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与功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博,孟甜甜,何玉琼,罗学荣[1](2022)在《湖南地区6~16岁焦虑障碍患儿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儿生活质量的水平及特点,并探讨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课题组2014年2-7月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对象来自湖南省长沙市和益阳市,采用C#程序1:2筛选出497例患有焦虑障碍的儿童作为病例组,性别、年龄与其匹配的99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SF-1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LEC)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来了解受试儿童的虐待史、生活质量水平、生活事件及父母养育方式。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结果:(1)焦虑障碍患儿组的SF-12生理健康总分(PCS)及心理健康总分(MCS)及7个维度(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得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t=4.719,10.019,6.892,3.769,6.450,8.521,4.402,5.986,5.255;P<0.001);(2)焦虑障碍患儿中,身体健康状况、父健康状况、同伴关系及父母间暴力行为组间的生理健康总分有差异(t/F=6.299,2.213,3.600,5.359;P<0.05);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父母健康状况、被老师批评、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父母间暴力行为等组间的MCS总分有差异(t/F=3.339,4.875,2.490.2.480,12.609,22.504,14.754,4.300;P<0.05);(3)焦虑障碍患儿共病组的MCS总分明显低于无共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0,P<0.05);有虐待的焦虑障碍患儿的MCS评分低于无虐待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34,P<0.001);且经历虐待种类数目增多,心理健康总分水平降低(F=13.014,P<0.001);(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5个自变量身体健康状况、同伴关系、是否被欺侮、虐待史、双亲养育总分对PCS有影响,其中身体健康状况对其影响最显着;9个自变量双亲养育总分、身体健康状况、年龄、是否被老师批评、同伴关系、虐待史、是否被欺侮、与父母关系、生活事件总分是MCS的相关影响因素,其中同伴关系对其影响最显着。结论:罹患焦虑障碍儿童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家庭和学校环境的不良因素均会影响其生活质量水平,如同伴关系不良、经历童年期虐待等。
毛平,王露露,谭茗惠,谢文照,罗爱静,郭佳[2](2021)在《童年不良经历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是指发生在0~18岁的潜在创伤性经历。ACEs青少年存在突出的情绪调节障碍、人际关系不稳定、应对能力低下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目前,ACEs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ACEs青少年所处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状况。微观系统方面的亲子关系、学校环境、同伴关系和中观系统中的亲子关系、其他人际关系与ACEs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显着相关。外观系统的邻里凝聚、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宏观系统中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均会对ACEs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历时系统方面,遭受ACEs的时间及频率的不同对ACEs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
刘思航,杨莉君,邓晴,颜志强[3](2021)在《共情促进早期积极同伴关系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同伴关系是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早期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个体今后的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共情作为社交粘合剂,无疑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共情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会因共情的维度(情绪、认知和行为)而不同,并且存在发展性差异。分析了共情如何通过情绪、认知和行为路径影响个体早期积极同伴关系的发展,并根据其影响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实践建议。
苗硕,胡少明[4](2021)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同伴关系内容选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伴关系是小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情感教育的小学语文教材尊重学生心理发展和关注学生主体体验,对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然而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编排方式缺乏有序衔接、内容选择缺乏全面性以及教育主题呈现过于隐性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同伴关系内容选编上,应注重系统化发展,应考虑学生需要,应以更加显性的形式呈现。
张春妹,张璐[5](2021)在《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与主观幸福感: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考察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及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城市文化适应量表、友谊质量量表、同伴提名问卷及幸福感指数量表对武汉市3所学校502名5~6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城市文化适应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2)友谊质量在城市文化适应影响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同伴接纳调节了友谊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同伴接纳较低时,友谊质量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大。结论:城市文化适应通过友谊质量影响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且此中介模型后半段受同伴接纳的调节。
周广东,周广敏[6](2021)在《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交叉滞后分析》文中提出探究同伴关系与儿童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之间关系的方向性。采用整群抽样法,以天津市南开区某小学一到五年级138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前后进行了两次数据采集,间隔为8个月。采用同伴提名测量儿童的同伴关系,并以社会偏好作为同伴关系的指标;班主任通过问卷报告儿童的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结果显示:(1)社会偏好与儿童的反应性攻击相互负向预测;(2)社会偏好负向预测儿童的主动性攻击,但主动性攻击并不预测其社会偏好。研究结果对揭示同伴关系和攻击行为关系的方向性有理论意义,对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治疗有实践价值。
王磊[7](2021)在《体育锻炼减少校园欺凌: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校园欺凌对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课程干预是目前减少校园欺凌的主要干预手段,尽管针对不同的欺凌角色设计了不同的干预课程,但干预效果并不理想。体育锻炼能够减少校园欺凌,它能够改善欺凌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也能够提升受欺凌者的身体自尊、同伴关系与情绪调节能力。发挥体育锻炼减少校园欺凌的作用可以选择以下路径: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持续性是根本,在减少校园欺凌上,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持续性才能保证效果;团体活动项目是最优选择,团体活动项目的互动性能够增加个体的人际交往体验,有利于改变之前的错误认知;正念、太极和冥想能够提升个体的身体感受能力,能够有效缓冲校园欺凌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唐立,张莎,单官昱,唐燕[8](2021)在《生命意义与问题学生问题行为的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调查问题学生生命意义和问题行为现状,探索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生命意义与问题行为间的调节作用,为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转化提供参考,采用人生意义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对228名问题学生进行调查,用Process程序检验调节模型,结果显示:问题学生中,男生情绪症状、多动/注意障碍和问题行为总分低于女生(t=-3.491、t=-2.171、t=-2.147,P<0.05),男生人生意义体验得分高于女生(t=2.454,P<0.05);中等和高等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体品行问题得分高于低等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体(P<0.05),中等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体同伴关系问题得分高于高等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体(P<0.05);人生意义体验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Green评分呈正相关(r=0.14,P<0.05),与问题行为总分呈负相关(r=-0.13,P<0.05);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生命意义与问题行为间具有调节作用(β=-0.376,P<0.05)。因此,父母积极参与问题学生教养,帮助其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有助于抑制问题行为的发生。
肖巧玲,叶雪婷,谢琪琪,郑永红[9](2021)在《我国学校营养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及推进策略》文中认为青少年营养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社会、学校乃至个人的关注。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同伴关系及学校教育等是影响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膳食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实践成果较丰富,但理论研究尚不足,体系建设待完善。推动学校营养健康教育,要着力建设健全营养健康管理评价机制,提高学校营养健康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结合校园文化加强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加强学校营养健康课程建设和实施,构建学生健康家校共育机制。
黄忠敬,王倩,陈唤春,高星原[10](2021)在《交往能力: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分报告之五》文中研究表明交往能力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五大能力之一,本研究以我国苏州市的测评数据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和层面来呈现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调查之交往能力维度的测评结果。研究发现交往能力与其他维度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均存在显着的中等相关关系;不同年龄、性别、学校和区域的学生交往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学生的交往能力受到个人背景及同伴关系、家庭背景、教师和学校因素的显着影响;交往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等生活结果变量也具有一定影响。研究启示是:亲密的同伴关系是提升学生交往能力的应有之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学校氛围是提高学生交往能力的关键助力;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发展学生交往能力的重要基石。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与功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地区6~16岁焦虑障碍患儿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自行编制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 |
1.2.2 筛查工具 |
1.2.3 诊断工具 |
1.2.4 评估工具 |
1.2.4.1 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 CTQ-SF) |
1.2.4.2 生活质量评估 |
1.2.4.3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
1.2.4.4 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 |
1.3 统计处理 |
2 结 果 |
2.1 焦虑障碍组与健康对照组的SF-12评分比较 |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焦虑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
2.3 有无共病对焦虑障碍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
2.4 有无虐待史对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 |
2.5 生理健康总分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 论 |
(2)童年不良经历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2 ACEs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效应 |
2.1 情绪调节障碍 |
2.2 人际关系不稳定 |
2.3 应对能力低下 |
2.4 认知功能障碍 |
3 生态系统理论下的ACEs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
3.1 个体层面 |
3.1.1 人口经济学因素 |
3.1.2 心理学因素 |
3.1.3 生物学因素 |
3.2 微观系统 |
3.2.1 亲子关系 |
3.2.2 学校环境 |
3.2.3 同伴关系 |
3.3 中观系统 |
3.4 外观系统 |
3.5 宏观系统 |
3.6 历时系统 |
4 结语 |
(3)共情促进早期积极同伴关系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情的内涵 |
二、共情影响早期同伴关系的理论分析 |
(一)情绪共情使你我同频共振 |
(二)认知共情让你我相互理解 |
(三)行为共情助你我互帮互助 |
三、共情促进早期同伴关系发展的实践路径 |
(一)以情绪为基础,循序引导 |
(二)以课程为抓手,角色扮演 |
(三)以实践为导向,行为训练 |
四、结语 |
(4)小学语文教材中同伴关系内容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同伴关系的基本概念 |
(一)内涵 |
(二)特征 |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同伴关系内容选编的状况 |
(一)选编标准 |
(二)选编状况 |
1.选编内容 |
2.内容的呈现形式 |
3.同伴关系内容选编的特征 |
(三)选编存在的问题 |
1.编排方式缺乏有序衔接 |
2.内容选择缺乏全面性 |
3.教育主题呈现过于隐性化 |
三、小学语文教材同伴关系内容选编的建议 |
(一)应注重系统化发展 |
(二)应考虑学生需要 |
(三)应以更加显性的形式呈现 |
(5)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与主观幸福感: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被试 |
1.2 工具 |
1.2.1 城市文化适应问卷 |
1.2.2幸福感指数量表 |
1.2.3 友谊质量问卷 |
1.2.4 同伴提名问卷 |
1.3 数据分析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2 结果 |
2.1 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
2.2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
3 讨论 |
(6)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交叉滞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研究工具 |
2.2.1 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 |
2.2.2 同伴提名 |
2.3 研究过程 |
3 结果 |
3.1 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
3.2 重复测量的差异检验 |
3.3 交叉滞后分析 |
4 讨论 |
4.1 同伴关系和攻击行为的纵向变化 |
4.2 社会偏好与反应性攻击 |
4.3 社会偏好与主动性攻击 |
4.4 区分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的重要性 |
4.5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5 结论 |
(7)体育锻炼减少校园欺凌: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校园欺凌的缘由及应对 |
1.1 校园欺凌的缘由 |
1.2 校园欺凌的干预 |
2 体育锻炼减少校园欺凌的内在逻辑 |
2.1 体育锻炼减少校园欺凌:执行功能的视角 |
2.2 自尊是校园欺凌的重要保护因子,体育锻炼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特别是身体自尊 |
2.3 体育锻炼是一种宣泄手段,能够对负向情绪产生疏导作用 |
3 路径选择 |
3.1 保证足够的运动强度和频率,是体育锻炼减少校园欺凌产生效果的前提 |
3.2 发挥体育俱乐部的功能:选取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以互动性体育项目为主,增强同伴互动,改善同伴质量,提升执行功能 |
3.3 正念、太极与冥想:提升身体感受 |
4 结语 |
(8)生命意义与问题学生问题行为的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一般资料调查表 |
2.人生意义问卷 |
3.学生版长处和困难问卷 |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定 |
(三)统计学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问题学生长处和困难问卷得分与常模比较 |
(三)不同人口学变量问题学生人生意义体验和问题行为差异比较 |
(四)人生意义体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
(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 |
三、讨论 |
(一)问题学生问题行为与常模差异分析 |
(二)不同人口学变量问题学生人生意义体验和问题行为差异分析 |
(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人生意义体验与问题行为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
四、教育建议 |
(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第一课堂作用,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
(二)积极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善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
(三)家校共育,助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
(9)我国学校营养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及推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青少年儿童良好膳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 |
(一)社会环境 |
(二)家庭环境 |
(三)学校教育 |
(四)同伴关系 |
二、我国学校营养健康教育现状 |
(一)实践成果较丰富 |
(二)理论研究尚不足 |
(三)体系建设待完善 |
三、有效推动学校营养健康教育的对策 |
(一)建设健全营养健康管理评价机制 |
(二)提高学校营养健康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 |
(三)结合校园文化加强营养健康宣传教育 |
(四)加强学校营养健康课程建设和实施 |
(五)构建学生健康家校共育机制 |
(10)交往能力: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分报告之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一)OECD测评概况 |
(二)定义及重要性 |
二、方法 |
(一)样本情况 |
(二)测量题项 |
(三)计算方法 |
三、结果 |
(一)交往能力的总体状况 |
1. 交往能力的得分 |
2. 交往能力与其他子能力的相关性 |
3. 能力差异:按年龄、性别、城乡、学校类别 |
(二)交往能力的影响变量分析 |
1. 背景变量 |
2. 学生变量 |
3. 教师变量 |
4. 学校变量 |
5. 家庭变量 |
(三)交往能力与生活结果 |
四、讨论 |
(一)交往能力的测评及其本土化问题 |
(二)交往能力与家庭教养方式 |
(三)交往能力与学校影响因素 |
(四)交往能力与学生的生活结果 |
(五)结论与启示 |
四、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与功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地区6~16岁焦虑障碍患儿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 肖博,孟甜甜,何玉琼,罗学荣.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2(02)
- [2]童年不良经历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J]. 毛平,王露露,谭茗惠,谢文照,罗爱静,郭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11)
- [3]共情促进早期积极同伴关系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路径[J]. 刘思航,杨莉君,邓晴,颜志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10)
- [4]小学语文教材中同伴关系内容选编研究[J]. 苗硕,胡少明. 基础教育研究, 2021(19)
- [5]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与主观幸福感: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张春妹,张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1(05)
- [6]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交叉滞后分析[J]. 周广东,周广敏.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05)
- [7]体育锻炼减少校园欺凌: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J]. 王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1(09)
- [8]生命意义与问题学生问题行为的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J]. 唐立,张莎,单官昱,唐燕. 教育导刊, 2021(09)
- [9]我国学校营养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及推进策略[J]. 肖巧玲,叶雪婷,谢琪琪,郑永红. 教育评论, 2021(08)
- [10]交往能力: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分报告之五[J]. 黄忠敬,王倩,陈唤春,高星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