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和CAP技术保存枇杷的研究

MAP和CAP技术保存枇杷的研究

一、MAP、CAP技术保鲜枇杷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姗[1](2020)在《脱氧包装对冷藏枇杷冷害发生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枇杷果实柔软多汁,酸甜可口,广受消费者喜爱。枇杷果实的水分含量高,采后衰老较快,在运输过程中极易腐烂变质,采后损失率较高。此外,枇杷在采后很容易发生各种生理病害,从而严重影响其采后品质。本文以“大五星”枇杷为试材,通过研究脱氧包装对冷藏枇杷冷害发生及生理代谢的影响,以探索一种经济、便捷的枇杷保鲜方式。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响应面法,以铁粉添加量、硅藻土添加量、氯化钠添加量为影响因素,得到以氧气减少量为响应值的回归方程为:Y=7.48+0.6375 A+0.075 B-0.0875 C+0.975 AB+1.05 AC+0.725 BC-2.115 A2-1.34 B2-2.265 C2。根据响应面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得到最优条件是:铁粉添加量1.1 g、硅藻土添加量0.3 g、氯化钠添加量0.2g。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脱氧剂脱氧效果良好。(2)缓释脱氧剂能够实现持续脱氧的目标。2.0%聚乙二醇组的氧气减少量增长多于其余浓度的处理组,脱氧效果优于其他组别。2.6%海藻酸钠处理组的持续脱氧能力较强。交联溶液中铁粉比例越高,前期速效脱氧的效果越好。活化铁粉与缓释铁粉的比例不同,能持续脱氧的天数不同。考虑不同的方面,确定缓释脱氧剂的配方为:铁粉添加量1.1 g(其中活化铁粉与缓释铁粉比例为3:1,缓释铁粉制作过程中的聚乙二醇浓度为2.0%、海藻酸钠浓度为2.6%、铁粉添加比例为10%)、硅藻土添加量0.3 g、氯化钠添加量0.2 g。.(3)研究脱氧包装对冷藏枇杷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分析脱氧包装对枇杷冷害发生的影响。自发气调和脱氧包装都能够有效抑制枇杷的颜色改变,抑制失重率、相对电导率的升高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延长可溶性糖的积累期,减轻果实的冷害症状,其中脱氧包装与对照组差异显着,保鲜效果良好。枇杷果实中共检出18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5种、醇类4种、醛类4种、酮类2种、烯类2种、酚类1种。代表性挥发性物质2-己烯醛的含量在各时期的含量均为最高。(4)长时低温冷藏会破坏果实的生理代谢平衡,导致活性氧自由基大量积累,果实组织氧化胁迫加剧,进而导致细胞膜功能损伤。脱氧包装显着抑制了枇杷果实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酶的活性,减少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含量的降低,抑制了活性氧对枇杷果实的损伤,减少了冷害对枇杷果实的伤害,维持了果实的品质。(5)呼吸作用是果蔬采后最重要生命活动,与其成熟衰老密切相关。脱氧包装的枇杷果实在无氧呼吸的同时,保持了一定的有氧呼吸。脱氧包装抑制了枇杷丙酮酸含量的升高,增强了无氧呼吸关键酶丙酮酸脱羧酶(PDC)和乙醇脱氢酶(ADH)的活性,降低了枇杷果实的呼吸速率,抑制了苹果酸脱氢酶(MDH)、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的降低,使得枇杷果实在贮藏后仍旧拥有良好的商业价值。

温国[2](2020)在《基于SSR分子标记及qPCR枇杷非整倍体分子核型分析体系的建立》文中指出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2n=2x=34)属于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是我国南方的主要果树之一,其中枇杷非整倍体对其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体中,不同基因剂量之间存在微妙而敏感的平衡。通常,整倍体不会改变染色体类型或基因的相对剂量。而非整倍体染色体之间的相对剂量是不平衡。非整倍体通常具有特定于分子核型的新表型。当前,检测植物非整倍体分子核型的技术较少,部分现有的技术成本较高,程序也较为繁琐。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枇杷非整倍体分子核型检测技术十分必要。为此,基于非整倍体染色体之间相对剂量的不平衡,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用于枇杷非整倍体分子核型的检测,命名为“基于SSR分子标记和qPCR组合(SSR-qPCR)的枇杷非整倍体检测方法”。该方法在三倍体枇杷后代中进行了应用,为枇杷非整倍体的快速检测和分子核型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qPCR引物的筛选(1)以23个不同倍性枇杷株系(品种)(包括22个整倍体和1个非整倍体H39)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对209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筛出无多态性且扩增稳定的SSR引物17对,该17对引物分别位于枇杷的17个连锁群(根据一个已知的枇杷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2)将17对SSR引物进行qPCR检测,发现17对SSR引物在22个整倍体枇杷材料中扩增效率相同,溶解曲线均为单一峰,CT值在15至25之间,均是特异性SSR引物,可用于本次试验研究。2、基于SSR-qPCR枇杷非整倍体分子核型分析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前述筛选的17对SSR引物,利用qPCR对3个整倍体枇杷株系(‘软条白沙’(2x)、‘无核国玉’(3x)、H424(4x))和1个非整倍体枇杷株系H39(2n=39)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在qPCR扩增的指数增长阶段(Ct值在16至24之间)检测PCR扩增产物的量(ΔRn值),在3个整倍体枇杷株系中17个SSR标记的ΔRn比值相近,而H39在5个连锁群的ΔRn值均发生变化。H39在LG3、LG8、LG10、LG16、LG17的ΔRn均值比整倍体高出约41.8%。表明H39在LG3、LG8、LG10、LG16、LG17上分别比二倍体‘软条白沙’多一条染色体。H39的SSR-qPCR结果与染色体制片结果一致,均表明H39有39条染色体。可见,基于该17对SSR引物进行qPCR扩增能检测H39的分子核型。3、其他材料的分子核型鉴定三倍体株系能产生一些非整倍体后代,故本研究以三倍体枇杷株系(品种)的后代为材料,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和改进。(1)染色体计数通过染色体制片对部分三倍体自然结果的后代和三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后代进行染色体计数。材料主要为:Q24(3x)ב华白1号’(2x)的9个杂交后代、三倍体枇杷A313的7个开放授粉后代和三倍体枇杷A322的9个开放授粉后代。结果显示:这些三倍体后代中22个为非整倍体,3个为四倍体。(2)SSR-qPCR检测(1)Q24(3x)ב华白1号’(2x)的后代为了量化SSR-qPCR准确率,使用SSR-qPCR对Q24ב华白1号’的9个杂交后代进行非整倍化检测,以4个整倍体枇杷株系‘华白1号’(2x)、‘常白1号’(2x)、Q24(3x)、‘华玉无核1号’(3x)为对照。对照材料的ΔRn值在0.84-1.08之间,8个杂交后代的SSR-qPCR结果与染色体制片结果一致,SSR-qPCR检测准确率为88.9%。在枇杷的17个连锁群中均发现三体,8个杂交后代的三体主要分布于LG1,LG2,LG7,LG10,LG13,LG14。(2)三倍体枇杷株系A313、A322的开放授粉后代使用SSR-qPCR对三倍体枇杷株系A313、A322的16个开放授粉后代进行非整倍化检测,以‘大五星’(2x)、A313(3x),A322(3x)等22个已知整倍体枇杷材料为对照。对照材料的ΔRn值在0.81-1.15之间,将SSR-qPCR检测结果与染色体制片结果进行比较,发现SSR-qPCR的检测准确率为62.5%。共检出2个四倍体,3个三体材料和5个五体材料。3个三体材料的三体主要分布于LG1、LG4、LG7、LG9、LG10、LG11、LG12、LG14。5个五体材料的五体主要分布于LG1、LG3、LG4、LG5、LG7、LG8、LG9、LG12、LG13、LG14、LG17。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位于枇杷17个连锁群的17个特异性非多态SSR标记,并重新设计了其中6个SSR标记的引物,可用于检测枇杷染色体非整倍性。利用SSR-qPCR对三倍体枇杷的杂交后代和开放授粉后代分别进行分子核型检测,与染色体制片结果比较,SSR-qPCR检测准确率分别为88.9%和62.5%。由此可见,SSR-qPCR可用于建立枇杷非整倍体的完整分子核型分析体系,是植物非整倍性检测的新方法,但准确性有待提高,这可能与SSR标记的多态性有关,后续需继续筛选非多态性分子标记以对该方法进行改良。

吴诗媛[3](2019)在《基于组学技术的枯草芽孢杆菌CF-3 VOCs对炭疽菌和褐腐菌的影响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抑菌活性强、抑菌谱广、安全无毒害的生防细菌。由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荔枝炭疽病和褐腐菌(Monilinia fruticola)引起的桃褐腐病是造成荔枝和桃果实采后损失的重要原因。本论文以枯草芽孢杆菌CF-3作为目标菌,以荔枝炭疽菌和桃褐腐菌作为供试病原菌。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分析了枯草芽孢杆菌CF-3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对果蔬采后病原真菌炭疽菌和褐腐菌的抑制作用,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揭示了CF-3 VOCs抑制两种采后病原真菌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对果实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研究了CF-3 VOCs联合热处理对荔枝和桃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控作用,为生防菌的精准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了CF-3的VOCs及其主效成分2,4-二叔丁基苯酚处理对炭疽菌的影响。从转录组数据可看出,LC vs LK组(CF-3 24 h发酵液处理炭疽菌vs空白对照处理炭疽菌)中有2320个差异表达基因,L24 vs LK组(2,4-二叔丁基苯酚vs空白对照)获得了291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030个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充分参与了细胞的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了差异基因参与的相关通路,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通路和碳代谢通路中,其中LC vs LK组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及丙氨酸通路,L24 vs LK组主要富集在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脂肪酸代谢通路。2)通过TMT技术分析了CF-3的VOCs及其主效成分2,4-二叔丁基苯酚处理对炭疽菌的影响。从蛋白组数据可看出,LC vs LK组共鉴定出565个差异表达蛋白,L24 vs LK组共鉴定出831个差异表达蛋白。通过KEGG通路注释分析了差异蛋白质参与的相关代谢通路,发现处理对炭疽菌不同代谢途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主要包括能量代谢、脂质代谢、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LC vs LK)、氨基酸代谢(LC vs LK)和其他氨基酸的代谢等,对其他通路中的翻译、信号转导、运输和分解代谢等也产生明显的影响。故CF-3 VOCs和2,4-二叔丁基苯酚可能通过影响炭疽菌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来抑制其生长。3)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了CF-3的VOCs处理对褐腐菌的影响。从转录组数据可看出,TK vs TC组(CF-3 24 h发酵液处理褐腐菌vs空白对照处理褐腐菌)获得了1602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类和富集分析可知,其主要富集在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新陈代谢、能量产生和转换为显着分类,故VOCs可能通过影响褐腐菌本身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的相关途径来抑制其生长。4)通过TMT技术分析了CF-3的VOCs对褐腐菌的影响。从蛋白组数据可看出,TK vs TC组鉴定出1008个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充分参与了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富集分析可知,其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碳代谢、翻译和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等通路。5)将CF-3 VOCs和热处理技术相结合,研究了联合处理对荔枝和桃果实上两种病原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联合处理可显着降低荔枝和桃果实的腐烂指数,更好的保持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桃果实的硬度、成熟度,保持水果的质量;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这四种抗氧化相关酶的酶活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这三种抗病相关酶的酶活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CF-3 VOCs联合热处理可以优势互补,更好的激活果实体内的抗氧化保护系统和抗病性酶系统,以防止植物细胞受到氧化伤害,同时更有效的抵御病原真菌的入侵。

张翰卿[4](2019)在《不同厚度PE包装和臭氧处理对茭白采后贮藏品质和木质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茭白肉质口感脆嫩,入菜味道鲜美,且富含各种营养物质,还可以作药用利于人身体健康。但茭白采后并不易保存,在贮藏阶段,容易出现茭壳黄化,茭肉失水软化、木质化糠心等问题。因此,研究采后茭白的贮藏保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茭白为试验材料,采用PE包装,研究其对茭白贮藏期的营养品质变化和木质化的影响,并且确定的适宜PE包装厚度。在适宜PE包装的基础上,采用臭氧结合自发性气调包装对茭白进行贮藏保鲜,研究复合处理对茭白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和木质化进程的影响,并为采后茭白的贮藏保鲜技术提供参考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0.02 mm、0.04 mm、0.06 mm和0.08 mm的PE包装袋对茭白进行分装后低温贮藏。结果发现,PE包装袋厚度越大,CO2浓度越高,O2浓度越低。贮藏60天后,各组茭白WH值分别为55.25,57.75,60.91,59.45,0.06 mm PE包装袋相比于其它厚度能够较好地保持茭白色泽。各组茭白在贮藏末期木质素含量上升为3.24%,2.70%,1.84%,2.30%,可知0.06 mm PE包装能延缓木质素含量升高。通过细胞壁组分的分析,0.06 mm PE包装能抑制原果胶含量的增加及可溶性果胶含量的下降。此外,0.06 mm PE包装能够保持茭白较高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从而延缓茭白贮藏期间木质化进程。(2)结合适宜PE包装下,研究臭氧结合自发性气调包装(MAP)对茭白采后贮藏品质和木质化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臭氧(0、3 ppm、6 ppm、9 ppm和12 ppm)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贮藏末期CK组表面硬度由刚采收时的5.95 kg/cm2下降到3.11kg/cm2,各处理组分别为CK组的1.09、1.26、1.34和1.15倍,表明臭氧处理能延缓茭白表面硬度的下降。结果还发现,臭氧处理可以延缓茭白贮藏期间色泽、TSS、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及较好的色泽。木质化相关研究发现,臭氧处理能抑制木质素、纤维素和原果胶含量的升高;减缓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和维持较高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减缓了木质化进程。四种浓度臭氧处理组中,9 ppm处理组效果较好。

胡尧[5](2018)在《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川渝地区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也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本实验使用30个平均分布于茶树15个连锁群上的SSR标记,以12份省外引进的茶树品种为对照,对川渝地区的40份已审定的茶树品种和70份选育的新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并根据SSR标记的基因型,筛选出9个核心标记用于构建川渝茶树品种(系)的指纹图谱。以鉴定四川主要茶树品种和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不同时期品种多态性、杂合度的差异,并为新品种选育和登记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发表的遗传连锁图谱中筛选出30对多态性高、易于统计的SSR引物。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NA)为48个,基因型数(NG)为629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1.9395.966之间,平均为3.491个;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较高,平均为0.681。2.利用30对SSR引物,分析川渝茶树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30个位点共观测到159个等位基因,Shannon多态性指数(I)平均为1.397,Nei’s遗传多样性(H)平均为0.699,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30。按照品种审定的时间来看,2005年及以前选育品种的Shannon多态性指数(I)、Nei’s遗传多样性(H)和观测杂合度(Ho)皆高于2005年以后选育的品种;这反映了2005年后茶树育种方式以系统育种为主,育种方式较为单一,使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同时选育70份新品系的Ho、I和H也低于40个审定川渝品种,说明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的趋势仍在延续。聚类分析将川渝110份品种(系)分为4个类群,聚类的结果主要与材料的遗传背景相关。3.DNA指纹图谱鉴定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反应植物的差异,而且具有简便、迅速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茶树品种鉴定。利用上述30对SSR引物鉴别供试材料,结果显示122份供试材料均拥有不同的基因型,相似度最高的两个材料之间也有8对引物的基因型不同,说明已审定的40个品种和选育的70份新品系在DNA水平上具有特异性,为茶树新品种登记提供了依据。基于这30对引物的扩增条带读取的难易程度、PD值、NE值和PIC值,从中筛选出了9对核心引物。这9对核心引物有较高的鉴别能力,理论上任意两个材料可能混淆的概率为6.0×10-10,在全同胞家系中可能混淆的概率为2.4×10-4;利用这9对核心引物构建了川渝40份茶树品种和70份新品系的DNA指纹图谱,为茶树品种的鉴别和品种权的申请与保护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今后,为进一步加强川渝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在研究川渝茶树茶树品种、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更需要进行优异种质资源和重要功能基因发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加速茶树育种进程。同时,鉴于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呈下降的趋势,为提高川渝茶树品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应改变育种方式单一(主要采用系统育种方法)的现状,不断提高育种的手段和水平,多应用杂交育种方法,以提高育种水平。

王相一[6](2017)在《高湿贮藏对三种水果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水果营养丰富,不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的还含有多种花色苷和酚类抗氧化物质,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但新鲜水果含水量高,采后贮运过程会由于蒸腾失水而产生萎蔫和品质劣变。因此,维持水果贮藏环境中的高湿度,是保持水果新鲜度和商品价值的关键。本文以普通冷库(70-75%相对湿度)贮藏为对照,研究了新型干雾控湿冷库(90-95%目对湿度)高湿贮藏对枇杷、黄桃和葡萄三种果实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水果高湿贮藏技术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高湿贮藏可以有效的降低枇杷果实的呼吸强度和失重率,抑制果实硬度的上升和出汁率的下降,降低木质化程度,保持糖酸比,延缓Vc含量的下降,维持细胞膜透性,说明高湿贮藏更利于保持枇杷果实的品质。高湿贮藏还可提高枇杷果实总酚含量和SOD、POD、CAT、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活性氧产生。这些结果表明,高湿贮藏可以维持枇杷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平衡,延缓果实衰老。高湿贮藏可以有效的抑制果实硬度的下降,延缓果实的软化,降低黄桃果实的呼吸强度和失重率,保持糖酸比,抑制Vc含量的下降,维持细胞膜透性,说明高湿贮藏更利于保持黄桃果实的品质和商品性。而且高湿贮藏提高了黄桃果实的总酚含量和SOD、POD、CAT、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了活性氧的产生。这表明高湿贮藏可以维持黄桃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平衡,延缓果实衰老。高湿贮藏可以有效的降低葡萄果实的落粒率和失重率,提高葡萄果穗的完整性,保持糖酸比,延缓果实硬度和Vc含量的下降,维持细胞膜透性,说明高湿贮藏更利于保持葡萄果实的品质和商品性。而且高湿贮藏提高了葡萄果实的总酚含量和SOD、POD、CAT、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了活性氧的产生。这些结果表明,高湿贮藏可以维持葡萄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平衡,延缓果实衰老。

吕佳煜[7](2016)在《气调保鲜技术保护红香酥梨采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香酥梨(Pyrus spp‘Red fragrant pear’)以其特有香气而闻名,但若贮藏条件不当导致其香气易损失而产生不良风味,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本研究重点围绕红香酥梨的挥发性风味进行,借助电子鼻系统建立红香酥梨果实贮藏品质预测模型,优化红香酥梨气调保鲜包装条件,并分析气调包装对红香酥梨采后贮藏过程中风味的保护作用,以期为快速检测红香酥梨品质及延长其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快速评价出红香酥梨质量,利用电子鼻技术对采后贮藏期红香酥梨的芳香成分进行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s,PLS)、BP网络(back-propagation)、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三种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而对红香酥梨的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预测,完成对红香酥梨果实品质的无损快速检测。电子鼻实验结果表明:贮藏期间S2(氮氧化合物)、S7(无机硫化合物)传感器变化显着;S2(氮氧化合物)、S7(无机硫化合物)、S9(有机硫化合物、芳香成分)传感器为分析挥发性芳香物质的主要传感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无法区分不同贮藏期的红香酥梨,但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lda)可以区分。预测模型建立结果表明:三种预测数学模型中,bp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最好。ssc预测模型的r2=0.91,rmsec=0.43;果肉硬度预测值模型的r2=0.89,rmsec=2.42,测试集中测量值与模型预测的ssc、果肉硬度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即电子鼻技术的信号响应值可以有效预测红香酥梨的贮藏品质。(2)选用7种常见的塑料包装材料作为气调贮藏包装,分别进行n2、空气、真空处理,以敞口放置作为对照,进行红香酥梨的气调保鲜试验。结果表明,气调包装材料种类及厚度对红香酥梨保鲜效果差异较大,po、ldpe、cpp材料较适合于红香酥梨的气调保鲜,n2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空气和真空处理。(3)利用box-benhnken原理,对气调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优化方程为:y=78.17-3.75x1-3.17x2+1.25x3+1.50x4-3.50x1x2+2.75x1x3-3.50x1x4+1.50x2x3+0.50x2x4-2.50x3x4,得到最优气调包装条件为:材料po、温度1.8℃、o2含量4.6%、co2含量5.9%。验证实验表明,从感官评价得分及品质相关指标来看,优化后的气调保鲜效果较好,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该气调保鲜条件的可靠性。(4)未破碎果块中的芳香成分含量远大于破碎果浆中的含量;hs-spme的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45min、nacl添加浓度0.36g/ml。gc-ms分析结果为:酯类含量变化主要受乙酸己酯、丁酸乙酯及乙酸乙酯三类物质影响,醇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初期总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醛类自贮藏初期至末期阶段含量呈降低趋势,主要风味成分为己醛,酸类物质中主要为2-呋喃甲酸。与对照组相比,气调包装在红香酥梨贮藏期间主要通过影响乙酸己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及己醛含量,从而使红香酥梨贮藏后期保持有较高的的特征风味物质含量,并有效抑制贮藏期间酸类等不良风味的产生。

王平,蒋天梅[8](2012)在《枇杷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枇杷果实皮薄不耐贮运,容易产生机械伤,采收季节又常遇高温多雨,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果实采后常温贮藏下易失水皱缩,果肉组织褐变,风味变淡,黄肉类枇杷还表现出木质素含量增加,果实质地变硬[1]。低温贮藏可显着减轻上述衰老变化,但过低温度往

周翠英,袁卫明,周建俭,卢金言[9](2012)在《气调包装在白沙枇杷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气调包装对白沙枇杷保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2体积分数6%,CO2体积分数10%的条件下进行气调包装,贮藏温度为(2±1)℃,白沙枇杷可贮藏35 d。试验说明,气调包装贮藏白沙枇杷可延缓枇杷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抑制有机酸含量的降解,降低腐烂率,延长贮藏期。

吕慕雯,金鹏,孙萃萃,郑永华[10](2011)在《枇杷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年来枇杷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保鲜,化学保鲜和生物保鲜.文中对应用性较强、易于产业化的保鲜方法作了详细阐述,并展望了未来枇杷保鲜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MAP、CAP技术保鲜枇杷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P、CAP技术保鲜枇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脱氧包装对冷藏枇杷冷害发生和生理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枇杷简介
    1.2 枇杷采后主要品质变化
    1.3 枇杷保鲜技术
        1.3.1 低温贮藏保鲜
        1.3.2 NO处理
        1.3.3 气调包装
    1.4 脱氧剂在食品保鲜中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1.4.1 脱氧剂的除氧机理及成分组成
        1.4.2 脱氧剂的研究概况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1.5 气调保鲜在果蔬保鲜中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1.6 研究背景及意义
    1.7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枇杷冷藏保鲜最适脱氧剂配方优化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脱氧剂的制备
        2.3.2 样品处理
        2.3.3 脱氧剂配方优化
        2.3.4 缓释脱氧剂的制备
        2.3.5 氧气减少量
        2.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脱氧剂优化单因素实验
        2.4.2 脱氧剂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2.4.3 缓释脱氧剂的开发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本章小结
第3章 脱氧包装对枇杷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样品处理
        3.3.2 氧气含量
        3.3.3 感官评价
        3.3.4 硬度
        3.3.5 色差值
        3.3.6 失重率
        3.3.7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3.3.8 可溶性蛋白含量
        3.3.9 相对电导率
        3.3.10 可溶性糖含量
        3.3.11 可滴定酸含量
        3.3.12 挥发性风味物质
        3.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脱氧包装对包装内氧气含量的影响
        3.4.2 脱氧包装对枇杷感官评价的影响
        3.4.3 脱氧包装对枇杷硬度的影响
        3.4.4 脱氧包装对枇杷色差值的影响
        3.4.5 脱氧包装对枇杷失重率的影响
        3.4.6 脱氧包装对枇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4.7 脱氧包装对枇杷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4.8 脱氧包装对枇杷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4.9 脱氧包装对枇杷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10 脱氧包装对枇杷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3.4.11 脱氧包装对枇杷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氧包装对枇杷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过氧化氢含量(H_2O_2)
        4.3.3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
        4.3.4 丙二醛含量(MDA)
        4.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4.3.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4.3.7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
        4.3.8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
        4.3.9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
        4.3.10 抗坏血酸(AsA)含量
        4.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脱氧包装对枇杷H_2O_2含量的影响
        4.4.2 脱氧包装对枇杷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4.4.3 脱氧包装对枇杷MDA含量的影响
        4.4.4 脱氧包装对枇杷SOD活性的影响
        4.4.5 脱氧包装对枇杷CAT活性的影响
        4.4.6 脱氧包装对枇杷APX活性的影响
        4.4.7 脱氧包装对枇杷GR活性的影响
        4.4.8 脱氧包装对枇杷GSH含量的影响
        4.4.9 脱氧包装对枇杷AsA含量的影响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本章小结
第5章 脱氧包装对枇杷呼吸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样品处理
        5.3.2 呼吸速率
        5.3.3 丙酮酸含量
        5.3.4 丙酮酸脱羧酶(PDC)活性
        5.3.5 乙醇脱氢酶(ADH)活性
        5.3.6 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
        5.3.7 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
        5.3.8 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
        5.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脱氧包装对枇杷呼吸速率的影响
        5.4.2 脱氧包装对枇杷丙酮酸含量的影响
        5.4.3 脱氧包装对枇杷PDC活性的影响
        5.4.4 脱氧包装对枇杷ADH活性的影响
        5.4.5 脱氧包装对枇杷MDH活性的影响
        5.4.6 脱氧包装对枇杷SDH活性的影响
        5.4.7 脱氧包装对枇杷CCO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一 全文总结
    二 创新点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SSR分子标记及qPCR枇杷非整倍体分子核型分析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枇杷研究进展
        1.1.1 枇杷的研究概况
        1.1.2 枇杷的倍性研究进展
    1.2 非整倍体的研究概况
        1.2.1 非整倍体及其生产、进化意义
        1.2.2 非整倍体的鉴定方法
    1.3 SSR分子标记的研究
        1.3.1 SSR标记原理
        1.3.2 SSR标记特点
        1.3.3 SSR标记开发方法
        1.3.4 SSR标记在果树上的应用
    1.4 qPCR技术研究
        1.4.1 qPCR技术的理论依据
        1.4.2 qPCR的类型
        1.4.3 qPCR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1 qPCR引物的筛选
        2.2.2 基于SSR-q PCR枇杷非整倍体分子核型分析体系的初步建立
        2.2.3 其他材料的分子核型鉴定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主要试剂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4 试验方法
        3.4.1 枇杷基因组DNA的提取
        3.4.2 SSR引物
        3.4.3 SSR-PCR体系
        3.4.4 DNA检测和稀释
        3.4.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3.4.6 染色体制片观察
        3.4.7 q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3.4.8 qPCR数据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基因组DNA检测与浓度调整(22个整倍体和1个非整倍体H39)
    4.2 qPCR引物筛选
        4.2.1 SSR引物扩增情况
        4.2.2 SSR引物筛选
        4.2.3 SSR引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4.2.4 qPCR引物特异性检测
    4.3 基于SSR-q PCR枇杷非整倍体检测体系在H39 中的初步建立
    4.4 三倍体枇杷Q24、A313和A322后代的染色体制片
    4.5 三倍体枇杷Q24、A313和A322 后代的基因组DNA检测与浓度调整
    4.6 SSR-q PCR应用
        4.6.1 SSR-q PCR在三倍体枇杷Q24、A313和A322 后代中的应用
        4.6.2 SSR-q PCR在 Q24ב华白1 号’的杂交后代中的非整倍性水平检测
        4.6.3 SSR-q PCR在 A313和A322 的开放授粉后代中的非整倍性水平检测
第5章 讨论
    5.1 SSR-q PCR的特点
    5.2 SSR-q PCR在杂合基因型和纯合基因型中的适用性
    5.3 SSR-q PCR能使非整倍体分子核型应用于更多物种
    5.4 非整倍体化在植物物种形成和进化中的影响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获奖及参研课题

(3)基于组学技术的枯草芽孢杆菌CF-3 VOCs对炭疽菌和褐腐菌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果蔬采后真菌病害及控制的研究现状
        1.2.1 化学防控
        1.2.2 物理防控
        1.2.3 生物防控
        1.2.4 联合防控
    1.3 枯草芽孢杆菌对果蔬采后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研究现状
        1.3.1 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
        1.3.2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
        1.3.3 分泌抗菌物质
    1.4 组学技术在控制果蔬采后真菌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技术在控制果蔬采后真菌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1.4.2 蛋白组学技术在控制果蔬采后真菌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1.5 立题背景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CF-3 VOCs对炭疽菌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枯草芽孢杆菌CF-324 h发酵液的制备
        2.2.5 炭疽菌培养与处理
        2.2.6 RNA提取、定量和鉴定
        2.2.7 转录组测序文库的构建
        2.2.8 聚类和测序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测序质量评估
        2.3.2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2.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3.4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2.3.5 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
        2.3.6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分类
        2.3.7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CF-3 VOCs对炭疽菌抑制作用的蛋白组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2.4 枯草芽孢杆菌CF-324 h发酵液的制备
        3.2.5 炭疽菌的培养与处理
        3.2.6 炭疽菌蛋白提取和定量
        3.2.7 SDS-PAGE凝胶电泳
        3.2.8 蛋白质酶解及肽段脱盐
        3.2.9 TMT肽段标记与肽段分级
        3.2.10 LC-MS/MS分析
        3.2.11 数据库检索
        3.2.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DS-PAGE鉴定蛋白提取质量
        3.3.2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结果
        3.3.3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3.4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分析
        3.3.5 差异表达蛋白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CF-3 VOCs对褐腐菌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供试菌株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枯草芽孢杆菌CF-3 VOCs24h发酵液的制备
        4.2.5 褐腐菌的培养与处理
        4.2.6 RNA提取、定量和鉴定
        4.2.7 转录组测序文库的构建
        4.2.8 聚类和测序
        4.2.9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质量评估
        4.3.2 转录本拼接
        4.3.3 转录组数据与组装结果的比对
        4.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4.3.6 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
        4.3.7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分类
        4.3.8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枯草芽孢杆菌CF-3 VOCs对褐腐菌抑制作用的蛋白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供试菌株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2.4 枯草芽孢杆菌CF-324 h发酵液的制备
        5.2.5 褐腐菌的培养与处理
        5.2.6 褐腐菌蛋白提取和定量
        5.2.7 SDS-PAGE凝胶电泳
        5.2.8 蛋白质酶解及肽段脱盐
        5.2.9 TMT肽段标记与肽段分级
        5.2.10 LC-MS/MS分析
        5.2.11 数据库检索
        5.2.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DS-PAGE鉴定蛋白提取质量
        5.3.2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结果
        5.3.3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5.3.4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分析
        5.3.5 差异表达蛋白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枯草芽孢杆菌CF-3 VOCs联合热处理对水果采后保鲜效果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菌株与水果
        6.2.2 主要试剂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2.4 致病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6.2.5 枯草芽孢杆菌CF-324h发酵液的制备
        6.2.6 果实样品接菌及处理
        6.2.7 果实样品取样
        6.2.8 腐烂指数的测定
        6.2.9 失重率和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6.2.10 硬度和成熟度的测定
        6.2.11 酶活指标测定
        6.2.12 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VOCs联合热处理对接种炭疽菌的荔枝果实的影响
        6.3.2 VOCs联合热处理对接种褐腐菌的桃果实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不同厚度PE包装和臭氧处理对茭白采后贮藏品质和木质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茭白概述
    1.2 茭白采后品质变化
    1.3 茭白采后保鲜技术
    1.4 气调保鲜采后果蔬应用研究
        1.4.1 气调保鲜的原理
        1.4.2 气调保鲜技术分类
        1.4.3 气调保鲜在果蔬采后中的应用
    1.5 臭氧(O_3)处理采后果蔬应用研究
        1.5.1 臭氧简介
        1.5.2 臭氧保鲜机理
        1.5.3 臭氧杀菌的特点
        1.5.4 臭氧处理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厚度PE包装对茭白采后贮藏品质和木质化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茭白采后处理
        2.3.2 PE包装袋内气体成分测定
        2.3.3 色泽测定
        2.3.4 硬度测定
        2.3.5 可溶性固形物(TSS)测定
        2.3.6 总糖含量测定
        2.3.7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3.8 木质素含量测定
        2.3.9 纤维素含量测定
        2.3.10 原果胶和可溶性果胶含量测定
        2.3.1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测定
        2.3.12 纤维素酶(Cx)活性测定测定
        2.3.1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2.3.14 过氧化物酶活性(POD)活性测定
        2.3.15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厚度PE包装袋内气体成分变化
        2.4.2 不同厚度PE包装对茭白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茭白贮藏品质和木质化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臭氧处理
        3.3.2 透射电镜观察
        3.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臭氧结合MAP处理对茭白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1.1 茶树形态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1.1.2 茶树细胞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1.1.3 茶树生化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1.1.4 茶树DNA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1.2 茶树DNA分子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1.2.1 RFLP图谱
        1.2.2 CAPS图谱
        1.2.3 RAPD图谱
        1.2.4 ISSR图谱
        1.2.5 SSR图谱
        1.2.6 SNP图谱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茶树DNA提取
        2.3.2 DNA样品质量检测
        2.3.3 引物筛选
        2.3.4 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
        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6 银染
        2.3.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样品纯度与浓度检测
    3.2 试验材料的SSR扩增结果
    3.3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3.3.1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分析
    3.4 川渝茶树品种(系)指纹图谱的构建
        3.4.1 SSR核心引物的筛选
        3.4.2 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4 结论与讨论
    4.1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4.1.1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2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分析
    4.2 川渝茶树品种(系)指纹图谱的构建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1

(6)高湿贮藏对三种水果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实验设备及试剂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果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劣变
        1.1 失水萎蔫
        1.2 后熟衰老
        1.3 贮藏病害
        1.4 营养成分变化
    2 水果贮藏保鲜技术
        2.1 物理方法
        2.2 化学方法
        2.3 生物方法
    3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3.1 立题背景
        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湿贮藏对枇杷果实的保鲜效果
    1 材料与处理
        1.1 实验材料
        1.2 贮藏方法及原理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 失重率
        2.2 果实硬度和出汁率
        2.3 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
        2.4 呼吸强度
        2.5 抗坏血酸含量
        2.6 丙二醛(MDA)含量
        2.7 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
        2.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酚含量
        2.9 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
        2.10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高湿贮藏对枇杷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3.2 高湿贮藏对枇杷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3.3 高湿贮藏对枇杷果实硬度和出汁率的影响
        3.4 高湿贮藏对枇杷果实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3.5 高湿贮藏对枇杷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6 高湿贮藏对枇杷果实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3.7 高湿贮藏对枇杷果实O_2~(·-)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3.8 高湿贮藏对枇杷果实总酚和PAL的影响
        3.9 高湿贮藏对枇杷果实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湿贮藏对黄桃果实的保鲜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贮藏方法
    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 失重率
        2.2 果实硬度
        2.3 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
        2.4 呼吸强度
        2.5 抗坏血酸含量
        2.6 丙二醛(MDA)含量
        2.7 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
        2.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酚含量
        2.9 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
        2.10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高湿贮藏对黄桃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3.2 高湿贮藏对黄桃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3.3 高湿贮藏对黄桃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4 高湿贮藏对黄桃果实硬度的影响
        3.5 高湿贮藏对黄桃果实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3.6 高湿贮藏对黄桃果实MDA含量的影响
        3.7 高湿贮藏对黄桃果实O_2~(·-)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3.8 高湿贮藏对黄桃果实总酚和PAL的影响
        3.9 高湿贮藏对黄桃果实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湿贮藏对葡萄果实的保鲜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处理方法
    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 腐烂率和落粒率
        2.2 失重率
        2.3 果实硬度
        2.4 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
        2.5 抗坏血酸含量
        2.6 丙二醛(MDA)含量
        2.7 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
        2.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酚含量
        2.9 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
        2.10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高湿贮藏对葡萄果实腐烂率和落粒率的影响
        3.2 高湿贮藏对葡萄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3.3 高湿贮藏对葡萄果实硬度的影响
        3.4 高湿贮藏对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5 高湿贮藏对葡萄果实MDA含量的影响
        3.6 高湿贮藏对葡萄果实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3.7 高湿贮藏对葡萄果实O_2~(·-)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3.8 高湿贮藏对葡萄果实总酚和PAL的影响
        3.9 高湿贮藏对葡萄果实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7)气调保鲜技术保护红香酥梨采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香酥梨简介及气调保鲜方法研究
        1.1.1 红香酥梨简介
        1.1.2 梨的气调保鲜方法研究
    1.2 果实挥发性风味的提取方法
    1.3 果实挥发性风味评价方法
        1.3.1 感官评价方法
        1.3.2 仪器评价方法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立项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香酥梨贮藏品质的快速检测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及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测试方法
        2.2.5 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香酥梨贮藏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变化
        2.3.2 红香酥梨在贮藏过程中的电子鼻分析
        2.3.3 电子鼻对红香酥梨芳香化合物的响应值
        2.3.4 PLS 预测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调包装的选择及气调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及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测试方法
        3.2.5 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包装内气体含量的变化
        3.3.2 感官评价结果
        3.3.3 包装材料及气体对红香酥梨失重率影响
        3.3.4 包装材料及气体对香酥梨硬度的影响
        3.3.5 包装材料对香酥梨腐烂指数的影响
        3.3.6 包装材料对香酥梨其他品质指标的影响
        3.3.7 红香酥梨气调保鲜条件的初步研究
        3.3.8 红香酥梨气调保鲜条件的响应面分析
        3.3.9 验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调对红香酥梨采后风味的保护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及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测试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处理方式对芳香成分萃取效果的影响
        4.3.2 萃取温度对芳香成分萃取效果的影响
        4.3.3 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3.4 NaCl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3.5 最佳萃取方法有效性验证
        4.3.6 不同萃取头萃取的红香酥梨芳香成分的鉴定与分析
        4.3.7 红香酥梨采后贮藏过程中保鲜方式对芳香成分的影响
        4.3.8 红香酥梨采后气调贮藏过程中芳香成分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枇杷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贮藏技术对采后枇杷果实的保鲜效果
    1.1 低温贮藏
    1.2 热激
    1.3 气调包装
    1.4 1-甲基环丙烯(1-MCP)
    1.5 植物激素
        1.5.1 SA。
        1.5.2 Me JA。
        1.5.3 PA。
    1.6 其它保鲜技术
2 枇杷果实采后保鲜发展方向

(9)气调包装在白沙枇杷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枇杷果实中成分的测定
        1.3.2 果实好果率检测
        1.3.3 枇杷的感官指标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枇杷好果率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枇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枇杷总酸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枇杷硬度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四、MAP、CAP技术保鲜枇杷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脱氧包装对冷藏枇杷冷害发生和生理代谢的影响[D]. 高姗. 扬州大学, 2020(05)
  • [2]基于SSR分子标记及qPCR枇杷非整倍体分子核型分析体系的建立[D]. 温国. 西南大学, 2020
  • [3]基于组学技术的枯草芽孢杆菌CF-3 VOCs对炭疽菌和褐腐菌的影响及应用研究[D]. 吴诗媛. 上海大学, 2019
  • [4]不同厚度PE包装和臭氧处理对茭白采后贮藏品质和木质化的影响[D]. 张翰卿.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5]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胡尧.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高湿贮藏对三种水果保鲜效果的研究[D]. 王相一.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气调保鲜技术保护红香酥梨采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D]. 吕佳煜. 渤海大学, 2016(08)
  • [8]枇杷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王平,蒋天梅. 浙江柑橘, 2012(04)
  • [9]气调包装在白沙枇杷保鲜中的应用研究[J]. 周翠英,袁卫明,周建俭,卢金言.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2(04)
  • [10]枇杷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吕慕雯,金鹏,孙萃萃,郑永华.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标签:;  ;  ;  ;  

MAP和CAP技术保存枇杷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