心》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上周证实,此前其宣布确诊的自江苏昆山返台台商并未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真正的确诊者是一名从法国返台的台湾男子,工作人员在检验样本时发生错置,张冠李戴,让江苏台商蒙受不白之冤。这场乌龙不仅让人看破民进党当局所谓“防疫模范生”的手脚,也等?

陈俊玲[2](2020)在《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文中研究指明南音,全球泉州(闽南)人的乡音。自1990年以来,南音进入泉州地区的学校教育已近三十年。这一期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合作有了显着的成果。如何建构完善的南音教育体系,追求新时代南音教育的价值目标,推进南音教育的进程,打造南音教育的升级版,进而有可能实现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这是当前南音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南音的学校教育(时效性)价值体现、社会(有用性)价值体现与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陶冶人的心灵世界)价值体现(精神性)为根据,进而达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目的。全文通过五个章节及余论展开讨论。第一章通过回溯南音教育的原初方式,阐述南音教育与全球化之间的观照与应对,揭示南音教育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包括文化反思、文化创新在内的文化自觉。第二章通过对学校的南音教育与社会的南音教育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明晰了本土文化(南音)精神的传承、南音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南音爱好者和南音弦友的培养必须要与社会文化相联结,并从理论层面高度肯定了泉州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南音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第三章通过探究南音教育学校价值体现的四个关键之处,即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南音教育的内在自生能力、南音教育专家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阐扬时代赋予南音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揭示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构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独特价值。第四章通过审视南音教育社会价值体现的三个关键之处,即艺术实践之于世界闽南文化区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文化保值与增值重在建构自己精神家园及彰显其价值的主体时效性、多重认同的社会性话语建构,剖析其对于加深南音教育的性质、特点与作用的理解,揭示南音教育关系着南音能否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的社会意义。第五章通过形而上层面讨论南音教育鲜明的教化寓意和功效,阐释南音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立德树人、人文底蕴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塑造等完整人格培养的独到价值,揭示南音教育在“化人以雅”、“化人以礼”、“化人以德”等“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余论通过探讨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南音传承异化问题及发展现状,评释保护南音传统与开拓南音传承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揭示南音教育显露的清晰性之特征,即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本文对泉州地区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对于助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种可循的思路。

郑伟明[3](2019)在《融合发展 共担民族复兴大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彩摘要今年恰逢海沧台商投资区创立30周年。作为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功能最强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沧建设发展特别是做好对台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海沧台商投资区因台而立、因台而兴,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是海沧台商投资区使命所在,责无旁贷。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向内"。立足地方需求,发挥台湾所长,在互利双赢中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身进步,在发展进步中增强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向下"。立足民间、基层,让两岸交流交往扎根于人民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实际中。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在鼓励探索、宽容失误、不断完善的磨合互动中实现心灵契合。

杜妍慧[4](2018)在《两岸交流背景下在苏台湾青年社会适应研究 ——基于苏州台青会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30多年来,两岸各方面交流取得巨大进展,经贸交流深度化、文化交流热络化以及社会交流常态化。十九大精神为两岸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国台办刚刚发布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惠台31条”)将会促使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在两岸交流的大格局下,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涌入苏州,成为与当地居民深层次、稳定持久互动的主体。本文从两岸交流的宏观背景出发,以在苏台湾青年(简称为“在苏台青”)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实地访谈与问卷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试图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与心理层面三个维度基于社会融合理论与社会化理论为视角来探索在苏台青的社会适应状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确定目前学界研究状况。其次,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三个维度来探索在苏台青社会适应情况与困境。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苏台青在各方面适应良好,他们的适应情况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个人特质、社会经济背景以及社会资本是影响他们适应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在苏台青社会适应的情况提出路径选择,以期加强在苏台青的社会适应,促进“心灵契合”,共建两岸和谐共处的生活共同体。

林华阳[5](2018)在《大陆台商子女地方感研究 ——以华东台商子女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的长期互动过程产生的对地方深刻的情感联系。一般而言,在地方生活时间越长,与地方的接触和互动越频繁,个体对当地的地方感程度也会越高。因此,居住时间的长短、个体与地方环境联系的密切程度是其地方感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两岸日益频繁的人员往来和社会交流,越来越多的台胞群体选择在大陆定居生活,其中包括了大陆台商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移民与台胞的身份特殊性使得大陆台胞在大陆社会的适应和融入、与大陆地方的情感互动都倍受关注。探讨大陆台商子女对两岸的认知与情感差异对于两岸未来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和发展与大陆台胞群体的社会适应和融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大陆华东台资密集区域内的华东台商子女学校,以其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对大陆台商子女两岸地方感的研究,分别调查并解读了华东台商学校中学生对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地方感特征,再对比分析两者的地方感差异。结果表明:(1)大陆台商子女总体上对台湾地区具有非常积极且正向的地方感,且在成长经历、在陆生活时长、父母身份和语言习惯等因素上存在明显差异;(2)大陆台商子女总体上对大陆地区的地方感处于中立态度,并且在家庭所在地、成长经历、父母身份和语言习惯等因素上存在着显着差异;(3)对比大陆台商子女的两岸地方感特征,发现台商子女对台湾的地方感程度明显高于其大陆地方感,并且在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上均有体现;(4)存在着内生、外在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大陆台商子女对两岸地方感存在差异,这一差异还影响了大陆台商子女的空间行为选择。

陈艳华[6](2018)在《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动分工的层次和水平日益深化。全球生产网络因其在更广泛的研究体系下解释了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全球产品产业内分工格局以及世界生产组织的新变化,成为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以台资企业为载体,通过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产生的空间关联网络,在促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为研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后进国家(或地区)自主构建的跨界生产网络提供了良好契机,而且由于台海局势不断变化,这一研究在体现跨界生产网络一般性特点的同时,又将凸显其特殊性。同时,进行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组织模式、机理的研究,是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区位论、企业空间组织理论、价值链理论、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复杂模型理论等进行融合与发展的有益尝试,可拓展全球生产网络地域性集聚的研究范畴,进一步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构筑和实证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亦可为我国实现由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到自主构建次级全球生产网络的相关战略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延续地理学空间研究的理论优势与传统,基于时间维、空间维、结构维等多种尺度,分析了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文章首先从全球维度上定量界定了台商投资大陆在两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出研究大陆台商投资的问题确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分别选取在大陆台资制造业比重居前三位的电子信息、机械、石化产业以及台资服务业中占比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企业数据,尤其是收集整理了 11853家台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变异系数、ESDA、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系统全面地刻画了台资电子信息、机械和石化等三大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陆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924家两岸母子联系企业、518家上市(上柜)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12家福建台资典型企业等数据,结合复杂网络模型、典型案例分析、深度调研与访谈等方法,从企业母子联系、制造业价值链、价值链-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视角切入,揭示了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模式及其关联规律。

许丽华[7](2018)在《从隔绝到交流:台湾报纸大陆新闻叙事研究 ——以1981年-2010年《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把台湾报纸的大陆新闻报道置于两岸交流的背景下观察,发现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变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对隔绝期(1949年-1987年),第二个阶段是解冻交流期(1988年-1992年),第三个阶段是起伏成长期(1993年-2005年),第四个阶段是稳定发展期(2006年-2016年)。台湾报纸大陆新闻发展演变的过程正是两岸关系从敌对隔绝到相互交流的缩影,台湾报纸大陆新闻报道和两岸交流已经形成了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的趋势,这种趋势已经稳定下来而且不可逆转。本研究运用定量分析从宏观上勾勒出台湾报纸大陆新闻报道变迁的趋势,运用叙事学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揭示大陆新闻报道的具体呈现方式。从叙事分析中,本研究发现叙事框架以隐含的叙事者的身份,影响着四家报纸大陆新闻报道的具体呈现方式。《中央日报》的叙事框架是维护一个中国,对共产党的敌意渐弱。《中国时报》的叙事框架是维护一个中国,对大陆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宏观性的期望。《联合报》的叙事框架是维护一个中国,反对共产党但是不反对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自由时报》的叙事框架是主张“一中一台”,抗拒两岸交流,对大陆不友善,九十年代初刻画大陆的贫穷落后和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大陆经济崛起、国际地位提高后突出大陆对台湾对威胁。从变迁的总趋势上看,自从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之后,大陆新闻朝着内容更丰富、报道更客观的方向发展。虽然台湾报纸大陆新闻报道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阶段、不同报纸呈现的特点各异,中间也有起伏波折;但是随着两岸交流层次的丰富和交流程度的加深,两岸共同的意义空间不断加大,台湾报纸大陆新闻报道成为台湾新闻市场上重要的新闻产品已成定局。不论报纸的立场和定位如何,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提供经得住受众检验的产品,即必须按照事实本身来报道新闻。

徐泗旺[8](2017)在《地方政府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强化两岸交流,对台经济工作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从当前地方政府对台资企业发展状况来看,已取得相当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对其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作为地方政府对台经济工作的典型案例,扬州市在对台招商引资管和台资企业服务有借鉴意义。因此,笔者选定其作为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分析了政府职能理论以及招商引资的相关理论等台资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理论。之后笔者对扬州市台资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扬州市在推动台资企业发展过程中做法等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东莞、苏州以及淮安三个地区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探讨和分析,总结其可借鉴的政策措施。最后,笔者对扬州市政府未来推动台资企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主要有:重视台资企业的发展,积极开展对台招商,推动现有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等。通过上述措施,笔者认为:一是新形势下,为扬州市吸引台商投资的提供路径选择,进一步做大扬州市台资企业的“增量”;二是推动现有台资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做优扬州市台资企业“存量”,从而积极推动扬州台资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对扬州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明亮[9](2012)在《福建台商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福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建台商企业同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不管从投资领域、投资规模、还是业务份额来看,台商企业都能用数据证明他们在福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两岸当局和银行金融机构在给予福建台商及其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扶持和业务支持力度都相当有限,与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相去甚远,“大经贸、小金融”是两岸经贸往来最为深刻的写照。本论文从现今两岸经贸合作往来实践和福建台商企业经营活动现状出发,从企业生命发展周期理论和金融生态理论入手,运用制度比较和数据佐证、理论先行研究和实践方案推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部分典型福建台商企业获得第一手资料,据以分析福建台商企业生命周期发展过程中碰到的融资问题,初步探讨福建台商企业外源融资渠道遭遇瓶颈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政策支持,在厦门市立足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独特定位指导下,提出破解福建台商融资瓶颈的可行方案,如规划建立闽台厦门金融特区、充分利用海峡产业投资基金、创新开辟两岸银行机构单项业务合资合作等,同时也为福建台商企业规划出一幅融资成长路线图计划,为改善福建台商企业融资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可行的实践方案,进而为开创闽台经贸合作往来新局面添砖加瓦。

严志兰[10](2011)在《跨界流动、认同与社会关系网络:大陆台商社会适应中的策略性——基于福建台商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大陆台商群体是伴随两岸经贸往来成长起来的新兴的、特殊的流动群体。借鉴和运用跨国主义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分析和解释大陆台商在社会适应中的策略性。首先,持续性在两岸间往返流动,形成跨界流动的生活方式,建构起跨界的社会空间;其次,在认同上表现出双向性和情境性特征,以重建内在心理秩序,化解身份模糊引起的心理落差和尴尬情境;最后,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类型,建构两岸婚姻是成为一种特殊的适应策略,通过相互交织的"大圈子"和"小圈子"建构本土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全面嵌入当地社会,为台商在当地社会正常生活提供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

二、台商的立足之地在哪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商的立足之地在哪里?(论文提纲范文)

(2)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1.倡导、认识南音进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2.南音教育的办学范式研究
        3.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学术基础研究
    三、本文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1.地点、时间与范围
        2.何谓“南音教育的价值”?
        3.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1.研究方法
        2.研究目的与意义
        3.本文主要理论创新
第一章 南音教育:历史回溯与现实关怀
    一、南音教育(传承)的原初方式
        1.授课方式--“口传心授”
        2.交流方式--“以曲会友”
    二、当代全球化趋势中的南音教育
        1.全球化并不排斥具有民族特性的南音教育
        2.南音教育也需要全球化视野
    三、南音教育与文化自觉
        1.南音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2.南音人对其南音文化有“自知之明”
第二章 南音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一、泉州南音人才培养的闽南民俗文化背景
        1.闽南文化特性
        2.闽南乡族观念
        3.闽南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
    二、内涵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本科专业为例)
        2.有一支专业合格的南音师资队伍
        3.南音乐人:“非遗”传承的向导与支撑
    三、外延发展:规模与空间
        1.规模的扩大
        2.空间的拓展
第三章 南音教育的学校价值体现
    一、理论研究-南音教育的先导作用
        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原则
        2.南音学术研究的成就
    二、南音教育中的内生扩展
        1.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根据
        2.良好的办学条件
    三、高校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
        1.南音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2.南音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3.突出成就的南音表演者
    四、学校人才的培养: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可以承担中小学学生“精神家园”的教育义务
        2.本硕毕业生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第四章 南音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
    一、艺术实践-从中国泉州走向世界闽南文化区
        1.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普遍意义
        2.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特殊意义
    二、南音教育中的文化保值与增值
        1.南音教育-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
        2.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南音乐团共同谱写剧作《凤求凰》
        3.南音专业艺术硕士与文化产业共同设计南音文化衍生品
    三、南音教育与多重认同
        1.在个人层面上获得认同
        2.在地方文化层面上获得认同
        3.在政府层面上获得认同
        4.在世界闽南文化区层面上获得认同
第五章 南音教育: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
    一、南音曲调中蕴含着“化人以雅”的情怀意向
        1.培养尚雅情怀
        2.陶冶雅正情操
    二、南音文化底蕴中蕴含着“化人以礼”的情怀意向
        1.寓礼于乐中
        2.完善人性发展
    三、南音泥土精神中蕴含着“化人以德”的情怀意向
        1.增强凝聚人心
        2.强化价值感化
余论
    一、对南音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1.南音传承中的变异认识
        2.南音传承中的发展评析
    二、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
        1.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制度化
        2.南音人才培养规范化
        3.南音社团演出常态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融合发展 共担民族复兴大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充分认识海沧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
在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中作出应有贡献

(4)两岸交流背景下在苏台湾青年社会适应研究 ——基于苏州台青会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
        (二)移居大陆台胞社会适应研究评述
    三、理论依据和核心概念阐释
        (一)理论依据
        (二)核心概念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在苏台青经济层面适应
    一、消费特点
    二、职业状况
    三、经济层面适应困境
第三章 在苏台青社会层面适应
    一、公共环境与公共服务管理
        (一)公共环境
        (二)公共服务管理
    二、子女教育
        (一)聚焦子女教育
        (二)教育成本
        (三)教育意愿
    三、社会交往与社团参与
        (一)社会交往的功利性
        (二)交流组织机构参加状况
    四、恋爱婚姻情况
        (一)在陆台青婚姻发展状况
        (二)在苏台青恋爱婚姻情况与原因分析
        (三)恋爱与婚姻的价值选择
第四章 在苏台青心理层面适应
    一、在苏台青的身份认同与地域认同
        (一)身份认同
        (二)地域认同
    二、身份认同与地域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理性因素
        (二)情感性因素
    三、调适在苏台青心理适应的典范—昆山“精神家园”的打造
第五章 在苏台青社会适应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
    一、在苏台青社会适应的共性与差异性
        (一)社会适应的共性
        (二)社会适应的差异性
    二、在苏台青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与社会经济背景
        (二)社会资本
    三、在苏台青社会适应的对策思考
第六章 结论、讨论与反思
    一、结论
    二、讨论与反思
    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大陆台商子女地方感研究 ——以华东台商子女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地方
        2.1.2 地方性
        2.1.3 地方感
        2.1.4 地方依恋
        2.1.5 地方认同
        2.1.6 地方依赖
        2.1.7 大陆台胞
    2.2 国内外地方感研究综述
        2.2.1 地方感理论研究综述
        2.2.2 地方感应用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地方感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
        3.1.1 大陆地区台商子女群体概况
        3.1.2 大陆台商子女学校的发展状况
        3.1.3 华东台商子女学校
    3.2 研究过程
        3.2.1 研究过程和思路
        3.2.2 问卷组成与设计过程
        3.2.3 台商子女的背景资料调查设计
        3.2.4 数据采集过程
    3.3 数据初步分析
        3.3.1 地方感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3.2 样本描述性分析
第四章 大陆台商子女的两岸地方感特征
    4.1 大陆台商子女对台湾地区的地方感特征
        4.1.1 地方感及其维度的特征分析
        4.1.2 地方感及其维度的差异特征分析
    4.2 大陆台商子女对大陆地区的地方感特征
        4.2.1 地方感及其维度的特征分析
        4.2.2 地方感及其维度的差异特征分析
第五章 大陆台商子女两岸地方感的对比分析
    5.1 大陆台商子女两岸地方感的差异对比
        5.1.1 大陆台商子女对两岸地方感的总体差异
        5.1.2 大陆台商子女两岸地方感在三个基本维度上的差异
    5.2 大陆台商子女不同地区的地方感差异原因分析
        5.2.1 身份认同对地方感的强化
        5.2.2 与大陆社会环境的浅层互动
        5.2.3 台商子女学校对台湾地方性的营造
    5.3 大陆台商子女不同地区的地方感差异效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提高大陆台胞待遇,建构两岸双重认同
        6.2.2 丰富大陆台校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大陆的认识
        6.2.3 加强本土学校管理,促进两岸教育模式的共同发展
    6.3 讨论
        6.3.1 研究中的不足
        6.3.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数据与方法
    4.1 研究数据
    4.2 研究方法
5 研究创新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与辨析
    1.2 理论基础
2 文献综述
    2.1 全球生产网络的相关研究
    2.2 台商投资大陆的时空分布与格局演化的相关研究
    2.3 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述评 第二章 全球背景下台商投资大陆在两岸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1 数据与样本
    1.1 样本选择
    1.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2 模型构建与检验
    2.1 VAR模型构建
    2.2 变量序列的协整检验
3 台湾在大陆外商投资中的地位
    3.1 TDI与大陆经济增长波动之脉冲响应函数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3.2 全球背景下TDI在大陆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经济贡献地位
4 大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地位
    4.1 台湾OFDI与台湾经济增长波动之脉冲响应函数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4.2 大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经济贡献地位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陆台资企业的时空分布与格局演变特征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2 方法与模型
2 台资企业的时间序列演变阶段及特征
    2.1 台资制造业企业的时间序列演变
    2.2 台资服务企业的时间序列演变
3 台资企业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3.1 台资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3.2 台资三大类型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3.3 台资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分布
4 大陆台资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变
    4.1 台资企业空间格局总体特征
    4.2 台资企业热点区域的演变
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1.2 研究假设
2 数据
    2.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2.2 数据来源
3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3.1 变量结构效度检验
    3.2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3.3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4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
    4.1 台资电子信息企业驱动机制之面板模型估计
    4.2 台资机械企业驱动机制模型之面板模型估计
    4.3 台资石化企业驱动机制之面板模型估计
    4.4 台资生产性服务企业驱动机制之面板模型估计
5 讨论
    5.1 基于行业的大陆台资企业空间分布驱动机制对比
    5.2 与以往研究进行对比及其理论解释
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企业母子联系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特征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与空间化处理
    1.2 研究方法
2 台商千大企业在大陆的时空演变特征
    2.1 总体分布
    2.2 行业分布
3 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
    3.1 网络联系覆盖地域广泛
    3.2 网络联系呈三轴放射状的空间结构
    3.3 网络联系键的空间异质性显着
4 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复杂性的实证分析
    4.1 度及强度分布特征:无标度网络过渡期
    4.2 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小世界网络
5 讨论
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制造业价值链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
1 跨国企业价值链“切割”及其组织模式
2 上市(上柜)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切割”与组织模式
    2.1 数据与空间化处理
    2.2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切割”
    2.3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组织模式
3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时空分布与空间组织
    3.1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时空分布特征
    3.2 研究案例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制造业价值链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驱动机制
1 基于制造业价值链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全球生产网络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2.1 案例企业的典型性
    2.2 访谈与问卷设计
3 台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
    3.1 价值链嵌入式融合模式
    3.2 价值链延伸和嵌入式共存的融合模式
4 台资生产性服务业与本地制造业的融合
    4.1 以本地台资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合模式
    4.2 以本地外资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合模式
5 讨论
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启示及政策建议
    2.1 宏观层面:台商投资在两岸
    2.2 微观层面:台商投资在福建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大陆地区相关区域政策 附录2: 关于台资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状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3: 福建台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4: 福建台资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从隔绝到交流:台湾报纸大陆新闻叙事研究 ——以1981年-2010年《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两岸新闻交流回顾
    第二节 研究动机和目的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对大陆新闻的界定
        二、研究媒体的选择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主要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样本的抽取
        三、类目的构建
        四、信度检验
    第五节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叙事学研究
    第二节 新闻叙事研究
    第三节 新闻生产研究
        一、关于新闻的生产
        二、关于再现、建构与真实
    第四节 台湾媒体大陆新闻研究
        一、大陆学者的研究
        二、台湾学者的研究
        三、台湾媒体大陆新闻研究特点
第三章 两岸交流背景下的大陆新闻变迁
    第一节 敌对隔绝期(1949年-1987年)
        一、1949年至1987年的两岸关系
        二、束缚大陆新闻传播的台湾政策
        三、敌对隔绝中的大陆新闻
    第二节 解冻交流期(1988年-1992年)
        一、禁令解除开启两岸交流
        二、两岸融洽氛围中的新闻交流
        三、解冻交流期的大陆新闻
    第三节 起伏成长期(1993年-2005年)
        一、一波三折的两岸关系
        二、两岸新闻交流迈入新阶段
        三、起伏成长期的大陆新闻
    第四节 稳定发展期(2006年-2016年)
        一、两岸关系进入稳定期
        二、新闻交流开创新局面
        三、稳定发展期的大陆新闻
第四章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呈现
    第一节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数量
        一、四份报纸报道总量
        二、不同阶段大陆新闻数量的变化
        三、小结
    第二节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内容
        一、大陆新闻的内容分布
        二、《中央日报》内容不同阶段的变化
        三、《中国时报》内容不同阶段的变化
        四、《联合报》内容不同阶段的变化
        五、《自由时报》内容不同阶段的变化
        六、小结
    第三节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来源
        一、大陆新闻的来源
        二、不同阶段新闻来源的变化
        三、小结
    第四节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体裁
        一、大陆新闻的体裁
        二、不同阶段大陆新闻体裁的变化
        三、小结
    第五节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报道的倾向
        一、大陆新闻的报道倾向
        二、不同阶段倾向的变化
        三、小结
第五章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叙事分析
    第一节 大陆新闻的叙事话语
        一、叙事话语
        二、新闻事件的筛选
        三、名称和词汇的使用
    第二节 大陆新闻的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
        一、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
        二、大陆新闻的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
        三、叙事框架是隐含的叙事者
    第三节 大陆新闻的叙事交流
        一、叙事交流
        二、大陆新闻和台湾民间的交流
        三、大陆新闻和两岸官方的交流
        四、大陆新闻和学界业界的交流
第六章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叙事语境
    第一节 两岸社会历史语境
        一、大陆社会变革
        二、台湾社会变革
        三、两岸交流历程
    第二节 台湾报业生态语境
        一、台湾报业生态变迁
        二、报纸内部机制
第七章 发现和讨论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本文的主要论点
        二、本文的其他发现
    第二节 局限和不足
        一、学科交叉研究难度大
        二、研究对象特殊资料获取不便
        三、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阶段划分不易
附录: 大陆新闻奖获奖名单(01届-14届)
参考文献
致谢

(8)地方政府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3 扬州市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的情况及问题分析
    3.1 扬州市台资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1.1 台资企业的投资总量较大
        3.1.2 台资企业的投资分布广泛
        3.1.3 台资企业的运营质态较好
    3.2 扬州市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3.2.1 开展对台招商引资
        3.2.2 推动重点产业集聚
        3.2.3 打造对台载体平台
        3.2.4 促推台企转型升级
        3.2.5 做好台企服务保障
    3.3 扬州市推动台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重视台企发展程度减弱
        3.3.2 针对台企发展定位欠准
        3.3.3 推动台企创新转型不力
        3.3.4 台企发展软环境有待优化
    3.4 扬州市推动台企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对推动台企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4.2 对推动台企发展的研究不系统
        3.4.3 对推动台企转型升级的施策不精准
        3.4.4 对台资企业的优化服务创新不足
4 地方政府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4.1 东莞市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的实践经验
        4.1.1 构建多个完善的产业集群,中心厂商带动配套企业集聚
        4.1.2 支持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4.2 苏州市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的实践经验
        4.2.1 不断更新理念,重视台资企业,实施错位发展
        4.2.2 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创新台资企业服务机制体制
        4.2.3 注重链条式发展,做优载体平台
    4.3 淮安市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的实践经验经验
        4.3.1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台资经济放在重中之重
        4.3.2 吸引支柱企业,扩大产业集群
        4.3.3 注重载体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对台品牌项目
    4.4 地方政府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4.4.1 重视台资经济发展,制定有效发展规划
        4.4.2 优化载体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产业集聚
        4.4.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推动转型升级
        4.4.4 创新台企服务机制,优化台企发展环境
5 扬州市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重视台资企业的发展
        5.1.1 增强台企发展意识
        5.1.2 强化台企发展战略
        5.1.3 规范台企优惠政策
    5.2 积极开展对台招商
        5.2.1 定位精准,力争再招一批大台资
        5.2.2 注重台资载体和平台建设
        5.2.3 积极开展赴台招商
    5.3 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5.3.1 引导台企“二次创业”
        5.3.2 扶持政策措施多管齐下
        5.3.3 助推台企开拓内地市场
    5.4 优化台资企业的发展环境
        5.4.1 简化台企审批流程
        5.4.2 改善台企生存条件
        5.4.3 提升台企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9)福建台商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逻辑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逻辑框架 第2章 福建台商企业经贸活动概述
2.1 福建台商企业发展历程
    2.1.1 空白阶段(1949-1977 年间)
    2.1.2 政策性试探阶段(1978-1987 年间)
    2.1.3 产业布局阶段(1988-2000 年间)
    2.1.4 政治因素干扰和经贸合作深化并存阶段(2001-2007 年间)
    2.1.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贸合作全面铺开阶段(2008 年至今)
2.2 台商企业是福建经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3章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福建台商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3.1 初创阶段
    3.1.1 股东原始投资
    3.1.2 关系融资
    3.1.3 创业投资基金
    3.1.4 天使投资基金
    3.1.5 知识产权担保融资
3.2 成长阶段
    3.2.1 经营收益自我积累
    3.2.2 股权融资
    3.2.3 债务融资
    3.2.4 私募股权融资
    3.2.5 非上市股份代办转让
    3.2.6 风险投资
    3.2.7 海峡产业投资基金
3.3 成熟阶段
    3.3.1 银行融资
    3.3.2 两岸三地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3.3.3 兼并融资
    3.3.4 政策性专项融资 第4章 福建台商企业融资障碍分析
4.1 融资渠道受限导致福建台商企业融资结构出现问题
    4.1.1 初创期存在的问题
    4.1.2 成长期和成熟期存在的问题
4.2 福建台商企业自身素质是引发融资问题的主要原因
4.3 两岸政治瓶颈与政策法规限制
4.4 福建自身金融生态环境约束
    4.4.1 来自银行方面的问题
    4.4.2 大陆资本市场的局限性
    4.4.3 司法机构和中介组织机构不健全
    4.4.4 社会信用意识有待提高 第5章 改善福建台商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5.1 对政府的建议
    5.1.1 对台湾当局的建议
    5.1.2 对福建政府的建议
5.2 对银行金融机构的建议
    5.2.1 开辟两岸银行单项业务合资
    5.2.2 鼓励金融创新规避金融管制
    5.2.3 充分发挥大陆中小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5.2.4 支持台资银行“借壳”港澳银行布局大陆市场
    5.2.5 争取福建和台湾银行机构互设
    5.2.6 试点改革新台币在福建汇兑流通机制
5.3 对福建台商企业的建议 第6章 基于融资视角的福建台商企业成长路线图探讨
6.1 建立中小台商企业希望工程扶持初创期企业
    6.1.1 科技导向引导资金
    6.1.2 实施竞争培育计划
    6.1.3 知识产权担保融资
6.2 构建融资搭桥平台支持成长期企业
    6.2.1 融资直通车工程
    6.2.2 实施风险投资工程
6.3 上市融资助力计划成就成熟期企业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跨界流动、认同与社会关系网络:大陆台商社会适应中的策略性——基于福建台商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构跨界的生活:跨界生活方式与跨界社会空间
    (一) 在闽台商两岸间跨界流动的常态化与前提条件
    (二) 跨界社会空间的建构:跨界流动的动力之源
    (三) 跨界流动的意义
二、重建心理秩序:双向认同与情境性认同
    (一) 移民认同研究理论回顾
    (二) 双向认同与情境性认同:在闽台商的认同特征
    (三) 心理秩序的重建
三、全面嵌入当地社会:多元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一) 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理论回顾
    (二) 在闽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与建构策略
    (三) “大圈子”和“小圈子”:在闽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过程
    (四) 全面嵌入当地社会

四、台商的立足之地在哪里?(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漠的心[N]. 陈梦婕. 福建日报, 2020
  • [2]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D]. 陈俊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融合发展 共担民族复兴大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J]. 郑伟明. 台声, 2019(06)
  • [4]两岸交流背景下在苏台湾青年社会适应研究 ——基于苏州台青会的调查[D]. 杜妍慧. 苏州大学, 2018(01)
  • [5]大陆台商子女地方感研究 ——以华东台商子女学校为例[D]. 林华阳.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D]. 陈艳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7]从隔绝到交流:台湾报纸大陆新闻叙事研究 ——以1981年-2010年《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例[D]. 许丽华. 厦门大学, 2018(07)
  • [8]地方政府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D]. 徐泗旺. 扬州大学, 2017(01)
  • [9]福建台商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张明亮. 华侨大学, 2012(06)
  • [10]跨界流动、认同与社会关系网络:大陆台商社会适应中的策略性——基于福建台商的田野调查[J]. 严志兰. 东南学术, 2011(05)

标签:;  ;  ;  ;  ;  

台商的立足点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