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一、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淑侠[1](2021)在《颈部血管超声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选入同时段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将其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并评估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病变部位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VOLUME)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主干处检出率为22.0%,颈动脉分叉处检出率为88.0%,颈动脉起始处检出率为64.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颈部血管超声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可为临床诊断和后续治疗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夏天[2](2021)在《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又名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的缺血性病理改变导致的相应脑部功能缺损的一种发病迅速,以偏瘫、失语、昏迷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所带来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地龙作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其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通过对中医中风的梳理,明确中医缺血性中风与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同病名、确定诊断标准、证型分类,为更好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历代中风的溯源以及当今脑卒中的整理,确定当今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概念、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通过对全球及我国脑卒患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疾病负担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全球及我国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通过对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分析整理蚓激酶在脑卒中的应用及有效指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多次专家讨论,制订蚓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结果:中医中风病经历了病名概念的统一,在近现代时期与西医脑卒中相等同,汲取西医内容,按病理因素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对于缺血性中风的病名诊断标准采用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对全球及我国的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的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指标在脑卒中的整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其中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在近年来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分型与治疗方式的整理分析发现,现今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更是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并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发展了许多中药的新型制剂,给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用药提供了新选择新思路。对地龙提取物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发现,蚓激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NI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溶活性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t-PA(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凝血活性指标(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改善作用均得到肯定。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重,且呈逐渐加重趋势。现在中西医理念相结合的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手段优势凸显,地龙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支撑,因此制定蚓激酶肠溶胶囊(博洛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以期蚓激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史张[3](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第一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技术预测复发性脑卒中。本研究旨在评估hr-VW-MRI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复发性脑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首次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58例(平均年龄57.7±11.5岁;男性4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初次入院前及临床规范治疗大于三个月后行hr-VW-MRI检查,并对每个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直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再次发生,随访时间不超过48个月。通过hr-VW-MRI评估并记录责任动脉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率、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斑块强化率及各种指标前后变化的百分比。PB的定义为(1-MLA/最狭窄层面的管壁面积)×100%。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并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基线和随访两次hr-VW-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4.1个月,其中12例患者(占总人数的20.7%)在10.9±9.2个月内发生了同侧责任血管的复发性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基线的甘油三酯、PB变化百分比和PB进展与卒中复发显着相关(所有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PB进展(HR,6.293;95%CI,1.620-24.444;P=0.001)是复发性缺血事件预测的独立影像学特征。结论:PB进展与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独立相关,hr-VW-MRI有助于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预测和风险分层。第二章: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认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有助于预测(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引起的复发性脑卒中,但采用二维非全脑成像技术和缺乏规范临床随访及预后评估是其主要缺陷。本章研究旨在基于三维hr-VW-MRI通过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两个时间维度,探讨经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和影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评估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和神经功能残障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三维头颈联合hr-VW-MRI检查,并要求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指标(包括体育运动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指标)和hr-VW-MRI影像特征的复查评估。随后在2021年3月1日前以电话采访形式进行患者症状和残障评估。通过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来确定预后不佳和神经功能残障。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预后情况,并计算风险比(HR)、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人(平均年龄:59.64±12.03),两次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92.4±15.9天,长期随访的平均天数为583.4±130.8天。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活性减弱(强化率减低,P<0.001;直方图均数值升高,P=0.012)。在复发性卒中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凸月形斑块与短期卒中复发显着相关(HR=7.137;95%CI,1.531-33.277;P=0.047),而在长期随访中体育运动与否则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04;95%CI,0.018-0.591;P=0.010)。在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短期治疗后的预后优劣与患者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4.544;95%CI,1.238-24.761;P=0.045)、总运动代谢当量(OR=0.678;95%CI,0.465-0.990;P=0.044)和熵(OR=0.073;95%CI,0.011-0.473;P=0.006)显着相关,而斑块位于第二象限(OR=9.617;95%,2.0159-44.911;P=0.004)、服药依从性(OR=0.135;95%,0.030-0.610;P=0.009)和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6.234;95%,1.723-22.553;P=0.005)则与其长期治疗后神经功能残障有关。结论:hr-VW-MRI可评估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变化情况,并有助于ICAD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预测和功能残障评估。第二部分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目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的极化可能会使斑块的不稳定性转为稳定。我们设想构建一种共载125碘-氧化铁纳米粒(125I-ION)和姜黄素(Cur)的纳米粒脂质体(9-CCN(125I-ION/Cur)-LNPs),通过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手段,将姜黄素靶向输送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诊治一体化目的。材料与方法:首先,制备9-CCN(125I-ION/Cur)-LNPs,并检测铁和姜黄素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该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放射化学稳定性和弛豫时间。其次,对该纳米脂质体进行体外评估,检测分析9-CCN(125I-ION/Cur)-LNPs在巨噬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并分离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进而,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硬化动物模型,在注射前及每10天注射靶向纳米粒脂质体后,分别在注射后6h及36h进行体内SPECT和MRI扫描,评估斑块情况。最后,离体兔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分析斑块的病理学特征。结果:透射电镜显示9-CCN(125I-ION/Cur)-LNPs粒度均一、超顺磁性好、放射化学纯度为97.2%,且在体内循环中较为稳定。体外摄取研究发现,姜黄素和核素放射性均在RAW264.7细胞中摄取较高,而MRI图中ION的摄取在两种细胞中几乎相同,并且体外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和姜黄素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此外,体内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可以特异性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结合,并将125I-ION和姜黄素传递到巨噬细胞中。由于M1向M2极化,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稳定,导致纳米粒脂质体的吸收显着减少,SPECT/CT核素摄取显着下降。结论:9-CCN(125I-ION/Cur)-LNPs实现了同时检测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核医学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的方式可精准检测斑块并评估疗效,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治一体化。

曹静[4](2021)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脑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脑动脉狭窄(CA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安医一附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0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IS组),90例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NC组)。根据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将AIS患者分为无-轻度脑血管狭窄组63例,中度脑血管狭窄组41例,重度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组96例。参考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结果,200例AIS患者被分成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110例),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AIS患者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131例),非不稳定性斑块组(69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AIS与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LP-PLA2对AIS和CAS的诊断价值。结果AIS组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5);血清LP-PLA2水平在无/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依次升高(P<0.05);与非不稳定斑块组相比,血清LP-PLA2水平在不稳定斑块组明显升高(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35,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P-PLA2可作为A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OR=1.057)。当血清LP-PLA2水平的临界值为123.365ng/ml时,诊断AIS的敏感性为74.5%,特异性为86.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P<0.05,95%CI:0.856-0.929);当血清LP-PLA2水平的临界值为136.46 ng/ml时,诊断中-重度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为79.6%,特异性为95.2%,AUC为0.938(P<0.05,95%CI:0.908-0.968)。结论LP-PLA2可能是诊断AIS的生物标志物,是对现有的影像学方法的补充。血清LP-PLA2水平升高与不稳定性斑块和严重神经功能损伤相关。LP-PLA2对中-重度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纵向研究以确定LP-PLA2与AIS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汤成梅[5](2020)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长寿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接受体检的89例健康人员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A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89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B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硬化斑块类型与部位;对颈部血管超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A组比,B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较高(均P <0.05);B组患者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VOLUME)水平均低于A组(P <0.05);A组共38例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B组患者共66例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两组中斑块类型为软斑的占比最高,斑块位置为颈动脉分叉处的占比最高;与A组比,B组患者纤维型斑块及颈动脉主干发生率低、颈动脉分叉处发生率高(P <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检查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可为医护人员诊断患者病情提供帮助,从而确保医护工作的科学性。

张伟[6](2020)在《基于KIM分型脑白质病变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基于KIM分型脑白质病变(WML)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WML患者125例(WML组),选取同期头颅MRI正常,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例作为对照组(NC组)。WML组患者根据KIM分型分为脑室旁组(JVWML组)(n=30)、近脑室组(PVWML组)(n=33)、近皮质组(JCWML组)(n=30)、深部组(DWML组)(n=32)。调查所有受试对象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并记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所有受试对象血清Lp-PLA2含量进行测定;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并按照Crouse法计算各自斑块总积分。采用SPSS22.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阈值为P<0.05。结果WML组高血压比例、Hcy、LP-PLA2、稳定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积分均较NC组显着升高(均P<0.05)。PVWML和DWML组血清LP-PLA2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均P<0.01);PVWML和DWML组Hcy较NC组升高(P<0.01,P<0.05);JCWML组和DWML组高血压比例较NC组升高(均P<0.05);四组WML亚型患者稳定斑块积分较NC组明显升高(均P<0.05);PVWML组不稳定斑块积分较NC组显着升高(P<0.05)。PVWML组患者hs-CRP水平较JVWML组、JCWML组、DWML组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P<0.05);PVWML组血清LP-PLA2水平较JVWML组、JCWML组显着升高(均P<0.01);DWML组血清LP-PLA2水平较JCWML组显着升高(P<0.01);四组WML亚型患者稳定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积分无显着差异(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JVWML组不稳定斑块积分与年龄(r=0.411,P=0.024)、饮酒(r=0.496,P=0.005)、Hcy(r=0.461,P=0.010)呈正相关。PVWML组不稳定斑块积分与血糖(r=0.600,P=0.000)、TG(r=0.371,P=0.034)、LDL-C(r=0.367,P=0.036)、LP-PLA2(r=0.567,P=0.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68,P=0.035)。将PVWML组血糖、TG、LDL-C、LP-PLA2、HDL-C与不稳定斑块积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TG、LDL-C、HDL-C与不稳定斑块积分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血糖(b=0.463,P<0.01)、LP-PLA2(b=0.347,P<0.05)与不稳定斑块积分仍呈正相关。结论血清LP-PLA2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指标,其与近脑室型白质病变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炎症机制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LP-PLA2对于早期识别脑白质病变有一定的价值。

孙艺洋[7](2020)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基数的增加,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心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对老年人群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一直是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重点。随着“泛血管疾病”等概念的提出,“整合医学”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进一步研究缺血性心血管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间的关系,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及老年病科2017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住院的年龄≥60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25例。以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组为试验组(109),以慢性脑缺血合并冠心病组为对照组(116)。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纳入6项一般资料、20项检验指标,2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的影像学资料。一般资料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检验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ApoB/ApoA1、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胱抑素C(CysC)、肌酐清除率(eGFR)、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铁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VB12。影像学资料:颈动脉超声测量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P)、颈动脉狭窄(CS)情况。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及血生化检测指标分析:1.1一般资料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方面差异显着(P<0.05)。在年龄、糖尿病病史方面,二组差异不显着(P>0.05)。1.2血生化检测指标结果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在HDL、FPG、HbA1c、UA、WBC、RBC、Hb方面差异显着(P<0.05)。在TC、TG、LDL、Apo A1、ApoB、ApoB/ApoA1、CysC、eGFR、PLT、铁蛋白、Hcy、叶酸、VB12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除HDL外其余均为试验组>对照组。2.试验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病变情况分析: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颈动脉斑块性质对比方面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左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比情况均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对照组中左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比情况:稳定斑块>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2.2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左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右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左右侧颈动脉狭窄占比情况均为“小于50%组”>无狭窄组>“大于等于50%组”,但试验组颈动脉内径“小于50%组”所占比高于另外两组,而对照组颈动脉“小于50%组”和无狭窄组所占比例十分相似,且远大于“大于等于50%组”。结论:男性,吸烟饮酒史,既往高血压病史情况可能会促进老年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血脂系列中HDL的提高在遏制老年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更大。FPG,HbA1c的升高对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UA含量在体内的升高对于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实验组中WBC、HB、RBC计量均高于对照组。三者联合评估可能对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起到一定预测作用。颈动脉超声结果提示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均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曹黎明[8](2019)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关系及炎性机制探讨》文中认为背景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在2010年已经成为中国首位致死病因,其致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目前已有130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约75%是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就是缺血性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包括腔隙性脑梗塞(lacuna infarction,LI)和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随着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核磁共振(MR)成像等技术的普及应用,大量的CSVD被发现。近年来对CSV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流行情况调查显示:亚洲人有较高的CSVD负担,且CSVD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把CSVD做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目标,以减少CSVD带来的严重家庭和社会负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inemia,HHcy)是指血浆或血清中游离及与蛋白结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和混硫化物含量增高,由甲硫氨酸代谢障碍引起。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但HHcy与脑大、小动脉硬化的关系存在较多争议。国内报道HHcy与颅内外大动脉硬化狭窄及狭窄程度增加有关。国外报道,HHcy只对脑小血管缺血有重要影响,而非作用于大动脉。我们在临床中发现HHcy与脑大、小动脉病变均有密切关系。研究认为HHcy可通过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缺血性中风的风险。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是临床常用炎性指标,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和预后的高敏感指标。hs-CRP可通过激活炎性反应,引发氧化应激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疾病的早期指标和初始机制,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会诱发血管硬化和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对HHcy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研究显示:HHcy增加了主动脉外膜的炎症,其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1)依赖的炎症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但HHcy通过炎性反应升高,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导致缺血性CSVD发生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以便指导在临床上制定适当的干预策略。目的1、研究HHcy对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2、研究HHcy对缺血性CSVD(LI和WML)的影响;3、缺血性CSVD、IMT增厚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中hs-CRP的情况;4、研究HHcy引起小鼠颈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释放和小鼠脑血管Caspase-1表达的情况,探索HHcy通过引起促炎因子释放加重炎症反应;5、进一步研究HHcy引起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153名于2017.1-2018.02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和同期1357名我院体检科的中老年体检者进行研究,根据年龄、性别分组后,比较Hcy与年龄、性别和绝经的关系;对小血管闭塞(LI)组的Hcy和体检组/非卒中住院患者进行比较;根据Fazekas分级对缺血性WML评分,并根据WML严重程度分组,对不同组的Hcy比较,探讨Hcy与WML严重程度的影响;对颈/颅内动脉狭窄组的Hcy和非狭窄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的Hcy和无斑块组进行比较;IMT≥1组的Hcy和IMT正常组比较,研究HHcy对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腔梗和非卒中对照组的hs-CRP比较;对不同严重程度WML组(Fazekas0-1组和4-6分组)之间,不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之间hs-CRP的比较,研究hs-CRP对动脉硬化和WML的影响。机制探讨方面,应用C57BL/6J雄性小鼠灌胃1.5%蛋氨酸饲料制备HHcy小鼠模型,模型制备8周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炎性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进行检测,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颈动脉PCNA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血管Caspase-1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1,ET-1)、Caspase-1表达。同时利用HHcy刺激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株-1(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1,HMEC-1)24小时后。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上清IL-1β、Caspase-1的含量。检测Hcy处理HMEC-1细胞后,细胞内ET-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NLRP3、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pro-Caspase-1、Caspase-1的蛋白含量。结果1、颈部/颅内动脉狭窄组相较无狭窄组的Hcy显着升高(P<0.05);IMT≥1患者较IMT正常组的Hcy显着高(P<0.05);2、Fazekas 2-3分WML组的Hcy显着高于0-1分组(P<0.05);Fazekas4-6分的WML的Hcy显着高于2-3分组(P<0.05);LI组的Hcy显着高于体检组(p<0.05);LI组相较住院非卒中患者组的Hcy显着升高(P<0.05);3、LI组相较非卒中患者的hs-CRP显着高(P<0.05);Fazekas4-6分WML的hs-CRP较Fazekas0-1分的WML显着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较无斑块组的显着升高(p<0.05)。4、HHcy模型组小鼠的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蛋白水平升高,其中以IL-1β升高最为明显;HHcy模型组小鼠的脑血管Caspase-1表达升高;HHcy模型组小鼠颈动脉Caspase-1表达升高;HHcy增加HMEC-1细胞上清中IL-1β,Caspase-1含量;HHcy降低HMEC-1细胞的活力,LDH释放增加;HHcy降低HMEC-1细胞ET-1和VCAM-1表达,增加细胞浆NLRP3,Caspase-1的水平,同时增加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结论HHcy可通过增加炎症反应,引起或加重IMT增厚、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颈/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最终导致缺血性CSVD的发生。我们要重视HHcy预防和治疗,降低缺血性CSVD(IL、WML)发生,炎性反应可作为干预缺血性CSVD的靶点之一,HHcy引起缺血性CSVD的血管内皮损伤炎性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HHcy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增加pro-IL-1β及pro-Caspase-1的表达;同时增加NLRP3的表达,活化NLRP3炎性小体,增加血管内皮细胞Caspase-1的含量,从而释放具有活性的IL-1β。促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协同作用,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发生和发展,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活力下降,LDH释放增加),颈动脉内皮细胞PCNA阳性细胞数目增多(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能过度增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动脉狭窄),引起或加重动脉硬化,最终产生缺血性脑小血管病(LI、WML)。针对炎症源头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治疗HHcy引起的缺血性CSVD。

闫丽[9](2019)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背景:脑缺血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建立与临床特征最相符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对其病理改变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脑缺血模型的研究主要建立于啮齿类动物、兔子及狗上。猴子与人类接近,但由于购买程序复杂、成本高,介人手术及配套检查要求高、药品及设备使用费用高,因此建模中使用较少。临床上,脑缺血发病主要由血栓栓塞引起,且约85%的脑缺血都是由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引起。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反映人体临床特征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目的:构建恒河猴局部急性脑缺血的模型,为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治疗与评价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及研究方法。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在DSA引导和监测下,经股动脉将微导管插入至MCA M1分支,再将自体白色血栓导入,阻断血流。栓塞完成后及栓塞后24h,用DSA、MRI成像进行评估。栓塞24h后,处死2只猴子,进行灌注、固定。两周后,开颅取脑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例在插管过程中死亡,7例恒河猴脑缺血模型成功构建。建模成功后,自体白色血栓被导入至MCA M1段,血流阻断,相应部位脑缺血形成。栓塞即刻及栓塞后24h,DSA、MRA提示MCA闭塞,MRI多序列成像显示急性局部脑缺血病灶。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MCA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用自体血栓介入法可建立理想有效的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对脑缺血疾病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RI、DSA可对建模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超声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背景:超声医学发展飞速,超声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型的颅脑声学造影、颅脑三维成像、能量多普勒显像以及二维多普勒显像等,使得脑血管病变研究技术实现了较大创新。临床多年以来,颅脑血管病变的判断以DSA、CT、MRI检查居多。DSA虽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且多配合介入治疗;常规的MRI不能早期发现小的梗死灶,尤其是在发病6h内的病灶,同时不方便便携,往往不能配合床边诊治。因此,我们采用超声对脑栓塞动物模型进行诊断,探讨其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检测与评估作用。由于恒河猴与人类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体积小、颅内血管细以及颞骨厚小等,且考虑到声学骨窗不足(inadequate acoustic bone windows,IABW)等特点,此章节中,我们选取经颅彩色超声检查(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和经颅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sonography,CE-TS)进行建模前、后评价,探讨超声在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的成像特点及评价作用。目的:探讨超声在恒河猴局部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同实验一部分。猴子取侧卧位,选取颞窗为透声窗,采用TCCS及CE-TS对猴子建模前、后的颅内血管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栓塞前,TCCS清晰显示MCA,其血流充盈佳,并可录得正常低阻MCA频谱;CE-TS示:造影剂充盈良好,不仅显示MCA,还可显示清晰完整的大脑动脉环结构。栓塞后,TCCS显示MCA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通过,且录不到正常动脉频谱;CE-TS显示,大脑中动脉局部造影剂充盈缺损。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大脑中动脉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TCCS和CE-TS可实时、动态评价颅内大动脉。在脑栓塞时,又可给予快速、便捷的诊断及评价,在脑缺血疾病的研究中有着切实的临床价值。第三部分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课题的共同研究成果)背景:从我们第二部分的研究发现,超声仅对颅内的大血管等显示较理想,对于颅内的微小血管及末端血管显示不佳,即使借助了造影剂的增强显示作用,成像依旧不理想。近年来,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进展。目前国际上最新常用的超快平面波超声多普勒脑功能成像[1]和基于超声造影微泡的超分辨成像技术[2]已推进到能对小鼠等小动物脑小血管及血流进行成像,但还未对猴与更大的活体动物脑微小血管成像。在国内,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其在大动物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甚少。近年来,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进行联合研究,尝试探索这项新技术在大型动物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价。目的:用超分辨微泡成像技术对恒河猴颅内血管进行成像,探索其成像特点及较传统经颅超声的成像优势。方法:首先,通过模体仿真验证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离体实验基础上,对该成像参数进行相应调整。最后,采用2只恒河猴进行活体脑微小血管成像实验。结果:离体实验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特征空间自适应波束所合成的超快速主动空化成像,超分辨成像的计算复杂度明显降低,且轴向分辨率增益提高3倍,空化组织比提高2d B;相对于常规平面波成像,超分辨成像对脑微小血管的辨识内径可达到1mm,甚至0.7 mm,且能提取到其血流信息。与此同时,造影噪声比提高了5.625d B,分辨率提高了约30倍。恒河猴实验的结果表明,超分辨微泡成像对脑微小血管成像的最佳分辨率可达到微米级别,且成像深度超过35mm。结论:超分辨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组织损毁过程中微泡的高分辨率、快速计算的监控成像。该高空时分辨成像方法也将成为本文后续微泡成像研究的基础,也为非侵入性的经颅超声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王巍[10](2019)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为诊断标准,分析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2例,全部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且临床表现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颁布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996,修订版)》。全部患者均进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比分析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诊断的一致性,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斑块的特征。对比分析TCD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诊断的一致性,以及TCD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不同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结果1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查颈部动脉792条,CTA检查结果显示狭窄血管144条。以CTA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标准,计算出颈部血管超声对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5.09%,98.3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89.81%,97.51%,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为61.73,0.15,Kappa值为0.853。以CTA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标准,计算出颈部血管超声对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及Kappa值。结果显示颈部血管超声对颅外血管重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最高,Kappa值最高(Kappa=0.886),阳性似然比>10。2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斑块的诊断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椎动脉颅外段斑块的诊断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软斑块、混合性斑块的诊断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钙化斑块的诊断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查颅内动脉1452条,CTA检查结果显示狭窄血管244条。以CTA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标准,计算出TCD对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3.61%,98.2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90.67%,96.74%,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为48.05,0.17,Kappa值为0.745。以CTA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标准,计算出TCD对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及Kappa值。结果显示TCD对颅内血管重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Kappa值最高(Kappa=0.890),阳性似然比>10。4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查颅内动脉1452条,以CTA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标准,计算出TCD对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不同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及Kappa值。其中,TCD对MCA狭窄诊断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Kappa值最高(Kappa=0.884),阳性似然比>10。结论1颈部血管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外血管狭窄的诊断与CTA有较好的一致性,特别是对颅外血管重度狭窄诊断的一致性最高。2 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椎动脉颅外段斑块的检出率高于颈部血管超声。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钙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于颈部血管超声。3 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与CTA有较好的一致性,特别是对颅内血管重度狭窄诊断的一致性最高。4 TCD与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MCA狭窄的诊断中一致性最好。图5幅;表21个;参97篇。

二、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颈部血管超声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2.2 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
    2.3 病变部位检出率
3 讨论

(2)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脑卒中的概念
    第一节 中医中风病
        1.现今中风病的概念
        2.历史中的中风病内容
        3.小结
    第二节 西医脑卒中的概念
        1.现今脑卒中的概念
        2.脑卒中的内容
        3.小结
第二章 脑卒中的疾病负担
    第一节 脑卒中的全球疾病负担
        1.患病率高
        2.发病率高
        3.致残率高
        4.死亡率高
        5.小结
    第二节 我国的脑卒中疾病负担
        1.患病率高
        2.发病率高
        3.致残率高
        4.死亡率高
        5.经济负担重
        6.小结
第三章 现代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治疗
    第一节 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1.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2.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内涵
        3.小结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2.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新思路
第四章 地龙与蚓激酶
    第一节 地龙
    第二节 蚓激酶的应用与功效
    第三节 蚓激酶的文献研究报告
        1.蚓激酶的文献检索及结果
        2.蚓激酶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3.蚓激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4.小结
第五章 临床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1.主要目的
        2.次要目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对象
        1.入选程序
        2.入选标准
        3.纳入标准~([40,77,83])
        4.排除标准~([40,77])
        5.病例脱落
        6.病例退出
        7.病例中止标准
    第五节 干预措施
        1.试验分组
        2.访视计划
        3.合并治疗
    第六节 疗效指标
        1.主要疗效指标
        2.次要疗效指标
        3.探索性疗效指标
        4.安全性评价
    第七节 安全性监测
        1.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定义
        2.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说明
        3.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理措施
        4.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关联性判断
    第八节 统计分析
        1.样本量计算
        2.统计分析数据集
        3.统计分析计划
    第九节 研究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1.数据监察委员会
        2.资源配置
        3.质量控制
        4.紧急破盲及揭盲
        5.伦理申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
    附件2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
    附件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附件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
    附件5 影响血液流变学和纤溶系统的药物
    附件6 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表
个人简历

(3)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章 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脑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 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2.2 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
    2.3 颈动脉硬化斑块类型与部位
    2.4 颈部血管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
3 讨论

(6)基于KIM分型脑白质病变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 的研究进展
    5.参考文献

(7)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冠心病的一般资料及血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1 前言
        1.1 发病机制
        1.2 一般资料及血生化指标分析
        1.2.1 一般资料分析
        1.2.2 血生化检测指标分析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分组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样本收集与检测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人口学资料
        3.1.2 吸烟、饮酒习惯
        3.1.3 合并症
        3.2 检测指标对比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病变情况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的收集和检测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对比
        3.2 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对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关系及炎性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体检中各亚组人群的Hcy情况及比较
        4.2 CSVD(WML、LI)的Hcy情况
        4.3 Hcy对颈动脉粥样硬化(IMT、颈动脉斑块、血管狭窄)的影响
        4.4 不稳定斑块、CSVD(LI/WML)者的 hs-CRP情况
    5 讨论
        5.1 年龄、性别、绝经对Hcy的影响
        5.2 HHcy对颈动脉粥样硬化(IMT、不稳定斑块和动脉狭窄)的影响
        5.3 HHcy对缺血性脑小血管病(WML 和 LI)的影响
        5.4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CSVD(LI 和 WML)中的 hs-CRP 情况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同型半胱氨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炎性机制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研究路线
    4 结果
        4.1 HHcy模型和对照组血清 IL-1β,IL-6,TNF-α的含量
        4.2 HHcy模型小鼠和对照组的血管壁平滑肌细胞PCNA表达情况
        4.3 HHcy模型小鼠和对照组的脑血管 Caspase-1 表达情况
        4.4 HHcy模型小鼠与对照组的颈动脉内皮素-1和Cas-1/pro-Cas-1表达情况
        4.5 不同浓度Hcy对HMEC-1细胞活力的影响
        4.6 不同浓度Hcy对HMEC-1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4.7 Hcy对HMEC-1细胞炎症小体活性的影响
        4.8 不同浓度Hcy对HMEC-1细胞的NLRP3炎症小体等影响
    5 讨论
        5.1 Hcy对促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影响
        5.2 Hcy对PCNA的影响
        5.3 Hcy对内皮素1的影响
        5.4 Hcy对caspase-1的影响
        5.5 Hcy与NLRP3炎性小体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模型建立情况
        2.2 影像学表现
        2.3 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第二部分 超声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的评价作用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模型建立情况
        2.2 影像学表现
        2.3 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第三部分 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临床影像学检查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1.1.4 可能出现的偏倚及解决方法
    1.2 结果
        1.2.1 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1.2.2 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颈部血管斑块特征的诊断结果分析
        1.2.3 TCD与 CTA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1.2.4 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不同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1.3 讨论
        1.3.1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析
        1.3.2 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1.3.3 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1.3.4 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1.3.5 不同诊断方法对颅内外动脉病变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评价
        1.3.6 问题及展望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2.1 颅内外动脉狭窄引发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2.2 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2.2.1 DSA
        2.2.2 颈部血管超声
        2.2.3 经颅多普勒(TCD)
        2.2.4 CT血管造影(CTA)
        2.2.5 核磁共振成像(MRA)
    2.3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调查表
附录B 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颈部血管超声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刘淑侠. 中外医学研究, 2021(27)
  • [2]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D]. 夏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史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脑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D]. 曹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 汤成梅.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20)
  • [6]基于KIM分型脑白质病变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D]. 张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D]. 孙艺洋.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关系及炎性机制探讨[D]. 曹黎明. 暨南大学, 2019(03)
  • [9]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D]. 闫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D]. 王巍.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